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海权必争

合集下载

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

背景资料: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

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可达300万平方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其中与领土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

在我国的海域中,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372个,大陆架面积居世界第五位。

在我国近海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短缺的问题日显突出,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围绕着海洋权益和安全的斗争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我国的海洋权益和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建设海洋强国”也是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在国际格局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是海洋大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近海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

一般地说,海洋权益包括了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海洋经济权益,如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海上安全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国家安全的国防屏障,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发生海上军事冲突;海洋科学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科学实验的基地,以获得对海洋自然规律的认识等;还有海洋文化利益,如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等。

事实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早已从以农耕为特点的“传统内向型经济结构”转变成了“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撑。

方位新探索,海洋强国新战略

方位新探索,海洋强国新战略

方位新探索,海洋强国新战略在当今时代,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渔业资源等,还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对于国家安全和战略布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形势的变化,我国对于海洋的探索和利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方位,海洋强国新战略应运而生。

海洋强国新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对海洋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从历史上看,我国曾经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在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海洋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如今,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海洋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空间、新资源和新领域,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充分开发。

在经济方面,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海洋产业涵盖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等多个领域。

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例如,我国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保障了国内的能源供应,还提升了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地位。

海洋渔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从传统的捕捞向养殖和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了渔业的附加值和可持续性。

在资源开发方面,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

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不断突破,为我国未来的资源供应提供了新的可能。

同时,海洋中的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也逐渐成为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海洋资源,能够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压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

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多次创造深潜纪录,使我国在深海探测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海洋卫星技术的发展为海洋环境监测、资源勘探和灾害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持。

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为海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然而,要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我们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

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

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历史上也曾经是海洋强国。

但由于明清“禁海”的政策,中国的航海事业受到了严重打击,自那以后,海洋强国的地位也逐渐衰落。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同时也不再是海洋强国。

这一切,迫使中国人重新重视海洋问题,也涌现出了众多英雄人物。

自1840年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之后,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强国战略,便是强军。

因为,通过海上入侵一事让众人了解到,曾经是天然屏障的海洋,如今已经变为战争的前线。

强化海军,也便成为了国防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统治阶级所认同,成为清政府当时的方针。

在甲午战争之前,为强国所做的一切的努力,都是围绕着建设一支能抵御西方列强入侵的海军所开展的。

而倡导新式海军的建设,最积极者为洋务派,他们认为国家想强盛,首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最首要的便是实现“船坚炮利”,建立新式水师。

1866年,福建船政局和船政学堂的建立,便是中国设局制造新式兵轮,建设新式海军的开始。

与此同时,在上海曾国藩也设立了江南制造局以建设水师。

浩浩荡荡的强军之梦,到1875年福建海军已经拥有新式战舰15艘,这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新式轮船水师,承担着中国万里海疆的巡防任务。

而1874年的日军侵台事件,更是让清廷确立了陆海并重的国防方针,决定组建南北洋海军,其中李鸿章负责北洋,沈葆桢督办南洋。

自此至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新式海军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庞大的水师队伍也让当时诸多国家为之震惊。

同时,军港的建设与武装和铁路的修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果,似乎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的实现近在咫尺,曾经的海洋大国又要重新崛起了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这也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来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这一事件的发生,也让有着海洋强国梦的国人,受到了沉重打击。

中国梦--建设海洋强国

中国梦--建设海洋强国
提升国民的素质(维权-开发-环保),妥善处理海权争端(现场执法为主,以外交手段为辅,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化解或减少外部阻力,才能实现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
★国际海权争端解决4法:
A.谈判:争议海域共同开发-如英国与挪威,澳大利亚与印尼;
B.国际法院判决:2008年,马来西亚与新加坡3岛争端,两国愿意法判,判决1/2,同意双方渔民继续捕鱼;
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们可以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深度国际:海洋,中国策2012-12-28说473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7.8万平方公里,黄海25.6万平方公里,东海45.6万平方公里,南海201万平方公里。
1.我国边海形势复杂和严峻。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海疆中,大约150多万平方公里与周边国家在权益上有争议(敢动中国的:美国-总导演,日本越菲等)。
(二)建设海洋强国,有利于解决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就业等棘手难题
1.我国陆地资源短缺: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有2/3是西部高原区域,开发成本高,生态环境脆弱,高效国土面积较小,国家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中国多种陆地资源日渐短缺,例如,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现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临海国家都在加大投入,制定新一轮海洋战略,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如美英日俄菲加越印度印尼等(2007.8.2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率领科考队,乘坐深海潜水器,从北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并在洋底插上一面由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俄罗斯声称北极是它大陆架的延伸,北极航道是它的内江)。
2.我国边海资源丰富:我国主张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生物、空间、旅游等资源。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2012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5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海洋是陆海交汇的天然资源宝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区域。

没有海洋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中国要实现海洋强国梦,必须坚持海洋自信,走蓝色崛起之路,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工作。

他指出,当今世界,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海洋,国际社会对海洋开发和利用有着广泛而深刻地共识。

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海洋经济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坚持海洋权益维护;坚持维护海洋权益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共同发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推进蓝色崛起。

中国致力于海洋权益维护和开发,促进海洋文明共同繁荣。

•一、海洋强国的内涵海洋强国是以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国家形态。

海洋强国是一个多层次复合概念,既包括海洋的基本要素又包括海洋战略与规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战略、规划、政策等属于宏观层面的管理范畴和行动纲领。

海洋强国由国家的综合实力、海洋战略与海洋环境、国家综合实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综合评判而形成。

随着人类对海洋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与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洋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国际社会对海洋安全、海洋权益、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沿海地区经济等给予高度关注。

世界各主要海洋强国都已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和战略意义的海上强国建设方案。

因此中国实施“海权战略”(2013年3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巴西总统特梅尔时提出)需要对此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

我们要贯彻党关于海疆事业发展要求,强化维护管控与开发能力建设在我国外交全局中作用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形成的“三大法宝”――坚持党对沿海工作领导、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实施全球治理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些重大问题。

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

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

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需求越来越大,而海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海洋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能源和原材料,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调节器和重要的生态系统。

鉴于此,中国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进军建设海洋强国。

目前,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拥有13.7万公里的海岸线和37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是世界上拥有海洋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装备和技术体系,实现了海洋工程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和突破。

然而,我们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仍有欠缺,我们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另一方面,国际海洋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他国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因此,作为一个拥有广阔海域和丰富资源的国家,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进军海洋强国行列。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大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力度海洋科学和技术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们应该加大对深海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力度,推进深海勘探、深海开发、深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应该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二、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们应该把握海洋开发的重点和方向,重点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沉积物矿物资源等,促进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们必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

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经济基础。

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海洋航运、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科技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和企业。

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提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道路,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

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

进入21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更加凸显。

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

认知和利用海洋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

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加快基础研究,力争在知识创新上有所突破,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转化能力。

加强深海生物基因研究,提高海洋探测技术研究水平。

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技术攻关,提高海洋预报的精度和水平。

建设常态化的海洋综合调查保障机制,不断丰富和更新海洋基础数据和资料。

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

面向建设海洋强国对各类人才的紧迫需求,重点抓好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海洋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 -

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 -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具有重要政治和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要把中国建成海洋强国作为民族奋斗的战略目标。

全国人民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努力,科学管理,综合开发,建立世界一流的海洋研发机构,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形成世界一流海洋产业,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一、综观古今中外海洋弱国无法实现民族复兴海洋是生命的源泉,是风雨的故乡,是资源的宝库,是经济的动脉,是国防的前哨。

经济全球化时代海洋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第一,海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贸易的90%是通过海洋实现的,海洋开发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世界经济越来越依赖海洋资源和能源;第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安全与权益斗争更加激烈;第三,管好用好海洋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第四,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海洋强国的兴衰更替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很多沿海国家把开发海洋资源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海洋开发计划,不断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使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

如美国提出“面向海洋——美国未来”的战略,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国都在强化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结构庞大的海洋产业群。

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强则国家强。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是海洋强国。

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6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告诫明宣宗:“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综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有一条规律是普遍认同的:海权强则国家强,海权衰则国家衰,国家欲富强必须走向海洋。

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的重要性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

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

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

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

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

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

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和国家发展战略极重要的部分。

海洋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最廉价的运输载体。

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要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

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与陆地防务相比,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海外某一区域实施作战。

从军事史上来说,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杠杆。

制海权曾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扛杆之一。

制海权弱则受人欺凌,所以拥有绝对的制海权就必然需要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作为支撑。

当代海权竞争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当代海权竞争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当代海权竞争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摘要: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的总称,它是由洋、海、海湾、海峡等部分组成,面积为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的71%。

海洋不仅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也是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

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加速调整以及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

从国土构成上看,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不仅有数万公里的陆上边界,也有着漫长的海上边界。

海洋承载着中国崛起的诸多重大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

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互为一体。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关键字:海权竞争,海洋利益,海洋战略,海洋安全一、海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

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

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1.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这一地理特征,决定了海洋构成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一直把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海洋把中国与世界隔绝开,更谈不上主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600多年前,尽管郑和船队的风帆远达东非海岸,但为数不多的几次远航历史,并不表明中国已经开拓海洋,也谈不上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崇尚海权的海洋文明,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都为世界提供了繁荣富强的典范。

19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生产高速发展,产品急剧增加,国内资本和商品生产严重过剩,急需开拓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

但传统政治势力和国民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意识使美国徘徊在向海外开拓和孤立于新大陆的历史十字路口。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发布时间:2010-7-13信息来源:经济师摘要:“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

”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

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史。

实质上都是海洋的掠夺史和海上霸权的争夺史。

文章通过对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演变及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深刻剖析,总结了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历程及其海洋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所采取的措施和保障体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海洋孕育了地球生命也孕育着整个人类文明。

作为战略性资源,海洋既是世界贸易的重要通道,又是解决当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挑战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不仅是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

“海洋强国”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

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和管理。

海洋安全和保卫的指导方针,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海洋技术诸方面的最高策略,是正确处理陆地与海洋、经济与军事、近期与长远的海洋发展原则。

一、海洋强国的海权论思想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

公元前5世纪。

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

16世纪英国的罗利爵士,19世纪近代美国海军理论奠基人马汉等人,都普遍把争夺海洋、控制海洋与控制贸易、控制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海权的重要性来浅谈我国的海权问题

由海权的重要性来浅谈我国的海权问题

浅谈维护海权的重要性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脱离海洋而存在.海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海权成为事关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它的重要性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方面。

自改革开放后,有关中国的海权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几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就海权问题发生很多的矛盾和摩擦,然而海洋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解决海权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现在需要一个符合国情的海权发展策略。

在《海权论》中马汉首次明确的提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

陆权国家,如果没有出海口,无论其国土如何广袤,最后终难免于衰亡的命运。

一个国家如果能用海军力量控制了海上平原,并保持强大的商船队,则全世界的财富资源,便都可以供他役使。

”由此可见海权对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一下便是我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防安全方面来谈谈海权的重要性:1.政治方面.在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是隔海相望,国与国的政治实力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一些重要的海峡,港口,海湾,海上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必争之地.哪个国家掌握了这些海洋的控制权,就等于在国际上掌握了发言权,因此海权的掌握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力量强弱的代表.为了稳定增强国家的政治,近年来有关海权问题的争夺越来越严重.2.经济方面:在当今国际环境下,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渐加深.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能源的输送,都要通过海运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资源的运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并且海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要推动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各国都明白要想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要确保海权的掌握。

3.文化方面: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

如何建设海洋强国

如何建设海洋强国

如何建设海洋强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一、开发海洋开发海洋指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

包括对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海水淡化;从海水中提取氯、钠及盐等化学资源;深海锰结核的试采;海底油气田的开发;利用潮汐等动力资源发电等。

我国海域辽阔,海洋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约为陆地总面积1/3。

海洋资源也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海洋经济比重和发展水平并不高,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万亿元,约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而美国、日本等海洋强国则普遍在1/3至1/2之间,有的甚至更高。

目前,实施海洋大开发战略的条件已经成熟,有必要实施东部海洋大开发战略,并使其与西部大开发处于并重的战略地位,推动全国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海洋经济大发展,加快向海洋强国迈进的步伐。

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大力度以及技术开发:(一)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三)海洋能利用(四)海洋空间利用二、利用海洋海洋是一个富饶而又未被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

随着全球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洋资源显的越来越重要,海洋必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的压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开发海洋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的海洋资源是缓解我国人口、资源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管辖的海域约三百万km2,海岸带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多千米,海洋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开发潜力巨大。

但是,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一)渔业资源捕捞过度近年的资源调查显示处于食物链较高层次的传统优质经济鱼类越来越少,并且呈现小型化、低龄化、性成熟提早的发展趋势。

维护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维护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3.中国海洋发展战略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需求。当前中国的国家大战略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求、主权需求和责任需求。发展需求即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需求,此需求的满足既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持强劲活力,同时更需要国际和国内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主权需求即保障领土、边界的不受侵犯,并最终全面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与周边国家领土和权益争端的妥善解决;责任需求,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成为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有相当影响力、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国家,塑造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从长远讲,三种需求的满足是互利的,但在局部的时间和空间内又会产生重大矛盾,甚至在同一需求自身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国国家大战略要满足多重战略需求这一基本现实,要求中国海洋大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并实现彼此需求的平衡和互补,有效弥合或减缓不同战略需求之间的矛盾张力,进而服务于中国大战略多重战略需求的实现和满足。
中国在不同时期曾提出过建设“体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战略,也没见国际社会有多大的舆论反应,为什么对建设“海洋强国”这个问题,一些境外媒体竟如此敏感?原因在于,有人习惯地沿用“逢强必霸”的思维定势,把某些国家对外扩张的“历史轨迹”套用在中国身上。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日益强大的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就是“谋求海上霸权”,必然会加大海上军力扩张,必然伴随着“枪炮相加”的硝烟弥漫,必然对世界和平发展带来威胁。
三、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国海权和维护海洋权益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引起境外媒体热议,一些媒体在报道评述的同时,也流露出“五味杂陈”的复杂心态。一些日本媒体表现得更为敏感,认为这是中国进军海洋的宣言,是对钓鱼岛问题的不点名回应,无疑会引起西方的关注和担忧。

海洋强国--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

海洋强国--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

海洋强国--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
马志荣
【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
【年(卷),期】2004(021)006
【摘要】@@ 进入新世纪,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世界把注目的焦点转向了海洋.全世界形成了向海洋发展的共识,谁在海洋开发中走在前面,谁就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海洋经济呼唤中国,我们必须走出历史上海洋迷失的误区,从中国海洋开发的历史、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壮举、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中总结成败荣辱和经验教训,从战略高度来关注海洋的开发利用,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跨越.国家在制定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措施后,应把制定海洋强国战略作为新世纪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提升海洋的战略地位,走海洋强国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页数】5页(P3-7)
【作者】马志荣
【作者单位】湛江海洋大学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广泛增强海洋意识,大力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的战略选择 [J], 于维栋
2.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困境分析及战略选择 [J], 古天姣
3.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J],
刘中民
4.海洋强国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J], 冯琳
5.着力培树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海洋战略意识--论新世纪的海洋战略意识[J], 唐复全;张永刚;李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海权

论中国海权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论中国海权所谓中国海权,通俗意义上讲就是中国开发利用海洋和有效保护国家海洋利益的能力,也可以被界定为利用军事或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享受海洋权益,并拓展海洋权利的综合能力。

早在2000多年前,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就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著名论断。

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而当今,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调整以及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的国家,海洋承载着中国崛起的诸多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海权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首先,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一个世界大国,必定是一个海洋强国。

中国要成为一个引领世界的大国,必然要先成为一个海洋强国。

其次,海洋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海洋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桥梁和纽带,海洋经济也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近期而言,中国内地出口加工型的经济特点及制造业占主体的经济结构使中国的贸易额和能源消费不断飞升,贸易往来的增加和能源的大量进口导致中国对海洋通道具有越来越大的依赖性。

此外,海洋经济的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由1995年的1.9%上升到2009年的32.5%,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兴增长点”。

再次,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从传统安全意义上看,海峡、航线、岛屿等是兵家必争的领域。

从非传统安全意义上看,海上安全的战略重点是围绕防范恐怖活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海盗活动、有组织跨国犯罪、沿海经济设施安全等。

结合中国版图的实际状况看,我国东部辽阔的海疆,决定了我国的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的重要性

走向海洋强国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摘要:海权,一直是一个大国得以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本文旨在通过对海洋强国的讨论,分析应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转变,借海强身,以海兴国,建立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海洋强国,国家安全,经济建设一,海洋强国的定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那么何谓“海洋强国”呢?李乃胜教授概括为四点,“海洋实力雄厚”。

“海洋科技先进”。

“海洋经济发达”。

和“海洋环境良好”。

二.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性1.从国家安全的角度(1)当前国际形势当前,中国积极发展着“外向型经济”,而国际海权竞争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海权在各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各国在海洋的争夺焦点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扩展(各国纷纷加紧对海底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大对深海考察和资源开发;不断强化对极地的战略争夺;将大片公海圈占为本国专属经济区,如日本在国内地图上的冲之岛礁及其周边海域);国际海洋规约体系严重缺失成激化竞争的诱因(联合国颁布海洋公约;各国使用专属经济区的权限没有明确界定,引发国际争端;公海的使用与保护不全面);国际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各国在海洋问题上的合作、斗争更趋复杂激烈。

(2)中国海洋新形势在国际海权竞争出现新变化的当前,中国的安全利益也有了新的隐患。

一,中国传统海域频遭周边国家染指,越南侵占南沙群岛、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双方争议不休;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于中国纠缠 印度不断发展军事力量 好似在为战争做准备 二,域外大国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美国作为头号海洋强国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 加大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以维护,强化其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英俄印度等国在我国周边扩充影响力;加强与南海诸国的战略和安全磋商;强化在南海的军事存在;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国际化;增加摩擦冲突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海洋强国,海权必争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号:201521151037姓名:吴雪瑄中国曾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有过一次通过海洋走出去的机会,不过被明朝的闭关锁国给阻断了。

清末,中国的海军实力却被1894年的甲午大海战毁于一旦,此战几乎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自此中国陷入一场半个世纪的内战中,而日本由此战跻身列强之中,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列强。

而2010年中国海洋冲突的集中爆发,再次敲响了海洋问题的警钟,或许这能成为中国的契机。

反思国家海洋战略,建立海洋秩序及加强海上执法能力,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海洋强国梦,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海洋强国梦,才会进一步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海洋强国与世界强国伴生,互为倚重。

真正的世界强国必然需要海权的支持;而无强大的国力则无法形成和维持强大的海权。

要了解海洋强国的意义,需要准确把握几个基本的相关概念。

海洋强国与海权海洋强国(Maritime Power)与海权(Sea Power)概念密不可分。

在很多场合二者通用甚至同义。

近年来,与海洋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吸引国人的目光,海权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引用、和论述。

但客观地说,海权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

即使是“专业”人员也有将海权(Sea Power)与制海权(Command of Sea)混为一谈的。

这既缘于“海权”(Sea Power)的概念与理论发源于西方,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有较大的距离,也由于海权概念本身就定义模糊,甚至用其“母语”去解释,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

最早提出海权理论的是美国海军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马汉,他对海权的解释是“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而强大的所有事情(embracing in its broad sweep all that tends to make a people great upon the sea or by the sea)”。

但在论及“海权”(Sea Power)与“陆权”(Land Power)之争时,海权的含义又是“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的“强”是个综合概念,需要综合经济、科技、军事、政治等领域的多个因素,用多个指标或参数来衡量。

在经济上主要是:海洋总产值、海洋产业的从业人数、海洋产业人均产值、海洋产业门类是否齐全,特别是海外贸易额、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对海运依存度等等;在科技上主要是:海洋开发利用工具的科技水平、海洋科研水平及其代表成果、海洋科研的投入、海洋科研门类齐全程度、海洋科研总体实力、海洋产值的科技含量即科研对海洋业产值的贡献率等等;在军事上主要是海上军事力量与海上执法力量的实力与活动范围,海军兵力规模、装备类型与技术水平等;在政治上主要是国际海洋事务的影响力、制定海洋规则的话语权等。

海洋强国的“强”是个比较概念,海洋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海洋产值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与排位、海外贸易额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亦即对外依存度、海外贸易额在世界所占份额与排位等等。

如15世纪,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上军事实力无可匹敌,两国于1494年在教皇亚历山大仲裁下,签订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以“教皇子午线”瓜分世界海洋。

但严格地说,两国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能力却远不足以控制世界海洋。

按照海权理论,海权是一个构成完整的力量体系,既包括海军,亦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力量,是一个海洋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简单地说,海洋强国的标准可归为两点:一是涉海收入对国家发展的贡献程度,二是涉海产出对世界的影响程度。

海权与陆权有海洋强国与陆上强国之别,就必然产生海权与陆权的孰优孰劣、孰强孰弱之争。

即使是海洋强国与海权这两个难分难舍、大同又小异的概念之间,也存在海权与强国孰先孰后、孰因孰果的“蛋鸡”之争。

与陆地的生存意义相比,海洋准确地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空间”。

但为何会有“陆权”与“海权”之争?究其实质,并非生存空间之争,而不过是发展方式与斗争手段之争。

海洋强国本意是依靠海洋致富,而陆上强国是依托国土图强。

由于在全球海陆分布的总体形势上,各大陆是被海洋分隔开的“大岛”,“陆权”的发展必然受到海岸线的限制,而唯有“海权”,才具有面向世界发展的条件。

至于“陆权”、“海权”谁能战胜谁,却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也不能以过分悬殊的实力对比而论。

如果以美国对伊拉克或南联盟的军事胜利推断“海权”一定战胜“陆权”,结论必然失之太谬。

战争中的海权的最大优势在于最大的战略机动自由。

但仅凭此并不能完全保证战争的胜利。

与实力相近的“陆权”对手作战,“海权”更有利的效能是窒息而不是格杀,是攻击上的战略机动优势而不是作战上的“胜势”。

“海权”与“陆权”之争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是役,“海权”败了,其教训也是深刻的。

西方学者总结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个陆上大国同另一个海上大国之间的经典对抗。

在投身于这场战争时,每一方都希望并预期守己之长,按照一种符合本身强项的方式,以相对较低的代价赢得胜利。

在几年之内,事态表明无论哪一方都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取胜。

为了取胜,每一方都学习如何在对方擅长的领域内打仗。

”从“海权”战胜“陆权”的最佳范例反法战争和二战中战胜法西斯德国也能得到相同结论:拿破仑时代终结于滑铁卢而不是特拉法尔加,希特勒最终败亡于柏林而不是大西洋。

相反,作为曾经最强大的“海权“,英国曾拥有最强大的舰队和最广阔的殖民地,且从未在决定性的战争中失败过。

但是,英国并没有因此而保住其“日不落帝国”的地位。

单纯就海权陆权孰优孰劣的讨论没有意义,认为海权一定战胜陆权更有失偏颇。

在综合实力相当的“海权”与“陆权”作生死之搏时,胜者一定是实力最强且运用得当的一方,而并不一定取决于是海权还是陆权。

而在实力相差很大时,强大的陆权可能被海阻隔难以威胁海权,而强大的海权却可以威胁任何陆权,战胜较为弱小的陆权。

海权的军事意义与经济意义海权的军事意义最为人所关注。

马汉直截了当地说:“海权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军事史”(the history of sea power is largely a military history),几千年来,“大海战”的屡屡爆发。

古代帆桨战舰时代,在爱琴海爆发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萨拉米海战。

希腊人在此战中大获全胜,取得了海上实力和商业上的优势,并以其辉煌的发展成就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

4个世纪后,古罗马在地中海上进行了著名的亚克兴海战。

是役使罗马人踏上了征服埃及的坦途,并造就了为期500年的罗马帝国时代。

在风帆战舰时代,英国舰队先与西班牙舰队战于英吉利海峡,后与荷兰海军在欧洲沿海撕杀,再与法国海军大战地中海。

历经圣文森特、坎珀当、尼罗河、哥本哈根、特拉法尔加等大海战后,英国海军摧毁了“无敌舰队”、征服了“海上马车夫”、粉碎了拿破仑扬威海洋的梦想,使英国成为真正的世界海洋霸主,开创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日不落帝国”时代。

在现代社会,“大海战”的规模也发展至极限,甚至可以称之为“海上总体战”,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西洋海战和太平洋战争,海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到多数参战国的生死存亡,而战胜者美国则真正享有覆盖全球的海上霸权。

纵观这些举世闻名的海战,其结局至少是造就出一个地区霸主,或是蕴育了一个世界海洋强国,更甚者则开创了一个时代。

海权并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海军。

仅就军事斗争而言,战争是社会发展中的“突变”,其导致变化的能量必须在较长的和平时期逐步积聚。

要在海战中夺取最后胜利,必须要在和平时期谋求最快的发展。

因此,尽管在和平时期海权并不如战争条件下耀眼夺目,但却具有决定未来战争胜败的决定性意义。

海权的要义在于“制海”或“控海”,最终是要“用海”。

如果不能用海,制海也好、控海也罢就都没有意义。

因此,经济利益才是海权最具重要的意义。

海权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海洋和海外收益的支持,如果不能利用海洋或通过海洋获取战略利益,且所获取的利益远大于发展海权的支出,海权就一定会成为国家发展难以承受的沉重包袱,海权的发展最终也将无以为继,甚至重蹈西班牙、大英帝国最强“海权”衰落的覆辙。

究其原因,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其建立的殖民主义体制已不再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才是根本。

海权的生存意义与发展意义在理论上,任何国家都可以发展海权或维护国家生存、或保障国家发展。

但在社会实践中,海权对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意义,大国和小国、强国与弱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海洋的认知也必然具有极大的不同。

海权对于小国、弱国、发展中国家更重要的是保护意义,即建设一定的海上力量,有效管辖所属海域,保障国家免于海洋方向上的侵略。

而发达国家、特别是世界大国无生存之虞,海权的意义更重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弱小国家需要以海为屏保障安全,强大国家需要以海为路走向世界。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发展方式,对海洋的需求大为不同,海权随之有不同的意义。

不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都不具备发展海权的内在动力。

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通常只是个别事件、自发行为。

即使像古代中国这样的封建大国,虽有郑和下西洋的远航壮举,却缺乏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动力,也没有海权的持续发展,甚至没有真正从海洋获取促使国家经济腾飞、社会发展跃变的战略利益。

只有依托海洋取“商业立国”之路谋求发展的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在告别了自然经济、开始大规模工业生产、形成发达的商品经济,追求规模效益、开拓更大市场、获取更多资源的情况下,才会具有发展海权的客观需求和自觉行动。

同时,国家发展还为大规模的海洋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与技术支持。

以此为基础,才能形成发展海权的实际能力。

离开了国家发展谈海权无异于一句空话。

对世界大国而言,由于必须要通过海洋与各国保持联系,通过海洋影响和作用于世界各地,因此强大的海权乃是其国际地位的保障,并对其主导的国际秩序或曰帝国具有“生存利益”的重要意义。

因此,海权必须“从属于陆,服从于陆,依附于陆,独立于陆,服务于陆,作用于陆”。

简单地说,除了在防范外敌从海上的大规模入侵之外,“海权”主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利益。

海权必须依托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发展,在相对独立的海洋空间发挥主要功能,并主要瞄准大洋彼岸,为国家的发展谋取战略利益。

二、海洋强国与海权――更新观念建设海洋强国不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的专属。

海权就是以海洋为主要发展途径谋求富强的途径。

而向海洋方向寻求发展本身无可争议,更无任何不当之处。

关键在于为何发展、如何发展,即如何利用海洋和通过海洋达到何种目的。

为此,必须首先要更新观念。

进取观念建设海洋强国不能守土为安,必须树立进取观念。

航海者的前辈在驶向大洋、驶向未知的彼岸时,都必须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