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流式沉淀池设计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首先,确定沉淀池的尺寸。
沉淀池的尺寸需要根据进水水量和所需沉
淀时间来确定。
沉淀时间一般根据所需去除悬浮颗粒物的效果和水质要求
来确定,常用的沉淀时间一般为1-2小时。
根据沉淀时间和进水水量可以
计算沉淀池的有效容积。
有效容积等于沉淀时间乘以进水流量,即
V=Q×T,其中V为沉淀池的容积,Q为进水流量,T为沉淀时间。
其次,确定流量。
流量的确定需要考虑进水水质和所需水质的差异程度,流量的设计一般为1-2倍于进水流量。
由于辐流式沉淀池是通过向上
加速流动水来形成涡流,从而促进颗粒物的沉淀,流速需要适当增加。
然后,确定污泥设施。
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污泥,污泥设施需
要合理配置,包括污泥收集和排出方式。
常用的污泥设施包括污泥池和污
泥排放系统,具体的设计需要考虑污泥量和处理方式。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些设计细节,如沉淀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形式和尺寸,进出水管道的布置和设计,以及沉淀池内的流动规律等。
进
出水口要合理布置,以保证水流顺畅,避免死角和渦流的产生。
最后,还需要进行一些计算和考虑其他因素。
例如,可以根据沉淀池
的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对沉淀池的尺寸和设施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还需要考虑水质变化对沉淀效果的影响,根据进水水质的变化来进行运行
和维护。
综上所述,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包括沉淀池的尺寸、流量和
污泥设施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计算,可以提高沉淀池的效果,达到
水处理的要求。
辐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
辐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辐流式沉淀池的基本原理、结构设计和运行机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描述辐流式沉淀池的物理结构和运行原理。
2.分析不同运行参数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3.设计简单的辐流式沉淀池系统。
4.评估和优化沉淀池的性能。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和运行展开,具体包括:1.辐流式沉淀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辐流式沉淀池的物理结构和设计原则。
3.沉淀过程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4.运行参数对沉淀效率的影响分析。
5.沉淀池的优化设计和运行管理。
教学大纲将按照辐流式沉淀池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辐流式沉淀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给水排水工程》相关章节。
2.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以上资源将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题目: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年级专业:12-环保设备班姓名:陈艳云、洪小云、庄煜倩学号:1216022103、1216022106、1216022154二○一五年六月十日目录设计任务与要求 (3)1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简介 (3)2 沉淀池基本参数计算 (5)2.1设计参数要求 (5)2.2基本参数计算 (5)2.3中心进水管的计算 (7)2.4出水堰的计算 (7)2.5扩散筒 (8)3 驱动机构设计 (8)3.1传动装置的选择 (8)3.2驱动机构选择 (9)3.3传动轴计算 (11)3.4齿轮的设计 (11)4 中心传动竖架设计 (14)4.1中心传动竖架结构 (14)5 刮臂和刮板设计 (16)5.1刮板 (16)6 设计小结 (18)7 小组分工 (19)参考文献 (20)成绩评定 (20)附件 (20)设计任务与要求(1)设计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在设计过程中熟悉和掌握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与过程。
(2)根据设计任务拟订总体设计方案;按工作状态分析、计算和确定零部件的型号或主要尺寸;考虑安装、使用维护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整体装配图和零部件工作图;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等。
(3)每小组学生应完成:A.整体装配图1张(A3号);B.零部件工作图不少于3张;C.设计说明书1份,不少于6000字。
1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简介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或正方形,直径(或边长)一般为6~60m,最大可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1.5~3.0m,污水从辐流式沉淀池的中心进入,由于直径比深度大得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周边流动,沉淀后的污水由四周的集水槽排出。
由于是辐射状流动,水流过水断面逐渐增大,而流速逐渐减小。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大多采用机械排泥(尤其是当池径大于20m时),将全池沉积污泥收集到中心污泥斗,再借静水压力或污泥泵排出。
刮泥机一般为桁架结构,绕池中心转动,刮泥刀安装在桁架上,可中心驱动或周边驱动。
辐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
.目录一,任务书二,实践设计方案简介1.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构造2.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三,环保设备草图与说明四,设备主题设计、计算以与选型1.设计前提2. 设计计算过程3.刮泥机选型与实物图4.辐流式初沉池实物图五,设计结果概述或者一览表六,对本设计设计的评述七,参考文献八, 附图二.实践设计方案简介沉淀池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常规水处理构筑物,在水处理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水处理中最基本方法的沉淀法,在水处理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沉淀池与其排泥机构的研究日益受到给排水工作者的重视.本次对辐流式沉淀池的各部份的结构和尺寸进行了设计.在进行污水处理工程时,应充分考虑辐流式沉淀池的优点与缺点,最大程度上设计出高效率、投资少的实际可行方案.在这次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中,我们将根据沉淀池的性能与结构设计沉淀池参数说明与参数选取、沉淀池结构计算、沉淀池配套设备选取等内容,最好的整理出一套完美的辐流式沉淀池方案.设计前提: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最大流量为Qmax10000m³ /d, 设计人口N=6 万人.采用机械刮泥.1.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构造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或者正方形,直径普通为6~60m,最大可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1.5~3.0m.污水从辐流式沉淀池的中心进入, 由于直径比深度大得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周围流动,沉淀后的污水由四周的集水槽排出. 由于是辐射状流动, 水流过水断面逐渐增大,而流速逐渐减小.辐流式沉淀池大多数采用机械刮泥〔特别直径大于20m 时, 几乎全用机械刮泥〕,将全池沉淀污泥采集到中心泥斗,再借静压力或者排泥泵排出.刮泥机普通为架结构,绕池中心转动,可中心驱动或者周边驱动,池底坡度普通为0.05.2.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普通采用6~12.<2> 池径不宜小于16m.<3> 池底坡度普通采用0.05~0.10.<4> 普通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者静水头排泥设施.如图2-1 带有中央驱动装置的吸泥型辐流式沉淀池<5> 当池径〔或者正方形一边〕较小〔小于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6> 进、出水的布置方式可分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周边进水周边出水.<7> 池径小于20m,普通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见图2-2, 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走道板上;池径大于20m 时,普通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图2-2 中央驱动式辐流式沉淀池<8> 刮泥机的旋转速度普通为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不超过3m/min,普通采用1.5m/min.<9> 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6%~20%.<10> 浮渣用浮渣刮板采集,刮渣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三.环保设备草图与说明四.设备主体设计、计算与选型1.设计前提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最大流量为Qmax10000m³ /d,设计人口N=6 万人.采用机械刮泥.2.设计计算过程〔1〕沉淀池的表面积 A 、直径 D 等基本参数计算A=Qmax/nq=10000/<1*2*24〕=208.33m³D=〔4A/3.14〕^〔1/2>=16.29m 取 D 为 17mn ——池数,取 1 个q ——表面负荷, m³/〔m²*h 〕,取 2m³/〔m²*h 〕〔2〕有效水深 h 2 计算h 2=q*t=2*1=2mt ——沉淀时间,h,取 1h〔3〕沉淀池总高度 H①.每天污泥量 V,m²V=SNT/1000n=0.5*60000*4/1000*24=5m³S —— 每人每日 污泥量 ,L/< 人*d 〕, 普通取 0.3-0.8, 取 S=0.5L/ 〔人*d 〕N ——设计人口数,N=60000T ——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d,采用机械刮泥,取 T=4h②.污泥斗容积 V 1,m 3V 1=〔3.14*h 5〕*〔r 12+r 1 *r 2+r 22〕/3h 5——污泥斗高度,m ;r 1——污泥斗上部半径,m,取r 1=1.8mr 2——污泥斗下部半径,m,取r 2=0.8m其中 h 5=〔r 1-r 2 〕tan α =〔1.8-0.8〕*tan60=1.73mV 1=9.6m 3③.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份容积 V 2,m 2V 2=3.14*h 4*〔R 2+R*r 1+r 12〕/3h 4——坡底落差,mR ——池子半径,mh 4=〔R-r 1〕*0.05=0.335m因此,池底可贮存污泥的体积为V 2=31.85m 2共可贮存污泥的体积为: V 1+V 2=9.6+31.85=41.45m 3>5m 3可见池内有足够的容积.④.沉淀池总高度 H,mH=h +h +h +h +h h 1——超高或者保护高,普通取 0.3mh 2——有效水深,计算为 2mh 3——缓冲层高度,m,取h 3=0.5mh 4——污泥斗以上部份高度,计算为 0.335mh 5——污泥斗高度,1.73mH=4.865m〔4〕径深比校核D/ h 2 =17/2=8.5,在 6-12X 围内,满足.〔5〕处理水质1 2 3 4 5①.管内水流平均流速 V nV n =〔2tµ〕^0.5*G m t ——导流絮凝区平均停留时间,s,取 360sµ——污水的动力粘度,取 1.25*10-3G m ——导流絮凝区平均速度梯度,取 10s - 1V n =0.3m/s②.沉淀池能捕集的最小尘粒直径 d minV n =〔p s -p L 〕*gd min 2/〔18*µ〕p s ——悬浮颗粒的密度,取 1350kg/m 3P L ——液体的密度,取 1000kg/m 3则 d min =0.044mm3.刮泥机选型与实物图本次设计选用 CG-A 型中心传动刮泥机,该机型多用于污水处 理工程中,辐流式沉淀池的排泥和除渣 ,本机采用中心传动 , 固定 平台, 中心支墩垂架式, 中心进水,排泥,周边出水.选用 CG-18A 型中心传动刮泥机.CG-A 型中心传动刮泥机结构图:CG-A 型刮泥机实物图:4.辐流式初沉池实物图五.设计结果概要或者设计一览表辐流式初沉池设计参数沉淀部份水面面积:208.33m 2池子直径:17m:0.3m保护高h1:2m有效水深h2缓冲层高度h:0.5m3污泥斗以上部份高度h:0.335m4:1.73m污泥斗高度h5池子总高度H:4.865m坡向泥斗坡度:0.05进出水方式:中心进水,排泥,周边出水沉淀池所能捕获的颗粒最小粒径:0.044mm采用CG-A 型中心传动刮泥机.六.对本实践设计的评述无论是直流式,辐流式还是竖流式,沉淀池的研究与开辟,都是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匮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而提出来沉淀水中悬浮颗粒物具体方案.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水处理工艺也对传统水处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水质质量,向来受到众学者的关注、研究,形成各种新兴水处理工艺.本次环保设备制作是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导下合作完成的,经过小组成员和老师的努力,我们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辐流式初沉池的模型,我们掌握了辐流式沉淀池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与其优缺点等,对辐流式沉淀池的功能有了详细的了解,这次设计制作,为我们以后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以后的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七.参考文献1. 《水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高廷耀、顾国维、周琪;2.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化学工业,X 玉川、X 振江、X 绍怡;3. 《水处理工程师手册》,化学工业,唐受印、戴友芝;4. 《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篇》,化学工业;5 .《实用废水处理技术》,化学工业,李亚峰、佟玉衡、陈立杰;6. 《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赵庆良、任南琪;。
辐流式沉淀池
*
1.进水槽断面较大,而槽底的孔口较小,布水时的水头损失集中在孔口 上,故布水比较均匀,但配水渠内浮渣难以排除,容易结壳。
2.进水挡板的下沿深入水面下约2/3深度处,距进水孔口有一段较长的 距离,这有助于进一步把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入流渠的过水断面上, 而且废水进入沉淀区的流速要小得多,有利于悬浮颗粒的沉淀。
h1 —超高,一般取0.3m h3 —缓冲层高度,m t: 沉淀时间(初沉池1~2h, 二 沉池1.5~2.5h)
(4)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 πh 5 V1= (r12+r1r2+r22) 3 r1、 r2—污泥斗上下部半径 h5—污泥斗高度 (5)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 ’
Qmax t V ’= n
或
*
Qmax— 最大设计流量
(1)沉淀池表面积A1和池径D Qmax A1= nq 0 4A1 D= π
0.5
n— 沉淀池个数 初沉池:2~4m3/(m2· h), 二沉池: 1.5~3m3/(m2· h)
q0—表面负荷,无测定资料时,
(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2
Qmaxt h2 = q0t = nA1 (3)池子总高H H=h1+h2+h3+h4+h5
*辐流式沉淀池半桥式周边传动刮泥活性污泥法
*
设计参数
1.沉淀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 6~12; 2.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0; 3. 池径不宜小于16m; 4.一般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一边)较小(小于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进.出水的布置方式可分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周边进水 周边出水。 7. 池径小于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走道板上; 池径大于20m,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7. 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线速不超过3m/min。一般采用 1.5m/min。 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 宜高出刮泥板0.3m; 9. 进水口周围整流板的开孔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6%-20%。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最新整理)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中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说明
中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说明(1)主要参数对于中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
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污泥区停留时间小于2h、澄清区停留时间 2.5~3h。
(2)池底坡度池底有两种设计,第一种为平底。
池底无坡度。
不设泥斗,刮吸泥机沿池径方向同时完成刮泥吸泥;作为起端斜向下方向作坡。
坡向中心泥斗。
第二种为池底中心设泥斗,池底从池侧壁坡度 1∶12~1∶20,坡度大有利于刮泥。
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3)缓冲层缓冲层高度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
缓冲层十缘宜高出刮泥板约0.3m。
刮吸泥机底部与池底(抹防水砂浆后的标高)净距根据供货商提供的尺寸设计,一般为10~15mm。
(4)管道流速进水管流速应大于1.0m/s、不超过1.5m/s。
出水口流速、稳流筒流速和出水槽流量等应详细计算。
出水管流速宜不超过 1.5m/s.最低流速按峰值流量和1.2倍平均水量计算时都不宜小于1.0m/s.平均流量时流速不宜大于1.0m/s。
(5)中心筒进水中心筒流速的计算方法是流量除以过水断面积,计算时中心筒断面积宜用中心筒总断面积减去中间嵌的排泥管断面积。
中心筒布水孔,高度设在缓冲层。
小规模中心筒如果做成土建可能会不满足流速要求,设计师可和设计负责人沟通是否可将中心筒做成设备。
中心筒的总断面如图4-23 所示。
左边标重要的标高,右面竖向标各部分的距离、尺寸(线性标注)为宜。
进水配水槽尾部布水孔孔径应适当加大,否则容易堵塞。
稳流筒深度范围为1~2.5m,为池深的30%~75%。
筒底距离进水立管布水孔口的距离 a 为0.5~1.0m。
筒内流速0.03~0.02m/s。
布水孔顶距离中心筒顶距离b为 100~300mm。
排泥孔稳流罩的尺寸主要考虑施工方便以及和进水中心筒的一致。
中心筒预留孔平面图上要标出电缆穿管位置。
(6)排泥采用静水压力排泥,在沉淀池边共壁建出泥井与图 4-23 中的出泥管相连,管径最小200mm。
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设计探讨
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设计探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沉淀效率较高的新池型,与传统幅流式沉淀池相比,它具有耐冲击能力强、水力负荷高、沉降历时短、沉淀区容积利用率高、单位水量处理造价低等特点。
所以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流态上观察可知,中心进水时,水流集中于水表面部分,下部的水基本不参与流动,近似于驻流区,有效流动截而仅为上部不大的一个区域。
而周边进水时,水的流动截面增加,流速较中心进水时变慢,流体质团从进水到出水之间在池中停留的时间变长,故从其中沉淀出的固体物质较多,所以提高了沉淀效率,其容积利用率高。
此外由于周进周出沉淀池配水较均匀,使污水进入沉淀区的流速较中心进水小得多,所以有利于悬浮颗粒的沉淀,提高了沉降效率。
周边进水沉淀池与幅流式沉淀池相比,表面负荷提高了1倍(2.45m3/m2·h),停留时间缩短了30~50%(<1 h),基建投资降低了30%。
周进周出沉淀池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1、配水槽与集水槽的设计配水槽与集水槽沿池周布置,两槽合建,共底共壁。
水流由总入口进入外圈配水槽,在配水槽内环槽流动,同时从槽底布水孔沿程配水。
澄清水经内圈集水三角堰进入集水槽,沿集水槽汇入总出口流出。
配水槽与集水槽工艺设计基本要求如下:①要求沿程配水基本均匀,配水均匀性受流量变化以及设计与施工正常误差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均匀稳定性。
目前一般采用变孔距法,均匀配水也要求各布水孔沿池周同心分布。
②要求周边集水基本均匀,集水堰环应与池周处于同心圆(由于配水槽与集水槽合建,故配水槽净宽B与集水槽净宽B‘之和B+B'为常数)。
③为了便于施工,槽底宜采用平底(J=0);布水孔孔径d采用同一规格(一般取d=100mm ),孔深与底厚相同,沿程不变;槽宽不宜<0. 3m,即要求B≥0. 3m,B' ≥0. 3m。
④混合液不应在配水槽内发生沉淀,环槽流速V不宜低于0. 3m/s(末端环槽流量Q→0, V<O. 3m/s不可避免,减小末端槽宽有利于发挥槽底布水孔泄流对沉降的扰动阻碍作用)。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_辐流式_竖流式_斜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辐流式沉淀池是由内循环和外循环组成的沉淀池,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物和有机物。
它的设计和计算将影响它的效果和运行效率,因此,设计和计算对于辐流式沉淀池的性能至关重要。
一、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1.池体形状池体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梯形、多边形等,其选择取决于沉淀物的类型和污水的特性。
方形池体适用于悬浮物和沉淀物的分离,但采用圆形池体可以提高水流流速,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沉淀物的沉积。
2.池体尺寸池体尺寸的选择受污水流量、处理时间、及悬浮物和沉淀物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池体的深度不宜过深,通常控制在1.5m以内,以确保有效的悬浮物和沉淀物分离。
3.内部参数内部参数包括池体的填料、支撑结构以及排水系统等。
填料的选择取决于污水的特性,一般选用石灰石、砾石等硬度较大的材料,以便有效地捕捉悬浮物和沉淀物。
支撑结构主要是为了支撑填料,以防止填料堵塞池体。
排水系统需要安装支架、排水管和排水泵等,以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辐流式沉淀池的计算1.水力学计算水力学计算包括水力压力计算、流量计算、流速计算和水力均衡计算等。
辐流式沉淀池的水力压力计算一般采用静力学方法,以确定池体内的水力压力;流量计算一般采用容积流量计算;流速计算主要是确定池体内的水力均衡;水力均衡计算是为了确定污水流量的分布。
2.处理效率计算处理效率计算是为了确定污水处理系统的性能,一般采用水力学原理,通过实验测定污水中悬浮物、沉淀物和有机物的含量,来计算处理效率。
三、辐流式沉淀池的操作辐流式沉淀池的操作是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其主要内容包括污水处理设备的定期检查、清洗和维护等。
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防止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清洗可以防止污水处理设备堵塞,保证污水处理效率;维护可以及时维护污水处理设备,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总之,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和计算对于污水处理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其设计要综合考虑污水特性、污水处理设备等因素,其计算要采用水力学原理,并定期维护污水处理设备,以保证污水处理效率和安全性。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停留时间2.5~3h ;〔7〕外表负荷:3/〔m 2·h 〕。
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nqQ F =式中:Q —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池数(个)—n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q —外表负荷,m 3/(m 2·m 3/(m 2·h) 23333.31111.1m 2 1.5Q F nq ===⨯ 〔2〕池子直径37.62m D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m 37=D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37-ZBG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表8 35-ZBG 性能参数〔3〕实际水面面积222m 67.10744374=⨯=='ππD F实际负荷323222443333.3m /m h 1.6m /m h 237Q q n D ππ⨯==•=•⨯⨯()() 〔4〕沉淀区有效水深qt h =2式中:2h —沉淀区有效水深,m ;t —沉淀时间,;取 2 1.6 3.0m 4.8m h qt ==⨯=〔5〕校核径深比2377.74.8D h ==,在6—12内,符合要求 〔6〕沉淀部分有效容积333333.3'3m 4999.95m 2Q V t n ==⨯=〔7〕沉淀区的容积n SNT V 1000=式中: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为,取=S 0.8 L/(人·d 〕 N —设计当量人口数,=N 25万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取h 2=Tn —沉淀池座数,2=n430.8251028.3m 10001000224SNT V n ⨯⨯⨯===⨯⨯〔8〕污泥斗的容积设 60a m 1m 221===,,r r ,则m 73.160tan 12a tan )(215=⨯-=-= )(r r h ,取。
辐流式沉淀池ppt课件
C1、C2—两次排泥时间间隔,t/m3
Kz—生活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
r—污泥容重,t/m3
p0—污泥含水率,%
(5)污泥斗容积V1
V1=
πh5 3
(r12+r1r2+r22)
h5—污泥斗高度
r1、 r2—污泥斗上下部半径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 浮渣用浮渣刮板收集,刮渣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 渣挡板。
• 周边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效率较高,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相比,表面负荷可提高l倍左右。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VV 污泥总容积: 12 1 .6 7 8 3 .5 0 m 3 3 .2 23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污泥池池边高:取h1=0.3m,h3=0.5m
H 1 h 1 h 2 h 3 0 .2 3 0 .2 5.8m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1)沉淀池的表面积、直径等基本参数计算 淀池表面积:设表面水力负荷q=2 m3/(㎡*h),n=1
Q m a7 x 0 20 4 20.9 6m 1 7 3/h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中心管:管径按流速应大于0.4m/s的最小沉速设计
辐流沉淀池的设计(4.25)
结构尺寸设计
(1)沉淀池表面积A1和池径D
Qmax— 最大设计流量 0.5 n— 沉淀池个数 q0—表面负荷,无测定资料时, 初沉池:2~4m3/(m2· h), 二沉池: 1.5~3m3/(m2· h)
Qmax A1= nq 0
4A1 D= π
设计内容
(1) 结构尺寸设计
确定沉淀池整体尺寸及各构件的相对位置
(2) 功能构造设计 确定各功能分区构件的结构形式,满足各 功能的实现
设计规范与原则
(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 比以6~12为宜,有效水深为2~4m,水池直径不宜大 于50m。 (2)对城市污水厂,沉淀池个数应不小于2。 (3)出水堰负荷,初沉池≤2.9L/s· m;二沉池: 1.5~2.9L/s· m。
沉淀池是给排水工程中常用的处理构筑物,用于分离 悬浮物,是污水处理工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到目前为 止最常用的沉淀池类型有:竖流式、平流式和辐流式。沉淀 池主要由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缓冲区和污泥区几部分 组成。
辐流式沉淀池的水流呈水平向四周辐流,可作为初沉池 或二沉池分离悬浮物,主要分为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和向心辐 流式沉淀池。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或正方形,直径一般为6~60m, 最大可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为1.3~3.0m。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进水方式为中心进水,大多数采用机 械刮泥,尤其直径大于20m时,几乎全用机械刮泥。池底坡 度一般为0.05,坡向中心泥斗,中心泥斗的坡度为0.12~0.16。
(3)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 ’ Qmax t 或 V ’= n
V ’=A1h2
(4)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污水处理厂沉淀池设计二、设计内容:某小区的生活污水量为7000 m3/d,变化系数为,COD Cr 450 mg/l,BOD5 220 mg/l,SS 370 mg/l,采用二级处理,处理后污水排入三类水体。
通过上述参数设计该污水处理厂的初次沉淀池。
未提供的参数按照设计规范自行选取。
根据上述参数完成污水处理厂沉淀池的设计计算书及相关图纸绘制。
三、设计要求:1.设计计算书主要内容:(1)设计依据:设计任务和基础资料。
(2)各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计算公式、计算过程与结果,主要设备的设计选型计算、规格等。
(3)设计完成后,针对所设计内容与同组同学比较各类沉淀池的特点。
2.绘制图纸:绘制能够清楚表达沉淀池结构的图纸,至少包括主视图、俯视图、剖面图。
3.设计时间:贵州大学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四.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图纸均鼓励采用计算机制作。
五.参考文献水污染控制工程(下),高廷耀,高等教育出版社排水工程(下),张自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分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目录前言 (4)一、设计内容 (5)二、设计要点及有关参数 (5)1、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要点 (5)2、有关参数计算 (6)(1)沉淀池的表面积、直径等基本参数计算 (6)(2)中心进水管的计算 (7)(3)出水堰的计算 (7)(4)配水花墙的计算 (7)(5)穿孔挡板的计算 (8)(6)出水管管径的计算 (8)(7)集水槽的计算 (8)3、部分建筑物材料及其尺寸 (9)4、与同组的比较 (9)三、设计图纸 (10)前言:沉淀即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沉降性能,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沉淀池是废水处理工程中分离悬浮物的一种主要处理构筑物,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应用普遍。
初沉池有四个作用:去除 50~60%的 SS;使污水 BOD5降低 25~35%;去除漂浮物质;均和水质。
初次沉淀池就其流态及结构形式可分为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和辐流式沉淀池。
平流沉淀池结构为矩形,竖流和辐流沉淀池为圆形。
平流和辐流沉淀池广泛地应用于大中小型各种规模的污水处理厂,而竖流式沉淀池一般只用于小型处理厂。
建在狭窄地带的处理厂,有的还采用斜板沉淀池。
这种沉淀池系在方形池子内设置若干挡板,使悬浮固体实现浅层沉降。
在同样处理效果和相同的入流量时,斜板沉淀池占地面积只是普通沉淀池的一半,但运行维护量却较普通沉淀池大得多,因此,这种沉淀池实际采用并不多。
沉淀池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常规水处理构筑物,在水处理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水处理中最基本方法的沉淀法,在水处理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沉淀池及其排泥机构的研究日益受到给排水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对辐流式沉淀池的各部分的结构和尺寸进行了设计。
辐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圆形为多,也有方形的。
废水自池中心进水管进入池,沿半径方向向池周缓缓流动。
悬浮物在流动中沉降,并沿池底坡度进入污泥斗,澄清水从池周溢流出水渠。
辐流式沉淀池多采用回转式刮泥机收集污泥,刮泥机刮板将沉至池底的污泥刮至池中心的污泥斗,再借重力或污泥泵排走。
为了刮泥机的排泥要求,辐流式沉淀池的池底坡度平缓。
辐流式沉淀池直径一般大于 16m,有的大型处理厂达到 60m,池深一般在 2~3m 之间。
进出水形式有三种: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
现在广泛采用的是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形式。
虽然周边进水从理论上看更合理,但实际运行中问题较多,尚待进一步实践。
进水的的整流措施是在池中心进水筒上设整流窗或整流栅,并外设导流筒,使入流速度低于 1m/s,同时保证最佳的入流深度。
出水整流措施采用三角堰板溢流形式。
为防止浮渣随水流走,在出水堰内侧设置浮渣挡板,淹没深度为 0.3~0.4m。
辐流初沉池基本上都采用回转式刮泥机手机污泥。
刮泥机旋转速度一般为 1~3r/h,外周刮板速度不超过 3m/min,一般采用1.5m/min。
刮泥机的驱动方式有多种,一般采用中心传动或周边驱动。
另外,还有全桥与半桥之分。
回转桥上一般都装有浮渣刮板,在刮泥的同时可把浮渣刮至出水堰处的浮渣斗,并撞开入流阀的流入污水,将浮渣冲走。
辐流式沉淀池半桥式周边传动刮泥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工艺过程中沉淀池的理想配套设备适用于一沉池或二沉池,主要功能是为去除沉淀池中沉淀的污泥以及水面表层的漂浮物。
一般适用于大中池径沉淀池。
周边传动,传动力矩大,而且相对节能;中心支座与旋转桁架以铰接的形式连接,刮泥时产生的扭矩作用于中心支座时即转化为中心旋转轴承的圆周摩擦力,因而受力条件较好;中心进水、排泥,周边出水,对水体的搅动力小,有利于污泥的去除。
优点: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设备较简单,排泥设备已有定型产品,沉淀性效果好,日处理量大,对水体搅动小,有利于悬浮物的去除缺点:池水水流速度不稳定,受进水影响较大;底部刮泥、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单位的要求高,占地面积较其他沉淀池大,一般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一、设计内容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某小区的生活污水量为 7000 m3/d,变化系数为,COD450 mg/l,CrBOD220 mg/l,SS 370 mg/l,采用二级处理,处理后污水排入三类水体。
通过5上述参数设计该污水处理厂的初次沉淀池。
未提供的参数按照设计规范自行选取。
二、设计要点及有关参数1、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要点(1)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 6~12。
(2) 池径不宜小于 16m。
(3)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 0.05~0.10。
(4) 一般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5) 当池径(或正方形一边)较小(小于 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 进、出水的布置方式可分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7) 池径小于 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走道板上;池径大于 20m 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8) 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 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不超过 3m/min,一般采用 1.5m/min。
(9) 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 6%~20%。
(10)浮渣用浮渣刮板收集,刮渣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
2、有关参数计算(1)沉淀池的表面积、直径等基本参数计算淀池表面积:设表面水力负荷q=2 m3/㎡,n=167.291247000max==Qm 3/h84.1452167.291max1=⨯=⋅=qn QA ㎡ 池子直径:D=63.1314.384.14544=⨯=πAm,取D=16m有效水深:设沉淀时间t=1h m t q h 2122=⨯=⋅=部分有效容积:67.2911167.291max1=⨯==t n QV m 3污泥部分所需容积:设S=0.5d L ⋅人,N=60000人,T=4h524100004600005.01000=⨯⨯⨯==n SNT V m3污泥斗容积:设r 1 =2m ,r 2=1m ,α=60° 污泥斗高度αtg r r h )(215-==(2-1)tg60°=1.73m68.12)1124(373.114.3)(322212152=+⨯+⨯=++=r r r r h V π m 3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设池体径向坡度为0.05m r R h25.005.0)27(05.0)(4=⨯-=⨯-=++=Rr R h V 1243(3π53.17)27(314.325.0)272221=+⨯+⨯=r m 3污泥总容积:=+V V 3212.68+17.53=30.21 m 3污泥池池边高:取h 1=0.3m ,h 3=0.5mH 1=h 1+h 2+h 3=0.3+2+0.5=2.8m污泥池总高:H=h 1+h 2+h 3+h 4+h 5=0.3+2+0.5+0.26+1.73=4.79m 径深比:D/h 2=16/2=8(符合要求)设集水槽双面出水,则集水槽出水堰的堰负荷为s)(m 06.86114.312360067.291234-max10q⋅⨯=⨯⨯⨯⨯==m QDn π(2)中心进水管的计算管内流速取 1.0m/s ,出管流速取 0.8m/sm v Q D 23.0114.32360067.291421max1=⨯⨯⨯⨯==π,D 1取300mm出流面积051.08.02360067.29122max 2=⨯⨯==vQ A ㎡(3)出水堰的计算采用正三角形出水堰。
设计堰上水头 Hw 为 5cm ,三角堰的角度θ为 60º,由三角堰堰上水头(水深)和过流堰宽 B 之间的关系2tan2θ=H wB →B=tan30°×2×5=5.77cm设计堰宽为 10cm ,流量系数 Cd 取 0.62,则单堰过堰流量:00047.02tan 21585.21==H C q w d g θm ³/s 每个初沉池应该布置的出水堰总数 N38.1721max ==qQ N出水总线长:L=πD=3.14×16=50.24m出水堰总长:L ′=N ×10cm=173×0.1=17.3m ∵出水总线长>出水堰总长∴采用出水堰间隔布置,则相邻两个出水堰堰顶间距为:m b 19.01733.17-24.50==(4)配水花墙的计算出墙流速取值0.6m/s ,则14.06.0360067.291max3=⨯==uQA m ²墙高:孔面积为墙面积的10%m A74.06.014.310%14.0d10%3h =⨯⨯==π墙设有6个孔,则单孔面积为:023.0634==AAm ²设孔宽为0.1m ,孔高位0.3m ,孔的最高端距水面0.2m 则每两个孔相邻边间距为:m d b 264.06605.0-1=⨯=π (5)配水挡板的计算配水挡板高出液面0.1 -0.15m ,挡板淹没深度为0.5-1.0m ,取0.8m ,距离进水口0.5-1.0m ,取值0.8m 。
则挡板半径为0.8+0.3=1.11m ,取1.2m孔面积:出孔流速一般取值0.3-0.5m/s ,取0.4m/s2.04.0360067.291max5=⨯='=u QA m ²设60个孔,3行20列,则单孔孔径为:m A 065.014.3602.0460452d =⨯⨯==π行距:m b 14.030.0653-0.2)-(0.82=⨯=列距:m b 28.020065.020-11.123=⨯⨯=π(6)出水管管径的计算m v QD 32.014.31360067.291441max2=⨯⨯⨯==π,取400mm(7)集水槽的计算集水槽起始高度:m 2.0h 0=集水槽宽度:m v Q 16.014.33600192.7224121max 3d =⨯⨯=⨯=π,取0.2m雷诺数:Re=ρdu/μ=(1000×1×0.16×10 ³)/1.01=1.58×105出水阻力系数:037.05.00056.0e32.0=+=R λ水头损失:63m .08.916.016037.03.122=⨯⨯⨯=⋅='gd Lh v λ3、部分建筑物及其尺寸沉淀池墙体、集水槽:钢筋混凝土,厚度300mm中心管:钢管(可采用卷筒的方法按照所需尺寸制作),厚度300mm三角堰:钢板浮渣挡板:非金属材料人行过桥:金属材料(带栏杆)4、与同组的比较根据水量7000m3 /d进行初沉池的设计,设计过程中有以下发现:平流式沉淀池各方面都比较适合,处理水量和处理效果都能达到要求,且结构简单,运行方便;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缺点,结构简单,只适合小流量的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