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外教育的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基础教育

王卫星

古成语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它的意思是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纵观我们的现在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我们正在揠苗助长。而且我们的这种教育环境正在恶性循环着。

不管我们这些年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中国的教育的历史传统,始终残留着科举时代的痕迹,沿序着那种教育的固有内容。或说一辈一辈的还从骨子里渗透着那种教育思想。

晚清时因科举走上仕途的张之洞也曾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多年,而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开科举的窠臼。我们的教育还在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中外的教育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形成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风格,是因为我们同这些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历史根源,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改革内容。

西方教育家强调人的理智,我国教育家则强调人之根本在于道德。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人为本”,通俗地讲就是人有着主观能动性。人是否能认识你自己,认识了自己也就发展了理智而成为自由的人。我国自古就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我们常提到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政治伦理课,摆在了第一位。正是这种思想,才建构了人的伦理道德教育学说。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热衷于“天人相分”,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和实践精

神。我们古时的教育家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为主导,注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有机适应。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更是体现了这一观点。虽然我们在一些古代的小说或是神话中,有着人定能胜天的思想,但那只是被动的,而没有着那种敢“与天斗,与地斗”的那种敢作敢为的伟大实践精神。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的世界化,各国都在进行着现代的教育改革。西方的教育在“科学、民主、与个性独立,”思想基础上,把“强化科学教育,和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立国之本”。他们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新一代。美国办学的目的就是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壮、有社会竞争力、性格完善的人”。同时他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道德理性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性、有主见的人和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有的美国学校把“尊重学生个性”、“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列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好多年,但纵观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上,并没有做大的真正的手术,只是对教育教学形式做了一些变动。搞公开课也好,上示范课也好,几乎是统统的一个模式,只是把上课的花样不断翻新,但不管是哪个派别,他们都被上级统一的考试牢牢地束缚着,这种形式的教育改革就是我们常说的换汤不换药。因为我们科举式的考试让我们的教育永远停留在追求第一名,培养尖子生,考上重点大学;同时我们教学永远是按规定的教科书,循序渐进,大量练习。

在美国,他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享受。而我们的学生,自从进入幼儿园那天起,先天性的那点聪明都被抹杀了,大脑被紧紧地固定化了,思维被僵化了,那点本该有的活泼也被模型化了。我们常说的书呆子,就

是这种人。

在英国,国家教学大纲对小学生学业应该达到的标准要求不是很高,尤其是他们对知识性学习内容方面的要求,英国五年级的孩子在计算方面的要求跟我们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差别;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学习内容,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始终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活动。

前不久我看到一份美国教育教学资料,小学三年级生命科学——观察蚯蚓一课的教学资料:

首先在户外进行实地考察,仔细研究蚯蚓出没的周围环境,然后讨论:怎样才能为蚯蚓创造出一种与它们天然的生存环境极为近似的生存场所?然后为蚯蚓准备一个具备适宜条件的比较宽大的放养箱。观察、记录两周,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继而对蚯蚓的变化过程进行课堂讨论。如观察和描述蚯蚓在土表上和在土里面是怎样活动的,蚯蚓是如何有了幼蚓的,蚯蚓是否喜欢生活在某几类的土壤里而不喜欢生活在另几类土壤里,蚯蚓真的喜欢黑暗吗,一条蚯蚓究竟能够长多大,讨论后分组,各组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以及可能采取的途径,即探究活动将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一周后,一个小组决定探究蚯蚓的生活周期,他们在土壤中发现了卵鞘,在等待幼蚓孵化的同时,查阅图书馆有关蚯蚓的书籍,并从最小的幼蚓观察,蚯蚓以怎样的方式保持其生长习性。有两个小组打算研究蚯蚓最喜欢的生存环境,包括湿度、温度、光照等多种因素。第四个小组的研究内容是确定蚯蚓喜欢吃什么东西,他们拿各种东西给蚯蚓吃,观察并作记录。还有两个小组则动手组装了一种四壁透明的养蚁箱,用来盛放蚯蚓,可以很方便地观察蚯蚓在不同土壤中会有什么样的不同行为。

在观察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写下观察的记录与体会,最后得出观察的结论,并培养了科学研究的表达技能。另外,在对蚯蚓的探索中,了解了一般动物的基本需要、动物的某些构造和功能、动物行为的某些特点,以及动物生活周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还要利用图书馆查阅书籍,并动手制作观察用的器具。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但真正地了解到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以及它的生活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观察。而观察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有了观察这个最重要的方面,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在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中,就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观察蚯蚓,这在我国学校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一般作法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最多是让学生到实验室看看蚯蚓的标本,然后学生按课本背下来就算完事大吉了。这必须是条件好的学校,普通性小学看标本的机会是都没有的。

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完成,美国一个月的课程,我们一节课就可以完成。我们的进度是快了,书本上的知识点是多了,但我们省略了质疑的过程,发散思维的过程,动手制作的全过程。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

奥地利有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能在幼儿时期编织过袜子或自制过玩具,那么长大后也有充分的自信来设计宇宙飞船。

我们的教育,是手把手的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学习,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国外的教育注重的是悟性开发,即给儿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己教育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