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教案+说课稿+评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次孤独之旅,通过这次旅行,作者领悟到了许多人生道理。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文学作品。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所涉及的一些人生道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通过适当的例子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提高语文素养。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领悟到一些人生道理,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道理。

这些道理涉及到人生、人性、情感等方面,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适当的例子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曹文轩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小结: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8)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8)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8)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通过讲述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孤独之旅,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课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的人生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生的孤独之旅,理解人生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寓意,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真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寓意人生的孤独之旅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寓意,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真谛。

4.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自己的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的孤独之旅的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物:_______情节:_______寓意:_______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课文的正确性和流利性。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教研活动说课稿课题:《孤独之旅》重难点处理方法重点: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人物形象,预设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以问题引领整体感知课文。

教法学法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自主合作探究流程及活动设计一、贴近生活,走进文本作者简介,《草房子》,故事链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要求:一不动唇;二不指读;三不回读;在6分钟内读完课文。

思考:1、写一句感受最深的话。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三、跳读课文,感受孤独1、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找出句子并分析。

2、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

3、文题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四、再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评价设计1、语言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分值评价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学生现有学习能力层次实行由低到高分值递增。

3、学习效果评价。

针对课时目标,设计适量的具有层次性的测试题,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效果。

教材结构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三篇文章。

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设置1.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把握“孤独之旅”的含义;3.品味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

学情分析学生学过短篇的小说,长篇阅读起来会稍有难度,时代久远,对于主题的理解理解太难,教师适当引导。

《孤独之旅》说课稿3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3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3篇《孤独之旅》说课稿1第一说教材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⑴《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⑵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学情分析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再次是教学目标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浏览课文,抓住__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能力目标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孤独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处理好它对人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特别对正处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所以我将)(3)情感目标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学会在孤独的旅途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独就是自我内心学会承受。

最后是教学重难点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__的行为脉络和主旨体现,所以我将重点设计为,理解“孤独之旅”的重要内涵。

难点:品味环境描写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所起的作用。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背景介绍《孤独之旅》是一部反映现代人心灵孤独与探寻的文学作品。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愈发增多,孤独感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

本作品的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入探索了人们在孤独中的内心世界,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心灵成长的旅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学习如何描绘孤独情感和塑造人物。

3. 引导学生思考孤独的意义,探讨如何应对孤独,实现个人成长。

三、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的背景、作者、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2.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写环境、心理活动等手段表现孤独情感。

3. 人物形象: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主题思想:阐述课文所表达的孤独与成长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孤独。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导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孤独话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

4. 讲解与引导: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如何应对孤独,实现个人成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孤独话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互相解答疑惑。

4. 分析课文: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孤独与成长的主题。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应对孤独,实现个人成长。

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6. 总结归纳: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学生的理解。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是曹文轩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少年杜小康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与挑战。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还能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材中的这篇文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情节引人入胜。

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的经历充满了波折,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人物形象鲜明。

杜小康从一个幼稚、脆弱的少年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的男子汉,他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

再者,主题深刻。

文中所探讨的孤独与成长的话题,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二、说学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孤独和成长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困惑。

在这个阶段,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孤独,勇敢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文中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而且,学生们的生活经历相对有限,可能对杜小康的遭遇难以产生完全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坚强意志,从而激发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理解他的成长历程。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孤独的内涵,以及孤独与成长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孤独之旅的说课稿

孤独之旅的说课稿

孤独之旅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

本文通过描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去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展现了少年在困境中逐渐坚强、成熟的过程。

这对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培养其坚韧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及小说主题的深刻内涵。

二、说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小说中的氛围和人物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1、自主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圈点批注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见解,提高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孤独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对孤独的思考。

(2)提问学生对孤独的理解,从而引出课题《孤独之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即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找出描写杜小康的语句,分析其心理变化过程。

(2)小组讨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4、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1)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段落,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的重要作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5)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孤独之旅,展现了作者对生活、人生和成长的思考。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以及体会课文的情感内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但同时,由于课文内容较为深奥,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结构,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课文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孤独之旅,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发。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课文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孤独之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之旅,以及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也开始逐渐深入。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一些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关注,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理解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分享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看法,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作者的孤独之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孤独之旅》说课稿5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5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小说。

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欣赏这些小说,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学会领悟文章主旨,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能做到快速阅读,梳理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由于本课是写少年成长的小说,着重点是成长。

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景物描写很多,而学生对其写作手法的作用无从把握,更加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表达,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

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

《孤独之旅》说课稿(比赛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比赛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比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孤独之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九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而《孤独之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通过对幼鸭和芦苇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草原上空旷和诗意的美丽。

本文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然的美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用文字描绘自然美景的方法,学习并能够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学习体会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自然的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自然的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优美的草原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描述,更好地感受自然的美。

4.音乐渲染法:通过播放优美的音乐,营造出一种优美、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然的美。

五、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做以下教学准备:1.准备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2.准备朗读录音材料;3.准备小组讨论题目和要求;4.准备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教学: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游览过的美景或者讲述一些有关自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和困惑,以及他在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挣扎。

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成长的心路历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的思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九年级学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也会遇到种种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教学《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己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抗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情感变化,感受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人生智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孤独之旅说课稿教案课件(通用11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教案课件(通用11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教案课件(通用11篇)教师是孩子驶入歧途的修正员,教案要体现概念和方法相似的知识。

用于比较难的知识。

教案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保证。

你写过教案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孤独之旅说课稿教案课件,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孤独之旅说课稿教案课件篇1教学目的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⑴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课文题目《孤独之旅》是编者加的,文章题目本身可以多种多样,它所体现的是作者的不同侧重点,比如,可以侧重于人物、可以侧重于情节或主题思想等。

节选的文章似乎可以给出不同的题目,例如:父与子、小康放鸭记;放鸭、放鸭之旅;成长之旅等。

那么,相比较于《孤独之旅》,课文的题目则侧重于什么呢?老师认为,是为了更加诗意化地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用其他题目都把文章坐实了。

只有“孤独”一词,本身是忧郁而诗意的,它与诗歌的浪漫特质相符。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与哲学家等,无不是在“孤独”中升华和创造的。

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孤独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命运”!但是,“孤独”虽是每个人都有,却又是非常抽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而曹文轩却用文字和他独特的风格,把“孤独”很好地传达了。

简介作家指导阅读: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

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他的主要作品有:《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其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

以诗意化的笔触和意境来表现一切,追求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了解背景《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孤独之旅 教案+说课稿+评课稿

孤独之旅 教案+说课稿+评课稿

孤独之旅教案+说课稿+评课稿教学目标:1、感受曹文轩诗意语言,品读文中美景。

2、品读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体会其刻画人物的作用。

3、品味主人公的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

教学重难点:1、跳读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小康放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品味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成长。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用《草房子》里的话设疑,导入新课。

二、师生同读(一)离家放鸭1、屏显:曹文轩《前方》中的话。

2、读课文第1段,思考杜小康离家的原因。

3、为什么他会感觉无奈?杜家那天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4、补充介绍《草房子》中杜小康父亲的放鸭计划。

(二)产生孤独1、屏显:曹文轩《前方》中的话。

2、在流浪中,有一个被他们称为最大敌人的东西紧紧地跟着他们,那是什么?3、人通常在哪些情况下最易产生孤独?杜小康的孤独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速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子或段落读出杜小康的孤独的,并说理由。

(三)承受孤独1、屏显:曹文轩《前方》中的话。

2、面对来自环境和精神方面的孤独,杜小康态度如何?3、你有什么好方法替杜小康消解孤独?4、再读课文,看看杜小康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四)感受成长1、杜小康长大了,这仅仅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2、跟着杜小康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3、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4、屏显:曹文轩《感动》中的话5、引用《草房子》里的话解疑。

三、拓展感悟1、同学们,作为独生子女的你,作为颇具优越感的你,如果有一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面对那份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的孤独时,你会怎样去面对?2、屏显:曹文轩《论孤独》中的话《孤独之旅》说课稿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上课的篇目是《孤独之旅》,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说课。

一、说学情《孤独之旅》是九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

《草房子》被誉为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

本单元选编的就是这样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孤独之旅》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我说课的课题是《孤独之旅》,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有章可循【析教材】《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恐惧、孤独到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有理有据【析学情】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是语文基础,通过本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两篇小说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知识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不同,适当的教学能帮助孩子把握主题。

有的放矢【说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我把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重点)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重点)4、理解小说的主题,感悟孤独中的成长。

(难点)独辟蹊径【说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演读、合作交流等方法为主,配合老师适时点拨来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课前我会下发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预习并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分钟)情景设置:本学期下旬,学校将开展主题为“闪耀青春·拔节生长”的艺术节展演活动。

我们班准备选用《孤独之旅》作为脚本,改编为舞台剧。

班级内需要编剧、导演、舞美以及宣传四个组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编剧:梳理故事脉络,拟定剧幕名称导演:把握心理变化,挑选剧本演员舞美:赏读环境描写,设计舞台背景宣传:创写宣传海报,激励少年成长各位电影人,我们一起出发创造吧!(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形式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二)任务一:梳理故事脉络,拟定剧幕名称(5分钟)将这篇文章搬上舞台,作为编剧你需要先分剧幕梳理出具体的情节。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说课稿精选5份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说课稿精选5份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孤独之旅》的说课稿

《孤独之旅》的说课稿

《孤独之旅》的说课稿《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文章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讲述了主人公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教法本堂课通过整体感知,情节领悟,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快速阅读,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朗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主人的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3、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说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

1、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在诵读中进入作品意境,理解主人公情感。

2、圈点批注法:圈点批注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对于知识来讲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3、自主学习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应该是自主学习在前,因此我预先设计了讲学案,学生自己完成,解决简单问题如:生字词、作家、情节等。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1、《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

2、这篇小说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在家庭变故后,随父放鸭,历经磨难,逐渐成长的故事。

3、教材地位:本文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学生理解成长主题和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说学情1、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但对于小说中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1 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12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杜小康的成长历程。

13 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21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 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的艰辛与美好,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32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珍惜亲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 分析杜小康的形象,理解其成长的意义。

12 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用。

2、教学难点21 体会小说主题的深刻内涵。

22 理解孤独对成长的特殊意义。

五、说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本的情感和语言魅力。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初步感知内容。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圈点批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七、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 以成长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引入课题。

12 简要介绍作者和小说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2 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

3、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31 找出描写杜小康的语句,分析其心理和性格变化。

32 小组讨论杜小康成长的原因和表现。

33 教师引导总结杜小康的形象特点。

4、探究环境描写41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段落,分析其作用。

第10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第10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第10课《孤独之旅》说课稿《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地位与作用这一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通过学习《故乡》一文,已经获得了人生的启示,了解了小说的文体特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并为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学习方法、学习侧重点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鉴赏小说的方法、人物的分析和问题的理解都比较肤浅,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分析训练,同时,现在的中学生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经历的苦难少,缺乏战胜恐惧、孤独的勇气。

根据此种情况确立以下的学习目标。

3、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品味小说意味深长、精美传神的语言。

⑵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快速阅读的方法,整体感知内容。

运用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结合小说三要素来梳理要点。

运用选择性阅读、美读的方法,动笔批注,揣摩品味语言。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4、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倡导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小说中一些典型的描写方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基于以上原因,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结合新课标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以“在情节与现实写照中分析人物,获得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整体感知、情节梳理,细节品位等情感拓展电脑感环节,运用快速阅读与选择性美读、利用课题巧解主旨、内引外联、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章对话,在体验、交流的课堂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孤独之旅》评课稿4篇

《孤独之旅》评课稿4篇

《孤独之旅》评课稿《孤独之旅》评课稿4篇《孤独之旅》评课稿1《孤独之旅》是长篇小说《草房子》节选,篇幅较长。

在初中课文是自读课文,一般老师们都是叫学生自己读自己感悟。

符盈老师却要用来上公开课,这无疑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没关系,这妹子就是这样爱挑战求突破敢创新的一个人儿!)第一感受:课件制作用心,教学准备充分。

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中间部分暴风雨背景音效,还是文昌中学同学求学生活的小孤独的照片,每一样素材都看出了老师的用心良苦,真真是饱含情感。

第二感受:教学重点突出。

这是长篇小说,仅是节选部分就有53段,这么长的课文就算读也要半节课。

怎么进行长文短教其实一直是很多语文老师头疼的课题。

符盈老师根据课文文体的特点,专注小说三要素的探讨。

即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情节作为检查课前预习的环节,略讲。

(因为本文的人物较单一,情节也单一,可由学生自行概括和把握)重点突出进行的是本文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赏析,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在符盈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文本的赏析中,找语段,朗读,点评,概括,很是精彩。

第三感受:感动。

语文老师首先应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这样他才能感化他的学生,让学生因受他的感染去爱上读书,爱上语文。

符盈老师的语言干净优雅,富有感情,极富感染力。

情境导入,朗读,描绘语境,每个听课者都被感染,学生在感动之余,就会有强烈的表达愿望。

这是很棒的一节课。

其实不出校门也同样可以收获精彩《孤独之旅》评课稿2翟老师执教的《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也是成长之旅,杜小康这个油麻地的富家子弟在家道中落后被迫与父亲外出放鸭,在放鸭的孤独之旅中逐渐成长,因此,在构思本文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字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成长”,一个是“孤独”。

孤独是客观存在的,成长是渐次发展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克服孤独的过程。

因为是自读课文,翟老师对这节课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淡化了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落实,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探人物、感受人物心理变化;悟主题,领会生命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案+说课稿+评课稿教学目标:1、感受曹文轩诗意语言,品读文中美景。

2、品读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体会其刻画人物的作用。

3、品味主人公的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

教学重难点:1、跳读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小康放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品味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成长。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用《草房子》里的话设疑,导入新课。

二、师生同读(一)离家放鸭1、屏显:曹文轩《前方》中的话。

2、读课文第1段,思考杜小康离家的原因。

3、为什么他会感觉无奈?杜家那天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4、补充介绍《草房子》中杜小康父亲的放鸭计划。

(二)产生孤独1、屏显:曹文轩《前方》中的话。

2、在流浪中,有一个被他们称为最大敌人的东西紧紧地跟着他们,那是什么?3、人通常在哪些情况下最易产生孤独?杜小康的孤独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速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子或段落读出杜小康的孤独的,并说理由。

(三)承受孤独1、屏显:曹文轩《前方》中的话。

2、面对来自环境和精神方面的孤独,杜小康态度如何?3、你有什么好方法替杜小康消解孤独?4、再读课文,看看杜小康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四)感受成长1、杜小康长大了,这仅仅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2、跟着杜小康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3、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4、屏显:曹文轩《感动》中的话5、引用《草房子》里的话解疑。

三、拓展感悟1、同学们,作为独生子女的你,作为颇具优越感的你,如果有一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面对那份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的孤独时,你会怎样去面对?2、屏显:曹文轩《论孤独》中的话《孤独之旅》说课稿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上课的篇目是《孤独之旅》,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说课。

一、说学情《孤独之旅》是九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

《草房子》被誉为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

本单元选编的就是这样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孤独之旅》写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关于成长的主题我们早在七下就已经接触过。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同,在幸福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同,推动成长的动力也不同。

“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的环境,是每个人或多或少要面对的问题。

让学生多了解别人的生活,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形态,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小说的鉴赏、人物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都比较肤浅。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受应试的影响,主要围绕三要素,过多地关注故事情节,标签式地分析人物,传统式地归纳主题,自己完全是局外人;同时,现在的中学生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经历的苦难少,缺乏战胜恐惧、孤独的勇气。

我以为,学习《孤独之旅》这篇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精神力量是首要的,而从文中得出自己的见解更重要,这就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

根据以上种种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的学习目标:1、感受曹文轩诗意语言,品读文中美景。

2、品读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体会其刻画人物的作用。

3、品味主人公的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

学习重难点:1、跳读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小康放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品味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成长。

二、说教法结合新课标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照学生的阅读需求,选择与学生同读的教学方法,紧扣关键词巧解主旨,适时引用作者的话,不断丰富阅读信息,撞击学生心灵,内引外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从而与主人公杜小康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在体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学法学习过程必须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走进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用圈点批注的方式体味推敲细节,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四、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目的的不同,他们的阅读感受也是不同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尊分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

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含着的情感,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文中的主人公和学生的年龄、家境极其相似,然而主人公所经历的那份特有的孤独,是我们的学生所未经历过的。

也正是那份特有的孤独让主人公成长了,完成了一次蜕变,成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读这篇小说,不仅要读懂主人公的一段心路历程,更要领悟孤独对于自己成长的意义。

鉴于此,我的整个教学设计将引用作者作品中的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动学生走进文本,一步一步推动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以“孤独”为主线,带着学生跟着杜小康,沿着他的足迹去体验孤独之旅。

教学分四个流程:离家放鸭-----产生孤独-------承受孤独------感悟成长,四个部分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

第一部分:走进课文,走近原作品,了解杜小康踏上孤独之旅的原因,缩近学生与人物的距离,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做铺垫。

第二部分:带着学生和杜小康一起去感受孤独。

第三部分:用文中两次描写杜小康的“哭”带动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哭”通常具有重新诞生前的灵魂受洗的象征意义。

我即是杜小康,杜小康即是我,让学生在感受杜小康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的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受到一次洗礼。

读书贵在感悟,而作品也贵在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悟出孤独之旅后的收获:突然觉得长大了,坚强了。

第四部分:小说源于生活,阅读小说还应回到生活中去。

引导学生带着文中人物的收获回到自己的人生之旅,读出自己。

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要勇于面对孤独,在孤独中成长。

期待这节课能让我的学生们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多多指导。

回归小说阅读本源关爱学生生命成长——《孤独之旅》课堂文化维度观课评课在听课前我做了这样几件事:一是阅读了李研老师赠送的《课堂观察》一书;二是对九年级学生目前小说阅读现状及其需求作了问卷调查;三是翻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光顾他在新浪的博客——“麦田”;四是审读了上课老师屈定香老师的教案。

首先,我拟出了如下“阅读需求”问卷调查:根据《孤独之旅》课前阅读需求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我确定了如下两张观察量表,一是课中观察,一是课后观察。

选择理由:小说教学一直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瓶颈。

在这次课前我们对九年级学生的小说阅读现状及其需求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有98%的学生表示自己爱看小说,但有89%的学生往往关注更多的是情节,真正静下心来深入品味的很少,这样难免流于浅阅读。

或许老师们会说,我们平时的小说教学,也注重了人物分析,比如,“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思考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但我觉得,这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人物特征分析上,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是什么,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而有86%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都表明了自己的阅读期待,希望能真正走进作品,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自我。

鉴于此,如何回归小说阅读本源,关照学生的阅读需求,便成了我们这次课堂观察的一个设计本观察就是想看看在课堂上老师是怎样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的,满足了学生的哪些阅读需求,多大程度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表:观察维度:课堂文化〃关爱研究问题:怎样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表:观察维度:课堂文化〃关爱研究问题:学生是否听清师生的声音?表三:观察维度:课堂文化〃关爱观察报告: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整堂课上,执教者始终在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力求使得教师、文本、作者、原著和学生五者间形成一种阅读共同体,并且前四者一直都是在为“学生”这一阅读主体服务,想方设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自我。

1、让教师说话:这是一篇4000多字的小说,且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作为小说,三要素加“小说语言”,这么多内容想通过一节课完成显然不太现实。

但在今天这节课上,屈老师把教学内容着眼在杜小康身上,通过文本的解读去认识一个在孤独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杜小康,这样就对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在上课一开始,屈老师就引用《草房子》的一段话,设置了一个疑问:是什么让我们同龄人杜小康“眼睛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师生共同走进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这一环节对教学内容作了横向的拓展,并引发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带着一种“精神预设”进入文本的学习。

从观察量表二,我们可看到,屈老师在整节课上就像《子午书简》的主持人,不断适时地引用作者的话、原著中的故事,丰富阅读信息,撞击学生心灵,为学生铺设合适的“台阶”,引领同学们一步步深入文本,更提升了小说的主题。

在这堂课上,教师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结论的提供者和裁判员,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从观察量表三的调查问卷中,“这节课老师的讲解,你听清楚了多少?”,有 %的同学听清了全部,有 %的同学听清了大部分,只有 %的同学听清了约一半;“这节课老师的提问,你听清楚了多少?”,有 %的同学听清了全部,有 %的同学听清了大部分,只有 %的同学听清了约一半。

可见,在这堂课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而且已融入了作品中,把自己当做了文中的主人公“杜小康”,走了一趟“孤独之旅”、“成长之旅”。

试问,如果屈老师课下没有读过《草房子》,没有读过《前方》,又怎能如此恰到好处地挑选出这么经典的几句话?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可扪心自问,我的内功扎实吗?在反省的同时,从观察量表三的调查问卷中“体现对学生的关爱行为”一栏还有个现象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此类公开课上,老师最怕的就是冷场。

若遇到全体学生的沉默,上课老师往往就沉不住气。

若处理不当,则很有可能使教学在此处搁浅。

对此,老师万不能急于求成,切忌直述己见!此时的沉默,很有可能酝酿着学生深入的思考和发现,教师应该允许课堂短暂的沉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