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新版教案(全册)

初中物理新版教案(全册)

初中物理新版教案(全册)
目标
本教案旨在为初中物理课程的全册教学提供指导。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理解初中物理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授课方式
本教案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包括讲授、示范、实验和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
参与度。

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全册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2. 运动学: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
3. 动力学:牛顿力学、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弹簧力和重

4. 静力学:平衡定律、浮力和压力
5. 能量与能量转化: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和能量转换
6. 热学:温度、热量、传热和热膨胀
7. 光学:反射、折射、光的传播和光的成像
8. 声学: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学目标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能量转化、热学、光学和声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研究物理的热情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平时作业、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通过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以上是初中物理新版教案的概述。

通过本教案的指导,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初中物理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初中物理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

注意“匀速拉动”。

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

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

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

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

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作为教师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保持逻辑思路清晰,教案是上课的流程,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目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批改作业,搞好单元过关,将教学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单元,是在上学期所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力学的有关知识。

如,家庭用电、电能、材料等。

这些知识是上学期电学知识的延续。

再通过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学生才会对力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这些知识既是基础,又是桥梁,作用非常重要。

另外,本学期教材中渗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的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这就需要创造问题情境,特别是要注意每个课开始的课题引入。

教师要善于利用演示实验或简炼的具有强烈启发性的'语言,在上课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教学。

绝大部分同学对物理有一定兴趣,但不够浓厚,对上学年知识的理解、掌握由于放假等原因已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一些基本物理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

本学期准备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措施,注意加强优等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促进中等生的整体进步。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8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8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8篇】篇一: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

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篇二: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篇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

同是它又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密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新教材在引导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

这样既复习了天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就教材要求来看,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有明显不同。

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既有“独立操作”水平层次,又有“理解”水平层次。

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实验和探究。

同时对密度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学生用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具有的共性———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并用图像表示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实验,体验物质属性;(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初中物理教案1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

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

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

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

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

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一、难点分析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

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

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

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 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一、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

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4)导线:连接电路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

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

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

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五、家庭电路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

(其保护作用)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

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⑴构建教学模式,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⑴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

认真学习洋思经验,借鉴洋思中学三级备课做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

3.组织每位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教学研究课,魅力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本学期开始实施《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质量。

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推广研究成果。

四、加强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的质量初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依据,以“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质教学为追求,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这题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初中物理教案(6篇)

初中物理教案(6篇)

初中物理教案(6篇)物理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设计通过自主学习,课外调查,估测,实际测量等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知道测量有误差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课前导学1 提供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了解长度、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通过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搞清如何根据人体尺寸应购买哪种规格的衣服和鞋子,把知识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3 通过上网查阅有关长度单位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

4 上网查阅钟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2 学会使用机械秒表测时间。

教学难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厘米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米尺(30)机械秒表{30}、电子秒表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实验多媒体教学物理教案模板篇二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2、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初中物理教研课教学设计(3篇)

初中物理教研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

2. 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关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基本性质,如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等。

2.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学生举例,如放大镜、潜望镜等。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1)实验器材:透明水杯、水、铅笔、白纸。

(2)实验步骤:将铅笔斜插入水中,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形状变化。

(3)学生观察,教师提问:为什么铅笔在水中的形状会发生变化?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铅笔在水中的形状发生变化,是因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三)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实验器材:透明水杯、水、铅笔、白纸、直尺。

(2)实验步骤:将铅笔斜插入水中,测量铅笔在水中的长度和空气中的长度,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形状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2)教师总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四)应用光的折射规律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举例:放大镜、潜望镜、眼镜等。

(2)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2. 教师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眼镜、显微镜等。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

初中物理教案(7篇)

初中物理教案(7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新课讲解: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2)分析数据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求:ρ解: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2、密度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8篇)篇一: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

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初中物理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篇1】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

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免费)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免费)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免费)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课前预习】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学生回答:吹、搧、罩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当堂反馈〗P3W.W.W.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

②P3第2题(2)。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初中物理设计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初中物理教案模版(精选5篇)

初中物理教案模版(精选5篇)

初中物理教案模版(精选5篇)初中物理教案模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发射,知道电磁波是横波2、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公式v=λf 也适用于电磁波。

二、教学重点:有关电磁波的简单计算三、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四、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电磁场的知识,知道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即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产生磁场。

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就是电磁波。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电磁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1、电磁波的产生(1)普通LC振荡电路不能有效地发射电磁波在普通LC振荡电路中,电场主要集中在电容器的极板之间,磁场主要集中在线圈内部。

在电磁振荡过程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在电路内部完成的,辐射出去的能量很少。

不能有效地发射电磁波2、发射电磁波的条件要有效地向外发射电磁波,振荡电路要满足如下条件:(1)要有足够高的振荡频率。

(2)振荡电路的电场和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才能有效地把电磁场的能量传播出去。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改造普通的LC振荡电路,才能使它能够有效地发射电磁波?师生一起讨论后,引出开放电路的概念。

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就可以有效地把电磁波发射出去。

3、电磁波的特点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电磁波的特点:(1)电磁波是横波。

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与二者的方向也垂直。

(2)电磁波在空间以一定的速度传播,(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c=3.0×108/s(4)电磁波的传播过程就是电磁能的传播过程。

(5)电磁波是物质波,真空中也能传播,能独立存在(与机械波不同)(6)具有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波的一切特性【例题】一台收音机的接收频率范围从f1=2.2MHz到f2=22MHz;设这台收音机能接收的相应波长范围从λ1到λ2,那么波长之比为λ1:λ2=___:___(三)布置作业:练习二(2)(3)做在作业本上初中物理教案模版篇2教学目标: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运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视察和试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运用,驾驭弹簧测力计的运用方法3、情感、看法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运用,培育严谨的科学看法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运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试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试验,留意视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复原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复原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态。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绽开,纸不会复原原来形态。

让学生沟通试验视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试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复原原来的形态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复原到原来的形态,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复原原来的形态,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肯定会产生弹力。

而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肯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运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1、测量原理它是依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课前预习】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学生回答:吹、搧、罩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

〖当堂反馈〗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

②P3第2题(2)。

二、体验科学探究【课前预习】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后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水_______(会/不会)溢出。

由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一、提问上节课布置完成的实验1.检查学生做惯性实验的结果。

2.蜡烛在水与油的混合液中,会处于什么状况?葡萄呢?二、教学内容1.学生阅读P3-5,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

①发现的现象②实验过程③实验研究④实验结果2.活动: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①提出问题: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②提出猜想:能装10 – 100根等等(水是否会溢出)③设计实验:杯子、水、回形针④实验验证:向装满水的杯内放回形针⑤结论:放入的回形针的根数与容器有关⑥新的猜想:玻璃与纸杯对放入的针的多少有影响吗?通过上面的实验,你一定会感到有趣。

同时也会感到吃惊——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竟会有很大的差别。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实验进行探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点归纳〗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当堂反馈〗【课后巩固】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课前预习】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通过课本活动1.2,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

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

【课堂重点】〖学习过程〗一、活动1.1探究声音的产生:通过使一张报纸、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个笔帽发出声音,归纳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二、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1.平时人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3.实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①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声音会____________。

②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通过演示实验及观察水波知道声音也是波,叫声波。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阅读课本P10内容知道,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______m/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要点归纳〗1、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产生的。

2、我们把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但不能在______传播4、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做_______,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

5、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这表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________。

〖当堂反馈〗1、由实验可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通常我们称发声的物体为。

2、吹笛子时能发出优美的乐曲,其中声音来自()A. 手指的振动B. 嘴唇的振动C.笛子的振动 D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3.金鱼缸边的小明与小红发现每当他们击掌时,缸中的鱼就游开了,此现象表明空气、、能传声。

4.如图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弱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来传播。

第3题第4题第5题5、如右上图所示,当敲击右边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靠在左边音叉的小球能弹起,说明,这是由于将右边音叉的震动传给了左边音叉的缘故。

6、在一根正在输水的长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端会听到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从中传来,最后听到声音从传来。

【课后巩固】1、“雨打芭蕉”发出声音,这里主要发声振动的物体是()A.雨点B.空气C.芭蕉 D以上都是2、声音在空气中以的方式传播,当它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就产生声音的感觉,所以我们把它叫。

3、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晃动,这说明和。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振动,仍然可能发声 B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D以上说法都不对5、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课桌时,金鱼立即受惊,其中传播声音迅速,使金鱼立即作出反应的传声途径是()A、桌子—空气—水—金鱼B、细棍—空气—水—金鱼C、桌子—鱼缸—水—金鱼D、细棍—鱼缸—水—金鱼6、小明和小刚找2 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穿一个小孔,将细线固定在火柴棒上,然后绷紧细线,这样就制成了“土电话”,如下图:①他们用“土电话”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的人用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制成“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_(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二、声音的特性【课前预习】1、声音的_________叫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_________,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有关,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________叫音调,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音调越高。

通常女子说话的声音的音调比男子要_______。

3、听熟人讲话,即使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相同,我们也能区分开来,是因为他们发声的________不同的缘故。

4、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课堂重点】〖学习过程〗活动1.3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动幅度有关设计:想出一种能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

检验:试一试,你的猜想对吗?结论:通过分析探究过程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1.4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问题:硬卡片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猜想: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检验:第一次把钢尺伸出桌外10cm,用一定的力去拨动它,听声音的高低;第二次把钢尺伸出桌外5cm,用同样的力去拨动它,听声音的高低。

结论:通过分析探究过程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1.5辨别声音通过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知道声音的另一个特性——音色。

〖要点归纳〗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声源振动的频率越_____(高/低),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_____(高/低),声音的音调低。

3、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4、响度、音调和音色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人们常将它们称做为声音的三要素。

〖当堂反馈〗1.小李在学了有关声音的特性以后,对知识点进行了归纳,请把下列现象与有关的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

音调频率响度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声音色振幅2、牛的叫声与小鸟是不同的,的叫声音调高,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_____比较高;的叫声响度大,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比较大。

另外两者的________也不相同。

3、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同一根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弹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首歌,我们也可以根据________不同辨别出乐器的种类。

4、小红在探究声音的特征时,进行如下实验:(1)把一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10cm,用一定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使一钢尺一端伸出桌边15cm,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3)使钢尺一端伸出桌边15cm,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