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情感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情感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情感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情感的存在和影响至今都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情感。

一、鸦片战争引发了民族主义思潮的萌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与西方列强开始接触和交往,并最终导致清朝王朝的衰落和瓦解。

但同时,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列强入侵和中国政府的无力抗议面前,人们开始质疑自己的文化和国家,这导致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萌芽。

二、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的两种不同民族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思潮的体现。

义和团运动强调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并最终导致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而辛亥革命则更强调现代思想和权利观念,主张中国应该改革现代化、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并于1911年成功推翻了清朝王朝。

三、五四运动引领了新文化运动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兴起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它在思想上推进了世界化进程,使中国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五四运动是一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帝思潮的起点,它标志着改革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先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然后再结合自身文化特色,进而吸收外来文化成分,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新时代的民族主义情感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情感仍然是中国国内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国家荣誉感的强烈认同,都成为了民族主义情感的重要表现。

总之,摆脱外来侵略和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情感的主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与国家实力的增长使得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得到了更为深刻的呈现。

它们宣示了中国人民为独立、强大、进步而奋斗的信念,也反映了中国民族集体认同感的强烈表现。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研究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研究

维新变法思潮研究透过百年时光的薄薄帷幕,回顾当初那场著名改革的前前后后,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现代化转型这至关重要的一步,并非只有失败这一种可能。

“变法”在那时其实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在“变法”开始的时候,形势相当乐观。

太后以支持者的身份在旁观这场新奇的手术。

大部分大臣也都程度不同地支持变法,起码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公开反对。

当然,改革所面对的阻力也是巨大的。

中国文化的强大惰性举世罕有其匹,正如鲁迅所说,在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之下,想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

因此,如果是一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来主导这场改革,他应该会选择“小步走”的方式进行。

他应该化整为零、分项进行,先易后难,“徐图而渐更之”,在每项改革措施推出时,使支持他的力量总是大于反对他的力量。

通过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他可以成功地使人们的观念一步步更新,使改革阻力一点点化解。

不幸的是,命运多舛的中国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

相反,无论是光绪帝,还是康有为,都严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十九世纪60至90年代初的洋务思潮是当时中国一次朝野相呼应的谋求近代化的思潮。

对它的性质特征和演进规律许多学者已有很好的论述,本文仅从它在晚清社会思潮的嬗变中所具有的中介性质发表一些断想,不当之处请仁者匡正。

作为洋务思潮前奏的晚清经世致用思潮溯源于明清交替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这一思潮从总体上讲,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体制、氛围内,最富有历史的自觉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已进入封建制度末期的中国社会的广泛危机进行的反思。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姚莹、包世臣等是晚清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代表。

从这些代表人物的自觉意识的层面上讲,他们都是以维护传统的封建体制为己任的。

这主要是时代制约的结果。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商品经济虽已有相当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仍十分微弱。

但经世致用思潮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却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传统文化的对立面。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士大夫尚空谈清议而不务实,埋首于故纸堆中寻章摘句。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中国思想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分支。

它的任务是研究1840——1919年间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主要指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篇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摘要: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从系统性著作发展的情况来看,经历了由按时期依序论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到主要按思潮分类论述,由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潮史的变化。

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有突破,但是,也还不能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体例结构就已经完善了。

因为以思潮为序与按思想家排列存在着局限,90年代以来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几乎都以“社会思潮”命名,但什么是社会思潮,研究者的说法也不一样。

关键词:思想史社会思潮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的出版,在框架结构上,这里可以分为三个小段:1.大致从1978年到80年代末,其系统主要由思想家构成;2.从80年代到90年代,变为以思潮为主;3.近些年来,中国思想史著述的下限,由五四运动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在50年代,王忍之等人在其文章中即论述了思想家和思潮关系问题。

“文革”后,侯外庐在其《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开始用“社会思潮”来总括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并对某些思潮的特征做了概述。

较早以“思潮”来命书名、论述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1989年出版的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摘要: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思潮对于近现代中国的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古代中国抑制科学发展思想层面的原因,以及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及其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潮;兴起和演化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二字的人。

从此科学与民主并行于中国。

虽然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却从来不是一个科技大国,一直到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对文明演进的影响仍然微乎其微。

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兴起和演化的,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圣贤人格下造成的以善伤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圣贤人格作为中国人格的理想模式,不仅是中国人人格趋达的目标,而且是评价人的行为和衡量知识的尺度。

中国人的偏善性首先表现在知识的取向上:由于圣贤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型人格,所以做圣贤人的主要条件就是要饱读道德文章,掌握一切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以政治伦理为本位。

除了知识取向的偏善性之外,中国人的偏善性还表现在对知识的评价上:在古代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用自然现象的突变来论证重大人世变化的例子。

伦理本位主义容纳的内容只能是社会人际关系,它的无限扩大绝对不能容忍异于伦理的自然规律的独立存在,这样,自然规律也不可能成为人们研究的客观对象。

因此,中国古代虽然开放过灿烂的文明之花,但是纯粹理性的欠缺,使得中国古代的工艺技术,生产经验,知识学问没有一个严密的合理化系统为基础,以致最终并没有结出现代文明之果。

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发展和深化根据科学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层次差别,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器物的科学观、方法论的科学观、启蒙的科学观三个部分。

首先是器物的科学观:19世纪40年代,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首批知识分子睁眼看到的世界,正是自己缺乏科学技术这一物质事实。

为抵抗列强侵略,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历史,发端为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以及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外部环境和经济基础的限制、传统价值的阻碍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含义、失败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标签:历史意义;思潮;文化史自由主义,就我国来说,自由主义的构建都是在在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完成的,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以及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民主政治的实施、个体自由的保障、主张采取渐进方式都是自由主义内容,这些主张恰恰成为了一种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夹缝存在于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便是中产阶级;而皇权的崩溃,致使了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个性解放的提倡,发展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在当时没有取得主导地位,是由于缺乏中国文化传统,同时还因为自身理论的缺陷,中国国情的限制,最终归于沉寂,同时自由主义运动,和其践行的政治理想也走向了落败,然而它对于中国思想界,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它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不仅如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一、发展历程自由主义思潮的的开端,有学者认为是以胡伟希为代表开始的,而“中国自由主义之父”便使指严复,他主张戊戌维新是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兴起的时期,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高涨期,接下来经历了自由主义思潮从伦理、道德领域向政治领域渗透,最后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政治活动,于40年代空前活跃;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一開始便是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起源的,许纪霖认为在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时,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才在我国出现,大规模的自由主义运动在40年代才风起云涌;而我们认为严复在综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对自由是西方文化最根本、最本质的核心价值有深刻地认识,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而戊戌时期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起点。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期末考察论文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院系:社会学院专业:历史学(师范)班级:09(1)班学生姓名:姜海燕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摘要】:梁漱溟所提倡的孔学、儒学是用西方哲学改造过了的新孔学、新懦学。

他充分肯定西方科学、民主的价值,主张对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不过“对其态度要改一改”,认为中国今天要走的路应是“以中国的态度走西方的路”。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和“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启蒙文化思潮的检讨,复活了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以现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承当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

现代新儒学既内蕴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社会理想,又对现当代中国人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有着一定影响。

【关键词】: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社会主义儒学西方文化【正文】: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

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启了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

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

而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

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还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龚云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人对近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采取了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在社会上掀起了“告别革命”的浊浪,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下,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宣扬英雄史观,贬低人民群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只有深挖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才能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正确学术方向。

错误的历史观从历史认识主体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首先在历史观上严重背离了唯物史观,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重蹈唯心史观的覆辙。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际上苏联、东欧的剧变,加之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面临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强大挑战。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认识和挑战,触发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一些中青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诘难和反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尤其是贬损、否定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学说。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轻视与否定,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就出现了对正确的理论思维忽视的情况,或是热衷于琐细的研究,或是生吞活剥地搬用西方的史学理论或模式。

第二,一些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采用了历史相对主义态度,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可认识的,陷入了历史不可知论的窠臼。

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史学思潮。

这种思潮否认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否认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存在,将历史学与文学相提并论,认为历史仅仅是一种话语,将客观存在的历史视为历史学家主观的构建物,史学不可能还原历史,史学家建构的过去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只是用话语组成的文本。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影响了全球。

然而,19世纪末期,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近现代化进程。

这一过程带来了许多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其中包括对学术思想的不断反思和修正。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和演变。

一. 传统学术思想的批判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熙熙攘攘的变革中。

世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学术思想。

在这个时期,两位思想家王鸿祯和严复分别对传统学术思想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王鸿祯认为,传统学术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

他提出了“西施夸比,不如春江花月”的论点,指责传统学术在审美标准等方面局限性过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教育系统的不满。

在王鸿祯推动下,中国教育逐渐开始深化,有了更为多元化与权衡性的教育理念。

严复则在译著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将大量的西方思想带进了中国,如经院哲学、社会学等等。

他的成就为中国的“汉学”与现代化跨越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其在这个领域的突出表现,也为整个中国的西化探索揭开了序幕。

二. 新学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到了20世纪初,新学和科学思潮成为了热门话题。

此时,反对儒家思想的声音正在不断增加。

新学思想家梁启超,倡导将“实验和科学”引入学术领域。

这种思想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后来的演进过程中,“实验和科学”不断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三. 马列主义的传入与接收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马列主义在欧洲和亚洲的广泛传播,中国的思想界对于它更加关注。

当时,唯物主义崛起,或者说在中国重新被唤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迅速传播。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下的中国全体知识分子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是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里的一个杰出代表。

其对以前的传统学术及发展历程的反思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思想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文化要为社会服务,要为人民服务”。

这是中国自此以后一个新时代下的学术思想话语。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思想解读与研究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思想解读与研究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思想解读与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思想解读与研究是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涌现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思潮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这些思想观念和思潮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间,对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现代化、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的探索与思考。

在近代中国社会中,涌现了诸多思潮和思想观念,其中包括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立宪思潮、革命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等。

这些思潮的出现与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外部冲击以及国内问题的累积有着密切的关系。

洋务思潮是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所涌现的思潮之一。

在晚清时期,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先进的技术文化,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并推动政府进行自强改革。

他们希望借助洋务运动来提升国家实力,摒弃封建制度的陈旧观念。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反对声音,最终导致了洋务思潮的短暂而失败的结束。

维新思潮是中国近代又一次追求变革的思潮。

维新思潮的提出主要集中在晚清时期,倡导者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主张变法维新,推动国家进行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以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

维新思潮主要通过提倡选举制度、平等原则和法治观念等,试图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解放。

然而,由于政府的保守和社会的分裂,维新思潮的推进遭受了严重的阻挠和终结。

立宪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追求民主政治的思潮之一。

20世纪初,面对敌人的进攻和国家的危机,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推动实施宪政体制,以期实现民主和法治。

立宪思潮的倡导者们追求人权、平等和自由,希望推动国家的政治制度从专制到立宪的转型。

虽然立宪思潮最终没有成功实施,但其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思潮是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潮之一。

革命思潮的提出与中国社会的内外压力有密切关系。

在列强侵略和封建政治的双重压迫下,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旧有政权,实现国家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思想。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与文化变革在近代中国,随着国家面临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人们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思潮和开展文化变革,以求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一系列思潮和变革在中国产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运动,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科技。

新兴的科学思想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人们开始认识到,只有通过科技和科学方法才能使中国强盛起来。

近代中国的科学主义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思潮的影响。

在明朝末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厌恶封建迂腐的思潮,提倡现实主义和物质利益追求。

这种思潮也为后来的科学主义思潮铺平了道路。

科学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掀起了一场科学热潮。

人们积极推崇科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

这种思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民主主义思潮近代中国的思潮中,民主主义思潮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民主主义思潮始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继续到辛亥革命。

中国人民开始渴望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自主的决策权。

他们呼吁废除封建制度,实行民主政治,追求国家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民主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的部分原因是中国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研究西方政治制度和民主理论,并认识到民主制度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倡导普选、提倡言论自由等方式,试图推动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三、教育改革与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与文化变革还体现在对教育系统和文化传统的改革上。

为了推动现代化进程,中国开始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概念,打破封建教育的束缚。

教育改革成为近代中国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人民开始关注科学教育和实用教育的发展,在学校中普及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知识。

同时,中国还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文化变革也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知识分子则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首先,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兴起与知识分子的崛起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社会各界开始寻求变革的出路。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站了出来,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推动社会的变革。

他们以自己的笔触和言辞,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引领了社会的潮流。

其次,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多元化。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等思潮相继兴起,这些思潮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正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才得以丰富多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争议。

有时候,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思想可能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冲突。

但是,正是这种争议和冲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为只有在争论和辩论中,才能找到真理和进步的方向。

此外,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需要知识分子的智慧和贡献,而知识分子也需要社会思潮的滋养和激励。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和知识分子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

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也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对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思潮兴起、发展现状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受到西方列强入侵和国家危机的触动。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民族自尊心受到打击。

这种民族屈辱感推动着一些有识之士深入思考中国的国家命运和发展道路,开始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思潮的兴起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纷纷提出复兴中国的理念,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推动国家的崛起。

康有为提出的“学以致用”理念,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结合,为国家的发展和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

梁启超则提出了“实践主义”思想,主张实际行动和改革推动国家崛起。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

在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洪门起义、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参与抵抗外国入侵的运动。

这些运动都融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反映了人民对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诉求。

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思想变革,使人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权利。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给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带来了新的发展和转折。

然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在国家危机面前,一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极端主义思想开始兴起,引发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思潮还带来了对他国的敌意和排斥,甚至引发了一些地区冲突和战争。

这些问题反映了民族主义思潮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和矛盾。

尽管如此,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仍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论文

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论文

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论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这些纷繁缭乱、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论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多种影响广泛的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

这些思想鲜明表达了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的愿望与感受。

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力军,是时代的敏感者,更是被时代冲撞和牵掣的前沿主体。

由于当前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交锋,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青年大学生非常容易陷入主体性困惑中,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特别需要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拥有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

因而,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根据这些影响制定相关的对策,对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信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对策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涵义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上,在某种范围之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具备某种相关的理论形态,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

具有重复性、政治性、现实性、群体性、可引领性的特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在文化领域中的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精神表现,反映了不同群体与阶层在当前社会变革中的感受、期望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种思潮不断产生,它们之间相互碰撞,交流传播。

使当代中国思潮除了具备了政治性、群体性、现实性等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备了自己不同于其他思潮的特质,如:既有生态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思潮等进步的、正确的社会思潮,又有一些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思潮。

它们此消彼长,互相对立,对社会产生不同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当代社会思潮对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理想信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稳定时期,受其影响更是深刻。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晚清时期的百日维新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不断演进和发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的初步引入到近代中国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变革中的探索,来探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变革。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步引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

英国的工人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等事件的影响,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和研究社会主义理论。

胡适、陈独秀等人纷纷将社会主义思想引介到中国,并在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民主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1.新民主主义思潮新民主主义思潮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构想和探索。

它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由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联合推动的中国革命道路。

这一思潮强调以农村为重点,实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以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为社会主义变革打下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一步。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全面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

如农村集体化运动、国有企业的建立和改造、对外经济的调整等,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这些变革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所有制关系,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尽管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不仅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也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辛亥革命与近现代思潮报告论文

辛亥革命与近现代思潮报告论文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思潮[摘要]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巨大转折点。

以史鉴今,我们更应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不但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而且能够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并坚定不移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革命先行者的伟大夙愿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辛亥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孙中山兴中会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台阶。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

当代社会思潮论文

当代社会思潮论文

当代社会思潮论文当代社会思潮论文受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具有多变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是各种文化思潮产生并变化最快的时期。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当代社会思潮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多种影响广泛的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

这些思想鲜明表达了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的愿望与感受。

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力军,是时代的敏感者,更是被时代冲撞和牵掣的前沿主体。

由于当前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交锋,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青年大学生非常容易陷入主体性困惑中,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特别需要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拥有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

因而,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根据这些影响制定相关的对策,对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信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对策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涵义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上,在某种范围之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具备某种相关的理论形态,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

具有重复性、政治性、现实性、群体性、可引领性的特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在文化领域中的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精神表现,反映了不同群体与阶层在当前社会变革中的感受、期望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种思潮不断产生,它们之间相互碰撞,交流传播。

使当代中国思潮除了具备了政治性、群体性、现实性等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备了自己不同于其他思潮的特质,如:既有生态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思潮等进步的、正确的社会思潮,又有一些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思潮。

它们此消彼长,互相对立,对社会产生不同影响。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 论文关键字:问题思想史近代政治研究思想社会思潮思想家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状况与未来(1200600514 曾燕2006级政治学理论专业) 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门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五四”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

本文是一篇探讨思想史研究问题的理论,全文主要从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状况展开论述,兼论目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亟待实现的突破及对未来发展的趋势的展望。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近现代发展历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铸造了一个奇特的模式:动荡多变,悲壮激烈。

既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衰落悲哀;也有从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的英勇壮烈。

种种人物,纷纷登台;各种事件,此起彼伏。

屈辱与拼博,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动……似滔滔巨浪,尉成大观。

黑格尔曾认为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应该表现出时代的逻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则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舞台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也相应地进行了独特的表演。

“五四”之前的思想史主要包涵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

比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于近代思想史多有论述,但不以“思想史”命名。

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思想史著作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而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则是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大北书局1935年)。

检视“五四”到1949年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围绕若干重要思想家,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等进行的,尤其是孙中的思想颇为当时学者所关注。

⑴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近代思想史研究还比较分散,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缺乏系统性。

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1. 思潮纷繁,反复多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短短几十年,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各显峥嵘。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的演变与转型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的演变与转型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的演变与转型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潮经历了深刻的演变与转型。

这一演变过程充满曲折和矛盾,涵盖了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的转变,以及从单一思潮到多元思潮的转变。

本文将从清末改革思潮、民初革命思潮、中共思潮以及现代化思潮四个方面,分析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的演变与转型。

清末改革思潮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演变的重要起点。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衰落,在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清政府在1898年发起了百日维新运动。

该运动试图以兼容西方文明与中华传统的方式,推进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然而,由于清政府内部的保守势力的阻挠以及外部的反动派对改革的反对,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民初革命思潮是中国政治思潮变革的第二阶段。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封建王朝的结束,也为中国政治思潮带来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民初政治思潮的中心。

这一思想主张国民革命、民主社会和民生幸福,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谋求国家现代化的派别和团体,例如国民党、共产党、社会主义团体等。

这些不同的思潮在政治和社会变革方面有着各自的理想和主张。

中共思潮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转型的重要一步。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代表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一个里程碑。

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思潮中的登场。

中国共产党的思潮以阶级斗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发展,其思想一度占据了中国政治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中国主要的政治思潮呈现出以共产主义思潮为主导的趋势,而其他的思潮逐渐被边缘化。

现代化思潮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转型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思潮出现了更加多元的特点。

中国逐渐从封闭的体制转向开放与多元的社会秩序。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人们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

例如,环保思潮、公民权益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等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形成。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潮起伏不断,同时伴随着实践探索的过程。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深远影响。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入,为中国社会主义的诞生播下了种子。

自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运动开始以来,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兴起。

其中,一部分知识分子通过翻译和创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展批判封建制度的活动。

同时,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家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学术领域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思潮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重要节点。

这场运动号召广大知识青年振兴中华民族,呼吁民主与科学,其中也有许多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市民社会的发展允许社会主义思想迅速传播。

同时,社会主义思潮也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立密切相关。

中国共产党的初次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迈向具体的实践。

三、社会主义思潮的实践探索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主要表现在农村和城市的革命斗争中。

农村的社会主义实践主要体现在土地革命中,以丰田氏的井冈山经验为代表。

井冈山经验以土地革命为基础,通过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的觉醒。

城市的社会主义实践则主要体现在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建设中。

一系列工人运动和工会斗争不仅为劳工争取了权益,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效与挑战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为广大劳动人民争取了权益,改变了社会的格局,并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然而,社会主义实践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中国遭受了日本侵略和国内战乱的双重打击,这为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此外,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和局限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期末考察论文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院系:社会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09(1)班
学生姓名:姜海燕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摘要】:梁漱溟所提倡的孔学、儒学是用西方哲学改造过了的新孔学、新懦学。

他充分肯定西方科学、民主的价值,主张对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不过“对其态度要改一改”,认为中国今天要走的路应是“以中国的态度走西方的路”。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和“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启蒙文化思潮的检讨,复活了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以现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承当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

现代新儒学既内蕴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社会理想,又对现当代中国人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有着一定影响。

【关键词】: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社会主义儒学西方文化
【正文】: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

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启了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

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

而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

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还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1840年以后,虽然儒家文化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但是作为儒家文化的捍卫者,有一部分儒者,一直没有放弃希望和努力,他们试图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政制,来挽救国家危亡。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伴随着西方民主政体的在中国的确立和运转,两种价值观的内在冲突越来越显现。

“五四”启蒙先贤中虽曾有人试图阐发中国文化传统之精义,探寻中西文化融汇的途径,但随着反传统呼声日烈,这种探寻在他们那里渐近销声匿迹,而几欲连根拔除式的反传统呼声则成为主潮。

这种对于传统摧毁性的批判、反对、否定,并不是依据于学理,而另有其现实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特别是针对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利用这股逆流对新思潮横加镇压而发出的逆反性抗议。

形势越来越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秩序再也不可能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儒家伦理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这一情况开始让一部分儒者陷于绝望。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就是其中之一,梁济最后选择了以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传统的儒家学说已不能解释自身在新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在新的时代为儒者们树立自信。

梁漱溟是梁济的第二个儿子,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继承者。

如果要坚守儒家伦理的信仰,梁漱溟必须为儒家伦理寻找新的论证。

所幸的是,梁漱溟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

西方各种学说的涌入,使梁漱溟得以广泛援引各种理论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知识条件下考察、比较中西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重述儒家人生观及其价值,进而对儒家文化在当前的地位和未来的前途做出新的论证。

在现代新儒学各家中,梁漱溟对儒家伦理的论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一方面与梁漱溟的“心学”背景分不开,一方面得益于梁漱溟对伯格森生命哲学的吸收。

此外,这与梁漱溟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借鉴和吸收也有很大关系。

梁漱溟借用佛家唯识学的概念抽象出“文化三路向说”,然后把“文化三路向”转化为“文化三阶段”,他认为人类的文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叔本华意志论的影响,梁氏认为由于人们的意欲不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因而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就是他说的三种生活样法,“生活的根本在意欲而文化不过是生活之样法”。

由此对儒家伦理进行了新的定位,重新论证和确立儒家文化的独特价值。

社会主义对于这一新儒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独特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是梁漱溟论证儒家文化在当时的地和未来的前途的一个重要支点。

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梁漱溟的这一套说法是确立不起来的,即使可以确立,也将会是另一套说法,而不是现在这一套。

按梁漱溟自己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不注重概念、分析和逻辑,而他自己的论证方式就是中国文化的这些特性的一个缩影。

所以在梁漱溟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梁漱溟的论述中一边充满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一边也充斥着矛盾和偏见。

梁漱溟的主要著作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所获评价颇高,蒋方震谓之为“震古铄今之著作”。

凭借这部著作,以及他终其一生所坚持的对于“全盘西化”的批判态度、对中华文明生命活力与前途的坚定信念,梁漱溟成为现代新儒家(及“当代新儒家”)学派中的“创山林的人物”,位居“现代儒家三圣”之首。

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新儒学已经历了三期发展,简单述论于下:
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是第一期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当“反传统”成为时代主流时,梁漱溟率先倡言要走孔家的路,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

他一生始终恪守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既以强烈的救世意识时刻关切着芸芸众生的超拔大事,又怀着“王者师”的使命时刻关切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未来走向,体现出比较典型的中古传统“圣人”式的品性,以至被美国汉学家艾恺誉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者”。

而张君劢既具深厚的国学根底,又对西方哲学深有研究,并能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从而以其独特的学术贡献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思想基础。

早年参加辛亥革命而颇有功勋的熊十力,一度潜心佛学,后转归于儒,以《易》生生不息的动态思想为基础,承继陆九渊——陈白沙——王阳明一系的儒家心学,又参之以王夫之道器不离观和辩证思维方式,创构起以“人本”、“动态”、“感性”为基本精神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熊十力的这一思想体系,对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有着思想导向和理论示范性意义。

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是第二期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冯友兰既受惠于陆王心学,又得益于程朱理学,从而以接着宋明道学的方式展开其新儒学思想理论体系。

1949年以后,他的思想发生明显变动,由现代新儒家转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批判者,但其生命的最后几年又有明显的回归早年思想的倾向。

贺麟一生始终持守着基本的立场和观点,学说上有着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不仅立足于现时代,会通中、西,对儒家心学传统做出别开生面地阐发,建构起具有现代意识的唯心论体系,更首次提出“儒家思想新开展”的命题,并对其
之前的现代新儒学予以总结性的评论。

钱穆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少有的史学大师,他用历史
学家的眼光来看待儒家复兴问题、批判全盘西化论者的文化主张,这既使其区别于其他现代新儒家,又使其思想较之那些注力于形而上玄思的现代新儒家(如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等)更能影响缺乏哲学修养的读书人。

方东美,是一位以诗人的眼光打量人类历史进程和中国文化未来命运,又以诗人的语言表述自己哲学见解的思想家。

诗性的智慧,使其打通儒、释、道,而非株守儒家传统;强调原始儒学的思想价值,而非执着于宋明道学;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固有价值的同时,又把西方思想传统看作有助于复兴中国文化的积极资源。

方东美的
精神生命及其基本思想学理应在现代新儒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是第三期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唐君毅泛滥百家,融贯中西,归宗儒学,其为人为学均极富宗教色彩。

他所有的着述,几乎每一个字都闪现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

他同钱穆、张丕介一道创办香港新亚书院,既为当时许多文化保守主义者传扬孔孟儒学提供了机会,又为20世纪中后叶海外新儒家开辟了一块精神根据地。

牟宗三运思的重点在批抉中国历史文化之症结,以期荡涤腥秽,开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途径;而唐、牟形式有别,精神实质一致的工作,使得现代新儒学在1949年以后的海外逐渐滋生发展了起来,并终于成为引起世人普遍关注的一大思潮。

经过上述几代的艰辛努力,及至今日,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和“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启蒙文化思潮的检讨,复活了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以现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承当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

现代新儒学既内蕴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社会理想,又对现当代中国人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有着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勇著,《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2王邵军屠茂芹,《东方圣哲——梁漱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电子版。

○4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南开学报》1990年第2期。

○5方克立,《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2
期。

○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1983),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译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