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六章清热药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六章清热药

抗病原体
作用特点: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抗菌强度与炮制、配伍有关
抗细菌毒素、抗腹泻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黄连及小聚碱能提高机体
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抗炎、解热
有效成份: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作用特点: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
抑制作用。
有效成份:小檗碱

抗溃疡

作用特点:抑制胃酸分泌 、抗幽门螺杆菌
抗过敏
有效成份:黄芩甙、黄芩素
作用特点:对I型变态反应作用显著
01
02
03
04
保肝、利胆
有效成份:黄芩素、总黄酮
作用特点:黄芩的保肝作用可能与抗
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氧自由基损伤
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2、其他药理作用
中枢抑制和肌松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压、松弛血管平滑肌
主要成份 菘蓝苷、靛蓝 、靛玉红 色胺酮 、挥发油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热毒入血,发斑神昏, 咽喉肿痛,丹毒口疮等
大青叶与板蓝根
主要药理作用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有效成份:靛蓝、靛玉红
抗病原微生物
作用特点: 大青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板蓝根抗病毒作用比较显著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
第一节 概述 一、与清热药有关的概念
清热药
里热证
发热、或体温不高而见口干、咽喉干燥、 面红、目赤、大大便干结、小便短赤、五 心烦热、舌红、苔黄、脉数
第六章 清热药
目录
表热:辛凉解表药。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热证 虚热:清虚热药

清热药-PPT课件

清热药-PPT课件

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的毒力。 (1)抗透明质酸酶。 (2)抑制凝固酶的形成
透明质酸是结缔组织的基本成分之一、能被透明质酸酶破
坏--导致结缔组织疏松--细菌毒素在结缔组织扩散蔓 延。 多数致病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酶,在血浆和组织中形成血 浆凝固酶,使血浆凝固,并使炎症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 就纤维蛋白,附着于细菌表面,使其不易被呑噬,或在呑 噬细胞中不易被破坏。
2) 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中毒性休克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病死率甚高
解热
(1)扩张血管,促进皮肤散热; (2)减少致热源; (3)抑制发热介质的合成、分泌: (4)改变Na+/Ca2+比值:,体温;,体 温。 与解表药不同之处: 清热药退热一般不伴明显发汗。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体外研究发现
用有效抗生素处理培养基时,在细菌计 数降低的同时,伴有内毒素水平的增高, 有的可达100多倍。
抗过氧化损伤 异病同治
外源性毒素—内毒素 内源性毒素—氧自由基
清热解毒治法在多种疾病过程中的 “解毒”—抗自由基作用,可能是其 异病同治的机制之一。
扶正与祛邪并举
“扶正以祛邪”,“正足邪自去”
细菌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
外类素--革兰氏阳性菌
许多清热药虽然抗菌力不强,但却能有十分理想的 临床疗效,期中一个原因是有明显的解毒作用。
与细菌致病力强弱有关的因素
侵袭力 1)粘附和侵入力 2) 繁殖与扩散能力 (1) 透明质酸酶 (2) 链激酶 毒素 1) 外毒素
毒性作用强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五味消毒饮---热毒清注射液(简称热毒
清,原名抗炎6号注射液)。
急性胆系感染、急性阑尾炎、胰腺炎等200

清热药药理PPT课件

清热药药理PPT课件

1、抗病原微生物
B、清热药与抗生素进行比较
➢ 清热药作用广泛,不仅仅有抗感染作用 ➢ 清热药毒副作用小。
1、抗病原微生物
C、抗菌作用
➢ 抗菌谱 清热药抗菌谱较广。
➢ 抗菌机理 尚不清楚 可能包括以下环节: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出 现皱缩并折入胞浆内;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干扰糖代谢等。
➢ 抗菌有效成分 已明确的抗菌有效成分有小檗碱(黄连、黄柏、 三棵针)、黄芩素(黄芩)、绿原酸、异绿原 酸(金银花)、秦皮乙素(秦皮)、苦参碱 (苦参、山豆根)、连翘酯苷(连翘)、色胺 酮(板蓝根、青黛)、癸酰乙醛(鱼腥草)等。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方法学研究
➢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简单地说是将受试物经 口给予动物后,取其血清作用药物源加入离体 反应系统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方法。
➢ 该方法的基本操作过程包括: ✓ 确定供血清动物 ✓ 给药(剂量?次数?) ✓ 采血(时间?) ✓ 分离血清(灭活?) ✓ 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实验观察(加入量?)或
➢ 一般而言,清热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弱,对 全身感染而言鲜能起效,对一些局部感染如 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能达到抗生浓度,效 果不错。
➢ 配伍或组成复方后抗生范围扩大。
1、抗病原微生物
B、清热药与抗生素进行比较
➢ 清热药抗菌作用弱。
➢ 清热药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疗效 确切,改善全身症状显著。
➢ 但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单味药还是 其有效成分的抗菌强度,一般均不及抗 生素。
➢ 他们认为这对中药研究十分重要,因为中药与西药 不同,它不是一个单体化合物,而是大量化合物的 混合体,中药中的每种化合物进入体内都可能经代 谢生成结构不同的其他化合物,在体内发挥药理作 用。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可以反应这些变化,而直接 添加药物则不能。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痰热伤肺 上扰心神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 饮食不洁 脾胃 湿蕴而化热 湿热
熏蒸肝胆 阻滞中焦 蕴结大肠 下注膀胱
清热药的分类:根据里热证的不同,将清热药分
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使用注意事项
辨证准确 气分热 清热泻火
实热证
气血两燔
营血分热
气血两清
清营凉血
里热证
阴虚发热(邪热伤阴力强
滋肾阴而除骨蒸 滋阴润燥通便
天 花 粉
[基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或双边 栝楼T.rosthornii的干燥根。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的概念:
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作用,故称为清热燥湿药。
湿热证 适应证 脏腑火热证
湿 热(湿温)
基本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脾胃 腕腹胀满、呕吐 大肠 泄泻、痢疾、痔疮 肌肤 湿疹、湿疮
肝胆 黄疸、胁肋胀痛、耳肿流脓 湿热下注 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关节 红肿热痛
散结消肿 润肠通便 疏散风热 养肝


[基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04 · 2H20)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内服)
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外用)
[应用]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实热消渴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六章清热药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六章清热药

部分清热药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 体质者应慎用或遵医嘱。
脾胃虚弱者慎用
清热药会加重脾胃虚弱者的病情,应 慎用或遵医嘱。
04
CHAPTER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 症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抗菌抗病毒作用
清热药具有广谱的抗菌和抗病 毒作用,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均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

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的功效,主治外感热病、高热 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 头痛、牙痛等症。
石膏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肺炎 、感冒、流感等外感热病,也 可用于治疗胃火亢盛所致的口 臭、牙龈肿痛等症状。此外, 石膏还可用于治疗头痛和牙痛 等疼痛症状。
石膏具有解热、抗炎、抗惊厥 等药理作用,其主要成分是硫 酸钙,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的兴奋性,起到镇静和抗惊厥 的作用。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
01
02
03
04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 制炎症反应,减轻红肿热痛等
症状。
抗菌抗病毒作用
清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菌 、抗病毒作用,能够抑制或杀
灭病原微生物。
解热作用
清热药能够降低体温,缓解发 热症状。
抗肿瘤作用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 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
散。
清热药的适用症状
等疾病。
02
CHAPTER
常用清热药介绍
黄连
功效主治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 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 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 、痈肿疔疮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热
多由精亏血少、 阴液大伤而内 生,出现口干 唇燥、虚烦不 寐、盗汗
现代医学
病后体虚 结核病
-
7
里热证的主要病因
病原微生物感染及其病理过程包括发热 、炎症、疼痛、腹泻、中枢症状等。
还包括某些出血性疾病、头痛眩晕症、 过敏性疾病及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
-
8
清热药主要的药理作用
★ 抗感染是清热药清泄里热功效的主要药 理学基础,同时还有解热、抗炎、抗过敏 、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
14
清热药与抗生素的差异
★ 清热药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疗效确切 ,改善全身症状显著,但单味药/有效成分 抗菌作用强度均不及抗生素。 ★ 清热药抗感染是通过多种作用环节产生 的。除抗病原体外,抗细菌毒素、解热、 影响免疫功能等也参与治疗效果。
-
15
2.抗毒素
☆ 许多清热药具有抗细菌内毒素作用, 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 金银花、蒲公英、穿心莲、黄连、黄 芩、鸭跖草、水牛角等能降低大肠杆菌 、霍乱弧菌等内毒素所致小鼠死亡率, 减轻腹泻及肠道黏膜炎症反应。
-
17
4.解热
❖ 多数清热药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穿心 莲,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苹、苦芩、龙胆草,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清热凉血药赤 芍、丹皮,以及清虚热药地骨皮等,对内毒素 或酵母等引起的实验性动物发热,有程度不同 的解热作用。栀子醇提物和青蒿水提物能使动 物的正常体温降低。
❖☆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疡以 及阴虚内热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 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
-
3
里热证的病因病机
中医:外邪入里化热;因内郁化火

现代医学

入 各种急性传染病
里 急性感染性疾病
化 热
特别是伴全身毒血症
-
4



现代医学



各种器官或组织的感染

性疾病及其并发症





-
5
❖ 如肺热引起的咳嗽多痰;胃热引起 的头痛、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引起的目 赤肿痛、头痛眩晕;肝胆湿热所致的黄 疸、胁痛;肠胃湿热引起的腹泻、痢疾 、呕吐等。血分实热则表现为某些疾病 引起的斑疹和鼻衄、牙龈出血、吐血、 便血,以及烦躁、神昏谵语等症状。
-
6
里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差别
-
18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较复杂,多数提高免疫功能,少数抑制异常
免疫反应。
☆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穿心莲、黄连、
黄芩、栀子等可不同程度地增加白细胞数量,提 高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非特异性 免疫功能。
☆山豆根、金银花、黄连、黄芩等促进细胞免
疫;山豆根、黄柏、金银花等促进体液免疫。
-
19
括以下环节: ❖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出现皱缩并进入
胞浆内;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干扰 糖代谢等。
-
13
(3)抗菌有效成分
小檗碱(黄连、黄柏、三棵针) 黄芩素(黄芩) 绿原酸、异绿原酸(金银花) 秦皮乙素(秦皮) 苦参碱(苦参、山豆根) 连翘酯苷(连翘) 色胺酮(板蓝根、青黛) 癸酰乙醛(鱼腥草)
-
6.抗肿瘤
肿瘤为毒邪,某些清热药如苦参、紫草 、北豆根、金银花、青黛等具有一定的抗 肿瘤作用。
-
20
第二节 常用药物
-
21
黄芩
-
22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 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Pharmacology of TCM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清热药
❖1.了解清热药的含义、分类;熟悉清热药 的药理作用。
❖2.掌握黄芩和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功效 、药理和临床应用。
❖3.熟悉金银花、知母、大青叶和板蓝根的 主要有效成分、药理和临床应用。
-
2
第一节 概述
❖☆清热药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 凉血、清虚热等功效。
-
25
抗炎机制
与抑制炎性介质生成和释放有关
☆黄芩新素Ⅱ、汉黄芩素、汉黄芩苷、
黄芩素等均能抑制大鼠腹膜肥大细胞释 放组胺(HA)。
☆黄芩素、黄芩苷等多环节、不同程度 地抑制前列腺素E(PGE)和白细胞三烯 (LT)生成,从而减轻炎性介质的扩张 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的趋 化作用。
-
26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23
(1)抗病原体
☆体外试验发现,生品及炮制品对痢疾杆 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而 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甲 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差。 ☆生黄芩的作用优于炮制品,但冷浸黄芩 的作用比加热处理者低。
-
24
(2)抗炎
☆水煎醇沉液灌胃抑制大鼠酵母性足肿 胀。 ☆黄芩甲醇提取物、黄芩素、黄芩苷灌 胃,均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 ☆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对大鼠佐剂性关节 炎也有抑制作用。
-
9
1.抗病原体
❖☆各种清热药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 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29种常用清热药中,只有一种未被证明 有抗病原体作用。
❖☆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抗菌、抗病毒作 用更为显著。
-
10
(1)抗菌谱(广谱)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金银花、 蒲公英、鱼腥草、紫草等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 、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
16
3.抗炎
大多数清热药具有抗急性炎症反应作用 ☆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穿心莲
、黄连、黄芩、苦参、龙胆草、知母、桅子、 赤芍、丹皮、苦木、鸭跖草、玄参、苦豆子等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 足肿胀等急性渗出性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并 能降低组胺等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金银花、知母、黄芩、丹皮、赤芍等对大鼠 佐剂性关节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11
☆黄连、黄柏对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有 抑制作用
☆苦参、龙胆草、金银花、连翘、青黛、 鱼腥草等能抗多种皮肤癣菌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穿心莲、秦皮、 板蓝根、贯众、鱼腥草、苦参、紫草等能 抗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白头翁、鸦胆子抗阿米巴原虫;青篙、 鸦胆子抗疟原虫
-
12
(2)抗菌机理
❖大部分清热药的抗菌机理尚不清楚。 ❖黄连、黄柏、龙胆草等抗菌作用可能包
抗免疫反应作用,尤对I型变态反应
☆ 黄芩苷及黄芩苷锌络合物均可抑制小 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黄芩苷锌的作用 比黄芩苷强。 ☆ 黄芩苷、黄芩素等对致敏豚鼠离体回 肠及气管有解痉作用,黄芩苷对实验性 哮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