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市场现代化水平,2006年以来,国家大力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升级大型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流通企业的冷链、结算、信息、监控、质量安全可追溯、废弃物处理等公益性设施。截至2010年6月底,累计改造740个农产品市场,覆盖了56%的地级市,交易额占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的37%。
一、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十一五”期间,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7.9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增长98.3%,年均增长18.1%,消费品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期间之一。“六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七五”期间增长14%,“八五”期间增长23.3%,“九五”期间增长10.6%,“十五”期间增长11.8%。与“九五”和“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加快了7.5和6.3个百分点,表明消费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十一五”期间,国内消费品市场在平稳运行中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一是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购买力大大增强,对消费的支撑力增强;三是国家实施了扩大内需,鼓励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释放消费潜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国内市场的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四是充足的商品供应保证了居民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商品价格的稳定与质量的提高,为消费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
(一)各种业态竞相发展。“十一五”期间,在传统百货零售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连锁企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多种业态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超级市场、便民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发展迅速。连锁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10.5%提高到2009年的12.6%。营销手段的多样化,经营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短期规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既然叫“五年计划”,当然是每五年规划一次。
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2006—2010年的“五年规划”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叫“十一五”。
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一五”计划,是指从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即“二五”计划,是指从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五年规划对中 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五年规划,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方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它如同一张精心绘制的蓝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引导着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保障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五年规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和科学预判。
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政府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数据,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短板,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这种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使得五年规划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为经济发展制定出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和策略。
以“一五”计划为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五”计划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 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成功建立起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规划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五年规划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五年规划逐渐引导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五年规划更是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五年规划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
五年规划通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引导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这五年观后感
中国这五年观后感【最新版3篇】篇1 目录一、前言二、中国五年来的发展成果1.经济发展2.社会进步3.科技创新4.国际地位提升三、五年规划的贡献1.政策引领2.资源配置3.发展战略四、展望未来1.发展前景2.挑战与机遇3.发展策略篇1正文【前言】“中国这五年观后感”是一个让人深感骄傲与期待的话题。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科技创新、国际地位提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论述,并分析五年规划的贡献,最后展望未来,探讨发展前景、挑战与机遇。
【中国五年来的发展成果】一、经济发展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稳中向好的态势。
二、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五年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积极开展脱贫攻坚,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国五年来的一大亮点。
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国际地位提升五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规划的贡献】一、政策引领五年规划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五年规划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资源配置五年规划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五年规划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发展战略五年规划明确了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展望未来】一、发展前景展望未来,中国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团结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挑战与机遇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与机遇。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包含一下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等。
其中,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尤为重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十二五”规划紧紧将经济建设放在首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五年规划对中 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年规划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明确的发展目标如同灯塔,为各类经济主体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通过五年规划,政府能够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战略重点,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发展指标。
这使得企业、投资者和劳动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趋势,从而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投资和发展决策。
例如,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创新发展方面,规划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协调发展方面,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在绿色发展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在开放发展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在共享发展方面,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年规划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资源分布不均,产业结构多样。
五年规划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资源,引导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
例如,通过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项目,可以打破地区之间的发展瓶颈,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同时,五年规划还能够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以“十四五”规划为例,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
“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
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
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
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
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28亿美元,增长34.7%。
《这就是中国》:五年规划的力量——解读中国“五年规划”
《这就是中国》:五年规划的力量——解读中国“五年规划”这就是中国:五年规划的力量——解读中国“五年规划”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四面八方的成就已经开始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如何保持惊人的增长速度,扩大内需,促进民生改善,推动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五年规划”,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工具,引起了全球关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了解中国“五年规划”。
一、何为“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明确国家发展的长期和中期目标,并指导国家各项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战略和计划,通常为五年为一个周期,它是中国自1953年以来开展的全国统一的发展计划。
二、中国“五年规划”历史概述中国的“五年规划”是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秉承着振兴中华、富强民族的伟大愿景,决心使中国现代化,取得经济和技术领域跨越式发展。
自此以后,“五年规划”一直持续着,涉及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此阶段开始拉开经济和社会建设新时期的帷幕。
中国国家科学院成立,大规模计划和建设人民的大规模住房、学校、医院,以及满足农村基本生产力建设的所需的农村基础设施。
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此阶段提出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国家开始实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农业发展。
这五年奠定了中国的经济基础并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此阶段启动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发展停滞。
计划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重工业和农村的发展上,同时还在全国推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发电厂、水电站以及公路和铁路。
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此阶段的计划重点集中在适度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上。
在此期间,推行了科学果园建设计划,通过分区种植,控制林果园盗伐等措施,从而达到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目的。
改革探索创新——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改革探索创新——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25期问:请您具体讲讲,国家发展规划都有哪些作用?国家发展规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其规划对象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活动,规划内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战略部署及具体安排。
所谓在时间上的战略部署和安排,指的是统筹制定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发展战略、重点任务、制度安排、配套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等。
所谓在空间上的战略部署和安排,主要是明确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和管控原则,明确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在国土空间上的安排,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布局,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和管控措施,以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重大生产力布局,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已经连续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
这些规划,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五”至“五五”计划的实施,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五”和“七五”计划的实施,对缓解农产品和消费品匮乏发挥了积极作用;“七五”计划后,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八五”和“九五”计划的实施,对缓解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特别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五”期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人均GDP达到850美元,进入世界银行划分的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十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使其明显加快,特别是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五年内外贸进出口总量增加了2倍,达到1.4万多亿美元,世界排位从第八跃升为第三。
2005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跃升到世界第四位。
五年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
五年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全球各国对于中国的关注也愈发明显,中国的“五年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也备受瞩目。
五年规划是指中国国务院制定的五年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而国家发展战略则是中国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制定的长远目标和重大战略。
本文将从五年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它们对中国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年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它的实行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新时期,中国的五年规划分别分为十三个五年规划,均力求取得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例如,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题的“十三五”规划,旨在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这就从源头上提高了我国的选题和规划水平,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它是中国方案的鲜明代表。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具有巨大的潜力。
因此,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实现以经济增长引领社会进步、改善民生、谋求全球发展的目标。
我们应该在保持经济发展动力的同时,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更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发展实力,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的发展安全。
其实,五年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一个总体规划,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五年规划主要针对短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而国家发展战略则主要针对长远目标和重大战略,两者有机结合,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只关注发展速度,而是要强调发展的质量、效益,注重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实改善,这样发展才能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
总之,五年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是中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基石。
五年规划对中 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战略部署。
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为中国这艘经济巨轮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回首过去,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每个五年规划都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五年规划能够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规划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发展目标,使全国上下能够凝聚共识,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
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六五”计划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这一目标的明确,为当时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年规划还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中国是一个大国,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
五年规划能够根据各地的优势和特点,合理安排投资和项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比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五年规划的框架下逐步推进的,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逐步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同时,五年规划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五年规划能够及时引导和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快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五年规划也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
在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五年规划会明确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培养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四五”规划就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五年规划还能促进民生改善。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规划会关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以来注重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
而“五年规划”作为中国国家制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五年规划的概念及意义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
该规划周期为五年,旨在为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指导和计划。
通过五年规划,中国政府可以有序地安排和部署国家资源,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二、五年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1.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五年规划的制定,意味着中国政府可以在未来五年内有针对性地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可以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高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促进资金的投入和流动,从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
2.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五年规划不仅仅是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来提高经济竞争力。
在新的五年规划中,中国政府着重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现象,五年规划可以通过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新的五年规划中,中国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五年规划可以通过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新的五年规划中,中国政府将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投入,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实施,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三、结语综上所述,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通过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可以推动经济平稳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其中,五年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将从五年规划的背景、重要性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五年规划的背景和重要性1. 背景五年规划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蓝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定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2. 重要性五年规划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可以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五年规划可以统一全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目标和行动,实现全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重要的是,五年规划可以引导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二、五年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1. 发展目标的明确五年规划为中国经济发展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在制定五年规划过程中,政府通过调研和分析,确定了经济增长的合理目标,例如GDP增速、就业率和居民收入等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确立可以指导各级政府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可持续、均衡的方向发展。
2. 产业结构的优化五年规划在引导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措施,五年规划推动中国经济由传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3. 区域发展的协调五年规划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和统筹。
在制定五年规划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将各省市的发展需求和潜力纳入考虑,通过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推动全国各地区发展均衡、协调、可持续。
这有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4. 社会问题的解决五年规划也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如就业、环保、教育、医疗等。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
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
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
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
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
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
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
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
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
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规划对中 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五年规划,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方式,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它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风云变幻的经济海洋中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引领着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破浪前行。
五年规划的制定是基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敏锐地捕捉到各种机遇和挑战。
通过广泛的调研、专家论证以及充分的数据分析,五年规划能够清晰地描绘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使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增长。
例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通过五年规划明确了产业升级的方向。
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这一转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个个五年规划的指引下,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到了“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年规划还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五年规划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比如,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五年规划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环保型产业倾斜,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扩大内需方面,五年规划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
五年规划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有效地释放了居民的消费潜力。
以五年规划引领发展是我国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
以五年规划引领发展是我国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摘要】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通过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确立了工业化基础,通过实施第二个至第五个五年计划建立了独立的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达到了比较突出的人类发展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没有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发挥好制度优势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五年规划 制度特色 制度优势【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着眼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
回顾和总结我国编制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历史,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我国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既定方针。
1950年6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大局初定,全党工作中心已由革命战争转到经济建设。
当时的设想是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恢复生产,然后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此后突如其来的抗美援朝战争没有迟滞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进程,随着朝鲜战场形势日趋稳定和国内财政收支状况逐步好转,1951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不失时机地将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的前景提到各级领导干部面前。
这是一个着眼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据此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开始酝酿经济五年计划。
1951年11月和1952年3月,先后向各地和各大区布置了编制长期计划的任务。
1952年5月,中央提出“边抗、边稳、边建”的方针,与“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1文_ 李 文战略思想相衔接。
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011年是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已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十一个五年计划伴随着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岁月。
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经济凋敝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走过了喜悦与成功,也体验了艰辛与曲折。
回顾这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是观察中国经济变迁的重要切入点。
五年计划的起源: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
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已经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升至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0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一个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与六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浅谈五年规划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浅谈五年规划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建国初期,我国刚完成三大改造,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1953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随后五年计划”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从1953“五年计划了。
随着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完成。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了11.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
财政收入达到了83080亿元。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的人员达到了5771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2010年末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连续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了10%。
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
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
“十一五”的时候,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了19.1%。
同时,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到世界第二位。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建设成就硕果累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
5年间,我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5年来,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国家通过及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灵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一定的行政手段,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投资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等薄弱环节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为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922889亿元,2006年以来5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3.9%、24.8%、25.9%、30%和23.8%,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5%,仅次于“八五”时期的36.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较高的一个时期。
“十一五”时期,城镇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794907亿元,年均增长26.1%,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4.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27982亿元,年均增长21.7%,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7.9个百分点;城镇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完成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84.6%提高至2010年的86.8%。
一、“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特点(一)区域统筹发展,投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建设成果显著,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区域投资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快速发展,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逐步缩小,呈现东、中、西、东北地区投资统筹、协调发展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
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
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
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
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
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
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
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
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
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政绩,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
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
“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
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
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
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
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
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
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
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
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
"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
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
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
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
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
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
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