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所属学科门类:管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

所属院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培养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在教育学获得基本训练,熟悉教育领域法律法规,并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运用于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和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分析等领域,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需要,能够胜任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厚基础、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品行端正、学风严谨、遵守学术规范。

2、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经济管理领域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查阅、检索和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

3、具有健康体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二、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管理

2、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

3、教育经济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年。达到学校提前毕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一年毕业,并须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达到学校硕博连读条件的,可以申请硕博连读资格,审核通过后可以提前1年进入博士阶段学习。

四、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可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文献阅读、选课和参加实践、

创新活动,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毕业/学位论文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特别注重硕士生自主学习、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研期间,一二年级需参加双周读书汇报。

五、课程学习与主文献研修

课程学习总学分为37学分,其中必修课为24学分,专业选修课为9学分,任意选修课为4学分。需选修至少1门“暑期学校全英文课程”。

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学习采取以课堂系统讲授或专题讲授为主,结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等形式。每门课程结束,进行课程考试,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或开卷)、口试、课程论文等形式。公共课与学科基础课原则上采取笔试(闭卷或开卷)的形式。必修课成绩按百分制记分。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应补修2门本科阶段核心课程,补修本科生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

在导师指导下研读本专业的指定阅读文献,其中必读文献的阅读纳入中期考核。见附件“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六、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科研能力、必读书目阅读情况等方面进行的一次中期考核。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在第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的要求参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

七、实践与创新

实践与创新培养环节总学分为10学分,其内容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活动主要项目有专业学术活动、教学实践、专业学术论文、学科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为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三助”活动等。

毕业论文答辩前在公开刊物(正刊)上独立、第一或与导师合作(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发表至少1篇本与专业研究领域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核心期刊目录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规定的核心A、B类期刊规定)。或独立完成1篇公开发表的与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论文应由相关学院(系、中心)组织专家评审通过。

实践与创新学分计算方法见附表“实践与创新环节计分表”。

八、毕业/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当在第三学期中期考核通过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并做出开题报告,

通过后才可进入写作阶段。具体要求参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学位论文工作规范》的规定执行。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中期考核合格及以上,毕业论文经指导教师评阅通过,符合毕业的其他条件,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同时符合申请学位条件的,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位授予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通过者本专业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学科负责人意见: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学科负责人签名:主席签名:

院系盖章:

日期:日期: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

一、必读文献

[1]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四卷)[M].中华书局,1984年。

[2] 查尔斯.哈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上海三联,2007

[3] 亚拉伯罕.弗兰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

[5] Erik A. Hanushek , Stephen J. Machin , Ludger Woessmann(2011).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Volume 4, Volume1- 4. North Holland.

[6] 哈耶克. 自由宪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第三编,福利国家中的自由.

[7] 克拉克.克尔. 大学之用[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 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9]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加塞特. 大学的使命[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二、选读文献及常用数据库

[1]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3] 凡勃仑. 论美国高等教育[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 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6]阿尔特巴赫. 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朱莉·鲁本. 现代大学的形成[M].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

[8]Martin Trow(1972).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New Jersey: General Learning Press.

[9] W. H. Cowley(1980). Presidents, Professors, and Trustees: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Academic Governance. Jossey-Bass.

[10] Richard Hofstadter(1996). Academic Freedom in the Age of the College.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1] 以赛亚.柏林.扭曲的人性之材[M].译林出版社,凤凰传媒集团,2009(以及柏林的系列著作,《启蒙的三个批评者》《苏联的心灵》《自由论》《现实感》《反潮流》)

[12]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