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
后工业化时代下的社会转型
后工业化时代下的社会转型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转变。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在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转型。
这种转型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变革值得关注。
在传统的工业化时代,制造业是经济的支柱,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与传统工业相比,数字经济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灵活性,与之相配套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兴起。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收入结构,还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机会。
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财富积累。
其次,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转型也涉及到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在传统工业化时代,工人阶级是社会的核心群体,工会和社会主义运动是主要的社会力量。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减速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知识工作者和技术专家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需求和利益也成为社会政策的重点。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组织方式。
网络社交、远程办公和共享经济等新模式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灵活地组织和合作。
这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创新和发展,也提升了人们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第三,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转型还涉及到文化与教育的变革。
在传统工业化时代,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模式以工业的标准和逻辑为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变革,人们对于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平等、利益与责任等问题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
更加关注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追求综合性、协作性与共享性,别与传统的竞争性、个人主义和追求物质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
同时,教育也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向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转变。
人们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能力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然而,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后工业化时代生态治理的理念、方式与组织
[美]彼得·伯格、 托马斯·卢克曼: 《现实的社会构建》, 汪涌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 第 页。 628 ,“ ”, , , ( ): [美]埃里克·詹奇: 《自组织的宇宙观》, 曾国屏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 第 页。 , : , : ,
35.
024
的“ 蜂窝组织” 、 库克所讨论得更加“有机”的组织新形式 , 等等; 此外还有霍肯对商业生态的分 析 以及汉森和穆尔对企业中生态思想的关注 。这种探索对于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是有助 益的, 因为如果组织变革所需的各方面要素都能够充分实现的话, 那么在未来数十年里, 组织形式的 变革和组织间关系的变革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集体决策来影响政府、 企业、 社区以及福利机构等, 促使 它们做出更加全面的变革。在这个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里, 人们当前所持有的治理理念和所处其 中的制度背景在其内在本质上都偏向于机械主义的官僚制治理方式, 因而当人类社会陷入风险社会 之后, 应对各种共同问题的方式或措施大多数都归属于应急处置的范畴, 而不是真正能够带领我们 走出风险社会的治理模式。正是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在迈向后工业社会的道路上, 人类社会必须 去探寻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 以适应这一变化中的社会现实。在 20 世纪末, 随着工业社 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 科学的总体模式开始出现了结构性松动,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许多原有的科学 思维方式、 原则和理念, 都与新的时代要求相距甚远 。当前, 人类必须面对现有社会治理方式未能 有效地解决而日益严峻的共同问题, 如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 粮食问题、 能源问题等, 如果说一种全新 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能够有效地促成人们解决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话, 那么当前社会治理越来越 明显的不足则表明: 在未来的数十年里, 越来越多的人类共同问题将通过“生态治理”这个新发展出 来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来加以解决。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摘要:后现代管理研究是国外管理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的核心之一。
来自管理咨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都进行了精深的究。
然而,国内研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却至于少数几人,未如对于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那样蔚为壮观。
本文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起源入手,对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主要理论观点及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后现代管理;后工业社会;非理性;反思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69-02后现代管理研究是国外管理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的核心之一。
来自管理咨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都进行了精深的究。
然而,国内研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却至于少数几人,未如对于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那样蔚为壮观。
本文将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起源入手,对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主要理论观点及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后现代管理的兴起的背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是后现代管理兴起的主要社会背景。
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贝尔提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我们将看到我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的出现……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将是21世纪美国、日本、苏联和西欧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首先涉及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就是经济改造和职业体制改组的方式,而且也涉及理论与经验,特别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
”“后现代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将是一个知识社会,其最主要特征就是知识管理将在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知识成了关键资源,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这一改变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后现代管理兴起的主要哲学背景。
追溯理性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现代主义的启蒙哲学把人的理性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诸多的现代管理理论也是建立在对于管理者理性推崇的基础之上的。
《职业生涯管理》第9章:职业生涯管理前沿走势
工业化社会 工作生活状态
痛苦劳动,拼命工作,使劲赚钱, 痛苦劳动,拼命工作,使劲赚钱,
然后,放松休闲,疯狂消费, 放松休闲,疯狂消费,
娱乐人生。 娱乐人生。
后现代社会 ——工作,并快乐着! 工作,并快乐着!
“虚拟化空间” 虚拟化空间” “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管理” “家庭办公” 家庭办公” “网上冲浪” 网上冲浪”
自我调适策略
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 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工作压力是在所难 免的,关键是要学会“健康生活” 免的,关键是要学会“健康生活”,掌握相应措施有效缓释 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 遇到压力,要注意进行自我反省,提高理性分析能力。 遇到压力,要注意进行自我反省,提高理性分析能力。 遇到情绪压抑时,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遇到情绪压抑时,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充实业余生 活,如通过旅游、体育锻炼、聊天倾诉、阅读书刊、听音乐、 如通过旅游、体育锻炼、聊天倾诉、阅读书刊、听音乐、 做家务、参加体力劳动等,及时转移、释放和化解郁闷情绪。 做家务、参加体力劳动等,及时转移、释放和化解郁闷情绪。 平日注意自我调适,加强锻炼,充足睡眠,注意营养,保持 平日注意自我调适,加强锻炼,充足睡眠,注意营养, 健康,学会放松。 健康,学会放松。
工作与生活平衡术
要在观念上抛弃工作与生活存在绝对矛盾而不可兼得 到的偏见,辩证统一地看待二者的关系, 到的偏见,辩证统一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树立工作与 生活相融合的观点。 生活相融合的观点。 基于人生使命积极面向生活,应对工作挑战。 基于人生使命积极面向生活,应对工作挑战。 放开眼量,更新观念, 放开眼量,更新观念,在工作与生活的大尺度上确定 优先次序,弄清楚并做好不同生涯阶段上重点转移, 优先次序,弄清楚并做好不同生涯阶段上重点转移, 协调好夫妻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关系, 协调好夫妻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关系,在长期的时间尺 度上做好阶段性计划安排, 度上做好阶段性计划安排,在夫妻工作与生活关系处 理上可以视具体情形采取不同的平衡模式。 理上可以视具体情形采取不同的平衡模式。
后工业社会的基本内容
后工业社会的基本内容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是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后工业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成为主要资源:在后工业社会中,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这包括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共享,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
2、知识和创新是关键: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和创新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核心要素。
人们需要具备高度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服务型经济为主导:后工业社会中,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包括金融、教育、医疗、物流等各种服务行业,它们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4、智能化生产成为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生产逐渐成为主流。
这包括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它们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5、全球化和网络化趋势加强:在后工业社会中,全球化和网络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同时,网络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交流和合作。
6、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成为重要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成为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议题。
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7、新型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后工业社会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的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
人们更加注重个性、自由、多元化和包容性,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受到挑战。
总的来说,后工业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和创新化的社会,它对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社会学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
社会学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其中,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是社会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是构成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代化的社会学现代化是指社会向现代化进程转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社会价值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重点就是这一变化过程。
当代社会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现代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工业化是指工业生产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扩展,这种发展不仅影响了经济和产业结构,也改变了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观念。
城市化是指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形成城市化的趋势。
现代化是指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文化和现代化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发展。
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互动、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和共同发展。
在这一时期,公共领域和权利的扩展促进了民主和社会改革的发展。
同时,社会学家的研究也涵盖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以及生态和科技领域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后现代化的社会学后现代化是20世纪8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代表了对现代思想的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化的社会学在某种程度上把现代化的社会学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后现代化的社会学关注的是个人主义、超越性和文化多元化的命题。
后现代化强调主体性,认为少数人可以对社会系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后现代化还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拒绝了一切绝对主义的思想。
除此之外,后现代化的社会学还倡导“拒绝正统思维”、“拥抱多元文化主义”、“批判束缚力”和“反对那些过时的批判方法和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理念对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是社会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前者强调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后者强调主体性和文化多元化,各有各的特点和贡献。
此外,现代公民社会和全球性社会问题,都对后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管理思想演变规律总结
西方管理思想演变规律总结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科学管理阶段、人文管理阶段和后现代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阶段是西方管理思想的起点,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即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分析和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的观点主要强调了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原则和技术,如分工、标准化、奖惩制度等。
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重视效益和效率,强调规范化和可量化的指标管理,对于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需求。
人文管理阶段是对科学管理阶段的一种纠正和补充,代表人物是马克思。
马克思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压迫和剥削,提出了以满足工人需求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他认为,人的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赚取生计,还是一种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此外,他还提出了工人自治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观点。
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人的情感和认同需求,通过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后现代管理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的一种全面超越和综合,代表人物是德鲁克。
德鲁克提出了管理者的角色和任务,强调管理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管理者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
此外,他还强调了组织文化和员工满意度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分工和职权观念,更加注重协同合作和创新能力,通过打破常规和创造新思维模式,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总结起来,西方管理思想从科学管理到人文管理再到后现代管理的演变规律可以概括为“效益-人本-综合”。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管理理念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也体现了管理思想的逐步完善和深入。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思想,以期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后现代管理
阿肖克·兰乔德
英国南安普顿商学院营销学主任阿肖克·兰乔德在其《因特,后现代营销和全球化》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 后现代营销观点。兰乔德认为,对后现代营销的讨论,大多数强调数码/通信、技术、传播、消费、形象/符号和 超现实的日益增强的重要性。他引用科瓦的观点说,后现代捍卫个性和对社会约束的解放。社会零散化显示后现 代个人主义的结果。而自相矛盾的是,后现代个人既是隔离的,又是通过电子与整个世界发生实质的。
也就是说,后现代管理不满于“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的社会人”等假设,而将人看作是“符号的 动物”(卡西尔)。后现代管理与后现代哲学和文化学一样,将现代社会对人本质的异化为颠覆对象,试图在管 理中还原人的本质。后现代管理对人的看法无疑是源自后现代哲学的。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结构中的 人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社会结构的附属品,其存在的方式是权利。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 所压迫,人成为管理制度的创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
张曙光将企业制度发展划分为三种形式和三个阶段:
其一,是古典式企业和企业制度;
其二,是现代企业和股份公司制度;
其三,是后现代式企业和企业制度。
张曙光就后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本极其产权特征、后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等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独 到的看法。张曙光教授首开历史之先河,对后现代企业制度的预期得到了国内经济学家的肯定。这为中国后现代 企业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阶段的由来
阶段的由来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矛盾运动之中,与此同时,事物的运动又同其外界环境相互、相 互影响。适者生存和发展是一切事物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也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规律。因而,研究和认识企业 生存与发展问题必须依据这一客观规律,首先研究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外界环境变化,同时要研究外部环境变化 所引起的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关系变化。《矛盾论》认为,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矛盾“有些是激化了, 有些是暂时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是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 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也就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正是我们研究 和认识企业管理演变历史的阶段性的基本思路。
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与启示
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与启示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是以人为本、注重平等与多样性,注重情感与关爱,强调协作与沟通,强调生态与环境,推崇自由与开放的管理理念。
与传统管理观念相比,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更加注重人性、场域性和变通性,而非机械性的规范和标准化操作。
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对管理的启示。
一、强调人本和谐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强调人的参与和合作,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平衡,强调人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这启示我们,管理需要真正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关注员工的健康和发展。
在实践中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需求和选择,让员工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福利和福利机制,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的日常需要,为员工发声,建立共识,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二、推崇生态和谐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强调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强调生态环境的意义和赋权。
这启示我们,管理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行为,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关注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增长。
在实践中管理者应尽力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环境安全,建立环保机制,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为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创造条件。
三、注重多样性和谐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强调多元文化和多元视角,强调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
这启示我们,管理需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考虑企业行为,关注企业员工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实践中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关注员工的国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充分尊重和利用多元化视角的优势。
后现代管理和谐观提供了崭新的理念和思路,为管理者建立更加人性化、生态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启示。
在实践中,管理者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理念,重视环境、员工和社会的利益,走向一个更加和谐的未来。
第22章 后现代管理理论
后现代管理的代表理论
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理论
– 目标管理: “蠢笨的牛”、“可以随时替换的双手”——自我管理者 “真正的目标管理就是自我管理,这样,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是经理人”
– 扁平型组织:知识在基层,巨型战舰——舰队小组
后现代管理的代表理论
后现代管理的代表理论
汤姆·彼得斯的混沌管理理论
– “后现代企业之父”:《追求卓越》、《解放型管理》、《超越混沌》、 《重新想象》 ——激进的“范式的革命”
– “理性的歧途”:定量分析的不足 – 混沌环境:直觉、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在未来管理中至关重要 – 混沌组织:金字塔——嘉年华 – 解放型管理:摧毁一切、重新想象 – 走动式管理:回到“实践常识”, “接触+关注”
思考:新技术、新思维如何产生新管理模式?
二、后现代管理的代表理论
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理论 查尔斯·汉迪:非理性管理理论 汤姆·彼得斯:混沌管理理论 斯图尔特·克莱格:后现代组织理论
后现代管理的代表理论
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理论
– 1959:《未来的里程碑》,管理的后现代转向 – 第一个里程碑:基于生物学的世界观代替基于机械学的笛卡尔世界观 – 第二个里程碑:从“进步”到“创新”的转变包含对“秩序的新理解” – 第三个里程碑:大组织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对知识型工作者的管理 – 第四个里程碑:教育。“必须重申人不单纯是一种生物和心理存在,而
后现代管理的代表理论
查尔斯·汉迪:非理性管理理论
– 三叶草组织结构: 专业技术人员,非重要工作外包从业者,兼职和临时工人
– “一半的员工,得到双倍的薪水,将会产生三倍的效率”; – 组织机构是社会有机体而不是机械结构,由层层叠叠的人际关系网组成 – 基于情感、信任等非理性因素的认同对非理性时代的管理更加重要 – “中国式的合同”: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双赢合同(妥协)
后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
2.治理模式:
⑴ 产权模式: 古典企业产权模式:经营权与所有权一元化合一; 现代企业产权模式: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后现代企业产权模式:经营权与所有权多元化合一。
说明:后现代企业制度是彻底的革命,其背景是知识资本拥 有了“权力话语”,从而颠覆了传统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 与工人之间的“主仆关系”。
⑵ 经营模式:
现代管理体系的彻底终结:
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有限 有序线性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向无限无序非线 性的非结构性变化转变。企业生存在有限与 无限、有序与无序、线性与非线性、结构与 混沌的矛盾性生存状态中。工业化时代有效 的企业管理体系正在丧失其效力。
企业生存环境正在从结构化情 景向非结构化情景转变:
⑺ 企业伦理:
超越了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帮助这样一个基本的层次。 伦理与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伦理建设与企业赢利目标相 关。后现代企业不仅是生产场所也是交往场所,企业伦理 建设的核心是构筑交往理性和理性交往。后现代企业在完 成盈利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企业成员生活的幸福,这种关 注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和仅仅是一种权术的表演。
⑸ 人力资本管理:
具有劳动与资本的合一性以及人力资本的团 队性特征,人力资本运营将涉及到产权方面的革 命,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将更多地充满了 艺术的色彩,它成功的秘诀是宽容、民主与爱。
⑹ 文化战略:
浅论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
浅论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工业时代逐渐向后工业时代转变,这种变革发生了深刻的社会改变,给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价值观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后工业时代加速了社会信息化进程。
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信息流量大大增加,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迅速获取和传播信息。
这不仅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交往,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学习、娱乐和社交等方面。
此外,智能手机、智能手表、VR/AR等先进技术也日益成熟,加速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这种信息化、数字化的转型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
其次,后工业时代加速了人类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进程。
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多为人类从重复性、危险性大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然而,随着人类机械化、自动化的不断加深,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一些工人的职业价值逐渐被削弱,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第三,后工业时代加速了文化的全球化进程。
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互联网,各种文化创意、传统习俗被传递到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不断增强。
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韩国流行歌曲、日本动漫等都风靡了全球。
这种文化全球化的现象方便了人们的文化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一些文化资源的匮乏和失去独特性,同时也可能对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影响。
总之,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明显的表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单向的控制和影响,而需全面考虑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合理引导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浅论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
浅论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后工业时代,即信息时代,是指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经济结构,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控制。
本文将就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进行浅论。
在后工业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日益成熟,使得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这种快速的信息传播促使了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
人们可以轻松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开阔眼界,了解更多的知识,也更容易受到外界舆论和言论的影响。
信息时代也给传统的媒体和思想观念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信息,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认可的观点。
这种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使得虚假信息、谣言、不实言论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社会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信息真实性也受到了质疑。
在后工业时代,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经济活动变得更加高效便捷,电子商务不断壮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品交易和资金流动得以迅速实现。
这种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也为经济结构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出现了大量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模式。
这种高效的经济结构也导致了一部分传统产业的萎缩和失业问题的产生,社会的阶层分化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也随之扩大。
后工业时代的科技进步也对社会的劳动生产方式产生了影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使得人力劳动的需求减少,同时也使得工作的环境更加安全和舒适。
这种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种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一些低技能的劳动力失业,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变得更大。
后工业时代的科技进步也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科技产品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购物、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
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
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它们对于组织的顺利运营和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体系,而管理方法则是基于管理理论的具体操作手段和工具。
本文将对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管理理论的分类管理理论可以分为几个大的分类,包括传统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后现代管理理论。
1. 传统管理理论传统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和行为管理理论等。
其中,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的,它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工作过程,并将工作过程分解成各个环节,以实现最高效率。
行政管理理论则注重组织结构和职权分配,通过明确的层级关系和职责划分来实现组织的管理。
行为管理理论则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通过激励和员工参与来提高组织绩效。
2.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系统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和个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需要以系统的思维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则关注员工的发展和价值,强调员工是组织的重要资源,通过培养和激励员工来提高组织竞争力。
战略管理理论则强调组织需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通过分析内外环境来制定战略,并将战略贯彻到组织的各个层级和部门。
3. 后现代管理理论后现代管理理论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批判和颠覆,它认为传统管理理论过于强调规划、控制和优化,忽视了组织中的人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管理理论主张组织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注重员工的主观感受和自主性,以及组织的适应性和反应性。
二、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不同的管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管理需求和情境。
1. 管理方法的选择在选择管理方法时,需要根据组织的目标和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
如果组织追求高效率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可以采用科学管理理论中的作业分解和流程优化方法。
浅论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
浅论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后工业时代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后的时代,也被称为信息时代或者数字时代。
在这个时代,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的控制与影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本文将从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浅论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后工业时代的技术发展对社会的控制和影响是巨大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进行远程工作和学习,甚至在虚拟社交平台上与他人进行交流。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这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也对社会的控制和影响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崛起,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和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虚拟货币等新型经济形式不断涌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支付方式。
与此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国际间的竞争和合作,让社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这些经济发展的变化对社会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后工业时代对社会的控制和影响也体现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和聚集成为常态,城市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方式,还对社会的文化传承、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课题也在发生转变,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社会分工和社会分配的不平等现象也愈发突出,社会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加,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面临着新的考验。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发展也对社会的控制和影响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文化产品的大量生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对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后工业社会名词解释
后工业社会名词解释
后工业社会,又称知识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学者丹尼尔·贝尔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展现了其高超的预见性。
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人与人之间的知识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方式,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
此外,后工业社会强调信息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发展,认为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工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后工业社会中,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
这是一个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社会,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
从时间上看,后工业社会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
后现代企业管理
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李占祥现在国际上有一种新的管理思潮,认为企业管理正在进入后现代管理阶段,这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引起来的,因为企业管理总是要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十一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突出的变化主要是三个:一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跨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来组织生产和流通,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生产、流通、消费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依靠、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面,企业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管理范围、增长的方式都要从全球的观念出发来思考和策划。
另外经济全球化也打破了企业之间竞争的国界限制。
所以企业必须要树立这种观念。
二是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变得更加无所不能。
为了适应互联网技术的要求,现在国际上很多企业都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同时,互联网也改变着企业之间的联系,正在推动着企业的运行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是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般来说,在企业生产要素中,二十世纪最值钱的是生产设备,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最值钱就要逐步转变为知识。
我举一个简单的实例。
几年前在北京亮马河大厦举行中国首届国际医药卫生高科技成果的拍卖会,有一种止痛合剂中药在拍卖会上要转卖所有权,开价是三个亿。
这就是知识的价值。
在企业里也是这样,知识在生产要素里的地位和作用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
知识从它的内容来看大体上有四类,一个是事实知识,知道是什么;第二类知识是原理知识,知道为什么;第三类知识是技能知识,知道做什么,知道怎么做;第四类知识叫人力知识,知道是谁,即知道谁知道和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人要做好工作都需要拥有这四类知识,但是不同职业的人所拥有的这些知识的多少和重点又有区别。
比如说,律师和医生更需要大量的事实知识,教授和研究员更需要掌握大量的原理知识,企业的营销人员更需要掌握大量的营销技能知识,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更需要拥有人力知识。
什么叫“后工业化社会”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国际贸易
页码: 21-21页
主题词: 后工业化社会;科学研究;制造业;经济的;企业家;白领工人;丹尼尔;服务业;社会存在;
社会学家
摘要: <正> 后工业化社会即指工业化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时期。
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的。
他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后工业化社会”的理论,并提出了这种社会的五大特征:①经济上从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②由于经济的变化,使白领工人数量大增,从而导致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家变为科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一、后工业化社会1.含义后工业化社会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1973年推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提出的,认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将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
他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
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
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
这种划分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共时性体现在这三种社会在目前世界上是并存的,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历时性体现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规律。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是当今世界上并存的三种社会形态。
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依赖第一类经济部门: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
这些经济部门完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它们的生产率低,并且由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而使其收益大幅度摇摆。
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日本和前苏联,其劳动力的大部分从事工业或产品制造业,围绕着经济增长这一轴心原则而运转,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美国将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
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
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用五个方面的特征来加以说明:1 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 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 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4 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5 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
因此,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如果工业社会的定义是根据作为生活标准标志的商品数量来确定的话,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则根据服务和舒适——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所计量的生活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
”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
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
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
拿美国的职业结构来说,直到1956年,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
此后这两者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
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变化是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这部分职员的增长率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的2倍。
还有一项统计数字更能说明全貌,这就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
他们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
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
贝尔还对美国各学科的学位比重进行了分析。
他发现,在1954—1964年中,72%~73%的学士、硕士学位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
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
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相机器关系的社会。
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
当然,知识对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需的。
但是后工业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发生了变化。
理论知识占居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
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就如同一个公理化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
后工业社会中的这种转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变化。
(2)即理论与政策开始结合,经济模式给人们指出了活动范围,并能具体说明各种不同政治选择的结果。
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根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后工业社会有可能掌握进行社会变革的新手段,这就是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
当社会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越高,社会体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随之增加。
但是,新的预测方法和计划规划技术的产生,有可能开创经济史上的新阶段,即预先自觉地规划技术变革,从而减少未来经济的不定因素。
决策方式使新的“智能技术”诞生创造新的“智能技术”,这是后工业社会在制定政策方面的特征。
所谓“智能技术就是用规则系统(解决问题的规则)来代替直观判断”。
“新的智能技术的特点是,它能确定理性的行动并识别实现这种行动的手段”。
在后工业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决策的制定是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决策者也与过去不同,制定决策的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智能技术将成为制定决策的主要工具。
对于后工业社会而言,新的智能技术的核心作用与工业社会中机器技术那样在人类事务中占有同样突出的地位。
智能技术能够确定合理性的行动并识别实现这种行动的手段。
合理性即指在两种选择之间判断哪一种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
智能技术可以导致最佳解决问题的策略,即最大限度地扩大成果,或通过对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判断而设法把损失缩小到最低限度。
补充:“中轴原理”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多角度地去解释社会变化,从而既避免片面的经济决定论,又避免片面的技术决定论。
贝尔却将社会分为不同的三个领域并各自分别围绕三个不同的轴心独立运转:“社会结构的中轴原理是经济化,这是一个根据最低成本、使用代用品、谋求最佳效果和寻求最高价值等原则来分配资源的途径。
后现代管理后现代管理是西方/后工业社会0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1)后现代管理的含义对于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含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后现代管理理论相对现代管理理论而言,有四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
1.一是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以现代性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趋向和实践活动。
“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在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它要与现代的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范式、现代的意识形态和管理风格彻底决裂。
“后现代管理理论范式”可以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管理理论范式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解放出来,进人一个新的领域。
广义的理解则是把后现代管理理论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也可以把“后现代”理解为“高度现代”或“超现代”(hype卜modem),它依赖于现管理理论,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管理理论不过是现代管理理沦的一种新形式或一种新发展。
2.就组织和管理进程而言,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内涵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管理启蒙思想中。
近代以来发展资本主义造就的现代组织,以及按照其价值观、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确立的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与个体主义、集权主义等基本价值,这就是现代性,即西方管理启蒙思想强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但管理启蒙思想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偏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平衡。
就此意义而言,后现代管理与后现代性是从现代管理学发展出来的,正是现代管理学自身的问题导致了后现代管理理论对它的诘难。
3.就管理形态而言,现代管理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出现的反抗近代资本主义传统因袭式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的思想,如泰罗的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等,它们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在人们赞美现代管理理论当中最理性、最精确的方面的时候,后现代管理理论的观念似乎更能让人人迷。
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管理理论表达了对于西方现代管理理性主义的一种恐惧,后现代管理理论是把那些“过剩的”、绝顶的言词(over一the-t叩一lallgllage)作为分析的对象所提供的一种后现代方式的回应,因此后现代管理对现代管理理论既有承袭,也有批判、更新。
4.就时代特征而言,现代与后现代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后现代管理理论无疑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部分,是指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状态、管理实践、管理机制与组织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迁和转折。
按照后现代哲学大师J.F,利奥塔的说法,“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始状态”。
由此可见,现代性之中就包含着后现代性,因为现代主义就在于对组织及其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预先规定和假设提出疑问。
一种管理理论范式要成为现代的,首先就必须对它前面的“现代”理论范式所包含的预先规定和假设提出疑问,所以它又是“后现代”的。
“后现代总是隐藏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人一种不同于自身状态的冲动。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
”后现代管理理论并不是一个新的时代,而是要重写现代管理学所代表的某些特征。
在那些严谨的源流思想家那里,并没有一场“后现代管理理论”对“现代管理理论”的革命召唤,也没有以后现代管理理论替代现代管理理论的宏伟纲领。
这些后现代管理源流思想家之间有不小的差异,有些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他们各自从不同方面对管理启蒙以来的管理理性主义传统提出了不同性质的问题,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挑战性、颠覆性的,但其中没有任何一位管理学家把自己的理论视为彻底瓦解这一传统的“思想武器”,也从未声称能够全面取代管理理性主义在组织及其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实践。
后现代管理出现的原因首先,后现代管理理论是对现代的管理实践和人类自身进行反思的思想运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进人后工业社会并发生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使互联网和数据库成为“后现代人的本性”。
知识的迅速增长、扩散和信息的高度膨胀,对西方管理者传统的思维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导致了“管理理论范式的危机”。
后现代管理思潮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管理思想,主要是科学管理的思想。
主要表现为对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的否定,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和公式来阐释和衡量现实世界,在方法论范式上反对管理学研究的独断论和实证技术方法的霸权,主张方法论范式的多元化(diversificatjon)和差异性(differentiati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