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起源问题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道德起源的四种学说的相似之处

道德起源的四种学说的相似之处

道德起源的四种学说的相似之处
道德哲学中有多种学说解释道德起源的问题。

以下是四种常见的道德起源学说,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达成的社会契约或共识。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通过合作与互相约束来建立社会秩序,并制定道德规范以维持社会稳定。

互惠主义:互惠主义或互助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们相互间的互惠关系。

根据这一观点,人们通过互相帮助和合作来满足彼此的需求,形成了道德原则,如互相尊重、公正和慈善。

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学说认为,道德起源于自然法则或客观规律。

根据这种观点,道德原则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们可以通过理性和推理来发现并遵循这些原则,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利益。

后验道德心理学:后验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个体的感知和情感反应。

根据这一学说,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是通过经验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与情感、同理心和社会规范有关。

这些学说在道德起源问题上存在相似之处,都试图解释道德行为的根源和基础。

它们都强调了人际关系、合作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以及个体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

然而,它们也各自强调了不同的因素和机制,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每种学说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对于道德起源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解释视角。

1。

伦理学知识点10 道德的起源

伦理学知识点10 道德的起源
康德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固有的 “纯粹理性”。
(二)当前学术界看法
1、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2、认为道德的产生源于人们的需要。
(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1、 劳动是道德产生的前提劳动创造了道德 主体。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在劳动中产生 了道德意识。
2、 社会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每个社会性群体成员要面对整个群体以
柏拉图认为至善理念决定了道德的起源。 朱熹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理。“仁义礼智 四者皆一理。”
(3)教育论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教育和环境等 外在因素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
2、内在说: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 然本性,即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烁 我也,我固有之也”,“仁义礼智根 源于心”。
二、道德的起源
(一)各种观点
1、外在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外在于人的 某物或者某种力量. (1)神意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天”的意旨或 “上帝”的启示 。
孔子: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基督教伦理学认为道德根源于“上帝”的启示。
“摩西十诫” 便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
然后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
(2)理念论则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或者 绝对精神或理等
及其他成员,当面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 时候,道德就产生了。
狩猎禁忌 严禁乱伦的禁忌
(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3、 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思维,是道德产生的 主观条件。
具体说,这包括意象类化、整合的能力, 意象肯定、否定的能力,意象顺向、逆向推 演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维水平,道 德才能产生。

在关于道德起源的问题上孟子与的观点

在关于道德起源的问题上孟子与的观点

在关于道德起源的问题上孟子与的观点
1、神启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孔子认为道德来源于天,是上天把道德交给圣人,由圣人制定出规定,教导人们去遵守,西汉的董仲舒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西方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认为道德根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诫便是“上帝”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然后摩西向教民们宣讲的教规或道德戒律。

《出埃及记》中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后,来到西奈山,上帝下达了十条诫律,即“摩西十戒”。

“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2、天赋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
有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伦理学讲义之道德的起源和道德的根源

伦理学讲义之道德的起源和道德的根源

共同发展的关系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共同发 展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是共同发展的。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演 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的起源和根 源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互补性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具有互补性。一方面,社 会文化背景为道德观念提供了土壤和基础; 另一方面,个人经验和选择则对道德观念的 发展和演变起着推动作用。两者相互补充,
宗教信仰对于道德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精神寄托和价 值支持,有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习俗与道德起源
社会习俗是道德起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社会共同体的传统、习惯和惯例等形式,对个体行为 进行规范和约束。
社会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元素,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这些元素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
03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关系来自相互影响的关系道德起源与根源的相互影响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方面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方面。例如,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可能影响道德 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同时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互动关系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在实践中是相互作用的。例如,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社会文 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个人经验和选择的影响。
道德的起源与根源
目录
CONTENTS
• 道德的起源 • 道德的根源 •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关系 • 道德的演变与未来发展
01 道德的起源
宗教信仰与道德起源
宗教信仰在道德起源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许多宗教 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对于信
徒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通过教义、仪式和组织等形式,传递着道德 价值观,引导人们向善,抑制恶行。

道德起源的理解

道德起源的理解

道德起源的理解道德起源自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是人类在互相关系中对善恶、对行为的评价和规范的产物。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本文将通过对道德的起源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德这一重要概念。

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道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道德是人类在社会化进程中为了维护个体和群体利益而形成的一种规范。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其生存和繁衍需要与他人相互合作。

为了维系社会秩序和发展社会协作能力,人们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道德准则。

例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互助互爱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

二、道德起源于文化传承道德的形成也与人类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人们从文化中获得了道德的认知和实践,形成了道德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各个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们对善恶行为的评价和规范。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仁爱”和“孝道”,西方文化强调“公正”和“责任”。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道德起源于个体意识道德不仅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规范,也是个体内心的道德自觉。

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逐渐形成了个体意识中的道德观念。

个体的道德观念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激励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尊重他人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通过个体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四、道德起源于大众共识道德的形成需要人们达成共识,并由大众广泛接受和遵循。

只有当大部分人都遵守道德准则时,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

当个体的道德行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鼓励时,他人也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和遵守道德。

因此,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与社会的全体成员紧密相关。

五、道德的现代意义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的起源PPT资料(正式版)

道德的起源PPT资料(正式版)

社会 性道 德结 构
道德的现象结构
道德活动现象 道德意识现象 道德规范现象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道德的关系结构 集体与集体的道德关系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道德的水准结构
过时道德 应世道德 趋前道德
二、个体性道德结构
个体性道德结构,是从道德的 个人情境及其个性形成、个人素 质及品格入手,从微观个体的角 度,将个人看作为道德的主体或 载体,揭示其内部各要素依据某 种关系而组合构架的体系模式。
“文革”
—— 被“道德”凝固的时代
第三章思考题:
1、简述人的本质。 2、何谓人的道德需要的两重性? 3、试析道德的起源。 4、试论“囚徒困境”与人类道德。 5、如何理解“道德是一种必要的恶”? 6、试述道德的本质。 7、试述道德结构态势的无序性和有序性。 8、伦理学应该怎样描绘道德结构模式? 9、道德有哪些主要的社会功能?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第二,人自身的生产活动也 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3、道德产生的内在源泉
人不仅在劳动这种生产方式中 表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证明自己 作为人的身份,同时也产生出属于 人的需要,这里当然也包括道德的 需要。当人类的道德需要作为个人 的道德需要表现出来的时候,个人 之需要道德,就直接与个人的生存、
3、道德是人的本能的体现 4、道德由人的情感欲望产生
个体道德的境界结构
自由的道德境界
合作还 道德修养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是背叛? 当人类的道德需要作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表现出来的时候,个人之需要道德,就直接与个人的生存、发展与完善的需要联系起来了。
过时道德 创获精神财富活动=科教文化

伦理学史上对道德起源的争论

伦理学史上对道德起源的争论

伦理学史上对道德起源的争论在伦理学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争论观点:1.神权说神权说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或神明的意志。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规范是由神明制定的,人类只是被动地接受和遵守。

这种观点在某些宗教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反驳,例如在无神论者中。

2.家族主义说家族主义说认为道德起源于家庭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规范是在家庭中通过亲情关系逐渐形成的。

家族主义说的支持者认为,道德规范是为了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和延续而产生的。

3.人权说人权说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规范是为了保护人类的权利和利益而制定的。

人权说的支持者认为,道德规范是人类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4.社会进化说社会进化说认为道德起源于社会的进化和发展。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规范是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产生的。

社会进化说的支持者认为,道德规范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5.约定说约定说认为道德起源于社会的契约和约定。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规范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协商和约定的,而不是由外部力量制定的。

约定说的支持者认为,道德规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

6.直觉说直觉说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直觉和感性认识。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规范是人类天生的一部分,是人类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的。

直觉说的支持者认为,道德规范是人类情感和感性认识的表现。

7.自然法说自然法说认为道德起源于自然界中的法则和规律。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普遍适用的法则和规律,这些法则和规律构成了道德规范的基础。

自然法说的支持者认为,道德规范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的表现。

8.功利说功利说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功利。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规范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幸福和利益而制定的。

功利说的支持者认为,道德规范是人类理性的选择和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9.情感说情感说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情感和体验。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道德的起源的名词解释

道德的起源的名词解释

道德的起源的名词解释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指导着人们如何判断是非、善恶,并规范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然而,道德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

一、道德的社会起源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组成群体生活的时期。

对于原始社会而言,道德的形成是为了保持社群的稳定和安全。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和共同利益的追求会形成相互依赖的群体,而道德规范则是维系群体秩序的基石。

因此,原始社会中的道德主要表现为对群体利益的尊重、互助合作和约束个人行为的规定。

二、道德的心理起源道德的心理起源主要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在心理学领域,有关道德的理论主要包括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情感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于道德准则的认知,并能够进行道德判断和决策。

道德情感理论则认为,人类在道德行为过程中会出现情感体验,如良心、内疚和道德敏感等。

这些情感体验促使个体在道德问题上作出积极的行为选择,从而推动道德的发展。

三、道德的文化起源道德的文化起源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演变。

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构成了该文化的道德体系。

文化对于道德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通过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方式来传递道德观念。

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定义和认知存在差异,因此道德的起源也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四、道德的进化起源道德的进化起源是指道德规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化和进步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困境,而道德的起源也随之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技、经济、政治的进步,社会对于道德行为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

同时,道德的发展也受到个体的价值观、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道德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议题,涉及到社会、心理、文化和进化等多个方面。

它从原始社会中的群体合作开始,通过心理认知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逐渐形成。

道德起源的四种观点

道德起源的四种观点

道德起源的四种观点道德起源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了关于道德价值和规范的根源。

不同的学派和哲学家对于道德起源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道德起源的四种主要观点,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神秘主义观点神秘主义观点认为道德起源来自于神灵或超自然的力量。

根据这种观点,道德规范和价值是神或宗教所赋予的。

基督教中的十诫被视为上帝的旨意,是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神秘主义观点强调道德的超自然性和绝对性,主张道德是普遍适用的,超越了人类的个人或社会利益。

然而,神秘主义观点存在一些问题。

不同宗教之间的道德规范可能存在冲突,这使得神秘主义观点难以解释道德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对于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神秘主义观点并不具有说服力。

我们需要考虑其他观点来解释道德起源。

二、进化主义观点进化主义观点认为道德起源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道德规范和价值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产物。

进化主义观点强调道德的相对性和可塑性,认为道德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进化而逐渐形成的。

社会进化中,为了保持群体的凝聚力和合作性,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互助、公平和道德规范的认同。

然而,进化主义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它难以解释一些跨文化的共同道德规范,或者某些特定行为的道德普遍性。

进化主义观点无法解释一些不符合人类利己主义本性的道德行为,例如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

我们需要探索其他观点来理解道德起源。

三、社会约定主义观点社会约定主义观点认为道德起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约定和协商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道德规范和价值是社会为了维持秩序和公正而制定的。

社会约定主义观点强调道德的相对性和历史性,认为道德是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中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可能存在差异。

然而,社会约定主义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它无法解释一些普遍的道德价值和规范,或者一些超越特定社会背景的道德准则。

社会约定主义观点容易导致相对主义和道德混乱,因为不同社会或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可以有很大差异。

道德起源的四种观点

道德起源的四种观点

道德起源的四种观点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具有普遍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异性。

道德起源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哲学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众说纷纭,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神秘主义观点、自然主义观点、社会契约论观点和进化论观点。

一、神秘主义观点神秘主义观点认为,道德是来自于超自然力量或神灵的指示。

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古代宗教信仰中,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

这些宗教认为,人们应该遵从上帝或神灵的旨意来进行行为规范。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如“天命之谓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

二、自然主义观点自然主义观点认为,道德是来自于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本能或理性。

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理性和道德意识,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否。

此外,现代自然主义者也认为,道德是一种基于自然规律的本能反应或社会进化的产物。

三、社会契约论观点社会契约论观点认为,道德是来自于人类之间互相协商达成的社会契约。

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和卢梭等人的著作中。

他们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处于一种原始状态下,没有任何行为规范。

但是,在进入社会之后,人们需要通过互相协商达成一种共同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

四、进化论观点进化论观点认为,道德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和演变的产物。

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等人的著作中。

他们认为,道德是一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惯或习俗,并且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演变。

此外,现代进化论者也认为,道德是一种适应环境和生存需要的进化产物。

总结以上四种观点各有侧重,但都有其局限性。

神秘主义观点过于依赖于超自然力量,缺乏科学性;自然主义观点忽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契约论观点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进化论观点则忽略了道德本质上是人类意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起源问题道德起源问题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伦理道德存在的基础。

伦理学思想史上,各学派对此问题众说纷纭。

总的来说有四种旧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神启说、天赋说、情感欲望说、动物本能说。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学说是在旧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之上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说,它观点与以往伦理学家的论述存有一定差异。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一种劳动关系,是劳动活动推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是劳动把本来孤立的个体联系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

这就是最初的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

其次,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意识到他人和整体的存在和利益,道德才会产生。

再次,劳动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比较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包括道德意识在内的各种意识。

最后,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相互交往复杂了。

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准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最早的道德观念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而道德则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这就是对道德的起源做了最为精辟的概括。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及《马克思文集》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论述。

它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

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从简单、临时、到复杂、稳定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劳动不发达,劳动的节奏和秩序十分简单,劳动过程中人们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常常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简单协作特征。

与这种简单狭隘的社会关系相适应的道德还处于萌芽状态。

随着建立在两性基础上的劳动分工的出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相对稳定。

每一性别在劳动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劳动工具或手段,从而逐渐结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人们在这种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多次重复着同一活动,就养成了某种习惯或秩序。

归根到底,正是劳动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成了人的道德需要,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和动力。

生产劳动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会基础和决定因素。

二、马克思的观点与以往伦理学家的论述之区别旧伦理学的道德起源学说共有四种。

第一种是神启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神的启示或天的旨意,企图从“神”、“上帝”或者“天”、“绝对精神”那里引申出道德。

在西方,古代希腊贵族奴隶主的思想家柏拉图就是这种观点代表,他认为道德是神把“善的理念”放进人的灵魂中去的结果,由于人的灵魂不同,等级不同,道德也就分为指挥、勇敢、节制、正义等不同德性。

在中国,汉代地主阶级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道德的“三纲五常”说成是“圣人”根据“天意”而制定的规矩。

即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

董仲舒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并通过对阴阳五行说的歪曲来论证他的观点,他认为天和阴阳五行说都是有道德的,而人又是天的副本,即“人付天数”。

这样封建道德被神化了,违背了封建道德也就触犯了天意,很显然,这种道德起源说是假借“神”或“天”的意志,把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教神圣化,以便欺骗、愚弄和统治被压迫阶级。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

它不认同宗教鬼神理论,认为鬼神说是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物质在人的意识中扭曲的体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与“道德源于天神的旨意或启示”的世界观不一样,二者立足的根源不同。

神启说把道德起源归于神或天的意志,并把统治阶级的道德神化,是对广大群众的愚弄和压迫;而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说认为人的社会劳动是道德的起源,而非基于不存在的神和臆想出来的有意志的人格。

第二种是天赋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先天存在的良知或绝对精神,把道德说成是人与生俱来,内心固有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

以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及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为代表的学派认为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心的产物。

朱熹、张载及黑格尔也将道德的依据或归属归结于某种理念与精神。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纯粹理性”。

他把人受理性支配的不以环境为转移的意志叫做“善良意志”,人的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因此道德是一种与现实无关的先验的东西。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发展了孟子的思想,认为自我的良知,不仅是至善的道德主体,而且是社会伦理纲常之根本。

他认为“知是心只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以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种起源说,把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说成是出于人的“良知”、“良能”。

较之那种直接从“神”那里引出道德的观念同样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经由后天的劳动以及劳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而形成,不赞同道德是先天存在的良知或绝对精神,把道德说成是人与生俱来,内心固有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协作和帮助,以及人的生产带来的交换和分配,使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一种社会关系。

随着劳动分工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地被凸现出来,个人的利益观念和追求也逐渐产生了。

随着建立在两性基础上的劳动分工的出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相对稳定。

每一性别在劳动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劳动工具或手段,从而逐渐结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人们在这种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多次重复着同一活动,就养成了某种习惯或秩序,这就是道德。

而非人与生俱来的品质。

第三种是情感欲望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人的情歌欲望要求,人的善性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欲望。

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认为道德是从人的情感欲望中引申出来的。

此种观点在17-18世纪的西欧广泛流行。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并不神秘,不是人生来固有的,也不是外部来的启示,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感情,即对同胞的同情心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费尔巴哈认为:“没有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

感觉的呼声是第一重要的绝对命令”。

即人的一切善恶都来源于感观上的快乐和幸福。

中国古代,管子曾指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就是说,人们的伦理观念直接取决与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一理论有着共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道德源于社会劳动,正是在劳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对社会利益不同需求的划分,所导致对物质的追求而形成的理想社会秩序。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相互交往复杂了。

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准则。

可以说这种道德准则包含了一部分由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要求而产生的社会秩序的标准。

但是,情感欲望说这一理论把道德完全归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有些片面。

由劳动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是受到外界秩序影响的、并非完全来自人内心的欲望需求。

第四种是动物本能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动物的合群本意。

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动物本能即合群感的简单进化和延续,主张道德来源于动物界。

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他们认为动物界存在的同种相互扶持的现象,就是动物合群性道德情感的表露。

人们通常所说的善,道德这种社会现象,不外是动物的本能而已。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道德产生于人的社会劳动,不赞同道德来源于动物界。

但是,社会劳动论中,劳动所引起的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重要因素,这与动物本能说中动物的合群本意有着相同的意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学说与动物本能说是相互联系的。

合群本意也就是希望参与群体生活而非独自生活,即产生社会关系。

类似于由劳动而产生社会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由社会关系而产生的秩序需求类似于动物的合群本意。

但是社会劳动所产生的道德比动物的合群本意范围更大。

由于劳动而形成社会分工、产生社会关系,不仅仅是渴望进行群居生活而产生的相互要求而已。

总的来说,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尽管内容不同,性质有别,但都是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去考察道德的起源,因而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史观的道德学说。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唯物史观出发,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寻求道德的起源,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道德的起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