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外教育的对比

合集下载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第1篇:关于中外学前教育的立法比较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为庞大的学前教育国家。

但是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远远落后,这将不利于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先进教育的迫切需要。

国外部分先进国家的学前教育有其优异之处,所以,有必要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在以下几方面作一些比较,以达到吸取经验和教训的目的,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关于学前教育目的差异1.中国中国的学前教育目的是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为打造一代新人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可见,中国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全面、均衡发展的新生代力量。

2.韩国韩国幼儿园主要招收三到五岁的幼儿,学前教育虽不是义务教育,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为将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修养的新一代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3.瑞典瑞典的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儿童在以自发的活动为主的过程中,帮助学龄前儿童在社会性和个性方面都均衡发展。

瑞典强调让儿童在体力、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使儿童将来能够发挥他自己的作用,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关于学前教育机构的比较1.中国目前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三种:托儿所、幼儿园及学前班。

托儿所是年龄在0~3岁的儿童集体保教机构;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5岁的儿童,一般都为三年制;学前班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较为普遍,招收对象一般为5~6岁儿童,学制一般为一年。

2.美国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主要包括日托中心、保育学校和幼儿园三种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

另外还有蒙台梭利学校、幼儿艺术等种类繁多的其他机构。

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最有特色的是在一些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地区设有临时性日托中心,为父母提供了便利。

高中生英语作文《中外教育的比较》

高中生英语作文《中外教育的比较》

高中生英语作文《中外教育的比较》Title: Comparing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each country having its uniqu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have distinct educational systems that reflect their cul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s.This essay aims to compare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 highlighting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In China, education is highly competitive and rigorous, with an emphasis on discipline, rote learning, and memorization.The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focus on core subjects such as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language arts, with less emphasis on 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The system is also heavily reliant on standardized testing, which can create pressure and stress for students.On the other hand,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particularly in Western countries, places a greater emphasis 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dividualism.The curriculum is more diverse, with a focus on subjects such as arts, music, and sports, in addition to the core subjects.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 also encourag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project-based and inquiry-based learning.One of th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education systems is the approach to assessment.In China, assessment is primarily based on written exams, while in foreign countries, assessment is more varied, including written assignments, presentations, and projects.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the emphasis on holist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21st-century skills in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Ano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In China, teachers are often seen as the authorities and sources of knowledge, while in foreign countries, teachers are more facilitators of learning,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discover knowledge for themselves.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the emphasis o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in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 have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The Chinese system, for example, produces high-achieving students who excel in core subjects such a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The foreign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produces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who possess stro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skills.In conclusion, while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systems, both systems have their merits.It is essential for educational policymakers to consider the unique needs and values of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whe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educationalreforms.Ultimately, the goal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provide a balanced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at prepares students for success in the 21st century.。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篇二《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办学理念的反思》摘要: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建了柏拉图学园,其当时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等与同时期的春秋战国以及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作比较,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对现当代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学理念;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柏拉图;反思一、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欧洲大学最早的发源地应从柏拉图创建的阿加德米学园(后人称之为柏拉图学园)开始,至此之后,欧洲大学似乎延续了学园的根脉,其思想一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欧洲一些最著名的大学。

这不仅因为柏拉图学园存在年限之久(接近900年),更在于它创建之初的大学理念。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夏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正式确立于两汉,发展于唐宋,瓦解于明清。

在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

每次变革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先秦私学的兴起、西汉太学的创设、北宋书院的建立和清末近代大学的诞生。

虽然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但那时的大学于现在意义上的大学相去甚远。

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应该只能说是高等教育的雏形。

真正能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应从汉代的太学开始,而太学又受着儒学的影响,因此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源头的追踪的结果是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几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彼此之间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着断裂。

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的源头便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也就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二、关子大学办学理念的对比(一)柏拉图学园完善的大学理念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在经历了12年的游历生活之后,于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在雅典城外纪念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Aeademus)的墓地建立了其讲学授徒的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此处附有花园的运动场遂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所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学院”。

中西教育差异文章

中西教育差异文章

中西教育差异文章教育是每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中西教育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价值观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西教育的体制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教育体制比较集中,国家对教育有着较大的控制权。

学生一般会在小学、初中、高中这样的教育阶段接受教育。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体制相对较为分散,各个地区、学校有着一定的自主权。

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学校和课程。

中西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着巨大的区别。

在中国,教师通常是教育的主导者,他们传授知识、讲解重点,学生则主要扮演接受知识的角色。

而在西方国家,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参与度更高。

中西教育的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功利主义教育观念较为盛行,学生普遍追求分数和升学,认为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获得成功。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潜能。

中西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分数是衡量学生能力和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在西方国家,学生的评价更加多样化,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作业、参与度、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评价。

中西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学生普遍需要背诵大量的知识点,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西教育的差异既是文化差异的体现,也反映了各个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需求和目标。

中西教育各有优势,互相借鉴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中西教育的融合和互动,将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机遇和挑战。

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研究

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研究

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在国际教育领域中,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从教学理念、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学生成长等方面来探讨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比较。

教学理念中外教育模式在教学理念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自主思考、自我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顺从教师,被动接受知识。

不过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减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这也使得中外教育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不断缩小。

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主要依靠教师的口头解释和黑板讲解。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近年来,在中国,教育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教育模式,比如慕课、MOOC、“小班课”等,这些新型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改进。

课堂教学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约束,强调学生应该保持安静、集中精神,课堂上学生很少有交流和互动。

而在西方国家,课堂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学生有自己的说话权,课堂上老师更多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和学术问题的讨论。

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新型教育模式的涌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尝试采用一些西方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学生报告等,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展。

学生成长学生成长是中外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之一,但在具体策略和思路上,两种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系统的压力很大,学生需要经常参加各种考试,所以中国教育模式注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成绩提高,强调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注重精神和身体的健康。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共5则范文)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共5则范文)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共5则范文)第一篇: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共)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摘要: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与外国的幼儿教育也有所不同。

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和个性的培养也不尽相同。

中国注重培养更优秀,掌握更多技能且更加社会化的人;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念;培养的方向;文化启蒙;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一.儿童教育观念不同1.家庭教育目标不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读书入仕,以光宗耀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终身的追求。

从汉代“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读书取仕”文教政策不断强化的宋元明清时期,读书与入仕当官已经不可分割了,读书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目的的观念不断更新,当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中不再把读书入仕、光宗耀祖作为教育的目标。

孩子“三观”的正确树立,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新的家庭教育目标。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读书入仕,成为公务员光宗耀祖仍然是少部分家长的第一选择。

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思想更新慢,读书当官还是最快最让人艳羡的成功之路。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成为完美的人,更多的说法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繁多,信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信条,孩子普遍感到压力大。

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目的,表现的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的教育。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的人。

美国家庭希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们十分重视对孩子身心都有益的活动,诸如劳动锻炼、体育运动等等,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不仅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篇一:中外教育差异论文题目: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系别:文秘系专业:商务秘书班级:商务秘书二班姓名:陈思远学号:2021142121摘要摘要:本论文从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出发,多角度具体阐述了教育差异与原因。

以儿童心理需要为大前提,中西教育文化相比较,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自由独立内心需求个性发展独立性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说起中西方文化,我认为教育是最大的差异,传统可以随着时代改变,服饰可以随着时尚改变,而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就如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很难改变。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父母带孩子去公园玩,当孩子跌倒时,绝大多数父母会选择立刻上前扶起孩子,哄他别哭。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

就算是大学,他们也不是自由独立的,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

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是在他们的“翅膀”下长大,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温室”中长大根本就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而同样一个问题丢给外国父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则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夸他真勇敢。

小事情,大道理。

从这一问题就可以窥视出中西方对儿童教育方面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看外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

中外教育差异论文(2)

中外教育差异论文(2)

中外教育差异论文(2)中外教育差异论文篇二《浅析中外教育观念》【摘要】本文从教育观念的本质出发,先以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人物孔子为代表分析儒家教育思想。

其次,把现代我国的育儿观念和国外进行比较,发现我们的教育太现实,也太痛苦,而美国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开门的钥匙,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

由此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

最后,提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历史责任。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成功一、中外教育观念比较研究的背景中外教育观念具有很强的差异和互补性,其原因应该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传承有关。

教育观念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在教育实践中却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向。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

中国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

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的成败与得失,不断创新,毕竟,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二、我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孔子。

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

当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

孔子对学生有教无类,关怀备至。

在《论语・卫灵公》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他的学生中什么人都有,有单食瓢饮身居陋巷的颜回,有身穿蓑衣为其父推车的闵子骞,有躬耕瓜圃的曾参,有贫困交加的原宪,也有父为“贱人”的仲弓,还有“衣敞绣袍”的仲由,等等。

不仅如此,孔子对待自己的学生包括自己的儿子在内,皆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谁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

孔子正是在这种“有教无类”的原则指导下,平等热情地爱护学生,关心和培养学生。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对比论文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对比论文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对比论文中美学校教育差异对比在中美两国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不仅反映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也反映在学生生活、健康心理等情况上。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美学校教育的差异,并探讨如何从不同的方式中获益。

一、教学方式在中美教育中,教学方式是两国的一个明显差异。

在中国,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管理者,教师主要传授的是学科知识。

而在美国,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的培养,教师往往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思考和创造性的思考。

因此,中美教育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方式。

中国学生通常在课堂上主动听取教师的讲解,后期则主要依靠自己的记忆来完成课外作业和考试。

而在美国,则会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寻求答案,包括与同学讨论、阅读课外材料等,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科设置在中美学校教育中,学科设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除了主要学科外,还有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是中国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而在美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学科则更加广泛,鼓励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这种差异也表现在校外活动和竞技体育上。

在中国,学生会按照课程表和机器码制度生活,在校外活动和社团文化方面的支持则较为有限。

而在美国,校外活动和竞技体育是学生社交和各种技能的发展重点,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和便利性。

三、学生心理在中美学校教育中,学生心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系统普遍存在过重课业的问题,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学业压力和考试压力。

这些压力不仅限于考试成绩和未来职业前途的压力,也包括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责任压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生则更加强调平衡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在美国,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进行体育、艺术、社交等活动,这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和焦虑。

同时,在美国的教育中,强调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和个性表达,这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心理平衡具有积极的影响。

论文中外教育的对比

论文中外教育的对比

中外基础教育王卫星古成语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它的意思是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纵观我们的现在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我们正在揠苗助长。

而且我们的这种教育环境正在恶性循环着。

不管我们这些年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中国的教育的历史传统,始终残留着科举时代的痕迹,沿序着那种教育的固有内容。

或说一辈一辈的还从骨子里渗透着那种教育思想。

晚清时因科举走上仕途的张之洞也曾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多年,而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开科举的窠臼。

我们的教育还在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中外的教育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形成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风格,是因为我们同这些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历史根源,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改革内容。

西方教育家强调人的理智,我国教育家则强调人之根本在于道德。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人为本”,通俗地讲就是人有着主观能动性。

人是否能认识你自己,认识了自己也就发展了理智而成为自由的人。

我国自古就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我们常提到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政治伦理课,摆在了第一位。

正是这种思想,才建构了人的伦理道德教育学说。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热衷于“天人相分”,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和实践精神。

我们古时的教育家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为主导,注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有机适应。

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更是体现了这一观点。

虽然我们在一些古代的小说或是神话中,有着人定能胜天的思想,但那只是被动的,而没有着那种敢“与天斗,与地斗”的那种敢作敢为的伟大实践精神。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的世界化,各国都在进行着现代的教育改革。

作文中外教育异同

作文中外教育异同

作文中外教育异同中外教育的异同就像是一道美味的杂烩,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食材,既有相似的部分,又有各自独特的风味。

首先,中国的教育系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厂,学生们从小就被打上了“学习机器”的标签。

你想啊,课本一堆,作业一堆,考试更是层出不穷,简直是“考试达人”的训练营。

每次临近期末,校园里总是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大家都像是打了鸡血似的,奋笔疾书,仿佛在和时间赛跑。

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方式就显得轻松不少,老师们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讨论得热火朝天,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辩论赛。

再看看课程设置吧,中国的课程就像是一个完整的套餐,语文、数学、英语,还有各种科目,甚至还有一些冷门的,如历史和地理,每个学科都要学得透彻。

这就导致了学生们有时会感到“压力山大”,为了应付各种考试,牺牲了不少玩耍的时间。

可是在西方,课程选择更多样化,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比如音乐、艺术或者科技,简直就像是在享受一场“自助餐”,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菜”。

说到老师,真是有趣的对比。

在中国,老师通常被视为“知识的权威”,课堂上绝对是他们的天下,学生们只能乖乖坐在下面,听他们的“教诲”。

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学生的未来,真是“掌握生杀大权”。

而在西方,老师更像是“引导者”,他们鼓励学生提问,甚至偶尔也会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这样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大胆犯错,因为在他们看来,“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

不过,双方也有共通之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家长的期待都如影随形。

家长们总希望孩子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压力可真不小。

中国的家长更是喜欢在朋友圈里晒成绩,仿佛这是“炫耀资本”。

而在西方,虽然家长也希望孩子优秀,但他们通常会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觉得快乐的孩子才能真正成功。

听起来似乎很合理,毕竟“快乐成长”才是王道嘛。

在考试方面,中西方的不同也挺显著的。

在中国,考试就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整个社会都在为分数而战,甚至有时候考得不好,回家还得面对父母的“严厉”批评。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范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范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范文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在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1:《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摘要: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为了进一步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我国教育也应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从而完善自身。

关键词:教育理念差异中西方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存在质疑。

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有所长有所短,通过对比,找到对方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与改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明智之举。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析。

一、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得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除了课堂气氛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外,中美两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中国老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知识。

我们对于老师的评定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学高为师”等等这样的字眼。

可见在中国教育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

但是美国老师希望教给学生的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知识本身。

基于不同的目的,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

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

然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

中西⽅教育⽂化差异对⽐论⽂ 教育是⼀种⽂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

中西⽅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中西⽅教育⽂化差异对⽐论⽂,希望⼤家喜欢! 中西⽅教育⽂化差异对⽐论⽂篇⼀ 《浅析中西教育的⽂化差异》 摘要: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教育成了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焦点。

本⽂试从教育的三⼤主体——学⽣、教师、学校的中西⽅差异出发,分析产⽣差异的深层⽂化原因,并在中西⽅教育的对⽐中,为当下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作出反思。

关键字:教育;中西⽂化;差异 教育,是⼀个古⽼⽽⼜沉重的话题,它是⽂化传承和创新的⼯具,但同时,它本⾝就是带有强烈民族性格的⽂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激烈,教育已经成为了⼀个全世界发展所关注的问题。

中国也不例外。

从80年代到现在,短短的20年间,中国就进⾏了⼋次课程改⾰,在频繁的课改中,中国⼤量地引进了西⽅的教学⽅法和教学理念,希望能借鉴西⽅国家的成功教育经验来发展我国的教学⼯作,培养出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才。

但是,到⽬前为⽌,中国的教育似乎离教育最初的本质越⾛越远,所谓的教育改⾰只是新瓶中装着依旧令⼈⼼碎的旧酒。

中国改⾰其弊端在于:在引进西⽅教育理念的时候,变⾰的只是教育的形式,没有真正意识到中西⽅教育背后强⼤的⽂化差异。

⼀.受教育者 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个视屏:在2005年11⽉20⽇东⽅卫视台《头脑风暴》栏⽬的“中外名校长谈教育”节⽬中,中国名校(上海中学)和英国名校(伊顿公学)的校长,⾯对亿万电视观众各⾃讲出了⼼中的“好学⽣”的三个标准,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的“好学⽣”标准是:“⼈品好、素质⾼、潜能强”;伊顿公学校长(托尼李特)的“好学⽣”标准是“热情、有归属感、有恒⼼”。

(⼀)中国学⽣:被选择 上海中学校长好学⽣的标准符合⼤部分中国⼈的中国式审美的评价思维——注重外部的评价。

中外教育对比案例(3篇)

中外教育对比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

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以中美基础教育为例,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对比,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教育理念1.美国教育理念美国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美国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挑战自我。

2.中国教育理念我国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但仍存在一定的应试教育倾向。

三、课程设置1.美国课程设置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同时开设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中国课程设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相对固定,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

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行选修课程,但与美国的课程设置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美国教学方法美国基础教育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中国教学方法我国基础教育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

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但教学方法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五、评价体系1.美国评价体系美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中国评价体系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过分强调结果性评价。

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行综合素质评价,但考试成绩仍占较大比重。

中外教育差异论文

中外教育差异论文

中外教育差异论文纵观中外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

如何结合实际创新我国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外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外教育差异论文篇一《中外教育差异浅析》摘要:通过对中外教育的比较,从课堂纪律,课堂教学形式,考试制度,教师角色定位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中外教育的差异。

关键词:中外教育;教育差异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则新闻:北京农业展览馆,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的开幕式。

领导在主席台上热情洋溢地讲话,下面却是截然不同的情形:中国学生头顶着骄阳,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倾听;而来自APEC其他国家的学生,却三五成群,一堆一堆地聊开了,有的人甚至已经坐到了地上。

一个中国学生说:“集会场合就应该遵守集会的纪律,这是我们从小就培养的习惯。

”一名来自新西兰的学生说:“青年科学节本来就是一次交流的活动,不能不让人说话,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既然演讲很长,就应该给我们坐的地方。

在我们国家,很少有这么长的演讲,除非是专题讲座。

”还有一个故事说得也很透彻:某学校出了这样一道题:下午两点到三点之间,时针与分针在哪一刻交会?在场的中国孩子马上拿笔列式计算,同班的美国孩子却轻松地拨动自己的手表,很快得出结论,这说明,中国孩子在动手能力方面与国外孩子存在相当差距。

到底是什么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主要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出了问题。

”这两则事例都反映了观念和思维的碰撞,反映了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不同。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一、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则,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的确,进行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纪律是不行的。

试想,如果在课堂上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岂不乱了方寸。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怎样看待课堂纪律?什么样的课堂纪律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

有一位教师曾经形象地比喻某班级课堂纪律好:“我上课时,掉一根针都能听见”。

中外教育对比论文(2)

中外教育对比论文(2)

中外教育对比论文(2)中外教育对比论文篇二《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比分析》摘要: 当前社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应如何积极适应新时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素质创业人才,逐步实现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国外在创业方面的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他们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从中外创业教育的对比中找出中国创业教育的不足,同时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及意义大学生创业最早是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

198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成“创业教育”。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实际上,自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件已经形成。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与态度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技能的训练。

其主要特点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及培养具有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为传统意义上的就业赋予了新的内涵。

中外教育差异浅析

中外教育差异浅析

中外教育差异浅析中外教育差异浅析:一、教育理念不同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国外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外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

外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二、培养目标不同外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答题能力,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三、激励措施不同中国的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

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四、考核标准不同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

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

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

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

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2)

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2)

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2)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篇二《浅论中西方美术教育之异同》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构成了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思想观念和制度造就的教育形式也不同。

国内强调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而西方强调“启迪”。

中国学生以勤奋著称,但艺术院校的理论课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兴趣。

西方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参与,西方学生主要以探索为主。

中西美术教育应该取长补短,互利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作者简介:王澍汀(1977-),女,山东潍坊人,河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山东省潍坊诸城实验中学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繁荣,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构成了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作为一门基本课程在普通学校中所具有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具有美育和智育的美术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思想观念和制度造就的教育形式也不同。

纵观中外美术教育史及其发展现状,发现中国美术教育方式细致到位注重理论,西方的美术教育贴近社会与自然。

国内强调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而西方强调“启迪”。

“教”是我们我国传统方式手把手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力,不注重学生的个性。

“启迪”式教育则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激发。

前者只进行知识和技能灌输,后者则帮助学生寻找、获取知识以及应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人及其个性的承认和尊重,是西方美术教育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学生学习以勤奋为主,西方学生主要以探索为主。

确切地说西方美术教育的优点是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应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性格放任,纪律涣散,太以自我为中心。

创造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这种性质在手艺人的作品里是没有的,因为他不是在创造。

在西方美术超越了自身以理性的客观参照为唯一的审美取向的标准,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使自身从传统的古典写实主义中解放出来,独树一帜成为抽象、意象等表现为主的艺术风格。

中外教育差异研究论文

中外教育差异研究论文

中外教育差异研究论文我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

“如何把中外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外教育差异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外教育差异研究论文篇一《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摘要:文章阐明了比较中外职业教育异同的意义,在办学机构、学历体系、办学模式、社会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比较了中国和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先进经验的结论。

关键词: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校企合作;企业办学一、研究中外职业教育异同的意义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低,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素质与科技创新水平,而职业教育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技应用能力的生产一线的劳动力和应用型人才,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举足轻重。

为什么德国制造、日本生产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他们生来具有的民族特性,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受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

德国始终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秘密武器”,“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是一个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础”。

日本的经济腾飞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

笔者希望通过比较中外职业教育的异同,为我国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二、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1.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即在地区、社区层次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机构。

社区学院的学生,通常来自学校当地,学院一般获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

职业教育要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等具体环境,发展有利于自身社区的职业教育结构,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就是社区学院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美国的社区学院一直承担着美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任,学院数量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1%,许多社区学院属于职业教育。

社区大学的职业教育为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培养了大量熟练劳工,因而在美国失业率创二战后新高的情况下显示出了重要作用。

中外教育差异研究论文(2)

中外教育差异研究论文(2)

中外教育差异研究论文(2)中外教育差异研究论文篇二《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摘要:继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的社会发展。

美英德三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给我国发展继续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继续教育;美英德教育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一样成为构建社会体系的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院校教育系统整合构成终生教育体系,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个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与否、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该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

搞好继续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美英德三国在继续教育体系创建与发展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继续教育的楷模,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继续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情况同美英德三国继续教育发展相比较,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提出改革我国继续教育的思路与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立法,为继续教育提供法律保障美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终身教育,通过立法来干预和保证继续教育的开展。

1976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法》,1996年通过了《成人教育法》,该法案系统规定了美国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务、师资培训、管理体制及经费筹措等要求,1997年,美国教育部制定了《1998-2002年教育发展的战略计划》,提出今后五年教育部的四项主要目标;英国于2000年颁布了《学习与技能法》;德国1970年制定了《教育制度结构计划》,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了德国各类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和责任,同样,联邦政府促进法以及各州的相关法规也对企业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进行了界定与明确。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从业人员的实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使继续教育能在法律规范下正常运行。

与美英德三国相比,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显得较为薄弱。

目前,虽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会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基础教育
王卫星
古成语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它的意思是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纵观我们的现在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我们正在揠苗助长。

而且我们的这种教育环境正在恶性循环着。

不管我们这些年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中国的教育的历史传统,始终残留着科举时代的痕迹,沿序着那种教育的固有内容。

或说一辈一辈的还从骨子里渗透着那种教育思想。

晚清时因科举走上仕途的张之洞也曾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多年,而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开科举的窠臼。

我们的教育还在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中外的教育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形成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风格,是因为我们同这些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历史根源,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改革内容。

西方教育家强调人的理智,我国教育家则强调人之根本在于道德。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人为本”,通俗地讲就是人有着主观能动性。

人是否能认识你自己,认识了自己也就发展了理智而成为自由的人。

我国自古就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我们常提到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政治伦理课,摆在了第一位。

正是这种思想,才建构了人的伦理道德教育学说。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热衷于“天人相分”,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和实践精
神。

我们古时的教育家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为主导,注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有机适应。

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更是体现了这一观点。

虽然我们在一些古代的小说或是神话中,有着人定能胜天的思想,但那只是被动的,而没有着那种敢“与天斗,与地斗”的那种敢作敢为的伟大实践精神。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的世界化,各国都在进行着现代的教育改革。

西方的教育在“科学、民主、与个性独立,”思想基础上,把“强化科学教育,和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立国之本”。

他们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新一代。

美国办学的目的就是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壮、有社会竞争力、性格完善的人”。

同时他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道德理性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性、有主见的人和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

”有的美国学校把“尊重学生个性”、“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列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好多年,但纵观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上,并没有做大的真正的手术,只是对教育教学形式做了一些变动。

搞公开课也好,上示范课也好,几乎是统统的一个模式,只是把上课的花样不断翻新,但不管是哪个派别,他们都被上级统一的考试牢牢地束缚着,这种形式的教育改革就是我们常说的换汤不换药。

因为我们科举式的考试让我们的教育永远停留在追求第一名,培养尖子生,考上重点大学;同时我们教学永远是按规定的教科书,循序渐进,大量练习。

在美国,他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享受。

而我们的学生,自从进入幼儿园那天起,先天性的那点聪明都被抹杀了,大脑被紧紧地固定化了,思维被僵化了,那点本该有的活泼也被模型化了。

我们常说的书呆子,就
是这种人。

在英国,国家教学大纲对小学生学业应该达到的标准要求不是很高,尤其是他们对知识性学习内容方面的要求,英国五年级的孩子在计算方面的要求跟我们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差别;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学习内容,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始终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活动。

前不久我看到一份美国教育教学资料,小学三年级生命科学——观察蚯蚓一课的教学资料:
首先在户外进行实地考察,仔细研究蚯蚓出没的周围环境,然后讨论:怎样才能为蚯蚓创造出一种与它们天然的生存环境极为近似的生存场所?然后为蚯蚓准备一个具备适宜条件的比较宽大的放养箱。

观察、记录两周,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继而对蚯蚓的变化过程进行课堂讨论。

如观察和描述蚯蚓在土表上和在土里面是怎样活动的,蚯蚓是如何有了幼蚓的,蚯蚓是否喜欢生活在某几类的土壤里而不喜欢生活在另几类土壤里,蚯蚓真的喜欢黑暗吗,一条蚯蚓究竟能够长多大,讨论后分组,各组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以及可能采取的途径,即探究活动将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一周后,一个小组决定探究蚯蚓的生活周期,他们在土壤中发现了卵鞘,在等待幼蚓孵化的同时,查阅图书馆有关蚯蚓的书籍,并从最小的幼蚓观察,蚯蚓以怎样的方式保持其生长习性。

有两个小组打算研究蚯蚓最喜欢的生存环境,包括湿度、温度、光照等多种因素。

第四个小组的研究内容是确定蚯蚓喜欢吃什么东西,他们拿各种东西给蚯蚓吃,观察并作记录。

还有两个小组则动手组装了一种四壁透明的养蚁箱,用来盛放蚯蚓,可以很方便地观察蚯蚓在不同土壤中会有什么样的不同行为。

在观察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写下观察的记录与体会,最后得出观察的结论,并培养了科学研究的表达技能。

另外,在对蚯蚓的探索中,了解了一般动物的基本需要、动物的某些构造和功能、动物行为的某些特点,以及动物生活周期。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还要利用图书馆查阅书籍,并动手制作观察用的器具。

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但真正地了解到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以及它的生活特点。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观察。

而观察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有了观察这个最重要的方面,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在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中,就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观察蚯蚓,这在我国学校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一般作法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最多是让学生到实验室看看蚯蚓的标本,然后学生按课本背下来就算完事大吉了。

这必须是条件好的学校,普通性小学看标本的机会是都没有的。

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完成,美国一个月的课程,我们一节课就可以完成。

我们的进度是快了,书本上的知识点是多了,但我们省略了质疑的过程,发散思维的过程,动手制作的全过程。

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

奥地利有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能在幼儿时期编织过袜子或自制过玩具,那么长大后也有充分的自信来设计宇宙飞船。

我们的教育,是手把手的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学习,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国外的教育注重的是悟性开发,即给儿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己教育自己。

所以,我们不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改革,即大换汤又大换药改革,只是看到人家把课桌改成方的,我们也跟着改成方的,人家改成圆的,我们也跟着改成圆的。

每天守着自已的那一亩三分地,看看这也舍不得,看看那也舍不得,到最后,我们只能做费力费时不讨好的事,更主要的是,浪费了孩子们的好时光,培养了一代一代的半残废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