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
、《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
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
:孟子强调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下,是非之心。
这四种善端视后天
“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设科,即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
6年,宋明帝立总明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是集藏书,研究,教学为一体的机构。
始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任人管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
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制度,以《三经新义》为科考的标准教材;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③崇宁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
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
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
将国子学分为六斋三个等级,东西相向,左“游艺”,右“依仁”为下等;左“据德”右“志道”,左“时习”右“日新”为
《小学》及做对子,中两斋学习《四书》和做诗律,上。
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依据升斋考试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
2年,并未曾犯过者,可参加每月一试的私试,实行积分法。
每次考1分,中等者得半分,全年累计8分者可充高等生员。
1286年颁布劝农立社的诏令和《社规》,每50家成为一村社,年高通晓农事者为社长,以
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
“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
清代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
(2)在教育方法上,主张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3)教学内容上,主张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4)教学
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
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
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
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
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
这
《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
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等的建议,于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员50人,此为汉正式成立太学之始,是汉代最主要的太学的教官称五经博士,太学教学内容是儒家经书,包括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定。
汉武帝实行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
太学设立以后,有了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机构。
朝廷把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手段控制着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
太学也为有德行才能的士子提供了一个平台,走
招生、设置与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
太学是儒士官僚集团的舆论机关,而鸿都门学则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606年)开始设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
经过唐代的发展,到宋明而定型,一直沿用到清末。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
,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
有了良知便能先验的辨明是非善恶,知道天地一切事物的
~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船政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近设船政学堂,又名“求是堂艺局”,是当时中国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外国语学堂,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
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
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
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
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
1922年效法美国制定的新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其中中等
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
但它却并非盲从美制,而是中国教育界经过长期酝酿、集思广益的结晶。
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
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农历壬。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七级,横的方面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由于1904年为农历癸卯年,所以又称其为“癸
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小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学部为教育部,任命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
1912年7月
,即为“壬子学制”。
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这个学制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为三段四级,三个系统。
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
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
第三段是高等教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
壬戌学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纷纷
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
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之年是1922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
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1932年。
壬戌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分为三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缩短了小学年限,设三年制初中,取消了大学预科,设三年制高中,
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是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正式设立。
它是在清末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一部近代学制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设立的。
学
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
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
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
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
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
孙中山亲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
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担任了学校重要教学、管理工作。
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学校共办5期,毕业生近7000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
讲习所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共在广州举办了6届,后
6届、第7届。
农民运动讲习所总共培养了1600名毕业生,为中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贡
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并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
及学术事业。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成效。
大学院制实施一年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省一度试行,
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在儿童教育中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方法。
1932
“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实践中筹办的一所集学校、工场、社会于一体的乡村教育机构。
1932年9月筹办,位于上
筑堤、办红庙信用兼营合作社。
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
抗战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
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25年12月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
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参加到改革社
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
两面学校是抗日游击区创办的一种办学形式,即处在敌人监视下的时候,表面上按敌伪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应付敌人,只要敌人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
《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
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
《中庸》成为儒家经典。
《中庸》内容包括四条:1、性与教 2、中庸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3、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
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
明清科举考试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考试采用排偶文体即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
艺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
“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
明朝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清朝沿用):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率性一堂为高级。
监
升入修道、诚心二堂肄业。
升到率性堂,便采用积分法。
办法是,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
最早建立的学校,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
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发展到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宫廷学校,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中,为提高王室贵族的文化素养,培养国家官吏而设立的学校。
学习科目有七
在中王国以后设在大寺庙里的学校,是早期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级的学校,专收高级僧侣的子弟入学,主要任务是培僧侣学校、寺庙学校。
特点是长于文墨,并具有一定科学知识。
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平常也可在露天或大树下教学。
内容:识字,阅读,书写和基本计
8世纪以后出现在印度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此类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均系婆罗门种性。
设在神庙,由僧侣担任教师。
神庙学校的程度不等,即传授普通、初步的知识和神学课程,培养一般的官吏和神职人员,同时
~。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对文明最有意义的贡献,直接导致了世界最早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
五项竞技最初起源于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人利用这种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体力、耐力和速度等
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成为竞赛项目,包括短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摔跤。
五项竞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所3名裁判员。
在比赛中,五项竞技的各项运动按下列次序进行:短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
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
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
包括三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两者和在一块即所谓的“七门自由艺术”,七艺”。
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 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定的,是理念世界的
道德、政治和善等内容组成。
但是,当灵魂与人体结合时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灵魂所具有的智慧被遗忘了。
因此,人的学习是一个思考、回忆的过程。
教育过程就是启发的过程。
根据灵魂的原有理性、非理性构成的比例,柏拉图把人分成情欲型、铜铁质的劳动者,意志型、
智者”原是泛指有才智及某种技能专长的人。
到公元前5 至前4 世纪,才用来称那批授徒讲学,教授修辞学、论辩术和从政治
“智者学派”。
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
,也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
他出生在西班牙,其
l0年律师。
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
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当罗马帝国在公元78年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
90年左右退休。
: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
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
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艺。
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使身体强壮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
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设在主教所在地,学习程度类同于僧院学校,教学内容繁杂,性质同样为基督教会举办的学校,宗教性质是主要
设在村落中,由牧师充任教师,教学设备和设施十分简陋,学校规模小,学校教学生一些最简单的读写算及基督教的基本知识,
12~14世纪不断发展壮大,市民阶层出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城市学校。
城市学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唯多利诺在一些王公贵族和地方官员的支持下,1423年应曼托瓦代公爵G·贡扎加聘请
自然景色优美的风景区,教室等建筑按美学标准装饰。
学校管理:学生自治,废除体罚。
教育目标: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内容:古典语言、天文、历史、地理、数学(人文和自然科学),在体育方面有骑马、射箭、游泳、角力、击剑。
教育方法:听讲、观摩、示范、练习、游
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
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给人们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特点。
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规律性。
夸美纽斯在总结16世纪新旧各教派所兴办的学校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
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二是每个班级有一个固定的教室;三是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四是每10人,选出一名学习好的学生为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
在知识和观念的起源上,洛克认为人初生之时,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和观念,观念的获得是从经验得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
绅士教育”的主题思想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是在古代教父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的基督教神学。
它用哲学的形式为宗教神学作系统论证,为封建
一词最早由莱布尼兹提出,认为统觉是一种自发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
通过统觉,人们理解、记忆和思考相
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
认为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是建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的,而是由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所赋予的。
(认识论视野)
洛克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观念由感觉引起,并由于观念间的引力以某种方式产生联合,从而使简单观念成为复杂观念。
统觉与课程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
从这里推理出,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步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天主教会向人民出售“赎罪劵”,宗教改革运动产生。
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本意不在于彻底否决教会,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