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鲁迅《伤逝》中子君涓生的形象

合集下载

《伤逝》文学评价

《伤逝》文学评价

《伤逝》文学评价《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著名小说,发表于1925年,被认为是鲁迅文学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展现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首先,鲁迅在《伤逝》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主题。

在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婚姻自由的向往。

然而,由于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局限,他们的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其次,鲁迅在《伤逝》中刻画了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形象。

涓生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角色,他既受到新思想的启发,又受到旧思想的束缚。

而子君则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不惜离家出走。

然而,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也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青年的思想和处境。

此外,鲁迅在《伤逝》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他通过倒叙和内心独白等手法,深入刻画了涓生和子君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最后,鲁迅在《伤逝》中通过个人的情感悲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对于个人自由和爱情的限制,以及封建思想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

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性和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总的来说,《伤逝》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鲁迅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困境,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探讨。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启示意义。

它启示我们应当珍视个人自由和爱情的价值,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局限。

在当今社会,鲁迅的这部作品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首先,《伤逝》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着追求爱情与婚姻的难题。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婚姻却需要更多的责任和承诺。

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或终将独负空虚走下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能光是追求爱,“只为了爱,一一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于是,鲁迅在他的《伤逝》中,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宣扬“恋爱至上”、“婚姻至上”的倾向,鲜明地提出:“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就这样,涓生与子君以及他们的爱情在那样的时间,那样的境况,在他笔下渐出。

涓生是《伤逝》中的主人翁,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

在如泣如诉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形象,他有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接二连三打击也能有所思想准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寻找一条生活的新路。

但是,面临重重生活压力,他却抛弃了自己过去的志同道合者,做出了一件十分错误的事情,因此换回一颗难咽的苦果而饮恨终生。

小说以倒叙的形式从涓生与子君的恋爱开始。

每当他在会馆的小房子里,便“在久待的焦躁中”渴望子君的到来。

久久没等到,还会猜测:“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与子君在一道,涓生总喜欢“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纯真的爱情,使他们两颗年轻的心连结在一起。

涓生和子君终于生活在一起。

新婚的生活是幸福的。

这是他们冲破了长辈的桎梏、社会习俗的偏见而赢得的胜利的每天,他们两人默默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

但是,子君却在这时渐渐将兴趣移向生活琐的事:养了四只小油鸡,一只取名阿随的花白的叭儿狗。

就此涓生对此产生了想法,他开始领悟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对于这一点,子君仿佛并没有完全理解。

是的,婚姻并不是恋爱的终结,爱情的花朵仍须夫妇两人加以细心的爱护、浇灌。

可以说涓生是一个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他是醒了的,他的觉醒的表现是,第一,他理解到,“回忆以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关于《伤逝》中子君形象的探讨

关于《伤逝》中子君形象的探讨
现出多元化 的趋势 , 从传统 的社会学、 历史学 到近
或霸权 。大段的内心独 白, 又使他有可能面对读者
把 自己的外在行 动尤其是 内心世界做详尽 的甚 至 煽情的叙述、 剖析和解释。正是在涓生强有力的叙
述中, 被叙述者子君则处于缄默状态 , 我们无从 听
到子君的真实想法或为 自己辩 护的声音。作 为读
件中的中心人物而 出现 , 因此事件的真实性完全在
于叙述者的叙述 , 这便使他的叙述获得某种主动权
全面 、 深刻理解的评论家 , 然而他在《 仿徨》 问世两
年后 , 还坦率承认 : 《 “ 伤逝》 的意义 , 我还看得 不太 明白。 …正因为如此 , ” 对于这一经典文本意义的追 寻, 自上个世纪至今没有停止过 , 解读方法更 是呈
任, 所以他不喜欢这个名字 。因此涓生的叙述 中开 始表现 出对子君的不满 , 但谁又能说养花草 比养动
些年的叙事学、 精神分析、 接受美学、 女性主义等等 西方现代 的批评方法, 都被论者用于对此文本进行
者, 我们很容易为叙述者的强大话语所裹挟 , 当叙 述中充满对被叙述者的不满、 责备时 , 我们也不知
不觉地接受 了叙述者 涓生对 于子君 的价 值判断。
分析 , 但依然还是难 有统一意见 , 争论 的焦点之一 集中于对主人公子君形象 的分析, 这也是我们在教
文学史教材或大多数的评论文章中, 都依据涓生 的 叙述和议论 , 认为子君 的平庸 、 落后和不思进取是 造成爱情悲剧的根源之一 , 事实真是这样 吗?在此 我想试着从女性 主义的立场让处 于失语状态 的子
君开 口言说 , 这样不仅使我们对子君这一人物形象
有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 同时对于揭示《 伤逝》

涓生形象四重奏——鲁迅小说《伤逝》主人公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

涓生形象四重奏——鲁迅小说《伤逝》主人公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
作 品 研 究
涓 生形 象 四重奏
鲁迅小说 《 伤逝》主人公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
李 秀 芹
引言
《 逝 》 是 鲁 迅 唯 一 的 爱情 小 说 , 同 时 也 被 称 为 鲁 迅 最 伤 难 理解 的小说 。几十年 来 ,文学 研究者用 了各种各样 的批 评 理论和方法 ,结果还有 许多未尽 如人意 的地 方 。一般 来说 , 把 握 人 物 形 象 是 我 们 理 解 作 品 的 最 重 要 、最 直 观 的途 径 。 同 样 ,探 讨 涓 生 的形 象 对 理 解 《 逝 》 这 篇 小 说 具 有 至 关 重 要 伤 的意义 。从形象创造 的角度来看 ,给人物 命名是简单 而重要 的手 段之 一 。鲁 迅对 人 物 的命名 往 往 匠心独 具 。在 《 》 药 中 ,为人物 取姓为华 为夏 ,用来 转喻华夏 民族。 《 伤逝 》 中 的 “ 生 ” 一 词 是 鲁 迅 自造 的 , 该 词 究 竟 意 味 着 什 么 , 需 要 涓 综 合 运 用 语 言 学 、文 学 理 论 、哲 学 和 思 想 史 诸 学 科 的 知 识 来 分 析 。 《 语 大 辞 典 》 对 “ ” 的 释 义 有 六 项 , 但 从 义 素 分 汉 涓 析 的 角 度 来 说 , 可 以 归 纳 出 四个 义 素 : 日 小 , 日 择 , 日 流 ( ) , 日 净 。 “ ” 在 《 语 大 辞 典 》 中 的 义 项 更 多 , 义 泪 生 汉 素 也 更 多 , 但 考 虑 到 “ ”和 “ ”在 一 起 构 成 一 个 词 , 在 涓 生 这一构词 中可能使用 的义素则只 有两个 :人,生命 。而这些 义 素 组 合 在 一 起 ,可 以 形 成 不 同 的 意 义 :地 位 低 下 的 读 书 人 ,选择 生活下去 ,流 泪 的人 ,干净 的人 ,等等 。 《 伤逝 》 至少从这 四个层面展 示 了涓 生这 一特殊 的人物形象 。四个层 面 像 四 重 奏 一 样 ,相 互 关 联 而 又 各 有 特 点 , 共 同演 绎 出 涓 生 形 象 的 复 杂 内涵 。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摘要:“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个新女性姿态的子君却未能逃脱封建社会的枷锁,争取个性解放,但却在斗争中个性被毁灭,个性解放的理想同爱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子君的悲惨结局。

关键词:新女性女权封建在一个很深很深的夜晚,听着鲁迅先生《伤逝》的朗读,一个多小时,默默的听着,感叹主人公爱情的忠贞和伟大,同时也为他们悲惨的结局感到伤感。

在全文中子君形象的几次转变让我的感触颇深。

《伤逝》写的是知识分子的茫然,鲁迅先生用一个扇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来说明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很具有创造性,而且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倒叙的手法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同时,在那个时代,子君能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以看出,在子君是一个敢于向强大势力宣战,在他们结婚前,子君是一个新时期、新女性的形象。

涓生也说“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的多。

”在两人度蜜月期间,他们寻找住所的时候,涓生遇到很多讥笑、轻蔑和嘲讽,涓生会全身瑟缩,而子君却是大无畏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两个人寻到住所的时候,子君也并没有立刻什么都依附涓生,她“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为开始经营这个家也做出了经济上的付出。

这些都证明了她的“新女性”形象。

而子君为了和涓生在一起,她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这是众叛亲离的代价。

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一系列事情的人整个中国说不定只有子君一个人,很好的表现了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子君还是没能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后来的子君只知道恭顺地伺候涓生,自觉地扮演起封建式的贤妻良母的角色。

她也不再去工作了,而是像其他已婚妇女一样,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而在鲁迅先生还以子君养小油鸡和叭儿狗以及和官太太的攀比来暗示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观念。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伤逝》写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而子君正是这些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是一个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子君是一个娴静天真而又柔弱的姑娘,她对外界的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也没有经受过风雨的磨练。

但她的内心十分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真情,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为了实现幸福家庭的美好理想,她无所顾忌,不怕那些遗老遗少敌视和猥亵的目光,不怕与封建家庭断绝关系,勇敢地走出了封建专制家庭,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自己所敬重的爱慕的人。

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

她带着对涓生的崇拜,在涓生的热烈追求下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但是子君的思想还未做到彻底的觉悟,并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在有了家之后,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统治了她。

她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翁子君,有三个思想发展阶段:一,坚定地追求恋爱、婚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子君与涓生相爱,应该看到,子君比涓生更加坚决,因为子君的思想在当时比涓生更深刻,涓生只是追求自由恋爱,而子君却提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在这里,子君是将恋爱同个性解放联系起来的,她追求的是独立的人身地位,因此,这句话也极大地震动了涓生的思想、灵魂。

我眼中的子君——浅析鲁迅作品《伤逝》中的子君形象

我眼中的子君——浅析鲁迅作品《伤逝》中的子君形象
利 !” 面对 家庭 竭力 的阻 挠 与反 对 , 所 畏 惧 , 现 出超 人 的勇 气 , 无 表 的确 让人 佩 服 ! 子 君 纯 真 而 热 烈 地 爱 着 涓 生 。最 使 涓 生难 忘 的是 去 年 的一
个暮春, 两人在大庭广众之 下, 毫无顾忌 地并肩携手 同行 , 一起逛马路
经不爱你 了” 爱情的生命线被掐 断了。这 个以恋爱至上的青年女性 时,
彻底绝望 了。最终她被迫让父亲接回了老家, 不久就在威严 与冷眼 中, 走进 了连 坟 墓 也 没 有 的坟 墓 。
四、 子君 的 悲剧 原 因 :
作斗争, 以两人的结合给封建社会 以强有力地 回击 。 可见开始的子君不 愧为“ 五四” 时期勇敢、 无畏的新女性代表 。
束缚, 在有 了家之后 , 传统 的“ 男主外 、 女主内” 的思想统治了她。 于是她 “ 倾注着 全力’ 菜 , 做 “日夜的操劳 ” 家务 。 终 日汗流满面, “ 短发都粘在脑
额 上 , 只 手 又 只 是 这 样 的 粗 糙起 来 。 ” 这 种 旧式 妇 女妻 良母 式 的 方 两 用
想 的交流, 让子君 以新 的思维方式、 新的伦理标准来重新审视 自己的人 生,让她对未来充满 了美好 的憧憬和热情 的向往 ,要过上一种真 正独
立、 自由 的 人 的 生 活 。
给予 的力量源泉。然而子君却因为怕官太太嗤笑 、 奚落 , 就把轻易不吃 的羊 肉喂给阿随 ,使得涓生感到 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在阿随和油鸡之 间。 她为失去油鸡 、 阿随而颓唐, 凄苦和无聊 , 因此和涓 生的感情产生 并 了裂 痕 。
和 公 园 , 对 路 人“ 索 , 笑 , 亵 和 轻 蔑 的眼 光 ”子 君 竟 能 显 示 出火 面 探 讥 猥 ,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是鲁迅作品《伤逝》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他们的人物形象如下:
1.子君:子君是一个勇敢、坚定、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感到不满,并勇敢地站出来反抗。

她追求与涓生的爱情,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包括与家人决裂、面对社会的非议等。

然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一些软弱和妥协,最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2.涓生:涓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他对封建社会持批判态度,渴望通过革命改变社会现状。

他深爱着子君,但同时也感到自己无法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困境时,他显得犹豫和软弱,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样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总的来说,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既有追求自由和理想的勇气,也有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软弱和妥协。

他们的悲剧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浅析《伤逝》中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

浅析《伤逝》中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

浅析《伤逝》中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作者:王丽娟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1期摘要:《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知识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以人物“手记”的形式和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涓生似断实续的思绪片段,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作品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动人情思的细节安排,都表现了作者艺术技巧的娴熟。

《伤逝》中浓重的抒情笔调也是别具一格的,它加强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关键词:个性解放;爱情;悲剧《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收入小说集《彷徨》。

作品通过一幕爱情悲剧,探讨人生的道路和爱情的价值观以及“五四”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子君和涓生是经过“五四”民主思潮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个性解放的影响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面对世俗的鄙薄和冷眼,“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涓生断然的和几个“忠告”过他的朋友绝了交,他们大胆的相爱并且幸福的结合了,然而,这一对为争取自由幸福的婚姻而付出重大代价的新婚伴侣,最后演出的却是一出爱情悲剧。

其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是他们本身的弱点——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的个人主义有关。

一、盲目的“一切为了爱”的狭隘的爱情观妨碍了他们对爱情的本质和价值的正确理解子君和涓生是在追求“个性解放”理想基础上的爱情,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正像涓生在感到爱情出现危机时头脑里萦绕着的那些话:“回忆以前,我才觉得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那么人生的要义是什么,涓生当时并不清楚,所以他们的爱情之花便由绽开而枯萎,而死亡,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探析《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根源

探析《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根源
寓性言说。 理论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即作品是作家的“白 日梦” (1)、鲁迅同朱安、许广平婚恋生活的投影和言说:朱 安是母亲给他的“礼物”,许广平是他当时不敢爱又想爱 的人。 (2)、1925年前后鲁迅矛盾、复杂心态的抒发:个性主 义与人道主义的冲突,对生命的焦虑、困惑和悲剧意识的 体验。 (3)、对其“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思想、 观念的阐释。
(一)、作品的独特之处:



1、从内容上来说,《伤逝》重点表现的不是婚前 的卿卿我我、惊心动魄,它着重表现的是婚后的平 淡、艰辛和无奈——没有盲目的乐观精神和乌托邦 的色彩,清醒、冷峻,让人警醒、深思。 2、从艺术表现和形式来讲,它不重情节的曲折离 奇,而重心理挖掘和情感抒发。采用了内心独白的 方法。 3、风格“忧愤深广”。
针对中国传统婚姻的那种“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包办模式,作者们大都把笔指 向了“爱的结合”和“自由的结合”。其中 虽有对传统伦理道德、婚姻家庭观念等的质 疑和抗争,也有爱而不得的苦恼和哀叹,但 大多数作品依旧未超脱中国传统的“才子佳 人”、“倡优才子”和“有情人终成眷属” 等模式,在思想内容上有盲目乐观的倾向, 艺术形式上有简单化的毛病。这,有待更深 的挖掘和更新的开拓。

《伤逝》解读 和子君、涓生 爱情悲剧根源 探析(二)
5、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认识和反省: 涓生思想人格的成熟经历了三次思想启蒙即,
“现代个性思想的觉醒”

“生的觉醒”

“自我的觉醒”
一、对作者创作动机的可能性探析:
1、是 深刻洞察现实和反拨同类题材作品的 结晶。 2、是对妇女解放问题沉静思考的结果。 3是对国民性改造和道德革命问题的诗意思索。 4是对自我情感、思想观念等隐寓性言说。 5、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再认识和反省。

虚无的寻路——《伤逝》中涓生形象新解

虚无的寻路——《伤逝》中涓生形象新解
王 亚 瑾
( 云南 广播 电视 大学 文 理学 院 。 南 昆明 6 0 2 ) 云 5 2 3
摘 要: 子君 和 涓生是 鲁迅 在 “ 徨 ” 期 塑 造 的 寻 路 者 形 象 , 君 勇敢 而 盲 目, 快 坠入 毁 灭 ; 彷 时 子 很 涓生却 时 时反 思着 理 想和现 实的 关 系, 不断地 追 寻 , 始 终找 不到 理 想 的 方 向 , 但 只能 “ 遗 忘和说 谎 ” 用
21 0 0年 9月
云南 电大学报
J u n lo o r a fYun a n n RTV Un v r i ie st y
S p . 01 e t2 0
Vo . 2. . 1 1 No 3
第 l 第 3期 2卷
虚 无 的 寻 路
《 逝 》 涓 生 形 象 新 解 伤 中
衫 子 、 色 的裙 , 一 切 都 化 为 了涓 生 对 子 君 企 盼 的 玄 这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始 觉 出他 们之 间的 问 题 。从 前 的激 情 已经 消 退 ,我 “ 也渐 渐 清 醒地 读遍 了她 的 身体 , 的灵 魂 , 她 不过 三星 期 , 似乎 于 她 已经 更 加 了解 , 去 许 多 先 前 以 为 了 我 揭

( ) 待 。在 小 说 的开 头 部 分 , 生 回忆 的是 一 期 涓
对 子君 到来 的企 盼 , 君 的鞋 声 、 白的 圆脸 、 纹 的 子 苍 条
种对 社 会 的抗争 和承担 现 实重 压 的勇 气 。
( ) 避 。 自从 与 子 君 建 立 了 家 庭 , 生 便 开 三 逃 涓
恨 。这 几个 过 程 的寻 路 都 是 通过 涓 生 对 子 君 的感 情 变化 加 以体 现 的 。

浅析《伤逝》中的涓生形象

浅析《伤逝》中的涓生形象

个性产生 、形成 、发展 和实现都必须受到个人 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结果 。这一特性在涓生 所处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 。 ”③ 吃穿住用行是 身上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温饱问题解决了的 个人生存下来 的基本保 障,他们 的爱情 因遭 他切实感觉到 了封建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性 ,为
3 0
跨越 的第一步 ,是具 有个性解放思想 的新青年 怎样才能够按 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 ,他却始终
与封建社会较量的第一块试金石 ,但 因为力量 都没有找到答案。失业后找不 到工作 的涓生就 的薄弱 ,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 ,无疑是 以卵击 开始找寻一条可以生存下来的路 ,他 自己也反 石 ,再加上涓生只知道争取形式上的婚姻 自主 复地强调 :新 的生路还很多 ,但 自已还没有知
自己独特 的视角写了 《 伤逝》 。作 为文学大家 遭 的环境 是这样 的寂静 、空 虚 。与子君 的爱
的鲁迅 的作 品 ,历来倍受人 们 的关 注 , 《 伤 情 ,使他暂时逃脱 了这种寂静与空虚 。 “ 我是
逝》 也不例外 ,自从问世 以来 , 作 品以其深厚 我 自己的 ,他们谁也 没有干涉我 的权 利”① , 的意蕴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给我们 留下 了广泛的 这是子君追求个性解放的宣言 。子君 的坚决 、 思索探究空间。那么,涓生究竟经历 了怎样 的 沉静深深地感染着涓生 ,使他在 自由恋爱 的第 反封建心路历程 ,在他的身上到底折射 出哪些 步找到了共鸣 ,渴望与她建立起满怀希望的
想启蒙运动 ,高举着 “ 民主、科学” 的大旗 , 追求恋爱婚姻 自由的过程及最终 以失败告终 的
宣扬个性解放 ,向一切传统的东西宣战。在文 悲剧。男主人公涓生是受 “ 新文化”运动思潮 学领域 ,塑造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也 影响的青年 ,作为小知识分子 ,深受西方个性 成了文学作家 的共 同题材 ,但多数作家塑造的 解放思想的影响,渴望建立男女平等、婚恋 自 人物形象都只盲 目追求个性解放 ,疏忽了个性 由的新人际关系,但 由于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 解放的局限性 ,面对这样的狂潮 ,鲁迅先生 以 根深蒂固,他只有孤独地徘徊着 ,所以觉得周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
涓生和子君是《伤逝》中最为经典的人物。

涓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由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蜕变成一位不朽的英雄。

他有一颗壮烈坚定无畏的心,毫不犹豫地拿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和平与自由。

他勇于面对危险,敢于挑战暴力,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怀抱希望,放开自己的手,全力以赴地保护自由和理想,促成了国家的繁荣高风,彰显了他的壮志豪情和勇猛敢冲。

涓生因为他的浩然正气和果敢行动而受到无数人的敬仰和尊崇,他在英雄权利道路上走得永不停歇,像一支正义之箭,把自己献给了共和国。

子君是一位聪慧漂亮的女子,她有一颗敏感温柔的心,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在斗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勇敢,坚定的信念与谦虚的耐心,不畏压力,勇气强大而美丽的作为,无私的付出,让子君在斗争中脱颖而出,光大了女性的命运,使子君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女英雄。

总之,涓生和子君都是《伤逝》中十分伟大的英雄。

他们的健康人格不仅在故事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且带给了我们对正义力量的反思和向往。

探究《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探究《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艺术研究1 写作背景五四时期西方思想大量涌入,“解放个性,追求自由”成为知识分子的迫切需要,自由主义思想鼓励受封建道德思想荼毒的女性解放思想。

1918年6月《新青年》翻译发表易卜生的《娜拉》,主人公娜拉的“出走”成功把女性解放思想推向前沿。

1919年,胡适发表剧本《终身大事》,主人公田亚梅和娜拉同样“出走”成功,具有同样的反抗精神,使“出走”迅速成为五四青年个性思想解放的象征。

但无论是易卜生还是胡适,都没有对女性“出走”之后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导致大多数青年对反抗封建思想的理解止步于“出走”。

1923年12月,鲁迅先生做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阐述了“娜拉”们在冲出传统家庭桎梏后能走的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先生1925年完稿的《伤逝》,是对“娜拉出走以后会怎样”这一问题的有力补充和说明。

鲁迅先生将毕生投入解放人类思想的工作中,既不为名也不图利,而是要从人类的精神原材料中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1]。

《伤逝》主人公子君是中国版娜拉,小说以子君“出走”后的遭遇验证“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小说中一些简单的人物关系进一步反映了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人们的普遍迷茫与困惑[2]。

这篇回想录式的作品,将情感纠结的回忆与不可逃避的现实相融合[3]。

小说描写的,是悲剧与幸福以及时代洪流中人们相同的宿命感[4]。

2 “看去大抵不像是我们的安身之所”——来自现实社会的重压独自奔走的五四青年是孤独的,这一切人物,无一不有情,又无一不经受着命运的折磨[5]。

子君的“出走”并不能让街上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目光消失,涓生和子君作为思想进步的个体与旧思想的群体不同,个人和群体的存在是不相融的,是有巨大矛盾的[6]。

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对两性关系的耻感,耻感文化是构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沿袭了数千年[7],非一朝一夕可以湮灭。

人们以看客的身份带着猎奇和嘲讽的心态看待两个年轻人未婚先同居的行为。

汉语言文学《伤逝》人物分析

汉语言文学《伤逝》人物分析

汉语言文学《伤逝》人物分析子君的胜利与沉沦《伤逝》的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相互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的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居。

最后却因涓生的得到的一张辞职信而断了生路,他们也与狂人、吕纬甫和魏连殳一样在强大的社会实力面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一、故事发展过程“期待”——“热烈”——“安宁和幸福”——厌倦——“不爱”——摆脱二、子君的变化“稚气”、“好奇”—“坚决”—“活泼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凄然”—“凄惨”、“冰冷”—“灰黄”—寂静的死去三、性格分析(1)勇敢、无畏、执着——庸俗、软弱子君为那个男性世界创造的爱情神话所吸引,勇敢地脱离了家庭,为自己的爱人奉献一切。

“我是我自己的”。

然而,她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无路可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反抗过的封建家庭,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人世。

(2)理想狭小、容易满足子君的悲剧就在于她原来的理想太狭小了,她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主要动力是爱情。

这个悲剧本身就决定了她的悲剧。

子君拥有了“安宁与幸福”,“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火了”,这样子君就走到了个性解放的终点,一切的追求和奋斗都没有了。

(3)追求人格的解放却没有独立的人格子君在追求婚姻幸福的过程中,未获得人格地位的独立。

实际上,她一直依赖着涓生,生活才得以继续。

长久的操劳,生活的压力,迫使她由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沦为一个庸俗、堕落的传统妇女。

她最终脱离了涓生的思维领域。

二人在无法进行精神交流,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致命的。

四、导致子君悲剧结局的原因(1)社会方面:鲁迅认为,要追求个性的解放,就必须跟变革经济制度联系起来;如果经济制度不改变,即使争取到个人幸福也是没有保障的。

当时的社会方面并没有给女性提供生存的空间,子君的悲剧既是传统沿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缺陷造成的悲剧。

析《伤逝》的反讽性质

析《伤逝》的反讽性质

析《伤逝》的反讽性质一、概述《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被公认为其作品中最复杂、最引起歧义的一篇。

这篇小说以涓生的手记形式讲述了他与子君的爱情故事,然而实际上,涓生的讲述也是被隐含作者所叙述的。

鲁迅先生以一种反讽的观点来观照和讲述这个故事,这种反讽虽然是不动声色和隐性的,但却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是《伤逝》的一个结构原则。

通过这种反讽的手法,鲁迅揭示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冲突,以及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那个时代社会的缺陷。

这篇小说不仅是对爱情的深度剖析,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让我们认识到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往往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个人的努力和贡献。

1. 简要介绍《伤逝》这部作品及其作者鲁迅。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

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阻碍,追求婚姻自主,但最终爱情失败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命运的束缚,也体现了鲁迅对个性解放、婚姻自主思潮的深刻反思。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民族魂”。

他以小说、杂文等创作形式,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提出文章主题:分析《伤逝》中的反讽性质。

《伤逝》作为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其深邃的文学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备受关注。

在众多解读中,本文试图从反讽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这部作品所蕴含的反讽性质。

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的表达方式,传达出作者对于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的深刻批判。

在《伤逝》中,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反讽手法,使得作品在表达哀痛之情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冷峻讽刺。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遭遇与情感变化成为了反讽的载体。

他们曾经的纯真与热情,在现实的冲击下逐渐消磨,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作为“写者”的涓生——论鲁迅《伤逝》

作为“写者”的涓生——论鲁迅《伤逝》
在会馆的破屋中,涓生一边品尝着“寂静和空虚”,一边 试图写下“悔恨和悲哀”,到小说结尾,同样的表述再次 出现。换句话说,在叙述的当下,涓生唯一的行动就是 写,只 有 通 过 写,他 才 能 表 达 忏 悔,并 完 成 自 我 疗 愈。 更具体地说,涓生的“写”是一种全然现代的行为: 置身 于破败的会馆中,一个接受过四新文化冲击、以写作 为生的人试图通过“写”来完成对一段记忆的安放。这 里的“写”不仅在介质的意义上区别于“想”或者“说”, 而且使涓生在“典型”的意义上获得了勾连历史情境的 可能。并且,正如有论者指出的: “‘手记’意味着书写 者仅对自我负 责,可 以 完 全 不 负 担 对 读 者 的 责 任。 当 第一人称叙事者在“手记”的开端即表明‘我要写下我 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他实际上在心理上关 闭了讲述一个完整真实故事的动机。对过去的所有回 忆都是为了第 一 人 称 叙 事 者 自 我 救 赎 的 现 实 需 要,而 不是乞求读者在阅读后给予自己一方适当的同情或是 认同。”⑥ 在这个意义上,涓生的自我剖白又是高度可 信的。因此,问题 也 许 不 在 于 涓 生 的 叙 述 口 吻 与 鲁 迅 多么相似或鲁 迅 在 涓 生 身 上 倾 注 了 多 少 个 人 情 愫,而 在于通过对一 次 写 作 过 程 的 模 仿,鲁 迅 为 我 们 展 示 了 一个怎样的现 代 写 者,这 种 展 示 在 何 种 意 义 上 可 被 视 作一种自我暴 露,进 而 呈 现 小 说 文 体 和 鲁 迅 思 想 的 边 界与伦理指向呢?
74
燕园论坛·现代小说经典再阐释 ‖ 75
而这种审视的态度,正是小说作者的态度,因此可 能也是作者要 求 读 者 应 该 具 有 的 态 度,使 读 者 成 为一个更超越的观察者。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涓生,子君的形象
涓生:电影中的涓生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正派,有思想、有活力、有激情的勇敢的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战士形象。

他敢于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新生活,敢于挑战封建思想而向子君大胆示爱,虽然是毫无新意模仿电影情节似的单膝跪地突然冲到子君面前,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之强烈,他为子君努力付出过,尽管艰难不易,就算当自己失去工作时仍然饱含信心,他相信他们可以一起度过难关,可是子君的表现让他失去了继续的勇气,他不知道怎么再去面对子君,以至于他最后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之类的话,他选择与子君分手,此时他已无力对抗封建社会,子君的勇气不在了,他的信心也不在了,尽管之前的他是多么有激情,最后还是无力对抗这个封建社会了,也许是封建社会的摧残让他们最后成为悲剧把!子君离开之后绝望选择了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涓生毫无疑问的要对子君的死负主要责任。

书中鲁迅先生对于涓生的一系列描写让我发现涓生并不像电影中的那么好,形容涓生最多的一个词是空虚和虚空,我开始怀疑涓生对子君的爱,也许涓生只是想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倾诉对这个世界不满的人吧,也许涓生只是想让自己可以在子君的崇拜中沉浸的久一点吧,也许涓生在子君身上看到了世人都没有的纯真和稚气吧,也许涓生对于子君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他的冲动让子君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他的爱,让子君和家人也因此决裂,让子君不顾一切和他同居生活,他让子君从天堂忽然坠入地狱,子君承受不了而选择离开,他的行为有些不负责任,先是将子君唯一可以寄托感情的阿随丢弃,可见涓生残忍,随后又将子君抛弃,文中有些句子也可以看出,在他想到对子君示爱方式的时候,他会愧,记忆上却偏有这一点永远留遗,他甚至怕子君看到他那可笑的电影一闪,他认为自己可笑甚至可鄙,而子君从未这样认为过,或许就是子君这样不同于他自己对自己看法而让涓生喜欢吧,涓生缺少子君所拥有的很多美好之处,在他们寻住所的路上会遇到讥笑和轻蔑,涓生会感到身体瑟缩,只好提起自己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而子君是自豪的大步向前,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封建社会不仅摧残了广大人民群众,就连仅有的进步青年也遭受毒害,涓生没有背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他是一个卑怯者。

子君:无论是电影中的还是书本中的子君她都是一个勇敢,进步,充满活力的一位女性。

起初受涓生影响,她常常与涓生一起谈论家庭专制,谈论男女平等,谈论泰戈尔雪莱等,是涓生给力她奋斗的希望,让她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壮语,也是她这一句话让涓生看到了辉煌的曙色,让她一步一步的陷入爱情的深渊,是她自己选择的路,怪不得谁,她有勇气时常去找涓生谈论,不顾家人反对和旁人的冷眼,她甚至有勇气做出与家人决裂的勇气从而与涓生同居生活在一起,她的勇气的确是当时那个社会女性甚至男性都不能具备的,涓生因此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可是她自由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她没有发现当她自己开始接受涓生的同时,自己已经开始在步入封建妇女后尘之中,从此她整天忙于家庭琐事,围着自己的丈夫转,就像涓生说子君的一样“子君的功业完全建立在吃饭中了,她似乎将先前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可见子君思想的局限性,与其说她天真不如说她无知,她轻易的接受了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这个男人,她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男人是否值得自己这样牺牲,完全不顾自己的家人,完全被爱情冲昏头脑,就连她最后的选择也让人很无语,为了这样一个男人选择了死,她这样做是否值得,也许当初她
与家人决裂已经断了她自己的后路,以至于后来她父亲把她接回家也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的,涓生让他绝望,她就选择离开,这是多么愚蠢的选择。

子君最后也没有完全摆脱得了封建社会的毒害,以至于悲剧结尾,发人深思!
子君,涓生两人自身的弱点,他们缺乏对社会清醒的认识,忽略了环境对个人爱情生活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忽略了获得生存权的重要,他们缺少韧性战斗的思想准备,以至于在突如其来的经济打击面前惊慌失措,然而这些都验证了作者提出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