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必修下册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设计16
16.《阿房宫赋》《六国论》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6.《阿房宫赋》《六国论》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15b5539e27284b73f342507a.png)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6课习题练习三(附答案)一、选择题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⑤D.②③⑤4.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5.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项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6.对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戍卒叫,函谷举②古之人不余欺也③曹军破,必北还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⑤哀南夷之莫吾知兮⑥微斯人,吾谁与归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②⑥/③④⑤二、语言表达7.“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三字经》)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请你仿照《三字经》的格式,写出下句,以勉励年轻学子及早发愤读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8e5ff9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7.png)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
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
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
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
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
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距王寺村西南二里有余。
虽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
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阿城”情况是一致的。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至此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人教版统编教材高中语文说课-必修下册第16课教学案例展示(《阿房宫赋》《六国论》)
![人教版统编教材高中语文说课-必修下册第16课教学案例展示(《阿房宫赋》《六国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f4aef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d.png)
⼈教版统编教材⾼中语⽂说课-必修下册第16课教学案例展⽰(《阿房宫赋》《六国论》)教学设计的⼀般流程揣摩编写意图明确单元位置、单元教学要求及本课学习重点洞悉学情确定学与教的重点内容设计教学⽅案教后反思统编教材(必修)⼈⽂主题上册下册第⼀单元青春激扬中华⽂明之光第⼆单元劳动光荣良知与悲悯第三单元⽣命的诗意探索与发现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媒介素养第五单元乡⼟的中国抱负与使命第六单元学习之道观察与批判第七单元⾃然情怀不朽的红楼第⼋单元语⾔家园责任与担当统编教材(必修)学习任务群上册下册第⼀单元⽂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单元实⽤性阅读与交流(⼀)⽂学阅读与写作(四)第三单元⽂学阅读与写作(⼆)实⽤性阅读与交流(⼆)第四单元当代⽂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实⽤性阅读与交流(三)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阅读与写作(五)第七单元⽂学阅读与写作(三)整本书阅读(⼆)第⼋单元语⾔积累、梳理与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上册下册第⼀单元青春激扬⽂学阅读与写作(⼀)中华⽂明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单元劳动光荣实⽤性阅读与交流(⼀)良知与悲悯⽂学阅读与写作(四)第三单元⽣命的诗意⽂学阅读与写作(⼆)探索与发现实⽤性阅读与交流(⼆)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当代⽂化参与媒介素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第五单元乡⼟的中国整本书阅读(⼀)抱负与使命实⽤性阅读与交流(三)第六单元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观察与批判⽂学阅读与写作(五)第七单元⾃然情怀⽂学阅读与写作(三)不朽的红楼整本书阅读(⼆)第⼋单元语⾔家园语⾔积累、梳理与探究责任与担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上册下册第⼀单元青春激扬⽂学阅读与写作(⼀)中华⽂明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单元劳动光荣实⽤性阅读与交流(⼀)良知与悲悯⽂学阅读与写作(四)第三单元⽣命的诗意⽂学阅读与写作(⼆)探索与发现实⽤性阅读与交流(⼆)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当代⽂化参与媒介素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第五单元乡⼟的中国整本书阅读(⼀)抱负与使命实⽤性阅读与交流(三)第六单元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观察与批判⽂学阅读与写作(五)第七单元⾃然情怀⽂学阅读与写作(三)不朽的红楼整本书阅读(⼆)第⼋单元语⾔家园语⾔积累、梳理与探究责任与担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统编教材(必修)编排体例单元导语课⽂学习提⽰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导语(单元教学要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7d6e63da417866fb94a8e41.png)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赋”“史论”的不同特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借鉴借古讽今、描写议论结合、分析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4.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本解读和写作方法借鉴。
教学难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的观点。
教学时数共6课时。
第一部分示范精读教学要点师生合作探究学习《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赋”的语言特点;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重点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一、“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1.“赋”是由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
2.“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赵人荀卿《赋篇》:“赋者,铺也;铺采摛(舒展;散布;铺陈)文,体物写志也。
”3.赋体的流变:短赋——先秦诸子散文中;骚赋——屈原为代表;辞赋——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骈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律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文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
4.代表作品: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高中语文语文必修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课时作业
![高中语文语文必修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课时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5191b7c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a.png)
高中语文语文必修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课时作业课时作业(二十四)一、文言基础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接近)固不在战矣(所以)B.秦人不暇自哀(空闲)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断定)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如果)破灭之道也(规律)D.斯用兵之效也(效仿)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答案 B解析A项,固:本来。
C项,诚:实在。
道:原因,途径。
D项,效:作用,功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赵尝五战于秦②多于南亩之农夫B.①至丹以荆卿为计②洎牧以谗诛C.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骊山北构而西折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答案 C解析A项,介词,和,同;介词,比。
B项,介词,用;介词,因为。
C项,连词,表承接。
D项,介词,跟;连词,和,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①思厥先祖父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A.①③⑥⑨B.②④⑥⑧C.③⑤⑦⑨D.①④⑦⑨答案 C解析①古义:泛指祖辈、父辈。
②古义:天气。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⑥古义:旧事。
⑧古义:可惜。
4.下列加点词语中,从词类活用角度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②李牧连却之③鼎铛玉石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⑤燕赵之收藏⑥日削月割⑦族秦者秦也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⑩惜其用武而不终也A.①④/②⑤/③⑧⑨/⑥⑦⑩B.①⑤/②⑥⑦/③⑧/④⑨⑩C.①⑥⑦/②⑤⑧/③⑨/④⑩D.①⑥/②/③⑧/④⑦/⑤/⑨⑩答案 D解析①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②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③铛、石: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铁锅,把……看作石头。
④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含解析下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含解析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0bef31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d.png)
阿房宫赋*六国论(50分钟,47分)一、基础达标(2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川溶溶..溶溶:缓缓流动的样子B。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座或所C.此言得.之得:得到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治理【解析】选C.得:合适,正确.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B。
①盘盘焉.,囷囷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解析】选D。
两个“也”字都是语气助词。
A项,介词,因为/介词,拿、用。
B项,代词,……的样子/助词,表感叹语气。
C项,代词,代疆土/结构助词,的。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⑤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③不同,④和⑤相同C.②和⑤相同,③和⑥不同D。
②和④相同,③和⑥不同【解析】选C。
这六个“而”都是连词,表示的关系分别如下: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转折关系。
4.下列加点的词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④思厥先祖父⑤至于颠覆..孤危..⑥智力A。
①②④⑤⑥B。
①②③④⑤C。
②③④⑤⑥D。
①②③④⑥【解析】选D。
钩心斗角:宫室建筑的精巧/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气候:指气氛(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以致气氛冷暖不同)的意思/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计划或组织。
祖父:祖辈与父辈/父亲的父亲。
智力:智谋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020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16阿房宫赋六国论47
![2020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16阿房宫赋六国论47](https://img.taocdn.com/s3/m/aa53d65549649b6649d7475e.p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亡之理.理:天数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缦:萦绕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昏暗D[D项,杳:远得没有尽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斯用兵之.效也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B[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不译;B项,都是介词,比;C项,代词,指秦国/结构助词,的;D项,副词,就/连词,那么。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辇.来于秦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朝歌.夜弦.⑥廊腰.缦回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A[①②⑥名词作状语,③⑤名词作动词,④名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得一夕安寝④可谓..③然后智力..不赂而胜之..也⑦而犹有可以..孤危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C[①古义:它实际上。
②古义:祖辈、父辈。
③古义:这样以后。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⑤古义:不去行刺。
⑨古义:旧事。
]5.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灭六国者六国也D.赵尝五战于秦D[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
]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八单元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八单元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2)](https://img.taocdn.com/s3/m/4ac3611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a.png)
16 阿房宫赋六国论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逦.迤(lǐ)骊.山(lí)赂.秦(luò)草芥.(jiè)B.妃嫔.(pín)剽.掠(piāo)殆.尽(dài)囷.囷(qūn)C.椽.子(chuán)横槛.(kǎn)颠覆.(fù)突兀.(wù)D.媵.嫱(yìng)鼎铛.(chēng)下咽.(yān)暴.霜露(pù)项,“赂”应读“lù”;C项,“槛”应读“jiàn”;D项,“咽”应读“yàn”。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六王毕.(灭亡)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秦爱纷奢..(奢侈) ⑤族.秦者秦也(家族)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途径”;③“固”译为“本来”;⑤“族”译为“灭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并力西.向B.日.削月.割C.骊山北.构而西折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项,“鉴”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两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前一个为代词,后一个为结构助词;②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不能有..B.一旦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可怜..焦土项,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理解性默写练习(《阿房宫赋》+《六国论》)(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理解性默写练习(《阿房宫赋》+《六国论》)(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a9071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9.png)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阿房宫赋》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以“_______________”一句突出了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
(2)《阿房宫赋》中写秦对六国“人”的贪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显贵,却也离开故国,早晚唱歌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3)《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偶句形式描写了秦人不珍惜剽掠而来的珍宝,宝物贱用,极显秦之“奢侈”。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很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长廊”特点的一句是“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揭示出“后人”如果只哀怜秦国却不引以为鉴的后果的一句是“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王宫中收藏的珍宝是其统治者经过不知多少代多少年“_______________”,才能够“______________”的。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能够爱惜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如果秦的统治者能爱惜六国百姓,“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批判秦统治者贪婪掠夺而又挥霍无度的丑陋行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钉头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屋瓦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二)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二)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9687a1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1.png)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了解“赋”和“论”这两种不同的文体;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课文运用的比喻、排比、铺陈、夸张等艺术手法;学习《六国论》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方法,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借古讽今”手法并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生死的罪恶;并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体会课文运用的比喻、排比、铺陈、夸张等艺术手法。
学习《六国论》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方法,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手法;了解苏洵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
4、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生死的罪恶;并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第二部分自读研讨教学要点:合作探究学习《六国论》;比较阅读落实群文学习任务。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节,导入新课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古为鉴,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并立是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的,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介绍自己眼中的苏洵。
苏洵(1009一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经过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达到通六经百书、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
他的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能切中时弊。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父子三人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
2.其他同学补充。
3.点名让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303c3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3.png)
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文本背景,梳理文章说理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阅读,比较观点异同。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代良臣贤士有担当、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难点:学习古代良臣贤士有担当、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课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工具讨论法、提问法、合作探究/PPT+课本教学内容课程导入:我们都知道,吞并六国的秦国,最终落得灭亡的下场。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进一步探究为何强大的秦王朝会最终走向灭亡,以及两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
杜牧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亦能文,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苏洵: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
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
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文学常识:赋”,是古代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阿房宫赋》主要是通过描摹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长于析理。
“论"又分为两种:政论和史论。
本文主要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历史,总结教训并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方面的借鉴。
梳理文章思路,两位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阿房宫赋》在最后一段,杜牧:不爱其人《六国论》在第一段苏洵:以地赂秦思考:两位作者是怎样得出观点的?有何不同?明确:《阿房宫赋》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
阿房宫赋、六国论文言现象、翻译、默写习题【高中必修下册第16课】
![阿房宫赋、六国论文言现象、翻译、默写习题【高中必修下册第16课】](https://img.taocdn.com/s3/m/9dc267534b35eefdc8d3338f.png)
《阿房宫赋》《六国论》【高中必修下册第16课】文言现象、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最新普高语文教材,部编版下册第十六课,共编排了二篇古文。
精心整理了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
一、《阿房宫赋》检测【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阿房出.:②四海一.:③韩魏之经营..:④齐楚之精英..:⑤可怜..焦土:⑥隔离..天日:⑦直走.咸阳:⑧明星..荧荧:⑨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⑩几千万落.:⑱戍卒叫.:⑲各抱.地势:⑳烟斜.雾横:㉑输来其间..:㉒未云何龙.:㉓不霁何虹.:㉔歌.台暖响:㉕舞.殿冷袖:㉖朝歌.夜弦.:㉗鼎铛.玉石.:㉘金块.珠砾.:㉙楚人一炬.:㉚可怜焦土..:㉛族.秦者秦也:㉜骊山北.构而西.折:㉝廊腰缦..回:㉞蜂房水涡....:㉟辇.来于秦:㊱朝.歌夜.弦:㊲梳晓.鬟也:㊳缦.立远视:㊴鼎.铛玉.石:㊵金.块珠.砾:㊶谁得而族.灭也:㊷日.益骄固:㊸奈何取之尽.锱铢:㊹蜀山兀.:㊺歌台暖.响:㊻舞殿冷.袖:㊼烟斜.雾横.:㊽檐牙高.啄:㊾缦立远.视:㊿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③四海一.: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2、一词多义:3. 判断文言句式: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⑤而望幸.焉。
⑧秦人不暇自哀。
⑩谁得而族灭也!⑫六王毕.,四海一。
⑬钩心斗角。
⑮函谷举.。
⑱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⑳各抱地势。
㉒一旦不能有。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3、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6、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49eb82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1.png)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借古鉴今针砭时弊——《阿房宫赋》《六国论》联文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赋”与“论”的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字词。
2.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3.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会辩证分析4.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
2.难点:感悟文章如何体现两位作者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情怀,分析文章观点的合理性;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教学时数:5课时导入新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
那么,这两篇文章中,杜牧和苏洵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体会。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1(见学习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完成)《阿房宫赋》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题解“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14244dc376baf1ffd4fad76.png)
阿房宫赋*六国论(50分钟,47分)一、根底达标(28分,选择题每道题3分)1. 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诠释,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二川溶溶..溶溶:徐徐活动的样子B.矗不知其几万万落.落:座或所C.此言得.之得:获得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管理【剖析】选C。
得:适宜,准确。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似的一组是(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以.赂秦之地,封全国之谋臣B.①盘盘焉.,囷囷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①子孙视之.不甚惜②一宫之.间,而天气不齐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剖析】选D。
两个〞也〞字都是语气助词。
A项,介词,由于/介词,拿、用。
B项,代词,……的样子/助词,表感慨语气。
C项,代词,代幅员/布局助词,的。
3. 对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定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一宫之间,而.天气不齐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赂秦而.力亏,幻灭之道也⑤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⑥有云云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A.①和②相似,③和④相似B.①和③差别,④和⑤相似C.②和⑤相似,③和⑥差别D.②和④相似,③和⑥差别【剖析】选C。
这六个〞而〞都是连词,表现的干系划分以下:并列干系/迁移转变干系/承接干系/承接干系/迁移转变干系/迁移转变干系。
4.以下加点的词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①各抱阵势,尔虞我诈..不齐....②一宫之间,而天气③燕赵之珍藏,韩魏之经营..④思厥先祖父..⑤至于倾覆..孤危..⑥智力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⑥【剖析】选D。
尔虞我诈:宫室修建的精良/指人各专心计心情,彼此倾轧。
天气:指氛围(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乃至氛围冷暖差别)的意思/指一个地域的景象外表。
经营:汇集生存/计划、方案或组织。
祖父:祖辈与父辈/父亲的父亲。
智力:智谋和气力/指人熟悉、明白客观事物并使用知识点、履历等办理题目的本领,包罗影象、视察、想象、思索、判定等。
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11aa22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8.png)
• 公元前206年,楚王项羽入关灭秦,焚毁阿房宫。
根据史书记载,秦阿房宫非常壮观,有“天下第一宫”之称。阿房宫的 主体建筑部分南北长五里,东西宽三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 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 达十数丈。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 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 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
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曲折回旋的样子
矗立
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
盘旋的样子
雨雪停止,天放晴
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
座
名作动,出现云彩,出现龙,
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分辨不清
楼阁之间架在空 中的通道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充满暖意
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
到处都是 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平底的浅锅
无限感慨,引起下面的议论 第三段
老百姓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
连用,极言其细微 心思
比
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
突出的样子
妃嫔众多 生活奢靡 恣意挥霍
掠夺珍宝,纵情挥霍 纵欲纷奢,终成独夫 楚人一炬,秦亡宫焚
六国与秦自取灭亡
历史教训 各爱其人可免于祸
讽劝后人以秦亡为鉴
《阿房宫赋》
落实文言基础,疏通文意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69788b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1.png)
群文阅读——《阿房宫赋》《六国论》【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赋”与“论”的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两篇文章。
2.通过通读交章,把握两篇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会辩证分析。
3.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感悟两位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情怀,感受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4.体会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批判思维习惯,感受杜牧、苏洵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赋”与“论”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2.教学难点: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辩证分析。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战国末期,国家走向大一统,强大的秦国吞并了其他六国,结束了连年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但是秦王朝到二世即灭亡。
在这一过程中,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从未放弃对历史的思考,既感叹秦国的强大,也思索六国的失败缘由,进而探究秦王朝灭亡之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被选入教材中的杜牧与苏洵正是这些思考者中的杰出者。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房宫赋》和《六国论》。
二.知人论世1.《阿房宫赋》➢杜牧——生不逢时,半生荒凉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樊川先生”。
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
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
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
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作比,称他为“小杜”;又将李商隐与他合称为“小李杜”。
➢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但唐敬宗李湛好游猎,喜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8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课时分层作业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8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课时分层作业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https://img.taocdn.com/s3/m/ffdfd52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4.png)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8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课时分层作业统编版高一必修下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亡之理理:天数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缦:萦绕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昏暗D [D项,杳:远得没有尽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斯用兵之效也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B [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不译;B项,都是介词,比;C项,代词,指秦国/结构助词,的;D项,副词,就/连词,那么。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辇来于秦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朝歌夜弦⑥廊腰缦回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A [①②⑥名词作状语,③⑤名词作动词,④名词的意动用法。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C [①古义:它实际上。
②古义:祖辈、父辈。
③古义:这样以后。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⑤古义:不去行刺。
⑨古义:旧事。
] 5.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灭六国者六国也D.赵尝五战于秦D [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人教必修下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16阿房宫赋六国论[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亡之理.理:天数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缦:萦绕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昏暗D[D项,杳:远得没有尽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斯用兵之.效也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B[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不译;B项,都是介词,比;C项,代词,指秦国/结构助词,的;D项,副词,就/连词,那么。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辇.来于秦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朝歌.夜弦.⑥廊腰.缦回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A[①②⑥名词作状语,③⑤名词作动词,④名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得一夕安寝④可谓..③然后智力..不赂而胜之..也⑦而犹有可以..孤危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C[①古义:它实际上。
②古义:祖辈、父辈。
③古义:这样以后。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⑤古义:不去行刺。
⑨古义:旧事。
]5.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灭六国者六国也D.赵尝五战于秦D[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
]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B.媵:指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
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中的“媵”即为此意。
C.嘉祐: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D[D项,《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的意思。
]7.下列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极其简练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费量,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
B.“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既遥承上文“六王毕”,又启下文写宫女之多。
说明宫女的来源和六国灭亡的可悲。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既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写宫女之多,又暗写阿房宫楼阁高耸入云和下临渭水的地理形势。
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写了阿房宫里珍宝的由来,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剽掠”一词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
这里写六国的君王不爱其民,为后文总结历史教训伏下一笔。
A[A项,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5)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多到百倍。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3)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里来的龙?两层的通道跨越天空,不是雨过初晴哪里来的彩虹?(4)把宝鼎看作浅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
[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
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
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
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
”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有删改) 【注】①刘:杀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此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证秦国强盛所带来的结果。
“不能以灭六国而帝”,意思是“不能消灭六国而称帝”,这是假设“秦不极强”的结果,因此,“不能以灭六国而帝”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
同理,“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分别是“不帝”“其恶未盈”的结果,据此,可排除B、D两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氏”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姓。
B.“诸侯”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C.“昆弟”中的“昆”指哥哥。
“昆弟”即兄弟,有时也用于比喻亲密友爱。
D.“君”在古代有多种解释,既是对古代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据有土地者的通称,又是古代的一种封号,还可用作对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