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山区公路建设是连接山区与外界的重要交通通道,但由于山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质灾害成为山区公路建设和运维的重要挑战。
为了确保山区公路的安全和可靠性,必须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从而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地质调查分析地质调查是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关键一步。
通过对山区地质条件的详细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情况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同时,还需要对地震活动和降雨量等自然灾害因素进行评估。
这样可以帮助设计师选择较为稳定和安全的路线,并为后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合理选取路线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合理选取路线至关重要。
应尽量避免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如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
路线应尽量避开陡坡、河谷和地层不稳定的地段,以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避免穿越活动断层和地震带,以减少地震对公路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地质条件评估和风险分析,选取合适的路线,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加强边坡防护山区公路的边坡稳定性对道路的安全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边坡防护方面,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滑坡和崩塌的风险。
例如,可以采用边坡加固措施如护坡板、锚杆和灌浆等,增加边坡的抗滑稳定能力,防止边坡的破坏和塌方发生。
同时,在设计中合理设置排水系统,确保雨水及时排除,减少边坡的润湿和松动现象,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四、设计合理桥梁山区地貌复杂,常常需要设计桥梁来跨越河流、山谷和险峻地段。
在桥梁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
如选择适当的桥墩类型,合理设置桥梁基础,确保桥梁的稳定性。
对于河流和山洪的影响,桥梁的排水系统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此外,对于潜在的地震风险,桥梁的抗震性能也是必须要满足的要求。
五、健全监测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不仅仅是在设计和建设阶段,还需要在公路的运维和使用阶段进行持续的监测和管理。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条件变化大,地质灾害类型多且危险性大,应及时预防治理。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公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
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1.1崩塌、滑坡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
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山区公路的工程地质灾害及勘察对策
山区公路的工程地质灾害及勘察对策摘要:山区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工程地质多变,公路建设中必然会使原地形地貌遭到破坏,而且不可避免有不少高填方、高边坡、高挡墙出现,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段时常出现地质灾害,每年因地质问题而引发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滑坡等灾害给人类的财富和生命安全带来重大损失。
本文介绍了山区公路的一些工程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山区公路;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成因;勘察方法;防治1 前言我国陆地总面积中大部分是山地面积,山区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较复杂,不确定性较大。
路基填挖交替频繁,深挖、高填路段多,从而使路基的物理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发生失稳现象。
这就需要对工程地质条件做深入的研究,找到针对性较强的勘察方法和手段,为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
下文对各种特殊地段的勘察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沿线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遵循面点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运用遥感、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和建议。
2 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成因分析2.1地质条件像桂西南区域,多为山区,有多条断裂带穿过;断裂带交叉分布。
从地层来看,以沉积岩为主;其次是超变质的花岗岩、片麻花岗岩、片岩等,广泛且相互交叉的断裂地层和较厚的土层是裂缝、滑坡、崩塌、沉降的前提条件,而耕作区多为冲积区,地下水早管流或层流,流速缓慢,易诱发地而陷塌、沉降。
2.2地形特征山区地势起伏大、河谷深、V形河谷分布广,局部地区相对高差达1000多米,坡度在25度以上,区域植被茂盛,地下水蕴含量大。
特有的地质环境和山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以碎落、崩塌、坍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其分布范围广,活动频繁,及盐溃土和砂土液化现象,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2.3人为因素(1)植被破坏以森林为主的植被对土保持有重要作用。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易受到滑坡、塌方、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因此,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山区公路设计的整体原则、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山区公路设计的整体原则1. 寻找最佳路线: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必须寻找最佳路径,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
这要求进行详细的地质考察和调查,充分利用地质勘探技术,确保公路线路选择合理。
2. 强化地质勘探:在山区公路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探工作。
通过地质勘探,可以详细了解山区地质情况,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为后续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采用适当的设计标准:山区公路的地质环境复杂,设计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
这有助于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二、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1. 地质灾害评估:为了准确了解山区公路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必须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等,可借助地质勘探和现场调查等手段获取数据,以评估公路的潜在灾害风险。
2. 地质灾害监测:对于山区公路来说,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监测手段可以包括地壳运动监测、地质构造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
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三、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1. 洞穴及滑坡防治:山区地质灾害中的洞穴和滑坡是常见的灾害类型。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填充、排水、加固等。
对于洞穴,可以利用填充物填充洞穴空间,增强地表的承载力;对于滑坡,可以采用土工材料加固滑坡体,增加其稳定性。
2. 山体开挖与支护:在山区公路建设中,经常需要进行山体开挖。
为了确保开挖安全,必须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如爆破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等。
山区公路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
山区公路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摘要:山区公路常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风砂等。
本文主要简要叙述了各种地质问题的定义,成因,危害,防治原则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风砂引言我国的特殊地质及不良地质地区的地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山区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他还有岩溶、风砂等。
一、崩塌陡峭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块岩块,突然崩塌或滑落,顺山坡猛烈地翻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这一过程称为崩塌。
规模极大地崩塌可称为山崩,而仅个别巨石崩落称坠石。
崩塌发生的地质条件有:1. 坡面条件统计资料表明,多数崩塌发生在坡度大于45度至50度的陡坡上,反坡(>90度)上的悬崖更容易发生崩塌。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崩塌发生在高度大于20米的斜坡上,而且,坡体越高,崩塌机率越大,崩塌规模也越大。
因此,高山峡谷段岸坡、河流的凹岸、冲沟沟壁、陡崖等处都是容易发生崩塌的地带。
2. 岩土条件坚硬且呈脆性的岩体容易发生崩塌。
由软硬相间地层构成的坡体,其中软弱地层易遭风化,造成硬质岩层凸出而成“探头”岩块,容易发生崩塌。
3. 地质构造陡倾、甚至直立的坡体软弱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等)是发生崩塌的重要条件。
因此,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岩层倾角近直立或近水平或微向坡内倾斜,有与坡体延伸方向近平行的高陡结构面存在的边坡,经常发生崩塌。
崩塌的诱发因素有:地震,融雪、降雨,地表水的冲刷、浸泡,地下水,风化作用,人为因素等。
对于崩塌,我们必须先查清崩塌形成的条件和诱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治措施。
最先考虑的就是排水。
水的参与加大了发生崩塌的可能性,所以要在可能发生崩塌的地段上方修建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崩塌区内。
崩塌地段地表岩石的节理、裂隙可用粘土或水泥砂浆填封,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落石和小型崩塌,可采用:清除危岩;支护加固;拦挡工程。
对于大型崩塌,可采用棚洞或明洞等防护工程。
若各种方法均不能解决问题时,只能采取绕避方案;或将线路内移作隧;或将线路改移到河对岸。
山区道路工程地质勘察难点及解决方法分析
山区道路工程地质勘察难点及解决方法分析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因此山区道路修建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但是,由于该区地质条件复杂,道路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只有通过山区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查明地质条件,为设计方案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才能确保施工、运营工作的安全。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山区道路工程地质勘察难点及解决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日后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标签:山区道路;工程地质;勘察难点;解决方法;引言近年来,我国山区道路交通发展迅速,这给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是,山区道路建设需要全面分析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构造等多项地质因素,给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
对于山区道路的建设单位来讲,只有认真勘察当地的地质条件,认识其中的勘察难点并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查明地质条件,为安全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山区道路工程地质勘察难点山区道路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不良地质发育,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应综合考虑勘察难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才能将复杂地质条件予以查明。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山区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难点进行介绍:1.地质构造复杂山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常见的表现形式为区域断裂、次生断裂发育、褶皱发育。
复杂的地质构造对工程影响极大,其特点主要为:①构造造成的破碎富水地带具有不均一性、隐蔽性;②区域性断裂构造引发的次生断裂具有隐伏性,常常地表未见出露,难以发现。
2.不良地质频发山区相较于平原区,不良地质种类繁多且频发,特别是滑坡、崩塌、危岩、岩堆、泥石流等,这些不良地质给山区道路的建设和运营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同时给山区人民的出行带来很大不便。
如笔者参与建设的青海省峨堡至祁连公路改建工程,原有道路在临近祁连县城路段,有3处高发型泥石流,改建前泥石流经过路段为路基,泥石流发育时导致道路中断,造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改建后采用桥梁跨越,避免了不良地质灾害的影响。
影响公路工程的地质问题及对策
影响公路工程的常见地质问题及对策无论是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还是地下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在建设初期都要重点考虑地质问题,比如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基塌陷等。
不仅可以提高公路测设质量、减少道路病害,而且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1、崩塌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
来势迅猛,常可摧毁路基和桥梁,堵塞隧道洞口,击毁行车,对公路交通造成直接危害。
有时因崩塌堆积物堵塞河道,引起壅水或产生局部冲刷,导致路基水毁。
由于各种岩石的形成和工程性质不同,有可能发生压碎、拉断、剪断等地质灾害。
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如公路路堑开挖过深、边坡过陡,也常引起边坡发生崩塌。
由于开挖路基,改变了斜坡外形,使斜坡变陡,软弱构造面暴露,被切割的岩体失去支撑,结果引起崩塌。
此外,如坡顶弃方荷载过大或不妥当的爆破工程,也常促使斜坡发生崩塌现象。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避免大挖大切,以维持山体的平衡。
在岩体松散或构造破碎地段,不宜使用大爆破施工,以免由于工程技术上的错误而引起崩塌。
现在,我国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有遮挡、拦截、支挡、护墙、护坡、排水等,2、滑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在公路工程地质问题中,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常常会掩埋村庄、摧毁厂矿、破坏铁路和公路交通、堵塞江河、损坏农田和森林等,从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
滑坡常发生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
滑动的地方主要是山谷坡地、海洋、湖泊、水库、渠道和河流的岸坡及露天采矿场所。
滑坡灾害的主要诱因,主要包括建筑场地开挖、采矿、公路施工、自然山体开裂、降雨、雪融、地震等。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
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 豳 囵 囫 图 涩 闺 Ne wTechnol ogi ea and Pr oducl 、●嵋■■■蛆正—珏‘圳E_士■
硪—Z, I施
李广。 冀超华2 ( 1、许昌市腾飞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许昌461000 2、许昌市中心医院,河南许昌461000)
42泥 石流 的成 因 典形的泥行流流域分为上游形成区、中游 流通区、下游堆积区。上游形成区的地貌形态多 为三面环山、一面出门的瓢状地形.沟谷纵坡较 大.地表岩石多为风化岩石堆积物,是泥石流固 体碎 屑和水 源的 主要汀 :集区 ;中游 流通 区。是 泥 石流外泄的通道:下游堆积区,是泥行流物质的 停积区。构造变动复杂,强烈。而且岩性脆弱的 地区,一般是泥石流的易发区;形成泥石流的水 源主要来自暴雨或冰雪融水.大量的水体,既是 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动力条件。暴雨 中心往往是泥石流的分布区,暴雨量越大,泥石 流规模也越大。另外,人为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 不可低估,如修路废弃土石方不合理布局等。都 有町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条件。 43泥 石流 的防 治 治理泥石流主要采取以排导工程为丰,排 导与拦挡工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 结合 的防治 原则 。 43.I 排导工程。排导—r 程包括槽、堤和坝 三大类型。v 型同床槽多用于泥石漉形成区,起 固定沟床、稳定I JJ 体、减少崩塌、滑坡和河床堆 积物参与泥石流活动的作用。修建排洪道和导 流堤用于泥石流沉积区,有改善流速、引导流向 的功能。 4322拦挡—r 程。拦石坝主要用于中游流通 区。起拦蓄滞流泥沙石块.抬高河床而提高侵蚀 基面、减缓坝上游河床坡降、削减泥石流的流速 和规模.防止泥石流的侧蚀和下切作用。对于多 级透水性拦渣坝.可以起拦挡不同粒径的石块, 减少石块对建筑结构或铁路、公路等的冲击作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岩石崩塌和地面塌陷等,不仅会给公路的建设和使用带来风险,还会给周边地区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为了保证公路的安全可靠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地质勘察与评估在进行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地质勘察与评估工作。
通过地质钻探、地下水位监测、地质断层分析等方式,获取山区地质条件的详细信息,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
同时,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测绘技术,获取山区公路线路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信息,为后续的路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路线选择与规划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灾害风险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选择沿着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的区域进行线路规划,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
同时,考虑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流量大等因素,合理设置坡度、弯道和桥梁等结构,在提高通行效率的同时,尽量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3. 岩体稳定性分析与处理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岩体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岩体工程地质调查和岩石力学试验,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针对存在稳定性问题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岩锁爆破、喷射混凝土加固等,增强岩体的抗震、抗滑和抗剪强度,确保公路的安全稳定。
4. 雨水排泄与防洪措施山区地质灾害往往与降雨量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暴雨季节。
因此,要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合理规划雨水排泄系统,并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
例如,在公路两旁设置排水沟和雨水收集池,以便有效排除雨水;同时,在潜在的洪水风险区域,设置防洪堤坝,减少洪流对公路的冲击。
5. 应急避难设施建设为了应对突发的地质灾害事件,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应优先考虑设置应急避难设施。
这些设施可以包括应急停车场、避险点和疏散通道等,以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人员和车辆能够及时安全地避难或疏散。
总之,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保障公路安全的重要环节。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策略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策略山区公路是连接山区与外界的重要交通纽带,然而,山区地质灾害频发,给公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公路的安全运行,设计中必须考虑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策略。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策略。
一、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策略的重要性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建设中常见的难题,包括山体滑坡、崩塌、土石流等,在发生时会严重影响公路的通行状况,甚至导致交通中断。
因此,在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中考虑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策略是非常关键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对公路的影响,确保公路安全运行。
二、前期地质勘探与评估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前期地质勘探与评估工作。
通过使用各种地质勘探手段,如地质钻探、地震勘测、遥感技术等,来获取详尽准确的地质信息。
根据勘探结果,对道路沿线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估,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点,并进行灾害风险评估。
这样可以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合理规划应急避险策略。
三、合理选择路线选择合理的路线是减少地质灾害风险的关键步骤。
在规划路线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因素,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点。
例如,在避开易发生滑坡的斜坡地带,避开有明显地质断层的区域等。
同时,应尽量选择平缓且稳定的地质区域,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工程防护措施在设计山区公路时,必须合理安排工程防护设施,以应对潜在的地质灾害。
例如,在斜坡路段设置护坡结构,使用防护网进行土石流防护,建设防洪设施等。
这些防护设施能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公路的冲击力,保护公路完好。
五、定期维护与监测山区公路路线设计完成后,维护与监测工作至关重要。
定期检查公路路段的地质状况,对潜在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采取措施。
同时,加强公路路段的养护工作,保持公路设施的完好,确保能够承受地质灾害的考验。
六、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中,必须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及防治
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及防治摘要:公路是遇到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工程建筑之一。
一条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地质问题,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特殊的地质灾害。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满足经济建设的要求,就要及时预防。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一、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概述1、滑坡:主要在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这种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中容易出现,比较容易产生,主要是因为其地质原因形成的。
2、崩塌:发生在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如果在公路中出现崩塌,其实是很难处理的,会造成人员伤亡。
3、地面塌陷是在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主要是由外在原因造成的,并不能减轻其对公路造成的伤害,而且其伤害较大。
4、泥石流在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主要在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也是公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二、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公路的地质灾害有很多,影响也较大,在公路工程中长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
一般常用监测方法主要有:埋桩法。
埋桩法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最适合进行对地质的观测。
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
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此方法便于测试地质灾害的来临。
埋钉法。
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山区公路施工保畅的难点与对策
山区公路施工保畅的难点与对策一、施工难点1.地质条件复杂:山区地质条件多变,工程施工遇到的问题相对较多。
例如,山体松软、易滑坡,地质灾害频发等。
2.交通条件恶劣:山区交通道路狭窄、弯道多、坡度陡,施工作业受限,运输困难。
3.气候条件恶劣:山区气候多变,特别是在高山地区,常常会出现恶劣的气象条件,如大风、雨雪等,给施工作业带来很大困难。
4.人力资源短缺:山区人口稀少,人力资源相对匮乏,施工队伍安排和管理较为困难。
二、对策与措施1.综合勘察设计: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情况,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采取先进的地质勘查技术,如遥感技术、激光雷达等,提高勘察精度。
2.加强施工过程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施工中的问题。
使用现代化的施工监测设备,如GPS定位、遥感技术等,提高施工过程的监控能力。
3.科学调度运输:合理安排运输计划,根据道路环境和天气条件,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
避免发生交通拥堵和车辆故障等情况,提高运输效率。
4.应用现代化施工设备:在山区施工中,应用现代化施工设备,如轻型机械、岩石爆破设备等,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合理选择机械设备,减少人力投入,提高施工效益。
5.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山区公路施工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技能和管理水平。
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人员素质和综合能力。
6.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协商:在进行山区公路施工过程中,要与当地居民密切合作,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解决施工中可能产生的纠纷和问题。
7.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防止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
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合理拆除植被、处理废弃物、防止土壤侵蚀等,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
总之,山区公路施工保畅面临的难点众多,但通过科学的施工方案、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手段、良好的管理和沟通,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山区公路施工和保畅的能力,促进山区交通的发展。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施工难点与解决方案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施工难点与解决方案山区公路建设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山区地貌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困难。
本文将探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施工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施工难点1. 地形复杂:山区地貌起伏不平,存在大量的山脉、山丘和峡谷,导致公路线路选择难度大。
在山脉交错的地区,选择合适的路线成为首要问题。
2. 地质条件恶劣: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大量的岩石、泥土等松散物质。
地质灾害频发,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对公路施工造成严重障碍。
3. 气候条件恶劣:山区气候多变,会出现极端天气情况。
例如,暴雨天气容易引发山洪和泥石流,对公路施工安全造成威胁。
4. 交通条件困难:山区交通不发达,缺乏现代化交通设施,交通运输困难。
施工材料和设备的供应难以保障,施工人员和机械的进出也具有一定的困难。
二、解决方案1. 按地形规划:针对山区地形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详细的勘探和调研,确定最佳的公路线路。
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测绘,全面了解地形情况,制定合理规划。
2. 强化地质勘查:为了解决山区地质条件恶劣的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查,了解地下情况。
对于有岩石、泥土等松散物质的地区,可以采取爆破、挖掘等技术手段来解决。
3. 抗灾设计:针对山区气候条件恶劣的问题,需要在公路设计中考虑抗灾能力。
例如,在设计桥梁时应考虑山洪的冲击力,采用加固措施来增强其稳定性。
4. 改善交通条件:为了解决山区公路交通条件困难的问题,需要投入资金改善现有交通设施,并提高公路可行性。
同时,加强与邻近地区的合作,提高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能力。
5. 建立监测系统:为了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可以建立山区公路施工监测系统。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及时预警,以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总之,山区公路施工存在许多难点,但通过地形规划、地质勘查、抗灾设计、改善交通条件和建立监测系统等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确保山区公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地质灾害与防治策略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地质灾害与防治策略山区公路的建设与发展,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以及生活质量提升的重点领域。
然而,由于山区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地质灾害成为山区公路建设中的一大挑战,给公路的安全与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对于山区公路路线的设计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类型山区公路建设时需要面临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质滑坡、岩体崩塌、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会对公路路基、边坡、桥梁等工程构筑物造成严重的损害,进而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行。
二、地质灾害防治策略1. 综合地质灾害调查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周密详实的地质灾害调查。
包括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产生原因等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
只有通过对地质灾害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2. 合理选择路线在山区公路的规划与设计中,选择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路线非常重要。
通过准确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避开悬崖、裂缝等易滑塌区域,选择相对稳定的地段作为公路的路线。
这样能大大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3. 强化公路基础工程对于山区公路基础工程的施工非常关键。
通过对地基进行加固、过水排涝和巩固地质体等措施,可以增强公路的稳定性。
此外,也需要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增加抗滑设施、设置触动滑坡预警系统等。
4. 加强监测与预警机制对于已建成的山区公路,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机制。
通过安装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公路及周边地区的地质变化情况,并建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以确保公路使用者的安全。
5. 健全应急救援机制即使在防治措施得当的情况下,地质灾害仍然难以完全避免。
因此,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应考虑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
建立专业的救援队伍,加强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到灵活应对任何地质灾害事件。
综上所述,山区公路的地质灾害是一项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通过全面细致的地质灾害调查,合理选择路线,强化公路基础工程建设,加强监测与预警机制,并健全应急救援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对山区公路的影响,确保公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浅析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浅析摘要:山区公路在开展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障碍,主要是由于其地质情况复杂,会给工程建设施工带来较大的影响。
由于部分山区地处偏僻,在开展公路工程建设时产生地质灾害防不胜防。
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给同行业的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前言:公路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山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修建公路的过程中会受到复杂地质情况的影响。
然而尽管其中有较大的地质灾害但是还是需要扩建公路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地域之间的交流。
地质灾害的产生对于山区来说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在修建公路工程的过程中就需要明确其中主要的地质灾害,做好预防工作,降低灾害带来的影响。
1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定义山区公路工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三种: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对于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来说,这种自然灾害的产生会损坏公路设施,还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般来说,公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的影响有人为因素,但是其相比自然地质灾害而言破坏力还是较小。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产生可能是公路气象水文灾害或者生态环境灾害产生,在对其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灾害的类型及其产生的破坏。
不同的山区其地质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整体来说地质状况都不太好,相对于城市道路建设来说,其中存在较多无法预测的因素。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产生会威胁地区经济的发展,居民在居住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需要明确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产生的原因,在可预测的范围内对其进行控制,做好预防措施。
2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2.1 滑坡滑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山区部分地区存在沟谷,其具备严重的侵蚀性,在开展公路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其两侧的边坡比较陡峭,工作人员会产生一定的安全威胁。
工程施工场地附近变质岩风化严重或者局部的岩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施工扰动了原有的稳定性,就会产生不同情况的地质变化,引发滑坡。
浅谈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
浅谈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浅谈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摘要:公路修建工程是会遇到或者促发地质灾害的工程之一。
由于一条公路的修建常常会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因此,就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甚至遇到地质问题,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
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就应该做好公路修建的防治工作。
本文笔者对公路工程中的常见地质灾害问题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相关讨论。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公路是为了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按照国家技术标准修建,并由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可的道路。
公路的修建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如果修建路段地质条件恶劣,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质问题。
一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问题当公路修建工程在地形崎岖的地段时,就容易遇到滑坡。
由于这种斜坡地形,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的影响下,岩体就会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向下活动。
这种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容易出现,并经常发生。
坍塌现象也容易在公路工程中常见,这主要发生在比较陡的斜坡上。
它产生的原因与滑坡性质一样,都是由于重力的原因造成,主要表现为岩石体突然脱离山体,从而崩落、滚动,堆积在施工处。
如果这种现象产生就会很难处理,并且伤亡还会很严重。
地面塌陷主要产生在公路修建地段的地面。
它主要是因为表面的岩石体由于本身地质条件比较脆弱,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地面向下陷落,并在地表形成塌陷坑。
这种地质灾害一旦产生对公路的施工产生极大影响,并妨碍路段长时间不能通行,损失比较严重。
在山区公路施工时,还容易产生泥石流现象。
它主要是因为施工两边的斜坡土质比较疏松,并在大量降水的影响下,而形成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向下流动的自然灾害。
二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分析公路的地质灾害是各种各样的,对公路施工与公路畅通影响也比较大。
因此,就应该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做好防治工作就应该首先认识清楚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影响,再对症下药,多好防治工作与解救措施。
浅论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及防治
浅论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及防治山区公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山区公路建设时地形复杂,易于发生失稳破坏现象,造成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安全造成威胁。
常见的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路基水毁、路基沉陷等。
下面分别对这几种地质灾害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展开分析。
1. 崩塌及其防治措施公路干线崩塌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公路干线陡峻斜坡上的危岩体或土体突然脱离母体的崩落,堆积在路面的灾害现象,是山区公路干线最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
在山区公路建设条件复杂,开挖边坡,造成边坡失稳,从而发育崩塌。
崩塌对公路的危害极其严重,造成掩埋公路、毁坏路面、砸伤车人、中断交通等损害。
需要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小损失。
(1)清除危岩体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崩塌灾害。
最好结合防护网等其他措施一起实施。
常常采用人工开挖、爆破碎裂、膨胀碎裂等方法将可能产生崩落的危岩体清除掉,并使清除后的新鲜斜坡面呈阶梯形,不易掉落。
(2)灌浆与勾缝灌浆与勾缝处理适用于具有较坚硬岩石且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边坡。
其中,节理多而细的边坡采用勾缝处理,节理大而深的边坡采用灌浆处理。
(3)护面墙护面墙适用于软质岩层和破碎岩石边坡,能够防止岩土体进一步风化,保护岩石与外界隔离,仅仅起到防止风化的作用。
最好能够结合边坡绿化等其他措施一起实施,效果会较好。
(4)锚杆锚杆适用于滑移式崩塌和危岩体较大且不稳定的情况。
锚杆具有适用面广、施工简单、对整体扰动较小、施加方向和抗力多种等较多的优点,但是受限于防腐技术和服务年限。
(5)抹面抹面适用于易风化的、稳定的、地下水不发育的软岩的边坡,如千枚岩、页岩、泥质砂岩、泥质板岩等。
严格注意与截水沟的配合防护,效果会较好。
抹面需要经常进行维修检查,发现非正常现象如裂缝、鼓胀、脱落时应及时修复,避免继续破坏。
(6)排水为了避免水对岩体的作用,防治岩体进一步向不稳定发展通常需要排水工程措施。
山区公路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
山区公路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摘要:本文对山区公路工程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特殊土地质灾害问题的特点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字:山区公路;滑坡;崩塌;泥石流;软土;膨胀土;防治措施引言在山岭重丘区修建公路,工程量巨大,工程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膨胀土等发生频繁。
这不仅增加了公路的建设投资,而且还影响到公路的正常安全运营。
因此,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已成为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应引起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单位的高度重视。
1.滑坡及其防治1.1滑坡滑坡是山区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
通常表现为斜坡大量上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带)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多发生在地质构造运动激烈的山区。
一般地层表而呈现岩石破碎,多裂隙,极度风化受暴雨侵袭渗透或人为破坏,使原本比较稳定的山体发生滑坡。
在山区山高坡陡、潜在滑坡地带修建公路,如采取不恰当的大爆破开挖路堑或半填半挖路基或设计不当,坡率太小,没考虑布设合适的支挡结构等,都会使山体失稳而发生滑坡,规模大的滑坡一般缓慢、长期地往下滑动,其位移速度在突变阶段才显著加快。
因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的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营。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危害性很大。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有: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其中与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有关的因素有:(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区公路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摘要:本文对山区公路工程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特殊土地质灾害问题的特点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字:山区公路;滑坡;崩塌;泥石流;软土;膨胀土;防治措施引言在山岭重丘区修建公路,工程量巨大,工程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膨胀土等发生频繁。
这不仅增加了公路的建设投资,而且还影响到公路的正常安全运营。
因此,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已成为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应引起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单位的高度重视。
1.滑坡及其防治1.1滑坡滑坡是山区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
通常表现为斜坡大量上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带)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多发生在地质构造运动激烈的山区。
一般地层表而呈现岩石破碎,多裂隙,极度风化受暴雨侵袭渗透或人为破坏,使原本比较稳定的山体发生滑坡。
在山区山高坡陡、潜在滑坡地带修建公路,如采取不恰当的大爆破开挖路堑或半填半挖路基或设计不当,坡率太小,没考虑布设合适的支挡结构等,都会使山体失稳而发生滑坡,规模大的滑坡一般缓慢、长期地往下滑动,其位移速度在突变阶段才显著加快。
因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的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营。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危害性很大。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有: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其中与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有关的因素有:(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包括: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按其地质特点可以划分为黄上滑坡、堆积层滑坡、基岩滑坡和膨胀上滑坡四种类型。
(1)黄上滑坡灾害其滑体物质主要由黄上和黄上类上组成。
(2)堆积层滑坡灾害,这种地质灾害滑体由坡残积碎石砂上或粘性上组成,上质疏松,易渗水,强度低,多见于山麓缓坡及沟谷陡坡地段,以浅层滑坡为主。
(3)基岩滑坡灾害是由大部分基岩组成的滑坡,地质以页岩、泥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片麻岩为主。
此类滑坡岩质软弱、松散,结构而多而复杂,受地表水的冲刷,致使坡体蠕变滑动,具有突发性强、规模大的特点,一般采用抗滑挡墙进行治理。
(4)膨胀上滑坡灾害,这种地质灾害滑体物质由膨胀上组成,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低山丘陵地带,具有干缩湿胀、亲水性强、渗透性差的特点,往往由于大量降水渗入坡体,使其力学强度降低,斜坡稳定性变差。
膨胀上滑坡速度一般较慢,可以长期处于蠕滑状态,大多表现为坡面出现裂缝。
1.2滑坡的防治治理滑坡病害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前期工作应同时提出绕避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以确定合理的路线布设方案;其次,治理前必须对滑坡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测,查明滑坡形成的条件及成因,滑坡的性质,稳定程度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并提供防治滑坡的措施与有关的计算参数;再次,治理过程坚持动态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紧急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及应急措施,并应对治理效果进行安全稳定评价。
治理滑坡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只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还是可以得到治理的。
(1)卸载法,对于坡陡山不高的滑坡地段,可以采取开挖松散堆积上石,适当降缓其坡率,使其达到自然稳定状态。
(2)抗滑桩加固法,适用于山高坡缓的滑坡治理,根据滑动而大小深浅,布置一排或数排抗滑桩,其深度要钻入滑动而以下一定范围,并辅以支挡结构或其他植被治理,可采用打入桩,有条件可采用钻孔桩。
(3)排水法,在滑动而上设置数排截水沟,将地表水及时引出滑坡体,以免水渗透破坏滑坡体的稳定,造成滑坡体的坍塌。
(4)植被法,在滑坡体上种植根系发达的林木,可起到稳固松散上体的作用。
2.崩塌及其防治2.1崩塌崩塌一般表现为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或上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崩塌灾害在山区公路病害中较为常见,大多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由大量降雨渗人陡崖破碎的岩石中,增加岩体与基岩面的摩擦力,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要类型有:落石、山崩、坍岸、坍陷。
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
它来势迅猛,常可摧毁路基和桥梁,堵塞隧道洞门,击毁行车,对公路交通造成直接危害。
有时因崩塌堆积物堵塞河道,引起壅水或产生局部冲刷,导致路基水毁。
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条件斜坡高、陡是形成崩塌的必要条件。
调查表明,规模较大的崩塌,一般多产生在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45°的陡峻斜坡上。
斜坡的外部形状,对崩塌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在上缓下陡的凸坡和凹凸不平的陡坡上易于发生崩塌。
(2)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能形成高峻的斜坡,在外来因素影响下,一旦斜坡稳定性遭到破坏,即产生崩塌现象。
所以,崩塌常发生在由坚硬且脆的岩石构成的斜坡上。
(3)构造条件如果斜坡岩层或岩体的完整性好,就不易发生崩塌。
实际上,自然界的斜坡,经常是由性质不同的岩层以各种不同的构造和产状组合而成的,而且常常为各种构造面所切割,从而削弱了岩体内部的联结,为产生崩塌创造条件。
(4)其它自然因素岩石的强风化,裂隙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锲入等,都能促使斜披岩体发生崩塌现象。
但大规模的崩塌多发生在暴雨、久雨或强震之后。
总之,当岩层层面或节理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倾角较大、又有临空面的情况下,沿构造面最容易发生崩塌。
就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而言,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层挤压破碎、地震频繁的地区是崩塌的多发区。
岩石风化强烈,悬崖陡坡最易出现崩塌。
暴雨、连日阴雨及冰雪融化等往往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岩体和土体中水分的大量渗人,大大增加了负荷,同时还影响岩体内部结构,导致崩塌发生。
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如公路路堑开挖过深,边坡过陡,也常引起边坡发生崩塌。
2.2崩塌的防治防治原则:(1)对于崩塌多采用以防为主。
在选线时,应该注意根据斜坡的具体条件,认真分析崩塌的可能性及其规律。
对有可能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有条件绕避时,宜优先采用绕避方案。
若绕避困难时,可调整路线位置,离开崩塌影响范围一定距离,尽量减少防治工程,,或考虑其他通过方案,确保行车安全。
对可能发生小型崩塌或落石的地段,应视地形条件进行经济比较,确定绕避还是设置防护工程通过。
如拟通过,路线应尽量争取设在崩塌停积区范围之外。
如有困难也应使路线离坡脚有适当距离,以便设置防护工程。
(2)在设计和施工中,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避免大挖大切,以维持山体的平衡。
在岩体松散或构造破碎地段,不宜使用大爆破施工,以免由于工程技术上的错误而引起崩塌。
防治措施:(1)清除坡面危石。
(2)坡面加固,如坡面喷浆、抹面、砌石铺盖等以防治软弱岩层进一步风化;灌浆、勾缝、镶嵌、锚栓以恢复和增强岩体的完整性。
(3)危岩支顶,如用石砌或用混凝土作支垛、护臂、支柱、支墩、支墙等以增加斜坡的稳定性。
(4)拦截防御,如修筑落石平台、落石网、落石槽、拦石堤、拦石墙等。
(5)调整水流,如修筑截水沟、堵塞裂隙、封底加固附近的灌注引水、排水沟渠等,防止水流大量渗入岩体而恶化斜坡的稳定性。
3.泥石流及其防治3.1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突然暴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洪流。
它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及山前区。
由于泥石流含有大量的固体物质,突然暴发,持续时间短,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异常迅速,所以它可以摧毁城镇、淹没农田、堵塞河道,给山区交通和工农业建设造成严重危害。
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通过堵塞、淤埋、冲刷和撞击等方式对路基、桥涵及其附属构造物产生直接危害;同时也经常由于堆积物压缩和堵塞河道,使水位壅升,淹没上游沿河路基,或者迫使主河槽的流向发生变化,冲刷对岸路基,造成间接水毁。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地质条件,凡是泥石流发育的地方,都是岩性软弱,风化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的地区。
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岩层破碎,崩塌、滑坡等各种不良地质现象普遍发育,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地形条件,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大。
完整的泥石流流域,它的上游多事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漏斗状圈谷,这样的地形既利于储积来自周围山坡的固体物质,也有利于汇集坡面径流。
(3)水文气象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泥石流活动的基本动力和触发条件。
降雨,特别是强度大的暴雨,在我国广大山区泥石流的形成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4)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为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修路废弃土石方不合理布局等,都有可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条件。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分为上游形成区、中游流通区、下游堆积区。
上游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地形,沟谷纵坡较大,地表岩石多为风化岩石堆积物,是泥石流固体碎屑和水源的主要汇集区;中游流通区,是泥石流外泄的通道;下游堆积区,是泥石流物质的停积区。
3.2泥石流的防治泥石流的防治泥石流一旦发生,危害很大,所以重点要做好预防工作。
减轻和避免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
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