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通俗解释
家国同构通俗解释
家国同构是指个人的家庭和国家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相互关联的特征或结构。
这种相似性或关联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
首先,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是一个小型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方式可以反映出整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比如,一个家庭中是否有良好的家庭关系、规范的家庭价值观念,可能反映了整个国家的社会和价值观念的状况。
而一个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成长和整个国家的未来。
其次,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国家的发展和状况会对每个家庭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一个国家的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好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
而一个家庭的发展和状况,也会对整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家国同构可以理解为家庭和国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似性的关系。
家庭的良好状况和发展,可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国家的发展和状况,也会对家庭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塑造。
家国同构的理念强调了家庭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相支持,强调了每个家庭对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和责任。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1-
一
二
三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9-
一
二
三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0-
一
二
三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人B 数减少难言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第一板块 12345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社会的基层治理、社会救济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热考主题六社会的基层治理、社会救济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一、古代中国社会的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制度[拓展深化]1.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2)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
(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4)中国古代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
2.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1)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
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
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
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
(2)忠孝治理乡村。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首要的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成了家庭的放大。
而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
忠是从政治上衡量村民的品质,要求村民尽一个臣民应尽的义务。
而孝强调的是尊重权威,长幼有序,属于伦理范畴。
儒学给民众和乡绅都设定了各自的社会责任。
(3)乡绅有限自治。
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
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3.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及社会保障思想(1)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①政府主体,民间辅助。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课件
对 多,此明解太祖释为合了理加的强是皇( 权废除) 了丞相,明朝的宰相只有4位,故B项正确;唐 A宋.时中期国宰古相代增宰多相是权为力了持削续弱相削权弱,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明代宰相人数减 B少.是宰因相为人明数太变祖化为反了映加君强主皇专权,制废加除强了丞相,但废除丞相后皇帝需要处理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的.政明务代繁宰多相,后人来数又减不少得行不政设效大率学提士帮高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因此明代宰 关闭
-10-
一
二
三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13-
-16-
12345
3.(2018湖南衡阳一模,25)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
相)的人数统计。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秦 6位
两宋 121 位
关闭
中西国汉古4代7 宰位相权力总趋势不断削弱,但明也有4权位力逆转的时期,元代的一省
制唐就是如18此2 位,故A项错误;唐宋为了分割清相权、0 加强皇权设置的宰相数量很
节制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中书、门下)通过,不能施行,以相
君权 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9-
一
二
三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概念辨析】家天下与公天下家国一体与家国同构(1)
概念辨析】家天下与公天下、家国一体与家国同构(1)在我们的平常学习中,经常有同学询问这几个名词概念的意思,家天下、家国一体和家国同构,三者都与血缘有关,存在非常紧密的关联,但也各有侧重点。
我配合例题,具体讲解如下:一、“家天下”VS“公天下”:即“天下为家”VS“天下为公”相传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传贤而非传子,这叫“公天下”,即“天下”是大家的“天下”。
成书于南宋的儿童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提出“夏传子,家天下”,使“家天下”的概念流传非常广。
“家天下”指的是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在自己的家族,按照嫡系,世代相传。
夏商两代的王位世袭制存在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西周以后随着宗法制度的成熟,明确规定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战国以来,尽管宗法制度逐渐被废除,但是宗法观念却长期存在,而且始终在社会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历代许多王朝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沿用嫡长子继承制,再如历史上许多王朝依然继续玩血缘分封,让宗室子弟到各地充任藩王,如汉、晋、唐、明等,即使他们明知道分封“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即容易引起动乱。
但“家天下”的理念,让封王子弟者坚信“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理由是正确的。
因此,血缘分封的长期存在,正是对“家天下”理念贯彻落实的最好诠释。
在贯彻落实“家天下”理念中,汉高祖刘邦算是玩的最炉火纯青。
最明显的证据有两个,一是衣锦还乡之后,问他老爹他与他二哥谁创立的家业大,把“天下”竟然看成是他创立的家业!当然,这种谈话还算不上无耻,毕竟这是回家喝高了一时兴起唱了大风歌后,与家里人的私密谈话。
下边这个事可以说,昔日的刘亭长把无耻玩出了最高境界,二是那就是他与大臣非常正式的签订了“家天下”的契约——白马之盟,强调“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向全世界人民庄严的宣告:这天下就是俺们刘家的天下。
“公天下”的概念可以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如《吕氏春秋·贵公》载:“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家国同构论文
“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一、“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家国同构”作为一种古代主流文化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 它的出现可追溯到很早以前, 最迟在西周初年就已出现是没有问题的。
古代的礼制常常被追溯到周公那里, 而西周最重要的礼制之一是宗法制, 它的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立政治关系, 君臣关系往往就是父子关系。
换句话说, 孝和忠在这里是合一的, 这是“家国同构”观念的本质内涵, 吕美泉认为《周易》中的“家人卦”有由家及国的思想, 《诗经》中也出现了家与邦连用的“家邦”一词。
《尚书·洪范》说:“天下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后来的孔子也曾说“夫子之得邦家者”, 总之, 到秦汉时期已相当成熟。
它的出现绝非偶然, 是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心理结构等几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1.基于政治、经济的社会历史条件政治、经济是构成社会的二个基本因素, 其中, 经济是许多事件得以最终解释的终极原因。
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 以及包括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封闭的政治系统和以此相适应的单一的社会意识形态。
正是这种简单的社会结构凸显了家庭的社会地位及其重要性, 这与现代社会有很明显的区别。
现代社会复杂而多元, 重要特征之一是存在各种社会组织, 如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团组织以及各种协会之类的中介组织。
这些既是沟通家与国的桥梁和纽带, 又使得现代社会整合方式和渠道多元化。
工会、共青团、政党等组织系统都是强有力的整合渠道。
政治权威的渗透和影响的多渠道化特征分散了单个家庭的负荷。
而古代社会则是以家庭为圆心, 家族和国家是仅有的两个起决定作用的组织系统, 缺乏中介组织, 单个的家庭成为政权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托点和整合对象。
家与国的这种近距离接触和“对峙”的社会特征为“家国同构”关系的出现准备了物质条件。
2.基于文化心理结构的原因事实上, 认为“家国同构”观念的出现仅仅是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是片面的。
“家国同构,家国不分”
“家国同构,家国不分”我国经历了极漫长的封建社会,期间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明,它的繁荣昌盛使多少国家羡慕和赞叹。
然而,繁荣的背后却埋伏着危机,到了19世纪,终于被其他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特征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有什么特征呢?应该是“家国同构,家国不分”,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最大特点。
由于中国是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内在的本质的影响,使其政治结构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构架和特征,“家国同构”是封建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
中国社会在进入文明社会时,非但没有清算氏族制,相反还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
文明的发展是由家族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
统治者利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利用宗法血缘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制,用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
而家庭以至家族就成了联系家和国的中介。
同时,在结构上,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家庭的扩大。
在中国古代,家庭是以父家长为核心的。
由于皇族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继承法的存在和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由于宗法观念的内在要求,对家长的“孝”就成为每一家庭成员的必然义务,同时也成为衡量家庭成员善恶与否的价值标准。
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由中央的三公九卿以至地方的州、郡、县长官构成一套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对君主的“忠”,是每个臣民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从政治上衡量个人品质与价值的准则。
就“孝”和“忠”这两个概念所包括的范围、涉及的对象以及功用而言,“孝”属于伦理范畴,它涉及的对象是家庭或宗族中的个人,是晚辈对长辈的恭顺态度。
起着维系亲族感情、协调以家庭为本位的伦常关系的作用。
“忠”则属于政治范畴,它涉及统属于君主之下的、处于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人,是下属对君上极其所代表的国家政权的政治态度,起着维护统治、协调秩序的作用。
从现象上看,“忠”、“孝”并不相关,但实际上,二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家国同构怎么理解
家国同构怎么理解
家国同构,顾名思义就是将家庭(或家族)和国家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从夏朝开始,中国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有某个家族来统治国家,一直到清朝。
这种家国合一的社会形态也即是身国合一的社会形态。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古人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身已并非是那种西方式的原子化的个体主义之身,而是其既是一种不无个体的切己之身,同时,又是一种具有丰富亲属关系的所谓的“家化之身”。
这种所谓的“家化之身”,一方面就空间维度意味着,我的一切家族成员作为我身体的放大延伸而与我的身体有着“一体之仁”;另一方面就时间维度意味着,我的身体作为“父母之遗体”而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整个家族世代相继的关系里。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关系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家国同构”是宗法制的显著特征。
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凸显早期国家的特征。
“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
“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摘要]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家作为组成国的最基本的细胞,是国的缩小,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
而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海外移民、对外疆域的扩张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原始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解体,家的政治组织色彩逐步消失,家族本位开始向个人本位转变,家与国逐渐分离。
中西方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的不同,对中西方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家国同构;家国异构;法律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模式,即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和西方古代社会的家国异构。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主要是由中国和西方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模式下,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有所不同。
一、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和西方古代的“家国异构”(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它是在中国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是在夏、商、西周“家国一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黄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们只要在家庭内部分工合作进行生产,就能满足一个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长久以来都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
而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也不是在摧毁旧的血缘氏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氏族解体的过程中,氏族首领直接转变为奴隶主贵族,氏族血缘关系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并未被打破。
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说:“在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转变的阶段,血缘关系不但未被地缘关系所取代。
反而是加强了,即亲缘与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之家国同构——宗法中国的政治特点
一、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唐宋 家国同构的定型
皇权
族权
政治制度
宗法文化 儒家正统 家规家法谱牒
祠堂
地主经济
族人私有经济 族田
二、概念总结
家国同构——
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家族是家庭 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均以血亲—宗法关系 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胞所必须的,在选择治国纲领时积极借用家庭的道德观念来管理民
众……
——徐玲《汉代孝治文化研究》
“为血中3缘心.宗团的法体组是织:汉,血代如缘最家家重庭族要和社的宗会地族方。组基”织层—的结—存构黎在,明所钊谓《血同缘乡团、体同指里以与同异姓姓家丘族里》
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统治者宣扬“孝”道的背景。
汉高平项王,封韩信、彭越、黥布诸人为王;迨异姓诸王逐渐 铲灭,又封宗室同姓诸王。
——钱穆《国史大纲》
武帝英年即位,即锐意革新,……终于走上复古更化的路。这时
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
奠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钱穆《国史大纲》
二、家国同构社会的形成、定型
材料五
力方,宗族族长宗势也力法一已统般不不治再再也成由无为地力方巩成现为固任反封官抗员建中、央统军政治将权担的的任割力, 据而量力由量不;任宗官法职统的治当的地作豪用绅主地要主表担现任为, 地协
助皇帝和各级封建政府巩固和加强对宗族成员政治、经济、思想上的统治;以祠堂、族
谱、族理规、学族渗产透、族宗长族为管标志理的对宗族法制人度控和制以三严纲密五,常、妇三女从地四德位、低忠下孝节义为核心内
“家国一体”思想:历史渊源、理论根基及价值辨析
“家国一体”思想:历史渊源、理论根基及价值辨析发布时间:2023-02-27T05:31:18.261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9期作者:张平贵[导读] “家国一体”或称“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夏殷周时期的主要社会结构,实现了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一体化。
张平贵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摘要:“家国一体”或称“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夏殷周时期的主要社会结构,实现了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一体化。
它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将氏族的血缘姻亲关系延伸至政治领域,从先祖祭祀、忠孝观念和礼乐制度等方面强化君父权威和君主专制统治。
提倡将个人修养与家庭道德、国家治理相结合,宣扬“家本位”、孝悌修身、施行仁政等思想,在维护封建时期政权统治和提高个体道德约束方面发挥过独特作用。
其衍生出来的现代家国情怀和共同体意识,必将在公民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的关系中产生有益借鉴,助力实现人际和谐、家庭和睦、民族团结、国家繁荣、国际和平的美好局面。
关键词:先秦儒家;家国一体;伦理政治;家国情怀中图分类号:G122“家国一体”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孕育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家庭和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单元,自天子至庶民无不从属其中。
我国夏殷周时期,逐渐形成以血缘和家庭伦理为基础,家国二元一体的政治结构。
先秦儒家诸子系统阐述了“家国一体”伦理思想,将外在的礼法制度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追求,树立积极入世的“修齐治平”取向。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厘清其历史和文化渊源,扬弃地继承,使其发挥出符合时代的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家国一体”的涵义及历史渊源(一)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家国一体”的治理结构,在夏殷商朝代更迭中形成和演变,到西周时期臻于完善。
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血缘政治化使家庭伦理道德和政治等级划分一致,加之规范的礼仪制度,形成由个人到家庭(氏族)和国家(部落)的共同体。
它一方面在共同体内部建立从属关系,另一方面在共同体之间交织宗族网络。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课件
-12-
一
二
三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 的影响。 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 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 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 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
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可知相对于原来的节度使,当时
地方长官的权力减小,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D项正确。
关闭
D
解析 答案
-18-
1 2 3 4 5
5.(2018陕西榆林一模,2)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 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 命。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 A.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 六部是国家中央行政机构 ,而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明代张居正时期内 B.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 阁可以命令六部 ,不能体现出六部演变为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明 D. 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代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内阁大臣的票拟权要由皇帝决定,内阁权力的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多,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 ,明朝的宰相只有4位,故B项正确;唐 A. 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宋时期宰相增多是为了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明代宰相人数减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少是因为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但废除丞相后皇帝需要处理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的政务繁多,后来又不得不设大学士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因此明代宰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
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家国与时代的共鸣 家庭伦理片中 家国同构 的文化理念探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架构中,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与现实功用构成了这个体系当中的主流和支柱性结构,因此,儒家思想也成为绵延千年中国文化的贯穿精神。
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以伦理思想为其特质的,其中以家庭伦理为表述的核心。
国学大师梁漱溟就曾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文化之特殊,必须从伦理本位的社会本质来认识。
所谓“伦理本位”,是指由家庭生活所产生的人伦关系推及渗透于社会各层面而成其基本结构的社会与文化特征。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相应的从较低的形式到较高的形式发展,具有明显的变动性和文化附着性,它的演变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我们也的确看到,似乎除家庭之外,也许再也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如此敏锐。
我们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制社会,而宗法制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而“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正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就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也渐渐演变成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理想。
因此,包括文学和影视艺术在内的诸多叙事作品都往往通过展示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命运来折射社会与时代的变迁,通过家庭这个小小的窗口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历史的风云激荡、时代浪潮的跌宕起伏、国家命运的前途走向。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初就自觉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精神和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许多优秀影片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涵纳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从家庭人物伦理情感的演变来表现对民族命运和国民品格的深沉思考与忧虑。
蔡楚生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摄制于1947年,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个部分。
这部影片,连映三个月,博得广大观众空前欢迎,曾掀起“万人争看一江春”的热潮,同时也创造了继《渔光曲》后电影卖座的最高纪录。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时代开始,至鸦片战争结束,历经两千多年。
与欧洲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较长。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得以长期延续?其奥秘何在?这是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延续,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导致的。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有三个主要特征:家国同构、宗法制、君主专制。
其中,家国同构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作用尤为显著。
何为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制度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和宗法制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古代,家庭以父家长为核心。
由于皇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继统法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由于宗法观念的内在要求,对家长的“孝”,就成为每一家庭成员善恶与否的价值标准。
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由中央的三公九卿以至地方的州、郡、县长官构成的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对君主的“忠”是每个臣民应尽的政治义务,同时也是从政治上衡量个人品质与价值的准则。
而“孝”和“忠”的一致,“家”和“国”的沟通,靠的是宗法观念以及反映这种宗法观念的纲常教义。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下,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家天下”。
当时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种政治认同的传导机制就形成了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下,国与家是相通的,君权与父权是相互为用的。
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除受特定的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其他外来因素的制约外,社会政治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国同构的意义 由于古代中国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
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
作品中的家国同构现象 “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我们不难从现实中感受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存在。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说一下作品中的家国同构现象。
“家国同构”——汉代忠孝观的整合汉代忠孝观的整合是中国古代忠孝观念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这种忠孝观念的整合实际是一种由孝劝忠的方法,即把孝亲作为忠君的手段,而把忠君作为孝亲的目的,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孝的内涵最初是指“敬老”、“尊亲”和奉养父母等,主要用于规范亲属关系,特别是父母关系。
《说文解字·老部》云:“孝,善事父母者。
简论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特征
简论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特征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一、天下的延续家周朝的”家”,是一个政治单位,并不等同於我们现在对”家”的概念。
一般而言,”家”所涵盖的范围,是由同一祖父的三代组合而成。
一姓家庭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庭就一直统治下去。
一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家天下的延续,西周时期,分为大宗、小宗、,天子位大宗,庶子为小宗,小宗在诸侯国为大宗,其子为小宗,世世代代保持其统治地位。
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是阶级统治在社会中的一种完善。
关于大、小宗的组织,《礼记大传》有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
别子:或曰庶子,或曰包括本国公子、异姓公子(来自他国者)以及庶民起为卿大夫三种,或曰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
后一说较合理。
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
继祢: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父亲。
此处当指诸弟,继祢是指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
别子为一宗的正支,虽经百世仍得祭其始祖,是为大宗。
别子诸弟是一宗的旁支,传至五代之后其与别子关系已超出同一高祖范围,因此就不再祭别子的祖先,而另祭祀本支的祖先,是为小宗。
大、小宗虽是相对的,但对于天子来说则是绝对的。
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式的统治体系。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一个家族接一个家族的长达二三百年(清),短则十来年的统治(秦)构成了中国的政治史。
二、封国制度不断宗法直接导致了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
嫡长子分封诸弟,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在宗法上是“别子为祖”,对于巩固嫡长子的最高统治和天下宗主地位,是大有裨益的。
后人追述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御极六合,四方如星拱卫。
教育文化学的几个名词解释
家庭至上家庭仍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仍然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从始至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不仅作用重大,而且不可取代。
因此,对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对当今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除了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等,都有着对家庭教育的专门论述,此外,还有大量散见于经史子集中的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和大量的古代传统家书以及流传于世的教子诗文等,也无不蕴含着丰富家庭教育思想,阐释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官本位“官本位”即把是否当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官本位”虽非古语,却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就实际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主要特征,一是当官乃历朝历代从封建士大夫到黎民百姓的最高追求。
是否做官,能否官居高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志。
“学而优则仕”,“学优登仕,摄职从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一切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二是当官就有特权。
“千里居官为吃穿”,在那个时代,“升官发财”与“上山打猎”、“下海捕鱼”一样自然而然。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的集中体现:1农耕社会对权威的服从是官本位思想滋生繁衍的社会生活基础。
权威是官本位思想生发的基础,如果没有个人权威,没有专制与独裁,官本位便无法形成。
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为官本位提供了滋生、成长的温床,官本位也恰恰适应农业文明的要求,通过社会意识与政治架构的相互渗透,从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方面为农业自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2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尊卑等级关系;以等级特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为官本位思想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和制度上的保障。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虽然发生过种种变迁,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的血缘宗法制度,却根深蒂固地保留并延续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
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时代开始,至鸦片战争结束,历经两千多年。
与欧洲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较长。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得以长期延续?其奥秘何在?这是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延续,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导致的。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有三个主要特征:家国同构、宗法制、君主专制。
其中,家国同构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作用尤为显著。
何为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制度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和宗法制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古代,家庭以父家长为核心。
由于皇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继统法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由于宗法观念的内在要求,对家长的“孝”,就成为每一家庭成员善恶与否的价值标准。
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由中央的三公九卿以至地方的州、郡、县长官构成的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对君主的“忠”是每个臣民应尽的政治义务,同时也是从政治上衡量个人品质与价值的准则。
而“孝”和“忠”的一致,“家”和“国”的沟通,靠的是宗法观念以及反映这种宗法观念的纲常教义。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下,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家天下”。
当时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种政治认同的传导机制就形成了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下,国与家是相通的,君权与父权是相互为用的。
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在人们的意识深处两者是相提并论的,如“保家卫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
传统农民对家庭的忠诚很自然地就转化为对国家的认同。
“皇权主义最深厚的根基,正是这种家长制”。
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以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村落共同体构建了“家”,而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代表了“国”。
家和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家”构成了“国”的基础和支撑,国利用“家”固有的伦理实现其对乡村的统治。
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使中国古代的政治具有明显的伦理化倾向。
“父权”和“皇权”是这一结构的核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挑战。
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封建专制文化。
家国同构制度,就历史影响来看,从根本上固化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统治。
它促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和稳定,将封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
惯用手法不外乎是两种:一种是“君权神授”理论,这种建立在虚无的鬼神基础上的理论具有相当的荒谬性和欺骗性;另一种是”忠孝一体”理论,将人的自然情感“孝”荒谬地与“忠”捆绑在一起,从而理所当然将封建统治合法化、合理化。
而且,封建专制本质决定“家国同构”观念不仅不能促进家与国的良性互动,反而使两者拉开了距离和走向对立。
一方面,它强化了国的力量,“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的权威无处不在。
而另一方面它又弱化了社会的力量,因为它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家成了国的附庸,国对家表现出来的是控制和主宰,由此以家庭为基本元素的社会也必然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缺乏活力和凝聚力。
这正是君主权威控制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君权强大的保证。
同日本和西欧相比,中国的封建专制尤其牢固和漫长,与“家国同构”观念带来的影响不无关系。
就现实影响来看,家国同构制度受“家国同构”状态及其观念的长期影响,致使在今天的某些问题上还能看到其影子。
如官僚体系中的家长制作风,将家庭的狭隘观念带入政治领域,社会公正观念发展迟滞,政治角色缺位。
“官场话语”让位于“家庭话语”,家庭伦理统摄政治理念,进而相信道德万能,崇拜道德主义。
家长制作风上台,民主作风必然下台。
“家国同构”观念在无形中强化了人们的思维惯性:习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家庭和社会问题,“政治觉悟”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政治任务”成了最高任务。
使得中国社会生活带有尴尬的政治色彩。
这无疑给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带来了不小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