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2篇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9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 48 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二.课文阅读:1,配乐朗读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问题 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生共同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问题 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 3 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朗读问题 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4,幻灯片出示课文心情的脉络5,朗读课文 4. 5. 6 段第二课时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 4 段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第1 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 齐声朗读课文第 4 段,品味其写景特点(二)诵读鉴赏第 5 段(仿照第 4 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 组讨论后回答)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5. 齐声朗读第 5 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三)诵读、鉴赏第 6 段1. 齐声朗读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 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4. 师生共同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 2 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5. 齐声朗读第 6 段,体会其特点四、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五.(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l .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l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l .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l .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附录、“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6、“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7、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 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荷塘月色》说课稿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荷塘月色》。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听万籁,独享自由——《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初读感知,以声音描写为线索,梳理文本思路。
2.由景及情,通过虚实结合的声音描写,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并感受比喻、通感等修辞激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的效果。
3.对比声音描写的实写部分和虚写的部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目标2、3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语出王建《十五月望月》)……古人笔下的月色是那么的美好而又多情。
其实,月色之美不仅能看得见,还能听得见。
比如辛弃疾就曾说:“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另外,还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
夜晚视觉不若听觉,写夜景的文章中自然有许多关于声音的描写。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循文觅“声”,探寻作者在荷塘月色下的独特心境。
活动一:寻文觅声,按顺序,找出描写声音的相关语句。
明确: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彷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轻轻推门进去,什么生息也没有。
活动二:因从真实/虚写的角度,将描写声音的相关语句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表现特色。
预设:A 实写环境(衬托)—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课程内容
朱自清简介与《荷塘月色》创作 背景
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荷 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美景呈现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 色美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感受。
作品鉴赏与写作指导
课堂互动与拓展阅读
分析《荷塘月色》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和写作练习 。
该课件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观 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学 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程目标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荷塘月色 》一文的基本知识点,了 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 景。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 析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审 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 和文学之魅力,培养热爱 自然、热爱文学的情感。
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REPORTING
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用 词精准,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
节奏感强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排比句 和对偶句,使得语言富有节奏感。
诗意盎然
朱自清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的修辞 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意。
结构特色
层次分明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展 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如小组讨论、角 色扮演等,鼓励学生拓展阅读朱自清其他 文学作品。
PART 02
荷塘月色的主题分析
REPORTING
主题解读
荷塘月色主题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 表达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 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主题内涵
荷塘月色所蕴含的意境深 远,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 思考和感悟。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一)细读课文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赏读第5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第6自然段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六)课堂小练笔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七)布置作业《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2一、关于教学对象本课文教学对象为中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 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 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 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 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 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 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 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jū)。 •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 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课文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 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 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 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 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 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 法忘却。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段落和句子、词语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夜晚更加寂寞。
寻预 疑学
不静
求静
淡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 独处 的 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静谧 喜 悦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得静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用他夫人陈竹隐女士的话说,大革命失 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 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 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 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 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 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 和主义。他还没有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 着妻子儿女一大家。由此可以看出,作者 只是想用超然尘外的中和主义来派遣解脱 自己的不安和彷徨。
荷塘月色(优质课一等奖)

荷 塘 月 色
美 是 一 服 麻 沸 散
• 1、品析文本结构的起承转合,感知 散文构思的艺术魅力;
• 2、圈点批注文中精彩语句,剖析写 景部分修辞群的表达效果。
意之所起 事之所承 思(事)之所转 情之所合
记事为形, 写人为神; 写人为主, 抒情次之。
兴之所起 景之所承 思(景)之所转 情之所合
博喻 : 喻体:明珠、星星、美人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
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例如: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 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 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 官(视、听、嗅、味、触) 用比喻的形式沟通 起来的修辞方式
拟人
如流水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
荷 塘
中洗过一样,又像笼
着轻纱的梦
朦
上
月光又像画在荷叶上
的
月 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胧 优 雅
杨柳的倩影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有人说读《荷塘月色》,读到 了诗意、流动的美;有人说读《荷 塘月色》,读到了作者对自由的渴 望;有人说读《荷塘月色》,读到 了作者的痛苦与挣扎。你怎么看? 谈谈你的想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
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
叶子,叶子中间还有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 些白花,有的开着,
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有的还没开。风吹过,
荷塘月色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中学语文课程设计的一节关于《荷塘月色》的文学阅读课,旨在通过对这篇古文课文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掌握古文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3)能够从课文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素养。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品味;(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人文关怀的情感体验;(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师生共同阅读,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和主题归纳的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
然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问答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荷塘是什么样的?月光下的荷塘有什么不同的美感?二、文本阅读(1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荷塘月色》,并进行适当的语音语调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情感。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然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认识和思考。
三、文本剖析(10分钟)1.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的情节、语言风格、意境等要素,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借用月色与人生相比,传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和情感?2.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 (6)

本文的写作线索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经线: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 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情景交融,写景为抒情服务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圆形
结构
赏
失
四
宁
周
静
出家门
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寻
踱
宁
小
静
路
得宁静
观荷塘
全文小结: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3、文章的第五段写了什么?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
4、文章的第六段写了什么?
(1)本段写荷塘四周环境,跟第二段 相照应。 (2)重点写树。 (3)写作思路:总写树之多----树色 ----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 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 声。
5、作者最终获得了平静吗?从文中哪些语句中 还可以捕捉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 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 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 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 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 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 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 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 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 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 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省优质课一等奖《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省优质课一等奖《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荷叶,荷花,荷香,流水)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
二《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二《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叠词的精心选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不宁静"的原因,欣赏荷塘的美景,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自主思考、师生合作欣赏散文中荷塘的幽静雅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探寻作者的精神家园;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梳理明暗两条线索,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适时点拨。
一、导入请同学们听一段旋律,脑海中想象画面。
师:随着优美婉转流淌而出的旋律,一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作家朱自清用他那清丽淡雅,轻灵俊秀的文字展现了轻纱一样的月色,娉娉婷婷的荷花,荷塘有幸,曾抚慰过一颗不羁灵魂的躁动的心,明月有情,曾朗照过一段半喜半忧的朦胧意境。
今日就让我们来品一品那娴静的荷塘,淡淡的月色吧。
二、诵读感知(一)配乐默读,感知文本之美。
学生活动:听音乐,默读全文,圈出读不准的字音。
思考文章的写作思路。
1.学生齐读:字音识记:①煤屑( ) ②沾裳( ) ③蓊郁( )④踱着( ) ⑤弥望( ) ⑥袅娜( )⑦敛裾( ) ⑧颤动( ) ⑨脉脉( )⑩酣眠( ) 参差( ) 媛女( )2.学生思考文章写作思路并回答。
明确:按照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
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明线游踪: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二)快速阅读,感知情感变化。
学生活动: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并感知其情感。
问题: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中心情有没有变化?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回答。
预设:不宁静——觉得自由问题:为什么不宁静?白天为什么不自由?明确:适时引入作者及背景知识。
部编版新教材《荷塘月色》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一、自主思考以下问题 •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 2、本文4、5、6段是如何写荷塘 、绘月色的?
• 3、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 二、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 2、本文4、5、6段是如何写荷塘、
绘月色的? • 3、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 三、展示成果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泻 洗
浮
荷塘月色
笼
画
3、作者的情感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好了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业:
体会本课的写景手法,在以后
的写作中善于运用。
荷 塘 月 色朱
自 清
荷塘月色
蓊蓊( )郁郁 弥( )望 踱( )步
袅( )娜( )
曲曲( )折折 歌曲( ) 一脉相承 ( ) 脉脉含情( )
宛( )然 霎( )时 刹(
)那 单薄( )
梵( )婀( )玲 峭楞楞( ) 桂棹( ) 媛( )女
பைடு நூலகம்
鷁( )首敛裾( ) 纤( )腰 纤( )夫
荷塘月色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

一 初读课文
解决字词
朗读
二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大部分: 一(1): 观荷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主体) 1、(2、3节)荷塘的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独处妙
处。 2、(4、5节)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 3、(6节)再写环境:一幅寂静、朦胧的月色图 三(7):联想述志(结尾)
2、第3节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第二层
1、第4节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
( 荷叶 )田婷田婷舞出女水的很裙高(比像
喻)
月 下
零星 ( 荷花 )
袅娜(拟人)
明珠 星星 美人
静
的
缕缕 ( 荷香 )
幽
荷
渺茫的歌声似的
雅
塘
(通感)
( 荷波 )一道凝碧
三 赏读课文 体味妙处
文眼
心里颇不宁静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 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 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 欲排遣苦闷之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1、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 3、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分析第一层
1、第2节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 象。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王伟我想我是幸运的。
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2009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
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
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
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
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
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
《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13.《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习、了解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从结构、情感、语言等各方面进行赏析,领悟文章诗情画意般的意境。
二、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体会作者在时代重压下依然不放弃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追求的美好情操。
学会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把握鉴赏抒情性散文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从文体角度把握课文。
首先应理清散文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其次,要注意体会文章情感,领悟文章诗情画意般的意境。
最后,品味文章优美清丽的语言,体会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当然有利于状物传神,但是对学生而言难以产生直观性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各方面挖掘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韵味。
二是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一代知识分子普遍产生了悲愤、彷徨的复杂心理包括作者人生的坎坷、曲折,都在文章中有所流露。
了解了这些背景,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在描绘美好景色时流露出难以排遣的哀愁.也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文章赏析法【教学过程】导入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荷塘月色》。
活动一:走进作者首先,让我们共同了解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h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我想我是幸运的。
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2009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
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
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
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
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
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
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感、炼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学生不仅轻松,而且学有所得。
也正因此,在最后专家点评时王娅老师对这点给予了肯定。
教材只是载体,真正想学生所需,授学生以“渔”才是目的。
一招要领——多读日常教学中,我会因声音不美而羞于读,会因急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懒于读。
而这次比赛几乎每堂课都有朗朗书声,每一次听台上师生读书都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交谈。
此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贾会彬老师教《小狗包弟》时,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背,感情把握到位,惨烈而温情的气氛在他的诵读声中被成功营造。
徐群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声音浑厚,范读原文和一次范背《最后一次演讲》震撼人心,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用温柔甜美的声音创设的月下荷塘优雅宁谧的意境让全场众多老师陶醉。
读书声与讨论声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批主角——学生课堂,要的是老师一个人的精彩还是学生的热情?答案不言而喻。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当《荷塘月色》一课在内容上我无法突破时,我想到的是教学策略的调整。
用一个问题统领一段内容,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总能碰撞出闪亮的火花。
参赛课中这点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三名开封赵红颜老师执教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其精彩几乎盖过老师,师生表现相得益彰,非常动人。
日常教学若能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最佳状态,激励发散式思维,往往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和谐。
一点注意——点评方式多样化从古至今,我最佩服的老师是孔子,因为孔子最懂因材施教,最擅长精准评价。
所以,我特意留心了此次比赛过程中教师的点评语言。
大凡遇到千篇一律说“不错”“很好”“请坐”,或者不置可否的点评,学生的反应会很冷淡,以至于课堂气氛陷入尴尬。
而有些点评就让人感觉很温暖。
比如欣赏性点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少年情怀总是诗”“你的积累很丰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比如补充式点评,不仅可以显示老师的博学多才,有亲和力,也可以让学生乐于交流表达,让师生的互动成就课堂的精彩。
两个误区通过参赛,我个人认为少数参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知也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过多的图片、音乐对课堂的充斥,会大大冲淡了语言的文学味道。
第二,合作探究的误区。
少数教师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领会其实质。
比如,学生讨论时,教师缺场或蜻蜓点水地参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化,呈现随意性。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
个人一直认为,优质课不应该是“作秀课”,它应该是一件美的艺术品,何为美?美学上的解释就两个字——和谐。
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自然流畅,和谐融洽,我想这该是课堂的本真状态吧。
以上只是个人一孔之见,期待和诸位老师商榷。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流水)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
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
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
(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
”(指导舒缓朗读)(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
(读出荷花的迷人)(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
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
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
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
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
流在荷塘,流在心上。
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
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
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
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