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通过诗词了解古代文化和节日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析诗词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珍惜亲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习俗和节日。

2.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如何将诗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对比分析法:对比古代和现代的节日习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词原文及翻译。

2. 诗词的背景介绍。

3. 古代重阳节的习俗。

4. 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5. 情感体验与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 介绍诗词背景:简要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

3. 解析诗词内容: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现代和古代的节日习俗,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

2. 相关诗词推荐:推荐其他描写节日和亲情的诗词,让学生课后阅读。

3. 文化传承: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容,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静夜思》这首诗,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3.诗歌中有哪些字词或诗句让你印象深刻?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同学们理解诗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佳节”、“思亲”、“月明”等,引导同学们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同学们了解诗人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的情境。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

2.你认为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佳节时刻,你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2.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让生活充满温暖和幸福。

3.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思念》,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

朗读并翻译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佳节之时会倍思亲。

通过朗读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4.2 介绍作者: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他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1.4.3 朗读课文: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1.4.4 翻译课文: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其中的难点和意境。

1.4.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佳节之时为何会倍思亲。

第二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明月几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4.2 分析意象: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4.3 解说修辞: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2.4.4 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应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进行文学创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例引导法,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和家乡的情景。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3.2 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道具:相关的图片、卡片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有什么习俗?4.2 教学新课1. 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解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意及诗词背景。

(2)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朗读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意及诗词背景。

(2)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诗词中的亲情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诗词全文、生字词、图片、音乐等。

2. 教材:《每逢佳节倍思亲》。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重阳节、家乡、亲人等。

(2)引导学生回忆佳节时的亲情,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诗人王维及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 朗读感悟(1)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词意境,引导学生体验亲情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5. 欣赏诗词(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每逢佳节时的亲情。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深厚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古诗,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境。

3. 体会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异乡,佳节时倍感思念亲人,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珍贵。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关的写作或口头表达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分享亲情故事时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投入。

4.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七、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遍,加强记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古诗文,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2)掌握相关的古诗文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诗句中的情感;(2)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3)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2)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感受其中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诗句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四、课堂练习1. 请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表达你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 请举例说明你如何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2. 收集其他有关亲情、思乡的古诗文,进行鉴赏和分享;3. 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相关古诗文的鉴赏能力;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亲情的珍惜态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是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时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

2. 分享一些表达思念亲人的方式和例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佳节时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二章:讲解节日习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讲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 介绍这些节日的一些习俗和活动,如放鞭炮、赏月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节日和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三章:表达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用语言表达思念之情,如写信、打电话等。

2. 介绍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活动和礼物,如制作贺卡、送花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可以是书信、电话等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表达思念之情时的表现和效果。

2. 收集学生的表达方式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四章:分享亲人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亲人的故事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的方法和意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古诗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了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领悟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3.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文、诗人简介、重阳节图片等。

2. 准备古诗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简介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 解析诗句(1)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过重阳节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 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思念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想象画面遍插茱萸少一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古代的节日习俗,如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和古诗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古代的节日习俗,如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把握。

(2)对古代节日习俗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收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制作课件或黑板报。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了解重阳节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与亲情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学生们各自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共同探讨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中表达的亲情和节日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2)强调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描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对家庭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学生理解节日对于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能够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

相关注释资料。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节日时会想起谁?为什么会想起他们?”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师提供相关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3 讨论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4.4 背诵与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文。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庭和节日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并记录下来。

学生选择一个节日,写一篇关于家庭团聚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诗文的熟悉程度。

6.2 学生表达与创作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达和创作能力,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评估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写作能力,包括他们的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是否充分讲解了诗文内容,是否帮助学生理解了诗的意境和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3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3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3篇)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篇一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8《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执教者:智卫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2分)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

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3、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一)细读第一自然段(6分)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从这段话中你理解“倍”的意思了吗?3、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4、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5、指导感情朗读。

从这段课文中你体会了什么?(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2分)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8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8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8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反馈: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首先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2、师:这个题目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板书:王维)你们会背吗?指名握学生背诵。

3、这么多同学都会背了,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诗句中的几个生字填出来。

请拿出练习纸来,填空。

九月九日()山东兄弟()在()乡为()客,每逢()节()思亲。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出示正确答案,学生对照纠正4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读文悟情。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古诗前两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什么。

2、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从“15岁”、“两年”这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中你读出什么了?(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会是什么心情?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他乡做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含义。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诗歌的鉴赏和解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

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佳节”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人们会在佳节时特别思念亲人。

4.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展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4.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4.4 诗歌鉴赏: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和感悟。

强调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佳节,并记录下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六、教学拓展6.1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氛围。

探讨“佳节”在唐代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6.2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节日的诗歌,如《春节·春节的早晨》、《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诗人对节日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异同。

七、实践环节7.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够领会诗句的意境,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诗句背后文化内涵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1)诗句意境的领会。

(2)作者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理解字面意义。

(2)学生合作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句的意义,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体验。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培养感恩之心。

3.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课后作业(1)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5.2 学生对于诗句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程度。

5.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1)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感人的学习氛围。

(2)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王维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中的亲情。

6.2 互动教学:(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的思考。

6.3 小组合作:(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句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都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生:春节、端午、中秋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师: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生:高兴,开心师:为什么呢?生:能收到压岁钱,有好玩的好吃的,全家能团聚在一起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课题。

师:这句诗在哪见过吗?生: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

师:课前预习的真充分。

(出示古诗)谁来读?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在读故事之前,老师想要分享你们的预习成果,可以吗?二、预习分享1、我会读词语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2、我会读课文师:你们的课文读得真是又准又流利啊,课文也能读得这么好吗?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有几小节?我找四个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人认真听,会听也是一种好习惯。

(相机指示)师:读完了全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

生: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他又是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进王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呢?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课文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

(出示第2、3小节)师:谁能说说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呢?生:重阳节要登高远望、头插茱萸。

师:对呀,登高远望,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

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本文是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读顺课文。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茱萸、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义。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身居异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初步明白“读懂写作背景”来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诗作,引入“古诗学习方法”的思考或回顾
1、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你们会背哪些?生背古诗。

2、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有很多很多,学习它如果只靠课堂、只靠老师是远远学不完的,这就需要靠我们自己学会。

怎么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以往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
3、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

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

王维跟李白、杜甫差不多齐名,9岁时开始学习写作,被称为“神童”。

山水田园诗写得特别清新自然。

“诗佛”之称。

(2)师:了解作者写作原因、生活背景也是读懂古诗的一种好办法。

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提供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读了这份资料一定会读明白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3)板书课题,学习其中生字“佳、倍”。

读题,“佳”的字形要点,佳节?举例。

佳节时分你们会是什么心情?可有位诗人并非如此。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一遍课文,不会的字,可借助生字表的拼音。

师:通过读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吗?字认识了——看生字表检查读音,哪些字需要重点学习,哪些字不用学习?去掉拼音再读,带进词中再读。

再来读第二遍课文,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自由读)如哪一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几遍。

——生自由读
(1)指名四个学生分段读全文,读得好的夸夸他。

(2)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向同学老师提出来。

交流初读的疑惑。

相机学习——重、扶、幼、采、念
(出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出示)茱萸登高远眺
(4)小结读书方法。

读书惟有动口、动脑,才能读准确流利,才能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强化感知。

1、师范读。

师:会读了不算读好了,还要读出味儿,读出感情。

听老师读课文,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2、评议。

师:老师读得怎样?为什么好?你刚才听老师读,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兴高采烈天各一方登高远眺思绪万千
四、自主学习,诗文对照,初步理解诗意。

1、生默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看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划出有关句子。

着重学习古诗一二句。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

师:划好交流一下,哪些句子能解释哪一句诗的意思,把它们对上号。

如有不同意见,要互相说说理由。

3、学习小组讨论。

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根据你们找的句子,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一下对古诗一二句的理解和体会。

(一)理解第一句诗
1、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生交流理解。

(1)相机点拨两个“异”意思。

(2)句子比较: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就思亲
说说两句诗意、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佳节”在这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3、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诗人会倍思亲呢?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师: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去登高游玩。

那么,读了课文你能想象出“家家户户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情景吗?
生说。

——谁能读出“更加思念”的味道?
有感情地读第二段的第二句。

(3)师:他乡如此热闹非凡,诗人却一人在外,不能跟亲人团聚,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此时他会怎么想?
生交流。

圈划诗中的:思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的第三句。

课文中,王维是怎么“思”的呢?读读描写“思”的部分,“……”号表明他还在想什么呢?——想象,补白说一说。

(师:是啊!,十五岁的王维,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

清明时节雨纷纷,他会想着家里祭祖扫墓的事儿;中秋节圆月高照,他会念着与家人团团圆圆吃月饼。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两年了,七百三十天,他举目无亲,没一个亲人相伴。

现在,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欢欢喜喜头插茱萸,去登高望远,而他呢,只能——读!全诗)
师:同学们,当后人读到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念起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

后来,这句诗就成了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感受的千古佳句。

(4)小结:第二段帮助我们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全段用热闹的场景衬托了诗人的孤独。

诗人写诗时的背景
材料对我们理解古诗是多么重要啊。

——学习这样的课文,就要特别注意哪些语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中的诗,理解诗中的字词。

(5)认一认游戏。

巩固认读本课的一类字。

书写。

引导先观察字的形状特点,指导书写“重、幼、采、佳”,描红一类字。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深入理解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