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
初三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
初三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能提升语文素养和解题能力。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古老性和独特性,初三学生常常对其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复习文言文的技巧与解题方法,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形式,深受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
因此,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或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古代社会、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内涵和含义。
二、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由于古代人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初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困惑。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
首先要明确主谓宾的关系,确定句子的主旨。
其次,分析修饰成分,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最后,注意句子的逻辑推理,通过推断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记忆古文常用词语文言文中有很多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语在古代非常常见,掌握它们对于理解文意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花时间记忆这些古文常用词语。
可以通过制作词语卡片,每天背诵一些,加深记忆。
同时,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留意这些词语的出现,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运用。
四、注重阅读理解题的训练文言文阅读试题通常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
为了顺利解答这些题目,同学们需要注重阅读理解题的训练。
可以从平时的习题中选取一些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技巧。
同时,要注意理解题目的问法和要求,分析选项之间的异同,选择正确答案。
五、多读经典文言文篇目初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该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通过阅读经典文本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历史典籍、名人文集等方面入手,选取一些知名的文言文篇目进行阅读。
初中语文中的古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古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古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阅读古文,学生既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能够深入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文化。
然而,由于古文的特殊语言风格和复杂结构,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和解题。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的古文阅读题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一、古文阅读题解析1. 题目类型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古文阅读题通常包括填空、完成句子、判断、翻译、注释和简答题等。
学生在解答这些题目时,首先需要了解题目要求,然后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解题技巧(1)通读全文:在解答古文阅读题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这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注重句法结构:古文阅读题中的句子结构常常较为复杂,学生需要注意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3)注重词义猜测:古文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词义。
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古汉字的意义和用法,以避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产生困扰。
(4)注意修辞手法:古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例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解题技巧1. 针对填空题:通读全文,抓住句子的主旨,理解每个句子的意义。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空格,保持句子的语义连贯和完整。
2. 针对翻译题:仔细阅读句子,理解句子的主旨和结构。
将句子中的古汉字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句子的语义准确和流畅。
3. 针对判断题:通读全文,仔细阅读每个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境,判断判断题的正误。
4. 针对注释题:在阅读古文时,注意阅读文章的注释部分,理解注释的内容和作用。
根据注释的解释和解题要求,正确回答问题。
5. 针对简答题: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旨和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题解析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题解析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理解上下文:阅读文言文时,重要的是理解上下文的整体意思。
要仔细阅读全文,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理解上下文:阅读文言文时,重要的是理解上下文的整体意思。
要仔细阅读全文,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 重点关注关键词: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常常是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所在。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些词汇,并尝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重点关注关键词: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常常是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所在。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些词汇,并尝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效果。
要注意辨别并理解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效果。
要注意辨别并理解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答题解析的策略- 理解题意:在答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理解题目要求有助于准确回答问题。
理解题意:在答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理解题目要求有助于准确回答问题。
- 仔细审题:细致审题是避免错误的关键。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这些词会提供关于答案的线索。
仔细审题:细致审题是避免错误的关键。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这些词会提供关于答案的线索。
- 排除干扰选项:在选择题中,排除明显错误或无关的选项可以缩小答案范围,提高正确答案的概率。
针对每个选项,仔细分析其与题目的关联。
排除干扰选项:在选择题中,排除明显错误或无关的选项可以缩小答案范围,提高正确答案的概率。
针对每个选项,仔细分析其与题目的关联。
- 互证方法: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采用互证方法来解答。
即通过文中的各种线索,结合自己的理解,推导出最有可能的答案。
互证方法: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采用互证方法来解答。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解析文言文阅读题的基本步骤出发,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题。
一、解析文言文阅读题的基本步骤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题目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
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例如“问”,“求”等,以明确题目所需回答的内容或解题方向。
2.整体把握:通读文言文短文,了解其大致内容和文体特点。
抓取段落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文意。
3.分析句子:逐句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特点。
辨析句子中的主谓宾、修饰成分、补语等,理解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
4.理解词义:学习并记忆文言文专有词汇和常见词义。
通过词义猜测法推测生僻或不熟悉的词语的意思。
5.推理答案:根据上述分析和理解,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逻辑推理。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或解释句子的意思,保证自己对文意的准确理解。
6.选择答案:根据分析和推理,选择最符合文意的答案。
注意排除干扰项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解题技巧1.注意理解题干:在解题过程中,理解题干是关键。
仔细阅读题目,理清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或要求回答的内容。
2.把握上下文语境及逻辑关系:文言文阅读题往往存在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重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在上下文中寻找线索,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推演。
3.注重细节理解:文言文阅读题中通常有一些细节问题,如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需要通过细心观察和理解文章细节来回答。
注重抓取关键词和句子,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
4.注意代指推断: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代词或代名词来指代前文中的人物或事物。
透彻理解代指词的意义,推测其所指代的人物或事物,补全相关信息。
5.重视词语解释: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或不常见的词语,要注重通读和分析句子,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考试说明中的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中考重点文言文阅读与分析
中考重点文言文阅读与分析谈及中考中的重点文言文阅读与分析,我们不得不从文言文这一学科入手。
作为语文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的学习既包括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也包括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中考重点文言文阅读与分析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项基础性的技能,要提升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1.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是阅读的第一步。
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相差较大,我们需要积累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比如“稽”、“焚”等,以便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2.句子结构的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常常采用排比、并列、对仗等修辞手法。
在阅读时,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背景知识的了解文言文的作品常常涉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表达。
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1.典雅凝练文言文追求言简意赅,用词精准,表达简练。
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通过这种语言风格,更好地传递思想和情感。
2.重视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运用排比、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在阅读时,我们要留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并理解其在表达中的作用。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分析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是文言文阅读与分析的重要内容,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与象征比喻是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类比,通过共同点来进行表达。
象征则是用一个具体事物代表某个抽象概念。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否使用了比喻与象征,并解读其含义。
2.排比与对仗排比是指将几个相同结构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加修辞效果。
对仗是指在诗歌或句子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进行呼应。
对于排比和对仗的运用,我们要留意其对句子整体节奏和表达的影响。
3.夸张与反问夸张是通过夸大的修辞手法来强调事物的特点或者情感的表达。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 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意(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供大家阅读参考。
名目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提高文言文成果的方法中考的复习方法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把握的最基本的力量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学校阶段需要把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敏捷。
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把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消失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敏捷运用。
理解文言虚词要留意把它放在详细的语境中,结合详细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精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分;精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详细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详细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留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详细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坚固识记;最终,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中考文言文阅读相关常识及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相关常识及解题技巧【阅读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词语的含义,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初步了解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文言句式的特点。
有意识地阅读课外文言语段,扩大阅读量,阅读中对课内出现的文言知识点懂得迁移,学会举一反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教材古诗文中涉及到的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4)理解课内古诗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古代诗词,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
能熟练背诵教材规定的背诵篇目。
(5)学会揣摩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大意,感受诗词的审美情趣。
要重点品味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鉴赏经典的名句。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有题目的先读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zhuó]、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juān];(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秩 zh씓禾”指“五谷”,引申为“俸禄”。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下面是一些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言文的考试。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词汇较为繁琐,但是有很多常用的词汇和搭配,比如“不可”、“必须”、“不得已”等等。
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常用的词汇和搭配,就能够更快速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理解文言文的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例如,“所贵者道也”是一个典型的文言文句子结构,其中“所贵者”是主语,“道也”是谓语,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3.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反复和排比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4.重视文言文的背景知识
文言文的背景知识往往与历史、文化和哲学等相关。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例如,阅读《论语》时,要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言行。
总之,中考语文文言文是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的。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还可以通过多读、多练习和多参加模拟考试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最终取得较好的成绩。
中考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2)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味和见解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联贯先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普通 4 句诗、 2 句文,特殊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浮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殊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 6 个虚词的用法。
普通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种词要特殊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 150 个实词和 6 个虚词的用法,特殊是初中教材中浮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之;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 (文章)的情节,理解(猜) 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固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者记忆不清,则要子细阅读选文彩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实用方法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实用方法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道难题,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时常感到头疼。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题。
一、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1. 了解常用文言文词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可以通过背诵、记忆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
2. 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熟悉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对于理解句子结构和句子间的关系很有帮助。
可以通过参考文言文语法书籍或者请教老师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的掌握程度。
二、了解文言文阅读的题型特点1. 理清题干要求:在解答文言文阅读题之前,先读懂题干要求,了解题目要求你找出文章的哪些信息。
通常文言文阅读题要求考生理解词义、猜测句意、辨析句子结构等。
2. 抓住关键词:在阅读文言文文章时,抓住关键词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具体细节,从而答对阅读题。
三、运用有效的解题方法1. 上下求索法:对于一些较难的阅读题目,可以通过上下求索法来解答。
先读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相关内容,逐个解答问题,最后进行比较,找出正确答案。
2. 理解上下文的关系:文言文篇章结构复杂,词义多变,理解上下文的关系对于正确解答阅读题非常重要。
在阅读时注意识别上下文中的转折、因果、递进等关系词,帮助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3. 多看多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
可以多读一些文言文文章,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题,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四、辅助工具的使用1. 查阅工具书: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工具书,如《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国历代文选》等,帮助理解生词、疑问句的意思。
2. 请教老师或同学: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解题困惑时,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总结起来,要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需要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题型特点,运用有效的解题方法,多做练习,并适时使用辅助工具。
希望以上方法对同学们在中考语文复习中有所帮助。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篇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诗词鉴赏【考点一】对重点词的理解考查内容:课内重点诗词中的重点词义注释应试策略:熟记课内诗词中的词义注释(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考点二】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考查内容:对诗词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情感的体会答题方法:看题;看景(场面)——还原图景;看意象;看情——结合特定意象附:常见意象表达的感情菊:隐逸、高洁、脱俗(瘦)马:漂泊;奔腾、追求阴天:压抑、愁苦、寂寞沙鸥:飘零、伤感猿猴:凄厉、哀伤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梧桐:凄苦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历史的发展趋势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一】文学常识考查内容:课内重点文言文的及其作品情况应试策略:对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篇目的进行梳理总结【考点二】语句翻译考查内容: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考查内容:对诗词整体内容、关键信息、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答题步骤: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关键信息;体会的态度、思想、情感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概况分析:选文多为哲理或启示性小故事,主要考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篇章能力。
【考点一】词语解释考查内容:文言文中特定实词和虚词的词义和用法答题方法:课内积累应用;组词法——给难解实词组词,还原到文中考查,根据词性适当调整【考点二】句子翻译——直接翻译或选择正误项考查内容:选文中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特殊句式调译序;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用文中原句或自己话概括考查内容:对选文的整体内容、情节和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答题方法:通读选文;审清题干;回归原文;直接答题或概括答题【考点四】主旨理解考查内容: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含哲理、观点或启示答题方法:结合文章内容(故事细节和人物个性),从为人道理、处世方式、科学哲理三个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可平时积累,临考借用。
中考重点古文阅读与理解
中考重点古文阅读与理解在中考考试中,古文阅读与理解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能够更好地理解题目,提高解题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重点古文阅读与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理解古文文章的大意古文文章常常语言华丽,词汇繁多,要想准确理解其意思,首先要抓住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1. 通读全文:在第一遍阅读古文时,不要停下来纠结某个词汇的意思,而应该尽量理解文章的大意。
通过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
2. 标注关键词:读古文时,可以在纸上或书边标上关键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关键词可能是描述人物或地点的词汇,也可能是点明主题和情感的词语。
3. 理解句子结构:古文句子结构常常较长而复杂,理解句子结构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
我们可以先理解主谓宾结构,再考虑句子中的修饰成分,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化繁为简,找出重点句子古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可能非常冗长,语言也相对晦涩,我们可以通过化繁为简的方法找出重点句子,更好地理解文章。
具体方法如下:1. 删繁就简:找出句子中的主干部分,删除不必要的修饰性成分和从句,重点关注主要内容。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抓住句子的主题和关键点。
2. 看重点词汇:古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往往能够体现出句子的主旨。
通过重点关注这些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注意上下文联系,推断词义古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推断出这些词汇的意思。
具体方法如下:1. 寻找近义词: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不认识的词汇,可以通过寻找近义词来帮助我们推断其意思。
在古文中,往往会使用多个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词汇的对比来推测出词义。
2. 利用前后句关系:古文中的句子常常有前后衔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前后句的关系推断某个词汇的意思。
特别是如果前后句出现了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词汇,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理解句子的含义。
中考语文古文阅读与解析
中考语文古文阅读与解析古文阅读一直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古文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技巧以及解析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文阅读的重要性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古文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古文阅读也是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理解古文的含义以及把握作者的意图,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古文阅读的技巧1.读懂句子结构:古文阅读中,句子结构复杂,包括长句、并列句、主谓宾结构等,阅读时要仔细分析句子成分的关系,理清句子的结构,帮助理解句子的意义。
2.理解生词:古文中常出现一些生僻的字词,阅读时要注重辨析字词的意思,并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推测词义,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3.注意修辞手法:古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比喻、夸张、反问等,阅读时要仔细辨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帮助理解句子的内涵。
4.注意情感色彩:古文中常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阅读时要注意捕捉文中的情感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帮助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古文解析方法1.梳理文意:首先要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并通过段落的过渡来判断段落的逻辑关系,帮助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
2.分析结构:古文中常使用三段式结构,即开头铺垫、中间主体和结尾总结,阅读时要关注文章的结构,通过段落的起承转合来推断作者的意图。
3.参照文化背景:古文乃是古代的产物,其中常涉及到古代社会、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等,阅读时要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理解句子的褒贬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4.注意语境推测:古文中常存在各种省略和隐晦的表达,阅读时要通过语境来推测省略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综上所述,古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只有通过深入的解读和理解,才能正确把握古文的内涵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2点为:今义小于古义,3456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前出事表》)上面例句中,句①中“善”和句②中的“亲”、“远”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均为动词,分别解释为“交好”,“亲近”、“远离”。
3)名词作状语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②其一犬坐于前。
(《狼》)上面例句中,句①中的“箕畚”意为“用箕畚”,句②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怎么样”的意思。
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生”和“肉”意为“使……复生”和“使……长肉”,②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5)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如: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上面例句中,①中的“异”和②中的“奇”和“宾客”为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感到奇怪”、“认为与众不同”、“把……当作宾客”。
以上五类为常见的词类活用,此外,较为少见的还有: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第一个“圣”和第一个“愚”作名词,意为“圣人”和“愚人”。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活用后,应译为“来到这里的人”。
(二)特殊句式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另一重要环节,为明了起见,将其列表如下:(表格内容见本期16页表格)(三)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基本方法有六种,即:对、换、删、补、调、留(见下表)。
(表格内容见本期17页表格)能力训练(一)崔枢举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
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势疾不起,番人重土殡,脱①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
曰:“某有一珠价万缗②,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
敢以奉君。
”崔受之。
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③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
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
乃于亳来追捕。
崔曰:“倘窀穸④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
”遂剖棺,得其珠。
注释:①脱:如果。
②缗(mín):一千文铜钱串在一起为一缗。
③瘗(yì):埋葬。
④窀穸(zhūn xī):墓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崔枢举进士()②其人得疾既笃()③脱殁()④荷君见顾()⑤实至宝也()⑥崔游丐亳州()2.“君能终始之否”中“终始”的含义是()。
A.从始至终,即从头到尾)。
B.使“始”终,使当初C.终止当初(的友谊)。
D.最后和开头(保持友谊)。
3.“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两句中两个“见”字,与下面“见”字相同的一项是A.曹刿请见B.扁鹊见蔡桓公C.远见卓识D.见教(二)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
仁师至,悉脱去杻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
还报,敕使将往决之。
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
”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短,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
”伏伽惭而退。
及敕使至,更讯诸囚,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
”无一人异辞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收系满狱()②崔仁师覆按之()③与饮食汤沐()④止坐其魁首十余人()⑤自规免罪()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悉脱去竏械竏械:刑具B.敕使将往决之敕使:宦官C.万一暗短暗短:愚昧短浅D.事无枉滥枉滥:冤屈失实(三)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
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官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③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注释:①衮(gǔn)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
②绂(fú)绣:祭祀时穿的礼服。
③枵(xiāo)腹:空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乃丧厥躯()②适以自杀()③孰非我为()④会伺其间()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指代什么。
口吐经纬()遂为文章()3.“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中的“之”指代,“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中的哪两个“为”的意思是相同的?_______。
(四)随州①大洪山李遥杀人亡命。
逾年,至秭归,过市,见鬻柱杖者,等闲②以数十钱买之。
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
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
”遂以告官司。
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③。
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
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山杀人之罪遂败。
卒不知鬻杖者何人。
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注释:①随州:古州名,今湖北境内。
②等闲:轻易,随意。
③榜掠备至:受尽拷打。
1.上文中有三个“市”字,“过市”、“市人”中的“市”的词性是,意为;“以数十钱市之”中“市”的词性是,意为。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语句:①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②卒未有以自明(五)唐高祖第三女,微时嫁柴绍。
高祖起义兵,绍与妻谋曰:“尊公欲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惧后害,为计若何?”妻曰:“公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别自为计。
”绍即间行赴太原,妻乃归鄠县,散家资,起兵以应高祖,得兵七万人,与太宗俱围京城。
号曰“娘子军”。
京城平,封平阳公主。
葬时,特用鼓吹,以赏军功。
1.与“绍即间行赴太原”一句中“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岂远千里哉。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翻译下列句子:①尊公欲扫清多难________②为计若何________(六)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①难近②。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注释:①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
②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
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欲以为御史大夫B.河东吾股肱郡C.待罪河东D.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2.选出“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正确解释。
()A.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B.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C.我担心天下的人,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D.我担心天下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人,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参考答案(一)1.①指报考。
②深重。
③死。
④承蒙。
⑤极,最。
⑥乞求,此处指谋生。
2.A。
3.D。
(二)1.①拘囚。
②审察。
③给予。
④定罪。
⑤打算。
2.B,“敕使”是皇帝指派官员。
(三)1.①却。
②正好。
③哪一个。
④正。
2.蜘蛛的丝;花纹、图案。
3.蚊虻蜂蝶;前两个“为”的意思是相同的。
(四)1.名词,市场;动词,买。
2.①这时秭归恰好又有县城的百姓被人杀害。
(要点:“是时”、“适”和被动句)②始终无法自己辩明。
(要点:固定句式“未有以”译为“没什么可用来”、“无法”)(五)1.A。
(例句中的“间”与A句中的“犬”均为名词活用为状语,B句中的“美”和C句中的“远”为意动用法,D句中的“活”为使动用法)2.①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