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桂花雨》教学教案篇一《桂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
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接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整个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优点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处。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的现象,力求做得更好。
语文五年级全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
语文五年级全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五年级全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五年级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礼貌待人的名言和事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漫谈礼貌。
1、板书“礼貌”,谈谈你对“礼貌”的认识。
(板书过程中相机指导“貌”的书写)2、大家谈了对礼貌的看法,我们课本上也“谈”了,(板书:谈)让我们一起来看谈了什么,怎么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讲了哪几个故事,读完后,再想想,关于“礼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4、读课文新词、难句。
咳嗽纠纷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彬彬有礼安慰师傅减少矛盾思想情操文化修养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5、点名检查自读情况,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重点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语文五年级全册教案2一、听写词句,温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彬彬有礼岳飞暖人心“冒失鬼”讨人嫌避免纠纷减少矛盾安慰师傅2、师巡回了解学生听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字词的点拨、反馈。
(如:慰、嫌的书写指导以及“师傅”和“师父”的书写区别)二、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看看课文围绕着“礼貌”讲了哪几个故事?)三、精读故事,领悟礼貌。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上册5篇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上册5篇在教学⼯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上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上册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一)交流材料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
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
(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三、练习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上册2学习目标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
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 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 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案,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案1【内容简析】《我是猫》是一篇精读课文。
它选自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同名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课文中, 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笔触, 用拟人化的手法, 生动描写了一只猫偷吃年糕并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
课文分四部分, 先写“我”决定偷吃年糕并发现第一条真理, 再写“我”的牙齿被年糕粘住, 不能动时发现了第二条真理, 接着写“我”为摆脱年糕使出种种伎俩, 又发现第三条真理, 最后写“我”在人们的嘲笑中无奈而愤恨地演完一场丑剧。
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 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 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主人一家正在嘲笑那只猫, 每个人表情不一:男主人一脸凶气, 女主人指手画脚, 女佣人惊讶不已, 孩子们哈哈大笑。
而那只猫正无奈地在地上转圈, 旁边还放着粘有年糕的碗。
这个画面生动再现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 它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起到辅助作用。
文章生动而幽默, 深受读者的喜爱。
不论是惟妙惟肖地描述猫行为举止的地方, 还是猫发现的真理的地方, 都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联想与思考。
文章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值得学生感悟与体会。
【设计理念】倡导自读自悟, 实现多边对话与个性化阅读。
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对话交流的环境, 使学生在阅读讨论中质疑、理解、感知、体验, 从中感受猫的有趣与辛酸, 感受语言的生动与幽默。
让学生在笑声中思索与顿悟, 同时揣摩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9个生字, 会写16个生字, 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猫吃年糕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赠汪伦》语文公开课教案阅读优秀教案
《赠汪伦》语文公开课教案阅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赠汪伦》。
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掌握古诗的基本赏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友谊观。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赠汪伦》。
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2.教学难点:掌握古诗的基本赏析方法。
理解诗人对友情的独特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询问学生对友情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美好时光。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赠汪伦》,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诗歌解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大意。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4.诗歌赏析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赏析诗歌。
5.诗歌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赠汪伦》,互相检查。
教师选取优秀背诵者进行展示。
6.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友情的诗歌。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7.课堂小结强调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友谊观。
四、课后作业1.正确背诵《赠汪伦》。
2.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进行朗读、解析和赏析。
3.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赠汪伦》的内容和情感。
在诗歌创作环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亮点。
附:《赠汪伦》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学生甲:“我和我的朋友经常一起玩游戏,他很聪明,总是能帮我解决问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公开课设计五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公开课设计五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1《小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小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课文为什么以“小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小岛上的事)2.南海简介我国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深度5559米。
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小岛”,看一看在“小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读、讲生字词。
(要求学生介绍自身学习生字词的方法)(2)认读词语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板书:驻守小岛环境恶劣)2.抓重点词句仔细研读第2—36自然段。
(1)快速浏览2—36自然段。
课文2—3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将军登上小岛视察的经过以及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板书:将军登岛视察战士热爱海岛)小组讨论交流,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将军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将军是个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的人。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将相和》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⑵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⑴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⑴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⑵谁来读一读这句话?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
愿意承当这个重任吗?二、解析“完璧归赵”1、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⑴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复习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郭沫若先生的作品《白鹭》。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板书:一首精巧的诗)2、引读第二节:是啊,颜色的配合——,引读第五节:那雪白的蓑毛。
正因为白鹭的外形那样和谐、素雅,所以我们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
(板书:和谐素雅)二、引入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有着怎样的画面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请大家把课文拿出来,自己读6—8节,看看能从这几节中找到几幅优美的画?请用简洁的词给它们起个名字。
(板书:钓鱼、瞭望、低飞)2、鸟儿觅食、栖息、飞行是鸟儿的天性,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作者笔下的这些寻常事却别有一番情趣。
默读6—8小节,你的头脑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为什么?(出示:“读了第节,我仿佛看到)三、学习课文6—8节(一)学习第6节1、(出示第六节)2、教师引导:(1)”钓鱼“,白鹭也成了悠闲自在的钓鱼先生了,请你读第一句好吗?(指导读好:清水田里,悠闲的白鹭伫立着,正在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呢,再读)(2)指导:普通的水田被白鹭一点缀,都成了一幅精妙的画了。
谁还想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清水、白鹭、绿田,一幅多么雅致的画!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幅画。
(3)(第二句话)鸟与自然相处得如此融洽,这就叫——和谐,和谐就是美。
相信你读这一句,一定能把它读好。
指名再读。
(4)是啊,正如白鹭的身形一样,是恰倒好处,增一点儿则。
(生背)而这里”田的大小好象是有心人专门为白鹭而设计的“,同样,这也是恰倒好处的。
那么你是否也能照这样的句式来阐述这一”恰倒好处“呢?(出示句子训练)(5)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和谐的画吧。
()你能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吗?3、总结:这清水田里的钓鱼、碧水中的倩影,这一幅”白鹭钓鱼图“,充满了宁静而灵动、和谐而素雅的韵味。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狼牙山五壮士》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狼牙山五壮士》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精神。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等语文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三、教学准备1.课文《狼牙山五壮士》2.多媒体课件3.课堂讨论记录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狼牙山五壮士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狼牙山五壮士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五壮士分别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跳崖?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并阐述其作用。
(五)朗读与默读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五壮士的英勇事迹。
2.学生默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七)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复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
2.选择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仿写一段话。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课文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等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五壮士的行动和心理变化,如:“同学们,五壮士在面临生死关头时,他们是如何想的?他们又是如何行动的?”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五壮士的英雄形象,并提问:“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什么样的情感?你能从他们的动作中感受到什么样的决心?”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语言和情感,例如:“马宝玉高声喊道:‘同志们,咱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就是牺牲,也不能让敌人一步!’这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什么样的精神?”教学难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壮士跳崖前后的心理变化,如:“同学们,五壮士在跳崖之前,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为何能做出这样的决定?”2.教师通过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五壮士牺牲的深层意义,如:“五壮士的牺牲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他们的精神在当代有何意义?”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五壮士英勇行为背后的动力,例如:“小组讨论一下,五壮士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是哪些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到底?”教学过程补充:(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五年级下《金色的鱼钩》语文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金色的鱼钩》语文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金色的鱼钩》公开课教案1【教学过程】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1、“金色”是什么意思?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什么事?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芒!”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
〕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身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与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
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班长外表的句子。
)〔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和里。
〕(出示小黑板。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问得妙!一石投水……〕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劳累。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一帆风顺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高尚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示出来。
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着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方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干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衰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俯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
(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课文《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学习诸葛亮勇敢、智慧、谦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 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课文《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人物性格、故事情节。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
(2)提问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问题。
5.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诸葛亮的勇敢、智慧、谦虚品质。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草船借箭》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落花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落花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主题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主题的写作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懂得做人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聊聊你们家里种植的花生,花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花生的课文——《落花生》。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准备分享给大家。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a.课文为什么叫《落花生》?b.课文中的花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c.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主题的?(四)课堂分享1.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主题。
(六)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事物的短文。
2.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熟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花生的观察日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主题的写作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力。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同学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落花生》中作者如何通过种植花生、收获花生及家人讨论花生的具体事例来表达主题。
2.引导学生感悟花生精神,即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7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7篇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守岛夫妻》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小岛的相关资料。
2.完成学习活动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课1.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这样一座小岛,它远远望去,就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
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板书课题)2.今天我们将走进这座小岛,去聆听一个动人的故事。
(指读、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开课伊始,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查课前预习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图片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合作。
出示小组交流目标:(1)读准音——读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义——交流课前预习中新掌握的`词语的意思。
(3)提困惑——统计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
2.师生互助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①“咙”读lónɡ,不读lǒnɡ;“舀”读yǎo;“炊”读chuī。
②“哼”是多音字,本课读hnɡ。
③“域”右部是“或”;“舀”下边是“臼”,不是“白”。
(2)理解字义、词义。
预设:礁石:出示礁石图片帮助理解。
并与“岛”进行区分。
牙龈溃烂:探寻原因,缺少维生素。
怔:发愣。
哽:①食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
②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
(引导学生明确文中的“哽”是第二个意思。
)设计意图:五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字词的困惑。
三、整体来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介绍一件事,我们要交代清楚哪些要素?预设: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交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课文讲了将军上小岛检查,发现了一片菜地,守岛战士用珍贵的小白菜请将军吃晚饭,将军不忍吃,最后与战士分吃蔬菜的事。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将进酒》。
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豪放派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不屈。
诗歌内容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字词的理解,诗歌大意的把握,朗读的技巧。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白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李白及其作品《将进酒》。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15分钟)4. 朗读指导(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 情感体验(5分钟)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6. 拓展延伸(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朗诵和简要介绍。
其他同学和老师点评,评选出“最佳朗诵奖”和“最佳介绍奖”。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将进酒天上来人生短暂,珍惜当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将进酒》。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指导等方式,学生对《将进酒》这首诗歌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公布课教案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情势也是语言文化。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五年级语文公布课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五年级语文公布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会义10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感情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浏览、自主学习的能力。
4.体会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孙悟空克服天兵天将被封为“齐天大圣”的经历,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学会浏览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有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分,因此,要先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的材料,视频材料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西游记》主题曲、小黑板教学进程:1.情境导入激发爱好(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歌曲,看着这杰出的画面,我们都知道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内容?我们都看过《西游记》是吗?它讲的是什么?都有哪些人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齐天大圣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的经过。
(板书课题:齐天大圣)2.《西游记》,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全书共一百回,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公开课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公开课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公开课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1)一、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篇幅较长,共有35小节。
1-3节,交代了少年时的“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
4-28节,写了“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问母亲要钱买书,也是生平第一次目睹了母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辛苦劳累地挣钱,“我”的心为之揪紧了。
29-35节,写了“我”不忍心拿母亲的血汗钱买书,而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母亲数落了“我”后,又为“我”凑钱买书。
《青年近卫军》就是这样来的,它是“我”拥有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包含着慈母深情,也成为“我”今后踏入文学殿堂的动力。
*是新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批文以入情”。
《慈母情深》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这三个镜头值得读一读,品一品。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
五年级下《金色的鱼钩》语文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金色的鱼钩》语文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内容,感受老班长对革命同志的关心和爱护。
2.学习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如“崇高品质”、“无私奉献”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长征吗?知道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们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长征路上的故事——《金色的鱼钩》。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三)深入分析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神态描写:老班长“脸色苍白,嘴唇干裂”,体现了他为战士们操劳的辛苦。
语言描写:老班长说“我一定能钓到鱼,让大家吃上鱼”,体现了他对战士们的关爱和信心。
动作描写:老班长“把鱼钩递给战士”,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遇到困难,你的朋友会像老班长一样帮助你吗?你会像老班长一样关心他人吗?1.本文通过讲述老班长钓鱼为战士改善生活条件的故事,展现了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2.我们要学习老班长的精神,关心他人,无私奉献。
四、课后反思1.优点: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不足: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导致课堂节奏稍显紧张。
对部分学生的关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改进措施: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时间,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
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
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
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
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
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
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
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
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
那么作者高尔基
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
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
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
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劳动
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
富的题材。
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
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
作品。
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
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
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
统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
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
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二、检查预习
1、注音或写字
呻yín吟白沫(m )翡(fěi
)翠困fá乏
)wān蜿蜒胆怯(qiè)号(háo)叫
深渊(yuān
2、词语解释
(1)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文
中贬词褒用,指自豪,信心十足。
(2)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3)困乏:疲乏。
(4)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3、预习收获(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有一点感受即可鼓励)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
师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