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

合集下载

一文读懂我国汉代的建筑风格及特色

一文读懂我国汉代的建筑风格及特色

一文读懂我国汉代的建筑风格及特色我国汉朝的建筑到现在,都成了残存的“遗址”了,不过好在我国有修史的传统,再加上今天通过汉代古墓的壁画,以及大量的汉代石画像,就不难总结出汉朝建筑的特点了。

汉代石画像上图是四川省博物院馆藏的一块汉代石画像,石画像两侧的建筑物叫做——“阙楼”。

汉代建筑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阙楼”,多出现在皇宫、宫殿、陵墓、庙宇等建筑物前,左右对称。

“阙楼”外观高大,最早是用于防御、瞭望使用的。

汉代开国后,逐渐安定,故而其防御功能退化,礼仪属性增强。

阙楼“阙”通“缺”,说白了就是两个楼中间有缺口,充当大门使用。

汉代的未央宫、建章宫等,都是修建有阙楼的。

另外,汉承秦制,汉朝皇宫,极为讲究对称,显得大方而庄严,兼顾美观,比如赫赫有名的未央宫就是如此。

宫殿四周围墙高大,呈长方形布局,沿着中轴线前进,前、中、后三大殿庄严肃穆,极富皇家威严。

今天我看北京的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也是如此。

不要觉得大汉建筑都是这么严肃,我们接着看下面。

明堂辟雍上图的建筑物处于水中央,夏天住进去想必极为舒适,它的名字有点怪,叫作“明堂辟雍”。

说白了,这个地方就是皇上颁发政令、祭祀等搞礼仪的专用场地,是绝对不能住宿的。

环水为雍,无非就是象征着圆满无缺罢了,辟就是璧,是玉璧,为皇家礼器,象征着天道圆满,国祚不绝。

玉璧,辟雍这种建筑传承最好,从汉朝以后,历朝历代都会修建,今天北京的国子监里还可以看到清代修的辟雍。

国子监辟雍大殿我们上面提到了“汉承秦制”和阿房宫一样,汉代的建筑也都有着高大台基,以印证皇权神圣,使帝王居高临下。

史料记载未央宫:台基高达几十米,体力不好,爬一次都吃不消。

阿房宫复原图台基此外,所谓秦砖汉瓦,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物。

我们看看汉代的宫殿屋顶:未央宫复原图有没有发现,未央宫屋顶大而平缓,这个也是汉代建筑特色之一。

瓦当上图是“瓦当”,汉代建筑的瓦当多使用圆形的瓦当,图案多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纹饰。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汉代建筑追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例如汉长安
城的规模就非常大,气势恢宏。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通过不同高度的建筑和错落有致的布局,营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效果。

2.建筑造型俊美,庄重大方。

汉代建筑的造型非常注重美学的表现,建筑的轮
廓线和比例都非常协调,俊美而庄重。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通过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营造出更加优美和谐的整体效果。

3.建筑装饰华丽,雕刻精巧。

汉代建筑的装饰非常华丽,雕刻技艺精湛,各种
图案和纹样都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4.建筑结构创新,技术精湛。

汉代建筑在结构和技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例
如汉代的木构架建筑结构,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梁柱和斗拱,使得建筑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更强的地震力。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内部的通风和采光,使得建筑更加舒适宜人。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雄伟壮观、华丽精致、结构创新和技术精湛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汉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汉代建筑风格被认为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影响力的一段历史。

汉代建筑风格以其简洁、典雅的特点,形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汉代建筑的特点汉代建筑风格在古代建筑中的优雅和独特之处在于其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首先,汉代建筑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汉代建筑师更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和黄土,以适应地方气候和资源的特点。

其次,汉代建筑追求简洁、稳定的结构,以保证建筑的安全和耐久性。

同时,建筑师还注重以纪念和纪念陈列的方式来展示历史和文化。

二、宫殿建筑汉代宫殿建筑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以洛阳宫为例,这座宫殿建筑以其宏伟的规模和复杂的构造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洛阳宫主体建筑群呈“函”字型布局,中轴线上设有多个重要建筑,如景宗殿、华盖殿和望恒殿等。

各个建筑之间以回廊连接,形成了宫殿群的整体风貌。

汉代的宫殿建筑在建筑风格上注重夯土墙和木构结构的应用,使整个建筑更具汉代特色。

三、寺庙建筑汉代寺庙建筑也是当时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汉代寺庙建筑在设计上注重塑造宏伟而雄浑的氛围,通过锦绣楼、山门和塔庙等建筑元素的组合来营造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

例如,白马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佛教寺庙,其建筑风格简洁、大气,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元素。

寺庙的大雄宝殿是汉代建筑风格中的重要代表,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和精美细致的雕塑装饰显示了汉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

四、宅院建筑汉代宅院建筑是一种以庭院为核心的传统建筑形式。

宅院建筑以宁静、舒适的氛围为特点,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装饰来营造居住环境。

典型的例子是双拱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突出了对中轴线的重视,以及对对称和平衡的追求。

另外,汉代宅院还注重绿化和花园的设计。

如王莽故居就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而闻名,其中种植了各类名贵花卉,使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代风格。

总结:汉代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24年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看汉代建筑及建筑物》范文

《2024年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看汉代建筑及建筑物》范文

《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看汉代建筑及建筑物》篇一一、引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建筑文明的发源地,其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汉代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一环,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视觉资料。

本文将通过对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观察,探讨其反映的汉代建筑及建筑物的特点。

二、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简介和林格尔汉墓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该墓的壁画以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细节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其中,建筑和建筑物是壁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壁画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汉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三、汉代建筑的风格与特点(一)结构与布局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可以看出,汉代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平衡,体现出严格的秩序感。

建筑物的结构以木构架为主,采用梁柱式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建筑物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此外,汉代建筑在布局上注重空间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得整个建筑群显得庄重而富有生气。

(二)建筑材料与工艺汉代建筑的建筑材料以木材、砖石为主,同时也有使用土、木、石混合建造的情况。

在建筑工艺方面,汉代已经出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如斗拱、悬山等复杂的构造形式,以及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

这些技术和手法使得汉代建筑显得精美而富有艺术性。

(三)装饰与色彩汉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样,包括雕刻、彩绘、石刻等。

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可以看出,建筑物的装饰常常以动物、植物、神话传说等为主题,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色彩运用上,汉代建筑以红、黄、蓝、绿等鲜艳的色彩为主,使得建筑物显得富丽堂皇。

四、从壁画看汉代建筑物的多样性(一)宫殿与庙宇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描绘了众多宫殿和庙宇的场景。

这些建筑物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文明和宗教信仰。

宫殿和庙宇的建筑风格庄重肃穆,显示出汉代社会对权力和宗教的崇敬。

(二)民居与园林除了宫殿和庙宇外,壁画中还描绘了民居和园林的场景。

汉代建筑与现代汉风建筑浅析

汉代建筑与现代汉风建筑浅析

汉代建筑与现代汉风建筑浅析汉代历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

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蜀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长安都城,其实就是以未央宫为基础所建设出来的,长安都城以皇家的未央宫、长乐宫、桂宫、甘露宫、明光宫这五大宫为城市的核心所建筑,整个城市座北朝南,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达官贵人居住地和皇宫及其中央各官府所在地,东北处是商贸集市,外城主要是民居所在地。

西汉时期,长安的内城面积是35平方公里(见《中国建筑史》P3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如果加上外城的话,那么,就更加大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未央宫:建筑位置:现今的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建于长安城西南角,为长安城地势最高之处的龙首原上。

西汉时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

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

修建时间: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

汉九年(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

建筑:其周回二十八里。

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

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漪兰、无缘等殿阁。

其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于长安城。

未央宫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相当于将近7个故宫大小,央宫以香木为栋檬,以杏木作梁柱,门扉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椽端上以璧为柱,窗为青色,殿阶为红色.殿前左为斜坡,以乘车上,右为台阶,供人拾级.黄金制作的壁带,间以珍奇的玉石,清风袭来,发出玲珑的声响。

汉朝建筑特点

汉朝建筑特点

汉朝建筑特点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建筑风格独特而精致。

汉朝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布局、结构、材料和装饰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汉朝建筑的特点。

一、布局汉朝建筑的布局以府宅和宫殿为主,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

在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宫殿成为君主权力的象征,府宅则是贵族富商的居所。

汉朝的宫殿布局以中轴线为主,被称为“坛制”。

这种布局是基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体系,即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比例进行布局,形成了宫廷建筑群。

二、结构汉朝建筑的结构主要以木结构为主,但同时也采用了石构造。

汉朝人善于利用土木工程技术,施工技术相对成熟。

在修建宫殿和府宅时,通常采用木石结构的混合形式,以保证建筑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汉朝建筑的屋顶是其独特之处。

它以悬山式屋顶为主,即将斜面屋顶的四个角翘起,形成屋脊,给人一种悬浮的感觉。

这种屋顶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方便排水并增加通风效果。

三、材料汉朝建筑的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尤其是采用了硬质材料如楠木和樟木。

这些木材质地坚实、耐腐蚀,并且易于加工和雕刻。

同时,汉朝人还使用了石料、砖块和土壤等。

四、装饰汉朝建筑的装饰非常讲究,主要体现在雕刻和彩绘上。

汉朝人善于雕刻,经常在建筑的柱子、梁、橱窗等部位进行雕刻,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纹饰。

这些雕刻既美观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彩绘是汉朝建筑装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墙壁上常常采用艳丽的色彩进行绘制,色彩鲜艳而又富有层次感。

彩绘往往以宫廷人物、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题材,呈现出一种隆重而庄严的氛围。

综上所述,汉朝建筑展现了中国建筑的卓越艺术水平和审美追求。

其布局合理、结构稳固、材料讲究和装饰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汉朝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对汉朝建筑特点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看汉代建筑及建筑物》范文

《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看汉代建筑及建筑物》范文

《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看汉代建筑及建筑物》篇一一、引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汉代建筑的雄伟与美丽。

这些壁画以其精细的工艺和丰富的画面内容,展示了汉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些壁画,探讨汉代的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概述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是汉代墓葬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建筑、人物、动物等。

其中,建筑画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汉代建筑信息。

这些壁画以生动的画面和精细的工艺,展现了汉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三、汉代建筑的特点1. 建筑风格:汉代建筑以雄伟、庄重为主要特点,注重对称和均衡。

建筑物的线条流畅,形态多样,体现了汉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2. 建筑材料:汉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材和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材用于构建主体结构,而砖石则用于砌筑墙体和地基。

此外,还使用了石灰、砂浆等材料进行加固和装饰。

3. 建筑结构:汉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多样,包括梁柱式、穿斗式等。

这些结构形式使得建筑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4. 建筑装饰:汉代建筑注重装饰,常在墙体、屋顶、门窗等部位进行雕刻、彩绘等装饰,使建筑物更加华丽美观。

四、从壁画看汉代建筑及建筑物1. 宫殿建筑: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展示了汉代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

宫殿建筑以高大的殿堂为主,屋顶采用重檐歇山式,显得庄重而大气。

宫殿内部空间开阔,布局规整,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气派。

2. 住宅建筑:壁画中还展示了汉代的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梁柱式结构形式。

房屋布局合理,空间利用充分,体现了汉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宗教建筑:壁画中还出现了寺庙等宗教建筑。

这些建筑以塔为主,形态各异,体现了汉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4. 城市规划:通过壁画中的城市景象,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的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纵横交错,市井繁华,商铺林立,体现了汉代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五、汉代建筑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汉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摘要】汉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一环,具有独特的设计思想和风格。

在设计思想方面,汉代建筑注重实用性,追求稳重大气的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包括结构简洁稳固、装饰精美、布局合理。

汉代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包括屋顶多采用歇山式,建筑结构多为木质。

汉代宫殿建筑规划合理,重视建筑层次和排列顺序;寺庙建筑则注重建筑雕刻和装饰艺术;民居建筑则体现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地位。

汉代建筑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代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思想和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汉代建筑艺术、设计思想、风格、地位、特点、宫殿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规划、布局、影响、意义。

1. 引言1.1 介绍汉代建筑艺术的背景汉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

汉代建筑艺术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建筑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当时社会繁荣的影响。

汉代是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经济发展迅速,对建筑艺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汉代建筑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繁荣。

汉代建筑艺术受到了前代建筑传统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之前,中国已经有了悠久的建筑历史,包括殷商、周、秦等各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汉代建筑艺术在吸收前代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汉代政治稳定,社会繁荣,这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汉代皇帝兴建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增加了对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需求,同时也为建筑师和工匠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

1.2 探讨汉代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汉代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建筑艺术在设计思想、风格和技术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对后世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建筑风格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以实用性和实用性为主导,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融入了一定的艺术元素。

本文将介绍汉代民居建筑风格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建筑结构简单而稳固。

一般来说,汉代民居建筑采用木结构,以梁柱相承的形式搭建。

屋顶多采用歇山式,即两侧坡度相对较大,中间有一个平坦的部分。

这种屋顶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排水,还能够抵御风雨的侵袭。

汉代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是四合院式,即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的院落。

院落中心通常有一个天井,用于采光和通风。

四合院式的布局使得整个建筑空间合理利用,同时也方便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汉代民居建筑注重室内外的连通性。

建筑内部常常有多个门窗,使得室内与室外的交流更加便利。

此外,汉代民居建筑还常常设置有庭院和花园,用于休闲和观赏。

庭院和花园的布置注重自然和谐,常常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汉代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简洁而精致。

建筑外墙常常采用灰色或白色的涂料,给人一种朴素而雅致的感觉。

室内的装饰主要以木质家具和壁画为主,木质家具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壁画则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故事,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汉代民居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是汉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风格简洁而庄重。

寺庙的主体建筑为木结构,屋顶采用歇山式,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

寺内的壁画和雕塑也是汉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展现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以实用性和实用性为主导,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融入了一定的艺术元素。

其建筑结构简单而稳固,平面布局合理,室内外连通,装饰风格简洁而精致。

洛阳白马寺是汉代民居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展现了汉代建筑的特点和风貌。

汉代民居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汉朝古都建筑风格

汉朝古都建筑风格

汉朝古都建筑风格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王朝,它的建筑风格代表了当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典型形式,并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建筑风格的特点之一是以木结构为主。

在汉朝时期,木材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

木材的使用不仅源于当时对木材资源的丰富,也与当时的建筑技术有关。

汉朝的木结构建筑一般采用榫卯结构,也就是采用凸榫和凹槽将构件连接起来,结构牢固稳定。

同时,汉朝还独创了券门结构,即悬空出现的门楣,这一创新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汉朝建筑风格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坡屋顶为主。

坡屋顶型的建筑在汉朝得到广泛应用,是用于屋顶的一种形状,通常有一个倾斜的面,可以使雨水顺利流下。

坡屋顶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建筑对木材的需求,还提高了建筑的抗风能力。

此外,坡屋顶还有利于保护建筑内部不受湿气和腐蚀的影响。

汉朝建筑中的坡屋顶通常由瓦片或木板覆盖,使建筑更加耐久和美观。

汉朝建筑风格还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汉朝的建筑多数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兴建,例如山间、水边或园林内部。

此外,建筑还经常配有庭院、花园和假山等景观元素,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观赏性。

同时,汉朝建筑也注重通过布局和装饰使建筑和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汉朝建筑风格还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汉朝时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内部通常按照不同的用途进行分区,例如前殿、中殿和后殿,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建筑内部还设置了曲廊和楼榭等功能区域,以增加空间的可利用性和灵活性。

此外,建筑的装饰和雕刻也体现了实用性和功能性,如门楣上的雕刻和壁画的设计,通常都与建筑的用途和主题相关。

汉朝古都建筑风格不仅在当时广泛流行,而且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建筑风格的特点和创新为后世的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汉朝建筑风格的特点和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房屋建筑的特点

汉代房屋建筑的特点

汉代房屋建筑的特点
汉代房屋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威思想与壮丽之美的追求:汉代建筑注重体现威严和壮丽的思想,追求建筑物的规模和宏伟。

这一时期的大型宫殿、庙宇等建筑,都体现出一种庄重、壮丽、崇高的美学风格。

2.从高台向楼阁的过渡:汉代流行高台建筑,即在夯土台基上建造多层木构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在汉代达到了顶峰。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汉代后期逐渐从高台向楼阁过渡。

3.庭院布局的形成:汉代建筑组合出现了庭院布局的形式,即由房屋、围墙、廊院等组成的多进式庭院,形成了由主院、跨院、偏院等组成的建筑群。

4.独特的建筑类型——阙:阙是汉代建筑的标志性类型,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其雏型是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

5.重屋之境与屋顶艺术的追求:汉代建筑追求高大的立体感,房屋多采用重檐、重楼等形式,形成了重屋之境。

此外,汉代还注重对屋顶的装饰,出现了望楼、戏楼、仓楼、水榭、门楼等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式。

6.古拙生动的构建装饰:汉代木构技术的进步表现在梭柱、斗拱、额枋等结构构件的形式和比例上。

同时,汉代建筑装饰也极富想象力,如石雕、木雕、陶塑、壁画等,这些装饰手法共同营造了古拙生动的建筑风格。

总体来讲,汉代房屋建筑以其雄浑威严、壮丽崇高的风格,以及庭院布局、独特的建筑类型和古拙生动的构建装饰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

汉朝建筑特色 描述

汉朝建筑特色 描述

汉朝建筑特色描述
汉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建筑风格和特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汉朝建筑的规模非常宏大,如长安城、洛阳城等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都非常宏伟,建筑高大、雄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

汉朝建筑的结构非常严谨,采用了大量的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使得建筑更加稳固和耐用。

同时,汉朝建筑的工艺也非常精湛,如砖雕、石刻、彩绘等技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中西元素。

汉朝建筑的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中国元素,如斗拱、榫卯等,也融合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如罗马式拱门、拱顶等。

这种融合使得汉朝建筑更加丰富多彩,也反映了当时中西交流的繁荣。

4. 建筑装饰精美,富有艺术价值。

汉朝建筑的装饰非常精美,如砖雕、石刻、彩绘等技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云纹、莲花、龙凤等图案都非常精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总的来说,汉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风格多样、装饰精美等特点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文化底蕴。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汉代陶明器是汉代陶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文物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建筑特征。

汉代建筑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特点,在汉代陶明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建筑特征。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装饰图案和功能用途三个方面对汉代陶明器中的建筑特征进行介绍。

汉代陶明器中的建筑特征体现在其建筑结构上。

汉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屋顶多为重檐歇山式,屋檐下挑,翘角比较高,这在陶明器中都有所体现。

陶明器中常常出现房屋形状的陶俑或陶器,其屋顶结构和檐口形式都与汉代建筑相似。

屋顶的特点是歇山式,即前后坡相连、两头翘起。

在陶明器中的建筑装饰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建筑结构特征,例如屋檐下悬挂的悬山造型,或者是屋檐下的斗拱和雕梁等结构元素。

这些建筑结构特征的呈现,展现了汉代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汉代陶明器中的建筑特征还表现在其装饰图案上。

汉代建筑的装饰图案多采用琉璃、剪贴、绘画等手法,绚丽多彩,富有立体感。

这些特点在陶明器的装饰图案中也有所体现。

陶明器上常常出现建筑物的图案,如宫殿、庙宇、城墙等,这些建筑物在图案中的表现,往往极富立体感,可以清晰地看到屋顶的翘角、斗拱的形状,甚至还有人物或动物在建筑物周围的装饰,这些都展现了汉代建筑的装饰风格。

汉代陶明器上的装饰图案还包括了瓦当、屋脊、檐口、翘角、斗拱等建筑构件的图案,这些图案的呈现既反映了汉代建筑的特征,也为研究汉代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汉代陶明器中的建筑特征体现在建筑结构、装饰图案和功能用途三个方面。

它们既反映了汉代建筑的风格特点,也为研究汉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汉代陶明器中的建筑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一领域,共同挖掘汉代建筑文化的宝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历史遗产。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陶明器作为当时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在构建时期的文化形象和审美趣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不仅在形式和技术上有其特殊之处,还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审美和人文思想。

本文择其要点分述如下:一、形式上的特征1.形态多样,千姿百态。

汉代陶明器中的建筑毛细结构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文明传承和土地风光对其有所影响。

例如,有的建筑明器呈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有的则是复杂的多层结构,还有一些组成了整个城市的完整的城垣、城门和宫殿建筑,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彩绘形式多样,富有表现力。

汉代陶明器的彩绘十分讲究技巧,除了基础的黑、白、红外,还出现了黄、绿、蓝、紫等颜色。

在绘画过程中,艺术家们尤其注重灰度的巧妙运用,颜料之间的配合和调和,以至于产生了令人赞叹的视觉效果。

3.细节丰富,精益求精。

汉代陶明器的雕刻和细节表现非常丰富,工艺精湛、细腻入微。

例如,民居建筑上的雕刻可以看到具体的屋檐栋梁、砖雕、雕花等。

关键的细节表现,不仅强化了建筑的整体感染力,而且增加了观赏者的亲近感和叙事感。

1. 师傅传艺。

在当时,陶明器的制作都离不开师徒传承的学习过程,甚至在制作上有了专业人士,专门负责制造。

汉代陶明器的制作必须靠耐心和细致,所以更要讲究工匠的实力和经验。

只有在真正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才能始终保持最高的制作标准。

2. 青铜铸型制作。

汉代陶明器上的许多构造达到了相当复杂的程度,例如城垣和宫殿的造型。

为了表现出这些复杂的形状,陶工们采用了将雕刻好的木材和泥土固定在青铜铸型上的方式。

这种工艺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技术,也是极富成效的方法之一。

三、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1.强烈的人文关怀。

汉代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以勤政爱民和孝道传家为主要思想,城市建筑则是文化的体现。

陶明器上的细节表现显然受到这种善良理念的影响,表现出其明显的让人感受到的人文关怀意义。

汉代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谁晓得?

汉代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谁晓得?

汉代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谁晓得?汉代建筑现在已经只剩下“遗迹”了,要了解它的建筑特点只能透过一些曾经存在过的东西去探究和分析,好在汉代建筑的遗存资料比较多,同时在一些汉代墓穴的壁画上也能窥探出这个时期建筑的特点。

“汉代建筑大多有这个东西!”提起汉代建筑,尤其是皇家的宫殿或者陵墓,都会有这么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叫“阙楼”。

最早它就是作为宫殿的大门使用,同时这楼上可供人瞭望,故有防御性的作用。

而到了汉代,阙楼的防御性功能减弱,倒是礼仪和等级性增强了,常用在宫殿、陵墓、祠堂的大门两端,一般为对称的建两个。

“阙”,意思就是“缺”,即两个楼之间的空缺,这空缺就是通道,供人行走。

像未央宫、建章宫里都建有阙楼:有的阙楼之间还用走廊相接,作为行走的通道。

“故宫的建设是不是模仿汉代建筑呢?”汉代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开始采用中轴线的模式,以此来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最明显的就是未央宫的设计:它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它的中轴线就是前、中、后三大殿,而这样的布局影响了后世的皇宫建筑,北京的故宫就是按着太和、中和、保和殿这样的中轴线来建立。

“这样的建筑开始在汉代兴起”在汉代,还兴起了这样的建筑:它正中是一座宫殿式建筑,四面环绕水。

粗看起来,稍微有点“奇葩”,可它是有很深寓意的。

它的名字叫“明堂辟雍”。

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

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上面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辟雍,简单来说,明堂是古代皇帝颁布政令、祭祀祖先的礼仪性场所。

而辟雍就是这场所周围环绕的水,取寓意——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而自从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会建辟雍,比如现在国子监里就留下了清朝时的辟雍,乾隆皇帝还在里面讲过学呢!(如下图)(国子监辟雍)“汉代都喜欢高高的建筑”汉代建筑大多承袭秦的风格,也非常喜欢高高的台基,不知道是不是皇帝都喜欢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汉代建筑基本特征浅析

汉代建筑基本特征浅析

柱础:
汉代建筑中柱多八角形;也有少数方
柱;都比较粗壮而且收杀比较急促; 高柱;一般高度仅为柱下径的三点三 到三点六倍;短一点的仅为一点四倍; 一般柱子上面要么施放斗拱;要么施 放大斗;柱下的础石一般为方形;雕琢 都极为粗糙; 孝堂山石室正中立一八 角柱;高为直径的三点一四倍;上下同 径没有收杀; 上面施放大斗一枚;下 面以相同形状的斗作为基础; 出土汉 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 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 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 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 ;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 底凹入;使相卯合者; 汉代若果有此 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 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 代无用此法者;
窗户的形式本来就多;而南北各地的称呼又不尽相同;也就是一种窗户有几 种名称;有些窗户又会有几种细分类型;而且各地的西部处理又多有差别;所 以非常丰富;极其多彩;主要形式有槛窗 支摘窗 直棂窗和一些空窗 漏窗等;
直棂窗:
直棂窗是用直棂条在窗框内竖向 排列犹如栅栏的窗户;这是棂条最 为简单的一种窗户形式; 直棂窗因 为具体做法的不同;还可以细分出 不同种类;除了较为常见的竖向直 棂条形式外;还有破子棂窗和一马 三箭窗等变体形式;
龙尾道:
当坡道较长时;可以将坡道做 成平 坡相间的形式;而这种长 长的逐步上升的坡道;形象就如 微有起伏的龙尾;所以称为龙尾 道; 龙尾道实际上就是一种形 体较长的阶梯;长者可达百米左 右; 龙尾道大多用在宫殿建筑 的前方;以增加宫殿建筑的气势 ;
陛石:
用来铺设御路的石块就叫做想 陛石; 既然是铺设路;所以石块 都是汉白玉或大理石之类的比 较珍贵的石料;而不是普通的石 头; 这些石块的表面还雕饰有 各种各样的精美纹样;尤其是龙 云 山 海之类最多;

汉朝的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壮丽之美

汉朝的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壮丽之美

汉朝的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壮丽之美汉朝的建筑艺术——古代建筑的壮丽之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建筑艺术也是当时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汉朝的建筑以宏大、壮丽、精细而著称,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探讨汉朝建筑的特点,从城市规划、宫殿建筑、陵墓和道观等方面阐述汉朝建筑的壮丽之美。

一、城市规划汉朝时期,沿用了前朝的城市规划理念,并加以改进。

在城市布局上,注重均衡、整齐而又有层次感。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安(今天的西安),它以皇宫为中心,城市沿着中轴线向四面扩展,形成了发散状的道路布局,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宏伟壮观的景象。

二、宫殿建筑汉朝在宫殿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汉代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上精益求精,以黄土坯子砖石建造,使得宫殿建筑更加耐久。

汉宫主要分为内宫和外宫两个部分。

内宫是皇帝的居住区域,包括御殿、后宫和寝宫等。

外宫是朝臣、官员的工作区域,包括议事堂、文华殿等。

三、陵墓汉朝的陵墓是中国历史上最壮丽的陵墓之一。

最著名的当属西汉著名的陵墓——汉昭帝陵。

汉昭帝陵规模宏大,建筑精湛,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陪葬的兵马俑。

这些真实再现了汉代士兵和车马的陶俑,以其细腻逼真的雕刻工艺而闻名于世。

四、道观汉朝也发展了宗教建筑,特别是道教的代表——道观。

道观以亭台楼阁为主要建筑形式,注重山水相融,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其中著名的道观有白云观、青城山等。

道观的建筑风格以简约、淡雅为主,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凸显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汉朝的建筑艺术在古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壮丽的气势引人注目。

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汉代文化的繁荣,也成为后世建筑的重要源泉和艺术的灵感之源。

汉朝建筑的壮丽之美,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汉代建筑的特点与成就

汉代建筑的特点与成就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建筑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以下是汉代建筑的特点与成就:
1. 建筑规模宏大:汉代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高度也较高,如汉武帝时期的长安城和汉景帝时期的洛阳城等。

2. 建筑形式多样:汉代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宫殿、陵墓、官署、寺庙、城墙等。

其中,宫殿建筑以“三大殿”为代表,陵墓建筑以“汉墓”为代表,官署建筑以“府衙”为代表,寺庙建筑以“佛寺”为代表,城墙建筑以“城垣”为代表。

3. 建筑结构合理:汉代建筑结构合理,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如砖、石、木等,建筑工艺精湛,如砖石结合的建筑形式、斗拱结构等。

4. 建筑装饰精美:汉代建筑装饰精美,采用了多种装饰手法,如雕刻、绘画、镶嵌等,如汉墓中的彩绘、石刻等。

5. 建筑技术先进:汉代建筑技术先进,采用了多种建筑技术,如榫卯结构、拱券结构、穹顶结构等,如汉墓中的拱券结构、洛阳城的穹顶结构等。

总的来说,汉代建筑具有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结构合理、装饰精美、技术先进等特点,其建筑成就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而且对于后来的中国建筑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1]阶基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

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

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

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

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

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

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

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

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

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

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

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窗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

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

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

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

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

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它种形状者。

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作成如笼,扣于窗外者。

彭山崖墓中有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

平坐与栏干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干,多设于平坐之上。

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

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确已形成。

栏干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它几何形者。

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拱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

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汉代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1.蓬勃发展的汉代建筑艺术概况:两汉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而稳定的王朝。

西汉王朝建立伊始,秦都咸阳已被项羽付之一炬,成为废墟。

乃于咸阳东南,渭水之南岸另营新都,先在秦兴乐宫的旧址上建“长乐宫”,在龙首原上见“未央宫”,继而修“桂宫”、“北宫”、“明光宫”,宫殿建筑成为汉长安城的核心建筑,总面积占了全城的三分之二。

都城长安还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其规模之大,建筑物之多,辉煌壮丽之盛,都是空前的。

城内开辟8条大街,160个居住的里坊、9府、3庙、9市,人口约50万。

汉武帝在位(前140—前87)期间,西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空前壮大,经济繁荣,加上武帝以泱泱大国炫耀于世,于是皇家造园活动达到极盛。

西汉首都长安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公元前世界罕见的大城市。

建于东汉末年的曹魏邺城,则以明确的功能分区和规则的严整布局,开创了都城规划的新格局。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形成xx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粱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斗拱形式表明斗拱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③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盛行于春秋、战国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未央宫有“殿台四十三”,建章宫号称“千门万户”,权贵第宅也是“并兼列宅”、“隔绝闾里”。

2.现存汉代建筑遗物:汉代的陵墓是保留至今唯一一种汉代建筑类型。

汉墓中出土大量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建筑的形象资料。

画像砖、画像石上所描绘的生活环境,免不了出现各种建筑的形象。

明器是一种陪葬的器物模型,除了墓主人所用的器具以外,也有建筑模型。

从中我们可看到那个时代的四合院、多层楼阁和单层房屋,各种屋顶、门窗以及它们的结构和装饰的形式。

西晋文学家陆机云:“存形莫大于画,宣物莫大于言”。

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为后代留下珍贵的汉代文字的话,汉代的陵墓建筑及其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则为我们展现了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汉代建筑样式,为我们保留了宝贵的汉代建筑的形象史料。

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故事》中曾对汉画像石做了这样的论述:“中国人的葬礼跟埃及人的稍有些相似,他们的墓室跟埃及一样有许多描绘生活的场面,反映出那些古老年代里他们的生活和民俗。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汉代的“厚葬之风”和“视死如生”的理念,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有可能从汉代的“地下世界”里看到汉代“地上世界”的建筑艺术风格。

2.1现存地面建筑汉代地面建筑遗留至今的,是坟墓前和祠庙前的石阙及石祠。

2.1.1xx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一般把它建在陵园、庙宇成组建筑的前端。

它既是一种陪衬建筑,又是一种景观、建筑小品。

石阙形象有如一块石碑顶上安有木结构形式的石屋顶,阙身和阙顶上不但雕有柱、枋、斗栱、椽子、瓦等木建筑的构件,还附有人物等花纹。

四川雅安高颐阙是现存实例中最精美的一例,阙身为一大一小拼为一体,称子母阙。

整个子母阙分为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

台基、阙身上雕出柱、枋、栌斗,阙楼上雕出楼面平坐木枋、花窗和挑檐斗栱,屋顶雕椽及瓦饰,雕刻颇为精致,这种阙可视为以石材建造的大型木构阙的浓缩模型。

高颐阙造型美丽稳重,屋檐舒展,高低搭配协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1.2xx位于山东肥城县孝堂山顶,是东汉章帝、和帝时期(公元76—105年)的官吏墓祠。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建于地面的、呈房屋形态的建筑实物。

建筑为石构单檐悬山顶,东、西、北三面由石壁围合,南面开敞。

立面正中的八角石柱将石祠划分为两开间。

石柱上部有大斗承托檐头,柱下有斗状柱础。

屋面雕刻出瓦陇、正脊,檐部刻出瓦当、椽头、连檐,两山刻排山勾头,对悬山顶的形制刻画的相当真实、齐全。

石祠内部壁画满刻与祠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等图像,刀法简朴有力。

这个石祠是了解汉代小型房屋具体形象的难得实物资料。

2.2石墓为了葬品能在地下持久保存下来,贵族官僚们除了用砖拱作规模巨大的墓室以外,还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

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是两座规模巨大的崖墓,估计开凿石方量为5700立方米,墓穴空间最高达7.9米,进深达51.7米,所耗人力之多可以想见。

在多山的四川,崖墓较为盛行,大多开始于东汉,其中有许多石刻的建筑图像。

石拱券墓及石梁板墓在各地都有发现,其中建于东汉末年至三国间的山东沂南石墓,系梁、柱和板构成,石面有精美的雕刻,是我国古代石墓中有代表性的一例。

从各地汉墓来看,东汉墓的石材加工水平比西汉更为精致,技术更高。

2.3明器汉代信奉“事死如生”,因此生前享用的东西死后也要做成模型带到阴间去,这种随葬的模型称为“明器”。

汉明器展现了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汉代建筑样式,为我们保留了宝贵的汉代建筑的形象史料。

其建筑模型如住宅、楼阁、望楼、羊舍、猪圈之类。

2.4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画像砖中所见建筑,有厅堂、亭、楼、门楼、阙、桥等。

其中多半为极端程式化的图案,然而阶基、柱、枋、斗栱、栏杆、扶梯、门、窗、瓦饰等,基本刻画的没有丝毫遗漏,可略见当时的生活状况。

画像砖和画像石的雕法均为线雕和浅浮雕,即用刀在砖、石的表面上刻画出印,或者将底面作一些处理以使形象更鲜明。

它们充满在墓室四周,虽然没有秦始皇陵地宫里的“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那样的豪华,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世俗生活。

3.xx建筑的风格特征之分析:两汉时期,房屋结构的三种主要形式——抬粱式、穿斗式、井干式都已出现;中国木构建筑的5种基本屋顶式样,“庑殿顶”、“攒尖顶”、“囤顶”、“悬山顶”、“歇山顶”在汉代就已具备,屋顶的四面出檐与正身、台基的配合,形成了稳定安全、舒适实用之感,屋顶的造型已经出现了后代讲究曲线变化的“飞檐”。

屋脊和搏脊端,运用适当的雕饰;檐口利用瓦当进行装饰;建筑的支撑构件运用富于装饰效果的梁柱、“斗拱”等形式,以及门窗、栏杆等的多种多样;壁画配合绘画、雕饰等装饰,丰富了建筑的整体形象,并应用衬托性的雕塑或门阙建筑的设置,使建筑物形成了高度综合性的艺术整体。

而两汉建筑的平面组合和外观,虽多数采用对称方式,以强调中轴部分的重要性,但是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艺术要求,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样化风格。

这些建筑艺术手法和特点,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基本完成,为后世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汉代屋架的几种形式3.1.1抬粱式:柱子不直接承托檩条,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柱承托檩条。

这种结构多见于北方民居和南方的官式建筑,是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主流。

3.1.2穿斗式:柱子直接承托檩条,柱子之间用木枋子相连,以加强柱子的稳定性。

枋子不承重,所以和“梁”完全不同,称为“穿”。

穿斗式屋架多见于南方民居。

3.1.3井干式:将木头两端凿出榫卯,四木平面交叉出头组成井字方格,然后层层重叠,如“井上四交之干”,故称井干。

它是一种承重墙结构,不属于木构架结构。

文献记载汉长安建章宫汉武帝所建的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木为楼”。

这个高度可能有所夸张,但表明汉代已能用井干式建造颇大规模的井干楼。

3.2汉代斗栱的多样形式汉代斗栱资料十分丰富,从石阙、石祠、石墓、崖墓中可见到汉代斗栱实物,从画像砖、画像石、明器陶楼中可见到汉代斗栱的间接形象。

大量资料表明,汉代斗栱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但形制尚未确定,正处于斗栱的积极探索期,形成多种多样的斗栱形式。

这些斗栱都是各自独立的,没有形成整体联系。

斗栱的形式有最简单的柱上放置栌斗和柱端插实拍栱的做法;有构成一斗二升、一斗二升加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有将栱做成曲线形的曲栱和交互曲栱的形式;有伸出挑梁,形成单栱出跳、重栱出跳的形式。

斗栱既用以承托屋檐,也用以承托平坐。

由此可见,汉代是确立斗栱在中国木构建筑体系重要地位的时期。

3.3汉代屋顶的多样形式屋顶形式在古代社会具有等级意义。

中国建筑的传统屋顶有五种常见形式。

按其等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和“硬山”。

除硬山外,其余四种汉代建筑均已具备。

一般来说,庑殿顶又称“四坡(阿)顶”、“五脊殿”,从史料记载看,庑殿的出现先于歇山,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常用于宫殿的主要殿堂;歇山顶又称为“九脊殿”,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殿堂、王府及庙宇中的大殿等;攒尖顶常用于园林建筑;悬山顶常见于官署建筑和庙宇中的配殿等处;悬山和硬山屋顶等级最低,多见于民居。

3.4阶基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

从汉画像石中可看出,两汉建筑中的阶基表面主要是在夯土台外侧包砖、包石,上压阶条石,下放土衬石,角上放角柱石,中间有间柱石。

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用来表示砖缝。

直至唐五代,此法仍然通用。

3.5柱子与柱础汉代柱子的形状有八角、圆柱、方形和长方形,此外还有瓜梭柱。

由于实物都是仿木的石构件,柱高和柱径之比都似乎与真正木柱有一定距离。

石雕、石室中柱子比例多肥短粗壮,而画像砖、石中比例则细长。

柱身有直的和有显著收分的两种,其上置栌斗。

而从四川成都画像砖中所见,用插在柱内的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到足够的宽度。

柱础的形状也多样化,有凸起两层的,有覆盖斗式的。

凸起两层的,如武氏祠石刻及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室所见。

而沂南汉墓的柱础呈上圆下方的覆盆式,上面刻满花纹,柱础约为柱径的1.4倍至1.8倍。

3.6门窗、平坐、栏杆汉代的门和窗成为装饰部分而被加以艺术处理。

门多为板门,屋门开在房屋一面或偏在一旁,一般都是双扇,门扇上有兽首含环,称为“铺首”。

窗子未见可开启的窗扇,通常嵌直棂、卧棂,也有斜格、琐纹等比较复杂的花纹。

有的在窗外另加各自窗笼或在窗内悬挂帷幕。

栏杆以卧棂居多,已出现在寻杖下用蜀柱和几何形栏板的栏杆样式。

栏杆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

后世所通用的平坐,在汉代就已经形成。

3.7屋面、檐口、脊饰文献记载,汉代屋面已有“反宇”,但绝大多数的汉阙、明器、画像所表示的屋面、檐口都是平直的,还没有反宇的凹曲屋面和翘曲的屋角,只有个别的实例有檐口起翘和屋面凹曲的迹象:正脊和戗脊的尽端微微翘起,并用筒瓦与瓦当予以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