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

一、后工业化社会

1.含义

后工业化社会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1973年推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提出的,认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将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他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这种划分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共时性体现在这三种社会在目前世界上是并存的,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历时性体现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规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是当今世界上并存的三种社会形态。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依赖第一类经济部门: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这些经济部门完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它们的生产率低,并且由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而使其收益大幅度摇摆。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日本和前苏联,其劳动力的大部分从事工业或产品制造业,围绕着经济增长这一轴心原则而运转,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美国将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

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用五个方面的特征来加以说明:

1 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 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 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4 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

5 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因此,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如果工业社会的定义是根据作为生活标准标志的商品数量来确定的话,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则根据服务和舒适——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所计量的生活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拿美国的职业结构来说,直到1956年,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此后这两者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变化是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这部分职员的增长率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的2倍。还有一项统计数字更能说明全貌,这就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他们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

贝尔还对美国各学科的学位比重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在1954—1964年中,72%~73%的学

士、硕士学位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

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相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当然,知识对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需的。但是后工业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理论知识占居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就如同一个公理化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后工业社会中的这种转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变化。(2)即理论与政策开始结合,经济模式给人们指出了活动范围,并能具体说明各种不同政治选择的结果。

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根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后工业社会有可能掌握进行社会变革的新手段,这就是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当社会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越高,社会体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随之增加。但是,新的预测方法和计划规划技术的产生,有可能开创经济史上的新阶段,即预先自觉地规划技术变革,从而减少未来经济的不定因素。决策方式使新的“智能技术”诞生创造新的“智能技术”,这是后工业社会在制定政策方面的特征。所谓“智能技术就是用规则系统(解决问题的规则)来代替直观判断”。“新的智能技术的特点是,它能确定理性的行动并识别实现这种行动的手段”。在后工业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决策的制定是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决策者也与过去不同,制定决策的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智能技术将成为制定决策的主要工具。对于后工业社会而言,新的智能技术的核心作用与工业社会中机器技术那样在人类事务中占有同样突出的地位。智能技术能够确定合理性的行动并识别实现这种行动的手段。合理性即指在两种选择之间判断哪一种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智能技术可以导致最佳解决问题的策略,即最大限度地扩大成果,或通过对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判断而设法把损失缩小到最低限度。

补充:“中轴原理”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多角度地去解释社会变化,从而既避免片面的经济决定论,又避免片面的技术决定论。贝尔却将社会分为不同的三个领域并各自分别围绕三个不同的轴心独立运转:“社会结构的中轴原理是经济化,这是一个根据最低成本、使用代用品、谋求最佳效果和寻求最高价值等原则来分配资源的途径。

后现代管理

后现代管理是西方/后工业社会0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

(1)后现代管理的含义

对于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含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后现代管理理论相对现代管理理论而言,有四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

1.一是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以现代性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趋向和实践活动。“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在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它要与现代的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范式、现代的意识形态和管理风格彻底决裂。“后现代管理理论范式”可以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管理理论范式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解放出来,进人一个新的领域。广义的理解则是把后现代管理理论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也可以把“后现代”理解为“高度现代”或“超现代”(hype卜modem),它依赖于现管理理论,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管理理论不过是现代管理理沦的一种新形式或一种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