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脉络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脉络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厥阴病本证一、厥阴寒热错杂证(一)乌梅丸证【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乌梅丸原方原量】: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主症】: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吐蛔),腹痛,时发时止,与进食有关,肢厥脉微。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原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反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原方原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机】:胃热脾寒,寒热格拒。
【主症】:食入即吐,下利便溏;可伴见口渴,口臭,食少乏力,腹胀腹痛,喜温按等。
【治法】:苦寒泄降,辛温通阳。
(三)麻黄升麻汤证【原文】: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原方原量】: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去心,六铢)桂枝(去皮,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寒凝是肝血虛之果 ❖肝內寄相火,大辛大熱之品恐擾動肝火 ❖平素營血不足感寒致血脈運行不暢亦可用之,故仲景
首冠“手足逆寒”。
本證亦可視為營血不足致營衛不和,故仍以桂枝 湯為方祖化裁。
原文378: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 主之。
❖ 提要:肝寒犯胃,濁陰上逆的證治 ❖ 分析: 幹嘔—肝寒犯胃 吐涎沫—胃陽不布 頭痛—頭巔頂痛,寒邪循經上逆 ❖ 治法:同陽明、少陰 ❖ 鑒別:
原文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 吳茱萸生薑湯。
❖ 提要:肝血虛寒凝致厥的證治
❖ 分析: 手足厥寒-寒厥之征 血虛寒凝,血脈失運 脈細欲絕 推之應有四肢關節痛、麻木
❖ 治法:養血散寒,溫經通脈-當歸四逆湯 (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
內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吳茱萸生薑
❖ 鑒別與啟發:
臨床意義:因厥熱往來是陰陽勝複,正邪相爭的 反映,為此通過厥、熱、利三症的內在聯繫,可 以推論正邪鬥爭,陰陽消長,指導辨證論治及疾 病的預後,參考336、342條原文。
原文336: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複 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 自愈。
原文334: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 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 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複熱四日,厥 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 膿血。
原文342: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複厥五日,其病 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 提要:上述四條原文以厥與熱多少推論正邪消長。
❖ 分析:
厥五日 336 熱五日
相等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二、寒格吐利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 359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 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主之。
【提要】上热被下寒所阻格,呕吐下利的证 治。
【解析】359
食入口即吐 上 治法 热 (呕吐频剧) 下 便溏泄利 医复吐下 寒 寒 误施吐下 格 伴脘腹痞胀 寒 黄芩 苦寒泄降 黄连 以清上热 心烦、口苦 热 舌淡苔黄腻 阻 方剂 脉虚弦数等 格 干姜: 温中散寒
管炎,慢性结肠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
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一、厥的概念及病机 【原文】 337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 手足逆冷者是也。 【提要】论厥证的基本病机及证候特征。
【解析】
阴阳气? 阴阳气不相 顺接便为厥 基本病机 阴阳气为什么不相顺接?
凡厥者 厥者,手足 逆冷者是也 【鉴别】 证候特点 阴阳气不相顺接为什么 会出现手足逆冷?
临床应用】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泄泻、痢疾、消渴、带下、崩漏、 不孕症、不育症等,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现代临床化裁,用于胆蛔症、蛔虫性腹痛、蛔虫性肠梗阻、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 合征、慢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荨麻疹等 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胆蛔症及肠蛔症,安蛔止痛效果确切,且汤剂效果优于丸剂。 加入槟榔、川楝子或苦楝根皮,可增强驱蛔效果。 久泄、久痢,既可用丸剂或汤剂内服,还可煎汤保留灌肠。 泄痢较重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罂粟壳; 脓血较多,加白头翁、秦皮; 里急后重明显,加枳壳、木香、山楂炭。
一、厥阴病提纲 【原文】 326 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提要】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提纲。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厥阴含义在六经中医,厥阴有经藏两层意义。
厥阴经包括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厥阴藏则包括足少阴肝藏与手厥阴心包藏。
厥阴与六气之風木对应,位在东北,处太阳与少阴之间。
足厥阴肝又与五行之乙木相配,位在东方;手厥阴心包则与相火相配,位在南方。
足厥阴肝与足少阳胆相表里,胆与五行之甲木相配;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相表里,心包与三焦均与五行之相火配。
在治方医学里,心包与心合一,即形上与形下统一,神与形合一。
火亦无君相之别,只有火热之分,火为本,热为其用,且不与心配,而与肺焦相配,其中,肺为地二火藏本体,三焦为天七热腑气用。
二、厥阴病含义纵观《伤寒》之厥阴病,类分可三。
其一,厥阴風木病,主要病证是下利,呕吐,或哕,显然,此为脾胃病,而非肝病,其病因多为少阴病产生之寒邪,兼有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以致协热而利。
其二,厥病,即四肢厥冷病,显然,此非肝病,亦非胃肠病,而是手足少阴病,即心肾为病。
此类条文基本与厥阴肝或厥阴風木无关,应该列入少阴篇为宜。
从326条之提纲条文来看,《伤寒》之厥阴病,似乎并未包括厥病,因此,厥病之条文,很可能是从少阴篇错编进厥阴篇。
其三,厥阴風木病与厥病并发之病,即既有手足厥逆,又有呕吐或下利。
此类条文,既可归厥阴病,亦可归少阴病。
在治方医学里,風木病,是指脾胃病,厥病,是指心脉病。
从《伤寒》之厥阴病,可以得到证明,治方医学之藏腑五行配对(包括五藏配在地五行为太极本体,五腑配在天五行为阴阳气用),与《伤寒》之临床经验完全吻合。
三、厥阴病治方医学辨解六经之厥阴含义有二,一是五行之厥阴風木,二是五藏之厥阴肝。
在治方医学里,东方風木不与肝胆配对,而与脾胃配对,其中,胃肠为天三風腑,脾为地八木藏。
因此,脾胃从中央枢机之地位,回归东方生化之机。
肝胆回归西方,与燥金配对,其中,肝为地四金藏,胆为天九燥腑。
在治方医学里,前述《伤寒》之厥阴風木病,就是脾胃病,主要病机在胃腑,主要病因寒邪,兼有燥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
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
必死。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
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
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致厥。 治则:清上温下扶正安蛔(寒温并用) 方药:乌梅丸
脏厥——肤冷(厥甚),其人躁无暂安时——真阳 ( 少阳提纲证) 大虚,脏气将绝,心神浮越,肝木乘土
静而复时烦——肠寒蛔上入膈 上扰——烦 须臾复上 不上扰——不烦
蛔厥 得食而呕又烦——蛔闻食嗅出 (有 (胃热气逆) 胃热 提纲 肠寒 常自吐蛔 —— 又吐蛔史 证) 蛔虫 手足冷—— 上热下寒,蛔虫常扰,气机逆乱, 常扰 阴阳一时不能接续或阳气被郁 治法 脏厥——回阳救逆 回逆汤加减 蛔厥——寒温并用清上温下,扶正安蛔
三、证型及病机(两种分型意见) 1、上热下寒证:以蚘厥为代表 病机:水不涵木,肝气横逆,乘脾犯胃 治则:土木两调,清上温下 方药:乌梅丸 2、(其他上热下寒证) 厥热胜复证: 三阴是属正邪搏争的 (阴阳胜复证): 最后阶段,阴尽阳生 (阴阳交替证): 寒极生热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病势不定”——正邪 搏争互有胜负,而为厥热胜复证。
4、厥阴肝与脾胃关系密切。
肝气条达,疏泻正常脾气升发,肾 气下降,正常运化受纳完成水谷的 运化消化吸收,化生气血,肝气不 舒则肝不升、胃不降,则出现运化 失常胃气上逆之下利呕哕等证(即 呕哕、下利均归于厥阴病下)。
二、厥阴病病因 1、传经: (1) 从少阴传来:互为表里,病变可 相互转化。若病人素体阳虚,病入少阳热 伤肾阴,水不涵木、水不络火而病入厥阴。 A、“入则厥阴,出则少阳。”少阳失 治误治,病邪内陷,成厥阴病(由表传 里)。 B、“素体阴虚病入少阴,热伤肾阴 不能滋水涵木”病传厥阴。
气上撞心——肝气上逆犯胃
心中疼热——肝火上逆犯胃 饥而——胃热熏灼犯胃 不欲食——肝气束脾、脾寒不运上ຫໍສະໝຸດ 热 下肝木 乘土 胃热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导读厥阴病证,是指病至厥阴,机体阴阳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所表现出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临床证候。
为六经病证的较后阶段。
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阳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人厥阴;三为转属;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
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厥阴病提纲证【原文】厥阴之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条文解析】厥阴属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参与脾胃运化机能。
若邪入厥阴,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之证。
因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故而消渴;厥阴之脉挟胃,上贯膈,胃热循经上扰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土被木伐,脾气虚寒,失于运化,则不欲饮食;脾虚肠寒,蛔虫上窜,故食则吐蛔。
本证属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法。
若医见上热而误用苦寒攻下,则更伤脾阳,使下寒更甚,而下利不止。
本条概括了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发病易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特点,故可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厥阴病本证一、寒热错杂证【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59)【条文解析】伤寒,泛指外感病。
本自寒下,是指平素本有脾胃虚寒下利证。
本虚寒下利而复感外邪,治当先里后表或表里兼顾,医者不察虚实,反用吐下之法,不仅使脾胃阳气更伤,下利更甚,且易引起表邪内陷,入里化热,邪热被下寒所格拒,形成了上热下寒证,上热则胃气不降,故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故下利。
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则寒热格拒得除,呕利自止。
【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黃升麻汤主之。
(357)【条文解析】伤寒六七日,有表证未解,而部分邪气入里成实的可能,此时当遵守表里先后原则进行治疗,表证未解者,当先解其表,表解后乃可攻里。
厥阴病篇5课件
【原文】(381)
【原文】(381)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 部不利,利之即愈。
【提要】
哕逆实证的治则。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哕 ——胃气上逆。 腹满 ——邪气内阻,气机壅滞。
【治法】
视其前后——察大小便。 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审证求因,随证施治:
小便不利:水湿内阻,当利小便,用五苓散类。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当通大便,用承气汤类。
【原文】(376)
【原文】(376)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 自愈。 【提要】 痈脓致呕的治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二、辨哕 【原文】(380)
呕家有痈脓 ——内部有痈脓导致呕吐。 不可治呕 ——呕吐是痈脓的出路。 脓尽自愈 ——治当因势利导,令脓排尽则呕有 自愈之机。
二、辨哕 【原文】(380)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 其人外气怫郁①,复与之水,以发其汗, 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词解】
外气怫郁:外气指体表之气,怫郁即 郁遏之意, 指肌表无汗而有郁热感。
【提要】 误治伤阳,胃寒致哕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伤寒大吐大下 ——损伤中阳,正气极虚 外气怫郁 ——表气被郁,可见面赤,无 汗等证 复用水法发汗 ——阳从汗泄,中阳更虚, 胃寒气逆 因致哕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泄浊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379)
【原文】(379)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提要】 厥阴病转出少阳的证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释义】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肤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阴证见矣。
所以少阳不解,传变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阴阳消长,大伏危机。
兹以阴阳从化,厥热胜复之微旨,详发于篇中,俾临证者,诊治有要道焉。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此条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为阴尽阳生之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阴热化而耗水也。
厥阴之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
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膈中,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
饥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则动蛔而吐,故虽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
夫消渴多饮,饥不能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若更以厥阴热气,挟蛔撞疼,误认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
【集注】成无己曰: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则成消渴者,以势甚能消水故也。
又张卿子云;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可比也。
魏荔彤曰:此申解厥阴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证,以禁误下也。
伤寒之邪,传入少阴,为里中之里,乃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
阴尽处受邪,无所复传,却同少阳为升降之出路。
少阳无下法。
厥阴阴邪亦无下法,下之为误可知矣。
首标「消渴」二字,凡热必渴,而寒湿隔阻正气,亦有渴者,然其渴虽欲饮水,必不能多,未有渴而饮,饮而仍渴,随饮随消随渴。
若是者消渴为传经之热邪,传入厥阴无疑也。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痛。但常治常犯。后又病发心绞痛伴上半身燥热汗出, 膝以下寒冷如冰,诊为厥阴病,治以乌梅丸原方。获 意外之效,非但上热下寒痊愈,心绞痛亦明显好转。
辨治思维提示:
治心心病不愈,活血绞痛不止,问题在哪? 中医诊治冠心病,不应只着眼于活血化瘀; 厥阴亦属心包络,乌梅丸亦为治心病之方;
厥阴寒热错杂证——病证分析
“又主久利”的启示意义是什么?
开拓乌梅丸的临床治疗思路(非专治蛔方)。 “久利”之“久”字的辨证意义。凡久病一般病机复
杂,寒热错杂,虚实兼夹,正应乌梅丸之治。 主药乌梅的主治意义。主药酸味入肝,病证上热下寒,
故柯琴主张用此方治厥阴提纲证。
厥阴寒热错杂证——临床运用
厥阴寒呕证——病证分析
• 【原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 【释义】
干呕 吐涎沫
肝寒犯胃寒浊上逆
头痛
肝经寒气循经上逆
厥阴寒呕证——方药分析
吴茱萸: 温肝散寒、降浊止呕 生 姜: 温散寒气,和胃止呕 人参、大枣: 补虚以强运化,寒浊无从内生
厥阴寒呕证——临床运用
1.高血压病误治案(吴茱萸汤主治)
一妇女高血压,眩晕呕吐,前医诊为肝阳上 亢,用天麻钩藤饮,愈潜血压愈高,后据舌淡苔 白,手足逆冷,用吴茱萸汤6剂眩晕止,20余剂血 压降。
辨治思维提示: 高血压不可等同于肝阳上亢。(中西医结合带来的弊病)
辨治思维提示: 异病同治-热利,附件炎,乳腺炎,眼结膜炎 (肝经热毒循经,或者横逆,或者上攻,或者下注)
厥阴寒热错杂证——病证分析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所以看到厥阴证,手足四逆的时候,心脏一定衰弱了,因为心血不足,肝又不受血了,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到了少阴没有好,所有的病毒会进入厥阴,这是人体最后一道关卡,人身上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像现在的急性肝炎、从饮食来的或输血来的,病毒随着血就到肝裹面去了,肝能把血里面的毒代谢掉,把脏的排出去,因为五脏六腑所有的血通通会进入肝,从肝的静脉出来,再到胸腔再交换,厥阴证里面方子不多,轻微的有用到皮肤表面,重病的时候,汤方一样,只是剂量加重,像冻疮,热水敷都没有用,因为老是表热但里面仍是冷的,用「当归四逆汤」,能从脚指头发热出来,因为有新鲜的血进入了。
到了最后很危险的阶段,人的免疫系统会出来相抗,就是肝脏的血会出来相抗,因为里面很深的地方,赢的时候病人会发热,输了病人就昏迷过去了,所以寒热并见,而且可以看到很多昏迷的现象,因为完全在血里面,东西淤积在肝里面,结果造成血液循环产生障碍,所以有昏厥的现象。
三四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太阴影响到中焦,少阴影响到下焦,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上焦都冷掉了,肠胃里面都冷掉了以后,里面没有消化的能力,没有抵抗力在里面的时候,人吃的东西里面的寄生虫就开始躲在身体里面,因为肠胃常年不好,没有办法把它消化掉排出去,虫卵就在身体里面生成虫,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寒热并结,通通列入厥阴证,所以到了有虫的阶段就会看到厥阴证。
中医小儿科中望诊上,唇上有白点,很整齐的排列,眼睛下方稍微黑黑的,脾开窍在唇,有白点代表中寒,上面有黑黑的代表上热,寒热并结了,有虫的时候腿上的「虫区」(百虫窝)会有压痛点,病人的症状消渴,就是上焦有热,热在上焦所以口渴,气上撞心,热气往上冲,因为热气被下面的寒顶上来的,心中疼热,感觉胃里面辣辣的很烫,好像吃到大蒜一样,饥而不欲食,肚子感觉到饿,却吃不下东西,代表脾脏的功能还在,但是胃里面不好了,虫在里面所以吃不下去,食则吐蚘,因为东西吃下去,虫也在吃,下之,利不止,本来就是肠胃比较寒了,如果攻下,就下利不止了,就更危险了。
五章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020/11/1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经络: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生 理
脏腑: 心包和肝
概 况
① “两阴交尽”是谓厥阴;
②阴尽阳生,极而复反;
生理特点 ③风木之脏,性喜条达;
④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
2020/11/1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2020/11/1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一、蛔厥及久利证(乌梅丸证)
【原文】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 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 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 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共同点
脏厥与蛔厥的鉴别
脏厥
蛔厥
皆为厥证,都可见脉微而四肢厥逆
病机 不 证候 同 特点 点
真阳虚衰,阴寒内盛
脉沉微欲绝似有似无,四 肢厥逆程度严重、至七八 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持续发作、进行性加重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
脉沉伏不显,肢厥程度较轻,呈 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呕吐,多因进食而诱发, 有呕吐蛔虫史
胆蛔症及肠蛔症,安蛔止痛效果确切,且汤剂效果优于丸剂。 加入槟榔、川楝子或苦楝根皮,可增强驱蛔效果。
久泄、久痢,既可用丸剂或汤剂内服,还可煎汤保留灌肠。
泄痢较重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罂粟壳;
脓血较多,加白头翁、秦皮;
里急后重明显,加枳壳、木香、山楂炭。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
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
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后才叫厥阴。
“厥”就是阴之极也。
从疾病发展上来看,它的阴盛又强于少阴,所以叫厥阴。
厥阴既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又是一个变化的开始。
古人说:“阴之极也,阳之始也。
”疾病发展到了极盛的时候,阴寒之邪的总体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它就衰。
盛极必衰,这是一个辩证的客观规律。
这时候衰落的阳气往恢复的方面发展,是阳由衰而恢复。
阴寒到盛之极就会变衰,阳气到衰极的程度就变恢复。
厥阴属于肝,厥阴的阴气极盛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小阳之气在里孕育着。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最阴寒的极点里已经伏藏着少阳。
少阳就是很幼稚的小阳。
阳气来复,也就是少阳之气的来复。
按一年四季来讲,冬天寒冷,等到冬至以后,见到甲子,甲子夜半起少阳,阳始生谓之少阳,也是先从少阳之气开始的。
这是从理论上,解释阴阳表里的关系。
同时,厥阴本身就有火。
古人把肝和肾里的火叫龙雷之火,肝火叫雷火,肾火叫龙火。
朱丹溪把它们叫相火。
因为心火叫君火,所以三焦、肝、肾的火叫相火。
相火是属阴的,君火是属阳的。
厥阴有寒的时候,相火郁而不伸,等到了少阴阴寒之气衰的时候,它的相火郁极就要发作了,出现热证。
厥阴病是个寒至极点的病,又是一个变化的条件。
阴至极点就要生阳,就是和它相表里的少阳。
它本身的相火有时候也要发作,厥阴病就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一系列的发病情况,这就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的特点。
它和少阴病不一样,少阴病本身就有水火,阴虚的有火,阳虚的有寒。
到了厥阴,它就有两极转化,由寒能变热,由热还能变寒。
阳气的恢复也不一样,有强有弱,这就构成了厥阴的病态。
阳气恢复太过,就变成热证,叫复而太过。
也有阴寒还挺盛,阳气太弱的。
当然也有阴阳平和,病不治而自愈的。
阴寒是和阳气互相影响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如影随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பைடு நூலகம்
12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临床应用】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泄泻、痢疾、消渴、带下、崩漏、 不孕症、不育症等,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现代临床化裁,用于胆蛔症、蛔虫性腹痛、蛔虫性肠梗阻、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 合征、慢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荨麻疹等 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胆蛔症及肠蛔症,安蛔止痛效果确切,且汤剂效果优于丸剂。 加入槟榔、川楝子或苦楝根皮,可增强驱蛔效果。
久泄、久痢,既可用丸剂或汤剂内服,还可煎汤保留灌肠。
泄痢较重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罂粟壳;
脓血较多,加白头翁、秦皮;
里急后重明显,加枳壳、木香、山楂炭。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3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三、治疗概况
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乌梅丸
正治法 寒证
寒厥证养血散寒法--当归四逆汤 厥阴肝寒证宜暖肝散寒--吴茱萸汤
热证 ——清热凉肝解毒 白头翁汤
禁忌: 随证而论,如热证、实证,禁忌发汗、温补法;
虚证、寒证当禁忌发汗、涌吐、清下诸法。
预后 病情重危,预后凶险
病重势不危,预后尚好
治疗 急救回阳散寒,四逆汤类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乌梅丸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0
乌梅丸方义分析:
蛔得酸则静
君 乌梅 味酸制蛔 使蛔静而痛止
温 脏
细辛
温脏散寒驱蛔
袪
臣
川椒
辛温 蛔得辛则伏
寒 益
气
附子、干姜、桂枝-辛热温里祛寒 养
佐
黄连
黄柏-苦寒清热,蛔得苦则下
共同点
脏厥与蛔厥的鉴别
脏厥
蛔厥
皆为厥证,都可见脉微而四肢厥逆
病机 不 证候 同 特点 点
真阳虚衰,阴寒内盛
脉沉微欲绝似有似无,四 肢厥逆程度严重、至七八 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持续发作、进行性加重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
脉沉伏不显,肢厥程度较轻,呈 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呕吐,多因进食而诱发, 有呕吐蛔虫史
四、预后及转归 厥阴虚寒的预后及转归
阳回正复,则病退向愈。
阳复太过,脏邪还腑,转出少阳;或变为邪热等。
阳亡阴盛,或阳亡阴竭,皆预后不良,多属死证。
原文326—381,共55条;涉及方剂12首。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4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病提纲 【原文】 326 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提要】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提纲。
食入口即吐 上 治法
(呕吐频剧)
医复吐下 寒 便溏泄利
热 下 寒
清上温下 辛开苦降 调和脾胃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5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解析】326
因机:邪入厥阴,木火上炎,土虚木贼
厥 陰 之 爲
脉证 特点
消渴 —口渴多饮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 —嘈杂似饥
风木化火 炎灼于上
病
不欲食 食则吐蛔
脾虚木贼而为下寒
误下则更伤脾阳,下寒更重 误治:下之利不止
提示:厥阴病禁下
2020/12/26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厥阴病提纲;乌梅丸证、干姜黄芩连人参汤证的 症候、治法、方药。掌握厥证的证候特点、基本病机,及 对厥证的辨治;掌握厥阴热利证、厥阴肝寒犯胃证的证治。
2.熟悉麻黄升麻汤证、熟悉辨厥热胜复证的机理、及辨 厥阴病预后的方法。
3.了解厥阴病愈期。 4.背诵第 326、338、359、337、335、350、351、 371、373 、378、381条。 计划学时:
能显著延长小白鼠负重游泳死亡的时间,具有抗疲劳作用; 能显著延长在缺氧条件下小白鼠的存活时间,具有抗缺氧 作用。
在降血糖、血脂及胰岛的保护作用等方面均有着确切疗效。 除刺激胰岛β2细胞的分泌外,尚对受损的胰岛β2细胞有修 复和再生作用,还能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力, 从而改善一般状况。
可升高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大鼠结肠粘膜中NO的水 平, 起到了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和对结肠粘膜的保护作用。
二、寒格吐利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 359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 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主之。 【提要】上热被下寒所阻格,呕吐下利的证 治。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4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解析】359
伤 外感 寒 热病
本自 寒下
素有 虚寒 泄利
【提要】辨脏厥与蛔厥的异同,并指出蛔厥的 证治。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解析】
至七八日膚 冷,其人躁
四肢厥逆,程度较重 且持续加深,手足冷 过肘膝甚至全身皆凉
真阳极衰 脏气垂绝
脏
心神涣散 厥
傷 脈微
無暫安時者
躁扰不宁,循衣摸床 残阳欲脱 撮空理线无一刻安宁
寒 而厥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二、厥阴病愈期 【原文】 328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提要】厥阴病欲解的时间。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一、蛔厥及久利证(乌梅丸证)
【原文】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 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 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 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血 安
使 人参 当归 -补气养血,扶助正气
蜂蜜 ── 调和诸药
蛔 止 痛
酸辛苦甘并进,以酸为主;寒热并用,补泄兼施
2020/12/26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蛔厥证
寒 热 错 杂 虚 实 并 见 久利证
11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现代研究】
研究证实,乌梅丸煎剂对蛔虫具有麻醉作用,可使其活动 迟钝,呈濒死状态;有促进胆囊收缩和排泄胆汁的作用; 还能作用于肝脏,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汁pH值;对奥狄 氏扩约肌有明显的扩张作用。
温脏散寒,急救回阳
四逆汤类方
2020/12/26
其人當吐蚘 令病者靜而 復時煩須臾 復止得食而 嘔,又煩者
四肢厥逆程度较轻 此爲脏寒 且呈阵发性发作, 脾虚肠寒 蚘 发则气上撞心,心 膈胃有热 厥 中疼热,呕吐蛔虫 蚘上入膈 脉象沉伏不显
温脏袪寒,安蛔止痛
乌梅丸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9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