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影像诊断质控DR
DR拍片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2、层次分明:参照北京市《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
3、摄影体位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图像对比
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
5图像层次
看电脑5伪影
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
5
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
50
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
50
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
5~10
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
5
图像标识
不完整
5
图像重要标识
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
50
摄影体位
不标准
15~20
特殊体位
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
10
摄影部位错误
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
50
图像放大比例
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
5
用片统一,尺寸合理
抽查胶片
5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
结合
DR
影像质量要求,
每份图像为
100
分,扣完为止。
优:≥
90
分
良:
80~89
分
差:
70~79
分
4、照射野大小合适: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
脊柱应含相邻椎体;
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放射科年度质控总结
放射影像科2015年质控总结本年度质控小组共进行质控活动12次,主要针对图像质量、报告单书写质量、技师对操作规范的掌握应用、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等进行检查和质控,X线诊断符合率及CT/MR诊断符合率也将纳入统计分析范围。
召开质控小组会议12次,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具体内容如下:1、抽取DR272301-272400, DR272401-272500, DR272501-272551X 线片,检查X线片图像质量,分析影响因素。
2、随机抽取X线诊断报告单100份(DR273901 —DR274000),检查报告单一般项目书写、征象描述和诊断意见等内容3、现场跟踪检查胸片摄影操作规范;4、检查急诊X线照片质量,片号DR313101-DR313200检查X线片图像质量并分析影响因素;5、检查设备维护和保养情况;6、召开科室质量管理与安全小组会议12次;主要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大型X线机照片检查阳性率:58.3%,大型X线机照片检查甲片率:47.7%,大型X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74.2%,MRI检查阳性率:96.7%,MRI检查诊断符合率:93.75%。
CT检查阳性率:91.7%,CT检查诊断符合率:85.75%。
二、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分析(重点图像质量、诊断符合率)(一)各项工作量完成情况(二)图像质量评价1)、整体影响因素统计:2)、我科门急诊、住院图像甲片率分别为:59.9% 40.0%。
总之:甲片率较低的原因1)、住院病人甲片率较低,影响了整体甲片率。
2)、技师责任心不强,摆位不正,占门诊非甲片因素37.3%。
3)、病人不配合造成的体位不正,北院所占比例较大,考虑为小儿胸片肩胛骨因素影响。
4)、半透光异物占22.9%,是影响甲片率的第二大原因。
三)、改进措施:1)、加强技师责任心,甲片率与绩效挂钩,加大奖惩力度。
2)、小儿胸片评价标准去除肩胛骨影响因素。
3)、照片时尽量去除衣物。
(三)、诊断符合率评价一)、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大型X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与诊断不符合对照:CT/MRI检查诊断符合率与诊断不符合对照:二)、诊断不符合原因分析:大型X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本月共随访普放37例住院病历,其中2例出院时尚未确诊(要求出院),4例未随访到结果,在随访到结果的31例病历中,23例X线诊断与手术后诊断符合,诊断符合率为74.2%;误诊8例,其中5例为MR检查,3例为泌尿系1)、误诊体现在MR、泌尿系造影检查上。
医院放射科质控小组关于DR图像体外伪影专项质控活动
放射科质控小组关于DR图像体外伪影专项质控活动在每月一次的放射科DR图像质控活动中,多位技师DR图像存在体外伪影的情况,常见伪影有胸罩、玉佩、打火机、衬衫图案、金属钮扣、输液针、金属拉链、骨折外固定石膏或支架等。
放射科质控小组会议决定针对DR图像体外伪影进行专项质控活动。
通过对2019年1、2季度科室质控小组对每月质控发现伪影图像进行统计发现伪影发生率分别为 5.64%,4.08%,通过调阅相关图像总结出现伪影的原因有:见下页“体外伪影多鱼骨图”。
主要原因有1、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不知道体外伪影会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主观不重视。
2、患者因无独立换衣场所、无合适替换衣物、投照场所无关人员过多、疏忽、观念,害怕着凉等原因不愿褪掉可能来伪影的衣物。
计划措施为减少DR图像体外伪影现象,科室质控小组决定由技术组全体技师和质控小组成员开展体外伪影专项活动,每一季度统计体外伪影比率,观察体外伪影变化情况。
计划达到季度伪影出现率小于或等于3%。
计划科室及各投照技师在日常工作中按以下措施执行:见附表“针对体外伪影多的对策计划(初步)”体外伪影多鱼骨图效果通过体外伪影专项质控活动,DR图像伪影情况有明显减少。
通过2个季度图像伪影质控专项活动发现减少图像伪影有用的措施有:1、科室在检查机房外张贴关于体外伪影对诊断影响及提示检查前去除伪影的公告。
2、技师检查前尽到告知义务,包括体外伪影可能对诊断造成的影响及常疏忽的部位和可能引起伪影的饰物、敦促患者取出异物。
3、设立独立换衣空间。
4、维持投照间秩序,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投照间。
5、增开空调,提升检查室温度。
尚待改进、提高的工作环节:1、患者多,投照技师解释、告知工作不到位,未仔细检查患者是否有体外伪影。
2、投照前应告知患者观看提示性公告。
3、空调应在检查前提前开启。
4、患者佩戴检查、治疗装置来科室检查应劝说更换日期检查。
5、急诊如昏迷、气胸、多发骨折等患者由于时间因素不能按要求褪尽那可能引起体外伪影的衣物。
放射科医学影像医技科室质量评估细则
3
4.查人事科档案。
4.3项指标各占1分,一项不达标扣1分。
5.仪器设备及开展检查项目要求:
仪器设备:三级医院:①全身各部位透视、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CT断层设备、1.0T以上超导MRI设备、移动式床旁拍片机;②乳腺摄影:应备有专用钼靶软线X线机;③胃肠道造影:应备有多功能胃肠机;④心脏、大血管造影技术及介入性放射技术:应备有大型心血管检查专用X光机及其他辅助设备,如高压注射器等。
1.不是独立设置扣3分;各部门完全分开管理扣2分。
2.放射科人员资质要求:放射诊断医师必须为本专业或者临床专业大中专毕业,要求有医师资格证书及执业注册证书方可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工作;技术投照人员原则上要求为本专业毕业人员,且必须持有放射技师(士)相关资格证书。
5
2.现场检查,抽查近6个月来放射、CT、介入和超声等专业24小时急诊医、技人员值班表,检查放射科医、技人员各5人。
放射科医学影像医技科室质量评估细则
评估项目
评 估 要 素
分值
评 估 方 法
评 分 标 准
科室设置
1.放射科各部门设置应与医院功能与规模相适应,独立设置为一级科室。原则上要求放射科统一管理:普放、CT及MRI统一管理,人员提倡进行轮换。
5
1.实地查看科室设置;查看医院主任及副主任任职文件,查看排班表。
3.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50%(70%),CT检查阳性率>60%,MRI检查阳性率>70%。
放射科中,CT,MR,DR,是什么意思,检查什么?
放射科中,CT,MR,DR,是什么意思,检查什么?放射科中有CT、MR、DR等多种检查,其每种检查的工作原理都不同,各有优劣势,各有分工。
因此,本文讲讲放射科相关检查知识,让其知晓什么是CT、MR、DR,其能检查什么,以免你不知道各项检查的目的,而对医生产生误会,认为医生让自己多花检查费用。
一、放射科中CT是什么意思?检查什么?放射科中的CT,即Computed Tomography,中文名字是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采用准直精确的Y射线、X线束、超声波等,以及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断面扫描,具有图像清晰、扫描时间快等优势,可用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
检查时先用射线束扫描身体某部位,透过该层面的射线有探测器接受,将其转化为可见光,再将光电转换成电信号,同时由模拟/数字转换器将其转化为数字,最后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CT扫描方式可分为3种,分别是:①CT平扫:是指普通扫描,不用造影或者造影增强,从头部开始扫描直至脚部为止,包括胸部、脊柱、头颈、盆腔、腹部、四肢等位置均可进行检查。
②CT增强扫描:将水溶性的有机碘剂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静脉内(主要分为静滴法与团注法),然后再进行扫描。
血液内碘浓度提升后,病变部位与器官内碘浓度会有个差异,而引起密度差,让病变部位更为清晰的显示出来。
③造影扫描:先对器官或者结构进行造影扫描,随后再实施扫描。
一般情况下,增强部位有泌尿系增强、腹部增强、胸部增强,以及冠状动脉CTA、各系统血管CTA、心脏增强、头颈CTA等。
CT扫描优势:其具有特殊诊断价值,已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中。
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CT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据报道,投入实用的多排螺旋CT机型已经到了320排。
CT扫描缺点:CT检查费用比较高,设备昂贵,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限度,做不了常规诊断方法。
所以,需掌握CT检查的优势,然后合理选择。
除此之外,相比于普通X线机,CT检查辐射剂量比较大,所以孕妇禁止做CT检查。
医技科室质量评估细则—医学影像(放射科)
医技科室质量评估细则—医学影像(放射科)评估项目评估要素分值评估方法评分标准科室设置1.放射科各部门设置应与医院功能与规模相适应,独立设置为一级科室。
原则上要求放射科统一管理:普放、CT及MRI统一管理,人员提倡进行轮换。
51.实地查看科室设置;查看医院主任及副主任任职文件,查看排班表。
1.不是独立设置扣3分;各部门完全分开管理扣2分。
2.放射科人员资质要求:放射诊断医师必须为本专业或者临床专业大中专毕业,要求有医师资格证书及执业注册证书方可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工作;技术投照人员原则上要求为本专业毕业人员,且必须持有放射技师(士)相关资格证书。
52.现场检查,抽查近6个月来放射、CT、介入和超声等专业24小时急诊医、技人员值班表,检查放射科医、技人员各5人。
2.抽查1人未达到要求扣1分,扣完为止。
3.大型设备上岗证要求:CT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CT上岗证;MRI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MRI上岗证(MRI上岗证兼容操作CT)。
53.现场检查,抽查近6个月来放射、CT、介入和超声等专业24小时急诊医、技人员值班表,检查放射科医、技人员各5人。
3.抽查1人未达到要求扣1分,扣完为止。
4.科室人员结构:科室要注重学科梯队建设,正高、副高、中、低级职称比例是否合理(推荐1:3:5:7);专科学历层次结构能适应专科发展的需要(高学历人才比例);年龄结构(老、中、青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合理比例推荐为老:中:轻=1:3:5)3 4.查人事科档案。
4.3项指标各占1分,一项不达标扣1分。
5.仪器设备及开展检查项目要求:仪器设备:三级医院:①全125.现场检查仪器设备情况;现场检查开展的医学影像服务项目5.设备一项不达要求缺一台扣1分。
不能提供床旁照片扣1分;普身各部位透视、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CT断层设备、1.0T以上超导MRI设备、移动式床旁拍片机;②乳腺摄影:应备有专用钼靶软线X线机;③胃肠道造影:应备有多功能胃肠机;④心脏、大血管造影技术及介入性放射技术:应备有大型心血管检查专用X光机及其他辅助设备,如高压注射器等。
医学数字影像设备DR介绍
医学数字影像设备DR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现在已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在CT、MR、DSA相继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医学影像以数字图像形式显示出来后;放射科最基本的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医学诊断技术——X线摄影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就更显得迫在眉睫了..随着CR、DR数字影像设备的应用;使放射科最终告别胶片、洗片机的时代;通过PACS系统的连接;更使放射科全面进入到医学影像数字化管理系统..一、数字X线摄影的优势:1、摄影速度快:对病人进行X线摄影后;DR系统可以在几秒钟;CR系统在几十秒内使医学影像显示出来;而X线胶片要等至少十几分钟后医生才能看到图像..2、图像清晰:数字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广灰阶度、获取信息量大的特点..直接数字摄影信息丢失少;图像无畸变..3、图像处理功能强:应用计算机软件窗口技术可对图像进行窗宽窗位、放大缩小、图像旋转、黑白翻转、标记测量等多种处理..4、获取信息更多:由于数字系统的动态范围广;医生可以从一次摄影图像中看到多种组织结构;并可应用软件技术进行调节..5、图像保存方便: X线胶片的保存即占地又有易燃危险性;还需专人管理;查找也不方便..而数字图像可存在磁盘或光盘里;又方便又安全..6、远程图像传输:数字图像可通过局域网在医院内传输;也可通过因特网进行远程传输;实现远程会诊..7、创造经济效益:数字摄影无需胶片;洗片机;化学药品;以及胶片的保管场地;这样就可以节省人力、场地;减少开支;创造经济效益..二、数字X线摄影的分类以及工作原理:2、DR系统DR系统由数字影像采集板探测板;就其内部结构可分为非晶硅、非晶硒几种、专用滤线器BUCKY数字图像获取控制X线摄影系统数字图像工作站构成..工作原理:在非晶硅影像板中;X线经荧光屏转变为可见光;再经TFT薄膜晶体电路按矩阵像素转换成电子信号;传输至计算机;通过监视器将图像显示出来..在非晶硒影像板中;X线直接转变为电子信号;经矩阵像素行列扫描后传输至计算机;通过监视器将图像显示出来..三、CR与DR的特点及优势比较:1、CR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安装;IP影像板可适用于现有的X线机上;不用对X线机进行改造;可应用于移动式X线机进行床旁X线照相;价格相对较低..2、DR系统:获取数字图像速度快;直接产生图像;无图像畸变;影像板体积小;结构紧凑;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可进行高级临床应用研究..DR与胶片最大的区别在病人流通量、工作流程、图像质量控制、射线剂量以及高级临床应用方面:1.病人流通量:完成1个病人检查:胶片所需时间为5-6分钟DR所需时间为1分半钟从工作流程上讲CR所需时间比胶片还长;完成1个CR病人检查的时间可以完成5个DR病人;所以DR所带来的临床生产力远远高于CR..2.工作流程:使用胶片的工作流程是技术人员需将暗盒插进、拔出;如以100人/天检查而言;这样的工作需要进行100次;还要有100次的送片盒=200次的劳动量..使用DR则只需技术人员按一下曝光键;即可完成全部检查;无需人力奔波=0次的劳动量..3.图像质量控制胶片的信息量最大;但因为动态范围小;很多病变医生不能有效观察.. DR在得到数字化影像的同时;因较少的转换步骤及较大的动态范围使医生对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DR因为默认参数的设置;无论操作者的经验如何;都可达到同一的图像标准;使图像的质控成为可能..4.射线剂量:以正位胸片为例:DR所需剂量为1-2mAs剂量的差别显而易见;技术上的差别也显而易见..5.高级临床研究的应用:DR因扫描速度快;转换步骤少;DQE高;有可能实现高级临床研究的应用;故被专家认为是数字化的终极产品..以GE能量减影及组织均衡为例总结DR:DR是普放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平板+高档X线系统+高档计算机处理系统;信噪比高;动态范围宽广;流程短;速度快;有连续摄片的可能性;一次投资;终身受益;可大大提高医院的投资回报率..DR拍片机;即为数字拍片机;本机为进口德国西门子公司先进机型..其主要特点是:⑴照像清晰度高;可达到900万像素;⑵拍片速度快;2分钟可成像;⑶接受射线量少;有效保护患者..可对全身骨骼、心血管、呼吸系统、五官、神经系统进行高质量拍片;对骨骼的微细病变可更好显示..本机通过软件升级可有骨肉分离的拍片效果;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DR拍片机型;深受广大医生及患者欢迎..应用最新专利的数字化直接成像技术;利用多功能立位摄影架配合悬吊系统;满足全身各部位立、卧位数字摄影检查工作的需要..可以满足患者从头到脚的全部立、卧位摄影需要;基于革命性的高清晰数字探测器系统;以极高的性价比实现了高质量的数字化摄影应用..主要性能;只需单钮控制即可完成患者立、卧位摄影的摆位要求;操作快速简便;全面满足高流量临床诊断的需要..应用全尺寸多功能摄影架系统和高效率的影像采集系统;仅需数秒即可获得高清晰、高质量的数字诊断影像;显着地提高了患者通过率以及影像科室的工作效率;并大大提升了影像诊断能力..丰富完整的图像后处理及测量系统;全面的DICOM支持及网络连接处理功能;便于与PACS/RIS/HIS系统互联;实现资源共享..高质量的数字化影像;快捷的操作流程;带来极高的体检者通过率;便捷的个性化操作界面;强大的病历管理功能;图像、报告多种方式保存及快速查询..DR分类主要分为双板DR和单板DR两大类;其中单板DR又分为多功能型、多用型和专用型;单板多功能型DR又分为吊臂型和多功能臂型;单板多用型DR分为吊臂型和U型臂型..西门子双平板多功能DR设备;较常规X线检查;具有时间短急诊病人可立即出片;实现实时诊断、图像清晰、信息便于储存、诊断结果可纵向对比;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和远程会诊等功能;是二十一世纪数字信息化和经典影像系统的完美结合..直接数字化成像DR是用平板探测器将X线信息转换成电子信号;再行数字化;整个转换过程都在平板探测器内完成;其X线信息损失少、噪音小、图像质量高、成像速度快;其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得到最佳视觉效果..摄片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使患者接受的X线量显着减少..另外;图像信息可打印成胶片;可也由磁盘或光盘存储;而且直接输入PACS系统后;使临床医师能快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查阅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了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先进的检查手段;东芝公司生产的最新一代DR设备;该机通过产品升级换代;其外观设计、成像速度、图像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升;能够很好的显示人体组织的细微结构;发现早期病变;减少漏诊及误诊;对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将会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DR系统设备的选购原则一、整体评价原则:DR的真正使命;是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平片工作流程的改变得到的革命性的高效率;用户对设备的评价;也应该基于此;考虑设备的可维护性;故障率、价格、总体成本及后期成本等实际因素..作为一台系统设备;需要综合整体评价;不为厂商标榜的某部件或某指标或某名词而迷惑;要综合考虑影像质量、工作效率、使用成本、售后服务等方面..1、影像质量:高质量高稳定的成像质量是我们购置DR设备的初衷之一;也是提高诊疗水平的物理基础;涉及放射影像的失真度、信噪比、分辩率、清晰度、细节显示等方面;主要由平板技术、球管射线质量、计算机及图像软件处理能力决定;其中平板技术是核心因素材料类型、有效尺寸、像素矩阵、像素大小、灰阶、DQE、空间分辨率、稳定性等..2、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变普放工作流程以提高效率是DR的最主要功能之一;更是购置此类设备的重要参考依据;涉及动态范围、成像速度、数据传输/处理速度等很多方面;因为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程序;正常产出率应该是传统屏/胶系统的2~3倍..3、使用成本:最大的成本就是平板的维护使用成本;非晶硒平板的技术不成熟导致其平板报废率太高;维护成本昂贵;成像时间也较长;期间有太多的信息损耗;时间成本也较高..4、售后服务:要求及时、完备;购置前一定要考虑其技术及品牌差异带来的售后服务质量差异;要尽可能地选择世界公认的大厂商主流成熟产品;非晶硒设备由于其技术的不成熟导致高维修频率是购置前必须考虑的因素..二、实际需求:不被厂商所描绘或标榜的某部件的“优异性能”/某“出色技术指标”/某“独有应用”等迷惑;要以满足本院本科室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综合考虑设备的整体性能和图像质量及使用成本、售后服务等..1、如果你们是当地较大规模的医院;病人流量很大;购买设备一向看重名牌品牌;技术上也倾向领先或超前的产品;那么建议飞利浦双板、西门子双板二者选一当然这两个牌子的单板DR也是首选..飞利浦全系列、西门子大部分都是使用Trixell 4600平板17×17″碘化铯/非晶硅平板;是公认的顶级产品..2、如果你们医院对设备价格相对敏感;但对技术方面又有一定追求;不妨考虑GE;还可以考虑除飞利浦、西门子之外其他使用碘化铯/非晶硅平板的厂家;如北京万东、上海中科、美国长青等..GE的板子也是碘化铯/非晶硅平板;14×17″;但不是Trixell的而是GE购买某工业板技术而自产的;其主要缺点是因板子发热量高;须水冷;故障率、量子噪声也会因此升高..3、如果不是很在乎细节;只要平板DR即可;廉价最重要;那么佳能板即硫氧化轧/非晶硅板、非晶硒板也是很好的选择..采用佳能板的有日本各品牌东芝、岛津等、西门子部分型号;佳能板的缺点是参数稍低图像稍差;优点是轻;所以“床边型”DR机一般用它..采用非晶硒板的厂家也很多:安科、柯达等;非晶硒板的缺点是返修率奇高;但成本比碘化铯/非晶硅板低些..4、如果医院对性价比要求很高;那么强烈建议CCD-DR..所有类型DR当中;毋庸置疑;CCD-DR价格是最低的D-DR的缺点主要有两个:图像存在几何失真因有光学系统存在;此外摄片时X线剂量较高..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在不愿花太多钱又希望买DR的情况下;CCD-DR必作首选..生产CCD-DR的厂家有北京万东、Swissray、IMIX等..二、追求最高性价比:低价格高质量是用户的最高追求..三、尽量选购专业大厂商的产品和服务;并进行前期调研考察..DR系统设备市场各厂商及产品评价第一档次:飞利浦全系列DR、西门子高端DR采用Trixell平板的为高端产品;为了细分市场需要西门子还有采用Canon平板的低端产品;是世界公认的DR大厂极品;平板技术、球管质量、机械性能、工作站处理能力等综合水平最高;图像质量、工作效率、使用成本、售后服务俱佳..第二档次:GE全系列DR;其碘化铯/非晶硅平板是收购某工业板技术改为医用;有效尺寸略小为14×17″;像素尺寸、分辨率等技术指标也低;成像质量也差一些;平板发热量巨高;有损图像质量..第三档次:其他使用碘化铯/非晶硅平板的DR产品;有泛太、长青、万东等;作为DR设备最主要部件;他们所用平板技术还是很好的;这也是列为第三档次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其球管质量不高、机械性能不佳、操作及后处理工作站的水平低下等原因;他们的综合表现与前两档次无法同台较量..第四档次:采用“佳能板”的西门子低端DR、岛津/东芝等日系DR;平板综合技术水平较差;成像质量不佳;多为诊断要求不高的所谓的“床边机”..第五档次:采用Hologic非晶硒平板的柯达、安科、友通等DR;其平板制造成本较低但由于技术不过关而导致返修率特高;Hologic公司不得已逐步退出DR系统设备销售;柯达等以降低诊断要求为代价主攻低端中小医院..第六档次:CCD平板的DR;目前生产厂商多为小型公司;由于其技术上的先天不足;其应用范围日益萎缩;必将被淘汰;但在诊所类医疗机构中还有一定市场空间..。
医学数字影像设备DR介绍
医学数字影像设备DR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现在已进入到数字化时代。
在CT、MR、DSA相继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医学影像以数字图像形式显示出来后,放射科最基本的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医学诊断技术——X线摄影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就更显得迫在眉睫了。
随着CR、DR数字影像设备的应用,使放射科最终告别胶片、洗片机的时代,通过PACS系统的连接,更使放射科全面进入到医学影像数字化管理系统。
一、数字X线摄影的优势:1、摄影速度快:对病人进行X线摄影后,DR系统可以在几秒钟,CR系统在几十秒内使医学影像显示出来,而X线胶片要等至少十几分钟后医生才能看到图像。
2、图像清晰:数字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广灰阶度、获取信息量大的特点。
直接数字摄影信息丢失少,图像无畸变。
3、图像处理功能强:应用计算机软件窗口技术可对图像进行窗宽窗位、放大缩小、图像旋转、黑白翻转、标记测量等多种处理。
4、获取信息更多:由于数字系统的动态范围广,医生可以从一次摄影图像中看到多种组织结构,并可应用软件技术进行调节。
5、图像保存方便:X线胶片的保存即占地又有易燃危险性,还需专人管理,查找也不方便。
而数字图像可存在磁盘或光盘里,又方便又安全。
6、远程图像传输:数字图像可通过局域网在医院内传输,也可通过因特网进行远程传输,实现远程会诊。
7、创造经济效益:数字摄影无需胶片,洗片机,化学药品,以及胶片的保管场地,这样就可以节省人力、场地,减少开支,创造经济效益。
二、数字X线摄影的分类以及工作原理:2、DR系统DR系统由数字影像采集板(探测板,就其内部结构可分为非晶硅、非晶硒几种)、专用滤线器BUCKY数字图像获取控制X线摄影系统数字图像工作站构成。
工作原理:在非晶硅影像板中,X线经荧光屏转变为可见光,再经TFT 薄膜晶体电路按矩阵像素转换成电子信号,传输至计算机,通过监视器将图像显示出来。
在非晶硒影像板中,X线直接转变为电子信号,经矩阵像素行列扫描后传输至计算机,通过监视器将图像显示出来。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DR、GF、CT、MR
目录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 - 2 -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 2 -一、上肢X线摄影............................................................ - 2 -二、下肢X线摄影............................................................ - 4 -三、颅骨X线摄影............................................................ - 8 -四、颞骨部X线摄影......................................................... - 11 -五、鼻旁窦x线摄影......................................................... - 14 -六、胸部X线摄影........................................................... - 16 -七、脊柱X线摄影........................................................... - 21 -八、骨盆X线摄影........................................................... - 27 -第二节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1 -一、支气管造影检查......................................................... - 31 -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2 -三、胆道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2 -四、逆行胆道造影操作规程................................................... - 34 -五、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4 -六、静脉滴注尿路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5 -七、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 - 36 -八、泌尿系统逆行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7 -九、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 - 37 -十、肾穿刺尿路造影......................................................... - 38 -十一、膀胱造影............................................................. - 39 -十二、尿道造影............................................................. - 40 -十三、食管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40 -十四、胃肠双对比造影操作规程............................................... - 41 -十五、钡灌肠造影操作规程(气钡双对比) ....................................... - 42 -十六、小肠造影............................................................. - 42 -十七、碘造影剂反应及处理................................................... - 43 -第三节 CT扫描技术操作规程................................................. - 44 -一、头部................................................................... - 44 -二、颈部................................................................... - 55 -三、胸部................................................................... - 60 -四、腹部................................................................... - 64 -五、腰部................................................................... - 81 -六、四肢................................................................... - 82 -第四节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 95 -一、颅脑MRI检查........................................................... - 95 -二、鞍区 MRI检查........................................................... - 97 -三、桥小脑角 MRI检查....................................................... - 99 -四、颅脑MRA检查.......................................................... - 101 -五、眼部MRI检查.......................................................... - 102 -六、鼻及鼻旁窦MRI检查.................................................... - 104 -七、耳、颧骨部MRI检查.................................................... - 106 -八、面部MRI检查.......................................................... - 108 -九、颈部MRI检查.......................................................... - 109 -十、胸部MRI检查.......................................................... - 111 -十一、心脏MRI检查........................................................ - 113 -十二、大血管MRI检查...................................................... - 114 -十三、大血管MRA检查...................................................... - 116 -十四、肝脏MRI检查........................................................ - 118 -十五、肝脏灌注MRI检查.................................................... - 119 -十六、胰腺MRI检查........................................................ - 121 -十七、肾脏 MRI检查........................................................ - 123 -十八、前列腺MRI检查...................................................... - 125 -十九、女性盆腔MRI检查.................................................... - 127 -二十、磁共振尿路造影(MRU)............................................... - 128 -二十一、四肢骨骼、肌肉MRI检查 ............................................ - 130 -二十二、四肢关节MRI检查.................................................. - 132 -二十三、脊柱MRI检查...................................................... - 134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上肢X线摄影(一)肘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dr是什么医疗设备
DR是什么医疗设备DR(Digital Radiography)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射线摄影技术,用于医疗设备中的影像采集与处理。
它是传统射线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提高了影像的质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技术原理DR技术基于数字探测器,用于将人体内部的射线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
与传统的胶片摄影相比,DR技术消除了胶片开发的步骤,直接将数字信号通过电缆传输到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和存储。
数字信号可以立即显示在医师的计算机屏幕上,方便快捷地进行诊断。
设备组成DR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X射线发生器:用于产生具有不同能量的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吸收和散射形成影像。
2.数字探测器:位于患者与X射线发生器之间,用于接收通过人体组织的射线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
目前常用的数字探测器有两种:平板和线阵列探测器。
平板探测器可以覆盖较大的区域,而线阵列探测器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
3.控制台:用于操作DR系统,包括控制X射线发生器的参数以及查看、处理和存储影像的计算机。
DR的优势相比传统的射线摄影技术,DR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1.高质量的图像:DR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影像质量和分辨率。
数字探测器对射线的接收和转化能力更强,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有助于医师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2.即时显示:DR系统将数字信号直接传输到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医师可以立即查看到影像。
这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便携性:与传统的射线摄影系统相比,DR系统更加便携。
数字探测器可以轻便地安装在移动设备上,医师可以将DR系统带到患者的身边进行检查。
4.辐射剂量低:DR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进行调整,使得辐射剂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对患者的辐射损伤。
5.影像存储和共享:DR系统将数字信号存储在计算机中,方便进行后续处理和比对。
数字化的影像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和传输,便于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应用领域DR技术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1.骨科:DR技术可以用于骨骼的检查和诊断,例如检查骨折、关节和脊柱问题等。
医用数字化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
(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二)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由省级以 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 态检测;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放射诊疗项
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
质量保证:为获得稳定的高质量的x射线影像,同时又使人 员的受照剂量和所需费用达到合理的最低水平所采取的有计 划的系统行动。 质量控制:通过对x射线诊断设备的性能检测和维护,对X射 线影像形成过程的监测和校正行动,保证影像质量的技术。 质量管理:为使质量保证计划得以贯彻实施,使各种检测能 正常进行,其结果得到评价,相关的校正行动得以实施而采 取的管理措施。
DR成像板的分类
1、直接直接能量转换-非晶硒 2、间接间接能量转换-非晶硅和CCD
一、非晶硒探测器结构及其成像原理:(直接成像)
直接成像
X线
非晶硒感光层
电信号
影像数字信息
非晶硒探测器
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的平板探测器,利用了非晶硒的光电 导性,将X线直接转换成电信号,形成全数字化影像。 成像原理:X线粒子射入加有高电压的非晶硒感光层,其 中原本定向移动的电荷发生电导率的改变,伴随着空穴 电子对分布不均匀的形成,感光层内就有了不均匀聚集 的电荷通过薄膜晶体管阵列转换为可测的电信号,再进 行A/D转换,成为可直接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字信号
不适用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检测。
常规X射线摄影设备的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
常规X射线摄影设备的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续表)
WS521-2017 中对通用项目的要求
DR系统的通用检测项目具体检测方法
管电压
输出量重复性
放射科职业病X线检查质量手册
2、摄片操作和图像处理、打印
(1)PACS系统上登记受检者信息,确认无误,在DR设备上刷出受检者信息列表,再次确认检查信息;
(2)在摄影前,根据尘肺胸片质量要求设定图像处理参数;
(3)图像处理应在生成DICOM格式影像文件之前进行,不允许对DICOM格式的影像文件进行图像处理;不应使用降噪、边缘增强等图像处理技术;
职业健康检查X线摄影质控手册
1、操作指标
(1)X光机(DR)操作技术指标:选用小焦点,时间选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S,电压选择: 100-125KV,采用自动曝光控制(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手动曝光),曝光应在充分吸气后屏气状态时进行;
(2)摄影距离:靶一片距离1.80米;
(3)摄影体位:胸片检查为后前位,受检者应将胸壁紧贴摄片架,双脚自然分开,双臂内旋转,使肩胛骨尽量不和肺野重叠,其它体位摄片按要求进行;
(4)应保留图像处理原始数据。
(5)打印应遵循质量控制(QC)程序,符合DICOM的灰阶图像显示标准。
(6)打印的胸片图像应与肺脏等大,不应放大或缩小。
3、设备要求
放射科现有飞利浦DR主要技术参数如下:最大输出功率50KW(要求≥20KW);旋转阳极焦点值,小焦点0.6(要求≤0.6),大焦点1.2(要求≤1.3);带有滤线器、自动曝光控制和探测野的立位摄影架;平板探测器有效探测面积35*43cm(14″*17″)(要求≥14″*14″),像素尺寸150μm(要求≤200μm),像素矩阵2304*2088(要求≥2048*2048);滤线栅:管电压90-125KV,栅比为12:1(要求10:1~15:1),栅密度为43线/cm(要求34线/cm~80线/cm)。
DR检查规范
丽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X线检查规范(一)肘关节:肘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选;1.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膺嘴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1.3桡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桡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楚;1.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角165°-170°(女方多为165°,男多为170°)。
2.质控要点:2.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2.2 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髁中点下1寸英寸.肘关节侧位:1.评价标准:1.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1.2膺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1.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形重迭显示。
2.质控要点:2.1 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2.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2.3 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二)肩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迭面;1.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m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1.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2.质控要点:2.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2.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2.3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迭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
(三)踝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踝关节间隙呈“]”中括号显示,上端为胫距关节面,内侧胫距关节面;外侧腓距关节面,仅上端关节面有少许胫骨影;1.2距骨上缘水平线同胫骨切线,腓骨切线互成交角各为80°;1.3胫骨的中轴线与距骨的垂直轴线相接续。
2.质控要点:2.1小腿平伸,足趾自然向上垂直,不内斜或外斜;2.2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达胶片。
(四)跟骨轴位1.评价标准:1.1跟骨投影其横径与纵径之比为1:2;1.2距下关节应显示。
1.质控要点:2.1足底与胶片垂直;2.2中心线35°向头通过第五跖骨基底部。
胸部DR摄影与质量控制 new
21
胸部后前位(立位)摄影
★ 胸部后前位(立位)--胸部常规 摄影体位:受检者面向摄片架站立,双足分开,胸前部紧贴摄片架,双
手内旋,手背放于两侧髂骨上,两肩放平,两侧上臂尽量内转。胸部正中 矢状面垂直摄片架中线并重合。照射野上缘包括肩峰,下缘包括肋膈角。
中心线:对准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中点(T6水平),垂直探测器入射。 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摄影距离(焦-片距即SID):180cm 照片显示:胸部正位影像。两侧胸廓、 肺野、肋膈角都能清晰显示。 心脏正位:①摄影距离:200cm ②中心线:剑突 ③平静呼吸下屏气
个人剂量计
一、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
3、执业许可: 机构必须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辐
射安全许可证 》
一、资源配置
3、执业许可:
一、资源配置
3、执业许可: 《放射诊疗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发放
《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 件);
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 放射诊疗设备清单; 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心脏加摄左右斜位,
特殊情况可用前后位、前弓位
❖ 摄影距离:焦-片距(胸部150-180cm,心脏180-200cm)
❖ 中心线入射点:胸部:第6胸椎(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中点)
❖ 屏气: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采取合适的屏气动作
▪ 肺部摄影时采取吸气后屏气曝光
▪ 心脏摄影时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 婴幼儿摄影时,吸气末瞬时曝光
一、资源配置
3、执业许可: 《辐射安全许可证 》---环保部门发放
二、质控管理
有相关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标准 操作规程等。
DR检查规范
丽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X线检查规范(一)肘关节:肘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选;1.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膺嘴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1.3桡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桡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楚;1.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角165°-170°(女方多为165°,男多为170°)。
2.质控要点:2.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2.2 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髁中点下1寸英寸.肘关节侧位:1.评价标准:1.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1.2膺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1.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形重迭显示。
2.质控要点:2.1 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2.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2.3 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二)肩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迭面;1.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m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1.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2.质控要点:2.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2.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2.3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迭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
(三)踝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踝关节间隙呈“]”中括号显示,上端为胫距关节面,内侧胫距关节面;外侧腓距关节面,仅上端关节面有少许胫骨影;1.2距骨上缘水平线同胫骨切线,腓骨切线互成交角各为80°;1.3胫骨的中轴线与距骨的垂直轴线相接续。
2.质控要点:2.1小腿平伸,足趾自然向上垂直,不内斜或外斜;2.2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达胶片。
(四)跟骨轴位1.评价标准:1.1跟骨投影其横径与纵径之比为1:2;1.2距下关节应显示。
1.质控要点:2.1足底与胶片垂直;2.2中心线35°向头通过第五跖骨基底部。
急诊放射科DR的影像质量控制
急诊放射科DR的影像质量控制
邓彤;程晓光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卷),期】2010(026)006
【摘要】@@ 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已经成为医院广泛应用的检查手段[1-2].本文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放射科接受DR检查的患者资料,提出影响DR图像质量的因素,旨在提高DR使用能力、保证诊断质量.
【总页数】2页(P1185-1186)
【作者】邓彤;程晓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35;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急诊放射科DR的影像质量控制效果 [J], 魏启治
2.放射技术在放射科的重要性及现代影像质量控制分析 [J], 李聪
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在普通放射科\rDR摄影的带教心得 [J], 陈文宽;朱丹;王晶
4.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在普通放射科DR摄影的带教心得 [J], 陈文宽; 朱丹; 王晶
5.影像报告质量控制在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J], 封伟顺;雷新军;应尚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