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大变形隧道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鞘岭隧道地理位置示意图
第L4O页 GO
项目概况
武威端洞口DK183+185
LWZ-3 LWZ-8 LWZ-9 LWZ-10 LWZ-1 LWZ-5 LWZ-6 LWZ-4
兰州端洞口DK163+135
高程(m)
3600
3400
3200
3000
2800
2600
2400
围岩级别 长度(m) 富水性 长度(m) 里程
第L10O页GO
国内外现状
2 阿尔贝格(Arlberg)隧道
阿尔贝格隧道也在奥地利,系公路隧道,全长13980m。该隧 道是紧接着陶恩隧道之后开工的(1974~1979年),设计时已吸收 了陶恩隧道的经验教训,所以虽然也是挤压性围岩隧道,但支护 变形较小,施工较为顺利。
隧道最大埋深740m,原始地应力13MPa,围岩为千枚岩、片麻 岩、含糜稜岩的片岩绿泥石等,抗压强度为1.2~2.9MPa。为防止 大变形,设计时采用了强大的初期支护系统:厚20~25cm喷混凝 土;可缩式@75钢架;6m长的@125cm锚杆。虽然如此,在局部地质 较坏(岩层走向与隧道平行且有地下水)的地段,仍产生了20~ 35cm的支护位移,变形初速度达到4~6cm/d ,最大达11.5cm/d。 在增加了9~12m的长锚杆后,使变形初速度降为5cm/d。据统计, 每延米隧道锚杆用量达420m。
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
1
乌鞘岭隧道 岭脊地段
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2
项目概况
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 铁路兰州至武威段,是新疆 和甘肃河西地区通往内地的 主要铁路通道,是亚欧大陆 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新线兰武段地理位置示意图
第L3O页 GO
项目概况
乌鞘岭隧道是我国铁路史上首次 长度突破20km、工期紧、辅助坑道多、 是采用钻爆法施工进度最快的一条铁 路隧道。
乌鞘岭隧道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单洞长20050m,线间距为40m;最大埋深约 1050m。乌鞘岭隧道岭脊F4~F7之间长约7km ,分布有四条大的区域性断层,为由 四条区域性大断层组成的宽大“挤压构造带”,工程地质及地应力情况非常复杂, 施工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大变形,尤其是F7 和志留系地段。
第L5O页 GO
第L8O页 GO
立项背景
因此,开展“乌鞘岭隧道岭脊地段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课题,为该区段处理对策、安全施工及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丰富挤压变形成因、处理对策及复杂应力条件下变形控制技术理论体系具 有深远意义。 乌鞘岭隧道大变形与国内外典型大变形隧道相比,具以下特点: (1)大变形区段最长(7587m) (2)围岩强度应力比最低(0.031 ~0.063) (3)地质条件最复杂,具复杂和极高地应力条件 (4)隧道贯通工期仅2.5年(右线开通工期3年),要求快速施工。
第L7O页 GO
立项背景
从2004年4月,施工进入于F7活动性断层带、岭脊志留系地层等地段,均发生 了不同程度的大变形,有的初期支护侵入二次衬砌限界,有的喷混凝土破损开裂挤入、 钢架扭曲变形、甚至发生坍塌等,安全风险倍增, 施工严重受阻。
F7断层最大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分别达1209mm和1053mm,一般300~ 700mm。岭脊志留系千枚岩地层区段隧道收敛变形达500~700mm。
Ⅲ~Ⅵ 5318
贫水段(Ⅲ) 6135
F6断层
F6 F7
F5断层
F5
F4
EW/40°~60°N
设计路肩线
N70°W/70°S
N85°W/80°N
N85°W/70°S
V
Ⅳ~Ⅴ
Ⅲ~Ⅴ
Ⅳ~Ⅴ
817
3175
150
2183
1260
弱富水段(Ⅱ) (Ⅲ)
中等富水段(Ⅰ) (Ⅱ)(Ⅲ) (Ⅱ) (Ⅲ)
3175
150
项目概况
乌鞘岭隧道于2003年3月30日开工建设,2006年3月30日右线隧道 开通运营,2006年8月12日
全线开通运营。
第L6O页 GO
立项背景
国内外隧道工程中,所遇到的挤压大变形不良地质问题较多,如 奥地利的陶恩隧道、阿尔贝格隧道、日本的惠那山隧道,国内的家竹 菁隧道和大寨岭隧道等,其共同特点是围岩软弱、地应力较高、压强 比高、变形大、变形时间长。国内 外尚未形成挤压大变形机理及复杂 应力变形控制技术的理论体系。
第L11O页GO
国内外现状
3 惠那山(Enasan)隧道
惠那山隧道为双洞隧道,在日本中央公路的两宫线上。Ⅰ号隧道 先修,于1975 年8 月建成,全长8300m,是双向行驶的公路隧道。 后由于交通量的增加,1978年开工修建第二座隧道,即Ⅱ号隧道, 该隧道全长8635m,于1985年建成。这两座隧道平行,通过的地层 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个长400m的长平泽断层非常软弱,为风化的 变质角页岩(已粘土化),单轴抗压强度仅1.7~4.0MPa,该处埋深 约400m。特别使人感兴趣的是,为通过这同一条断层,Ⅰ号隧道 采用刚性支护,而Ⅱ号隧道采用新奥法的柔性支护,从而可进行 效果对比。
2183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60130 490 460
Ⅲ~Ⅴ 4130 弱富水段(Ⅱ) 4130
Qa4l3
Ⅳ~Ⅵ 3015 弱富水段(Ⅱ)~中等富水段(Ⅰ) 3015
F7断层
F4断层
DK183 +185 DK181 +000 DK180 +000 DK179
+000 DK178 +000 DK177 +867 DK177 +050 DK176 +000 DK175 +000 DK174 +000 +875 DK173 +000 DK172 +000 DK171 +540 +380 +250 +760 DK170 +280 DK169 +000 DK168 +000 DK167 +000 DK166 +150 DK165 +000 DK164 +000 DK163 +135
第L9O页 GO
国内外现状
1 陶恩(Tauern)隧道
1970~1975年修建于奥地利,为双向行驶之公路隧道(单洞),全 长6400m,埋深600~1000m。新奥法的鼻祖Rabcewicz教授亲自主 持该隧道的设计并参加施工。该隧道施工中在千枚岩和绿泥石地 段发生了大变形,产生了50cm(一般)及120cm(最大)的位移,最大 位移速度达20cm/d,是世界上第一座知名的大变形隧道。由于在 陶恩隧道设计时对挤压性围岩缺乏经验,初期支护较弱(长4m锚杆, 厚25cm喷混凝土,TH36@75钢架)。在洞壁发生大变形后, Rabcewicz采用了长锚杆(6~9m)、可缩钢架以及喷层预留纵缝等 加强措施(这些措施至今仍在沿用),对洞壁已侵入模注混凝土净 空部位进行了危险的扩挖作业,据说工程非常艰难,但最后仍取 得了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