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 练习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 练习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回答1~6题。

1.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被称为“商人”,最初是由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最早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姓商C.最早的商业活动开始于商朝D.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答案】 A2.唐代城市设有专门的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场交易,这反映出( )A.唐政府认识到市场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B.商品经济在唐朝占据主导地位C.唐朝时市场交易被政府严格控制D.唐朝禁止私人从事商业活动【解析】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较弱。

唐代城市中市令或市长的主要职责就是严格管理市场交易活动。

【答案】 C3.“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西汉长安 B.唐朝洛阳C.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解析】题干情景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状况最早出现于北宋。

【答案】 C4.下列符合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实的是( )①汉代丝绸之路开通②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③宋朝在与辽、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立榷场进行双边贸易④元代广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解析】辽、夏、金、宋都是中国境内的民族政权,元代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③④应排除。

5.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使 B.都护府C.澎湖巡检司D.理藩院【解析】本题考查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答案】 A6.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劳动力也开始成为商品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③⑤都是教材上列举的关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明朝中期后,开始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表现,故④符合要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试题单元一: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试题单元一: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商代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置奇珍物件,管理王室商业,并允很多贾参加祭祀先人的仪式;唐宋期间,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

资料反应了中国古代 ()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停提升D.国外贸易空前发达答案: A。

依据资料可知,商代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期间,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表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商业管理的重视,应选 A 项。

2.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 ( 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 ) ;小市珍奇之物,用短券。

”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

”据此可知,在汉代经济生活中 ()A.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B.契约形式渐趋成熟和标准化C.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宽泛使用D.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答案: C。

资猜中的“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表示汉朝时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宽泛使用,C项正确。

3.学者仲富兰在《中国风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朝此后,特别是宋朝市民生活的繁华,使一直带有神奇色彩的岁节气日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歇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

”致使宋朝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由是()A.繁华的市民生活B.宋词的推波助浪C.发达的商品经济D.宽松的文化气氛答案: C。

依据资猜中宋朝的岁节气日的世俗化和“民间节日向着公众歇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由是宋朝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应选 C 项。

4.宋朝期间,繁华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

以下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 ()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 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C.“昔在建城市,盐酒日夜宣”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答案: C。

C项反应了当时城市打破时间限制,正确。

5.据考据,南宋的国都临安,与过去国都的方正格局截然相反,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立的“金引交易”,买卖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1.3《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1.3《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1.3《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2.史学家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商业活动的群体——商帮形成C.远洋贸易开始使用指南针D.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3.贾广兴在《龙门石窟群中的商业窟》一文中说:“在驰名中外的洛阳龙门石窟群中,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荣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石窟的雕塑家大多从事商业活动B.唐朝的开放造就了商业繁荣C.佛教传播普遍出现了商业化倾向D.石窟艺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4.(题文)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只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

在迎亲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A.婚姻观念发生显著变化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5.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

这种“新文化”A.追求气势恢宏,浪漫神秘B.体现了日益通俗化的趋势C.注重铺陈排比,追求神韵D.适应了早期资产阶级需要6.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1.3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1.3古代商业的发展

1.“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

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

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

”据此推断明朝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A.有效贯彻海禁政策 B.打击边疆走私活动C.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D.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史载,苏州吴江县在明成化时只有四镇三市,嘉靖时有四镇十市,清康熙年间又增至七镇十市。

这一变化源于()A.对外贸易的繁荣B.政府对商业高度重视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A.司马光主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B.“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的青花瓷片C.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摹本 D.苏轼的《洞庭春色赋》手迹拓片4.“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上述材料表述错误的是()A. 士大夫成为商人主体B.表明当时工商业发达C.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最有可能的朝代是明代5.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6.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

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由此可见()A.城市发展受社会体例的节制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近代城市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己开始出现7.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一、单选题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A. 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B. 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C. 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D. 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2.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B. 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 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D. 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3.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 )A. 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C. 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D. 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4.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 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A. 坊市界限未被打破B. 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C. 政府放宽市场管理D. 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6.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畅达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看管的夜市分析:解题时抓住重点词“东汉”即可。

物流畅达的草市、夜市是唐后期出现的,而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期间才出现。

答案: A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资猜中的“市”()A.表现了草市的特色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线被打破D.受时间地址的限制分析:题中资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时才出现,并且在乡村,资猜中有郑国便可看出是春秋期间,故 A 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该当是农产品,应当主假如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 B 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 C 项错误;宋朝从前,市场都要遇到时间和地址的限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3.古代钱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行分。

下边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足说了然()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华D.纸币方便携带,完整代替了金属钱币分析:此题考察学生透过现象剖析实质的能力。

资料表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钱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使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4.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说明宋朝()B.草市具备齐备的饮食服务设备C.夜市比较繁华D.草市交易只好在清晨进行分析:从资料看,诗歌描绘的是对于草市上酒店经营的状况。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5.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

葱葱佳气锁龙城。

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高中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商人”这一称呼主要来源于A.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商朝人善于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2.【题文】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D.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3.【题文】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4.【题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

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

”材料主要表明A.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B.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C.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D.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5.【题文】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重农抑商推动商品化浪潮6.【题文】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A.学术文化的活跃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被取消7.【题文】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卷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卷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1. (2分) (2019高一下·泉港期中) 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

此举在客观上()A .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 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C . 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D . 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考点】2. (2分) (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减免土地税成为惯例。

常常“一年蠲及数省”或“一省连蠲数年”,全部免征当年的应纳钱粮。

这一做法旨在()A .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 为推行新税制创造条件C . 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D . 增强民众对朝廷的认同【考点】3. (2分) (2020高一上·沧县期中) 北宋时期,我国古代钱币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在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 边境地区榷场互市贸易的兴起B . 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的直接推动C . 外贸税收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D . 国内商品流通规模扩大的需求【考点】4. (2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是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③区域性大商帮形成④贵金属白银广泛使用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③C . ②③④D . ①②④【考点】5. (2分) (2018高三下·江西模拟) 下表是明代米价表:期间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单位:公石)14世纪后半期17.1958.1715世纪前半期10.8492.2215世纪后半期16.3561.1616世纪前半期20.1949.5216世纪后半期23.0043.4817世纪前半期32.1931.07平均18.0052.91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 明初大明宝钞升值和政府控制使银价上涨B . 钱价上涨和白银增加导致白银购买力下跌C . 赋税征银导致米价上升白银价格上涨D .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米价上升银价上涨【考点】6. (2分)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 )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解析:依据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等信息判断,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草市。

草市出现在乡村交通便利的地方,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答案:D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

这表明(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是否保护私营工商业,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D 项不正确。

答案:A3.中唐诗人王建描述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A.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B.“夜市”已在各地普遍推广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D.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通宵酒客行”“夜市千灯”等关键词分析,考查夜市,应选C项。

宋朝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但宋以前不被允许,A、D项排除;B项错在“普遍”。

答案:C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 ( 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切合题意)1.宋史专家赵宝珠以为:“ 是宋朝从前商品经济发展局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乡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渐变成交流城乡的经济纽带,尔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里,使宋朝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资料阐述的是宋朝的()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分析:依照资猜中“乡村商品经济”“交流城乡的经济纽带”等信息判断,资料阐述的是宋朝的草市。

草市出此刻乡村交通便利的地方,是交流城乡的经济纽带。

答案: D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中午敲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

这表示 ()A.政府增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赐予保护C.政府想截止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推行“工商食官”制度分析:此题考察古代商业。

从资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区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店有严格的管理,故 A 项正确;资料信息并未波及能否保护私营工商业,清除 B 项; C 项与资料信息不符;资料信息没法表现“工商食官”制度,故 D 项不正确。

答案: A3.中唐诗人王建描绘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彻夜酒客行”,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繁”。

上述资料说明当时()A.政府已撤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B.“夜市”已在各地广泛推行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D.政府已撤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

依据资猜中“彻夜酒客行”“夜市千灯”等重点词剖析,考察夜市,应选 C 项。

宋朝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但宋从前不被同意,A、D答案: C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线被渐渐打破,市散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代分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线被打破,市分别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日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看管。

2018年春季学期人教版必修2高一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测试卷

2018年春季学期人教版必修2高一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测试卷

2018年春季学期人教版必修2高一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 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 假设一位宋代的商人到开封做生意,他的活动不可能出现哪种情况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B.在市场上买卖茶叶、甘蔗C.让手下从各地集市搜罗地方特产到开封贩卖D.生意活动要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3. 下列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A.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坊”与“市”分开,“市”定时开启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C.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但商业活动仍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D.明清时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体4.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

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官府依然控制着商业 B.隋唐时期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问世C.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5.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反映的实质是()A.清朝政府限制手工业的发展 B.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纺织业有很大发展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 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实行一条鞭法 C.海外贸易的发展D.出现雇佣关系7. 唐代以来,中外贸易的重心由陆路交通转向海上交通,与这种转变的相关因素是()①北方战乱,商业萧条②经济重心的南移③造船、航海技术提高④陶瓷制作技艺的提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 明朝后期,浙江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且复持以易”。

从本质上看,这种现象是指()A.浙江农村的商品经济 B.棉纺织品交易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9. 清代广州的“公行”是()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10. 下图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只
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
A. 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 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 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 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2.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
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 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
C. 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 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
3.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
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 )
A. 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
C. 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
D. 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
4.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
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5.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
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
A. 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B. 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 政府放宽市场管理
D. 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6.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
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7.宋初,都城汴京坊内的民居打破坊墙,朝向街道开店,官府几次想要维持坊墙,但
并没有成功,到宋徽宗时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默许之。

这主要反映了 ( )
A. 宋朝统治者被迫放弃了对市场的管理
B.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道的正常交通
D. 商业市场内有较完备的服务设施
8.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9.《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
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 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 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10.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

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
小说、剧本等作插图。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
B. 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
C. 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
D. 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
1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2.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
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

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

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

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

治本》
材料二: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

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

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

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

买卖热闹。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四: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
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
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六:(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

(4)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C
2.B
3.D
4.B
5.C
6.B
7.B
8.A
9.B
10.C
11.A
12.D
13.(1)特点: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铁钱体重值小,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商品经济发展。

(3)表现:
①时间、空间均不再限制(答城市中坊市限制被打破也可);
②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
③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
④海外贸易发达;
根源: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

(4)社会现象:①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
②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