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哲学通论

第一章绪论

1、试述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

答: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对象,应当是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作为教育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虽然来自教育学,但又高于教育学。教育哲学具有理论性、综合性、批评性等特点。

2、试述教育哲学的研究任务。

答:1.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既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予理论上的阐明;2.对教育史上和当前教育实际中有正义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论;3.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新的技术革命的要求,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做出回答,对未来的教育做出科学的预测。

3、教育哲学建立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答:在思想上,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外,在哲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不同的认识论,是培根的经验主义和笛卡儿的理性主义,这两种认识论在教育思想上的反映就是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之争,这两种教育思想直到今天尚有余波。又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变革,第一次给教育这一社会想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教育中一些根本问题。再如,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领域内也发生着新的变化,要求人们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教育哲学走向科学化的关键问题。

2.采用古今中外法。任何科学研究,绝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闭门造车,要采用古今中外法,博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宋儒程颐指出“孟子所以独处于诸儒者,以能眀性也。”[5]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6]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善端,这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7]他把这“四端”扩而充之,就是“四德”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他认为“四德”是人所本有的,并且是区分人与非人的标准,是人性的固有内容,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8]所以人性就必然是善的,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见,孟子的人性论十分强调“人”与“非人”(禽兽)的区别,在他看来,人与禽兽的相异之处仅有一个:有无仁义等道德。有之,即是“人”;无之,则是“非人”(禽兽)。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属性。这表明孟子将人视

为社会的人。孟子认为,人类进入群体社会之后,人的属性具有两重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孟子对人性的界定接触到了人的社会属性,开始从人的社会属性上对人的本质属性作深层次的探讨,这是以往学者所未提及的。这就是孟子“性善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探讨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之一。

至于世上存在一些不善之人或恶的现象,孟子认为是由后天条件造成的,原因在“人”而不在“性”。由此可见,孟子是以心善言性善的,徐复观说:“因心善是天之所与我者,所以心善即是性善,而孟子专从心的作用指正性善。”[9]因仁义礼智四皆由心来,故孟子说“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故有之,弗思而已。”[10]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也蕴含着古老的、朴素的平等思想。“性善论”认为,像人生而固有四肢一样,人亦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的“性善论”中蕴含着如下思想:上自达官贵人、正人君子,下至贩夫走卒、斗筲小人,在人性上的“四端”是相同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称孟子的“性善论”为朴素的平等思想。其所以称朴素,是因为“性善论”中所论及的是道德、人格方面的平等,不涉及到政治、经济上的平等。

所以梁启超说:“孟子所以认心力如此其强大者,皆从其性善论出来。”[11]这确实道出了孟子思想的基本特征。

2、素质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答:词源学上看.素质乃由“素”和“质”所构成。《说文解字》解释“素·白致缯也”.“段注:缯之自而细者也”.即索是一种细密的白色生帛。由其引申,素乃标识白色、原先、本来之义。如《水经注》“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淮南予·本经》“其事素而不饰”等。“质·以物相赘”,“段注:赘.以物质钱”Ⅲ。“”.即质显示的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引申为两物之问的依从性质.表征一种“根本”的意思。如《礼记·曲礼》“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由紊和质的上述含义看,素质一词的本真语义乃是专指“事物的本来性质之义”。将素质一词转为对人的界定是现代汉语的义项。《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素质之义有以下三项:A·实物本来的性质;B.素养;c·心理学术语.专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上的先天特点。从《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看,除第一、三义项倾向于指示人的本来具有的根本属性外.对素质的界定多了第二项“素养”义项。很明显,素养直指人的后天养成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构成人的精神生命体。由于素养的“载体”是人的生物有机体.而人的健康发展有j受于人的生物有机体和人的精神生命体的和谐发展,因此,将有关人的素质的定义伸展到先天与后天特性的统一.是人们对自我认识的飞跃。

尽管从语辞上分析,“知识”、“人格”、“能力”本身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相关关系,但一旦被其纳人关于人的评价系统,特别是将其纳人教育的评价系统,它们便有一种内在的结构性关联,即由知识、能力、人格、的相互交融而构架出人的整体素质。

3、马克思关于人的片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涵义。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