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复习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总复习历史检测题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三总复习历史检测题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选择题1.(2022·湖南郴州调研)战国秦汉时期,北方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其主要原因在于()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北方战乱频仍、民族迁徙的结果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B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迁,造成大量中原地区人南迁江南地区,带去先进技术和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属于表现,排除。

2.下表是鸦片战争后,从中国香港输出至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据此推知()A.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B.彻底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C.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解析:C对材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输往美国的中国劳工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并不主要来自香港,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大量的中国劳工输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无法得知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是否解决,排除B项;大量华工输入美国,促进了美国的开发,故选C项;《南京条约》中的通商口岸不包括香港,排除D项。

3.“清朝光绪年间,巴西政府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与清朝官员商谈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与古巴、秘鲁分别签订《古巴华工条款》和《中秘通商条约》,一些华工到达古巴、秘鲁等地以后,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

1879年,巴西总理派遣使节喀拉多来华……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

”这说明清政府对巴西关于华工移民的商谈和要求()A.持非常消极和谨慎的态度B.因应对“三国干涉还辽”无暇顾及C.提高华工政治地位的条件D.因古巴和秘鲁华工的抵制而拒绝解析:A据材料“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可知当时移民巴西问题并未列入协商、谈判议题,故A项符合题意;“三国干涉还辽”此时尚未出现,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C、D两项材料均体现不出,排除。

热点专题:历史视角下的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课件]

热点专题:历史视角下的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课件]
)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 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据毛奕琳《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问题8: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相 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其一,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态势; 其二,中国人口、经济状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
问题6: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1)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 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5)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由政治(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
规模 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
材料八: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 态势。这阶段的人口迁移体现了国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化的过渡性, 迁移规模增加,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中国人口、经济状况 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整的新格局,并由此对城乡社会发 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城市病”、农村“空巢”现象及迁移人口贫困化、权益 保护与社会融入等城乡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
3.观察《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讲述述“十六国” 的概念和时代特征。
概念:
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 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 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 总称为“十六国”。
特征:
政权并立,各国彼此攻战;经济 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迁徙和少数民族內迁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3)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4.观察《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图》,结合教材知 识,概述前秦的建立、巩固统治及其产生的影响。
氐族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
改革措施: 政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文化: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民族 矛盾。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 强盛,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
路线
1、西北的氐族和羌族, 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 中; 2、蒙古高原上的匈奴 族和羯族,由北向南 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有一部分迁 结果
到辽宁,有一部分迁 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 口,已经占当地人口的一半。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2.观察地图,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西晋实行的民族措施和带来的结果。
影响: 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②中原人口大量 死亡,幸存者纷 纷逃离南逃,形 成我国古代历史 上的第一次大规 模的人口迁徙高 潮。
——
扫 地 无魏 遗晋 《。以 资来 治积 通蓄 鉴, 》
八王混战给社会造成巨 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 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 饱受中痛原人苦口。迁“往八南王方之乱” 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 落。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各政权和各种势力对游牧民族力量的利用。
思考: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有什么影响?
➢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趁机起兵反晋。西 晋灭亡后,北方民族政权林立。
➢ 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合作探究
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及教训
➢ 原因:(1)西晋统治集团生活奢侈腐化,朝 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2)晋武帝大封同 姓诸王,导致八王之乱。这破坏了西晋的统 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内迁各 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一些首领乘机起兵,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材料描述的是( B )
A.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B.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C.魏灭蜀汉,走向统一 D.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2.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
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
可以担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
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 D )。
A.“国人暴动”
B.七国之乱
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 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匈奴的铁弗部自称 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内迁各族认为自己与 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另一方面 反映了内迁民族极力证明自身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 法性,以便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课堂练习
1.(临沂费县二模改编)“(咸宁五年)十一月, 大举伐吴……(公元280年)三月壬申……孙皓 大惧,面缚舆榇(表示放弃抵抗),降于军门。”
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 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 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 就是晋武帝。
2.统一全国 263年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3张PPT)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3张PPT)

5.内迁人数: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 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十六国时期 民族融合不断加深
◆北方各族内迁给带来了哪些社会变化?
自丧乱以来六十余年,苍生殄灭,百不遗一,河洛丘虚,函夏萧条……
——《晋书》
4世纪后期,前秦逐渐强盛,苻坚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 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使得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事。——《晋书·食货志》
太康之治
1.三国归晋——西晋的统一
(1).背景:
①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②曹丕死后,太尉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 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三国归晋
魏 220年 蜀 221年 吴 222年-229年
这些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后的生活和以前相比的确安定了许多,但当时整 个中原地区剑拔弩张,政权的更替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西晋时期
从三国鼎立到西晋一统
1.建国:时间:266年

君主:司马炎 都城:洛阳
263年 魏灭蜀
280年 西晋灭吴
2.统一:280年统一全国
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
266年司马炎篡权建立晋朝 263年魏灭蜀
280年西晋灭吴
266年西晋建立(洛阳)--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归晋
三国尽归司马氏
2.建立:(重点)
(1)时间:公元266年
(2)建立者: 司马炎(晋武帝)
(3)都城:洛阳
3、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十九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_讲解部分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十九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_讲解部分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形成北 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
方的民族大交融;北方人民南迁, 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阿拉伯:7世纪,征服西亚和北非
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

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汗血马”、饲草苜蓿、饮 食、服饰、棉花、香料、珠 宝、金银器皿等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 拉伯地区
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 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杂 技、魔术、音乐、舞蹈等
考点四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阶段 近代 以来 工业革命后
概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钟表 文化产品
约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进口钟表数量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 逐渐流行;中国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造钟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基综础合篇篇
知能一 人口迁徙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1.古代 1)阶段特征: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冲击;游牧民族的迁徙促进了区域文 化的发展。 2)影响:游牧民族的迁徙客观上使东西方的联系加强了。一方面,游牧民 族的冲击推动了农耕世界的变革,促进了各个区域的文化碰撞、交流和 融汇;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对遭受其冲击的地区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破坏。 2.近代 1)阶段特征: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徙;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
学习聚焦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演变趋势 1)趋势: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 2)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陆路交通 时断时续;贸易物品的变化。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高三地理复习精品课件13:3.2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高三地理复习精品课件13:3.2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 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 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
住地迁移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017·唐山二模)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 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 吸现象。下图为2008~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读图,回 答1~3题。
农村到农村 、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 城市到农村四 种。其中农村到城市是 发达国家 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 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三、地域文化与人口
文化 背景 与人

中国 文化 与人

初婚年龄大小,影响 出生率 ;婚姻关系 是否稳定, 婚俗 影响出生率
宗教 生育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从早婚早育到 晚婚晚育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职业 选择
人口 流动
从“ 学而优则仕 ”到“全民皆商” 从 安土重迁 到“ 四海为家 ”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01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02
人口迁移的影响
03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017·衡水模拟)下表为我国2017年春运迁出率/迁入率前十位城市表(根据 2017年全国春运大数据制作)。下图为我国2003~2016年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 投资占全国比重图。据此,完成1~3题。
广东省 深圳市 迁出率
北京市
广东省 东莞市
福建省 厦门市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近代西方人口迁徙和文化的扩张与交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近代西方人口迁徙和文化的扩张与交融
返回
主题二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 化的扩张
梳理 夯实必备知识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选必3,P66—67) 1.独立战争前后的美国文化 (1)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文化:多元性。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美利坚民族与_美__利__坚__文__化__的形成。 2.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到19世纪上半叶, 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 (2)社会居民: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 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选必3,P40—41)
背景 19 世纪初,_黑__奴__贸__易__受到限制,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开始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_华__工__出__国__ (1)华工是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场 美国 所的主要劳动力。 (2)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
(3)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 ①西班牙、_葡__萄__牙__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②_拉__丁__舞__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③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④在19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大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 隶贸易、_奴__隶__制__,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 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⑤战争促成了战后_考__迪__罗__独裁权力的形成,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 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2.殖民侵略下的印度文化和埃及文化 (1)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博弈 ①英国在将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和英国的_法__律__体__系__、 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 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③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

第2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讲义--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第2讲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讲义--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微讲之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专题主线线索1: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

以印欧人为主的游牧部落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线索2:古代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主要是匈奴人内迁。

在亚洲西部,是阿拉伯人进行扩张,在欧洲,日耳曼人不断南迁。

线索3: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

线索4: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而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线索5: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在大洋洲,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线索6: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线索7: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救助。

线索8: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质。

典型的移民国家有美国、新加坡。

二、模拟练习1.公元1—7世纪的游牧部落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地图,这种改变不包括( )A.欧洲陷于分裂,出现诸多日耳曼蛮族王国B.波斯帝国兴起C.“五胡乱华”,中国北方出现分裂混战局面D.西亚崛起阿拉伯帝国2.据如图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A.打断了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B.直接原因是阿拉伯人扩张C.促进了区域文化交流与发展D.强势征服了罗马帝国文化3.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

这说明(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4.“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252热点二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课件】(30张)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252热点二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课件】(30张)

至1850年,黑 奴约为1 500 万,⑤为白人 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 出4 800万, 1834-1941年亚洲移 出1 200-3 700万⑥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 万,1974年为947.5 万,1985-1990年年增 长率为2.59%⑦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 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8分)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 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 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全民族的抗战。(7分)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 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⑧,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 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⑨。新 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⑩。
2.英国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商品市场与原 料产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遭到屠杀,人口减少,导致白人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 居民。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9世纪初,英美等国颁布禁止奴隶贸易法令,迫使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 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形成苦力贸易。华工为美 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教学研究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教学研究

2024年第03期38教学研讨“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教学研究◎王彦成 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自统编版教材使用以来,如何解决“有限的时间和庞大的信息量之间的矛盾”[1]成为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相继流行的项目化、主题式、大概念教学理论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抓手。

相较于侧重问题驱动的项目化与主线递进的主题式教学理念,大概念聚焦于在广泛的历史时空中整体把握学科内涵,实现素养的转化。

本文拟借助对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大概念教学理论,涵育学生的历史思维,浅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聚焦大概念的教材重构何为大概念?埃里克森指出:“大概念”就是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

[2]从这一视角看,大概念与教学立意有某些相似之处,都侧重于在知识落地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不同的是,教学立意常在单一课时教学中呈现,大概念更侧重教学的整体性。

这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备课模式,从全局着眼,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上位性。

解读选择性必修3“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这一单元的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3]不难发现,本单元主要讲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和迁移过程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据此进行单元文本解构:单元课程结构现象观念核心概念第6课 古代人类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迁徙:①印欧人迁徙 ②日耳曼人南迁 ③五胡南下2.新式族群:①赫梯人 ②波斯人 ③希腊人 ④雅利安人 ④五胡入华3.冲突:①赫梯与埃及争霸 ②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 ③五胡乱华 ④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4.政权:①赫梯帝国 ②波斯帝国 ③贵霜帝国④日耳曼人政权 ⑤阿拉伯帝国5.文化:①西亚北非文明首次统一 ②种姓制度及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 ③希腊文明成就领域多样 ④五胡汉化 ⑤阿拉伯文化扩张 1.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发展;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3.民族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4.民族迁徙促进了族群融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材料四 魏晋时期中原引入的少数民族家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配人教
18
高几
床榻
材料五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①③④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配人教
15
5.以下关于十六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十六国是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的十六个政权的总称 B.前秦政权是由鲜卑族苻坚建立的 C.西南的成汉政权也属于十六国之一 D.十六国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配人教
11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配人教
12
自主反馈
能力提升
1.【北京中考】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C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配人教
9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反映了司马昭妄图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后来
他的儿子实现了其梦想,建立晋朝。西晋的建立者是( B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曹丕
D.曹操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2)大量非洲黑人进入美洲 ① 概 况 : 大 约 从 ___1_6_世__纪_____ 开 始 , 非 洲 黑 人 被 贩 卖 到 美 洲 做 奴 隶。
②影响: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 严 重 影 响 了 非 洲 的 社 会 发 展 ; 为 美 洲 的 __种__植__园___ 和 矿 山 提 供 了 劳 动 力。
第一 末新航路 洲际性人口大迁移。二是从人口迁移的规模
阶段 开辟到18 来看,这一阶段从欧洲迁入美洲的人数有限,
世纪中叶 规模不大。三是对非洲黑人采取强制性国际
间集体移民
阶段
时间
特点
第二
从18世纪中叶到
一是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数量大大增加,规 模空前。二是非洲黑人仍是美洲人口迁移的
阶段 19世纪上半叶 重要组成部分
(3)大量欧洲人来到美洲,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3.影响 (1)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 (2)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__欧__洲__文__化____主导、融合多种文化 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拓展]近现代人口迁徙
阶段
时间
特点
一是从人口迁移的动机来看,这一时期的人
从15世纪 口迁移完全是以侵略、掠夺和抢占为目的的
影响 在各地形成__唐__人__街___,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 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拓展]近代中国海外移民 1.原因 (1)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等地的掠夺开发也在如 火如荼地进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 19世纪初,奴隶贸易受到限制, 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中国成为列强的目标。 (2)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传统农业、手工业衰落,大批农业和手 工业者破产。 (3)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4)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美洲族群的变化
(1)表现:
①印第安人的锐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 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 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 ② 非洲黑人增加 :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向美洲贩卖黑人奴隶,为
殖民者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劳动力。 ③ 欧洲人的增加 :欧洲人移民进入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增加。 (2)影响:改变美洲的 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
(3)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 ,大多由 政府组织 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
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 成 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 形成 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 国家统一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
展。 (3)有利于 江南的开发 ,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 开发南洋 ,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 ,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 中外文化的交流 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背景: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国际化加强 ,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
(2)阶段与路线: ①二战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 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 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大量非洲劳动力流向中东产油国 。 ③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吸引许多亚非移民 。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总体特征:移民社会存在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 文化认同问题 ,既有融
当地主要居民。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19世纪初,英美等国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 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 缺少廉价劳动力;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签订,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
(2)开发美洲: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 苦力。 华工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和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的主要劳动力。 (3) 开发大洋洲 :华工在种植园与矿山辛勤劳动,促进当地的开发。
随堂训练 提能训练
核心知识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 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 。如东汉以后 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 北方人民南迁 ,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④20世纪90年 代: 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期的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
(3)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 ①劳工迁移: 20世纪50~70年代 ,大多数移民的工作 是 制造业部门的体力劳动和公共服务行业的脏活累活 。
②精英迁移: a.原因:大约从 20世纪80年代 开始,随着 新兴产业 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 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 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 b.特点: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 精英迁移 ”的新趋势。这在跨国公司
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作为移民中的
“精英”,在跨国公司发挥重要作用。
2.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1)产生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 等原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分类: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 (3)地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迫害的犹太难民;二战后主要产 自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 (4)国际社会的努力: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1年, 联合国制定《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 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自 2001年起,每年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5)问题: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仍然没有改变 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 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 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 北方战乱 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 统治阶级 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专题十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主题定位: (1)古代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与转型产生重大 的影响。 (2)近代欧洲人的移民扩张改变了美洲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 严重损失,驱动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移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新的 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 成规模日渐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英国殖民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变化
(1)殖民:最初,澳大利亚只是作为英国流放犯人的场所;19世纪,随着 工业革命 的开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英国加紧在澳大利亚建立农
场;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2)影响:土著居民遭驱赶与屠杀,人口锐减;更多的 英国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 迁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