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

合集下载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1500字GPS静态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地理测量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来确定目标位置的坐标,可以用于测量地球表面上的各种物体的位置、形状和运动。

GPS静态测量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来确定接收机的位置。

接收机接收到来自多个卫星的信号后,通过计算信号的传播时间和接收机与卫星的距离,可以确定接收机的位置坐标。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对目标位置进行测量。

GPS静态测量技术的优势之一是其精度高。

由于GPS系统使用了多个卫星,能够提供非常准确的位置信息。

通过使用多个卫星的信号,可以排除由于单个卫星信号误差和干扰导致的误差。

因此,GPS静态测量技术可以实现亚米级的测量精度。

此外,GPS静态测量技术还具有快速、灵活和高效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测量和测距仪测量,GPS静态测量技术利用卫星信号直接进行测量,无需设置测站和测距仪。

这使得测量过程更加简便和高效。

在实际应用中,GPS静态测量技术可以用于各种地理测量任务。

例如,地形测量、土地测绘、城市规划等。

通过使用GPS静态测量技术,测量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目标位置的坐标,无论是在城市环境还是户外环境。

然而,GPS静态测量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GPS静态测量技术对天气条件和地形条件敏感。

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如大雨、大雪、大风等,信号的传播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测量精度。

此外,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如山区、森林等,信号传播也可能受到阻碍。

另外,GPS静态测量技术的精度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接收机的精度、卫星的位置精度、信号传播时间等。

因此,在进行GPS静态测量时,需要认真选择合适的接收机和卫星,进行仔细的数据处理和误差校正,以提高测量精度。

总之,GPS静态测量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灵活的地理测量方法。

它可以用于各种地理测量任务,并取得非常高的测量精度。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天气条件和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认真处理测量数据和误差校正,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通过卫星信号来进行位置测量的技术。

它可以用于静态测量,即只需要在一个固定位置上进行测量,不需要移动。

以下是我对GPS静态测量技术的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具有高精度。

由于GPS系统具有高精度的卫星钟和众多的卫星,因此它可以提供高度精确的位置测量结果。

在静态测量中,将接收器安装在固定位置上,而不需要进行移动,可以减少由于移动所带来的误差,从而提高测量的精度。

GPS静态测量技术具有较长的测量时间。

在进行GPS静态测量时,接收器需要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由于信号传输需要时间,因此需要一定时间来收集足够的卫星信号来进行定位。

通常,测量时间需要30分钟至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以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

GPS静态测量技术的成本较低。

相对于其他高精度测量方法,如光学测量或无线电定位,GPS系统的设备和使用成本较低。

GPS接收器较便宜且易于使用,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或繁琐的操作,因此可以大大降低测量成本。

GPS静态测量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

天气条件对GPS测量精度有一定影响。

在有阴云、大风或强烈干扰的情况下,卫星信号的接收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在进行GPS静态测量时,需要选择天气条件较好的时段进行测量。

GPS静态测量技术对测量环境有一定要求。

在测量区域中,需要有多个卫星的信号覆盖,以获得可靠的定位结果。

在城市或山区等复杂地形条件下,由于信号的遮挡和反射等原因,可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干扰。

在选择测量地点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GPS静态测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成本较低的位置测量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时段和地点,以及进行足够长时间的测量,可以获得高度精确的位置测量结果。

需要注意天气条件和测量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GPS静态控制测量的成果分析

GPS静态控制测量的成果分析

GPS静态控制测量的成果分析GPS静态控制测量的成果分析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以下称《规范》)的要求,从三大部分去的评估与分析测量成果即:基线质量检核,外业成果质量检核和平差成果分析三大部分。

1.基线质量检核:在基线质量检核前应该先明确外业控制测量所要求达到的等级。

根据《规范》规定各等级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以下公式表示:Ó=[a2+(b·D)2]1/2 其中,Ó-标准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误差系数D-相邻点的距离,KM《规范》中规定在进行C级以下各级GPS网解算中,15KM内的基线,须采用双差固定解。

15KM以上的基线允许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

一般GPS 商用软件在进行基线处理前要对基线处理进行设置。

GPS处理软件默认的双差固定解合格基线方差比(ratio)大于3.0,一般说来在基线10公里以内,基线方差比满足此条件,可以认为是符合《规范》中等级网的测量要求的。

随着基线长度的增加,其中误差也相对会有所增加。

如果仅作为加密控制,或者要求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相对方宽条件,例如方差比为2 .0,这都是符合《规范》规定的。

2.外业成果质量检核外业质量检核是确保预期平差精度要求的重要环节:(1)重负基线边检核。

在C级以下各级GPS网基线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应小于相应级别规定精度的2√2倍。

而其中任一时段的结果与各时段平均值之差不能超过相应级别的规定精度。

(2)同步环闭合差检核。

《规范》中对同步闭合环的要求为Wx≦√3/5ÓWy≦√3/5ÓWz≦√3/5Ó各级同步环闭合差规定表如下:等级限差类型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2.0 3.0 6.0 9.0 9.0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3.0 5.0 10.0 15.0 15.0例如,静态处理软件3.0中采用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作为同步环的检核指标,当要求的控制网为四等控制网时,同步环的的限差应该在10ppm以内。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一、引言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利用卫星信号来确定地理空间位置的技术。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地理测量、土地测量、导航等领域。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为了获得高精度的结果,必须采用静态测量技术。

二、测量原理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卫星的信号与测站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之间的时间差来测量卫星与测站之间的距离。

通过至少四颗卫星的距离测量,可以确定测站的三维坐标。

(一)前期准备1. 确定测量任务:根据需要确定测量的范围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设备。

2. 配置测量设备:选择合适的GPS接收器和天线,确保其性能和精度满足测量要求。

3. 设置测站位置:选择适当的测站位置,以充分接收到卫星信号,并保持稳定。

(二)测量过程1. 数据采集:在测站上设置GPS接收器,并连接天线。

启动接收器进行自动采集,记录接收到的卫星信号。

2.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后续处理,包括数据解算、平差处理等,得到测站的位置坐标。

3. 精度评定: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定。

可以采用与其他测量方法的比对、重复测量等方法来评定。

(三)数据分析1. 数据质量评估:对测量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精度、可靠性等方面的评估。

2. 误差分析:对数据中的误差进行分析,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等。

3. 结果呈现:将测量结果以图形、表格等形式进行呈现,便于后续分析和应用。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 数据采集受限:由于环境和条件限制,可能会导致测量数据的采集受到限制,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

2. 数据处理复杂:GPS测量数据的处理过程相对复杂,需要进行多步骤的处理和计算,时间和精力成本较高。

(二)改进措施1. 提高设备性能:选择高性能的GPS接收器和天线,提高测量设备的灵敏度和精度,减少数据采集的受限因素。

2. 优化测量方法:针对具体的测量任务,优化测量方法,选择适当的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减少数据处理的复杂性。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一、背景和目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全球性的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由一组维持在太空中的卫星、地球上的控制站和接收机组成。

GPS静态测量技术是利用GPS接收机对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位置进行精确测量的技术。

这种测量技术主要用于地理测量、土地调查、地质勘探等领域。

本次测量工作的目的是对某地区的地形地貌进行精确测量和制图,以提供给相关部门作为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测量方法和步骤:1. GPS接收机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GPS接收机,考虑接收机的性能指标、测量精度和价格等因素。

2. 接收机设置与放置:根据测量的具体要求,设置GPS接收机的工作参数,包括观测频率、数据采样率等。

将接收机放置在稳定的位置,避免遮挡和干扰。

3. 数据采集与记录: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用于采集卫星信号,并记录相应的观测数据。

观测时间一般需要至少30分钟以上,以保证数据的充分采集。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采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差分、平差、滤波等步骤,以提取出所需的测量结果。

5. 结果验证与精度评定:对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和精度评定,主要通过与其他已有数据的对比来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1. 天气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天气条件可能会对卫星信号的接收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解决方案是选择天气良好的时机进行测量,并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滤波和修正。

2. 建筑物和遮挡物对卫星信号的遮挡:在城市区域进行GPS测量时,建筑物和遮挡物可能会对卫星信号进行遮挡,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解决方案是选择开阔的地区进行测量,并合理安排GPS接收机的放置位置。

3. 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积累和计算误差,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解决方案是采用精确的数据处理算法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多次重复处理,以减小误差。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心得(实习报告心得,静态,测量)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心得(实习报告心得,静态,测量)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实习报告,静态,测量) gps(rtk)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进一步深入了解gps原理以及在测绘中的应用,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gps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gps进行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并掌握gps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二:实习地点: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三:实习内容:测量学校四:实验原理:gps定位的原理是gps卫星发射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中含有卫星位置的信息,用户用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接收三颗或三颗以上的gps卫星,测出测站点(gps天线中心)到卫星的距离并解算出该时刻卫星的空间位置根据距离,并解算出卫星的空间位置,根据距离交会法求测站点坐标.其基本思想为: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用户站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机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实时计算测站点的三维坐标.五:实验过程:(一).参考站要求参考站的点位选择必须严格。

因为参考站接收机每次卫星信号失锁将会影响网络内所有流动站的正常工作。

1..周围应视野开阔,截止高度角应超过15度,周围无信号反射物(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物等),以减少多路径干扰。

并要尽量避开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的干扰。

2.参考站应尽量设置于相对制高点上,以方便播发差分改正信号。

3.参考站要远离微波塔、通信塔等大型电磁发射源200米外,要远离高压输电线路、通讯线路50米外。

4.rtk作业期间,参考站不允许移动或关机又重新启动,若重启动后必须重新校正。

根据以上要求在校园里选择合适的已知点,将天线架设是该点做为基准站,同时开机.打开主机和电台,主机开始自动初始化和搜索卫星,当卫星数和卫星质量达到要求后(大约1分钟),主机上的dl指示灯开始5秒钟快闪2次,同时电台上的rx指示灯开始每秒钟闪1次。

这表明基准站差分信号开始发射,整个基准站部分开始正常工作。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1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1

1GPS控制网外业观测设计1.1项目概况➢任务来源在2016至2017学年的上学期,通过学习《卫星导航定位基础》这门课程,有了GPS观测的理论基础。

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故利用2016年暑假的时间进行GPS测量实习。

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并掌握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GPS控制网的设计、外业观测与内业数据处理,使我们对控制测量实施全过程有一次亲身体验,从而提高每位我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GPS三维控制网的设计、外业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理全过程。

本阶段的任务是在沈阳市建设D级GPS控制网。

主要任务包括技术设计、选点、外业观测计划、外业观测、数据传输与格式转换、基线解算、网平差、成果质量控制、技术总结等。

➢测区概况测区在沈阳市市内。

经度:东经123度25分左右,纬度:北纬41度45分左右。

首先,测区内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

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缓倾斜。

其次,测区内主要以建筑和道路为主,人员密集、经济发达,属于繁华地带。

1.2技术依据➢本次GPS控制网外业观测设计依据如下:①《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314-2009,2009.② 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③ 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④《GPS城市测量规范》⑤《东北大学GPS实习任务书-2015》1.3现有测绘资料与选点情况➢现有测绘资料:①徐绍铨等,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②魏二虎等,GPS 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③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314-2009,2009.④百度地图上各个控制点附近的街景以与由东北大学到各个控制点的路线。

静态GPS控制测量使用技术方法

静态GPS控制测量使用技术方法

静态G P S控制测量使用技术方法1控制点的布设为了达到GPS测量高精度、高效益的目的,减少不必要的耗费,在测量中遵循这样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对GPS测量各阶段的工作,都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建议用户在测量实施前,对整个GPS 测量工作进行合理的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指对GPS网进行优化设计,主要是:确定精度指标,网的图形设计,网中基线边长度的确定及网的基准设计;在设计中用户可以参照有关规范灵活地处理,下面将结合国内现有的一些资料对GPS测量的总体设计简单地介绍一下;1、确定精度标准在GPS网总体设计中,精度指标是比较重要的参数,它的数值将直接影响GPS网的布设方案、观测数据的处理以及作业的时间和经费;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用户可根据所作控制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合理地制定;既不能制定过低而影响网的精度,也不必要盲目追求过高的精度造成不必要的支出;2、选点选点即观测站位置的选择;在GPS测量中并不要求观测站之间相互通视,网的图形选择也比较灵活,因此选点比经典控制测量简便得多;但为了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可靠地保持测量结果,用户注意使观测站位置具有以下的条件:①确保GPS接收机上方的天空开阔GPS测量主要利用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而且接收机上空越开阔,则观测到的卫星数目越多;一般应该保证接收机所在平面15°以上的范围内没有建筑物或者大树的遮挡;图5-1 高度截止角②周围没有反射面,如大面积的水域,或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如玻璃墙,树木等,不致引起多路径效应;③远离强电磁场的干扰;GPS接收机接收卫星广播的微波信号,微波信号都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而产生噪声,降低信噪比,影响观测成果;所以GPS控制点最好离开高压线、微波站或者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邻近不应有强电磁辐射源,如无线电台、电视发射天线、高压输电线等,以免干扰GPS卫星信号;通常,在测站周围约 200m 的范围内不能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在 50m 内不能有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递通道;④观测站最好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联测和扩展;⑤地面基础稳固,易于点的保存;注意:用户如果在树木、觇标等对电磁波传播影响较大的物体下设观测站,当接收机工作时,接收的卫星信号将产生畸变,这样即使采集时各项指标,如观测卫星数、DOP值等都较好,但观测数据质量很差;建议用户可根据需要在GPS点大约 300 米附近建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以便在必要时采用常规经典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在点位选好后,在对点位进行编号时必须注意点位编号的合理性,在野外采集时输入的观测站名由四个任意输入的字符组成,为了在测后处理时方便及准确,必须不使点号重复;建议用户在编号时尽量采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编号;3、基线长度GPS接收机对收到的卫星信号量测可达毫米级的精度;但是,由于卫星信号在大气传播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大气层中电离层及对流层的扰动,导致观测精度的降低;因此在使用GPS接收机测量时,通常采用差分的形式,用两台接收机来对一条基线进行同步观测;在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时,大气层对观测的影响大部分都被抵消了;基线越短,抵消的程度越显着,因为这时卫星信号通过大气层到达两台接收机的路径几乎相同;同时,当基线越长时,起算点的精度对基线的精度的影响也越大;起算点的精度常常影响基线的正常求解;因此,建议用户在设计基线边时,应兼顾基线边的长度;通常,对于单频接收机而言,基线边应以20公里范围以内为宜;基线边过长,一方面观测时间势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距离增大而导致电离层的影响有所增强;4、提高GPS网可靠性的方法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些方法提高GPS网的可靠性:1、增加独立基线数在布设GPS 网时,适当增加观测时段数,对于提高GPS 网的可靠性非常有效;因为随着观测时段数的增加,所测得的独立基线数就会增加,而独立基线数的增加对网的可靠性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2、保证一定的重复设站次数保证一定的重复设站次数,可确保GPS 网的可靠性;一方面,通过在同一测站上的多次观测,可有效地发现设站、对中、整平、量测天线高等人为错误;另一方面,重复设站次数的增加,也意味着观测期数的增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同一台接收机在同一测站上连续进行多个时段的观测时,各个时段间必须重新安置仪器,以更好地消除各种人为操作误差和错误;3、保证每个测站至少与三条以上的独立基线相连;保证每个测站至少与三条以上的独立基线相连,这样可以使得测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布设GPS 网时,各个点的可靠性与点位无直接关系,而与该点上所连接的基线数有关,点上所连接的基线数越多点的可靠性则越高;4、在布网时要使网中所有最小异步环的边数不大于6 条在布设GPS 网时,检查GPS 观测值基线向量质量的最佳方法是异步环闭合差;而随着组成异步环的基线向量数的增加,其检验质量的能力将逐渐下降,因此,要控制最小异步环的边数;所谓最小异步闭合环,即构成闭合环的基线边是异步的,且边数又是最少的;5、提高GPS网精度的方法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提高GPS网的精度:为保证GPS 网中各相邻点具有较高的相对精度,对网中距离较近的点一定要进行同步观测,以获得它们间的直接观测基线;为提高整个GPS 网的精度,可以在全面网之上布设框架网,以框架网作为整个GPS 网的骨架;在布网时要使网中所有最小异步环的边数不大于6 条;若要采用高程拟合的方法测定网中各点的正常高/正高,则需在布网时选定一定数量的水准点;水准点的数量应尽可能的多,且应在网中均匀分布,还要保证有部分点分布在网中的四周,将整个网包含在其中;为提高GPS 网的尺度精度,可采用增设长时间、多时段的基线向量;6、布设GPS 网时起算点的选取与分布若要求所布设的GPS 网的成果与旧成果吻合最好,则起算点数量越多越好;若不要求所布设的GPS 网的成果完全与旧成果吻合,则一般可选3~5 个起算点,这样既可以保证新老坐标成果的一致性,也可以保持GPS 网的原有精度;为保证整网的点位精度均匀,起算点一般应均匀地分布在GPS 网的周围;要避免所有的起算点分布在网中一侧的情况或连成一线的情况;2GPS基线解算1 基线解算的步骤基线解算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的过程;平差所采用的观测值主要是双差观测值;在基线解算时,平差要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根据三差观测值,求得基线向量的初值;第二阶段,根据初值及双差观测值进行周跳修复;第三阶段进行双差浮点解算,解算出整周未知数参数和基线向量的实数解;第四阶段将整周未知数固定成整数,即整周模糊度固定;在第五阶段,将确定了的整周未知数作为已知值,仅将待定的测站坐标作为未知参数,再次进行平差解算,解求出基线向量的最终解-整数解;2 重复基线的检查同一基线边观测了多个时段得到的多个基线边称为重复基线边;对于不同观测时段的基线边的互差,其差值应小于相应级别规定精度的22倍;而其中任一时段的结果与各时段平均值之差不能超过相应级别的规定精度;我们在进行基线处理时经常会遇到重复基线检查不合格的情况;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架设仪器时由于对中整平的误差造成该种情况一般对短基线影响很大,处理该种情况时需要在出外业前对基座进行检查并且进行外业观测架设仪器时严格对中整平;2、由于点号及仪器高输错、或外业记录时出错造成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并且由于该种情况还会造成异步环搜索时异步环不闭合,一般来说在软件上比较好检查出出错的观测点,例如我们可以在软件上查看观测数据通过观测数据的初始经纬度来判定点号是否出错;在搜索异步环时往往超限数据非常大;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一定要严格外业观测手簿的记录;3 闭合环搜索在GPS测量中,为了检验GPS野外实测数据的质量,往往需要计算GPS网中同步环或异步环闭合差;为了使精度评估更准确,往往需要删除一些重复基线,通常的软件都要求手工输入,若网较复杂,则工作量就非常庞大,而且错误、遗漏也就难以避免;实际上,在软件中,可以结合图论的有关知识,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的方法搜索整个GPS网中的最小独立闭合环、最小独立异步闭合环、最小独立同步闭合环以及手工选定环路和重复基线;所谓最小独立闭合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闭合环必须是最小的,即边数是最少的;闭合环必须是独立的;4 GPS基线向量网平差在一般情况下,多个同步观测站之间的观测数据,经基线向量解算后,用户所获得的结果一般是观测站之间的基线向量及其方差与协方差;再者,在某一区域的测量工作中,用户可能投入的接收机数总是有限的,所以,当布设的GPS网点数较多时,则需在不同的时段,按照预先的作业计划,多次进行观测;而GPS解算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误差、粗差以及不合格解;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定位结果的可靠性,通常需将不同时段观测的基线向量连接成网,并通过观测量的整体平差,以提高定位结果的精度;这样构成的GPS网,将含有许多闭合条件,整体平差的目的,在于清除这些闭合条件的不符值,并建立网的基准;另外,不管是静态解算还是动态解算,都是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的,而已有的经典地面控制网规模大,资料丰富;或者,用户只进行小范围的测量,需要的仅仅是局部平面坐标;加之,GPS单点定位的坐标精度较低,远远不能满足高精度测量的要求;而且,通常用户需要的是国家坐标系下的大地坐标或投影坐标或地方坐标系下的投影坐标,高程坐标也不再是大地高椭球高,而是水准高正高;有时还需要通过高精度GPS网与经典地面网的联合处理,加强和改善经典地面网,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样就需要将WGS-84之间的坐标增量转换到大地坐标中去,从而得到用户所需要的坐标;由于坐标系之间的系统参数不一样以及水准异常等原因,这种转换理所当然地会带来误差;根据平差所进行的坐标空间,可将GPS 网平差分为三维平差和二维平差;根据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和起算数据的数量和类型,可将平差分为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和联合平差等;所谓三维平差是指平差在空间三维坐标系中进行;观测值为三维空间中的观测值,解算出的结果为点的三维空间坐标;GPS 网的三维平差,一般在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或三维空间大地坐标系下进行;所谓二维平差,是指平差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下进行,观测值为二维观测值,解算出的结果为点的二维平面坐标;所谓无约束平差,指的是在平差时不引入会造成GPS 网产生由非观测量所引起的变形的外部起算数据;常见的GPS 网的无约束平差,一般是在平差时没有起算数据或没有多余的起算数据;所谓约束平差,指的是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完全是GPS 基线向量,而且,在平差时引入了使得GPS 网产生由非观测量所引起的变形的外部起算数据;GPS 网的联合平差,指的是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除了GPS 观测值以外,还采用了地面常规观测值,这些地面常规观测值包括边长、方向、角度等观测值等;3 常遇问题的解决办法1.如何处理不合格基线通过设置卫星高度角、采样间隔、有效历元等参数可以对基线进行优化;1 卫星高度截止角卫星高度角的截取对于数据观测和基线处理都非常重要,观测较低仰角的卫星有时会因为卫星信号强度太弱、信噪比较低而导致信号失锁,或者信号在传输路径上受到较大的大气折射影响而导致整周模糊度搜索的失败;但选择较大的卫星高度角可能出现观测卫星数的不足或卫星图形强度欠佳,因此同样不能解算出最佳基线;一般情况下处理基线中高度截止角默认设置为20度;如果同步观测卫星数太少或者同步观测时间不足,对于短基线来说,可以适当降低高度角后重新试算,这样可能会获得满足要求的基线结果,此时应注意,要求测站的数据要稳定,且环视条件要好,解算后的基线应进行外部检核如同步环和异步环检核以保证其正确性;如果用默认设置值解算基线失败,且连续观测时间较长、观测的卫星数较多、图形强度因子GDOP值较小,则适当提高卫星的高度角重新进行解算可能会得到较好的结果,这主要是观测环境和低仰角的卫星信号产生了较严重的多路径效应和时间延迟所引起的;2 采样间隔一般的接收机具有较高的内部采样率指野外作业设置的数据采集间隔,由1秒至255秒自由设置,默认为15秒;而处理基线中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参与处理,而是从中根据优化原则选取其中一部分的数据采样进行处理;采集高质量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是解决周跳问题的根本途径,而适当增加其采集密度,又是诊断和修复周跳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采用快速静态作业或者该基线观测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把采样间隔缩短;3无效历元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该卫星的健康情况恶劣;或者测站环境不理想、受电磁干扰而导致某些卫星数据信号经常失锁;又或者低仰角的卫星有时会因为卫星信号强度太弱、信噪比较低而导致信号失锁,或者信号在传输路径上受到较大的大气折射影响而导致整周模糊度搜索的失败;此时应该对该卫星的星历进行处理;通过查看基线详解,可以对卫星观测中周跳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失锁次数较多的卫星或者观测历元数过少的卫星进行剔除;2如何确定坐标系统1标准坐标系统采用标准的WGS-84、北京54以及国家80坐标系可以直接在网平差设置里选择,但是必须按要求输入正确的原点经度投影中央子午线;2自定义坐标系统或者工程椭球①已知参数一般的自定义坐标系或工程椭球是从标准的国家坐标系转换而来,大多数情形下是对加常数或者中央子午线、投影椭球高重新进行定义,因此必须选择相应的参数,包括所用椭球的参数、加常数、投影中央子午线、投影椭球高等;②未知参数假如是完全独立自定义的工程坐标系,尤其是没有办法与国家点联测、又或者投影变形超过规范要求的,可以选用标准椭球,例如北京54椭球参数,然后采用固定一点和一个方位角的办法来处理;具体方法如下:采用基线某一端点的单点定位解作为起点,然后用高精度的红外激光测距仪测出到基线另一端点的边长,经过严格的改正后,投影到指定高度一般是测区的平均高程面,然后假定一个方位角一般是采用真北方向算出基线终点的坐标,以此两点作为约束点,然后采用与前面一致的椭球参数,投影椭球高,此时注意原点经度中央子午线可以采用测区中央的子午线;这样,一方面使到其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在小比例尺的图上可以与国家标准坐标系联系起来;工程施工单位经常使用的自定义坐标系统;如果设计单位在测设时候布设了控制点且提供控制坐标成果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在使用GPS加密控制点的时候进行网平差就比较简单;我们只需要联测设计院提供的成果进行平差就好;但是如果设计单位没有提供控制点成果的情况下我们使用GPS进行控制点的观测时,就一定要确定好坐标系统;通常我们选择自定义坐标系统中的第二项即未知参数的情况进行网平差;例如某大桥的控制测量我们布设好控制点后进行观测;数据处理完后进行网平差时;我们就可在某端选取一个点将该点的大地坐标经纬度正算成平面直角坐标,然后用高精度的红外激光测距仪测出到基线另一端点的边长,经过严格的改正后,投影到指定高度一般是测区的平均高程面,然后假定一个方位角一般是采用真北方向算出基线终点的坐标,以此两点作为约束点,然后采用与前面一致的椭球参数,投影椭球高,此时注意原点经度中央子午线可以采用测区中央的子午线;亦可将该点的平面直角坐标作为约束点,然后在平差选择中选择角度约束指定另外一端点的坐标方位角和距离进行约束平差;。

实验报告GPS静态测量

实验报告GPS静态测量

实验报告GPS静态测量试验四GPS静态测量一、试验目的试验的目的是使同学了解采纳GPS定位技术建立工程控制网的过程,使所学理论学问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新学问的理解,增加同学的动手能力,培养同学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应达到如下要求:1、娴熟把握GPS接收机的使用办法,外业观测的记录要求。

选点、埋石的要求。

2、合理分配时段、把握星历预告对时段的要求。

PDOP值的大小对观测精度的影响,图形结构的设计及外业工作。

外业观测时手机或对讲机的合理应用。

3、把握GPS控制测量数据处理处理的流程,能自立完成基线解算及网平差二、试验地点:城市学院校区内,试验学时:4小时三、试验前的预备工作1、试验内容介绍:对试验的任务和意义作好充分了解。

2、使用的仪器及物品:GPS接收机(含电池)、基座、脚架若干台,作业调度表,外业观测手簿,小钢尺,铅笔,安装有传输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计算机,数据传输线若干根,便携式存储器。

3、搜集资料①广泛收集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控制测量成绩和地形图资料a.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成绩表、点之记、展点图、路线图、计算说明和技术总结等。

收集资料时要查明施测年月、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施测等级和成绩的精度评定。

b.收集的地形图资料包括测区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专业用图,主要查明地图的比例尺、施测年月、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成图质量等。

c.假如收集到的控制资料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全都,则应收集、收拾这些不同系统间的换算关系。

(注:本试验采纳地科系2022年5月建立的校内控制网资料)①收集有关GPS测量定位的技术要求通过参考测量规范,收集有关的测量技术要求。

GPS测量规范包括:a.《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22b.《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22四、GPS控制网的布设1、GPS网图形设计原则①GPS网应按照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情况,作业时的卫星情况,预期达到的精度,成绩的牢靠性以及工作效率,根据优化设计原则举行。

2023年gps实习心得体会

2023年gps实习心得体会

2023年gps实习心得体会2023年gps实习心得体会1这次GPS实习包括两大部分--GPS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测绘gps实习总结。

其中静态测量包括现有资料的收集(包括武大地图、已知点数据资料等)、实地勘踏选点并进行标记、调度方案的确定、正式外业数据采集、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内业处理。

动态测量包括利用GPS RTK技术进行RTK地形测量用于绘制等高线图以及利用RTK进行放样操作。

这次实习,实习成果如本报告第一到第三部分所展示,从整体来说,通过静态测量建立了武汉大学一校区到三校区的的国家C级GPS控制网,而通过动态RTK地形测量获得了武汉大学三校区友谊广场的等高线图。

其中在静态测量的内业处理中,通过基线解算、独立环闭合差检验、三维无约束平差、二维约束平差等过程可以很容易的得到重复基线长度较差、无约束和约束平差后各点的大地坐标和空间直角坐标。

实习体会与收获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刻体会了现代的测绘在空间卫星技术下的发展和GPS在各方面的领域的广泛运用。

也深刻的理解了现代社会对内业处理工作者的高知识水平的要求。

在内业处理过程中,经过自动化的基线解算和平差,通过删减卫星调整基线来提高精度让我懂得了如何去"精益求精"。

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过程中,空间卫星技术和其他的测绘技术将更加长远发展,那么就对我们现在还未走入社会的测绘人要求更多而且要求更高,数学计算和协调能力是测绘的显性要求,而编程能力和英语能力将是测绘的隐性要求而且将会越来越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在静态测量实习过程中由于其中一台GPS接收机因为电源耗尽无法正常开机而使我们第二天的数据采集不能按照计划的调度方案执行。

因而需要临时调整调度方案,这对我们而言是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一开始各组长和队长都有点慌,因为这样会导致我们原先的计划全被打乱,而且要重新安排调度计划。

一方面我们需要按照国家C级网的要求进行观测(每个点得观测至少2个时段,每个时段至少观测60分钟),但另一方面由于接收机数量上会减少一台,加上电池的工作时间有限,以及老师要求我们每个时段得观测一个半小时左右。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任务本次GPS静态测量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掌握GPS静态测量原理、方法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了解GPS在测绘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通过实习,提高我们对GPS静态测量原理、方法及数据处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以下几项主要的工作:1、测区踏勘和选点在测区踏勘过程中,我们了解了测区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等基本情况,并根据GPS测量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测量点位。

在选点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地物地貌的变化、遮挡物的影响等因素,并尽量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点位。

2、GPS静态测量设置在GPS静态测量设置过程中,我们按照要求正确安装了GPS接收机,并设置了相关的参数,如高度角、数据采样率等。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同步观测和数据传输的设置,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数据处理和分析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专业的GPS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我们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了无效数据和错误数据。

然后,我们对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和基线解算等处理,得到了各点的坐标和高程等信息。

我们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如精度评估、成果输出等。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GPS静态测量实习,我们不仅学习和掌握了GPS静态测量原理、方法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还对GPS在测绘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数据传输的稳定性、遮挡物的影响等,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次实习对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有很大的提升,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测绘工作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GPS测量原理与应用实习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不断发展,GPS测量原理及其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工程测量领域的重要部分。

为了深入理解和应用GPS测量原理,我们进行了一次实习,以期通过实践掌握这一技术。

GPS静态控制测量报告

GPS静态控制测量报告

GPS静态控制测量报告GPS静态控制测量是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高精度测量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地面上安装GPS接收器,并获得一定时间范围内的GPS观测数据,以确定测量点的空间坐标。

本报告旨在对GPS静态控制测量进行详细说明,并分析测量结果。

一、测量目的和背景本次测量的目的是确定目标测量点的精确坐标,以便在地理信息系统或工程项目中使用。

通过GPS静态控制测量,可以获得高精度的空间坐标,提供准确的测量结果。

二、测量原理和方法1.GPS系统原理:GPS系统是由一组卫星、地面控制站和接收器组成。

卫星发射信号,接收器接收信号并计算出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通过同时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并使用三角定位原理,可以确定测量点的三维坐标。

2.测量方法:测量前需选择合适的测量基准点,并在测量区域内布设控制点。

接收器安装于控制点上,定时记录卫星信号,以获得足够的观测数据。

观测时间可根据测量要求而定,一般需要数小时至数天。

收集到的观测数据通过专门的处理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测量点的坐标。

三、测量器材和工具1.GPS接收器:高精度的GPS接收器,包括天线和数据记录器。

接收器应具备双频测量能力,以提高测量精度。

2.三脚架或测量支架:用于安装GPS接收器,保持接收器的稳定。

3.电源和数据传输设备:为接收器供电和数据传输,可以使用电池或外部电源。

四、测量过程和数据处理1.安装接收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点布设接收器,确保接收器安装稳固。

2.数据采集:启动接收器,开始数据采集。

采集时间应该足够长,以获得稳定的测量结果。

同时,还需记录气象条件、接收器状态等相关信息。

3.数据传输和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

处理软件会根据测量原理和数据质量对数据进行修正和筛选,得出最终的测量结果。

五、测量结果和精度分析通过GPS静态控制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测量点的三维空间坐标。

根据测量要求和测量条件的不同,精度可以达到亚米级甚至亚亚米级。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一、概述GPS静态测量技术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接收来自地球上多颗卫星的信号,并计算这些信号的传播时间和地球上的位置,从而实现测量的目的。

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静态测量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地球物理勘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工作原理1. 基本原理GPS静态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卫星给出的信号进行测量,卫星的信号包含该卫星的位置和传播时间两个要素。

接收器接收到来自多个卫星的信号后,通过比较信号的传播时间,可以计算出接收器与卫星的距离。

通过测量多个卫星的距离,可以实现对接收器位置的确定。

2. 数据处理GPS静态测量的数据处理包括测量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后处理和结果的分析。

(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指通过GPS接收器获取来自卫星的信号,并记录信号的到达时间。

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需要保证接收器的稳定和准确度,以确保测量结果的精度。

(2)数据后处理数据后处理是指利用计算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将测量数据与参考数据进行比对,根据测量原则和方程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最终的测量结果。

(3)结果分析结果分析是指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检查测量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判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三、测量工作总结1. 测量准备在进行GPS静态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装置和设备,包括GPS接收器、天线以及数据记录仪等。

还需要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GPS测量方法和技术。

2. 测量过程在进行GPS静态测量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操作。

需要确定测量基准点和控制点,选择合适的测量网格。

然后,设置测量装置和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

在记录数据的要确保测量装置的稳定和准确度,避免因外界干扰而导致测量误差。

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整个测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参与GPS静态测量实习,了解GPS测量原理和操作流程,掌握常用GPS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自己的实地测量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方法1.实习内容本次GPS静态测量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习GPS测量原理和系统结构,了解GPS信号传播特点。

(2)熟悉GPS仪器的外观和功能,了解GPS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流程。

(3)进行GPS基线的测量,包括观测站点的选择、设置观测参数、观测数据的采集等。

2.实习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和相关资料的阅读,学习GPS测量原理和系统结构,了解GPS信号传播特点。

(2)示范操作:由师傅进行GPS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的演示,包括GPS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流程。

(3)实地测量:根据指导教师的安排,选择合适的观测站点,设置观测参数并进行GPS测量观测,采集观测数据。

三、实习结果与分析1.实习结果通过实习,完成了一次GPS基线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观测站点选取合理,观测参数设置准确,观测数据采集完整。

2.结果分析(1)观测精度: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到的GPS测量结果与实际控制点坐标的差异较小,证明了GPS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差分处理:通过差分处理,能够有效消除GPS观测数据中的系统误差和大气延迟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3)数据质量评估:通过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估,可以得到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应用提供参考。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存在问题(1)在GPS观测过程中,由于设备使用不熟练,操作不够规范,导致观测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

2.改进措施(1)加强对GPS测量仪器的使用操作培训,提高自己的设备操作技能。

(2)学习和掌握更多的GPS数据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参与GPS静态测量实习,我深刻理解了GPS测量原理和操作流程,掌握了GPS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并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实地测量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GPS静态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测量方法,它可以实现对地球上任意位置的精确定位。

本次测量工作主要针对某个工程项目的地形测量需求,使用了GPS静态测量技术进行测量。

我们选择了合适的GPS测量设备。

在这次测量中,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的GPS接收器,该接收器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我们的测量需求。

在测量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测量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测量基准点,并计算了测量网络密度和基线长度,保证了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一系列的操作流程。

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测量站点,并进行了天线的安装和校准。

然后,我们使用了合适的测量时间段和测量模式,以获得稳定的信号和减小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接收器进行合适的设置和参数调整,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次观测和测量。

每次观测都包括了多个接收卫星的信号,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获得了每个观测点的坐标和高程信息。

在每次观测后,我们还进行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进行必要的改正和调整。

在整个测量工作中,我们严格遵守了测量规范和操作要求。

我们注意了测量环境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消除。

我们还进行了数据质量的评估和精度分析,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GPS静态测量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地形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精确定位和高程测量。

在本次测量工作中,我们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获得了满意的测量结果。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测量工作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在测量点上同时观测多颗卫星的信号来确定测量点的位置和坐标,从而实现对地球表面上的点
的准确定位。

GPS静态测量技术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精度高:GPS静态测量技术可以实现亚米级的精度,特别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测量的
工作,如地质测量、土地测量等。

2.速度快:GPS静态测量技术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测量,相对于传统测量方法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3.适用范围广:GPS静态测量技术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测量,
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测量工作。

4.实时性强:GPS静态测量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地点的坐标信息,与其他测量方法相比,更具实时性。

1.选择合适的观测点:观测点的位置要尽量避免有大量的建筑物、山脉等遮挡物,以
保证信号的稳定性。

2.合理设置观测时间:观测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一般来说,观测时间
越长,测量结果越精确。

3.保持设备的稳定:在进行GPS静态测量时,需要保持设备的稳定,避免设备的晃动
或是其他不必要的干扰。

4.准确记录观测数据:在进行GPS静态测量时,需要准确记录观测数据,包括观测时间、观测卫星数量、观测信号强度等,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GPS静态测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方法,在各种测量工作中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GPS静态测量技术在使用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点、合理设
置观测时间、保持设备稳定以及准确记录观测数据,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GPS静态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测量的方法,主要用于获取目标的精确位置和坐标。

在测量工作中,我们主要采用了GPS静态测量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下面是对我们的测量工作及GPS静态测量技术的总结:一、测量目标和任务:我们的测量工作主要目标是获取目标区域内各点的精确位置和坐标,以便进行地图绘制、地形分析、计算距离和面积等。

任务包括选取控制点、设立测站、进行GPS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等。

二、测量仪器和设备:我们主要使用了GPS接收器、三脚架、电源和数据线等测量仪器和设备。

GPS接收器是测量的核心设备,用于接收卫星信号并计算出目标点的位置和坐标。

三、测量步骤:1. 选取控制点:根据测量目标和任务的要求,选取一定数量的控制点,这些点应分布在测量区域内,并能够提供较好的信号接收条件。

2. 设立测站:在选取的控制点上设置测站,并进行必要的场地准备工作,如清理周围的杂物、安放三脚架等。

3. 进行GPS观测:打开GPS接收器,进行观测,并记录所得的数据。

观测时间应足够长,以获得较好的观测结果。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筛选、差分处理、坐标计算等。

5. 结果输出和绘制地图:根据处理和分析得到的结果,输出测点的位置和坐标,并绘制地图。

四、GPS静态测量技术的优点:1. 高精度:GPS静态测量技术能够实现较高的测量精度,满足大部分测量任务的要求。

2. 快速:GPS静态测量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测量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 全球覆盖:GPS是一种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测量,适用于各种地理环境和测量任务。

4. 数据可靠:GPS观测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提供准确的测量结果。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1. 对测点选取的考虑不够充分,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在以后的测量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选取控制点的筛选和布设。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GPS静态测量是一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精密测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测量、建筑测量、道路测量等领域。

本文将从GPS静态测量的定义、原理、设备和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说明。

一、GPS静态测量的定义GPS静态测量是一种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测量,获取测站坐标和监测网形变、地心运动等信息的技术。

该技术可用于求解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并提供计算所需的观测数据。

GPS静态测量通过测量卫星发射的电磁波的传播时间来获取卫星与测站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和卫星的位置确定测站的位置。

该技术在GPS接收机端使用了多项式拟合技术和差分技术,从而提高了位置和时间的精度。

GPS静态测量需要以下设备:1. GPS接收机:用于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并将测站与卫星之间的距离转换为坐标信息。

2. 天线:用于接收GPS信号。

3. 支撑物:用于支撑天线并使其稳定。

4. 数据智能化设备:用于存储、处理和转换观测数据。

GPS静态测量的操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测站位置:选择适当的测站位置是成功进行GPS静态测量的关键。

测站应尽可能避开有遮挡的地方,并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天线和支撑物。

2. 安装天线和支撑物:天线和支撑物应根据所测量的状况进行合理选取。

天线应放在一个高于地面障碍物的平坦地面上,支撑物应选用牢固稳定的设备。

3. 连接设备:将天线和接收机连接起来,并校准相关设置。

然后将设备放置在支撑物上。

4. 观测:开启接收机并开始观测。

观测时间越长,数据越充分,最终结果也越精确。

5. 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上传至数据处理设备中,并进行数据预处理、数据拟合等操作。

最终得出测站坐标和误差估计等数据。

6. 结果验证: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直到满足所需的精度和精确度。

五、结论GPS静态测量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非破坏性的测量技术,可用于测量建筑、桥梁、隧道、大坝等工程结构物,以及土地深度、地下水位、地下管线等地下物体的测量。

兰州交通大学gps实习总结

兰州交通大学gps实习总结

兰州交通大学gps实习总结兰州交通大学gps实习总结GPS测量技术总结一、实习目的GPS静态测量本次GPS静态观测实习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获得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运用理论及计算能力,并对GPS静态观测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熟悉GPS静态相对定位原理、Sounth、Trimble、ashtech三种GPS接收机的使用掌握GPS网的网形设计。

熟悉GPS静态测量的步骤。

学会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软件的简单使用。

1.1实习安排准备好理论知识,掌握控制测量的技术要求,以及仪器的使用规范及过程,协调好分组的搭配。

仪器调度表(略)第二组组长:孙瑞第二组组员:张凯郑聪旺郭高孙前亮赵勇智王力赵宝铎陈建玺赵亚强田斌1.2实习任务以各个班为单位建立测量实习队,10人一组(第三组为11人),分3组。

每组领取GPS一套(包括主机、脚架、基座、连接线等)、记录板一块、对讲机、记录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和石桥子经济开发区的具体情况,建立E级GPS网。

E级GPS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级别固定误差(mm)平均边长(km)比例误差系数(mm)E≤100.2~5≤20每小组利用各组领取到的接收机对两个控制点进行观测,观测时段为一小时,观测2个时段。

1.3测量规范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2*)。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73-97)。

3、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1.4测区概况本测区为本校九教东西方向的荒地,那里有许多施工剩下的土堆地形复杂1.5GPS网的布设GPS网设计的出发点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努力降低成本。

因此,在进行GPS的设计和测量时,既不能脱离实际的应用需求,盲目地最求不必要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也不能为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而放弃对质量的要求。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_测量工作总结GPS静态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测量技术,在现代化的测量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GPS静态测量技术进行总结,并通过实践经验对该项技术进行分析。

GPS静态测量技术是指通过在测站内固定GPS接收机,记录由卫星发出的信号,从而得到各个测站的坐标信息的一种测量方法。

在GPS静态测量过程中,由于接收机长时间处于同一个位置,因此可以取得高精度的坐标信息,对于测绘和建设等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GPS静态测量技术的优点如下:1. 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其精度一般可以达到1-2毫米级别。

2. 相对于传统的测量方法,GPS静态测量技术具备非常高的效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测量任务。

3. GPS静态测量技术不受天气和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进行测量。

4. 基于GPS静态测量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科学、有效,可以对数据进行高效而准确的处理。

然而,GPS静态测量技术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 GPS静态测量技术会受到GPS信号质量的限制,如果信号质量不好,就会影响测量精度。

2. 如果环境中有高大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则可能会影响GPS卫星信号的接收,从而影响测量结果。

3. 因为GPS信号需要穿过大气层,因此会受到大气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测量精度受到影响。

4. 数据的处理过程非常繁琐,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软件支持,否则可能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GPS静态测量:1. 确定基准站和伪随机噪声码。

在测量前需要确定基准站,并选用合适的伪随机噪声码,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选定测量点。

在实际测量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测量点,保证测量结果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3. 进行数据采集。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对数据进行处理。

在测量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利用专业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准确的测量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gps静态测量技术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XX。

篇一:GPS静态测量与数字化测图技术总结GPS静态测量与数字化测图技术总结班级:测绘12-2班学号:31218082**姓名:* *2015年7月8日GPS静态数据处理技术总结一、测区概述雁山区位于桂林市南部,全境多石山和丘陵。

本次实习测区主要范围为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周边,整个测区大致位于东经110°16’06”- 110°18’58”,北纬25°03’05”- 25°07’35”之间。

测区范围内山区较多,道路复杂,房屋众多,植被虽然较茂密,但是平坦空地也不少,布点位置相对地域开阔,便于进行GPS观测。

二、技术依据1、《GPS与数字化测图实习指导书》;2、《技术设计书》;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1997);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

三、坐标系的选择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平面坐标系统选用WGS-84坐标系,3°带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精度为111°,测区投影分带为6°带的第19带,3°带的第38带。

四、起算数据如下表五、仪器设备和软件GPS控制测量采用南方GPS接收机和中海达GPS接收机,其静态相对定位精度为:静态基线±(5mm +1ppmD);高程±(10mm+2ppmD)。

这些GPS测量系统配备有星历预报软件、后处理解算软件,完全能满足GPS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

XX南方数据转换软件为南方GPS 后处理程序,基线结算及平差软件为中海达HGO数据处理软件,能够基线向量处理、GPS网平差软件、多种GPS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完全能满足GPS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

六、GPS静态测量方案GPS流程图:开始选点布网数据采集工具:数据传输软件(功能模块)结果:记录在接收机中的原始数据数据传输工具:数据传输软件(功能传输模块)结果:记录在计算机中的原始数据格式转换工具:格式转换软件(功能模块)结果:标准格式数据结束网平差工具:GPS网平差软件结果:点坐标、基线转换参数及相关统计是否完成所有观测和基线解算基线解算工具:基线解算软件结果:GPS极限向量解1.布网方案GPS网设计的出发点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努力降低成本。

因此,在进行GPS的设计和测量时,既不能脱离实际的应用需求,盲目地最求不必要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也不能为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而放弃对质量的要求。

本次GPS网采用网联式布设,充分利用GPS测量的优点,我们第一大组自己布点10个,选取原有已知点中的5个作为已知点,GPS网点数共计15个。

可使用接收机12台,分12个小组进行测量,等级为E级。

2.布设要求●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台、电视接收天线、微波塔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受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幕墙玻璃等):●地面基础稳定,易于标石的长期保存;●当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现标是否安篇二: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项目概述1 概述项目来源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09〕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

“**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测区概况**市地处广西西部,** 地区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34′-106°47′,北纬23°46′-23°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思想汇报专题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

**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完成任务情况**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平方公里,201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1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精度要求作业技术依据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国土资源部)。

g.《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桂土调查办发[2007]3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广西城镇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范文TOP100二OO九年二月)。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

《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200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1993)。

《地籍图图式》(CH 5003-94)。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 16818-2008)。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系统基准1.范文写作平面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度分带,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06°30′。

2.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已有测区资料及起算数据来源已有测区资料1.平方公里。

年原**市土地局委托原******测制1:1000地形图约121994年至2004年**市相关测绘部门先后所测的1:500地形图约73平方公里。

覆盖面积约28平方公里的地籍数据(右江区建成区和城东工业园部分单位)。

******生产的1:1万比例尺地形图。

近期利用航空、卫星影像制作的1:5000或1:10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

f.******提供的(河池-**)C级GPS 网点和**右江河谷D级、E级GPS控制网成果。

******提供的Ⅰ田南线、Ⅲ巴都线、Ⅲ武平线等水准线路的水准点。

g.h.i.j.k.l.原有土地权属界线核定书和地籍图件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定和变化等有关资料。

建设项目征地及近期土地征用、转用的有关资料。

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资料。

辖区行政区划代码表。

以上已有资料可利用于控制点的选埋、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作为修补测的工作地图控制网精度要求控制网平面精度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点位误差不得超过±5cm。

四等以下平面控制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设备和人员投入设备投入南方灵锐系列GPS RTK仪器一套(基准站一台,移动站二台),中海达HD-8200X系列单频GPS接收机6台套,NA2水准仪1台套,标尺一副,埋石工具一批,汽车1辆。

人员投入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10人,司机2人。

网布网方案和外业实施布网方案在一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埋设二级和图根控制点。

每幅图至少有1个二级控制点(含二级以上),每个点至少保证能与一个点通视。

按照设计书要求,每幅图至少布设2个埋石控制点,总共布设控制点不低于6个,并便于设置全站仪及加密控制测量使用。

观测要求按《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 73-97)执行。

外业实施选点埋石按照《**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要求,对二级和图根控制点进行埋石。

为了达到控制目的,并兼顾有利于控制点的长期保存,采用了室内设计和野外实际选点埋石相结合的措施,共布设二级控制点94座,其中埋石93座,由于有一些一级控制点选择的位置处于公路,城镇街道,晒谷场等水泥地面上,所以采用了刻石的措施,共计1座,埋石图根控制点176座,非埋石图根控制点852个,达到了布设合理、密度均匀的控制目的,满足了测图的需要。

野外观测整个外业测量采用6台中海达单频GPS接收机,该仪器标称精度为5mm±1ppm,其性能可靠,精度指标高,现场量取仪器高和填写外业记录登记表。

**测区采用的市GPS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进行观测,均匀选取两个一级控制点作为起算点,每台仪器作为流动站进行观测,保证每个二级和图根埋石控制点与固定站的有效同步观测时间不少于15分钟,有个别二级和图根埋石控制点由于点位环境复杂,作业人员延长了观测时间。

同时,为了保证成果可靠,在观测二级和图根埋石控制点的同时,每个控制网均选取了一定数量的一级控制点进行观测,以达到检核的目的。

在固定站发生变化的同时,作业人员对每个控制网均选取了一定数量的二级和图根控制点进行重复观测。

控制网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进行整网平差篇三: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姓名:姚佩超专业:测绘工程学号:20101350022实习内容:GPS静态测量实习实习时间:——指导老师:赵好好王永弟孙景领组别:2010级测绘工程(1)班2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2013年7月1日星期一目录一、实习目的................................................................. (3)二、实习准备和组织安排................................................................. . (3)实习地点:............................................................. (3)实习仪器:............................................................. (3)实习分组:............................................................. (4)三、测区概况................................................................. (4)四、施测过程................................................................. (5)测前................................................................. ..................................................................... .. (5)测中................................................................. ..................................................................... .. (5)测后................................................................. ..................................................................... .. (6)六、实习成果................................................................. (6)1 项目属性................................................................. .. (7)坐标系统................................................................. (7)解算数据................................................................. (7)2 观测文件................................................................. .. (8)3 基线解算................................................................. .. (9)基线成果................................................................. (9)重复基线检查................................................................. .. (14)同步环检查................................................................. (15)异步环检查................................................................. (16)4 平差结果................................................................. (17)WGS84自由网平差结果................................................................. . (17)七、实习心得................................................................. . (20)八、附录................................................................. ..................................................................... (20)技术规范:............................................................. . (20)一、实习目的(1)、运用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课内实验已掌握的基本技能,利用现有仪器设备及资料进行综合训练,对GPS静态作业流程进行熟悉,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GPS静态测量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GPS 测量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的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