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和高盛的资本运作细则
蒙牛资本的运作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一.融资行为蒙牛在中国乳业发展短短六年的时间,从最初创业900万元注册“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到现在所历经的创业之路,在中国乳业历史上出现前所未有的远见卓识与成功应用创建品牌到营销传播蒙牛产品,取得中国乳制品发展前所未有的完美境界。
第一次注资2002年6月,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跨国公司,在境外注册开曼群岛公司,作为蒙牛的境外母公司。
2002年9月,蒙牛的管理层和呼和浩特市当地原股东,在境外注册了另外两家壳公司,金牛公司和银牛公司。
金牛和银牛各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开曼群岛公司50%的股权,而作为开曼公司全资子公司的毛里求斯公司,也随即设立。
同年10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以认股方式向开曼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亿元),取得该公司了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权。
该笔资金经毛里求斯公司最终换取了大陆蒙牛乳业66.7%的股权。
“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境外投资后改制为合资企业,而开曼公司也从一个空壳演变为在中国内地有实体业务的控股公司。
企业重组后,蒙牛乳业的创始人们对蒙牛的控股方式由境内自然人身份直接持股变为了通过境外法人间接持股。
这种安排为开曼公司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辅平了道路。
此次注资的市盈率达10倍。
第二次注资2003年,蒙牛乳业实现净利润2.3亿元。
而迅速成长中的蒙牛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
2003年10月三家机构再次通过“可换股文据”向蒙牛注资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
但是打着“锄强扶弱”口号的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带给蒙牛总计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外,还给牛根生套上枷锁:未来三年即2003~2006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盈利复合增长率低于50%,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要向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三家外资股东赔上6000余万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现金代价支付;如果管理层可以完成上述指标,三家外资股东会将6000余万股蒙牛股票赠予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上案例分析
蒙牛私募股权投资上市案例分析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登陆香港股市,公开发售3.5亿股,在香港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一次性冻结资金283亿港元,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全面摊薄市盈率达19倍。
尽管如此,蒙牛携手境外资本的发展路径也仍是毁誉参半。
一、案例简述(一)蒙牛为何选择PE融资据蒙牛介绍,他们在创立企业之初就想建立一家股份制公司,然后上市。
除了早期通过原始投资者投资一些资金之外,蒙牛在私募之前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融资,如果要抓住乳业的快速发展机会,在全国铺建生产和销售网络,蒙牛对资金有极大的需求。
他们也尝试过民间融资。
不过国内一家知名公司来考察后,对蒙牛团队说他们一定要求51%的控股权,对此蒙牛不答应;另一家大企业本来准备要投,但被蒙牛的竞争对手给劝住了;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对蒙牛本来有投资意向,结果又因为它的第一把手突然被调走而把这事搁下了。
2002年初,蒙牛的股东会、董事会均同意在法国巴黎百富勤的辅导下上香港二板。
为什么不能上主板?因为当时蒙牛发展历史较短、规模小,不符合上主板的条件。
这时,摩根士丹利与鼎晖(私募基金)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
见了面之后,摩根等提出来,劝其不要去香港二板上市。
众所周知,香港二板除了极少数公司以外,流通性不好,机构投资者一般都不感兴趣,企业再融资非常困难。
摩根与鼎晖劝牛根生团队应该引入私募投资者,资金到位,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大到一定程度了就直接上香港主板。
(二)外资进入蒙牛进程2002年6月5日,摩根士丹利在开曼注册了两家壳公司:China Dairy Holdings和其全,第一家作为未来回收自己对蒙牛投资资金的帐户公司,第二MS Dairy Holdings资子公司.家作为对蒙牛进行投资的股东公司。
2002年9月23日,蒙牛在英属维京群岛(BVI)注册了两家新公司:Jinniu Milk IndustryLtd.(金牛公司)和Yinniu Milk Industry Ltd.(银牛公司),两家公司注册股本5万股,注册资金5万美元,每股面值1美元。
蒙牛案例分析
蒙牛私募股权配置案例分析----蒙牛及摩根的收获和经验姓名:连金杯学号:201532110215姓名:学号:姓名:学号本文结合蒙牛股权配置重组的过程,站在投资方和企业方的各自立场作简要分析如下:一、蒙牛的经验收获一)、蒙牛PE融资成功的经验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02319.HK)在香港挂牌上市,并创造出又一个奇迹:公开发售3.5亿股(其中1亿股为外持有的旧股),公众超额认购达206倍,全面摊薄市盈率高达19倍,IPO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
开盘后,蒙牛股价一路飙升,当天股价即上涨了22.98%。
后来居上的“蒙牛乳业”,由此在资本运作方面赶上了同行业第一梯队的所有对手,这是蒙牛成功PE融资的最有利说明。
其经验总结如下:1、蒙牛拥有良好的自身条件1999-2002年,蒙牛不到3年就过了年销售额10亿元的大关,加人中国乳品行业第一集团。
其良好的发展潜力与专业化的从业水准是吸引国际专业投资机构的重点。
蒙牛自创立之始,就解决了股权结构不清晰这一许多中国企业先天不足的问题,是一家完全100%由自然人持股的企业。
作为一个纯民营的股份制企业,蒙牛在体制上具有先天的优越性。
2、蒙牛适时地选择了有力的合作伙伴首先,探索其他融资渠道失败给蒙牛提供了引入外资的机会,蒙牛对摩根提出的引入私募投资者的建议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多方请教当时香港以及内地的业界人士,最终开始与摩根接触进行谈判。
其次,在融资谈判时,蒙牛也极力寻求其他优秀投资机构以引入多家投资机构。
鼎晖和英联投资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蒙牛在谈判中的地位。
事实上,2002年蒙牛接触英联投资后,“英联”的加入把投资出价抬高了20%。
3、私募投资机构的丰富管理经验和专业投资水平三家投资机构在为蒙牛提供自身发展所急需的资金以外,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优化了公司治理。
另外帮助蒙牛重组了企业法律结构与财务结构,让蒙牛在财务、管理、决策过程等方面实现规范化。
不可否认的是,摩根的加入提升了蒙牛的信誉以及影响力。
蒙牛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
蒙牛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一、对蒙牛管理模式的分析据去年审计蒙牛所了解到的情况及从石广了解到的情况,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蒙牛的管理模式作出如下描述和分析:1、环境任何管理模式均起源于一定的经营环境。
牛根生长期担任伊利的销售负责人,对于行业各方面的情况均极为了解,人脉关系全面通透。
在创业之前,他通过在伊利的经历,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全国最大的销售网络;对于各加工厂商也自然沟通密切而且享有威信;对于如何运做市场及运做成败的可能性早有把握;随时可以组成一支经验丰富、相互熟悉的创业队伍。
那时正值中国乳业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发展空间极大,而又逢利乐居然愿意无偿提供利乐枕生产线。
当时百利包尚未兴起,在优质奶源高价的利乐砖和相对低质奶源廉价的巴氏奶之间,出现了一个优质适中价格产品的巨大需求空间,蒙牛鬼使神差地把握了这个垄断性的机会(现在百利包的保质期已经延长到常温90天,利乐枕的市场估计将逐渐被侵蚀)。
这是一种只要有一定资金启动并确保资金流转顺畅,连不成功都难的形势(这种形势应该是非常非常明朗的,否则仅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恐怕不会有足够的人参加集资入股).蒙牛在经历了短暂的困难时期之后,其产品便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蒙牛产品的供不应求是来源于当时的形势,而不是来源于当时的管理,1999年蒙牛的管理可以说混乱到了极点。
但是产品的供不应求为管理的改善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而蒙牛管理的改善又反过来促进了开拓和满足市场的能力,二者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2002年我所看到的蒙牛在绿乐尔的管理,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环境中产生的,以提高效率实现产销平衡为目标的模式。
蒙牛的管理模式之所以在套用于绿乐尔之后能够大获成功,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蒙牛把供不应求(超过设计产能的加工量)也带到了绿乐尔!2、特点①对各级管理层人员均给予虚拟股票期权,使其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公司的合作者。
蒙牛派驻绿乐尔的人员中部级干部都享有此项利益,如奶源部长郭晓斌。
蒙牛和高盛的资本运作细则
超常规发展的蒙牛乳业2004年6月10日,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2319.HK,下称“蒙牛乳业”)在香港成功实现IPO。
此次在港共发行3.5亿股,发行价为每股3.925港元,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面向散户投资者发行的部分获得了206倍的超额认购。
蒙牛承销商之一摩根士丹利称:“蒙牛首次公开发行创造了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球发行最高的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率。
其需求相当于前五个1亿美元以上公开发行交易需求的总和。
”摩根士丹利也借此项目的精湛财技被资产杂志《TheAsset》和亚洲财经杂志《FinanceAsia》分别评选为“最佳年度中型公司股票发行”。
这无疑是一个新世纪的财富传奇。
走出伊利之后,只用了五六年时间,蒙牛便成功地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乳业市场创造了最大的奇迹———1999年销售收入只有3730万元,2003年年底这一数字是40.715亿元,增加了108155.5%。
年均递增速度达450%,3年火速上位跻身中国乳业四强。
每年十倍速的增长,抓住每一个市场机会,与国际资本共舞。
牛根生和蒙牛的传奇仍在继续。
表1:中国乳业四巨头资本运作成绩要解开“蒙牛”奇迹的许多谜团,要从牛根生创办“蒙牛”说起。
原始资本积累之谜: 1398万元从哪里来提起牛根生的创业,有另一个企业不得不提—伊利股份。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股份(资讯行情论坛)”的董事兼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却忽然被董事会免去职务,送北京学习。
这对一个41岁的副总裁,意味着体面的流放和变相的失业。
此时的牛根生,处在流年不利的低谷。
在后来的采访中,他甚至喟叹过当年在北京的人才市场四处碰壁的境遇,并坦承选择做乳业是因为自己实在不懂别的行当。
1999年1月,牛根生和同样在这次干部调整中失势的几个“伊利”高管成立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它的注册资金是100万元。
此时的“伊利”,上市已经3年,当年销售额高达11.5亿元,与仍租用民房办公的“蒙牛”不可同日而语。
蒙牛资本运作
2009年8月29日,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接替牛根生出任内蒙古蒙牛集团的董事长。
至此,在中国资本市场10余年来长袖善舞的牛根生同志,总算是在其奶牛事业发展进入深秋的最紧要关头及时上岸,远远离开了肃杀冬季的凛冽寒风(也算是国进民退大环境下的俊杰)。
牛根生同志此举不仅充分显示出他作为中国典型的商业流氓无产者的狡黠和智慧,表现出了他远超黄光裕的远见卓识,也表现出其对于资本运营本质特性的深刻领悟。
至此,牛根生同志有可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首位使用资本运营手段致富,而能够最终上岸,保住金身的奇迹创建者。
只要在未来的时光中,牛同志能够好好操作那只名义上用做慈善(实际上是十分厉害的融资/获利工具)的牛式信托基金,安分守己,则定当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创造资本运营历史的人物载入史册。
纵观牛同志一生,其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阶段分别担当了重要的作用,我仅仅在下面简单介绍之,供好事者学之、悟之:1、春生(创业):创业起步,全身仅万余元,选择融资方式:借助“伊利”刚刚上市的背景,“伊利”员工因持有法人股都感觉受惠的机会,利用尚未免职的“伊利”副总裁身份和一班跟随多年的兄弟,广泛宣称要做一家新的上市公司,现在念交情允许“伊利”员工入股,上市后会有大利润!开始非法集资,迅速融资1400万元。
(找到关系:“伊利”职工借企业上市发财后还想继续发财的梦想;这些员工现在手里有钱;牛同志还是副总,又威信;牛同志这样多年做销售,能力大家认可;牛同志要做上市公司,现在入股上市以后能赚大钱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际情况:新成立的公司根本不可能上市。
)融资后,牛同志利用好友谢秋旭帮助投资入股的“伊利”员工代持股权(谢因此成为董事长和控股股东),同时注册地点选在兔子都不拉屎的贫困县和林格尔,自己对外则仅仅表现为高层管理人员和小股东。
(找到关系:由朋友代持可以规避有限公司股东最多50人,每上市的股份公司股东最多500人的数量界限;朋友代持,出事了和牛同志无关;和林格尔太穷,注册资金上千万的企业就成为该县最大公司,县政府为了政绩一定会全力支持,果然政府免费给土地,免费帮助建设,且蒙牛非法集资案发后,政府出面要求公安放人、还钱!)2、夏长(发展):商业发展后,怕被政府打压(大乳品厂都有政府股份),遂高薪引导光大证券投行业务一部所有精英跳槽蒙牛,组成强力资本运营团队开始针对国际投行融资。
蒙牛企业运营策略揭秘
蒙牛企业运营策略揭秘蒙牛企业运营策略揭秘蒙牛成立于1999年。
在中国乳业圈子里,蒙牛总裁牛根生带领他的智慧团队,在人们众说不一的褒贬中,用高瞻远瞩的市场策略,构建了纵横的营销网络,开创了中国乳业高速发展的先河;在人们“疯牛”的赞誉中,用“事在人为”的哲理,创造了这个时代奇迹:1999年完成销售额4400万,乳业排名第1116位;2000年完成销售额2、94亿,乳业排名第11位;2001年完成销售额8、5亿,乳业排名第5位;2002年完成额21亿元,进入乳业第4位;蒙牛以1947.1%的增长速度,荣登“中国百强私营企业”成长之冠;蒙牛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利乐枕销量全球第一,利乐公司全球样板工厂落户蒙牛;跨国财团摩根士丹利、鼎辉、英联一次性为蒙牛注册资金2、16亿美金;…飞速发展的蒙牛成功奥妙在哪里,作为一名曾亲身伴随蒙牛艰苦创业的一员,愿一评述之,以供同行业借鉴。
快速成长的十大优势1、机制优势:蒙牛所以能快速发展的诀窍是拥有一个先进的机制优势,蒙牛是纯粹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其凝聚力、战斗力、企业效率非常高。
2、人才优势:不管是牛根生个人魅力吸引也好,还是企业发展前景吸引也好,蒙牛集结了一大批生产、销售、经营、管理高级人才,其中90%的骨干均来自于竞争对手——伊利,包括三大事业部的总经理。
3、研发优势:蒙牛研发能力非常强,仅冰淇淋公司就有三大研发中心。
4、营销优势:蒙牛的营销管理层大多在伊利公司工作多年,熟谙乳业营销,在市场开发运作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5、速度优势:蒙牛企业的发展速度,是员工工作效率的“缩影”,蒙牛的工作理念是“鱼不是大的吃小的,而是快的吃慢的”。
在蒙牛,你必须是一个快速的工作狂,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
6、利润优势:蒙牛在对待经销商方面,推行严格的独家总经销政策,保证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从几万元起家到几百万元资产的客户比比皆是,蒙牛保护经销商的利益,同时也赢得了经销商强大的支持。
成功的资本运作-蒙牛案例
第五步 ,2002年10月17日,“金牛”与“银牛”
以1美元/股的价格,分别投资1134美元、2968美 元认购了1134股和2968股的A类股票,加上以前 各自持有的500股旧股,“金牛”与“银牛”合 计持有A类股票5102股。
紧随其后,三家金融机构以530美元/股的价格,
分别投资认购了 32685股、10372股、5923股的B
截至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上市时,外资实现的 投资利益及前景预测:
外资两次投资总计6120.7539万美元,折合4.78亿
港元,而且上市时,外资系已经出手了1亿股,回笼了
3.925亿港元现金,这使外资系在蒙牛上市后的投资成
本只有0.855亿港元,即使“蒙牛”只能维持2003年的
2.3亿元的税后盈利水平,他们的实际投资市盈率也仅
股形成的。
原蒙牛股东的持股比例=51%*66.7%+33.33%=67.33%
20
6.为什么要设立A.B股?
答:这体现了资本的险恶,2002年9月,在开曼公 司内部,“蒙牛系”掌握的A类股和外资系掌握 的B类股的投票权虽然是51%:49%(图3),但是, 股份数量比例却是9.4%:90.6%。如果“蒙牛” 的管理层在一年之内没有完成高速增长的任务, 那么A、B股之间的转化很可能不会发生,则开曼 公司及其子公司毛里求斯公司账面上剩余的投资 现金将要由投资方完全控制,并且投资方将因此 占有“蒙牛股份”60.4%(开曼公司内部的90.6% 股权,乘以开曼公司对“蒙牛股份”的66.7%股 权)的绝对控股权,可以随时更换“蒙牛股份”
14
第三步,2002年9月23日,“蒙牛”在英属维京
群岛(BVI)注册了两家新公司:金牛公司和 银牛 公司,两家公司注册股本5万股,注册资金5万美 元,每股面值1美元。“金牛”的股东是15位 “蒙牛”的高管。“银牛”的16位股东除邓九强 外,其他人均为“与蒙牛业务关联公司的管理人 员”,其中,谢秋旭一人的名下即有63.5%的股 份。
蒙 牛 的 资 本 运 作 - 副本
蒙牛的资本运作1999 年5 月成立的蒙牛, 在短短9 年时间里, 取得了中国乳制品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完美境界。
蒙牛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民营企业之一,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0.37亿元飙升至2006年的162.46亿元,增长了439倍!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为第2位,创造了在诞生之初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营销奇迹!从最初创业900万元注册“蒙牛乳业股份”,到成为中国乳业界在海外上市的第一家企业,其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和骄人的业绩为世人所惊叹。
蒙牛所历经的创业之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蒙牛资本运作的过程1.创业的头3 年。
1999 年8 月18 日, 原任伊利副总裁的牛根生创办“蒙牛乳业”。
当时注册股本1398万股,筹集到的资金仅为1000多万元。
创办初期,蒙牛市场占有率远不及伊利;2001年,蒙牛全年乳制品零售总额只有7.24亿元,仅为伊利的1/4。
3年间,蒙牛虽先后进行了增资、股改等4次资本运作,但距离成为一家足以垄断乳业行业的巨头,资金总是捉襟见肘。
于是牛根生一面强调对资本“取之有道”,一面有意识地搜寻投资者。
2.融资跳板。
在2002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 牛根生与摩根士丹利投资经理结识,经过11个月20多轮的谈判,同年12月19日,蒙牛与美国摩根士丹利、鼎晖、英国英联三家公司举行了投资入股签字仪式,三家公司一次性向蒙牛投资2600 多万美元, 共持有“蒙牛乳业”约32%的股份。
一年后, 外资又以可换股债券形式,再次注资3500万美元。
海外资本的介入不仅仅起到了输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蒙牛的视野,在短短的几年中,蒙牛的资本运作战略可谓步步为营,让人眼花缭乱。
( 1) 组建海外投资性壳公司。
2002 年6 月5 日, 摩根士丹利等海外投资者在开曼群岛注册“蒙牛乳业”(China Dairy Holdings) , 注册股本1000 股, 注资1 美元, 每股面值0.001美元。
三则对赌协议的案例
三则对赌协议的案例一、蒙牛与摩根史丹利及鼎晖对赌案(一)对赌过程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等机构投资者在开曼群岛注册了开曼公司。
2002年9月,蒙牛乳业的发起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金牛公司。
同日,蒙牛乳业的投资人、业务联系人和雇员注册成立了银牛公司。
金牛和银牛各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开曼群岛公司50%的股权,其后设立了开曼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毛里求斯公司。
同年10月,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以认股方式向开曼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亿元),取得该公司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权,所投资金经毛里求斯最终换取了蒙牛乳业66.7%的股权,蒙牛乳业也变更为合资企业。
2003年,摩根士丹利等投资机构与蒙牛乳业签署了类似于国内证券市场可转债的“可换股文据”,未来换股价格仅为0.74港元/股。
通过“可换股文据”向蒙牛乳业注资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可换股文据”实际上是股票的看涨期权。
不过,这种期权价值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蒙牛乳业未来的业绩。
如果蒙牛乳业未来业绩好, “可换股文据”的高期权价值就可以兑现;反之,则成为废纸一张。
为了使预期增值的目标能够兑现,摩根士丹利等投资者与蒙牛层签署了基于业绩增长的对赌协议。
双方约定,从2003年至2006年,蒙牛乳业的复合年增长率不低于50%。
若达不到,公司管理层将输给摩根士丹利约6000万—7000万股的上市公司股份;如果业绩增长达到目标,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就要拿出自己的相应股份奖励给蒙牛管理层。
2004年6月,蒙牛业绩增长达到预期目标。
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可换股文据”的期权价值得以兑现,换股时蒙牛乳业股票价格达到6港元以上;给予蒙牛乳业管理层的股份奖励也都得以兑现,摩根士丹利等机构投资者投资于蒙牛乳业的业绩对赌,让各方都成为获利者。
(二)案例总结蒙牛与摩根史坦利、高盛等国际私募大鳄的对赌取得经典性的成功是有典型性原因。
首先,蒙牛当时是成长型企业,这是国际私募基金投资流向的主要沃土,并且是传统型行业,当时的国内奶业竞争形式还不太强烈,而蒙牛又是国内民企与国际投行签订对赌协议的第一人,本身具有示范效应,私募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更为严谨;其次,蒙牛当时的管理团队是以牛根生为主的具有成熟奶业管理经验的团队,他们具有无私的创业精神,当时蒙牛的公司治理结构非常的国际化,领导人牛根生并非公司最大股东,最大股东谢秋旭只是股权投资,并不参与经营管理,这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模式成为公司管理层努力勤奋的根本策动力。
蒙牛的资本运作
蒙牛的资本运作1999 年5 月成立的蒙牛, 在短短9 年时间里, 取得了中国乳制品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完美境界。
蒙牛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民营企业之一, 销售收入从1999 年的0.37 亿元飙升至2006 年的162.46 亿元, 增长了439 倍! 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 位上升为第2 位, 创造了在诞生之初1000 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营销奇迹! 从最初创业900 万元注册“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到成为中国乳业界在海外上市的第一家企业, 其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和骄人的业绩为世人所惊叹。
蒙牛所历经的创业之路,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蒙牛资本运作的过程1.创业的头3 年。
1999 年8 月18 日, 原任伊利副总裁的牛根生创办“蒙牛乳业”。
当时注册股本1398 万股, 筹集到的资金仅为1000 多万元。
创办初期, 蒙牛市场占有率远不及伊利; 2001 年, 蒙牛全年乳制品零售总额只有7.24 亿元, 仅为伊利的1/4。
3 年间, 蒙牛虽先后进行了增资、股改等4 次资本运作, 但距离成为一家足以垄断乳业行业的巨头, 资金总是捉襟见肘。
于是牛根生一面强调对资本“取之有道”,一面有意识地搜寻投资者。
2.融资跳板。
在2002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 牛根生与摩根士丹利投资经理结识, 经过11 个月20 多轮的谈判, 同年12 月19 日, 蒙牛与美国摩根士丹利、香港鼎晖、英国英联三家公司举行了投资入股签字仪式, 三家公司一次性向蒙牛投资2600 多万美元, 共持有“蒙牛乳业”约32%的股份。
一年后, 外资又以可换股债券形式, 再次注资3500 万美元。
海外资本的介入不仅仅起到了输血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蒙牛的视野, 在短短的几年中, 蒙牛的资本运作战略可谓步步为营, 让人眼花缭乱。
( 1) 组建海外投资性壳公司。
2002 年6 月5 日, 摩根士丹利等海外投资者在开曼群岛注册“蒙牛乳业”(China Dairy Holdings) , 注册股本1000 股, 注资1 美元, 每股面值0.001美元。
蒙牛融资案例
蒙牛公司香港上市资本运作研究[1]摘 要2004年的蒙牛乳业香港上市是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和西方风险投资机构合作与博弈的经典之作,除了红筹上市的必要步骤之外,整个过程中还使用了西方资本市场中常用的运作方式,不但当时为人津津乐道,它的余波至今仍是许多人追踪的方向和研究的内容。
本文以蒙牛乳业选择在香港上市前后的资本运作行为为主线,从税收结构筹划、员工持股信托和对赌协议等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这三种资本方式为蒙牛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避税地注册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员工持股信托在国内虽然不多见,但是在美国已经成为逐渐代替员工持股的一种新型激励方式,最后的对赌协议为蒙牛上市的整个过程添上了一抹传奇的色彩,事实上这种外部激励方式早已在国外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运作中已经被频繁的使用了。
本文评价了这些运作方式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可行性,旨在探寻蒙牛公司上市资本运作的经济意义,希望能够为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资本运作,税收结构筹划,员工持股信托,对赌协议引言中国的融资体系长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直接融资偏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政策环节速度缓慢,往往不能满足伴随经济增长日益扩大的企业融资需要。
为了谋求长远的发展,海外上市逐渐成为一些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1992年底中国证监会的成立开启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序幕,从最早的青岛啤酒在香港挂牌上市距今已有15年的历史。
国内企业主要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三地上市,上市的方式主要有直接IPO,买壳上市,造壳上市,可转换证券上市模式和存托凭证上市模式五种,以食品/能源/农业、制造业与通讯/IT,金融/房地产等大型公司为主。
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上市几乎在同一时间是海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逐鹿中国市场。
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由IDG(国际数据集团)于1993年创立,之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政策的一步步放松,不少国际知名的私墓基金都陆续涌入,它们参与投资并最终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中国企业的总市值超过千亿美元。
蒙牛公司香港上市资本运作研究[1]
蒙牛公司香港上市资本运作研究[1]摘 要2004年的蒙牛乳业香港上市是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和西方风险投资机构合作与博弈的经典之作,除了红筹上市的必要步骤之外,整个过程中还使用了西方资本市场中常用的运作方式,不但当时为人津津乐道,它的余波至今仍是许多人追踪的方向和研究的内容。
本文以蒙牛乳业选择在香港上市前后的资本运作行为为主线,从税收结构筹划、员工持股信托和对赌协议等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这三种资本方式为蒙牛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避税地注册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员工持股信托在国内虽然不多见,但是在美国已经成为逐渐代替员工持股的一种新型激励方式,最后的对赌协议为蒙牛上市的整个过程添上了一抹传奇的色彩,事实上这种外部激励方式早已在国外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运作中已经被频繁的使用了。
本文评价了这些运作方式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可行性,旨在探寻蒙牛公司上市资本运作的经济意义,希望能够为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资本运作,税收结构筹划,员工持股信托,对赌协议引言中国的融资体系长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直接融资偏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政策环节速度缓慢,往往不能满足伴随经济增长日益扩大的企业融资需要。
为了谋求长远的发展,海外上市逐渐成为一些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1992年底中国证监会的成立开启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序幕,从最早的青岛啤酒在香港挂牌上市距今已有15年的历史。
国内企业主要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三地上市,上市的方式主要有直接IPO,买壳上市,造壳上市,可转换证券上市模式和存托凭证上市模式五种,以食品/能源/农业、制造业与通讯/IT,金融/房地产等大型公司为主。
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上市几乎在同一时间是海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逐鹿中国市场。
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由IDG(国际数据集团)于1993年创立,之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政策的一步步放松,不少国际知名的私墓基金都陆续涌入,它们参与投资并最终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中国企业的总市值超过千亿美元。
最新蒙牛与对赌协议
蒙牛与对赌协议蒙牛与对赌协议1998蒙牛与对赌协议1999年8月18日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股份主要由职员、业务联系人、国内独立投资公司认购,股权结构十分简单,其中,发起人占73.5%,其他股东占26.5%.但是,要想在海外成功上市,首先要有资金让公司运转起来.然而过于僵硬的原始股权结构,对注入大量资金及资本运作将产生桎梏.蒙牛在风险投资团队的指导下,自2002年起逐步改变股权结构,先后在避税地注册了4个壳公司,分别为英属处女群岛的金牛、银牛公司,开曼群岛公司以及毛里求斯公司,其中金牛和银牛公司的股东主要是发起人、投资者、业务联系人和职员等,通过这种方式,蒙牛管理层、雇员、其他投资者、业务联络员的权益都被悉数转移到两家公司.透过金牛和银牛公司对蒙牛乳业的间接持股,蒙牛管理层理所当然成为公司股东.开曼群岛公司和毛里求斯公司是两家典型的海外壳公司,其作用主要是构建二级产权平台,以方便股权的分割和转让.这样,蒙牛不但可对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不同情况下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两个平台吸收外部资金.2002年9月24日,开曼群岛公司进行股权拆细,将1000股每股面值0.001美元的股份划分为同等面值的5200股A类股份和48980股B类股份.根据开曼公司法,A类1股有10票投票权,B类1股有1票投票权.次日,金牛与银牛以每股1美元的价格认购了开曼群岛公司1134股和2968股的A类股票,而首轮引入的3家海外战略投资者———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及商联投资分别用约为每股530.3美元的价格认购了32685股、10372股、5923股的B 类股票,总注资约25973712美元.至此,蒙牛完成了首轮增资.3家海外战略投资者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及商联投资被成功引进,而蒙牛管理层与开曼公司的投票权是51%:49%,股份数量比例是9.4%∶90.6%.紧接着,开曼公司用3家投资者的投资认购了毛里求斯公司全部股份,而后者又用该款项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中购买了蒙牛66.7%的注册股本,蒙牛第一轮引资与股权重组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引入首轮投资有一份外资和蒙牛管理层签订的协议(蒙牛上市资本运作的第一份对赌协议):如果蒙牛管理层没有实现维持蒙牛高速增长,开曼公司及其子公司毛里求斯公司账面剩余的大笔投资现金将由投资方完全控制,届时外资系将取得蒙牛股份60.4%的绝对控制权.如果蒙牛管理层实现蒙牛的高速增长,1年后,蒙牛系将可以将A类股按1拆10的比例转换给B股.这样,蒙牛管理层实现了在开曼公司的投票权和股权比例一致,即蒙牛系真正占有开曼公司51%的股权.2003年8月第一份对赌协议最终以蒙牛管理层胜出结束.为了促使3家战略投资者的二次增资,2003年9月30,日,开曼群岛公司重新划分股票类别,以900亿股普通股和100亿股可转换股证券代替已发行的A 类、B类股票.金牛、银牛、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及商联投资原持有的B类股票对应各自面值转换成普通股.2003年10月,3家海外战略投资者认购了开曼公司发行可转换股证券,再次注资3523万美元.9月18日,毛里求斯公司以每股2.1775元的价格购得蒙牛的8001万股股份.10月20日,毛里求斯公司再次以3.038元的价格购买了9600万股蒙牛股份,至此蒙牛乳业的持股比例上升到81.1%,二次注资完成.紧随二次注资的是新的对赌协议(蒙牛上市资本运作的第二份对赌协议):自2003年起,未来3年,如果蒙牛复合年增长率低于50%,蒙牛管理层要向外资股东支付最多不超过7830万股蒙牛乳业股票———相当于蒙牛乳业已发行股本的7.8%,或者等值现金;如果实现目标,则外资股东向蒙牛管理层支付同等股份.所谓盈利复合增长50%,即2004年至2006年每年的盈利平均增长50%.蒙牛2003年的盈利为1.64亿元人民币,就意味着若想赢得7830万股股票,蒙牛2006年的盈利必须达到5.5亿元以上.事实上2004年蒙牛公布盈利为3.19亿元,以1900万股险胜当年的配额3亿元.而此时,摩根等外资股东却意外提前终止了与管理层之间的对赌,代价是将其持有的金额近5000万元的可转换股证券转给蒙牛管理层控股的金牛公司,相当于新增发行6260万股蒙牛乳业股票,如果以当时每股平均6港元的市值计算,约合3.75亿港元.第二次对赌协议最终也以蒙牛公司胜出而终止.摩根等战略投资者之所以愿意参与这次赌局,是因为他们使输掉7.8%股权的“赌局”,仍可以获得27.1%的股权升值带的收益,而一旦赢了,则可以增持蒙牛股权至42.7%,成为公的大股东.而反观蒙牛方,若是输了,则等于将辛苦换来的控权拱手让人,而要想达标又谈何容易.总结以下摩根斯坦利于蒙牛乳业基于业绩的对赌协议,有4个特点:一是投资方在资以后虽然持有企业的原始股权,如摩根斯坦利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持有开曼公司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权,但仅是财务型投资,而非战略经营性投资;二是除了普通股权外,还持有高杠杆性的、换股价格仅为0.74港元/股的可换股证券;三是高风险性,赌注是几千万股股份;四是蒙牛乳业虽然是创业型企业,但企业管理层富有行业经验,公司所属日常消费品行业,周期性波动小,企业一旦形成相对优势,竞争对手难以替代,投资的行业风险小.二、认识对赌协议(一)对赌协议的涵义.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投资方与融资方需要对企业的股权价值确定后,才能确定投资(融资)金额及应获得(出让)的股权数量或比例.企业的价值最终将整体反映在未来赚取现金流和利润的能力中,也就是说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有赖于其未来的实际业绩体现.但是,未来的市场环境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无法准确预知;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方对企业真实情况和赢利能力的了解程度不如企业内部管理层(融资方),所以,企业管理层倾向于乐观估计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对企业作出较高的估值,而外部投资方相对谨慎,对企业的估值较低,投融资双方常常难以达成估值共识.为解决双方的估值分歧,对赌协议经常被使用.所谓对赌协议,即“估值调整协议”,是投资方(或收购方)与融资方(或出让方)在达成融资(或并购)协议时,双方为确保各自的利益而列出的一系列金融条款,用于对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估值调整协议权利,用以补偿高估企业价值的损失;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另一种权利,用以补偿企业价值被低估的损失.由于结果是不确定的,与赌博有点类似,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对赌”.对赌协议的最终目的是双向激励,提升公司管理层积极性和公司质量,努力实现企业盈利水平最大化,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因此对赌协议的创立实际上是为提高交易的质量.(二)对赌协议成立的前提.对赌协议的成立有赖于几个前提:一是企业的股权能够反映企业的整体价值,而这一整体价值的评估则依赖于企业未来的业绩;二是企业价值虽然是由品牌、技术、管理等多要素构成,但其最终将整体反映在企业未来的收益中;三是由于未来无法准确预知,因而企业价值的判断有赖于未来的实际业绩体现.正是基于上述前提,对赌协议的心是股权转让方和收购方对企业未来的不同预期.(三)对赌协议的主要内容.对赌的核心是股权出让方和收购方对企业未来价值的不同预期,具体情况不同,对赌双方所关心内容也不尽相同,双方根据各自的预期对协议条款进行设计.1.国外对赌协议的内容.国外对赌协议通常涉及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赎回补偿、企业行为、股票发行和管理层去向六个方面的条款:①在财务绩效方面,若企业的收入或者净利润等指标未达标,管理层将转让规定数额的股权给投资方,或增加投资方的董事会席位等.②在非财务绩效方面,若企业完成了新的战略合作或者取得了新的专利权,则投资方进行下一轮注资等.③在赎回补偿方面,若企业无法回购优先股,投资方在董事会将获得多数席位,或提高累积股息等.④在企业行为方面,投资者会以转让股份的方式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或者以在董事会获得多数席位为要挟,要求企业重新聘用满意的CEO等.在股票发行方面,投资方可能要求企业在约定的时间内上市,否则有权出售企业,或者在企业成功获得其他投资,且股价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撤销对投资方管理层的委任.⑥在管理层方面,协议约定投资方可以根据管理层是否在职,确定是追加投资,管理层离职后是否失去未到期的员工股.可以看出,国外对赌协议约定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财务方面的,也有非财务方面的,涉及企业运营管理的多个方面.除了以“股权”为“筹码”外,管理层和投资方之间还以董事会席位、二轮注资和期权认购权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赌.2.国内对赌协议的内容.目前还没有国内投资机构与国内企业签订对赌协议的案例报道,只有外国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签定的对赌协议.与国外对赌协议不同的是,国内企业通常只采用财务绩效条款,而且一般都以单一的“净利润”为标尺,以“股权”为筹码,其区别只是条款的设计.根据协议条款,投资方通常有三种选择:一是依据单一目标,如1年的净利润或税前利润指标,作为股权变化与否的条件;二是设立一系列渐进目标,每达到一个指标,股权相应发生一定的变化,循序渐进;三是设定上下限,股权依据时间和限制范围变化.(四)应用对赌协议应考虑的因素.1.谨慎评估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合理设定协议中企业未来的业绩目标.作为融资方的企业管理层,应当全面分析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的综合实力,谨慎评估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理性设定业绩目标.企业在设定业绩目标时,应权衡自我积累和外部并购两种实现方式的利弊和风险.外部并购固然有助于迅速扩大企业的营业规模,但未必能迅速增加利润.永乐为达到业绩目标,并购了广州东泽等多个同行,但营业利润并未同步增加.其并购大中电器的计划更以流产告终.2.组合设定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着眼于长远利益,培育企业发展后劲.股权基金管理机构只是在其投资期内为所投资企业的业绩提升及上市提供帮助,企业管理层才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主导者和责任承担者,也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企业管理层应借助私募股权资本的力量,完善公司治理,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竞争获胜的能力,如企业管理层可以争取在对赌协议中,组合设定财务指标之外的其他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软性指标,降低单纯对财务业绩的要求.企业管理层必须避免为获取短期的高收益竭泽而渔.3.聘请财务顾问,灵活设定对赌协议条款,维护自身合理权益.企业管理层如果不熟悉金融运作,则应当聘请合适的投资银行作为财务顾问,请其帮助引入那些不仅能提供资金,而且能提供符合企业特点、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股权投资机构.在财务顾问的帮助下,企业管理层可以灵活设定对赌协议条款,尽力争取并维护自身最大权益,避免将来可能导致麻烦和纠纷的“陷阱”.4.正确评估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确定承受底线.第一,只有实现协议约定的业绩目标才能获取高收益,面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未料及的困难,企业家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第二,“从最好处着手,从最坏处着眼”,企业家必须事先评估自身的心理承受底线,不能一旦失败就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投资方和协议本身.。
揭开蒙牛资本之谜商务指南频道_企业上市_资本运作_海外上市_股份
揭开蒙牛资本之谜_商务指南频道_企业上市_资本运作_海外上市_股份有不少文章分析蒙牛资本运作,但这些文章过于纠缠于技术细节,论述偏颇.其原因在于没有抓住蒙牛资本运作的核心所在“蒙牛股份”才是核心1999年1月,牛根生创立蒙牛业(行情论坛)有限责任,1999年8月18日,该进行股份制改造,变更为蒙牛业股份有限(以下简称“蒙牛股份”).从此,牛根生经营活动的核心和实体是“蒙牛股份",需要融资的也是“蒙牛股份".为了顺利实现,蒙牛和摩根等先后在海外成立了金牛、银牛、开曼群岛、毛里求斯、MS Dairy Holdings等众多,乃至最后以“蒙牛业”的名称在上市,但这些都是没有任何实际业务的空壳,它们只是资本运作的工具.“蒙牛股份”虽然在最后成为上市的孙,但它才是关键所在.分析蒙牛的资本运作必须以“蒙牛股份”为核心,才能把握事实。
而并不复杂。
2002年10月,摩根等机构出资25973712美元,认购开曼群岛的B类,随后这笔以毛里求斯的名义投入蒙牛股份,其中的17346。
3万元认购了8001万股“蒙牛股份”的新股,每股认购价2。
168元,其余的4133.96万元购买了403.17万股“蒙牛股份”的旧股,购买价每股10.25元,这就是牛根生对说外资蒙牛的价格是10元的原因.对蒙牛招股书中,“蒙牛股份"的股份及股份溢价科目进行简单分析,就能得出上述结果。
经过此次变动,开曼群岛持有“蒙牛股份”总股本的66.7%,其中摩根等外资占49%,即外资实际持有蒙牛股份32.683%,“蒙牛股份"2002年底总股本12599万股,外资以21480.26万元购买4117.73(=12599×32.683%)万股,外资购买“蒙牛股份”的实际每股均价是5.22元。
2002年“蒙牛股份”每股收益0.618元,外资认购市盈率8.6倍,属正常、公允的市盈率.2003年10月,外资再次35233827美元,同样以毛里求斯的名义购买9600万股“蒙牛股份”的新股.由于实现对管理层实行业绩奖励,此次增持的股份仅有34.1%,即3273.6万股为外资股,外资实际认购价8。
乳制品生产加工资金筹措和资本运作方案
乳制品生产加工资金筹措和资本运作方案质量安全管理是乳制品生产加工的核心策略之一,应该严格执行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管理。
加强对员工的质量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时间控制。
时间控制是乳制品生产加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同种类的乳制品,需要控制不同的时间。
如生产奶粉,需要对牛奶进行一系列精细加工,时间控制对于奶粉的质量稳定性很关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乳制品生产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创新。
在牛奶采集、存储、加工、配料、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更加科学、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牛奶采集方面,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牛奶采集的效率和牛奶质量,在保证动物福利的前提下,提高牛奶产量和品质;在乳制品加工方面,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口味,丰富产品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乳制品生产加工实施路径(一)市场需求分析与产品规划1、市场需求分析在探讨乳制品生产加工实施路径之前,首先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乳制品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国内外市场上乳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牛奶、酸奶、奶粉、奶酪等等。
根据市场调查数据以及消费者的喜好和购买力,可以确定乳制品生产加工的方向和规模。
2、产品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乳制品的产品规划。
产品规划包括确定乳制品的种类、品牌、包装等等。
在产品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产品的差异化和竞争优势,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原料采购与质量控制1、原料采购乳制品生产加工的原料主要是牛奶和乳制品配料。
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选择优质的原料供应商至关重要。
资本结构蒙牛集团
2005年和2006年经营杠杆系数在1附近徘徊说明企业营业额远远超过盈亏平衡点,固 定经营成本对营业利润的杠杆效应趋向于1:1的关系企业潜在经营风险很小。财务 杠杆系数略大于1,说明企业负债利息较小财务杠杆效应不明显,也说明企业潜在财 务风险很小。综合杠杆系数在1附近徘徊,说明企业由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汇总而成 的也很小。
资本结构——负债变化趋势
30.0 28 28
25.0
20.0
人 民 币 15.0 亿 元
10.0 7.8
18.0
10
9.1
9
8.3
7.5 4 3 4.3 2
5.0
3.0
0.0 Y2009 Y2008 Y2007 Y2006 Y2005 Y2004 Y2003
蒙牛
伊利
2002至2006年间蒙牛为了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需要,负债额一直高于伊利,但在引入战 略投资者并成功上市后负债额急速下降。2009年蒙牛负债额仅为7.8亿元,为伊利的 28%。负债额的下降大大降低了蒙牛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使得蒙牛的净利润率保 持较高水平。
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的效应
财务杠杆收益就是有负债融资的权益融资收益率与无负 债融资的权益融资收益率之差。
(1)无负债融资的权益融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1-所得税率) (2)有负债融资的权益融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负债融资利息率)*产权比率]*(1-所得税率) 财务杠杆收益=(2)-(1) =(投资收益率-负责融资利息率)*产权比率* (1-所得税率)
第三,投资机构促成了蒙牛激励管理水平的提升
摩根在两次投资时都采取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牛根生的权力来控 制“蒙牛”的管理团队,从而确保原发起人和溢价股东的投资收益。
从蒙牛看资本运营
从蒙牛看资本运营作者:郑立峰来源:《财讯》2018年第10期蒙牛能够快速发展,究其原因,除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之外,借助现代化企业扩张的手段——资本运营,并对其加以科学管理则是蒙牛迅速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不断速成长壮大的关键。
蒙牛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及其特点所谓资本运营,是由企业资本重新组合而构成的一种经营活动。
它是为达到企业经营目标而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一种手段,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佳组合,以较少的投入或不需要增量投入,即可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人力资本是资本运营的关键民营企业要实现资本的有效运营,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本在资本运营中关键的作用。
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确立“人本思想”,不断挖掘人的创造力,通过人的创造来实现资本增值。
(2)产权运营是资本运营的中心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必须强调产权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
产权具有两种形态,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
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是一种价值形态的运营,也是一种结构优化的运营。
产权结构的优化包括产权的产业结构优化、产权风险结构优化、产权分配结构优化等。
(3)资本运营风险较高,且具有较大程度不可控性。
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必须非常注重运营风险问题。
因为运营中稍有不当,便有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金融风险尤其值得重视。
蒙牛的资本运营实践甲在2002年,乳业巨头伊利在2002年拟建立全亚洲最大的乳品生产基地。
光明乳业在同年8月募集资金9.5亿元,并以此着手资产并购,大量建立生产基地。
新希望集团宣布进入乳业,以闪电战速度收购十多个乳品企业。
面对乳品业巨头的“圈地运动”,2002年12月,蒙牛与摩根士丹利、鼎辉投资、英联投资有限公司举行了入股签字仪式。
3家公司一次性向蒙牛投资2600多萬美元,共持有蒙牛乳业32%的股份。
此次注资是内蒙古民间一次性引进外资数额最大的项目。
三家投资股东不仅在资本上支持蒙牛发展,而且在管理等多方面与蒙牛合作。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乳业引入投资管理
蒙牛乳业发行IPO时再次创造了什么奇迹?
• 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在香港挂牌上市, • 成为中国第一家境外上市民企红筹股
股票发行价格:询价区间上限
发行当天股价上涨幅度
3.5亿股
3.925 港元
13.74亿 港元
22.98%
公开发售
IPO募集到的资金
外资系怎样功成身退? 3.92+10.2+15.62=29.74亿
注册)
蒙牛第一轮引资后的股权架构图
金牛3.0% (16.3%)
银牛6.4% (34.7%)
MS Dairy60.4%(3
2.7%)
CDH19.2% (10.4%)
开曼群岛公司(100% 持股毛里求斯公司)
毛里求斯公司(66.7% 持股蒙牛公司) 蒙牛
CIC11.0% (5.9%)
第一次豪赌
• 蒙牛管理层提前完成任务,实现在开 曼群岛公司的投票权和股权比例一样, 均为51%。
3.蒙牛公司的第三轮资本运作
•
—股改
2004年1月15日,牛根生从谢秋旭手中购得
18,100,920股“蒙牛股份”,占蒙牛总股本的
8.2%。
• 2004年3月22日,金牛与银牛扩大法定股本,由5万 股扩至10万股。 同日金牛、银牛分别推出“公司 权益计划”。
• 2004年3月23日,“牛氏信托”诞生,牛根生本人 以1美元/份的价格买下了绝大部分金牛“权益计划 ”和全部银牛“权益计划” 。
3.蒙牛为什么选择了外资PE的方式
(1)蒙牛自身
成立初期体制蒙牛初期假设要变成股份公司, 发起人的股份3年内就既不可以出售也不可以转 让,除非有把握一定能在这3年内上市(当时蒙 牛实力较弱,不具备此把握)。保持股权结构 相对自由开放的有限公司形式,但并且又不可 以使主要股东结构发生改变(不然业绩不可以 连续计算会使得上市无望)是蒙牛唯一的选择。 但这样做,后续融资的话只能不停的增加注册 资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常规发展的蒙牛乳业2004年6月10日,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2319.HK,下称“蒙牛乳业”)在香港成功实现IPO。
此次在港共发行3.5亿股,发行价为每股3.925港元,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面向散户投资者发行的部分获得了206倍的超额认购。
蒙牛承销商之一摩根士丹利称:“蒙牛首次公开发行创造了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球发行最高的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率。
其需求相当于前五个1亿美元以上公开发行交易需求的总和。
”摩根士丹利也借此项目的精湛财技被资产杂志《TheAsset》和亚洲财经杂志《FinanceAsia》分别评选为“最佳年度中型公司股票发行”。
这无疑是一个新世纪的财富传奇。
走出伊利之后,只用了五六年时间,蒙牛便成功地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乳业市场创造了最大的奇迹———1999年销售收入只有3730万元,2003年年底这一数字是40.715亿元,增加了108155.5%。
年均递增速度达450%,3年火速上位跻身中国乳业四强。
每年十倍速的增长,抓住每一个市场机会,与国际资本共舞。
牛根生和蒙牛的传奇仍在继续。
表1:中国乳业四巨头资本运作成绩要解开“蒙牛”奇迹的许多谜团,要从牛根生创办“蒙牛”说起。
原始资本积累之谜: 1398万元从哪里来提起牛根生的创业,有另一个企业不得不提—伊利股份。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股份(资讯行情论坛)”的董事兼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却忽然被董事会免去职务,送北京学习。
这对一个41岁的副总裁,意味着体面的流放和变相的失业。
此时的牛根生,处在流年不利的低谷。
在后来的采访中,他甚至喟叹过当年在北京的人才市场四处碰壁的境遇,并坦承选择做乳业是因为自己实在不懂别的行当。
1999年1月,牛根生和同样在这次干部调整中失势的几个“伊利”高管成立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它的注册资金是100万元。
此时的“伊利”,上市已经3年,当年销售额高达11.5亿元,与仍租用民房办公的“蒙牛”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正是“伊利”的原始股,为“蒙牛” 提供了起飞急需的资本。
1999年8月18日,新生没几个月的“蒙牛”居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猛增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
他们是: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
从那时起,这些人始终是“蒙牛”财富故事中的主人公。
其中,邓九强和谢秋旭,是牛根生的生意伙伴,前者是提供冰淇淋、牛奶工业设备的呼和浩特市轻工机械(资讯行情论坛)有限公司的老板(后来投身“蒙牛”做了副董事长);后者是以前给“伊利”后来给“蒙牛”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其他人大都是原“伊利”公司的管理与技术人才。
按照牛根生之后的说法,此时的参股者事实上有40余人,但碍于当时自然人股东超过10个就会影响上市的规定,公司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而根据有关政策,当时国家并没有类似规定。
如果当时的投资者仅为10人,除牛根生投资180万元外,其他平均每人要投资100万元,是什么样的原因为“蒙牛”引来了这样的巨额个人投资?牛根生回答说:“可能我在‘伊利’就喜欢给下属发钱吧,名声在外!……我一说办公司,大家都觉得把钱交给牛根生放心得很。
”在钦佩牛根生个人感召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原始股的投机欲和1999年中国资本(行情论坛)市场创业板故事的风生水起。
正是1996年“伊利股份”(600887)的上市,使“伊利”的职工多多少少分享到了手中价值1元的原始股扶摇直上到最高42元的心跳记忆。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他们,牛总成立新公司了,以后也要运作上市,你有机会买原始股,他的反应可想而知。
事实上,1999年,国家的职工原始股政策已经叫停,但是,一来远在呼市一角的职工们信息未必灵通;二来,创业板当时风靡华夏大地,并被很多人看作“最后一次暴富”的机会。
我们不能否认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也同样不能无视当时证券市场这个大形势。
牛根生和同事们轰轰烈烈的“融资”,惊动了当地的执法部门,并且被以“非法集资”的名义冻结全部款项,所幸最后化险为夷。
“蒙牛”此次增资中,牛根生名下的出资额最大,入股资金18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2.88%。
对于这180万元出资,采访过“蒙牛”的媒体是这样记录的:“其中有牛根生夫妇卖掉所有的‘伊利’原始股凑出的100万元。
”根据“伊利股份”1998年年报,牛根生1998年底持有29991股“伊利”股份,以1999年1-7月“伊利股份”的二级市场价17-30元的波动范围来看,套现100万元,他要在最高点全部出手。
低调富豪谢秋旭之谜: 财务数据推理显示其实际出资仅为名下股份总额的5.419%闯过“非法集资”的关口后,“蒙牛”通过逆向经营、虚拟联合、统一战线等战略在两年后做到鲜奶销量全国第一、冰激凌销量全国第二,跻身中国乳业四强。
在实业飞速发展的助推下,2002年7月之前,又进行了两次增资扩股,原来的10位股东增资扩股后的出资额度排序为:谢秋旭、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
此外,还新增了15名自然人股东和5家法人股东(图1),但新股东投资只占注册股本的26.5%。
图1:2002年9月前蒙牛股份数次增资后的股权结构图显然,在这个增资过程中出手最猛的当属谢秋旭。
他最终以42.15%的股份比例,成为“蒙牛股份”的第一大股东。
此后,由于外资的介入,谢秋旭的持股比例被摊薄,但上市前其仍持股28.5%,这些股权到2002年9月即升值到2.8亿元,2004年7月更超过10亿港元,谢秋旭由此进入了富人的行列。
有趣的是,谢秋旭本人非常低调。
虽然被《新财富》列入“500富人榜”(详见本刊2004年5月号)后身份频遭曝光,但采访他的媒体这样记录:“谢秋旭长期以来一直是‘蒙牛’的单一最大股东,在‘蒙牛’的股东中,他虽被列为发起人,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经营管理,其实只是股权投资”,并以此作为“蒙牛”建立了完善的、与西方接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论据。
其实,自然人私下信托入股和委托人交易未上市股份公司的股份信托权益,在国外很平常,但在中国内地却是个法律的灰色地带—《公司法》对于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股份有世界上最苛刻的规定。
而我们如果假定谢秋旭的新增投资有代他人出资的可能,就恰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增资过程中谢秋旭一路“看好‘蒙牛’”、大手笔增加投入却不参与管理的谜团,也解释了“蒙牛”2004年在香港上市后“谢氏信托”背后有上千名关联人的疑问。
事实上,根据“蒙牛”招股书中披露的资料—“谢秋旭持有‘银牛’(详见后文)52207股股份,当中的49378股乃以信托方式为约1000位人士持有”,我们甚至可以准确地计算出,谢秋旭本人实际出资的股份只占其名下股份总额的5.419%。
不过问题是,为什么“蒙牛”要绕行这条风险较大的代出资之路呢?溢价代出资之谜:误入上市歧途的惟一解药仅凭“蒙牛”在诞生之初就急于将公司形式变更为股份制,就足以说明,牛根生当初对于资本运作是个十足的门外汉—注册资本1398万元、刚成立的小乳品厂,即使在创业板市场短期内也是不可能上市的。
而且,无论公司多小,只要一变成股份公司,发起人的股份3年内就既不能出售也不能转让。
除非有把握一定能在这3年内上市,否则,保持股权结构相对自由开放的有限公司形式,直到上市有眉目再进行股改才是投资者正确的选择。
显然,当时的股东没有一个知道这一点,误打误撞冲着创业板狂奔的结果,是给自己设了个路障:既然上市无门,为了实现后续融资,只剩下不断增加注册资本这条道路。
而增加注册资本,又不能使公司的主要股东结构发生改变(否则业绩不能连续计算会导致上市无望)。
在增加新股东这条路被自身的上市战略严格限制的情况下,除了不断以代出资的形式追加原股东的投资,别无他途。
所以,由于《公司法》中存在法律障碍,“蒙牛”的真正资本大手术,一定要等到股改3年—2002年7月以后才能进行,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什么“蒙牛”在实业突飞猛进的3年中于资本运作上相对寂静,直到2002年9月才突然开始密集发力。
不过,也许正是断了3年内上市的后路,“蒙牛”的领导层才得以全力以赴研究实业。
2002年,牛根生在创业板上市的迷途中与光大证券打了3年的交道后,终于懂得资本运作的个中三味了,光大证券投行经理卢文兵等人的直接加盟,使其后成立的“金牛”、“银牛”和一系列资本手术让人刮目相看,不过或许更多的变化,来自摩根士丹利登场之后。
2002年7月,蒙牛股份公司成立3年后,摩根士丹利、英联、鼎晖三家投资机构给“蒙牛”动起了资本运作的大手术。
外资进入成本之谜: “蒙牛”投资故事的中外不同版本2002年6月,“蒙牛”与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资机构签署了投资意向:外资投入2.16亿元,只占32%的股份,外资投入前“蒙牛股份”有4000多万股,增资后约6000万股外资占不到1/3,就是2000多万股,折合起来,“蒙牛股份”的外资进入成本为10.1元/股。
难怪无论是牛根生、主管部门,还是谢秋旭们都感觉心理平衡。
这个版本的故事使摩根士丹利看起来像个急着掏钱的傻瓜。
你不得不钦佩摩根士丹利编故事的能力,这个故事这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以至于“蒙牛”在接受采访时主动宣传这个版本:“本来‘摩根’投资‘蒙牛’的价格是8.8元/股,英联的加入使价格上涨到了10.1元/股。
”“蒙牛股份”的外资成本确实可以这么算,但问题的关键是,未来上市的主体根本就不是“蒙牛股份”,而是注册地点在开曼群岛的一家新公司China Dairy Holdings(中国乳业控股,本文称为开曼公司),“蒙牛股份”只是其境内的一个孙公司,是个车间。
一旦开曼公司对“蒙牛股份”的境外控股结构建立起来,拿着对China Dairy Holdings的投资计算“蒙牛股份”的股价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个中国版本的投资故事,实质上巧妙地利用了中外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差别。
它的外资版本是—2002年6月5日,开曼公司成立,注册股本1000股,注资1美元,每股面值0.001美元。
7天后的14日,开曼公司又在毛里求斯设立了全资子公司China Dairy(Mauritius)Ltd.(中国乳业毛里求斯有限公司,本文称为毛里求斯公司)。
“蒙牛”的《招股书》对于这段历史是这样描述的:“2002年6月5日,开曼群岛公司成立……在3家金融机构投资者投资前,‘金牛’和‘银牛’各自拥有开曼群岛公司已发行股本的50%”。
这段话明显出自高手,其中虽没有明说,但让你看上去必然被误导为是“金牛”和“银牛”注册了开曼群岛公司。
但有趣的数据是:“金牛”与“银牛”的成立时间比这两家公司还晚3个月。
如果再看一个细节:开曼公司注册成立的同一天,同样在开曼群岛这个地方,摩根士丹利成立了另一家全资子公司MS Dairy Holdings(摩根士丹利乳业控股),后来并以这家公司作为对“蒙牛”投资的股东主体,我们就可以推理出谁是开曼公司这个孩子的真正父亲—摩根士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