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PPT课件
1、疏泄失常上逆 2、肝不藏血而出血
悲则气消 忧则气郁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三、其它致病因素
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2.瘀血: 体内有血液停滞 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
ppt精选版
20
痰饮Phlegm Retention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调导致水津停 滞的产物。质地稀为“饮”,稠为“痰”。 无形之痰:表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 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 液一类病证。
2
(Etiology)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而
引发疾病的原因。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 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 “审证求因 ”“天人相应”
病因
气候因素 六淫 疫疠
生活因素
情志 饮食 劳逸 外伤
病理产物 痰饮 瘀血 结石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气
不及 急骤变化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颈项4生强.火直风、易:角耗热弓灼反气肝张经伤。,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视、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等机能与物质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 升降等气机的失常)
1、阴阳失调与发病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 体内部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因此阴阳失 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
ppt精选版
29
二、阴阳失调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悲则气消 忧则气郁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三、其它致病因素
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2.瘀血: 体内有血液停滞 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
ppt精选版
20
痰饮Phlegm Retention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调导致水津停 滞的产物。质地稀为“饮”,稠为“痰”。 无形之痰:表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 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 液一类病证。
2
(Etiology)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而
引发疾病的原因。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 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 “审证求因 ”“天人相应”
病因
气候因素 六淫 疫疠
生活因素
情志 饮食 劳逸 外伤
病理产物 痰饮 瘀血 结石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气
不及 急骤变化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颈项4生强.火直风、易:角耗热弓灼反气肝张经伤。,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视、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等机能与物质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 升降等气机的失常)
1、阴阳失调与发病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 体内部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因此阴阳失 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
ppt精选版
29
二、阴阳失调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病因病机PPT课件
13
5、燥邪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燥邪性质及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燥邪其性干燥,侵犯 初起干燥症状:以口唇燥裂、
燥性干涩 人体,最易损伤津液,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
易伤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涩滞 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
不利的症状。
甚阴损,阴虚生内热。
燥邪伤人,常自口鼻 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
血热 致瘀
瘀 血
血 瘀 发 展
34
望诊:舌有瘀斑
35
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示意图
瘀血
血脉 心肝
脏腑 血脉
脏腑 失养
影响 血行
阻滞 气机
新血 不生
胸痹心痛 口唇青紫 皮肤瘀斑 舌有瘀点 脉涩不畅 出血暗红 局部青紫 肿胀疼痛
血入营分,扰乱心神。 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
易致肿疡
热毒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 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血肉 , “热胜则肿”。
15
寒 邪
寒痹—膝盖的变形
屈伸不利
燥邪
署邪
16
腹部水肿
湿
湿痹 —下肢溃疡,反复发作
邪
下肢水肿
17
火
口舌生疮
邪
高热神昏
易致疮痈
18
(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 邪。
●传染途径:空气传染;口鼻侵入;饮食、蚊虫叮 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
●疠气致病种类: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 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
19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虚证的特征:
1.多见于:①外感病的后期,正气耗伤; ②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③ 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 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④体质虚弱者。
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 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 气虚痰阻等。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
概念: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亢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临床常见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治疗一般宜补肾气加填肾精,而偏实者当泻肝火兼滋肾阴。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亢盛,正气未 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激 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 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实证的特征:
1.常见于:①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 和中期;②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 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③体质比较壮实的 患者。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PPT课件
恶心呕吐
胸闷心痛
2. 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 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 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 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
痰湿困脾
痰饮阻肺
痰饮停滞 下焦
水湿不运
宣降失职,水液不布 影响肾、膀胱的气化 功能,水液停蓄。
3. 易于蒙蔽心神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为
发为实
高 热、烦 渴、
阳
热性病证
汗 出、脉 洪。
邪
,
性
侵害人
目赤肿痛、咽喉
趋
体上部
肿痛、口舌生疮
上
糜烂、牙龈肿痛、
耳内肿痛流脓。
火热入营血
临床症状
易
轻者
扰
心
神
重者
心神不宁而 心烦、失眠
狂躁不安, 神昏、谵语
第三节 七 情 内 伤
七情内伤,是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 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种致病因素。七情内伤致病, 因其直接伤及内脏精气,故可导致多种情志病 和身心疾病。
一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 心理活动对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 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 诱发疾病。
惊 惊吓、突然 惊不自知,惊出于暂 惊易复
紧张
从外入也
恐 恐惧、害怕 恐为自知,恐出于渐 恐难结
心理
从内入也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证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 常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
❖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 ❖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 ❖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
胸闷心痛
2. 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 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 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 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
痰湿困脾
痰饮阻肺
痰饮停滞 下焦
水湿不运
宣降失职,水液不布 影响肾、膀胱的气化 功能,水液停蓄。
3. 易于蒙蔽心神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为
发为实
高 热、烦 渴、
阳
热性病证
汗 出、脉 洪。
邪
,
性
侵害人
目赤肿痛、咽喉
趋
体上部
肿痛、口舌生疮
上
糜烂、牙龈肿痛、
耳内肿痛流脓。
火热入营血
临床症状
易
轻者
扰
心
神
重者
心神不宁而 心烦、失眠
狂躁不安, 神昏、谵语
第三节 七 情 内 伤
七情内伤,是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 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种致病因素。七情内伤致病, 因其直接伤及内脏精气,故可导致多种情志病 和身心疾病。
一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 心理活动对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 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 诱发疾病。
惊 惊吓、突然 惊不自知,惊出于暂 惊易复
紧张
从外入也
恐 恐惧、害怕 恐为自知,恐出于渐 恐难结
心理
从内入也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证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 常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
❖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 ❖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 ❖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PPT课件
医学课件 21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19
卒发
伏发
•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 临床常见 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医学课件
20
徐发
•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 临床常见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 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 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医学课件 3
2.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11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阴阳失调, 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 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改变个体 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19
卒发
伏发
•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 临床常见 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医学课件
20
徐发
•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 临床常见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 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 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医学课件 3
2.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11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阴阳失调, 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 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改变个体 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暑邪
(2)暑邪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阳邪升散——腠理开泄——多汗
伤津耗液——口渴喜冷,小便短赤。 气随津脱——气虚——气短乏力 气津暴脱——神昏,肢冷,脉微弱。 气与津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载 气。
③暑多挟湿 暑湿困脾 运化失职 纳呆、呕吐、便溏、尿少. 湿困清阳 胸闷、肢倦、苔腻、脉濡。
(3)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4)望诊——面部、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 点,皮下紫斑,面色黧黑。
(5)脉诊——涩、迟、弦、结、代脉。
第二节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一、正邪相争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 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恶风、发热、汗出
善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 症状变化多端 走不定,风疹之皮疹时隐 时现,此起彼伏
为百病长 多兼邪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等兼夹证
(二)瘀血
瘀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 散者。
1、瘀血的形成
外伤——络伤血溢 血离脉道
外邪
气虚——气不摄血 停积于体
情志
血热——迫血妄行 内
饮食 损伤机体 气虚——血行无力
瘀
劳逸
气滞——血行受阻 血行不畅 血
外伤
血寒——寒凝血滞 阻滞于脏
血热——煎熬粘滞 腑经络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中药药理研究、针灸治疗
机理研究等,这些研究为病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病机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
个体化治疗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 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通 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病机变化。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关注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感 冒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病 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时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 和辛凉解表的方法。同病异治原则要求医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
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制宜原则
要点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祛除邪气。祛邪是指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扶正祛邪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扶正药和祛邪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药物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病异治原则
总结词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 区、患者机体状况的不同,或病情发展阶段 不同,或病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病机在中医中的地位
核心地位
病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指导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促进 中医现代化发展。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而病机则是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则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
黄
帝
内
经
》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
黄
帝
内
经
》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风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邪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六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淫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六
2.季节性
3.地域性
淫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
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邪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
主要病症
喜
心气涣散 心悸、失眠、精神不集
乐 过 度
喜伤心 喜则气缓
中 心神失常 喜笑不休、妄言、妄动
.
(3)悲则气消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悲 哀 过 度
声低息微,气短乏力,
悲伤肺 肺气消散精神萎靡不振,甚则失
悲则气消
魂落魄
.
(4)恐则气下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恐
气血趋下 面色苍白,头昏欲倒,
惧 过 恐伤肾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
升散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夹湿 暑湿夹杂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证
呕恶,苔黄腻
.
湿邪
.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损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
①怒则气上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症
肝气上逆
大怒 怒伤肝 怒则气上
血随气逆 影响脾胃
急燥易怒,头痛、头胀、 面红、目赤 吐血、呕血、甚则昏厥
嗳气、呕吐、腹胀、腹 泻、食欲不振
.
(2)喜则气缓
病因 致 病 特 点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肾
降浊
膀胱
尿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36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37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发病 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
疾病转归
38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阴平阳秘
39
(二)阴阳偏胜—阳盛
1、病理状态: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
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人体正气强弱有关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因素 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
16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 情
饮 食
劳 逸
17
(一) 七情
1、概述
七情:是指正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内伤七情:是指异常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病邪的统称。
18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19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变化
21
(二)饮食失宜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52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阳失调 阴阳—色泽的阴阳、声息的阴阳、脉象 5、用于疾病的治疗 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复 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16
①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损其有余”即“实者泻
之” 阴阳偏衰——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
病治阴。 益水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温热的、明亮的。 阴——相对静止着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
的、晦暗的。
10
阴阳在医学领域: 阳——对人体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
的物质和功能统称属于阳 阴——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
的物质和功能称属于阴
11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
即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 阴阳制约消长,取得动态平衡—— 叫阴
土→金→水) ——相生、生我我生——母子 相克次序:(抑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克我我 克——所不胜所胜 相乘——克制太过 相侮——反克
1、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受唯物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 说的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 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 体系。
4
2、形成和发展
《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经验,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难经》补充 了内经不足一起成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 六经辩证,脏腑辩证 宋《小儿药证直诀》开创 脏腑辩证先河,金元四大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 中医学的内容,明清温病学派创立了三焦辩证 及卫气营血辩证,从而使中医学更完善。
17
②归纳药物性能:
药性:四气:寒 热 温 凉(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复 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16
①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损其有余”即“实者泻
之” 阴阳偏衰——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
病治阴。 益水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温热的、明亮的。 阴——相对静止着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
的、晦暗的。
10
阴阳在医学领域: 阳——对人体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
的物质和功能统称属于阳 阴——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
的物质和功能称属于阴
11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
即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 阴阳制约消长,取得动态平衡—— 叫阴
土→金→水) ——相生、生我我生——母子 相克次序:(抑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克我我 克——所不胜所胜 相乘——克制太过 相侮——反克
1、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受唯物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 说的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 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 体系。
4
2、形成和发展
《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经验,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难经》补充 了内经不足一起成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 六经辩证,脏腑辩证 宋《小儿药证直诀》开创 脏腑辩证先河,金元四大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 中医学的内容,明清温病学派创立了三焦辩证 及卫气营血辩证,从而使中医学更完善。
17
②归纳药物性能:
药性:四气:寒 热 温 凉(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16
▪ 外感风寒:主要表现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 痛;得热减轻,遇冷加重;可用物品有:生姜、 肉桂、荠菜等;
▪ 内汗证:主要表现有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呕吐 清水、小便清长、局部冷痛,甚至四肢厥冷等; 可用物品有:干姜、小茴香、蒜、羊肉等;
ppt课件
17
3)暑邪
▪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 中暑:临床表现有,轻者热身烦渴、恶心 呕吐、胸闷;重则或见喘喝,大汗出,手 足厥冷,突然晕倒;处理:将患者移至阴 凉处,用温水抹脸擦身,给予温开水,令 其清醒;过后可喝椰子汁、冬瓜汤等解暑 食品;
ppt课件
19
▪ 暑湿:表现有寒热阵法、心烦口渴、胸闷 呕吐、食少倦怠、便溏、小便短小、苔黄 腻、脉濡数;可用的食品有南瓜汤、绿豆 汤等;
ppt课件
7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1)外感性
▪ 六淫致病,其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 入,或两者同时受邪。由于六淫病邪均自 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外感致病因素,所致 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 2)季节性
▪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 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 病。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ppt课件
8
▪ 故又称为“时令病”。由于气候异常变化 的相对性,故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 有热病。
▪ 3)地域性
▪ 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 互。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 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 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ppt课件
9
▪ 4)相兼性
▪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 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如风热感冒、暑 湿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风寒 湿三七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 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也。”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1、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风、
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
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好人类赖以生
中医基础理论(二) 病因病机ppt课件1源自一、病因(一)六淫
▪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当自然界气候异常 变化,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淫则可侵 害人体,导致外感病的发生。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ppt课件
10
▪ 5)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 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如寒邪 入里可以化热,暑热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 6)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 从口鼻入,或是两条途径兼而有之。
ppt课件
11
▪ 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 (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 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
ppt课件
15
2)寒邪
▪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 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 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 邪为病也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 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 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 称为外寒病证。
▪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这 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 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东应寒而暖,或夏 应热而寒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急骤, 如严寒酷热,或爆冷暴热等。此时六气则 变为六淫而侵人发病。
ppt课件
6
▪ 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主要是与人 体正气的强弱及调节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 若气候剧变,正气充盛者则可自我调节而 不病,正气虚弱之人则可发病;气候正常, 个体正气不足,仍可发病,这时对于病人 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 属六淫致病范畴。
▪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 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风邪为病, 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 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 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证。风 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 长”。
ppt课件
14
▪ 伤风:主要表现有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或喉痒、咳嗽、鼻塞等;可用物品有:菊花、茶 叶、薄荷等。
▪ 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 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 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 立秋之前。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 暑。”
ppt课件
18
▪ 伤暑:主要表现有身热、多汗、烦渴、倦 怠无力,小便短赤,是暑病之较轻者,起 病也较缓;可用“老甘薯红糖糖水”;
▪ 在暑气重的季节或以上三种情况,饮食上 可多吃西瓜、赤小豆、绿茶、山葡萄藤绿 豆糖水、冬瓜梅子糖水、玉米须糖水等等;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4)湿邪
▪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称为湿邪。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夏至至处暑5个节 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 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淫胜, 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 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 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 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ppt课件
12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寒、暑、湿、燥、火各自性质和致病 特征,主要是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即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 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 推演、归纳、总结出来的。
ppt课件
13
1)风邪
▪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清阳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人类长期
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
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在
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
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
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
病因。
ppt课件
5
▪ 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淫,有太过好侵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 邪气,所谓又称其为“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