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和完善对策
开展互联网上舆情控制的方针、对策
第2 1卷 第 1 期 20 0 6年 2 月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n l f inP b i S c r yAc d my o r a l u l e u i a e o Ji c t
Vo. No 1 I21 .
雕像 , 但这条新 闻现身网络后 , 马上被网民批评成 纪录的。网络的写作和发言没有传统媒体的监督
搞形式主义 , 并逐渐形成一种舆论声音 , 这种舆论 审查监管体系 , 而所属 网站在现有条件下叉很难 可能也最后影 响了该市 的决 策, 其结果是英雄雕 扮演传统媒体 的审查职能 , 之一些网站经 营者 加
Fe r a y。 0 6 bu r 2 0
开展互联 网上舆情控制的方针 、 对策
王 丽 平 , 大 鹏 2 刘
(. 1 长春工程 学院 。 吉林 长春 102 ; 吉林省公安厅 。 30 12 . 吉林 长春 105) 30 1
摘
要: 网络舆论是 网上 民意最为明显、 集中的反映 , 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言论 的走 向,
根本就没有认识 到这一问题 的重要性 , 以很容 所 像的计划胎死腹 中。 ( 以网络舆论为先导有助于确立新 的媒体 易出现隐私披露、 四) 谩骂与虚假信息发布等问题。
一
、
网络舆论 现状 及其 影响 力
的留言在一天之内合计就达到 3 万条 , O 虽然中间 有对刘涌案 的另类反思 , 但绝大多数都是在质疑
( 网络舆论是民意的集 中反映 一)
这就为决策者提供 了一个很好 的 民意反映的集约性 、 普遍性、 可视性在 网络舆 刘涌死缓判刑 , 论得到最为明显的反应 。具有代表性 的孙志刚事 参考意见 。所以, 在某种程度上说 , 刘涌是第一个
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摘要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的行使有着积极和负面的双重影响。
网络舆论使行政问责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提高问责效率,对政府和官员产生了应有的制约和监督,推进现代责任政府的实现,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网络舆论中存在着网络暴力、谣言、诽谤和人身攻击,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本文主要从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概念和特征开始分析,并对其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两方面展开分析,就如何利用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行了阐述,提出应从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法制和公共领域伦理体系、加强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保持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增加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性等方面入手,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
关键词:网络舆论, 行政权力,监督,健全,引导目录摘要 (1)引言 (3)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3)(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 (3)二、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影响 (4)(一)积极影响 (4)(二)消极影响 (5)三、完善我国行政权力网络监督的对策 (6)(一)加强我国行政权力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建设 (6)(二)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化 (7)(三)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 (8)(四)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 (8)(五)加强主流传播媒体的建设 (9)四、总结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通讯手段,越来越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有效途径,在行政权力监督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互联网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下情上达;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事务通过互联网的沟通功能,使得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可以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公众有效的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125法制时空政府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刘 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1)摘 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考验着政府执政能力,网络舆论对于危机事件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也逐渐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
本文以政府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中,对网络舆论的治理为研究内容,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政府进一步解决公共舆论危机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监督和正确引导舆论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网络舆论;治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威胁国家安全和公共信息的传播,有效控制舆论传播过程是当代社会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逐渐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公共危机事件中,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从而为政府进一步解决公共舆论危机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监督和正确引导舆论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府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的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章立制不够,缺乏长期规划。
首先,在互联网的立法上,有些存在盲区和漏洞,有些存在程序问题,甚至一系列的法律中存在相冲突的地方,致使在网络立法规划中总是就事论事,缺乏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缺乏长远规划。
其次,在网络信息司法中,司法的公正性难以得到保障。
一方面是司法人员的权利行使没有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存在一些司法人员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的现象。
增加法官的司法独立性,处理网络案件的责任制,提升案件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一些网络政策法规的反馈渠道不畅通。
政府多是处于主导地位,而群众则处于弱势和被动位置,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政府在网络信息的监管上难以达到科学有效。
所以完善法律反馈的有效途径,也反映了政府对群众的负责态度。
浅论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浅论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论监督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在司法领域,舆论监督对于维护司法公正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舆论监督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和公众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舆论监督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司法公正起到正面影响。
首先,它能够加强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在过去,司法秘密性非常强,普通民众难以得知司法过程和结果。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对司法活动的全程监督。
这可以使司法机关更加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审查,避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公正和疏漏。
其次,舆论监督可以激励司法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公众对于事件的要求也更高。
如果一起重大案件处理过程不够透明,公众的疑虑和质疑会很快传播开来,形成负面的舆论影响,也会极大地影响司法机关的声誉和权威。
因此,司法机关在面对舆论监督时,需要及时反馈审判进程、回应社会关切以及主动公开办案信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舆论监督还有助于促进司法改革和进步。
在公开的司法环境下,公众和媒体可以对司法制度、司法流程和判决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推动不合理现象的消除和司法规范的完善。
通过对常规执行的持续关注和对重大案件的依法监督,可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虽然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舆情的产生往往是在事实明朗之前。
如果公众基于不完全的信息进行舆情的炒作,会造成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困难和压力,甚至扭曲了案件的本质,导致司法公正无法实现。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热点往往不是一件案件的真正价值。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某些案件的关注度不是基于法律事实和司法公正,而是基于另一些动机,如形象包装、情感宣泄、煽情吸顶等等。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整理]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摘要舆论监督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它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模式,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
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舆论监督都是由传统媒体来承担的,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事业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也越发凸显,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
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舆论;机制;完善前言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于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被放大,两种效应之间形成博弈态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其影响力日益彰显,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成为网络媒体及网络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新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及特点(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1。
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二)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与优越性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
20 0 9年 1 第 2 1月 6卷 第 6期
J un l f e i nv r t ( o i ce cs o ra o f ies y S c l i e ) H eU i aS n
NO .2 O 12 o 6 V O 9 Vo . 6 N .
。 4 在 当前 的腐 败发 现 时 间过 迟 且 发 现率 不 高 、 统舆 受 众 中具 有 深 远 影 响 的媒 介 自身 魅 力 ” l 网络 舆 传 论 监督群 众参 与率低 和权力 监督 机关 怠于调 查处 置 论 监督 的公 信力不 高 主要 体 现在 网络舆论 监督 的权
的情况 下 , 网络舆论 监督却 为 完善腐败 发现 机制 、 威 性不 足 。首先 , 体 现在 权 力 监督 机 关 对 网 络舆 拓 它
宽群众 参与 反腐 平 台和增 加权力 监督 机关压 力 开辟 论 所提 供 的举报信 息 持 怀 疑 态度 , 至 明知 举报 信 甚
了一条新 的有 效途径 。
息 是真 实 的 , 都不愿 意 去调查 处理 。其次 , 它体 现在 网络舆论 监督 的信 誉度不 高 。根据 中 国互 联 网络信
1 目前 网 络舆 论 监 督存 在 的 突 出 问题
息 中心( N I ) C NC 发布 的《 十六 次 中国互 联 网络 发 第
1 1 网络舆 论监 督疏 于 浅 表化 浅 表 化 意味 着 只 展状况统计报告》 . 显示 : 受众 中对互联 网持“ 非常信 看到事 物 的表面现象 , 没有看 到事物 的本 质属 性 。 任 ” 度 的只 有 6 1 , “ 而 程 .% 持 比较 信 任 的 ” 4 .% 有 46 网 民行 使 网络 舆论监 督浅 表化 的表现 是 只注意 到官 的 , 这说 明 依 然 有 将 近 一 半 的人 对 互 联 网持 怀 疑 [ 员 的 日常生 活行为 , 如吃 、 、 、 穿 戴 住和 行 。这 可 以通 态 度 。 ] 过 网民的两 个 帖子 为 例 进行 说 明 。一 个 是 2 0 0 8年 1 3 部分 网 民滥 用 网 络舆 论 监 督 . 滥 用 网络 舆论 底 网友上传 南京市 江 宁区房产 局局 长周久 耕 的会 议 监督 是指 网 民采 取错误 的态 度 , 淆事 实 、 淆舆论 混 混 照 , 点圈 出其所抽 的烟 , 配 以 文字 说 明。l 一 监督 的对象 , 而达 到 其非 法 的 目的或 造 成 侵 权行 重 并 _另 从 个 也是 同年 1 1月 , 网友发 帖披露 铁岭 市竞有 9个 副 为等不 良后 果 的现 象 。其 重 要 表 现 是 随 意 捏 造 事 市长 ,0个 政府 副 秘 书长 。2这 两 件 典 型 的 网络 舆 实 , 意扩 大监督 对 象 。 比如 姜 岩 事件 ,0 8年初 , 2 _ 故 20
浅议我国网络问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浅议我国网络问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摘要】网络问政是政府和公众以网络作为介质的互动过程,是公众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形式。
网络问政在理论上主要借鉴了当代西方的参与式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经过我国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展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认真研究网络问政发展问题将促进其进一步成熟,进而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治理、社会发展等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问政;网络参与;民主监督;舆论引导一、引言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就成为人类的重要沟通工具之一,在这之后,互联网与政治的沟通也越来越紧密,这种沟通也慢慢成为广大网民的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在公布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人数在2012年底已经达到5.64亿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42.1%。
一方面,从媒体发展的角度来讲,网络与政治的融合是一种必然,互联网既是一种传播方式,也是一种彻底改变民主进程的工具。
这种媒体的互动性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公众舆论表达、政府治理和决策。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不断发展,公民意识也在不断成长,由此而汇聚的网络民意也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执政者也开始对网络民意日益重视。
网络问政这样一个新事物,慢慢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通过几年的成长,终于由隐性走向显性。
目前网络问政的主要方式是论坛,留言板,短信互动平台,博客,微博等等。
二、目前我国的网络问政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网络问政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凸显了很多问题。
比如网络问政为政府提供了了解民意的新方式,能够有效加强官民双方的意见交流,政府通过网络可以快速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又比如网络问政这一新生事物不断督促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这将会使得政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增强了官民互信;还有网络作为舆论和多元思潮的集散地,政府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大有作为,正确引导舆论方向,服务民生;最后,网络问政使得政府工作总在民众监督之下,这有助于官员的自查自省,有助于反腐工作的推进。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分析1.信息泛滥与真假难辨:在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使得舆情事件呈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其中不乏虚假信息、恶意谣言等内容,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同时,受到时间和资源限制,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信息真伪也变得困难。
2.网络暴力与恶意攻击:面对互联网匿名和追责难的特点,一些网络用户利用这种环境开展网络暴力行为和恶意攻击他人。
这不仅伤害了他人合法权益,还容易引发集体愤怒或干扰社会稳定。
3.监管手段滞后于技术创新: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并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舆情管控领域。
然而,由于监管机构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处于反应性阶段而无法及时跟进科技发展。
二、解决对策建议1.提高公众媒介素养:(1)教育系统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批判思维和媒体素养。
(2)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与指导,提高公众对互联网风险和网络暴力的防范意识。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应对舆情管控中遇到的新挑战。
需要关注社交媒体平台审查机制、隐私保护等方面,并明确责任主体及违规处罚等问题。
(2)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境互联网舆情传播问题,并共同制定和执行适用于各国的标准和要求。
3.增加监管力度并利用技术手段(1)设立专门部门或机构负责舆情监测与管理工作,密切关注重要时刻节点、特殊事件和热点话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预警措施。
(2)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系统,实现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快速准确地辨别出虚假信息,并进行追责处理。
4.推动社会参与舆论引导(1)积极引导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舆情传播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鼓励互联网公司与用户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虚假信息抵制活动以及网络素质培育等行动。
5.加强舆情预警机制的科学研究(1)增加技术投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在舆情预警上的应用,并注意保护用户隐私。
(2)通过跟踪热点话题、社交媒体分析等手段建立更加全面准确的舆情数据库,提升对事件信息判断和处理的效率。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监测与信息管理的协同整合机制优化与推动完善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监测与信息管理的协同整合机制优化与推动完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
网络舆情的兴起不仅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和舆论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各国纷纷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机制。
然而,当前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舆情监测与信息管理的协同整合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因此,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舆情监测与信息管理的协同整合机制的优化与推动完善。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背景和意义1.1 舆论环境的变迁和发展带来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传统的舆论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
网络媒体以其快速、便捷、广泛的特点成为了大众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使传统的舆论格局被彻底颠覆。
1.2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背景和意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对网络上出现的舆情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以维护社会稳定,规范网络空间秩序。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在于:首先,网络舆情涉及的范围广泛,对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具有重要影响;其次,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的需求和态度,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最后,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舆情监测与信息管理的协同整合2.1 舆情监测的意义和目标舆情监测是指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分析,对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研判,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舆情监测的目标在于:及时了解社会热点话题和关注度,掌握公众情绪变化,准确掌握舆论动向。
2.2 信息管理的意义和目标信息管理是指对网络舆情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发布等一系列管理措施。
信息管理的目标在于:清理和整理信息,提供可行的处理方案,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公众的舆论方向。
2.3 舆情监测与信息管理的协同整合舆情监测与信息管理的协同整合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统一的运行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监督问题与优化对策
融媒研究第3卷第23期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监督问题与优化对策吴迪董宁(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电子科技手段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互联网 交流设备,我国迎来了新媒体时代。
在新媒体横行的当下,信息新闻等内容的传递方式受到了广泛的拓宽,其多元化、便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大量重视,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上网”,但是,伴随而来的各种舆论负面数量剧 增,为我国的社会矛盾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关企业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舆论内容进行监督管理,使我国的社会的发展能 够变得更加和谐。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问题;优化对策;新媒体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3-0042-02在当今网络化社会的不断深化改革下,人们日常的信 息获取来源主要是互联网络,多媒体设备的广泛运用在人们 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但是随着 互联网的大幅运用,各种舆论传播问题也变得愈发严峻。
跟 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所具备更加快速的信息传播能力,所 以各种参差不齐的信息很容易对我国社会的公众情绪造成 干扰,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不利于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
本文 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监督和优化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关的整改对策。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中存在的问题(一) 网络暴力的潜伏在当今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能够在网 络上获取和发布各种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 活,也为工作学习提供了有效的便捷渠道。
但是伴随而来的还 有形成集结性舆论的可能,若是没有良好的监管企业进行监 督管理,那么就很容易发展成为网络暴力。
所谓网络暴力,就 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通过语言、图片或视频等形式 进行人身攻击,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对当事人造成的 各种损害己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伴随着各种违法行为。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政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舆论的喧嚣和议论的纷杂使得政府言行受到更加广泛的监督和批评,政府在舆论中的形象和声誉更容易受到损害。
如何在网络舆情的大环境下有效地开展政府公信力建设,成为了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将从网络舆情视角出发,对政府公信力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探讨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现阶段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网络舆情管理在政府公信力建设中的作用,为政府在网络舆情时代更好地开展公信力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揭示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探讨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并探究网络舆情管理在政府公信力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为政府提升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推动政府公信力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为构建网络舆情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舆论情绪和信息。
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政府公信力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政府在传播信息和回应舆论时需要更加及时和有效。
一旦网络舆情出现负面传播,政府公信力建设可能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
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和匿名性使得其更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的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
政府需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和分析,加强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保持公信力。
网络舆情的情绪化特点也会对政府公信力建设产生影响。
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往往引发大规模情绪化的讨论和批评,政府在回应舆论时需要更加理性和冷静,避免情绪化的行为对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舆论监督以其高效灵活的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分析。
作为信息化时代反腐倡廉重要途径的网络监督,对于反腐倡廉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表现在网络监督对反腐倡廉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监督也具有局限性甚至对反腐倡廉建设产生消极作用。
1.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低。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上过于随意,虚假新闻频频出现,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的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不仅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败坏了网络新闻的名声。
在制作环节上,一些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公然盗用媒体的名义,通过互联网肆意散布虚假信息,干扰正常的信息交流环境,甚至进行一些别有用心的行为;在传播环节上,网络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把关不严,对假新闻的识别、分辨力不够,误入圈套,通过他们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传播平台以新闻形态进行再传播,以证实其可信度,未能肩负起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在对一些新闻素材的后期制作中,肆意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妄加窜改。
2. 监督信息具有片面性。
由于每一个网民都有自己的社会背景和自己的生活阅历,对待同一件事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网友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使网民发布的信息具有片面性,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3.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具有情绪性。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面对巨大压力的人们往往需要寻求减压的出口,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恰恰给人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人们可以在匿名的情况下宣泄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这种感性而又偏激开放的言论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干扰人们对监督客体进行客观的判断。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目录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2)摘要 (2)关键字 (2)一、概述 (3)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3)(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4)(二)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 (5)(三)网络监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5)三、从“柯震东吸毒"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6)(一)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 (6)(二)网络监督的激励作用 (7)四、从网络各大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 (8)(一)网络信息片面化 (8)(二)网民评论情绪化 (9)(二)网络暴力化 (10)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 (10)(一)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10)(二)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 (11)(三)提倡自律,提高网民素养 (12)参考文献 (14)致谢 (15)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泼墨门”到“我爸是李刚”、从“冰桶挑战”到“柯震东吸毒”,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广泛化等特点。
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我们应当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作用弊端一、概述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所谓监督,《辞海》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
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
浅析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4下舆情研讨146浅析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阮 滢摘要:网络舆情作为网民监督权力的体现,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要善于从个别新闻案例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将受众向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
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新媒体时代;引导机制网络平台因其在多样性、交互性、便捷性等优势,对受众发表不同的见解也有极强的包容性,因此,相较于传统的舆论监督有着更鲜明也更复杂的特点,由此,本文针对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而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1]。
实际上,网络舆情和社会舆论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可以通过意见领袖对受众进行引导。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和网络的结合形式,体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性:一是受众选择性强,不论是受众可选择的话题,还是参与讨论的方式都给了受众极大的自主权,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局限,涉及面从经济、社会到娱乐、体育,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每个方面,受众在发表意见时可以选择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方式;二是信息真实性有待考证,由于网民在发表信息时不需要经过信息和身份的审查,在简化信息发布流程的同时也一定程度方便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再加上虚假信息通常伴随着煽动性文字,这就容易误导认知水平较低的网民进行跟风转发,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三是受众参与性强,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给受众进行参与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途径,事件的影响力越大就有越多的网友被事件本身所吸引。
完善我国网络协商民主的对策建议
完善我国网络协商民主的对策建议【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协商民主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针对完善我国网络协商民主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在加强网络议政平台建设方面,需要不断优化平台功能,提高用户体验。
提高网络协商民主的参与度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线上活动来吸引更多民众参与。
在强化网络舆论监督方面,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
推动网络议政的法治化是提升网络协商民主水平的关键。
在我们对已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网络协商民主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不断提升我国网络协商民主的效果和水平。
【关键词】网络协商民主、对策建议、议政平台、参与度、舆论监督、信息安全、法治化、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协商民主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政形式。
在网络协商民主中,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治议题的讨论和决策,为政府提供意见和建议,促进民主决策的透明和参与性。
我国网络协商民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网络议政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功能和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网络协商民主的参与度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和群体参与意识不强。
网络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也亟待加强。
为了完善我国网络协商民主,提高其效力和影响力,需要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在本文中,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网络协商民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2 问题意识我国网络协商民主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问题意识。
网络议政平台建设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障碍和短板,不利于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和表达意见。
网络协商民主参与度不高,部分民众对网络议政平台缺乏信任感和参与动力,导致社会各界参与度不足,影响协商民主的效果。
网络舆论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舆论环境恶劣、虚假信息泛滥,影响了民众正确理性地参与协商和决策。
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效果分析
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效果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效果,并通过实例分析来加以论证。
首先,网络舆论能够为政府提供多样化的意见和反馈。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汇集了各类声音和思想。
政府通过关注网络舆论,可以了解到民众对政策的不同看法、关切和建议。
这些意见和反馈能够帮助政府更全面地认识到社会的需求和矛盾,从而在决策过程中考虑更多的因素,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其次,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使得政府的各类决策能够被广大网民及时关注和评论。
当政府决策存在问题或合法性受到质疑时,网络舆论能够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及时揭示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迫使政府对决策进行修正、调整或是作出解释。
例如,2018年中国某地政府的一项环保决策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网民纷纷对其不满并提出质疑,最终政府不得不对决策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诉求。
网络舆论还能够帮助政府发现民众的新需求和问题。
通过网络平台,民众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诉求和需求,政府可以通过收集并分析这些信息,了解到社会民生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例如,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网络舆论平台了解到了大量关于居民小区停车位不足的问题,政府随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存在风险偏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于网络上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扩散速度快,有时候会出现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这可能会误导政府决策和公众舆论。
其次,网络舆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也给网络造谣和恶意攻击的行为提供了温床。
政府在受到网络舆论的压力时,需要分辨信息的真伪,区分有建设性的批评与恶意攻击之间的区别,以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基于以上观点,政府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更加重视网络舆论的影响和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当前我国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虚假信息、恶意炒作、低俗娱乐内容等不良信息层出不穷,影响了公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甚至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加强舆论引导、提高信息正确传播的能力已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
目前国内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舆情监测不够全面、准确。
由于舆情监测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性,如容易错漏,导致大量的短期情绪波动误判,导致信息反应的滞后,最终可能不利于其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政府对舆论引导过于强调“正面宣传”,视野狭窄。
有些政府官员过于强调表面性的正面宣传,却忽视了社会事件的内在原因,只求表面风平浪静,反而会导致后继种种问题。
三、公众参与度较低,关注热点难以掌控。
当前的舆论引导工作仍然缺乏公众参与的机制和途径,受众缺乏话语权,不利于引导舆论走向合理、健康、清晰的轨道,从而达到正面的社会效果。
四、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
经典的《莫斯科新闻学院宣言》中强调的“舆论自由与舆论规范并行”在我国尚处于一个不断诉求与实践的阶段,相关立法缺位、执行混乱、信息安全难保等问题仍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我国舆论引导的工作:一、加强技术手段支持。
应加大投入,完善舆情监测传播管理系统,提高监测准确率和实时性,防止虚假信息的扩散,从而增加舆论引导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二、真正意义上推崇“舆论自由”和“舆论规范”的理念。
应该更加注重舆论监督的功能,发挥自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督作用,多元求真,不局限于正面的宣传和宣传系数,避免落入“赞扬为主”的怪圈,勇于引导公众认知到事件中深层次的原因和问题,让公众自行思考和判断。
三、积极组织公众参与的机制和途径。
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建立起社会机制互动,包括先进的“互联网+监督”平台、公众论坛、在关键时刻策划和推出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方式,使公众能更直观地了解事情本质,提高事件的热度,引导舆论向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摘要】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传递大众意见,引起公众关注,还能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影响政策执行和效果,甚至改变政府决策。
政府应该重视和善于利用网络舆论,以更好地了解民意和公众需求,制定更符合社会期待的公共政策。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需要考虑网络舆论的影响,保持沟通畅通,及时回应民意,确保公共政策的效果和可行性。
网络舆论的发展与传播对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和决策者需要认真对待,有效管理舆论,使舆论成为政策制定的有力支持和调整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政策制定、影响、大众意见、政府决策、压力、政策执行、效果、改变、重要作用、政府、利用。
1. 引言1.1 网络舆论的定义网络舆论是指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和讨论的大众舆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和公共决策的重要途径之一。
网络舆论可以通过各种在线平台传递民众声音和意见,反映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在网络舆论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观点、讨论议题,形成民意的共识。
网络舆论的参与者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网络舆论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影响力。
通过网络舆论,民众可以迅速了解和反馈政策信息,对政府的决策提出建议和批评。
网络舆论既是个人表达意见的平台,也是集体集思广益的工具。
通过网络舆论,人们可以形成群体性诉求,凝聚共识力量,推动社会变革和政策改革。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参与性,是现代社会民主化的体现之一。
1.2 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制定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决策过程。
公共政策的内容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公共政策制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一个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环境和秩序。
当前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层 次等 条件 限制 , 在 的 网 络 民意 还 不 能 代 表 所 有 阶层 、 现 行 业 的公 众 民 意 。就 网上 民 意 而 言 , 结果 只 能 反 映有 能 力 上 其 网 、 有 意 愿 反 映 自己看 法 的人 群 意 见 , 多 没 有 能 力 上 网 并 许 的 民 众 无法 通 过 这 一 渠 道 表 达 观 点 。 如 果 以 此 进 行 网上 调 查 , 然 产 生 一 个 不 容 忽 视 的 问 题 , 就 是 调 查样 本 缺 乏 代 必 那 表 性 。 而 样 本 的 代 表 性 往 往 能 够 对 调 查 结 果 产 生 根 本 性 的 影 响 。 样 的 结 果 不 能 说 是 代 表 全 面 、 泛 的 民 意 的 。 由 于 这 广 网 络 舆 论 监 督 的 主体 并 没 有 覆 盖 社 会 生 活 中 的 绝 大 多 数 人 群 。 论 监 督 则 成 为 了一 部 分 人 的监 督 , 意 成 为 了 一 部 分 舆 民 人 的 意 见 。 论 的 强 势 群 体 和弱 势 群 体 也 会 分 显 出来 , 么 舆 那 真 正 意义 上 的 舆 论监 督 也 就 很难 在 社 会 上 呈 现 。 二 、 善 网络 媒 体 舆 论 监督 的 对 策 完 1 加强 两 个 舆论 场 的整 合 , 长 补 短 。 、 取 网 络 舆 论 场 是 不 同 于 传 统 的 官 方 媒 体 的 舆 论 场 。在 官 方 舆 论 场 中 。话 语 权 ” 要 掌 握 在 媒 介 资 源 的控 制 者 手 中 , “ 主 政府控制“ 由谁 说 ” “ 什 么 ” 而 网 络 舆 论 以 其 特 有 的 技 和 说 。 术 特 点 和运 作 方 式 。 每 一个 想 发 表 自己观 点 的 人 提供 了条 为 件, 网络 的 巨 大力 量 连 网 友都 为 之 一 叹 , 之为 “ 称 信访 不 如 信 网” 。现 在 的传 统 媒 体 记 者都 不 得 不 每 天在 各 大 论坛 中 “ 潜 水 ” 跟 帖 、 帖 , 时 发 现 身 边 的 新 闻 线 索 。 但 是 网 络 舆 论 、 发 随 仍 然 面 临着 权 威 性 和开 放 性 ,公信 度 和 信 息量 之 间 的 矛 盾 , 暴 露 出 无组 织 、 理 智 性 的盲 目特 点 。 无 纵 观 以往 重 大 网络 舆 论 监 督事 件 可 以 发现 , 所有 网络 舆 论 监 督 的 “ 利 ”都 有 传 统 媒 体 跟 进 。我 们 必 须 承 认 , 管 胜 . 尽 网 络 具 有传 播 优 势 , 多 监 督 事 件 始 于 网络 , 在 大 多 数 人 很 但 心 目中 。 统 媒 体 更 具 权 威 性 , 舆 论 的 影 响 力 和 对 事 件 的 传 在 最 终解 决 上 , 难 说 谁更 有 优 势 。我们 不 能 因 网 络监 督 而 否 很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当前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舆论引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和改进。
也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推进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
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政府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我国的媒体体制下,政府在舆论引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有时候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可能会过度强调正面宣传,而忽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
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舆论失去了客观性和真实性,诸如虚假报道、报道偏向等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
需要在舆论引导中保持政府的宣传功能的也要充分保障舆论的监督和批评功能,重建媒体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舆论的公信力。
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互联网舆论的管理难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等特点,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难题。
网络上可能出现的虚假信息、谣言、不当言论等,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秩序,也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需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的体系,旨在构建网络舆论空间的良好秩序和氛围。
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宣传技术不够先进和完善。
当前社会,宣传技术已经成为了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的宣传技术并不够先进和完善。
在宣传技术方面,我国可能仍需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力度,以提升我国舆论引导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还需要注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舆论引导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宣传技术的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和改进。
在政府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平衡问题上,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规范和约束政府部门对舆论的干预和控制,确保舆论的客观公正,切实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实现的,是高科技和人民民主相结合的一种成果。
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方便、更充分地交流、发表意见和建议,对政府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和指正,是现代人民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途径。
对现阶段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监督目录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二)网络媒体在行政监督中的特点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二)网络暴力问题突出(三)网络监督主体虽然广泛但代表性尚不充分三、健全网络监督舆论的对策与建议(一)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二)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三)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大力开展网民素质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四、结语“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一切被授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法律制约权力;三是以监督制约权力。
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的重要部分,常常被人们称为“第四权”。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论监督成为协调社会结构和化解冲突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监督公共权力有效运行和实施的有力工具。
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的关系,对于提高公民意识,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从网络舆论监督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发群众(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评价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监督国家相关的各项活动,揭露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
作为现代化技术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新型方式,也是社会主义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其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方法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来实现的。
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二)网络媒体在行政监督中的特点1、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更广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扩大了传统的传播范围,使得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在监督范围的广泛性方面显著强于传统的舆论监督。
具体表现有:(1)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价廉易得,平台广阔畅通,甚至是用之不竭的。
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为广大普通民众参与舆论监督提供了技术保障。
(2)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即被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是将整个社会都纳入自己的监督范围。
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的个人和组织,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以及一些不良社会道德现象,都能进行监督。
由于网络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网民们可随意在互联网上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批评、讨论和建议,从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民意表达的新通道。
2、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更高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提升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发表意见更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把关,有的还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因而传播的效率大打折扣。
而网络舆论监督实行的是“点对点”的沟通,具有“瞬发而即至、始悉而周知”的传播特点,非常快捷和便利。
任何一个会文字录入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联通互联网的电脑,就能迅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将其传播到其他地方,这种传播在瞬间完成。
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发和推广,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还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现社会网络舆论监督的这个平台已经不仅仅限于民间自发创建的网站,其中还包括一些传统网站设立的评论性栏目。
3、网络舆论的监督方式更灵活网络技术引领了传播方式质的飞跃,带来了传播技术空间的解放,实现了传播内容的生动性、真实性和传播方式的灵活性。
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舆论监督报道更为真实、直观、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不仅如此,它还使公众能够更有效快捷地整合信息,让舆论监督声色聚佳,灵活凸显。
4、网络舆论监督的信息交互更充分网络媒体的传播是相互流动的。
这种相互性表现在,一方面民众在网络上可以自由选择新闻传播的内容,有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网络媒体通过开设网络论坛、公布电子邮件、网上民意调查等手段,提供交流批评的场所,使民众能直接参与新闻报道的评论,自由方便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实现传受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1、在政治认可和法律缺失的条件下,网络舆论监督缺乏制度保障。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任何民主的权利都缺少稳固的支撑点。
现阶段我国舆论环境下,网络舆论力量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许多政府部门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开始注重收集民间意见,对民众的批评和指责由以前的不理采、不合作态度转变为接纳与包容,并希望群众能真正通过网络舆论监督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实在可行的建议。
但这些只是建议,并没有成为一种正式的法律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保护受害者和相关涉及人的合法利益。
在当前,网络舆论效能的发挥,依然取决于政府部门的“自觉”。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 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
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致歉。
2011年7月23号20点34分,浙江温州双屿下岙路段,动车D301次与动车D3115次发生追尾事故,40个生命永远停在了高架桥下。
一连3个昼夜,掩埋与拆解在悲痛和疑惑中进行,当最后一块残铁被人运走,一切又像回到了从前。
然而,那些有关逝去生命的记忆却无法被简单清场,更多人的命运已从此易轨。
在全国掀起一场舆论热潮。
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论监督已受到国家公权监督力量的高度认可,并将在舆论监督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
可是,网络舆论监督虽获得了政治认可,也被许多官方部门所接纳包容,作为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廉明执政的一种手段,但其本身却一直找不到法律上的支点。
缺乏法律的保障,则随时可能碰到雷区。
“政治认可与法律缺失并存,宏观支持与微观无力同在,这就是当下的网络监督现状,其势必使常常大快人心的网络舆论监督呈现一种乱象和迷局:司法在模糊的法律规定下,自由裁量权的弹性过于强大……网络监督在法律地位和权利支撑空白的情况下,只能在无限的自由奔放中寻找民意的出口,容易为…网络暴力‟所累,从而带来法律上的制裁。
但是,要想在网络中立法也不是件易事,对于虚拟网络世界里存在的民怨“发泄地”,涉及的人员范围广,且使用网络的匿名性便使网络监管的难度加大。
如果把希望建立在堵群众的口舌,限制他们曝光消极事件来挽救不良事件,往往适得其反。
2、网络“泛媒体”特性易造成新闻失真。
网络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特征为网络传播带来较大的便利,网络舆论监督在传播方式上可以看成多人对多人的信息交流融合。
网络媒介传播的多维性、网络覆盖的广泛性等构成了“泛媒体”特性,其容易造成新闻操作上的失真,大量的虚假信息、扭曲新闻事实的夸大报道等的事件频频发生。
第一,网络舆论监督中缺乏严格的网络舆论监督者,而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信息传播者绝大多数是未经过专业培养的非媒体专业人员,所以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偏差。
第二,许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为吸引他人目光而获取个人网页的高点击率,或者为了某些利益而攻击对手打击报复,便制造假信息和噱头,扭曲夸大原本事实并对其炒作,利用互联网发布失真消息。
有些失真信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传播就像滚雪球一样随着时间的延续越变越大,甚至一些无辜的人也被牵涉进来,成为新的牺牲品。
网络媒介中传播的信息因为缺少完善的信息过滤机制,很大部分是夸大事实、扭曲本性的失真炒作,这不仅严重违反了新闻操作中所要求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也为媒体舆论监督带来了较高的难度。
3、网络曝光是“以暴治暴”的方式,会引发道德隐患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通过在互联网上曝光社会不良行为和积压的问题,是非理性网民利用网络“以暴治暴”粗放型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然而网络曝光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使得网络曝光型式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不具普遍性,并造成了网络道德建设隐患和网络舆论监督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在大量的贴吧、博客或网络论坛的留言中,如果足够细心,我们可以发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起网络曝光的事件,但性质恶劣到真正能够引起大众注意并受到广泛关注的却很少。
虽然近几年来通过网络曝光方式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起到警示作用,甚至有些问题以网络暴光的型式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想要完全依靠网络来完成舆论监督则不现实。
网络曝光终究还是个案,没有推广的普遍性。
何况在监督体制和法律保障缺乏的中国舆论环境下,对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还有很大的限制。
此外,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很多事件曝光的最先发动者一般都是牵涉该事件的相关人。
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对他人进行披露或人身攻击,即便是为声张正义,也因其未利用法律道路解决问题而脱不了“以暴治暴”的嫌疑。
长久下去,健康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进程让人担忧,若不及时转变网民的观念,仍旧默默支持以这种粗暴的方式泄私愤,打击报复,那么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阵地,还有网络舆论监督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感。
4、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冲突,民间舆论监督网站坚难。
“新闻审判”又称“媒介审判”,在新闻传播法中指新闻报道超越法律规定,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国家会通过法律或者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和禁止这类行为。
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未获法律意义的舆论压力和“新闻审判”有着相似性,它与司法审判之间同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