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50693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a.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229dd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e.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急群童盗茅——叹漏雨难眠——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
“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
“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0b1c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1.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a509e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c.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背景·导入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1、范读课文;2、明确学习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注意字词读音;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诵读·品味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2、提问:“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3、引导想象: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2、第二节写什么?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2、概括:“群童抱茅”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群童不明苦衷;黎民生活困苦。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76055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9.png)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式)](https://img.taocdn.com/s3/m/dc3636d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2.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正式)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使学生了解茅屋的形象和诗中的意境。
1.3 教学方法使用生动的语言和示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互动。
第二章:诗歌手法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教学方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诗文背景及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中的主题和寓意。
3.2 教学内容介绍诗文创作的背景,如杜甫的生活年代和经历。
分析诗中的主题和寓意,探讨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向学生介绍诗人的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和诗文整体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情感和情绪变化,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的分析和朗读,感受诗中的情感。
提供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第五章:创意写作与诗歌创作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2 教学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结构和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217b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3.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
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
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情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2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2、感受意境,体会情感教学步骤:一、导入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48c30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8.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202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合集5篇
![202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c6c8d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9.png)
202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合集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1、范读课文;2、明确学习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注意字词读音;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2、提问:“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3、引导想象: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2、第二节写什么?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2、概括:“群童抱茅”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群童不明苦衷;黎民生活困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5b86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c.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以供参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fd7a8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3.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分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歌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诗歌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感受。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意见。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意义。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解读和分析意见。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
3.3 教学方法利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展示杜甫的生活背景。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社会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探讨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价值。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文化认识。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意见。
第五章:诗歌欣赏与创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他杜甫的诗歌作品。
进行诗歌创作指导和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2b101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0.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11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创作背景,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
2、过程与方法: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
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创作背景: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
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二、杜甫: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三、原文译文:1、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
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ca4e4376a20029bd642dd9.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选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bedd1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6.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学目标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文导入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2.了解背景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式)](https://img.taocdn.com/s3/m/5ccd060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0e.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正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大意。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贫困生活的艰辛体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 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
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活经历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音韵美。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释生僻字词,理解诗句的大意。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诗人的生活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相互评价。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自己的启示。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5.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诗文。
(2)根据课堂学习,运用自己的语言,向家人或朋友讲述诗文的大意和意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35af2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1.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
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
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
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字词(略)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确定教学目标1、依据(1)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
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三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375b5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8.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三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本诗描述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宽广胸怀和济世情怀,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解题1、“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
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
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
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2、写作背景: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
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
可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a39f7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4.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字词的音与意,如: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突兀等。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情与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前三节的描写与叙述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服务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激趣引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自拟对联一副,“踏雪寻梅只为一睹芳容,傲骨凌寒姿;读诗悟情但求百味愁心,忧国忧民绪”,激趣导入新课。
二、解题1、质疑:同学们,杜甫的诗已经读到过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杜甫的知识告大家!(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杜甫也曾应进士考试,但不第。
一身从未放弃过通过出仕为官为天下苍生贡献力量的宏愿,但生不逢时,遇上了安史之乱(755——763)。
无奈之下携了妻小跑到四川去了。
在辗转漂泊中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最后在亲友帮助下,于西郊的浣花溪畔,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
于是,诗人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才49岁。
(这一点请同学们注意!)2、质疑:同学们,你来读一读诗歌的题目,看看有什么特点?(待学生思考)教师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风吹破。
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三、整体感知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c7212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7a.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0de5f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00.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1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联激趣: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
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听读[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A、秋风破屋的情景B、群童抱茅的感叹C、长夜沾湿的苦痛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提示]: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
本诗是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三重(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昏黑(hè)
布衾(qīn)丧(sāng)乱大庇(bì)突兀(wù)风掣(chè)
活动二: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重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挂着,挂住,缠绕。
罥,挂。
长: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
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竹: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
向:渐进。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
庇:遮盖、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句。
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原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原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
(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原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活动三: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请同学们吟咏涵诵诗歌,仔细品读诗句,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点拨: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点拨: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点拨: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拨: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
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1、“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点拨: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
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点拨: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希望我们能让古代诗歌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关心民生
忧思不绝忧国忧民
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