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众数与中位数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42f79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9.png)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8b53296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6.png)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中位数与众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两种统计量,它们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一些不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和意义,也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
但是,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和求法。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求法、实例等。
2.数据材料,用于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与众数。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数据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哪些统计量来描述?进而引出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计算其中位数与众数,并解释其含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3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3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922e49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2.png)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运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展示数据,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778ac4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e.png)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1.2 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唯一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1.3 教学目标•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够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
1.4 教学重点•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众数的概念和确定方法。
1.5 教学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对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掌握。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与引入通过举例引入,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个班级近期的数学考试成绩,询问他们如何分析成绩的集中趋势。
2.2 概念讲解2.2.1 中位数的概念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2.2 众数的概念介绍众数的定义,并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众数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众数的确定方法。
2.3 计算方法讲解2.3.1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详细介绍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包括奇数个数据和偶数个数据的情况,并通过实例演示进行说明。
2.3.2 确定众数的方法讲解众数的确定方法,包括通过观察和统计出现频次,以及当数据为连续型时的处理方法。
2.4 错误分析介绍可能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例如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不准确、计算方法错误等,进行错误分析并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指导。
2.5 实际应用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3.1 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列出相关的公式和定义,并用彩色粉笔进行标示,以突出重点。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将教材中的例题和解析展示给学生,以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呈现。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21a14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d.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见特征。
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一次深化,也是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一次提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基础。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去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处理还不够敏感,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
2.准备课件,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
3.准备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班级考试成绩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间成绩?如何找到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成绩?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组数据,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交流讨论。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回顾。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7bbcf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1.png)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沿着创设情境,引入中位数、众数——探索、理解中位数、众数定义——应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决策——解决身边实际问题这样的主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属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由一首含1、2、3、4的诗启示出生活中点点滴滴若留意,时时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入实际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发现平均数在有些
情况下很难反映问题真实的一面,进而思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这一重点,本节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探索、尝试归纳的活动,然后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达到能够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会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特选取了两个生活实例,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同时还让学生留心生活,列举了一些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决的,使学生体会到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后生活点悟这一环节,既举出众数在生活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又给学生一些生活启迪,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味到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从而自主学习数学.。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5b720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e.png)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0314679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8.png)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数据的集中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练习题。
3.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某班有5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成绩分布在60-100分之间,其中有20人的成绩在80分以上,问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直接计算这5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可能会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11cae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d.png)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教案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和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理解和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学内容1.什么是中位数2.如何计算中位数3.中位数的应用实例4.什么是众数5.如何计算众数6.众数的应用实例教学步骤1.介绍中位数–定义中位数: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中间的数值,即把数据分成两个等分,前半部分的数值都小于中位数,后半部分的数值都大于中位数。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有序数据的正中间的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有序数据的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举例演示计算中位数的过程。
2.练习计算中位数–以一组数据为例,让学生进行计算中位数的练习。
–让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并进行讨论和纠正错误。
3.应用实例:中位数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测量数据中的中位数,降低极端数据的影响等。
4.介绍众数–定义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数值。
–计算众数的方法:找出数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数值即为众数。
–举例演示计算众数的过程。
5.练习计算众数–以一组数据为例,让学生进行计算众数的练习。
–让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并进行讨论和纠正错误。
6.应用实例:众数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统计调查数据中的众数,分析销售数据中的畅销产品等。
教学资源•数据集合示例•计算工具或工作表•应用实例的相关资料或题目教学评估•练习题或小测验: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检查他们的理解和能力。
•应用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解决问题,检查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拓展活动•介绍其他相关概念:均值、四分位数等。
•给学生更复杂的数据集合,让他们应用多种统计概念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众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众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5b264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e.png)
-识别众数时,对于多个众数的情况处理。
-在实际问题中,选择使用中位数还是众数来描述数据集的特征。
-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如何排除异常值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影响。
举例:
-难点解释:当数据集为偶数个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如数据集{1, 2, 3, 4}的中位数是(2+3)/2=2.5。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数据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它能够反映出数据集的中心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集的典型特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我们班同学的年龄数据,通过找出中位数和众数,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大多数同学的年龄范围。
-在求众数时,如果数据集中有两个或以上的数出现次数相同且最多,则这些数都是众数,如数据集{1, 2, 2, 3, 3, 4}的众数有两个,分别是2和3。
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 全省一等奖
![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 全省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1a50ece0650e52ea5418980b.png)
《中位数和众数》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多角度地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在具体情境中,能搞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三、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引入老师带着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在公园里玩游戏,他们的年龄分别是(岁):39,5,6,6,5,6,5,6,6,6.能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群体的年龄特征吗?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7.165.1(21 ,即,众数是和.2、合作探究例 某工程咨询公司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的月工资如下:(1)求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作为一般技术员,若考虑应聘该公司技术部门的工作,该如何看待工资情况?(2)虽然该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的平均工资是3860元,但它不能代表普通部门员工该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如果除去总工程师、见习生的工资,那么其余8人的平均工资为3475元,比较接近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因此,如果你是一名技术人员,你可根据该部门员工工资的中位数和众数来考虑是否应聘.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2900元或众数2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386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3、运用提高1. 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B. 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C.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D.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答案:A2. 你课前所调查的2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4、课堂小结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特征:1.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2. 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 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目的: 通过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情景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注意事项:在学生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时,最好是让他们结合具体实例来说明,这样对学生理解数据的代表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它们作出评判颇有好处.5、布置作业1. 课内练习1、22. 课后作业题A组、B组3. 收集一组与本班同学相关的生活数据(例如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眼镜近视的度数、身高、体重等),并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四、教学反思“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揭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地否定.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学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1055f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66.png)
北师大数学八年级第3课时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响。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生:…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讲授新课“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婷婷爸爸公司遇到怎样的情况”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 职员B月工资/元7000 4400 2400 2000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杂工G1900 1800 1800 1800 1200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
通过有争议的问题情境,再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平均,使他们的认知冲突得到升华。
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8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8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1900元或众数1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53c25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0.png)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f7833580eb6294dc886cc9.png)
Don't worry about the result, first ask yourself if you are qualified enough, and the effort must be worthy of the result. When the time is in place, the result will naturally come out.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首先应复习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可以通过具体问题来进行比较: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四、例习题的分析: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教材P146例6的意图:①、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②、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③、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④、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补充例题:。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45d98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8.png)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https://img.taocdn.com/s3/m/c922137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0.png)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中位数和众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67d15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e.png)
中位数和众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3.学生能够将中位数和众数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难点1.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2.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
3.如何将中位数和众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1.什么是中位数。
2.如何求解中位数。
3.什么是众数。
4.如何求解众数。
5.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
6.将中位数和众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自行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案例法: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
3.呈现法:通过教学PPT,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
4.情境法: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解决。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导入问题:如果有10个人的薪水分别为:1000元、2000元、2500元、3000元、3500元、4000元、4500元、5000元、6000元、7500元,请问这10个人的中位数是多少?有哪些众数?2.让学生自行思考答案后,进行解释和讲解。
第二步:探究中位数1.讲解什么是中位数,以及它的求解方法。
2.通过教学PPT展示示例,进行分析解答。
第三步:探究众数1.讲解什么是众数,以及它的求解方法。
2.通过教学PPT展示示例,进行分析解答。
第四步:对比中位数和众数1.让学生认识到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的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2.通过教学PPT展示示例,进行分析解答。
第五步:将中位数和众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1.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这个问题。
2.让学生自行思考和解答,然后进行分享和讲解。
第六步:课堂练习1.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和解答。
2.给出反馈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通过实例引入,学生积极思考,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
2.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PPT展示,在学生的参与下,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众数与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
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2019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
“2019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
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