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课堂引入
初中物理课常用教学引入法
初中物理课常用教学引入法:一、实验演示法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可以做一个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实验,在没有学习这节物理知识之前,学生会认为乒乓球受重力,而且实验者是向下吹乒乓球的所以乒乓球会下落。
实验的结果是乒乓球不会落下来,会在漏斗里打转。
在这种思维冲突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很想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引入使教学有趣,有效。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实验演示法,但一定要注重演示实例的选择,多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相悖的事例,设置“陷阱”让学生在事实面前碰钉子,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二、故事引入法青少年喜欢听趣闻故事。
物理教学知识的很多内容都有历史事实或名轶事或趣闻笑话。
根据教材特点选择一些,选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机械运动这节课的引入,可以讲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
这时可以问,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三、联系生活引入法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现象,由学生熟知的经验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讲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放映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放大镜头也是凸透镜他们都能成像,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为什么成像不同,很自然的引入到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讲惯性知识可以由坐在公交车上,当车刹车时身体向前倾的生活经验引入等。
四、求同思维引入法用学过的旧知识联想类比到新知识,引入新问题。
如在液体压强一课时可以先复习固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固体受重力。
接着问容器中的液体受重力吗?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吗?这样的引入自然流畅,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了液体压强的存在。
如学习电压这节课时可以说水压使水滴定向流动形成水流,那什么使电荷定向移动行成电流呢?自然就引入到电压的教学。
初中物理电学教案引入
初中物理电学教案引入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3. 学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电阻表等电学仪器;4. 能够分析简单的电路,并进行电路设计。
教学内容:1. 电学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2. 电学基本原理:欧姆定律;3. 电学仪器:电流表、电压表、电阻表的使用;4. 电路分析与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学、热学等物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2. 向学生介绍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起学生对电学的兴趣。
二、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10分钟)1. 电流:电荷的流动称为电流,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的流动方向;2. 电压:电压是指单位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做的功,电压的方向与电场力方向相同;3. 电阻: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三、欧姆定律(10分钟)1. 欧姆定律:电流I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阻R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I=U/R;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验证欧姆定律。
四、电学仪器使用(10分钟)1. 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使用时串联在电路中,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2. 电压表:测量电压的大小,使用时并联在电路中,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 电阻表:测量电阻的大小,使用时将电阻表的两个接线柱分别与被测电阻的两端相连。
五、电路分析与设计(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分布规律;2. 让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2. 强调电学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电学仪器。
初中物理导入语教案
初中物理导入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导入语,让学生对初中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语的设计原则: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简洁性。
2. 导入语的类型:悬念式、设问式、故事式、实验式、生活实例式。
3. 导入语的实施步骤: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导思考、提出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模型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讲述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 引导思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2. 对教师的评价: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导入语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2. 教具:图片、模型、实物、多媒体设备等。
3. 参考资料:相关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九、教学难点:1. 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教案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图片,如:彩虹、放大镜、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现象,并提出问题:“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与光的传播有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3. 板书课题:光的折射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为什么会出现折射现象?折射定律是什么?”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光折射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折射是由于光速在不同介质中不同导致的。
2. 教师讲解折射定律,包括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折射定律。
3.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折射现象,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折射定律的知识。
2.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光纤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讲解、练习、拓展与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分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及光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2、色光的混合。
难点:物体颜色由谁决定的。
一、引入:1、观看图片,切换幻灯片一片黑暗,引出光源。
二、新授:光源1、请学生例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发光体,并展示图片观看常见的光源。
问题1:你刚才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光源的定义)教师引导对这些光源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2、问题2:我这里还有个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光源吗?并与学生讨论月亮、钻石、投影幕它们是否是光源。
观察光的色散1、学生活动:下面让我们来再现一个伟大的实验——分解太阳光!学生利用手电和三棱镜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问题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太阳光是否是单一的.色光。
2、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观察色光的混合1、观看放大的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引出光的三原色,介绍色光的混合。
问题4: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问题5(试一试):太阳光通过红色(蓝色或绿色)玻璃纸照到白纸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2、介绍滤色镜的作用三、拓展延伸物体的颜色1、问题6:既然说到了玻璃纸这类透明物体,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下这些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问题7:那么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并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实验进而验证结论。
四、自主探究活动3学生讨论结束后利用玻璃纸观看不同颜色的小兔子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五、自主学习展示电筒点燃火柴。
光具有能量——光能六、课堂小结、随堂反馈七、作业布置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模板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用具1. 实验器材:如尺子、温度计、电流表等。
2. 教学辅助工具:如PPT、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与生活相关的实例,如闪电、声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教师总结学生的思考,导入物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能量、速度等。
(2)教师讲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 观察和实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如观察尺子的长度、测量温度等。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知识应用(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速度、判断物体受力情况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自己在观察和实验中的收获。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八年级初二物理教学教案
八年级初二物理教学教案八年级初二物理教学教案【七篇】在物理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让物理课堂生动起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初二物理教学教案【七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八年级初二物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 54km/h=例题:书本24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6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八年级初二物理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与导入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与导入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课堂引入与导入技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引入与导入技巧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作为特级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引入与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思考的课堂氛围。
本文将从实际教学案例出发,探讨初中物理课堂引入与导入的技巧。
二、课堂引入技巧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力的概念时,可以引入提书包、拉车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实验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如在教授磁铁性质时,可以设计一个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磁铁的神奇力量。
3.问题引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光的传播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我们能看见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原理。
4.故事引入: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如在教授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讲述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的故事。
三、课堂导入技巧1.复习导入: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
例如,在教授平面镜成像时,可以先复习光的传播路线,从而导入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2.悬念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提问:“物体为什么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激发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兴趣。
3.图片导入:利用图片、图表等视觉素材,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授地球的运动时,可以展示地球、太阳、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4.媒体导入: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声音的产生时,可以播放一段乐器的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引入与导入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二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人教版
初二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初二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量方法;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并增强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基本物理量和计量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和兴趣培养;2. 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量方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物理实验器材和示范模型;3. 学生手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初一学过的有关物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物理学科有什么认识?物理学科研究的是什么?二、展示与讲解(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2. 解释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3. 通过实验器材和示范模型,向学生展示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量方法。
三、讨论与实践(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列举一些物理量及其计量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3. 学生互相交流实践结果,讨论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度。
四、总结与归纳(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理解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量方法。
2. 提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疑惑和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物理学科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结。
2. 激励学生参与物理学科相关比赛或科技项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初中物理学科中对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量方法。
其中,实践环节的互动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基本物理量的概念,拓展了实际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深入探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职业意识。
初中物理说课导入模板教案
课题:《光的传播》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光的传播方式,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教学难点: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而物理就是揭示这个神奇世界奥秘的学科。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光的奥秘。
2. 导入活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2)学生回答:光可以照亮黑暗的地方,可以让我们看到周围的世界。
(3)提问:那么,光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呢?(4)学生回答:光在空气中直线传播。
3. 导入实验(1)实验器材:激光笔、透明胶带、小孔板、白纸。
(2)实验步骤:① 将激光笔固定在透明胶带上,形成激光笔固定装置。
② 将小孔板固定在白纸上,形成小孔板装置。
③ 打开激光笔,观察光束在空气中直线传播。
④ 改变小孔板与白纸的距离,观察光束传播情况。
(3)实验观察与讨论:① 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光束在空气中直线传播。
② 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二、新课讲授1. 光的传播方式(1)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现象,理解光的传播方式。
(2)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列举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实例,如日食、月食、影子等。
(2)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来解释?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掌握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人教版
教案:初中物理导入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各种物理仪器和设备。
2.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现象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
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质量、速度、温度等。
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体、运动、力等。
三、实验和观察(2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理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总结和反思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分享学习体会,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程导入教案初中物理
教案:初中物理课程导入一、教学背景1. 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2. 学生情况: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对声现象的了解较浅。
3. 教学目标: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导入设计1.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声现象视频,如“声音的产生”、“回声定位”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声现象的奇妙。
2.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声音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
3. 知识链接教师简要回顾一下小学阶段学过的声现象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一个简单的声现象实验,如“尺子振动发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5. 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声现象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6. 课堂导入教师总结以上环节,正式引入新课“声现象”,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三、教学导入实施1. 播放声现象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声现象的奇妙。
2.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关于声音的疑问,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
3. 简要回顾小学阶段的声现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声现象的传播原理。
6. 总结以上环节,正式引入新课“声现象”,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入,学生对声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一个有效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1.情境导入法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引入物理知识。
在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可以举例子讲述在划船时用力一下能够使小船加速、用力更大会使小船加速更快。
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力对运动的影响,进而对力和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
2.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导入新知识。
在讲解摩擦力时,可以讲述一个小动物因为摩擦力太大而无法移动,后来通过减少摩擦力成功移动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3.问题导入法提出一个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来导入新知识。
在讲解光的传播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升起落下?”,通过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引出光的直线传播和地球自转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实验导入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引入新知识。
在讲解压力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指沿着一张纸上的水平线推动纸片,让学生感受到手指对纸片产生压力的过程,进而引出压力的概念。
实验的直观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图像导入法通过展示图像或动画来引入新知识。
在讲解光的反射时,可以展示一张反射光线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推测反射光线的规律。
图像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无论是情境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还是图像导入,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6个技巧
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6个技巧一、设计生动的引入在物理课堂中,引入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
通过巧妙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或者通过提问、展示实物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光的折射时,可以用一杯水和一把勺子作为教具,向学生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或者讲解牛顿三定律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运动的现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答。
二、注重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物理规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的设计和指导。
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帮助他们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通过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资源。
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堂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如电子白板、投影仪、视频资料等,来呈现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提升他们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例如,在讲解力的作用时,通过播放汽车碰撞的实况视频,让学生观察碰撞现象,进而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对运动产生的影响。
四、启发式问题导入启发式问题是一种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然后由学生们自己尝试解答。
通过讨论和互动,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并找出正确答案。
这种启发式问题导入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五、启发性评价和反馈在物理教学中,评价和反馈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效果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导入语教案初中物理
导入语教案初中物理教案标题:导入语教案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3.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 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3. 学生的教材和笔记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语引入(5分钟)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例如:火箭发射、电路实验、天文观测等。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现象有什么疑问或好奇心?你们认为这些现象与什么学科相关?”3. 让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步骤二:探索物理学科(10分钟)1. 继续展示一些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物理?”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步骤三:引入本节课主题(10分钟)1.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节课的主题上,例如:“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2.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例如:力的作用、运动的规律等。
3.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步骤四:小结与展望(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强调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表示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会解答他们的疑问。
3.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期待和学习动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阅读相关物理科普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科的应用和发展。
2.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索物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导入语环节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评估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单位,理解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单位2. 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引入话题: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物理现象,如力、热、光、声、电等,那么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门学科,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规律,这门学科就是物理学。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物理学吗?它研究的是什么?3. 总结: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力、热、光、声、电等。
(二)新课讲授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质量、速度、温度等。
2. 物理学的基本单位:米、千克、秒、摄氏度等。
3. 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F=ma),温度等于热量除以质量(T=Q/m)等。
(三)实例分析1. 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跳绳、跑步、照明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刹车、空调制冷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强调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试着用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单位,理解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节课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节课一、课程引入。
1. 物理学的概念。
-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涵盖了从微观粒子(如原子、电子等)到宏观宇宙(如星系、宇宙的演化等)的广泛领域。
2. 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例如,我们走路时利用了摩擦力,汽车的行驶涉及到力与运动的关系,电灯发光是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等。
通过学习物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并且能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分支。
1. 力学。
- 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和相互作用。
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就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
它描述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何运动,像我们推桌子时,桌子会根据我们施加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移动或保持静止,这就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F = ma,其中F是力,m是物体质量,a是加速度)来解释。
2. 热学。
- 主要研究热现象及其规律。
比如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家中烧水时水的沸腾现象就是热学研究的范畴,水在加热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沸点后开始沸腾,由液态变为气态(汽化现象)。
3. 光学。
- 涉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
我们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的像,这是光的反射现象;而透过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被放大,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彩虹的形成则是由于太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反射后发生色散,将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4. 声学。
- 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
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说话时,喉咙里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空气中、水中、固体中都能传播,但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三、学习物理的方法。
1. 观察与实验。
- 观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各种物理现象,比如观察天空中云的形状、颜色,这可能与光的散射等光学知识有关;观察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状态,这涉及到力与运动的力学知识。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作用及艺术
初 中 物 理 课 堂 教 学 引 入 的 作 用 及 艺 术
( 许 昌市 第 二 初 级 中学 , 河南 许 昌
教 育心理 学指 出 : 兴趣 是 产生注 意 的基础 。 是 求 知 的 动 力 。培 养 和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物理 的 兴 趣 , 其 途径是多方面 的. 而 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 讲 课时 要 设 法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首 先 要 设 计 好 每 堂 课 的引 入 , 讲 出字 里 行 间学 生 看 不 到 的 “ 珍 奇异宝” 。 课堂 教 学 的 弓 l 入, 虽 然 在 一 节 课 巾 只有 短 暂 的 几 分 钟 , 却 是 一 节好 课 的开 始 。 柏 拉 图说 : “ 良好 的 开端 等于 成 功 的 一半 。 ” 精彩的课堂引入 , 可 以 引起 学 生 的 注 意 。 能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和求 知 欲 . 调 动 学 生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 因此 , 课堂教学 巾的引 入是非常重要的 。 下 面我 就 物 理 课 堂 教 学 引 入 的作 用 和 艺 术 , 谈 谈 自 己平 时 的 做 法 和 体 会 。 课 堂 引入 的作 用 1 .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 中, 学 生 的注 意 力 是 保 证 听 好 课 的首 要 条件 , 如我们在看 电影时 , 看 到 精彩片断时会睁大眼睛屏住呼 吸 , 忘 记周 嗣 的 一 切 , 好 像 是 身 临其境一样。这说明人的注意力越 集巾 , 抗 干 扰 能 力越 强 , 接 受信息能力就越强。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引入新课技巧 , 就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 心不 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 而不 闻, 食而不知 其味” , 这节课 效果何在 ?如在讲 《 电磁铁》 一 节 时, 用 普 普 通 通 的塑 料 盒 子 就 能 捡 起 散 落 的大 头针 , 吸 引 学 生 注意力 , 让 学 生 猜 想 塑 料 盒 巾的 奥 秘 。当然 根 据 前 面 所 学 的知 识。 学生都会猜想到磁铁 , 但打开后 , 并 没 有 见 到磁 铁 的 踪 影 , 学生一直在关注这个装置。 此时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 学 生 一 定 会听得很专心。 2 . 激 发 学 生 的 兴趣 和 求知 欲 。 古人云 :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古 今 中 外 的 科 学 家 、发 明 家 无 一 不 是 对 所 探 讨 的 问 题 有 浓 厚 的兴 趣. 才 获 得 了最 后 的成 功 正 如爱 因斯 坦 所 指 出 的 : “ 兴 趣 是 最 好的老师。” 3 . 承 上启 下 . 使学生有准备 、 有 目的地 进 入 新 课 的 学 习 。 好 的新课 引 入 , 应 起 到 复习 旧知 识 、 引 入新 知 识 。 在 新 旧 知 识 之 间 架 起 桥 梁 的 作 用 , 从 而 为 学 生 学 习 新 知 识 铺 平 道路 , 打 下基础 。如 存讲《 浮 力应用 》 巾的物 体沉 浮条 件时 , 可先把 一鸡蛋 放人 清水 巾 。 让学生 分 析鸡蛋 是 否受浮 力 , 然
初中物理导入教案
初中物理导入教案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 建立学生对物理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 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介绍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 强调物理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室内布置一些物理实验设备和模型。
2. 准备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的演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走进教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今天要带你们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吗?这个世界充满了奇迹和惊喜,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理世界。
”2.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硬币跳跃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介绍物理学科(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如物理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物理学使用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等。
2.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家和他们的发现,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
三、强调物理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强调物理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可以解释实验和观察是物理研究的基础,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现象和验证理论。
2.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如光的折射、声音的产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实验的魅力。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验观察的作用。
2.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展示有趣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介绍物理学科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强调物理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较高,但对物理理论的学习较为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课堂的引入探究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它有着导向、激励、铺垫和为即将进行的情感交流、思维活动做好认知与心理准备以及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
好的教学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物理课堂的引入方法有很多,比如复习引入、故事引入、实验引入、开门见山引入等,但不是所有的引入方法都适合初二学生。
关键词:初二学生;原则;案例分析
引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需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它有着导向、激励、铺垫和为即将进行的情感交流、思维活动做好认知与心理准备以及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
好的教学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物理课堂的引入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复习引入、故事引入、实验引入、开门见山等,但不是所有的引入方法都适合初二学生。
一、课堂引入应把握的原则
1.以激发兴趣为主,做到前后呼应
初二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起始点,也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因为刚开始的物理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有兴趣去学习物理,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实施者——教师,我们则应该积
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和初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
从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
但学习积极性与“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失败。
因此,在初二的课堂引入中,我们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还一定要前后呼应,帮助学生解决这种疑惑,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能让学生带着疑问离开课堂,否则几次过后就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2.立竿见影,直观形象
初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需要一定的过程。
因此,引入尽可能不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验、视频或者图片,学生能很快地接受。
另外,初二学生并不是很留心生活情景,尽可能地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凭空回忆某些场景,比如在上“水的沸腾”这一课,我第一年上课对学生没什么了解,但我觉得烧开水的现象每个学生都经常甚至是天天都会见到,应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
于是在开头,引入我让学生回忆烧开水场景,说一说会有哪些现象,学生几乎只能说出水在翻腾、冒白气,很快就冷场了且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
后来我就现场演示烧开水,让学生先初步观察然后再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探究的
问题,这样效果就好多了。
因此,我们的引入一定要立竿见影,直观形象,直接冲击学生的感官或者认知感。
3.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引入毕竟只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宜占用太长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地在两分钟内解决,太长容易冲淡重点,反而达不到预习效果。
二、初二物理课堂有效的引入案例分析
1.用扣人心弦的实验震撼学生的心灵来引入
物理学上惊天动地的实验可以说不少,但在实验室我们很难做出此类实验,但我们可以做一些扣人心弦的实验,做好这些实验,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我就用了一系列的小实验引入,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易拉罐(易拉罐中加了一些开水),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着,等水烧开一段时间后,我撤出酒精灯,用硬纸片和橡皮泥密封易拉罐口,然后突然之间,“嘭”的一声,易拉罐严重变形,同学们被吓了一大跳,我立刻问学生:谁将易拉罐弄变形的呢?同学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提了上来。
然后我用一个底部扎一个洞的矿泉水瓶装满水让水自然流下来;盖紧盖子,水又不流了;松开盖子,水又流出来了奇怪的现象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快就将学生带入了探究的学习氛围。
2.通过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入
例如,在教《光的折射》时,现场模拟叉鱼。
出示一个水槽(尽
可能深点),里面放条静止的小鱼,在水槽口用塑料管做个导轨帮助学生瞄准,看看谁能叉到鱼。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这太小儿科了,心想鱼都是静止的还能叉不到?肯定一叉就叉到了。
于是,找来一个同学做实验,发现叉了两次都没叉到,同学开始好奇了,然后又喊了几个同学都没有叉到,这是为什么了,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难道每个同学的瞄准技术都不行?还是其他原因?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吊足了胃口,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学习,往往会事半功倍。
3.从生活引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知识应用于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着手,虽然缺少了新鲜感,但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容易接受。
当然这样的场景不能平铺直叙,引入的生活场景既要让学生熟悉,又要让学生产生疑惑,熟悉中带着陌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
如,在引入《气体压强》的第二课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可制作一个门的模型,让电吹风送风。
模拟日常生活中有风吹门就自动关上的情景。
提出问题:当风顺着门吹来,门就会自动关上;如果风是逆着吹过去门还会自动关上吗?学生就会产生疑惑,从而引入了这节课。
4.奇特场景引入
例如,在讲《静电现象》时,我播放了一个女人用围巾摩擦狗
毛、后来狗毛全竖起张开这样一个搞笑奇特的场景,让学生在感到好玩的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特的场景。
然后让学生捋塑料丝,越捋反而越不顺,同样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很顺利地进入了教学。
5.创设情境引入
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入,可以很快地将学生拉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如,在复习《力》这一章节时,纯粹的知识梳理和习题巩固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于是我表演了一场情境哑剧。
上课后我走到黑板前,说:“请注意看。
”然后假装不小心用力碰到桌子,于是将手拿起甩几下,并放到嘴边吹吹,然后拿起一张纸擦黑板的几个字,擦得不干净,将纸揉成了纸团,一个不小心,纸团掉到地上,重新拿起黑板擦轻轻地就将其他的字擦掉了。
问:“刚刚老师的动作中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让学生自己讲。
上课时教师没用语言,一个“看”字就让学生奇怪,看?看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又被激起了,让学生从动作中找知识,看着别人纷纷举手,很多学生的好胜心也被勾起来,积极动脑思考。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同一内容的新课引入,往往可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
不同内容的课堂引入方法更多,所以要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来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引入以“趣”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保持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2]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