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_茶经_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_李广德

合集下载

陆羽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

陆羽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

陆羽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
陆羽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陆羽生于唐朝晚期,是一位著名的茶学家、茶艺家和文化人。

他的主要著作是《茶经》,该书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作,它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圣经”。

在这部著作中,陆羽详细地介绍了茶叶的种类、采摘、制作、保存、煮泡等方面的知识,并从茶叶的品质、性味、功效等方面探讨了茶的价值和作用。

这些知识和观点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除了《茶经》外,陆羽还创立了茶艺,他的茶艺非常注重茶水的品质、泡法和器具的使用。

他认为泡茶像是一种艺术,需要细致入微的技巧和悉心的体验。

他的茶艺观点和技巧被后人广泛传承,对中国茶艺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陆羽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对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更在于他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茶经》和茶艺观点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长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简史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一起来看看。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简史“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

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

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

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陆羽茶经全文

陆羽茶经全文

陆羽茶经全文篇一: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正是由于陆羽及其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

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

年龄稍长,他“以《易》自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

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

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

在一次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

崔国辅与李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憎校然。

《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

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然为细素忘年之文。

”校然(720约8[)())。

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

《陆文学e4豹说:“广正初,结庐于苗涅之泪,闭关对拓,不杂1F类,名佰高士,谭燕水日。

”陆羽指的名憎高:L。

除了较然之外,过有颜真卿、皇南冉、孟郊、李季兰等一批著名诗人、义人。

陆羽在中国茶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陆羽在中国茶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陆羽在中国茶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陆羽是一位唐代茶文化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茶文化之父”。

他的
著作《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陆羽生于唐朝初年,据传是浙江绍兴人。

他深谙茶艺,对茶叶的品质、制作方式和饮用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总结,创作出《茶经》这部经
典的茶学著作。

这部著作不仅规范了茶叶的生产和制作工艺,而且对茶具、泡茶的技巧和茶叶的品评等方面也做了详细阐述,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陆羽对茶文化的创作活动,不仅在他所处的唐代广泛流传,而且直接
影响了后世茶文化的发展进程。

他的《茶经》曾被宋代官方正式收录在
《官修正统集》中,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明代著名
诗人范成大曾说:“千古茶经,唯此一部”,可见陆羽在茶文化史上的地
位是怎样的不可替代。

陆羽的《茶经》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

它让人们重新认识到
了茶这种普通的饮品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进程。

陆羽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对茶文化进行的完整系统的总结和发展,而且在于
他对人们茶文化理解的深化和拓展。

总之,陆羽是中国茶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他的《茶经》是中国茶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著作被后人广泛传诵,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历史地位值得我们用更为高度的评价加以珍视。

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正是由于陆羽及其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羽所着《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

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

年龄稍长,他“以《易》自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

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

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

在一次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

崔国辅与李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着名诗憎校然。

《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

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然为细素忘年之文。

”校然(720 约8[)())。

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

《陆文学e4豹说:“广正初,结庐于苗涅之泪,闭关对拓,不杂1F类,名佰高士,谭燕水日。

”陆羽指的名憎高:L。

除了较然之外,过有颜真卿、皇南冉、孟郊、李季兰等一批着名诗人、义人。

大历几年(774)、汹州刺史领真卿主持编修大列韵书《韵沁镜源》,邀陆羽参加该书的编撰工作。

陆羽与《茶经》

陆羽与《茶经》
在陆羽之前,茶叶虽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但其地位并不 高。而陆羽通过《茶经》对茶叶的赞美和推崇,提升了茶叶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使茶叶成为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象征。
02
《茶经》内容概述
《茶经》结构框架
三卷十篇结构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 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 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03
《茶经》中茶道思想解读
茶道精神内涵阐释

茶道中的“和”体现在待客之 道上,强调以和为贵,追求和
谐、和睦的氛围。

茶道中的“敬”是对长辈、对 他人、对自然的尊重,体现在 泡茶、奉茶、品茶的各个环节 。

茶道中的“清”既指环境的清 幽,也指心灵的清净,追求清 雅脱俗的境界。

茶道中的“寂”是禅意的一种 体现,强调在品茶过程中达到
内容涵盖
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茶方法 、煮茶器具、煮茶方法、饮茶习 俗、茶事历史、茶叶产地、茶叶 品评等。
茶叶产地与品种介绍
茶叶产地
唐代茶叶产区已相当广泛,遍及今之 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 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 、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
茶叶品种
唐代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四类,其中饼茶又称团茶或片茶,是 唐代茶叶的主要形式。
茶叶品种与品质
书中介绍了顾渚山所产的紫笋茶、金沙泉等名茶,以及它们的品质 特点和鉴别方法。
采茶与制茶工艺
陆羽详细描述了顾渚山的采茶时间和方法,以及制茶的工艺流程和注 意事项。
《游慧山寺记》游览体验分享
慧山寺的历史与文化
慧山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陆羽在游览慧山寺后,写下了这篇游记,分享了慧山寺的 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陆羽《茶经》与唐代茶文化(2024)

陆羽《茶经》与唐代茶文化(2024)
2024/1/27
唐代雕塑中也有不少以茶为题材的作品,如陕西法门 寺出土的唐代银质茶具,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反映 了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景象。
21
民间传说和故事传承
“陆羽鉴水”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讲述了陆羽如何通过品尝水质来鉴别茶叶品质的故事 ,展现了陆羽在茶文化方面的卓越才能和深厚造诣。
“赵州吃茶去”是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通过吃茶这一日常行为来阐释禅宗的修行理念和人 生哲学,对后世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1/27
量茶器具
如罗合(筛茶用)、则(量茶用),用于筛选和计 量茶叶。
盛茶器具
包括水方(盛水用)、瓢(舀水用)、鹾簋(盛 盐用)等,用于盛装煮茶所需的水和调料。
饮茶器具
如碗(饮茶用),是唐代最主要的饮茶器具之一。
10
03
《茶经》中体现的茶道精神
2024/1/27
11
精行俭德:品质修养要求
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
6
02
唐代茶文化现象解析
2024/1/27
7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 时期之一,茶叶的种植、加工和 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茶文
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交流推动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茶叶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通 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周边国 家和地区,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
和交流。
佛教禅宗影响
唐代佛教禅宗盛行,茶叶作为禅 修的重要辅助品,被赋予了更多 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推动了
饮茶之风的盛行。
2024/1/27
8
唐代茶事活动类型与特点
宫廷茶宴
唐代宫廷中经常举行茶宴,以茶 待客、以茶助兴,展现了唐代茶 文化的最高水平和宫廷礼仪的庄

陆羽《茶经》全文

陆羽《茶经》全文

陆羽《茶经》全文陆羽《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著作《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

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

[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

”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

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

古籍《茶经》与茶圣陆羽

古籍《茶经》与茶圣陆羽

古篇《旖》与茶圣陆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围绕茶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体系,这就是茶文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形成了一系列有关茶文化的文艺作品,比如文学作品、音乐舞蹈艺术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茶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了解该时期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帮助。

说到茶文化,我们必须对茶经和陆羽进行有效认知,其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拟从陆羽创作《茶经》的历史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经》的相应特点和内涵,从而有效分析《茶经》和陆羽对今天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古籍《茶经》;茶圣陆羽;唐代茶文化;文化体系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到其中的代表和内核,而茶经就是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茶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也是集合了所有有关茶的描述。

因此,当前如果我们能体系化研究《茶经》和陆羽,则能够为我们在今天有效发展茶文化提供重要帮助。

1陆羽创作《茶经》的历史背景分析我国种植和品尝茶叶的历史可以从神农氏开始,根据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很早就已经形成了对茶和茶文化的深入研究。

之所以在唐代出现茶经,一方面是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稳固发展的社会环境为茶及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空间。

而另一方面则主要因为在这一时期,饮茶逐渐从贵族生活发展成为大众生活习惯,茶文化逐渐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融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为什么有陆羽完成了茶经著作,实际上,这与陆羽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正是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为茶经创作提供了重要帮助,陆羽的一生与茶叶、茶文化及整个茶学有着重要渊源。

出生于开元时期的陆羽,经历了唐朝最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唐朝的繁荣达到了顶端,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富庶,而饮茶之风也逐渐盛行。

陆羽所生活的地区,是我国的江汉平原,这里也是茶文化发展盛行的地区。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陆羽一生坎坷,充满挫折,陆羽自幼遭到父母遗弃,后被龙盖寺的禅师所抚养,正是这一机缘,为陆羽了解茶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础。

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

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

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
《茶经》的作者是陆羽,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茶文化的创始人,他提倡以茶
语者以文化为典范,以茶为主题。

他因此而闻名,因此他在2001年被誉为“中国茶文化创始人”。

《茶经》内容丰富细致,它将关云长对茶文化的推崇和理解集中体现,极富
中国传统特色,是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渊博及深远的历史性文献。

《茶经》的点校是必要的,有助于深入历史,了解作者的观点,提高理解的
深度和广度。

首先,要分析文本中使用的各种字句,以了解不同的语境和语言特征;其次,要仔细阅读文本,注意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把握各个章节的内容;最后,要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把握作者所指向的文化及其社会意义。

中国茶道学作者简介

中国茶道学作者简介

中国茶道学作者简介中国茶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茶道学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中国茶道学的发展中,有许多杰出的学者和专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推广。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茶道学的重要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为茶道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陆羽陆羽是中国茶道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最早将茶道纳入正式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是《茶经》,这本书是茶道学的经典之作,对于茶的分类、制作、煮熟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陆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泡茶的步骤和技巧,并强调了茶道学对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陆羽的《茶经》为后来的茶道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被誉为中国茶道学的圣典,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石涛石涛是清代著名的茶道学家和书法家,他在茶道学的研究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石涛提出了“茶道即为人道”的观点,认为茶道学在实践中是与人的修养和素质密切相关的。

他注重茶道的礼仪和仪式感,强调了茶道学对于人的心灵修养的作用。

石涛的《茶经注》是一部对陆羽《茶经》的注释著作,通过对陆羽原文的解读和补充,进一步丰富了茶道学的内涵和理论。

三、吴宾吴宾是当代茶道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他是中国茶道学研究会的创立者之一。

吴宾致力于茶道学的现代化研究与推广,通过对传统茶道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他关注茶道学的社会影响力和人文价值,提倡将茶道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

吴宾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茶道学学科的跨学科发展,也为茶道学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李大鹏李大鹏是一位独具慧眼的茶商,同时也是茶道学的热衷爱好者。

他在茶道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李大鹏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关注茶叶的产地和原料,追求茶叶的天然、纯净和独特的风味。

他通过自己的茶叶品牌和茶道学的推广活动,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品味优质的茶叶,提高茶道学的实践价值和影响力。

浅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

浅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

浅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
陆羽的《茶经》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介绍茶的历史、品种、制作和品鉴的专业著作,同时也融合了陆羽的哲学思想。

下面从文化、道德和思维等方面浅析陆羽的哲学思想。

其次,从道德方面来看,陆羽在《茶经》中倡导的茶文化精神,在道德方面有较为深刻的体现。

其中,茶的烹制和品尝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与规矩,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常被提倡的“礼仪之邦”的道德观念,即人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和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规范和准则能够凝聚人类的情感、加强社会的凝聚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陆羽在书中强调“神、度、谦、和”是品茶过程中需要遵从的原则,这种道德规范体现了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和谐相处等道德价值观,也呼应了“礼、义、廉、耻”等古代道德观念。

最后,从思维方面来看,陆羽的哲学思想在《茶经》中也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茶的介绍中,陆羽提到了茶的类型、功效与品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透露了他对品茗的一些深刻思考。

例如,陆羽认为品茗时需要用心体味,不同品种的茶需要用不同的水和器具,喝茶不能贪杯等等。

这些思考和体会,其实三千年茶文化的积淀和凝聚,是对人对自然观念的深刻反思,以及有效的智慧思维和实践总结。

综上所述,陆羽的《茶经》不仅是一部介绍茶文化的专业著作,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道德和思维等方面的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深入思考生命、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人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工作及茶艺教学的启示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工作及茶艺教学的启示

陆羽及其《陶对茶业工作及茶割学的启示陆羽(733-804年),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

一直以来我国茶学界对陆羽和《茶经》研窕都没有停止过,每有新的研究观点提出都会给人新享受、使人有新认知,给人新感染、使人有新教益,给人新教化、使人更文明,给人新启迪、使人有新创新。

本文将从三方面总结陆羽及其《茶以》对茶业工作及茶艺教学的启示。

一、陆羽与《茶经》的求真务实的实践性给我们的启示。

陆羽出身坎坷,天资聪慧,勤奋好学。

认准的目标,他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他从小(在龙盖寺生活、在李公家读书)受种种熏陶,喜好茶事。

学成长大以后,历尽磨难、求真务实,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科技条件下,他几乎踏遍中国当时产茶的几十个州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所以能如此详实、如此系统、如此全面地总结出茶的起源、形态、种植、采制、功效、煮饮、产地、茶人文及茶德茶事,铸就了《茶经》这本巨著。

尽管是在1200多年前,虽受当时科技等各种局限,它的指导性、操作性,尤其是求真务实的实践性,至今还是很有实际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的。

当前,一方面我们的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如当前供需关系失调,茶的各种成本之高已使产、销茶者难以承受,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茶艺教学方面如何青少年饮茶等等。

我们要实现复兴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的辉煌目标,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结合上,需要我们茶人们发扬陆羽和《茶经》中的求真务实的实践性的精神进行卓有成就的研究探索。

二、陆羽和《茶经》教化引领的文化性给我们启示。

陆羽的《茶经》是对中唐及以前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茶的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综合形态的总结和概括。

正如北宋欧阳修说:“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

”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届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先生也曾说:不容否认的是,在陆羽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茶与人与天的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茶之生、茶之育、茶之器等这些外在,至于茶之效,也还限于“荡昏寐、饮之以茶”的阶段……长时间中,茶之所“寓”还不明To 从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茶真正被人们所广泛认识,并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茶文化有关书籍的发展

茶文化有关书籍的发展

文字、书籍唐〃陆羽《茶经》:世界的第一部茶书是陆羽的《茶经》。

我们可以说,专门为茶而著书的人,是从陆羽开始;也是从陆羽开始,茶事才得以流传世间。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秀疵,自称桑荣翁,又号竟陵子,唐复州竟陵人。

在唐上元初(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吴县),开始闭门著书,有时一人走到野外,"育诗声木,徘徊不得意或渐哭而归。

"他特别喜好茶,著《茶经》一书,于是天下尚茶成风,后世遂尊之为"茶神"。

现今所存的《茶经》一共分为三卷十节。

卷上:一之源,谈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和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列煮茶、饮茶的器皿。

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谈泡菜的风俗;七之事,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力,指那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

《茶经》有系统总结自古至唐朝的茶叶生产经验,很详细的搜集历代的茶叶史料,并认真的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结果,成为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

直至在今天,其内容还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煎茶水记》一书,是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时,张又新所作。

张又新,唐陆泽人,字孔昭,元和进土。

他是工部侍郎张宪的儿子,又为当年阴险的宰相李逢吉的手下,是所谓"八关十六子"的才子型人物,宦游狡诈的官场,留下一个不好的声名,官做到尚书省左司郎中而止。

《煎茶水记》原称为《水经》(据《太平广记》卷三九九),但又怕和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相混,所以改成《煎茶水记》。

这本书的内容系根据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这一部分略加发挥,而著重水品。

他采取各论的方式加以展开,先批评刘伯温将各地适于煮茶的名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灵之水第一,无锡惠山寺之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之石泉水第三,丹阳观音寺之石泉水第四,扬州大明寺之石泉水第五,吴服江之水第六,淮水为最下第七。

中国茶道传播人

中国茶道传播人

中国茶道传播人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茶道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杰出的茶道传播人,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对茶文化的热爱,为茶道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茶道传播人,展示他们的独特魅力和对茶文化的影响。

(正文)一、陆羽:茶经的传播者茶道源于中国,陆羽被誉为茶道的奠基者。

他在北宋时期写下了《茶经》,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本茶经。

《茶经》中详细介绍了茶叶的采制、炒制、泡制等制作工艺,对后来的茶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陆羽将茶喻为天地之灵气,认为饮茶可以清心、养生。

他的《茶经》被广泛传播,为后世茶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对茶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杨胡桂:茶道的倡导者杨胡桂是明朝时期的茶学家,他积极倡导饮茶的习俗,并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

他提倡以“应夏斋”为茶道举办场所,让人们能够在清雅的环境中品味茶香。

为了宣传茶文化,他还创办了茶馆,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品茶的平台。

他的努力使得茶道逐渐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有助于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陆锡翘:茶道艺术的传承人陆锡翘是清代茶学家,他对茶道的研究造诣极高,被誉为近代茶业泰斗。

他融合了众多的茶道流派,在传承茶道的同时,又注重创新。

陆锡翘提倡茶道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认为饮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他的茶道理念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著作《茶经讲座》被誉为茶道研究的经典之作。

陆锡翘的贡献使得茶道艺术更加完善,对茶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鲁迅:茶文化的宣传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伟大的作家,他对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在《狂人日记》中描述了一个疯子以茶为假人的故事,通过疯子的言语抨击封建礼教,并表达了他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鲁迅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将茶文化嵌入到他的作品中,使得更多的人对茶文化有了了解。

他的作品影响了茶文化在社会中的认知和推广。

五、李时中:茶道的创新者李时中是当代茶道大师,他致力于茶道的创新与发展。

茶圣的主要事迹

茶圣的主要事迹

茶圣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和茶道大师,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

他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晚年隐居竟陵。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在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

《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

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陆羽传记或相关文献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中国茶道鼻祖 陆羽

中国茶道鼻祖 陆羽

中国茶道鼻祖陆羽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他以《茶经》一书成为茶道的奠基人。

他对茶叶的研究和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建立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陆羽与茶道的起源陆羽,字龙渊,东汉末年人。

他对茶叶的研究源于对茶树的观察和对茶叶制作工艺的探索。

他所著的《茶经》是最早的一本专门介绍茶叶的书籍,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里程碑。

二、《茶经》与茶道的构建《茶经》在论述茶叶的同时,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道文化。

其中包括茶叶的分类、制作、饮用方法等内容,形成了完整的茶道体系。

陆羽在书中强调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的重要性,为后来的茶道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陆羽对茶文化的传承陆羽的《茶经》为后世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茶道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茶叶的原味和自然之美。

这种茶道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陆羽的茶道哲学陆羽的茶道哲学强调了茶道与生活的融合,追求内外修养的和谐。

他认为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提升修养。

陆羽的茶道哲学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茶道家和茶艺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五、茶道的传承与发展陆羽的《茶经》为后来茶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有了更多的流派和变化。

不同地区和不同人士对于茶道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陆羽作为茶道的奠基人,他的理念对于茶道的发展始终具有指导意义。

六、茶道文化的当代传承在当代社会,茶道文化依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道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希望通过茶道的修炼来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茶道在当代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养的方式。

七、结语陆羽作为中国茶道的鼻祖和奠基人,他的《茶经》为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

茶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让中国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茶文化陆羽及《茶经》对贵州茶叶发展的贡献

茶文化陆羽及《茶经》对贵州茶叶发展的贡献

陆羽及《茶经》对贵州茶叶发展的贡献中国是茶的故乡,贵州是茶的原始产地之一。

在陆羽《茶经》以前,我国古代史料中,很早就有关于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茶原始产地的论述。

涉及贵州茶历史的最早记载,出自晋代常臻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文中提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贮,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1]其中,关于巴国疆域,也明确提及“其地东至鱼复,西至焚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经当今学者研究考证,南及黔涪,就是现在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四省接壤一带[2]。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贵州成为唐、宋时期全国著名八大茶区之一的“黔中茶区”。

不仅如此,陆羽还对贵州茶叶品质给予赞誉,这是贵州茶在其发展历程中首次得到肯定的记载,让后来的人们进一步了解贵州茶,也为贵州茶的后续发展与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国前茅,同时,茶叶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与完善,茶叶品质不断提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与浙江、安徽、福建等茶叶强省相比,贵州目前还只是处于产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的阶段。

本文试以陆羽为视角,探索陆羽及《茶经》对贵州茶叶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以期对贵州茶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一点启发。

一、陆羽及《茶经》概述关于陆羽的生平事迹研究,在当今来看,论述不多,但成果还是可见,更多的是对陆羽及《茶经》的研究。

陆羽出生就成了弃婴,后来得到寺庙僧人的抚养长大,他与茶的缘分,与其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也正因为是在佛寺中成长起来的,而茶叶传播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造成了他对茶的特殊爱好。

陆羽的成长环境与他本人亲自到一些茶产地调查研究的经历,对后来《茶经》的撰写起到很大的帮助,也夯实了《茶经》内容,由此奠定了《茶经》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集大成之作的地位。

《茶经》的问世,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为后续茶学的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开拓了新的领域。

陆羽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

陆羽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

陆羽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
陆羽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编著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陆羽在《茶经》中系统地介绍了茶的种类、制作方法、品尝技巧、保健功效等方面的知识,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陆羽提出了“品茶不离三香”的理论,即茶的香气分为内香、外香和茶汤香,品茶时要全面感受和欣赏这三种香气的融合。

此外,陆羽还提倡了茶道的审美观念,认为品茶不仅是一种口感体验,更是一种精神享受,需要在文化、礼仪、音乐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和提升。

陆羽对茶文化的贡献不仅在于《茶经》的创作,还在于他对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他曾经游历各地,为人们宣传茶文化,传授制茶技术,推广品茶礼仪,使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陆羽对茶文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著作,更在于他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推广,使茶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考古2013172李广德,男,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员。

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李广德摘要: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

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茶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

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关键词:陆羽;《茶经》;茶文化2008年5月,第十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湖州召开,我曾荣幸地第一个发言,简要地报告了我的论文《湖州———大唐茶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

2010年5月,陆羽《茶经》问世1230周年纪念活动在湖州市举行,我又得以第一个发言,报告了《湖州:〈茶经〉诞生地与〈茶经〉故里》。

本文想继续上述两篇论文的思路,对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进行一些论述,希望有助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

一、纪念陆羽《茶经》,弘扬陆羽精神,推动当代茶文化发展陆羽在浙江湖州撰写、修订完成的《茶经》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以三卷十章深入浅出地记写、论述了茶的起源、茶事史料、茶叶产地、制茶工具、制茶过程、煮茶方法、饮茶器具、品茶方法……,对后世影响甚钜。

中外学术界一致认为,陆羽《茶经》是唐代以前和唐代有关茶叶实践经验和理性知识的第一次系统的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种植、制作、鉴别、品饮等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潜心研究的学术结晶,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中国自有了《茶经》这一部著作以后,它就被奉为茶事经典,为历代学人所宝爱,盛赞此书对于茶科学、茶经济、茶文化、茶产业的开创之功。

“夫茶之著书,自羽始。

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宋陈师道《茶经》序)在中国茶产业、茶经济、茶科学、茶文化史上,陆羽所著的《茶经》及其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以后各朝代也出现过多部茶书,但是基本上都是对陆羽《茶经》的注释和补充、演绎。

陆羽作为《茶经》的著作人,与其他有成就的中国历代文人一样,竭尽平生精力,对中国儒家学说悉心钻研,精心造诣,但又不为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融于茶叶这种物质并提升到精神文化境界,从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茶文化,深刻地影响、广泛地泽惠世代茶人和社会各界民众。

当代茶人珍爱陆羽《茶经》,进一步研究陆羽《茶经》,努力弘扬陆羽精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是陆羽《茶经》中的属于自然科学的茶叶品种、种植、制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制造和经贸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即陆羽《茶经》中属于人文科学研究的成果令人欣喜。

以浙江湖州为例,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自1990年成立21年来,坚持以研究陆羽和《茶经》、弘扬茶文化为宗旨,从1993年至2012年上半年,在湖州举行纪念陆羽和《茶经》问世的重大活动、编撰出版书刊就有以下9项:1.陆羽诞生1260周年纪念活动。

于1993年11月在湖州举行,有纪念大会、茶道茶艺表演、名人茶器具茶书画展览、经贸洽谈、参观顾渚山茶区等。

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及内地9个省市代表250余人参加。

2.《茶经》问世1220周年纪念活动。

于2000年4月8日至25日在湖州举行,有纪念大会、公祭陆羽、茶道茶艺交流及文艺表演,先后有三万人参加。

3.陆羽诞生1270周年纪念活动。

于2003年4月8日在湖州举行,内容包括纪念大会、陆羽名茶评比、青塘别业(重建)落成典礼、陆羽像揭幕仪式等。

法国、日本及国内7个省市200多人参加。

4.2005年陆羽故居青塘茶会。

2005年4月在湖州市体育馆,由湖州市政府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及有关部门组织和承办,浙江省、湖州市党政领导、各地专家等共500余人参加。

5.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组织编著《湖州茶文化丛书》一套5本,于2008年4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入了陆羽《茶经》和历代研究《茶经》的论文多篇。

6.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长兴)首届陆羽茶文化节。

于2008年5月28日至30日在湖州长兴举行,有1000多名中外来宾参加活动的开幕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纪念大会、顾渚山大唐贡茶院重建落成典礼、国际茶人到湖州妙西妙峰山陆羽墓祭拜茶圣陆羽和第十届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等。

7.2010年5月22日,湖州市举行陆羽《茶经》问世123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和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嘉宾,全国各省市茶文化团体、茶产业协会的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出席了大会,7位专家、学者宣读了他们研究陆羽《茶经》的新论文。

8.2011年11月,“鸿渐茗韵”———湖州陆羽茶文化书画作品展在湖州书画研究院开展,这是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立21年来举办的首次茶文化书画作品展,共展出以茶为主题的书画作品100多件。

此次书画展增强了茶文化组织的活力,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提升湖州“《茶经》故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对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9.2012年4月,《陆羽茶文化研究》第22期出版,标志着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坚持出版高品位的茶文化学术研究刊物,已有22年。

事实上,全国各地研究陆羽和《茶经》,弘扬茶文化的活动和成果都很多,集中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及“茶与儒道释”、“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正是这些有关陆羽和《茶经》的纪念活动与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代茶文化的发展。

二、精研陆羽《茶经》,继承创新,推动当代茶文化发展陆羽的《茶经》已经成了茶文化界的《圣经》。

要发展当代茶文化,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这部茶界的《圣经》呢?我认为,任何人、任何著作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不可能超越时代而预知未来,更不能真实无误地写作未来,而且对于以往发生的人和事也会常常有错误的记载、描写陆羽《茶经》与当代茶文化的发展173农业考古2013·2174和说明,至于从前人著作中引用、抄录、转述,乃至道听途说却无法考证之人与事,更不能确保一丝无误。

古今茶圣及其伟大著作《茶经》也是如此。

后人进行的科学研究就要勇于、善于质疑,敢于打破成见和陋习,反抗传统往往是革命的开始和主要内容。

否则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进行精心研究,不敢提出新的创见,不能标新立异,就无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不能取得新的科学成果,也就无法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丁以寿教授前些年就指出:“近30年来的中国茶文化研究有了重要的进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诚如余悦所论,在当前的茶文化研究中,‘一是学术的空白点仍很多,有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未能解惑,有些热点问题也没解决’,‘二是有学术创见,有学术突破的论文不多’,‘三是治学态度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

这些问题,有待今后的逐步解决,从而使中国茶文化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今天,问题仍然存在,有些还很严重。

怎么办?唯有继续深入学习陆羽的品德、人格和其问茶、研茶的科学态度、作风,以其《茶经》著述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榜样,进一步精研陆羽《茶经》,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当代茶文化研究的发展。

以陆羽《茶经》研究来说,我们在热爱、珍视、弘扬陆羽《茶经》的同时,对《茶经》精心研究,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可以补充,可以纠谬,从而于继承中创新。

这里可以举丁以寿先生和伍萍、宋丽的《陆羽〈茶经〉中单道开茶事考》为例。

三位作者在阅读陆羽《茶经》“七之事”章时,发现陆羽记述的许多前代“茶人茶事错讹时见。

所称引的一些材料,由于原书已佚,现在真假难辨。

”陆羽列举晋代饮茶人物中有一个“敦煌单道开”,其依据是“《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荼苏而已。

’”陆羽以“饮荼苏”为饮茶,因而将单道开列为晋代饮茶代表人物,后人于是都沿袭陆羽的看法。

多数人将单道开列为佛教饮茶的代表,也有专家把单道开注为“晋道士”、“道人”。

有学者对单道开所饮“荼苏”是否为“茶”有怀疑,但仍视其为佛教徒。

那么,单道开究竟是佛教徒还是道教徒?他与饮茶有无关系?经过他们的研究、考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单道开误作佛教徒始于南朝王琰、慧皎,将单道开误作茶人的始于陆羽。

单道开是晋代的一位著名道教徒,他所饮‘荼苏’是酒非茶,单道开是酒徒而非茶人。

”综观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凡有创造性成果的茶人都是如此有胆识的人士,陆羽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而当代茶文化的发展,同样有赖于陆羽型的茶文化研究人才的出现,并且依赖于他们同心协力的创新、创造。

三、超越陆羽《茶经》,接轨世界,推动当代茶文化发展陆延灿《续茶经》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中国古茶书中篇幅最大的。

《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故的茶叶之家的消息、茶书资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但此书只是资料汇编,缺乏作者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研究成果,不是一家之言。

陈宗懋教授任主编的《中国茶经》则不同,它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

陆羽《茶经》7000多字,而《中国茶经》140余万字,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枝篇》、《饮茶篇》、《茶文化篇》6篇,主要阐述了中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对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中国丰富多采的茶叶文化风貌。

此书于1992年出版,广受欢迎,对推动当代茶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由于时代、地域的局限,陆羽《茶经》、《续茶经》的内容都不可能涉及世界各国的茶与茶文化。

幸好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举行的多届研讨会上有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与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重要的信息,论文集中也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章,提出了不少值得人们重视思考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发展很快,许多新的茶叶栽种、采制、加工、贸易、饮用情况和创造发明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