某厂设备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控制程序(doc 20页)
设备设施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制度
设备设施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和加强设备设施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工作,提高设备设施运行安全性,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风险识别1. 设备设施风险识别工作应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包括相关领导、专家、技术人员等参与,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2. 风险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维护情况、操作规程、周围环境等方面,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查。
3. 风险评估应综合利用各种风险评估工具和方法,包括现场调查、检查记录、数据分析等,对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4. 风险评估报告应做好归档,并在必要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确定下一步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风险控制1. 风险控制应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制定,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细化控制措施,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2. 风险控制包括但不限于定期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设备设施操作培训、设备设施改进升级等,对设备设施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
3. 风险控制还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即使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事故,也能快速响应、迅速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4. 风险控制应结合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设备设施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确保设备设施的长期安全运行。
四、经费保障1. 设备设施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工作需要经费支持,应配备专门的经费用于设备设施维护、设备设施改进升级、设备设施安全培训等方面。
2. 经费支出应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经费使用合理、节约、透明。
3. 设备设施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工作应与经费支出相结合,确保设备设施的风险得到全面识别和有效控制。
五、监督检查1. 设备设施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工作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明确监督检查的主体和职责。
2. 监督检查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设备设施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
3. 监督检查人员应定期向相关部门报告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建议提出改进建议,以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培训等方面的建议。
识别风险模板范本
识别风险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程序在生产、储存和运输等过程中,危险源无处不在。
为了保障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安全,企业需要全面、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危险源。
本文将从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措施制定、控制措施实施和风险监测与更新五个方面,阐述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程序的关键内容。
1.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识别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两个方面:(1)收集危险源信息通过收集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事故报告等资料,以及与从业人员、专家进行交流,深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源。
(2)危险源分类和管理根据危险源的性质、特点和影响,对其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例如,将危险源分为化学品类、机械类、电气类等,针对不同类别的危险源,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危险源的危害程度进行量化的过程。
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风险评估:(1)选定评估方法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危险度评估、概率-后果评估等。
根据不同的危险源类型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2)风险值计算利用所选的评估方法,计算危险源的风险值。
风险值的大小反映了危险源的危害程度。
(3)考虑其他因素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还需考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以及可控制性等其他相关因素。
3.控制措施制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制定控制措施时需要考虑的方面:(1)物理控制通过改善设备设施、优化工艺流程等物理手段,降低危险源的风险。
例如,对于易燃易爆品,采用防爆电器、阻隔防爆设备等。
(2)化学控制运用化学手段,改变危险物质的性质,降低其危害程度。
如,采用无毒或低毒的代替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有毒物质排放。
(3)生物控制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人员疲劳作业;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4.控制措施实施控制措施实施是将制定的安全措施落到实处的过程。
设备维保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安全风险识别的工具与技术
安全检查表
列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源,逐一检查并记录。
风险矩阵
根据风险大小和可能性的高低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故障树分析
通过分析设备故障的因果关系,找出潜在的安全风险源。
CHAPTER 03
设备维保安全风险评估
培训与考核
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
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他 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他们能够 正确、安全地操作设备。
在设备上安装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实时 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异常情况,及时发 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风险应对与控制的实施流程
01
02
03
04
05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与控制 措施制定
CHAPTER 05
设备维保安全风险的持续监 控与管理
安全风险的动态监控
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
通过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 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定期巡检与检查
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和检查,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设备报警与故障诊断
设备出现异常时,及时发出报警,并进行故 障诊断,以便快速处理。
分类
按照来源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按照性质可分为物理风险、技术风 险和管理风险。
安全风险的特征
不确定性
安全风险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不 确定,难以预测。
潜在性
安全风险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 会转化为实际事故。
可预防性
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 施,可以降低或消除安全风险 。
可控制性
安全风险可以通过科学评估和 监控得到有效控制。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管控
作业场地和交通设施湿滑;
作业场地狭窄; 作业场地杂乱;
作业场地不平;
航道狭窄、有暗礁和险滩; 脚手架、阶梯和活动梯架缺陷;
Page 23
危险因素/危害因素
管理的因素
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建设项目“三同 时”制度未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及响 应缺陷、培训制度不完善、其他) 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室内温度、湿度、气压不适
室内给、排水不良 室内涌水
房屋基础下沉;
室内安全通道缺陷;
其他
Page 22
危险因素/危害因素
环境的因素
2、室外作业场环境不良
恶劣气候与环境; 地面开口缺陷; 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缺陷; 门和围栏缺陷; 作业场地基础下沉; 作业场地安全通道缺陷; 作业场地安全出口缺陷; 作业场地光照不良;
能量或危险物质 意外释放
减小 数量
作业 安全分析 设计检查 技术维修 审查
人员伤亡财 产损失
急救、修理 更换、调查 危险分析 安全意识
防护装置 及构造
Page 14
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理解要点:
1、危险源辨识过程的输出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和确定危险 源的特性。 2、危险源的特性是指,危险源会导致什么样的伤害,可能 受伤害的人员对象,人员如何受到伤害。 3、危害的性质包括危害的类别及其造成事故的类型。 危害的类别按照GB/T 13861-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 素分类与代码》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大类。
所有活动,指常规活动和非常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一、目的应用组织化与系统化方法,对有关职业安全卫生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以下同)进行辨识,并及时更新、评价其风险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行管制度,加强风险控制措施并顺利实施,以此做为:1.1制定管理方针和目标指标、策划、实施并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决定设施要求、培训、需求或操作规程的修改。
1.2监督管理需求以确认其实施有效性及适时性。
二、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产品、活动和服务中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三、职责3.1公司主管领导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审批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措施。
3.2安全环保部是风险评价的归口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负责公司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评价分析,负责公司各单位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3各部门主管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3.4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同时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5新、改、扩建项目由技术部门或项目部门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6风险评价和控制主要为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服务,要求该工作从业人员进行评价。
评价初期可由各级管理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进行示范,逐渐转变由从业人员自行评价。
3.7外来施工单位到公司从事某项工作时,风险评价和控制由施工单位和车间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分析人员签字也应包括两部分人员。
审核审定由安全环保部人员负责。
3.8同一项目涉及多个部门作业(如设备、电气、仪表等)由各部门自行分析评价后,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总。
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流程:识别、评估、分类、控制、监控与检查、报告与改进
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流程:识别、评估、分类、控制、监控与检查、报告与改进企业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来自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在识别风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历史数据、行业新闻、内部管理报告等,同时还需要专业的风险识别人员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种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进行量化和评估。
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种风险的特性,以便于我们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在风险评估阶段,我们需要利用统计方法、金融分析方法等工具,对各种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三、风险分类风险分类是将具有相似特性的风险进行归类,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各种风险。
在风险分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风险的性质、影响程度、发生概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不同类别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和互相影响。
四、风险控制策略制定在了解了各种风险的特性和影响之后,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风险控制策略的主要目标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小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在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时,我们需要根据风险的性质、企业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控制措施,如保险、分散投资、资本储备等。
五、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在制定好风险控制策略后,我们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控制措施并加以实施。
在实施风险控制措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证措施的执行效果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反馈。
六、风险监控与检查即使已经实施了风险控制措施,我们也需要持续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监控和检查。
这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风险监控与检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各项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七、风险报告与改进最后,我们需要定期向企业的管理层报告风险情况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设备维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
01
评价标准
根据行业规范、企业标准等,制 定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具体 标准。
等级划分
02
03
临界值确定
将危险源按照风险大小划分为不 同等级,如高风险、中风险、低 风险等。
针对每个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 临界值,作为判断危险源风险大 小的依据。
风险矩阵图应用
风险矩阵图绘制
以危险源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为坐标轴,绘 制风险矩阵图。
02
设备维修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定义与分类
危险源定义
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 污染等不良后果的设备、设施、场所 、作业活动或管理缺陷。
危险源分类
根据危险性质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 、生物性、心理性和行为性等类别; 根据危险源存在状态可分为固有危险 源和动态危险源。
辨识方法与步骤
辨识方法
采用经验法、类比法、专家评议法等方法进行辨识。
对设备维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完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根据设备维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总结分析结果,对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 完善和优化,提高设备维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维修人员培训和管理
针对设备维修过程中暴露出的维修人员技能和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加强维修人员的培 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水平。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
危险源辨识体系建立
成功构建了针对设备维修领域的危险源辨识 体系,实现了对各类危险源的全面、系统识 别。
风险评价模型开发
基于设备维修数据,开发了高效、准确的风险评价 模型,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际应用效果
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
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在任何组织或项目中,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都是至关重要的。
风险评估是指对潜在风险进行系统性的识别、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对组织或项目目标的潜在影响。
风险控制程序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来降低或消除已识别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程序1. 风险识别: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和与相关方进行沟通,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可以使用SWOT分析、头脑风暴等方法来帮助识别风险。
2. 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包括评估其概率和影响程度。
可以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
3. 风险评估:将风险按照其严重程度进行排序,并确定其优先级。
可以使用风险矩阵或风险优先级指数等工具来进行评估。
4. 风险报告:将风险评估结果以清晰、简明的方式进行报告,包括风险的描述、潜在影响和建议的应对措施。
三、风险控制程序1. 风险避免:通过采取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
例如,制定明确的政策和程序、培训员工、确保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等。
2. 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其他方。
例如,购买保险、签署合同等。
3. 风险减轻:采取措施来减轻风险的影响。
例如,制定应急计划、备份数据、加强安全措施等。
4. 风险接受:对某些风险进行接受,并做好应对措施。
例如,对于一些低概率和低影响的风险,可以选择接受并监控其发展。
四、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1. 预防潜在损失: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可以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或消除潜在损失。
2. 保护组织利益: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有助于保护组织的利益,确保组织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发展。
3. 提高决策质量:通过风险评估,可以为决策提供有关潜在风险的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准确性。
4. 增强组织声誉: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组织可以避免或减少负面事件的发生,从而增强其声誉和信誉。
5. 促进持续改进: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可以帮助组织不断识别和应对新的风险,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是指通过对企业或组织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保护环境并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
一、程序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及时、全面的辨识,对风险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和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 范围: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和行业类型。
二、程序的基本内容:1. 危险源辨识(1)制定危险源辨识计划,明确辨识的目标、范围和方法。
(2)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包括现场巡查、设备检查、操作步骤分析等方法。
(3)进行危险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建立危险源台账。
(4)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或职业病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1)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员工接触情况相结合,评估潜在的风险。
(2)采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3)确定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4)应用风险矩阵或其它方法,确定风险的具体评估结果。
3. 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高风险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优先考虑控制措施的根本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3)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的目标、方法和期限。
(4)组织实施控制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5)监督和检查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和完善。
4. 监督和管理(1)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程序的有效实施。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建立事故和职业病的报告和处理制度,确保事故和职业病的及时报告和处理。
(5)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程序的执行和监督:1. 确保程序的有效执行,需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由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并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
安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程序(含表格)
安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程序(ISO45001-2018)1.0目的为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目标,实施有效安全运行控制和改善安全环境卫生,持续识别并评价公司各类生产作业活动及服务中的危害因素,进而评价其危险程度,科学的判定危险级别,分类分级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2.0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作业活动及作业活动风险评估。
3.0术语本程序采用ISO45001-2018的术语定义。
4.0危害(危险源)辨识4.1危害辨识主要内容有:a) 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b) 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c) 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d) 工序: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e) 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f)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g) 特殊装置、设备:危险品库房等;h)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i) 各种设施:管理监控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j) 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4.2危害类别按GB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及导致事故、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起因物、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危险/危害因素综合分为4大类,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电厂检修项目的风险识别与控制
电厂检修项目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概述:电厂检修项目是维持电厂设备正常运行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进行检修项目期间,可能存在各种风险和隐患,可能对项目进度、设备安全和人员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电厂检修项目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电厂检修项目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1. 风险识别在电厂检修项目开始前,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工作。
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1 设备风险:针对电厂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和损坏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导致停工的关键设备,以及其潜在风险来源;1.2 工作环境风险:评估检修工作期间可能对人员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如高温、有毒物质等;1.3 人员风险:对参与检修项目的人员进行评估,确保其具备足够的技能和经验;1.4 安全风险:分析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如火灾、漏电等。
2. 风险控制明确了电厂检修项目存在的风险后,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潜在风险。
2.1 设备维护和保养:电厂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减少故障频率和潜在损坏。
2.2 工作环境控制:在高温、有毒物质等情况下,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确保工作环境的合理温度和通风。
2.3 人员培训和安全意识:为参与检修项目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包括设备操作技能、应急处理等,提高其对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
2.4 安全监测和检查:建立严格的安全监测和检查机制,对设备和工作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5 紧急应对预案和演练:建立健全的紧急应对预案,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进行定期演练,确保所有人员了解应对措施和流程。
3. 风险评估和反馈在电厂检修项目进行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3.1 风险评估:定期对检修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3.2 风险反馈:及时向相关人员汇报风险评估结果,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改进建议,以便在同类项目中更好地应对潜在风险。
设备风险识别与控制
解决方案
定期对设备进行安 全评估,及时发现
并解决潜在风险
加强员工培训,提 高设备操作和维护
技能
加强设备日常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
运行正常
建立设备风险预警 机制,提前预防和
应对设备故障
谢谢
故障树分析法: 通过分析设备 故障的原因和 影响,确定风 险等级
03
事件树分析法: 通过分析设备 故障的事件和 影响,确定风 险等级
04
专家评估法: 通过专家对 设备风险的 评估,确定 风险等级
评估标准
设备性能:设备的技术性能、 01 可靠性、安全性等
设备使用环境:设备的使用环 02 境、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
风险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如 改进设备设计、加强设备维护、 提高操作人员技能等。
设备风险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01
某工厂设备老化,存 在安全隐患
03
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 存在故障隐患
02
设备操作人员缺乏安 全意识,操作不当
04
设备安全防护措施不 足,容易发生事故
风险分析
设备故障:设备故 障可能导致生产中 断、产品质量下降 等问题
环境因素:恶劣的 环境可能导致设备 损坏、性能下降等 问题
人员操作失误:操 作人员操作不当可 能导致设备损坏、 人员受伤等问题
设备维护不当:设 备维护不当可能导 致设备故障、性能 下降等问题
设备老化:设备老 化可能导致性能下 降、安全隐患等问 题
设备设计缺陷:设 备设计缺陷可能导 致设备性能不佳、 安全隐患等问题
或安全隐患 1
极高风险:设备出现 严重故障,可能导致
4
重大安全事故,需要
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
设备风险识别与控制
02
层次分析法:将设备风险按 照层次进行划分,逐层分析, 找出关键风险因素
03
风险矩阵法:将设备风险按 照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进行 分类,找出高风险因素
04
专家意见法:邀请行业专家 对设备风险进行评估,综合 专家意见得出风险评估结果
2
设备风险控制
预防措施
04
加强设备安全管理,确
保设备安全运行
03
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
设备风险识别与 控制
目录
01. 设备风险识别 02. 设备风险控制 03. 设备风险管理
1
设备风险识别
设备类型
01
机械设备:如机 床、起重机等
02
电气设备:如变 压器、发电机等
03
液压设备:如液 压泵、液压缸等
04
气动设备:如气 缸、气动阀等
05
自动化设备:如 机器人、PLC控
制系统等
06
特种设备:如压 力容器、锅炉等
03
评估结果:风险等级、 风险概率、风险影响 程度等
谢谢
3
险控制措施,包括
技术措施、管理措
施、培训措施等
风险监控:对设备
4
风险进行持续监控,
确保风险控制措施
的有效性
风险应对:制定风
5
险应对计划,包括
应急响应、事故处
理等
风险改进:根据风
6
险管理过程,持续
改进设备风险管理
方法和措施
风险管理团队
1
2
成员构成:包 括设备管理人 员、技术人员、 安全人员等
职责:负责设 备风险识别、 评估、控制和 监督
3
工作流程:定 期对设备进行 风险评估,制 定控制措施, 监督实施情况
风险识别与应对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建立一个规范的科研、生产和管理风险控制规程,确保研究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2.0范围适用于研究院科研、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质量等风险控制的管理。
3.0职责研究院各部门按照所承担的业务工作,负责识别与分析本部门的各项业务风险,并制定、实施应对措施。
4.0程序4.1风险管理控制规程风险管理是一个标准的系统化管理流程,用来协调、改善与风险相关的科学决策,分为:风险启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风险审核、回顾,持续地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同时风险沟通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见附件。
4.2风险启动及时识别并控制产品中的风险,降低其发生概率,启动、规划一个风险管理工作步骤包括:A)确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包括潜在性的假设;B)收集与风险评估有关的潜在危险信息和数据资料;C)明确决策者如何使用信息、评估和结论;D)确立领导者和必要的资源;E)确定风险管理程序的时限和预期结果。
4.3风险评估对于确定的风险,部门负责人以科学知识鉴定其危害源,并对接触这些危害源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A)风险识别(什么时候可能出现问题);B)风险分析(可能性有多大);C)风险评价(问题发生的后果是什么)。
4.3.1风险识别根据确定的风险,利用相关信息和经验(历史数据、理论分析、已知见解、多方意见和风险承受者的利害关系)来确认存在的风险,指出将会出现的问题,即“什么时候可能出现问题”。
4.3.2风险分析运用信息和工具对已经被识别的风险及其问题进行分析、估计,用定性或定量方法描述质量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确定风险等级。
4.3.3风险评价4.3.3.1从风险三要素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判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4.3.3.2风险评价三要素A)严重性(S):有什么危害;B)可能性(P):有多大可能会发生危害;C)可识别性(D):有多大可能性发现危害。
4.3.3.3风险评价工具: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B)失效模式、影响及关键点分析(FMECA);C)故障树分析(FTA);D)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E)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F)初步危害源分析(PHA)。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1. 引言本控制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组织能够识别和评估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部门和员工,旨在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来管理风险。
2. 危害辨识2.1 确定危害源组织应该对所有可能的危害源进行系统性的辨识。
这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材料、工艺、工作环境等方面。
通过检查记录、现场观察和交流,确定潜在的危害源。
2.2 分析危害源对于确定的危害源,组织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评估其潜在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和暴露程度。
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了解危害源的实际风险水平。
2.3 评估风险基于危害源的分析结果,组织应该对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和暴露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
3. 风险评价3.1 确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应该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这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确保控制措施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的范围内,并尽量消除或降低危害源。
3.2 实施控制措施组织应该将确定的控制措施纳入具体的操作程序中,并确保所有相关的部门和员工都能正确理解和遵守这些程序。
同时,组织应该提供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能够正确使用控制措施。
3.3 监测和调整组织应该建立一个监测和调整机制,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同时,组织应该建立一个风险沟通的机制,确保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的风险信息。
4. 总结本控制程序的目标是确保组织能够对潜在的危害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通过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方法,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风险,保护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所有部门和员工都应该遵循本程序,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
风险和机遇识别、评估与应对控制程序(含表格)
风险和机遇识别、评估与应对控制程序(ISO9001-2015)1 目的: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这些活动包括:a.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b.产品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变更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c.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d.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e.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f.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g.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h.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i.当适用时,也可适用于对公司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提供操作指南。
3定义3.1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3.2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3.3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3.4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
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
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3.5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
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是各个组织和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帮助组织和企业减少损失、保护利益、提高运营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的标准格式和内容要求。
二、风险评估程序1. 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第一步是识别潜在的风险。
通过对组织或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活动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
例如,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在这一步骤中,可以借助专业工具如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进行辅助。
2. 风险分析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是评估风险程度和潜在影响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每种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如风险矩阵、事件树分析等。
3.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结果,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序。
根据风险的优先级,确定应对风险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可以使用评估工具如风险指数法、风险优先级法等进行风险评估。
4. 风险报告在风险评估完成后,需要编写风险报告,将评估结果和相关分析进行整理和总结。
风险报告应包括风险识别的范围、风险分析的方法和结果、风险评估的综合评估和排序等内容。
报告应具备清晰、准确、简明的特点,便于管理层和相关人员理解和决策。
三、风险控制程序1. 风险预防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
通过调整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培训员工等方式,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
例如,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体系、制定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培训等。
2. 风险减轻对于无法完全避免的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减轻措施。
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如保险、备份、灾难恢复计划等,减少风险发生时的损失程度。
例如,购买财产保险、建立数据备份系统、制定灾难恢复计划等。
3. 风险转移对于某些风险,组织或企业可以选择将其转移给其他方。
通过购买保险、签署合同等方式,将风险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或合作伙伴。
设备确认与风险评估
设备确认与风险评估在现代企业和组织中,设备的使用已经成为日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在使用设备前,设备确认与风险评估已成为企业必要的程序之一。
本文将围绕设备确认与风险评估展开讲述,包括设备确认的基本内容以及风险评估的流程和方法。
设备确认设备确认是指在使用设备之前,企业需要对设备进行认证和核实其是否满足安全使用的基本要求。
设备确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备备案对于一些设备,企业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其进行备案。
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企业内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控。
设备备案需要提供设备的名称、型号、制造商等相关信息。
设备检验检验设备是为了确保设备在使用之前达到安全和质量的标准。
这个过程包括对设备结构、功能和性能等方面进行检查。
检验设备的频率取决于设备本身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环境。
检验设备需要对设备使用手册或者操作规程有清晰的了解。
设备调试设备调试是针对部分已经具备安全性能的设备,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个过程需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完成。
调试主要针对设备的功能、性能等方面进行优化,以保证设备在正式使用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使用环境和需求。
设备确认是企业预防设备意外事故的第一步,一旦设备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生产停滞,影响企业运营。
设备确认所需要的工作只有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管理设备风险和使用环境的一个体系。
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如下: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针对企业使用设备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定义,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备本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人员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设备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环境风险。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对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级,根据风险的等级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评估风险需要对设备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风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材公司预制厂设备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控制程序编制:王斌审核:王乃富建材公司预制厂资产设备管理组2012年3月1日设备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控制程序1 范围本程序规定了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的方法。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作业活动、设备风险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但鼓励根据本程序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GB/T3816-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6441-86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3 术语和定义本程序给出以下术语的定义。
3.1 危险源(危害)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2 根源危险源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3.3 状态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运行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等造成人的失误、物的故障,进而造成能量意外释放。
3.5 危害辨识识别危险源(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6 风险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通常表现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7 风险评估辨识危害、风险分析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8 基准风险评估对企业当前面临的危害和风险进行基本的、全面的识别和评价。
3.9 持续风险评估不间断地、不考虑位置地识别作业活动、设备和设施所面临的风险。
1.1 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对所确定的高风险对象或事故暴露的高风险问题,进行专项的或针对性的及详细的风险评价。
1.2 风险控制制定风险管理方案,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度。
2 危害(危险源)辨识2.1 危害辨识主要内容有:a)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b)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c)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d)工序: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e)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f)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g)特殊装置、设备:危险品库房等;h)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i)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务室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j)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2.2 危害类别按GB/T3816-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及导致事故、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起因物、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危险/危害因素综合分为8大类,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生理、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
(详见附件A:表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2.3 危险源(危害)识别要点与过程2.3.1 危险源有两种:“根源危险源”和“状态危险源”。
根源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状态危险源是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识别危险源存在,首要任务是识别根源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识别状态危险源(状态危险源包括了人、物和环境三方面,是人的失误、物的故障及其产生的环境因素)。
2.3.2 识别危险源(危害)是二个过程:一是识别危险源(危害)的存在,二是确定危险源(危害)特性。
2.4 危害辨识方法工作安全分析(JSA)、计划任务观察(PJO)、安全技术交底、安健环代表检查、日常巡查、使用前检查、专项监测等。
3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基准风险评估;b)持续风险评估;c)基于问题风险评估。
3.1 基准风险评估3.1.1 基准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图见附录B.1。
3.1.2 基准风险评估范围和意义通过对所有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环境及职业健康的风险评估,了解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危害与风险的基准水平。
1.1.1 基准风险评估对象在确定评价范围后,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估对象:a)按作业流程的各阶段;b)按工作场所(区域)或部门、班组;c)按设备(设施)。
1.2 持续风险评估1.2.1 持续风险评估流程工作流程图见附录B.2。
1.2.2 持续风险评估范围、意义及要求1.2.2.1 在基建、运行中的各种操作、检修作业、巡察和观察、计划工作观察、职业卫生监测、变更等活动中不间断地识别风险,并能按照紧迫或重要程度进行处理,同时对基准风险、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措施实施的监测数据进行收集。
1.3 基于问题风险评估1.3.1 基于问题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图见附录B.21.3.2 基于问题风险评估目的和要求1.3.2.1 对基准风险和持续风险评估出来的中等及以上的风险,以及对发生的事故/事件未找到根本原因、生产流程出现重大变化等,应根据管理要求实施专项风险评估。
1.3.2.2 重大风险应填写附录B.4的重大风险控制计划措施清单。
2 PES风险评估的使用2.1 使用范围和目的对有作业指导书或日后经常重复的工作,可采用PES评估办法进行风险评估,为控制风险和完善作业指导书提供依据。
2.2 评估步骤2.2.1 危害识别2.2.1.1 了解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如: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可能涉及到的设备(设施)、机械、工具和器材;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物理形态(液体、粉尘、固体等)和化学性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人员的培训;作业程序或作业指导书;发生过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事件;与现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等。
2.2.1.2 将工作活动分解到基本的步骤,在对工作分解时,应将作业过程按照执行功能进行分解、归类若干个功能阶段,如:“220kV线路停电操作”可分解为操作准备、开关操作、刀闸操作、二次设备操作、安全措施布置、记录与归档等步骤;“变压器高压套管更换”可分解为施工准备、现场安全措施布置、放油、拆除旧套管、安装新套管、接线复位、注油、测量与试验、拆除现场安全措施、记录与归档等步骤。
在分解作业步骤时避免划分过细,以免增加分析的工作量,一般按照完成一个功能单元进行划分,以15步为限。
2.2.1.3 按危害辨识要求充分识别工作中每一步存在的危害。
危害类别见附录A。
2.2.2 风险评价2.2.2.1 采用半定量评价方法进行风险值的计算,风险的大小由与系统风险有关的3个因素的分值之积来评估,即:风险值D=可能性(P)x后果(S)x暴露(E)。
2.2.2.2 可能性因素的取值(见下表1)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以此综合考虑危害事件发生时,导致后果的可能性:a)现有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防护装置和设施、PPE的使用、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等;b)事故一旦发生,是否能被及时发现或察觉;c)危害造成事故最可能的后果、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d)曾经发生、听说过或估计的数据。
表1一旦危害事件发生,导致后果的可能性(P)对已识别的危害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重点考虑法律法规及行业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职业相关病疾、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以及对企业形象的影响。
危害事件的暴露频率按已识别的危害事件在类似作业中曾经发生、听说过或估计次数的数据。
1.1.1 风险等级判断1.1.1.1 将风险值R与作业风险值与风险等级对照表(见下表4),如风险值为中风险及以上,应该考虑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后再次按照以上的方法评估风险,直至风险值为低风险及以下。
作业风险评估值如为低风险不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评估以制定控制措施,但需要予以关注,如定期监测。
表4活动风险值(V)与风险等级对应1.2 PES风险评估记录表的填写方法及要求按上述要求将评估过程记录至《作业风险评估记录表》,(见附录D),其中部分项目填写要求如下:a)危害类别:按“4.2危害类别”中8大类,即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生理、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来选择。
b)危害描述:作业中的面临危害描述可参照附录A:《危险/危害因素分类表》,描述中要有危害的具体对象及表现形式,以便采取针对措施,如:“超速驾驶”、“氮气泄漏”、“易燃品储存不当”。
c)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即现存危害可能引起风险的具体结果信息,参照表2填写。
d)风险范畴:人身安全、电网安全、设备安全、健康、环境、社会责任。
e)风险种类:见附录A:危险/危害因素分类表。
f)现有控制措施:根据识别的危害或涉及的人员暴露情况,查找目前已有的控制措施,包括: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要求执行的规程制度的名称;设备改善、控制技术等已经应用的工程技术;防止风险而使用的安全工器具和个人防护、安全标识;保证人员意识和技能而开展的常态性的人员学习与教育培训;为降低风险损失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2 定性JSA工作安全分析的使用2.1 使用范围和目的使用定性JSA可对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观察评估,为改善工作、控制风险提供依据;也可在工作前采用JSA进行风险评估,为控制风险和完善作业指导书提供依据。
1.1 JSA分析步骤1.1.1 收集信息收集计划进行或计划观察工作的有关信息收集了解工作的相关信息有,如: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可能涉及到的设备(设施)、机械、工具和器材;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物理形态(液体、粉尘、固体等)和化学性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人员的培训;作业程序或作业指导书;发生过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事件;与现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等。
1.1.2 分解工作步骤将工作活动分解到基本的步骤,在对工作分解时,应将作业过程按照执行功能进行分解、归类若干个功能阶段,如:“220kV线路停电操作”可分解为操作准备、开关操作、刀闸操作、二次设备操作、安全措施布置、记录与归档等步骤;“变压器高压套管更换”可分解为施工准备、现场安全措施布置、放油、拆除旧套管、安装新套管、接线复位、注油、测量与试验、拆除现场安全措施、记录与归档等步骤。
在分解作业步骤时避免划分过细,以免增加分析的工作量,一般按照完成一个功能单元进行划分,以15步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