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沈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沈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新闻来源:沈阳统计信息网发布时间:2011-05-20 15:14:52 浏览量:4933沈阳市统计局2011年5月19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市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市总人口[3]为810617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20371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02454人,增长12.53%,年平均增长率为1.19%。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4]2839413户,家庭户人口为753629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4人减少0.39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95172人,占50.52%;女性人口为4010999人,占49.48%。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6下降为102.10。
四、年龄构成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91982人,占9.77%;15-59岁人口为6074327人,占74.93%;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39862人,占15.3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0446人,占10.3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43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6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2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65290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46571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34325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21364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052010年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辽宁省统计局2011年5月11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
年平均增长率为0.3 2%。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9 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0603-辽宁省鞍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鞍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2011-06-01来源:鞍山日报鞍山市统计局2011年5月17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鞍山市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市总人口[3]为364588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58403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1845人,增长1.73%。
年平均增长率为0.17%。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4]1232076户,家庭户人口为355300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3人减少0.35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50084人,占50.74%;女性人口为1795800人,占49.2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41下降为103.02。
四、年龄构成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30875人,占11.82%;15-59岁人口2636453人,占72.31%;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8556人,占15.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1017人,占10.7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7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4244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53835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0092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5542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大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大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大连市统计局2011年5月1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市总人口[3]为 66904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89369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96740人,增长13.52%。
年平均增长率为1.28%。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4] 2324622 户,家庭户人口为6114178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9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375745人,占50.46%;女性人口为3314687人,占49.54%。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03下降为101.84。
四、年龄构成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62180人,占9.90% ;15-59岁人口4971136人,占74.30%;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57116人,占15.80%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16350 人,占10.7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9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01个百分点。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
人民网4月28日电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发布,具体内容如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通辽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通辽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通辽市统计局2011年5月27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2]在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辽市人民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313915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08346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5692人,增长1.81%。
年平均增长率为0.18%。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941553户,家庭户人口为303443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5人减少0.53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596085人,占50.84 %;女性人口为1543068人,占49.16 %。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3下降为103.44。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5196人,占15.77 %;15-64岁人口为2449769人,占78.04%;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4188人,占6.19 %。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1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68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592279人,占50.72 %;蒙古族人口为1441275人,占45.9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05599人,占3.36 %。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3471人,增长0.85%;蒙古族人口增加57326人,增长4.14%;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5105人,减少12.51%。
06-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辽宁省统计局2011年5月11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
年平均增长率为0.32%。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9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2340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82944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36468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4]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5]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6]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2010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4]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占全国合计常住人口(包括现役军人和难以确定常住地的人口)的比重。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thread-409051-1-1.html
3.39
3.43
西藏自治区
3002166
0.21
0.22
陕西省
37327378
2.85
2.79
甘肃省
25575254
2.02
1.91
青海省
5626722
0.41
0.42
宁夏回族自治区
6301350
0.44
0.4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813334
1.52
1.63
现役军人
2300000
难以确定常住地
464998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人口概况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全国人口601,912,371 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国人口694,580,000 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1,008,180,000 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国人口1,133,680,000 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人口1,242,600,000 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 人。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数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数据201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就特别直辖市来说,人口数据依此是:2000比例2010比例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上海市23019148 1.32 1.72北京市19612368 1.09 1.46天津市12938224 0.79 0.97除重庆市,其他三城市均呈现增加趋势;四个城市人口总数达8440余万人。
第二,人口在8000万以上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东省104303132 6.83 7.79山东省95793065 7.17 7.15河南省94023567 7.31 7.02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而2000时居于第一位的河南现在退居第三位,这种情况显然和广东为输入性流动人口,而河南为输出性流动人口有关。
第三,沿海省市地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东省104303132 6.83 7.79山东省95793065 7.17 7.15江苏省78659903 5.88 5.87河北省71854202 5.33 5.36浙江省54426891 3.69 4.06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 3.55 3.44辽宁省43746323 3.35 3.27福建省36894216 2.74 2.75上海市23019148 1.32 1.72天津市12938224 0.79 0.97海南省8671518 0.62 0.65以上11个沿海省市区占有整个大陆地区人口比例为43.03%第四,内陆省市地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河南省94023567 7.31 7.02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湖南省65683722 5.09 4.90安徽省59500510 4.73 4.44湖北省57237740 4.76 4.27江西省44567475 3.27 3.33陕西省37327378 2.85 2.79山西省35712111 2.60 2.67贵州省34746468 2.78 2.59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甘肃省25575254 2.02 1.91北京市19612368 1.09 1.46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 0.44 0.47 青海省5626722 0.41 0.42第五,与邻国有边界的省市区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 3.55 3.44 云南省45966239 3.39 3.43辽宁省43746323 3.35 3.27黑龙江省38312224 2.91 2.86吉林省27462297 2.16 2.05内蒙古自治区24706321 1.88 1.8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 1.52 1.63西藏自治区3002166 0.21 0.22第六,西部地区省市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贵州省34746468 2.78 2.59云南省45966239 3.39 3.43西藏自治区3002166 0.21 0.22陕西省37327378 2.85 2.79甘肃省25575254 2.02 1.91青海省5626722 0.41 0.42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 0.44 0.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 1.52 1.63以上10个省市区的人口仅占大陆全部人口比例的21.61%。
马建堂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答记者问
中国信息报/2011年/4月/29日/第001版马建堂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答记者问4月2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通过这次人口普查,我们看出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在这10年里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想请发言人帮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变化,会不会据此作出一些社会政策上的调整,也帮我们展望一下。
马建堂: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刚才公布的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和迁移流动等数据,不仅揭示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10年来的发展变化,也彰显了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不凡进程。
比如说,我刚才介绍的人口总量的数据、人口增长率的数据,就表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的控制。
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我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也就是5.7‰。
我们比较一下,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
两个10年相比,后一个10年比前一个10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
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刚才我说的总量数据也表明我国认真履行了《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为实现全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第二,从人口素质的一些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的素质在提高。
刚才给同志们介绍了两个数据,一个是我国的文盲率,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阜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阜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阜新市统计局2011年6月23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181933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88977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70435人,下降3.73%。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4]635206户,家庭户人口为177419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5人减少0.46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为913619人,占50.22%;女性人口为905720人,占49.78%。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01下降为100.87。
四、年龄构成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0788人,占12.14%;15-59岁人口1323573人,占72.7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74978人,占15.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4807人,占10.1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4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9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02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4124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32305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86846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35719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大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大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大连市统计局2011年5月1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市总人口[3]为 66904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89369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96740人,增长13.52%。
年平均增长率为1.28%。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4] 2324622 户,家庭户人口为6114178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9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375745人,占50.46%;女性人口为 3314687人,占 49.54%。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03下降为101.84。
四、年龄构成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62180人,占9.90% ;15-59岁人口 4971136人,占74.30%;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57116 人,占15.80%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16350 人,占10.7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9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0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16189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 113000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 2561946 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402707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论赛-正方六辩观点(1)
正方六辩辩词谢谢主席,大家好。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词,诚然,对于对方辩友的雄辩滔滔,我方深感佩服,然而对于对方辩友在刚刚辩论的时候出现的几点明显的错误,我方实在是忍无可忍,不得不在此指出。
首先,亲爱的对方辩友,您可千万不能管中窥豹啊,那招来的结果,只能是可见一斑。
(反方______辩,我方辩手已经明确指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也就是说,社会秩序的维系是以法律为主,道德为辅。
对于对方辩友(_____辩一直强调的某些以道德来维系社会秩序现象的存在,我方并不否认它的存在,然而相对于我方所坚持的观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显然靠法律来维系社会秩序的事实要多于以道德来维系社会秩序的事实。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实际存在的例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当出现了偷税漏税,假冒伪劣产品的时候,道德已经遭到破坏,对方辩友还能义正言辞的说:“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这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对方辩友,您又怎能强词夺理的说再次用被突破的道德来拯救呢?难道还要一错再错下去吗?那我又想请问对方辩友,您见过多少这样的实例最终是用道德感化他们,最终制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呢?毋庸置疑,最终只能是借助法律这样强有力的评判标准来解决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并对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将这些事画上终止的句号。
维护好社会的秩序。
惩恶扬善,这也是法律的一个影响和作用所在。
所以我方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第二:法律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保证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诚然,对于对方____辩所说的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我方不予否认,然而,我方坚持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理由如下:道德是风尚层面的东西,法律是道德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如今法律涉及的范围早已超出了道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法律是道德、文化、教育建设的有力保障,道德的规范也要以法律为保障,法律是道德的权利支柱,因此,社会秩序的主要靠法律。
抚顺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抚顺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抚顺市统计局2011年5月26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市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市户籍人口为2220545人,常住人口2138090人,常住人口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相比,下降了5.41%,平均每年下降0.55%。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共有家庭789563户,家庭户人口为208213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6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2人,减少了0.48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080753人,占50.55%;女性为1057337人,占49.4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19,下降为102.21。
四、年龄构成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03159人,占总人口的9.50%,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6.76百分点;15-59岁人口为1581041人,占总人口的73.9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5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为353890人,占总人口的16.5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4.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241225人,占总人口的11.2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9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6411人,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87倍;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7711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8148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390174人。
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人口概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人。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减少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女性人口占%,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为(以女性人口为)。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上升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高于汉族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七、城乡构成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
辽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作者:————————————————————————————————日期: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辽宁省统计局2011年5月11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
年平均增长率为0.32%。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9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2340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82944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36468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10年人口普查工作情况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主要人口指标要实行全过程监控:户口整顿、摸底和正式登 记、复查。 每一环节都要善于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10、普查区域划分,绘制普查区及普查小区地图, 录入上报地址码 ★普查区域划分:市、镇级、普查区、普查小区人口普查地理
区域与同时期国家法定行政区划一致。 人口普查地图:市级、镇级、普查区和普查小区 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地图要交上级普查机构,作为质量检查的 重要依据。
9、户口整顿 ★积极参与、协调;掌握户口整顿结果:户籍人口、流动人
口、出生、死亡人口、入户登记表。
★ 特别关注几个主要指标:死亡未销户、迁出未销户、未落
常住户口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数(县内、县外 市内、外市、外省)、居住本地,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人口(县内、县外市内、外市、外省)、居住本地,离开户 口登记地不到半年人口(县内、县外市内、外市、外省)。 户口整顿是人口普查登记前,第一次获得详细入户资料,对 于这项工作要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其成果。 户籍人口是人口普查登记和判断常住人口的基础性参考资料。
摸底、登记和复查。 问题到登记和复查阶段才发现很可能在时间上无法 、入户登记前的准备工作阶段 1、建立机构、普查经费预算
★建立机构时间要求:村级 5月份前 ★加强基层普查机构的协调能力 : 组织入户;资料收集。 ★外籍人口多的地区还要考虑外语沟通问题。 2、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进度图)
2、 复查 11月11---15日
切实解决现场登记存在的问题,不要将问题带入下一阶段工作。
3、对登记资料进行质量验收 11月16---25日 ★日常质量控制 。市镇人普办要设立质量控制组。
★质量验收:2000年人口普查,每个普查区抽1个普查小区;要
求7个指标同时合格。总人口差错率、净差率、出生、死亡 人口差错率、总记录差错率、性别和年龄差错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05 2010年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辽宁省统计局
2011年5月11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
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
段的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
年平均增长率为0.32%。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
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 9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2340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82944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36468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由6 182人上升为1196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3205人上升为1478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40082人上升为4532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由29778人下降为21407人。
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4369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176305人,文盲率[5]由4.76%下降为1.93%,下降2.83个百分点。
六、城乡人口
全省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6]为27167928人,占62.1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578395人,占37.9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898886人,乡村人口减少2536975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7.2个百分点。
七、人口地区分布
全省人口地区分布如下: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全省及各市的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5]文盲率是指全省(市、区)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6]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7]各市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