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合集下载

布病的诊断标准

布病的诊断标准

布病的诊断标准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家畜和野生动物。

该病在人类中也有发生,且病情较为严重。

因此,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布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布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恶心、呕吐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血清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其中,血清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内部器官的情况,如肝脾、淋巴结、骨骼等。

通常采用X线、CT、MRI等影像
学检查方法。

4. 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是指通过分离和鉴定布鲁氏菌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该菌。

这种方法需要在医院或实验室中进行。

总之,布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多种因素。

及早发现并诊断布病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同时,预防措施也很重要,如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做好食品卫生等。

布病的诊断与防治

布病的诊断与防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 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 区。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 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 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工作者、屠
26
山西农业·畜牧兽医
2008·12
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 群。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两
周,长的可达半年之久。家畜患病后 症状基本相似,多数病例为隐性感 染。早期出现结膜炎和体温升高等。 妊 娠 母 畜 流 产 ( 多 在 妊 娠 2~ 8个 月),多为死胎或弱仔。但大多数流 产经两个月后可以再受孕。畜群中关 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和不孕 症增多。公畜睾丸肿大,触之热、 痛。鸡、鸭等家禽的症状表现为腹泻 和虚脱,有时产蛋量下降。人患布病 潜伏期为1~3周,易转为慢性。轻者 出现低热、无力、疲乏,全身酸痛, 关节肿大、疼痛,焦躁不安和神经过 敏。颈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脏 肿大用手可摸到。雄性患畜常见单侧 睾丸或附睾炎;雌性患畜有时可发生 特异性乳腺炎、卵巢炎、子宫内膜 炎,孕畜可发生流产。多数病例有长 期起伏的发热,称“波状热”。
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 粒细胞减少和单核细胞增多者较少 见;慢性病例的白细胞总数增多,主 要为嗜中性粒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 少,但没有出血倾向。 5.2.2 实验室检查:显微镜检出病原 体或血清抗体滴度升高才能确诊。 5.3 治疗
感染病例,可用磺胺嘧啶(S D)、甲氧苄氨嘧啶(TMP并增加饮 水此外)、磺胺-6-甲氧嘧啶或磺酰 氨苯砜(SDDS)。 5.4 预防
4.3 预防 4.3.1 在疫区,要做好犬体的防蜱灭 蜱工作。可应用杀虫药,如2 5 ppm溴 氰菊酯溶液,每隔7~1 0天喷淋1次犬 体。 4.3.2 对 病 犬 应 做 到 早 发 现 、 早 诊 断、早治疗。发现病例后,可应用三 氮脒、咪唑苯脲的治疗剂量对其他健 康犬进行药物预防。

2023布病预防与诊断

2023布病预防与诊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首诊医师思维局限,未详细询问病史,对 症处理不规范: 首诊医师思维局限,未详细 询问病史,加之对发热患者随意使用抗生素 和解热镇痛药甚至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使该 病病程演化不典型,增加了诊断难度。
④儿童患者少见,表现不典型,获取病史困 难,患儿中,首发症状分别为长程发热、头痛 和关节痛。因患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临 床表现更加不典型,加之对于儿童患者获取 准确病史困难,更易发生误诊。
2018《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将病程6个月以内的感染 定义为急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的感染定义为慢 性感染。
布病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者症状类似重感冒。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 肿大。
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直接出现布病典型症状 布病的4大典型症状:
发热 多汗 乏力 肌肉、关节疼痛
3. 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为 1:10++及以上。 4.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为 1:400++及以上。
PCR技术
实验室检查
针对IS711或IS650,16S-23SrRNA 片段,BCPS31和omp2a基因 的PCR可以用作培养产物的菌种鉴定,也有直接用于临床标 本鉴定。该方法快速、敏感,但由于PCR尚未标准化,在临 床上的应用还需验证,尚不适用常规检测。但对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或者局灶感染可发挥特别作用。
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长达45天, 平均2-3周。
有些患者有典型的布病症状和体征,检测
结果也为阳性,但没有发热
临床表现
2.多汗 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热,
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
特别是晚上出汗明显增多。与一般 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 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 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

布病检测方法

布病检测方法

布病检测方法布病,又称为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布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布病检测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布病检测方法,帮助大家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诊断。

1. 血清学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是目前常用的布病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含有鼠疫耶尔森菌的特异抗体,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布病。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结果快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初步诊断。

但是,血清学检测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感染初期可能无法检测出抗体,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

2. 细菌培养检测方法。

细菌培养检测是通过将患者的组织样本或体液样本进行培养,观察是否能够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来进行诊断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获得病原体,对于确诊布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细菌培养检测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通常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得出结果,且操作复杂、耗时。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患者组织样本或体液样本中的鼠疫耶尔森菌的DNA或RNA来进行诊断。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对于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支持,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4.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是通过检测患者的组织样本中是否含有鼠疫耶尔森菌的特异抗原来进行诊断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病理诊断。

然而,免疫组化检测方法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支持,且操作复杂,不适合于临床快速诊断。

总结。

布病的及时检测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目前,血清学检测、细菌培养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组化检测是常用的布病检测方法。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皮肤过敏试验: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凡有新病人发生,或有疫畜检出的自然村(屯)或畜牧场(队)均视为布病疫区。

检疫:用特异性的血清学,皮肤试验,分离细菌等方法对人畜布病的检查。

淘汰:对查出的阳性畜进行屠宰处理。

3 布病诊断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1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3.2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3.4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5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诊断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

2 诊断依据2.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

2.2临床表现2.2.1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B。

2.3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C)2.3.1实验室初筛2.3.1.1平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2)阳性或可疑。

2.3.1.2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2以上)。

2.3.2血清学检查2.3.2.1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2.3.2.2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4)滴度1∶10++及以上。

2.3.2.3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见C.1.5)滴度1∶400++及以上。

2.3.3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 诊断原则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人布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

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 诊断标准4.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1中任一项阳性者。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8-200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

2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或与疫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

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

2.2 临床表现2.2.1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 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 B。

2.3 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 C)2.3.1 实验室初筛2.3.1 .1 平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2)结果为阳性或可疑。

2.3.1 .2 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Ocmn2以上)。

2.3.2 血清学检查2.3.2 .1 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l00++及以上,过2周-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2.3.2 .2 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4))滴度2.3.2 .3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见2.3.3 分离细菌1:lO++及以上。

C.1.5) 滴度l:400++及以上。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3诊断原则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

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诊断4.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l 中任一项者。

4.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何一项者。

布病

布病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 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 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 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
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 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 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 尘埃。
流行过程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 人群易感性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 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 存宿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 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布 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 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 他家畜居次要地位。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 牛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 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 活习惯有关。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 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 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 和某些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传播途径
经皮肤黏膜(包括眼黏膜)接触感染常发生于 下列场所: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 2、检查牲畜;3、饲养放牧病畜;4、接触病畜 的尿、粪;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 脏;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7、挤奶或加 工病畜奶制品;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 理材料;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 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 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 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布病检测方法

布病检测方法

布病检测方法布病,又称传染性淋巴结肿大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引起牛、羊、猪等家畜的慢性全身性感染,同时也可感染人类。

由于其临床症状多样化,且易被其他传染病所掩盖,因此对布病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布病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断两种。

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而临床诊断方法则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细菌培养方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通过将患者的血液、体液或组织样本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培养布鲁氏菌,然后观察培养物中是否有细菌生长。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获得布鲁氏菌的培养物,便于进一步的鉴定和药敏试验,但缺点是培养时间长,一般需要3-4周才能得到结果。

其次是血清学检测方法。

这是一种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诊断布病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患者对布鲁氏菌的特异性抗体,对于早期感染和慢性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另外,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布病的检测中。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患者的体液或组织样本中的布鲁氏菌的DNA或RNA来进行诊断。

与传统的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相比,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早期感染和难以培养的情况。

除了实验室检测方法外,临床诊断方法也是布病检测的重要手段。

临床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来进行初步判断,如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及接触过疑似感染动物或其产品的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布病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断两种。

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而临床诊断方法则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

诊断布病的金标准

诊断布病的金标准

诊断布病的金标准摘要:1.布病的定义与症状2.诊断布病的金标准3.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方法4.预防布病的措施正文:1.布病的定义与症状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感染的牲畜(如牛、羊等)传播给人,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病菌的组织或分泌物传播。

布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严重时可导致肝、肾等器官损害。

2.诊断布病的金标准目前,诊断布病的金标准是血清学检测。

布鲁氏菌感染人体后,会在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这些抗体。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 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早期和晚期的布病诊断都有重要价值。

3.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方法布鲁氏菌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疗法,常用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

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并按照疗程进行,以防止病情反复。

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

同时,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以促进病情康复。

4.预防布病的措施预防布病的关键在于加强畜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防止病菌传播。

具体措施包括:(1)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清扫、清洗、彻底消毒,尤其是病畜所在的圈舍;(2)严格实行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制度,限制人员和车辆往来,对进出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消毒;(3)对病畜群进行严格隔离、扑杀、销毁,防止病菌传播;(4)加强对畜禽的疫苗接种,提高畜禽的抵抗力;(5)对从事畜牧业的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

总之,诊断布病的金标准是血清学检测,而预防布病的关键在于加强畜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和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布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2015.5.20))

布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2015.5.20))
发热 多汗 乏力 肌肉、关节疼痛
布病临床表现-发热
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多汗 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 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 午后或晚上。
热型 波状热
低热
不规则热
例数 115 307 112
构成比(%) 15.78 42.11 15.36
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体温逐日升高,达 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 数日至2 周后,又发热再起,如此反复 数次。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典型 波状热型已较少见
间歇热 驰张热 稽留热
无热
93
12.78
63
9.33
3
0.41
31
4.25
发热: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 达45天,平均2-3周。
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 有些患者有典型的布病症状和体
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的现象为布 征,检测结果也为阳性,但没有发
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 及疫情处置
布病基本知识概述 布病的诊断与治疗 布病的疫情概况 布病的疫情处置
发生畜间疫情时 发生人间疫情时
内容
概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 (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布病列为二类疫病。 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 布鲁氏菌还被国外列为生物战剂之一。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85%)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
备注
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复方新诺 明,2片/次,2次/天,6周; 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妥布霉素 肌注1-1.5mg/kg ,8小时1次,1-2周;③利福平 600-900mg/次,1次/天,6周+左氧氟沙星 200mg/次,2次/天,6周; ④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环丙沙 星,750mg/次,2次/天,6周。

布病诊断标准

布病诊断标准

布病诊断标准
《布病诊断标准》
一、病变的布局、流行病学及特点:
1、布病常表现为分叶、条斑或斑块状,分布有偏好,多见于胸及腹部,也可及头、面、四肢表面。

2、布病的流行病学分析表明,布病可分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布病典型表现为斑片及斑块状,复杂型布病多伴有皮肤灼热感及瘙痒。

3、布病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夏秋之交容易发作,春季发病率较低。

二、临床表现:
1、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出现斑片、斑块状,而且瘙痒严重,且有皮肤灼热感。

2、布病的皮肤病变表现为有针尖状的小红斑,斑片逐渐增大,皮肤呈现红色、粉红色及紫红色,并伴有明显的皮肤肿胀症状。

三、对抗布病的治疗方法:
1、用抗菌药物: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都可以用于治疗布病,无菌的涂抹在布病病变部位,可以减轻症状,以缓解病情。

2、使用激素药物:采用外用激素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皮肤的痒痛,但也存在依赖性,不宜长期使用。

3、芦荟:芦荟具有很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以清除皮肤炎症,减轻症状。

芦荟汁可以直接用于布病病变部位。

四、预防布病的方法:
1、保护皮肤:尽量避免皮肤接触油脂、水份等可引起炎症的物质,以免促使布病加重。

2、适当更换衣物:保持身体清洁舒适,改换衣物清爽有利于布病的治疗。

3、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例如多吃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 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 : 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 : 50++及以上,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 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 —2007 ),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二)治疗原则早期、规、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2.规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3.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利病人早日康复。

布病的诊断标准

布病的诊断标准

布病的诊断标准
摘要:
1.布病的定义与病因
2.布病的临床表现
3.布病的诊断方法
4.布病的预防与治疗
正文:
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感染的牲畜(如牛、羊、猪等)传播给人,也可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播。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

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重症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并发症。

由于症状与流感等疾病相似,布病容易被误诊。

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布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布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采集患者的血液、骨髓、关节液等样本,培养或PCR 检测布鲁氏菌。

3.血清学检测: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如虎红平板凝集试验、ELISA 等。

4.影像学检查:如X 光、B 超、CT 等,可辅助诊断关节、骨骼等病变。

在预防布病方面,应加强牲畜的管理,避免与病畜接触,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对于已经感染布病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等。

抗生素治疗是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

支持疗法包括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

对症治疗则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缓解,如退热、止痛等。

总之,布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布鲁氏菌病诊断规范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规范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8-200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

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或与疫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

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

2.2 临床表现2.2.1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 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B。

2.3 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C)2.3.1 实验室初筛2.3.1.1平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2)结果为阳性或可疑。

2.3.1.2 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Ocmn2以上)。

2.3.2 血清学检查2.3.2.1 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l00++及以上,过2周-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2.3.2.2 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4))滴度1:lO++及以上。

2.3.2.3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见C. 1.5)滴度l:400++及以上。

2.3.3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3 诊断原则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

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 诊断4.1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l中任一项者。

4.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何一项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1.人的布病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包括观赏动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

(2)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3)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仅供初诊用)。

凡具备(1)、(2)项和第(3)项中的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定为布病病人。

对已确诊的慢性布病病人和接种过菌苗的人,应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血清学试验效价高低,皮内变态反应强弱仅供参考。

2.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1)病源分离:检出布鲁氏菌(2)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即100国际单位/毫升及以上。

(3)补体结合试...... ......
布病诊断标准
(一)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二) 临床表现: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²以上)
(四)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五)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 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诊断疑似病例:具备(一)、(二)、(三)者。

诊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四)或(五)中任何一项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