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亲子沟通的八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亲子沟通的八个问题
2008年4月21日,《学生导报》第一版发表文章,最新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从12岁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低谷。19岁后开始较快上升。研究小组分析成因时指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好于其他青少年。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明显好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由此可见,12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关键年龄,亲子关系质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它对孩子的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13岁是孩子产生叛逆的分水岭。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系在全美排名前四,该系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告诉我,在美国,家长对孩子的13岁怀有恐惧心理。她曾听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11岁,还有两年就要13岁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家长说,小学时蛮乖的,现在怎么变了?
这样看来,无论国内或国外,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初中生,也就是十二、三岁的青少年与家长的关系成为很重要的课题,需要引起家长重视。
怎样重视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这是个复杂的话题,在短短的45分钟里很难讲清楚。因此,我选择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碰到的,我希望大家在故事里找到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方法。
问题1:小学是好学生,初中怎么啦?
张小静是个很乖的小姑娘,小学时是班长、优秀学生,不仅功课好,而且管理班级井井有条,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可是,进入初中后,她的外语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大半年后,退到下游了。英语老师鼓励她,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赶上来。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真的有所好转,但一个月后,又继续后退。老师把她找来谈话,发现她学习是认真的,老师把她的所有英语作业本拿来,凡是错误的地方她都订正了,书写也很认真。老师找不到她学得不好的原因。她在老师面前只是哭,并向老师保证一定要学好外语。
但是,接着的小测验她得了30分,接着的考试55分。老师真的懵了,只得找家长一起来分析问题。
张小静的母亲到了学校,看到这种状况和吃惊。因为张小静在小学时英语是最好的学科,母亲曾给她请过做英语老师的表姐帮她提高英语,但表姐说她的英语水
平很高,不需要补习。母亲放松了她的英语学习,把精力放在她相对薄弱的数学上。
老师和张小静的母亲一起分析,可是,还是找不出症结。只得请当事人自己分析。开始,张小静对自己的问题也说不清。老师帮她分析:“是自己掉以轻心?”她回答:“不是。”“为什么一次一次失败呢?”母亲插话道:“以前回家总是先做英文,现在回去总把英文放到最后完成。而且,听不到她读书、听磁带。”老师问:“你现在害怕学英语?”“是的。”“为什么害怕呢?”“因为一次次考不好?”“你听课有问题吗?”“没有。”“课后复习吗?”通过一点点的问答、分析,最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与同一寝食的另外两位同学是好朋友,但最近那两位不睬她了。她心情不好,感觉孤独,上课有时也想这个问题。
原来,学习问题背后隐藏的是交友问题,好在老师细心,要不然孩子的成绩会一直往下掉。
孩子进入初中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一个暑假后,个子窜高了好多,心思也比以前复杂了。与父母的距离远了,与同龄人的距离近了。正如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那样,当孩子孤独时,54.1%的孩子找朋友或同学,只有11.8%找家长。可见,朋友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可是,朋友不理睬他了,怎么办呢?胡思乱想,造成成绩下滑。
因此,对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家长要特别留心他们的交友问题,不要总把眼光盯在分数上。
问题2:为什么对孩子“鞠躬尽瘁”,但他们不领情?
我的朋友王老师回家后,跟读初三的女儿说,今天碰到一位学生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关心照顾,做得真好,我真是惭愧啊。女儿一听便来气,饭也不吃了。王老师觉得摸不着头脑,“我自叹不如,你生什么气?”
王老师把这件事告诉我之后,我到王老师家做客,假装无意谈起做父母的不易。王老师女儿说:“有的是家长自找的,我们已经长大了,谁要他们整天管头管脚。我不管穿什么衣服,听什么流行音乐,我妈一概反对。她再要学习人家家长无微不至照顾我,我不疯了才怪。”
原来孩子发火的原因在这里。
知道了病因,病就容易治疗了。
恰好我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在新疆长大,今年暑期她跟她哥哥一起回新疆去看望母亲,哥哥还带了妻子一起去。她妻子是记者,对丈夫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于是她就去采访了很多认识她丈夫的人,当然包括她的婆婆。我这位朋友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懂得爱孩子的一个母亲,她整整齐齐地收集了好几大本
孩子的照片,整理得非常好。过了几天,这个母亲跟我朋友讲,说她把这些照片都交给了儿媳妇了。我这位朋友一听到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么珍贵的照片,全交给儿媳,多么可惜。然后母亲说了一句话:她说,再也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合适保管这些照片了。
当这位朋友跟我转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听到这句话,也非常地感动。
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关于几本相册的问题,这是一个母亲主动地与儿子“分离”,是一种正确的爱孩子的表现。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王老师听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管制孩子太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妈妈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多一些成长的空间,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任。
问题3:该不该悄悄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我最近对上海市三所中学的1000名初中生极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学习问题成为两代人烦恼的来源。52.5%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考不上好高中,31.5%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长大后找不到好工作。只有10%多的家长从不担心。孩子的前途给家长带来了心理压力,70.8%的家长认为:“处理事业比较容易”,11.7%的家长认为“当青少年的父母比较容易”。这两者之间悬殊很明显体现了做家长的心理负担。然而,要有好的未来,要找到好的工作,在中国特定的现实环境中,唯有读书是一条保险的、可行的道路。家长与孩子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冲突多了,35%的家长说最近一次冲突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49.7%孩子认为升学是他烦恼的来源。
我采访过一位家长,他发现孩子目前的学习表现不如人意,从他的嘴里又难以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悄悄到学校去问老师,与班主任谈,与学科老师谈,一个一个谈下来,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于是,窝了一肚子的火回家了。孩子放学回来,与往常一样,放下书包,走进自己的房间,打算做功课了。这时,家长装模作样地问:“最近情况如何?”孩子说:“老样子。”“老样子是什么样子啊?”“每天都差不多呗。”“究竟怎样呢?”家长进一步追问。孩子不耐烦:“就那样吧。我要做功课了。”家长沉不住气了:“你们老师说,你上课有时讲话,前天作业还没交,老师盯着才交了。”孩子睁大眼,脸涨得通红:“你到学校去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家长一下子慌了手脚:“是你们老师请我去的,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孩子不屑地想:“说谎。”接着的情况,或者是家长把在学校了解的情况一股脑儿倒出,孩子不吭气;或者是孩子“砰”的一声关上房间门,不再理睬家长。总之,问题不仅没得到妥善解决,沟通障碍反而越来越大。
说到沟通,很多专家和媒体都要告诫家长:做孩子的朋友。我想在座的家长也会这样想:当然是做朋友拉,好朋友之间才能沟通顺畅。
但是,家长们往往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又是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