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术后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分析
在乳腺癌转移至对侧腋窝淋巴结较为罕见,1981年~1996年间,我们收治7例,占同期住院乳腺癌病人总数的0.23%,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7例患者均于一侧乳腺癌手术后6个月~9年间发现对侧腋窝单个淋巴结肿大而就诊。入院后经全身体检、胸片、腹部B超、乳腺钼靶X光片、红外线扫描等检查,除发现第7例患者右第4肋间转移外,余均未见肿瘤复发和其它远处转移。对侧乳腺未见异常,亦未发现其它器官新的原发灶。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对侧腋淋巴结转移癌,转移数目3~14个不等,同时,均对对侧乳腺进行了多部位的连续病理切片检查,未发现恶性成分。详情见下表。
复习并对照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切片,发现它们与对侧腋淋巴结转移切片的图像特征相类似。
2 讨论
乳腺癌转移至对侧腋窝较为罕见,文献偶见报道。其转移途径目前尚不太清楚。一般认为,当癌瘤广泛浸润乳腺组织,阻塞了皮肤淋巴管与乳腺内淋巴管间的通路时,从乳房皮肤引来的淋巴液可逆流,癌栓偶可随逆流的淋巴液经真皮淋巴管转移至对侧腋淋巴结或对侧乳房[1]。也有人认为,癌细胞逆流播散时,少数病例尚可经胸壁深筋膜播散至对侧腋下淋巴结[2]。还有人认为,内乳淋巴管在第一肋间平面与对侧有吻合交通,癌细胞可由此途径转移到对侧乳房或腋窝淋巴结[3] 。另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是血行远处转移的一部分[3]。
分析本组资料可发现如下特点,①年龄38岁~50岁,平均43岁,处于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区。②病期偏晚,均为T2N2MO或T3N2M0,Ⅲ期。③原发侧均有融合状腋淋巴结转移,且转移数目较多。④病理类型均为恶性程度较高的非特殊浸润型癌[4] ,其中多为导管浸润癌(5例)。⑤原发肿瘤多位于乳腺内侧象限。⑥多因对侧腋窝单个淋巴结肿大就诊,而术后病理都证实为多个淋巴结受累。
在诊断上,应当注意与对侧原发性隐性乳腺癌相鉴别。其鉴别方法可参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我们认为,在经全身各项检查,包括对侧乳腺的多部位连续病理切片,均不能找到第二原发癌证据的前提下,如发现如下临床特征之一,应考虑为乳腺癌向对侧腋淋巴结转移。①两侧转移淋巴结病理切片的图像特征相类似;②出现同侧肿瘤复发或其它远处转移;③原发肿瘤病期偏晚,同侧腋淋巴结有多枚转移,术后发现对侧腋窝肿块的时间间隔在2年之内。以上7例均符合上述特征。
对于乳腺癌术后对侧腋淋巴结转移癌的处理,我们认为不应不加分别地都按一般转移癌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如果合并有其它远处转移,可行姑息性手术切除。以术后放、化疗为主。如未发现其它处转移,可行对侧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尽早补充放、化疗,而不应轻易放弃根治性治疗的机会。这一点对于临床上不能排除对侧原发性隐性乳腺癌的患者尤为必要。以上除第7例因合并有肋间转
移而行姑息性切除外,余均行改良根治术。随访结果,1例不足3年,其余6例中,3年生存率为66.67%(4/6),5年生存率为33.33%(2/6)。这说明,单纯对侧腋窝转移,经积极手术治疗,其结果并不悲观。
年龄原发部位同侧病理同侧腋 TNM分期术后对腋伴随复发对侧手术随访手术结转移侧腋窝转转移方式枚数移时间方式 1 50岁右乳内上M 导管浸润癌 5 T3N2M0 9年无复发转移 M 已6年4个月,健在. 2 48岁左乳外上 R 髓样癌 3 T2N2M0 1年5月无复发转移 M 3年后死于转移. 3 48岁左乳内上 R 导管浸润癌 18 T3N2M0 1年2月无复发转移 M 5年5个月后复发、转移死亡 4 38岁右乳外下 R 单纯癌 4 T3N2M0 1年5月无复发转移 M 1年9个月后死于广泛转移. 5 39岁左乳内上 R 导管浸润癌 27 T3N2M0 6月无复发转移 M 已4年,健在. 6 39岁右乳内下 R 导管浸润癌 4 T3N2M0 8年10
月无复发转移 M 已9个月,健在. 7 40岁左乳内上 R 导管浸润癌 14 T3N2M0 4年右第Ⅳ肋间转移腋淋巴结摘除 1年2个月后死于广泛转移. 注:"R"代表"根治术","M"代表"改良根治术",随访时间均从对侧手术后开始计算。
复习并对照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切片,发现它们与对侧腋淋巴结转移切片的图像特征相类似。
参考文献
1. 关曾文, 乳腺癌. 第1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5
2. 武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等编著. 外科病理学(下册). 第1版.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803
3. 沈镇宙, 乳腺癌. 第1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10
4. 王德延, 傅西林, 潘帼黧,等. 乳腺癌组织学类型与预后的研究. 肿瘤临床.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