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1、儒家八条目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四端说指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五常是指什么:仁、义、礼、智、信4、墨子的“天志说”的意义是什么:(1)要统治着效法古代圣王。
顺天之意去兼爱天下百姓,实现社会安定(2)用天来警告和恫吓统治者,以起到对统治者的威慑和约束作用。
5、阴阳五行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6、阴阳五行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7、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7、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的内涵:“天人相应”思想的逻辑结构包括了“天人相合”“天人感应”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其中“天人相合”是其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天人感应”是其思想的主体和核心。
而君权神授与三纲五常思想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反映,“三统说”则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历史观上的体现。
这些都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儒学思想的脉络(重点)是什么:孔子居仁,孟子居义,荀子居礼9、王道仁政思想的概念是什么:王道士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进行统治的霸道相对称。
王道的核心就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具体而言“王道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本和立国之本。
“为政以德乃仁政之原则,强国富民乃仁政之根本,宽猛相济乃仁政之手段,礼治德教乃仁政之保证。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一、中古人性论内容1、孔子: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在种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着实然的分别,故他在肯定人性有共点的同时,又能承认人性有差异。
2、孟子性善论:一、“善”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国思想,同时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它强调教化和秩序,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并推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基础,强调“道”和“无为”等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对中国哲学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注重法律和行政的重要性,推崇严明的法治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国家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虽然墨家学派在儒家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但其强调和平、公平和博爱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言论自由和尖锐辩论为特点,代表性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对于激发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佛教思想: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注重个人精神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观念,强调慈悲和空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佛教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理性和知行合一。
代表性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8.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人权等概念。
这些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特点:1、从形式上看,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历史在中国思想中最长。
2、从内容上看,中国思想文化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侧重社会人生问题的研究,而且很少光顾自然。
3、从流变性上看,中国思想文化史重传统(道统)而不重思想的性质。
发展阶段:1、先秦思想:中国思想的起源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诸子百家的兴起。
2、两汉儒学3、魏晋玄学4、南北朝、隋唐佛学5、宋明理学与心学6、明清启蒙思潮与近代化思潮礼的构成要素1、礼法:是指行礼的章法,程式。
礼法是礼的外在形态,具有强烈的规定性,是礼的运作依据,也是判定礼与非礼的标准。
2、礼仪:是礼的内核,礼法的制定是以人文精神作为依据的,礼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道德指向,如:“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在礼仪的具体环节下,也无不体现礼仪。
3、礼器:指行礼的器物,使用何种礼器行礼,以及礼器如何配合使用,都传达了礼义的信息。
4、等差:是古代礼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与俗的主要区别之一,不同身份的人,行不同等级的礼。
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1、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2、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3、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4、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5、是古代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三礼是战国秦汉时期所著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总称。
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偏重于政治制度,主要介绍周代官制;《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主要阐述礼仪制度;《礼记》偏重于理论阐释,主要阐明礼的作用与意义。
三礼是有关古代礼制的百科全书,它们是以周代礼制为蓝本,其内容实际覆盖了整个古代礼制。
礼的内容从内容形式看,古代礼制内容繁杂,春秋至汉代的一些懂礼的专家着手对古礼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把古礼(狭义的)划分为五大类,称为“五礼”。
吉礼:天神、人鬼等凶礼:丧礼、荒礼、吊礼、恤礼等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等宾礼:朝礼、相见礼嘉礼: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五礼是古代礼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具体应用的规范和准则,它的外延扩展到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诸如宗法、世袭、分封等,影响极大。
中国思想政治史--重点
1.春秋时期妨碍君主专制集权的主要障碍是什么?2.我国历史上关于人的自我类本质发展的认识3.了解先秦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4.了解人性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人性的中心内容:探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㈠、孔子的“性相近、习相选”说性:人所固有的、习:指后天行为;人的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会引起性的改变,二者相互联系。
㈡、道家的“性自然说”:人的本性在于它的原生性庄学:基于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二者相互排斥,社会性是对自然性的破坏㈢、孟子的“性善说”基于人的自然性与自然性的关系;把人的自然性放到社会性中来看㈣、墨子的“性自利自爱说”:自然性与社会性中的统一中探讨了人的价值理论㈤、荀子的“性恶说”:从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中引出,人的自然性排斥社会性㈥、法家的“性好利说”:两性完全一致引出人性好利,追求物质利益。
5.墨子的人的价值理论是什么:兼相爱,交相利。
6.了解礼之质的本质:礼之质的理论:礼之仪:形式。
礼之质:内容、精神。
1.礼的本质在于:“分”:“分”是指君臣之分,等级之分,财产之分等等,分是礼的主导。
2.仁、和、中、让是对“分”的补充。
①仁:就是爱人、仁爱,强调的是一种精神②和:设法在“分”之间求得协调和相互补充,预防“分”走向极端和破裂。
太师伯—周代:最早把“和”提出。
以和为贵主要是指君臣上下之间的相互配合③中:不是一个介于双方的第三者,是指队里双方的连接点或关节点。
“中”要求双方都向对方靠拢,以求对立双方平衡④让“让”是“争”相对的范畴,让就是放弃,亦即退一步说话。
总结:礼的本质就是以“分“为主导,.仁、和、中、让为补充7.了解“和同”论相关内容是什么?谁最早提出?(太史伯最早提出):“和”是指各种不同事物需要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同”是指事物的单一性。
君主能力不足,需要设百官的谏来补充晏婴对其发展:君主不是事事皆当、臣对君也不能以为顺从,也应当有所辅正。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1、商周宗教思想商代宗教思想:商代以上帝为至上神的一元神宗教。
殷人的宗教是祖先一元神的宗教,他们祭奉的至上神上帝也就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亦即卜辞中的“高祖夔”西周宗教思想::两个创新:(1)上帝和祖先神分离,周人认为寄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的至上神不是祖先神而是天,或称帝,上帝。
(2)“天命”可以转移,周人承认天意主宰人事,却又让人事制约着天意,多少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周人进一步探究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的问题时,又提出自己的伦理思想,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
2、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五行:水(润下作成),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文化的基本特点:具有两重性(1)商周以来形成的宗教思想发生动摇,鲫、大夫中一些有远见,较能正视现实的人物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提出新的观点。
(2)宗教思想在整个社会意识中仍占支配地位。
4、春秋时代,新的文化思想因素与旧的文化思想体系纠结在一起,具体表现在:(1)旧时的王官之学逐渐废弛,然而文化知识仍然基本上掌握在鲫、大夫一类人手中。
(2)春秋时代的学问主要还是《礼》《乐》《诗》《书》《易》。
(3)春秋时代,重人、重民思想有明显发展,但西周的天命思想并未崩溃。
(4)周礼仍是处理政治事务的准则和判断国家兴衰的依据。
(5)文化发展在地域上不平衡。
4、《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春秋末期,孙武《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兵法》开宗明义,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因素:“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
该书渗透着军事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2)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精)
名词解释1. 祖先崇拜:指祭祀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通过纪念祖先的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 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
这种现象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 以后成为商代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由此发展出王权之上的观念, 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萌芽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 敬天保民:西周统治者提出的统治思想。
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基本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但是前有商之代夏,后又有周之代商,这使他们在不动摇“天命”的基础上,强调人事的重要性。
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
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必须“保民”。
敬天保民思想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 比夏商周时代又有了重大进步。
3.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说的善就是所谓“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 四种道德纲常。
人性善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的, 而人与人之间的良知良能没有什么差别,因而以此为基础的人性也没有什么差别,“善”是人普遍的类本质。
4. 性恶论: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所谓“恶”,主要体现在人的感官欲望和权势欲望,这种本性是通过教育进行矫正,从而“化性起伪”,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性善论以人性本善, 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者既相对立, 又相辅相成, 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5. 兼爱:是墨家全部政治思想的基础。
墨家认为战国时期列国兼并,社会剧烈动荡的根源是由于人和人之间不相爱,因此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即是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 不受社会关系的限制,这实际上是无差别、均等的爱。
这种抽象的爱,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兼爱,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6. 小国寡民: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政治理想。
具有以下特征:①国家的规模狭小, 人口稀少; 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 ③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生活十分满足。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
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
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
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
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大学中国古代思想史重点
孟子人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决定了善的本性。
其基础是良知良能,人性善的原因是也可从此推理。
人性善的评价……孟子的人性论显然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人的人是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
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而的善恶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后天习得,而不应把人性完全归结为先天的良知良能。
第二、人性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
3、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后天形成的人性是具体的。
人所处的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社会实践和后天习得千差万别因此人性也是千差万别抽象的人性抹杀了人性的差别老子的思想,小国寡民的的描述:使有特征,:国家的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特征:1,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2人们在极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生活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没有任何用途,人们还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3在老子设想的社会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4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荀子人性论中闪光点最有价值的观点为化性起伪,矫正人的本性荀子持乐观态度。
……化性起伪的价值肯定人性有可认识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环境对人的改造作用强调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墨子的政治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墨子所说兼爱与儒家仁者爱人有哪些异同点……相同点,在本质上二者都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
……不同……在如何爱人的问题上墨子与儒家却有明显的分歧。
儒家认为,2爱要有差等,要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政治地位的高低确定爱的程度,即爱有差等,爱人要从忠孝做起,忠孝为仁爱之本、……而墨子的见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的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
中国思想史笔记大一知识点
中国思想史笔记大一知识点中国思想史概述中国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学科,涵盖了从古代先秦时期到清末民初时期的几千年历史。
了解中国思想史的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以及塑造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一学生总结几个重要的中国思想史知识点。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关注和谐相处、孝道、善治等。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统治思想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追求自我解脱和自然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原理和规律,追求与道合一的状态可以达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地。
道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具有启发性。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倡无私奉献和反对战争。
墨家思想主张以兼爱为核心,强调所有人的平等与价值,反对爱一己之利的私心和对他人的偏爱。
墨家思想尽管未能获得统治地位,但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交流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主张通过严明的法治来规范社会行为。
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法”,认为法是国家统治的基础,以法律来保持社会秩序和实现统治者的权威。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哲学,强调修行和解脱。
佛家思想认为人生苦难与痛苦是由欲望和追求造成的,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获得解脱和升华。
佛家思想在中国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对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广泛影响。
总结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这些思想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希望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的知识点,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 小国寡民。
2 兼爱。
3 仁礼学说。
4 独尊儒术。
5 天命不常。
6 道统论。
7 性善论。
8 性恶论。
9 至德之世。
10 居安思危。
11 法、术、势。
12 天人不相干预论。
第二部分:包括简答、分析说明、论述。
1 为什么说性善论和性恶论是殊途同归的?
2 叙述慎到关于君主巩固权势的思想。
3 叙述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4 叙述唐太宗依法治国的思想。
5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6 法家学派有何特点?
7 鲍敬元无君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 叙述秦始皇的尊君思想。
9 叙述周公慎用刑罚的思想。
10 孔子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 唐太宗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 韩非子关于术的定义是什么?
13 贞观统治集团关于重贤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4 试论述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思想)。
15 试论述并评价孔子的人生哲学。
(克己忍让、反省修身)
16 试论述商鞅关于法律的作用、法治的原则的理论并作简要评价。
(三点)
17 试论述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的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四)惟忠惟孝:忠孝是行为准则,把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上的行为准则“忠”与家庭家族行为准则“孝”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ﻩ“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尚书·蔡仲之命》
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
(一)新天命观
1、周公借鉴夏商灭亡的教训,提出“惟命不于常”的新天命阐释;
(三)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关键在于把“亲亲”的家族伦理准则推广到社会,运用于政治,从而成为全社会的结构准则,因此成为宗法社会。
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2、尊尊——尊其所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
(二)明德慎罚
政治上的天命敬德思想就是德政思想,而德政的体现就是“慎罚”,包括:
1、对刑罚功能的新认识新阐释:预防和劝诫;
2、以及防止滥刑的措施:“勿用非谋非彝”、“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
(三)保民思想
既然天命来自民情、天命体现于民情,则保民成为君王、政权、国家的根本。保民思想尤其体现于:
1、对民怨的反应;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2、天命变更的原因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3、而是否有德,“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孟子引用《泰誓》更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中国思想史授课重难点总结
中国思想史授课重难点总结中国思想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学科,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各类思想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中,我们要重点关注中国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时期和思想家,以及必要的背景知识。
下面是对中国思想史授课中的重难点做一个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重点内容:1. 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涌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
我们需要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核心和代表人物,掌握他们的主要思想观点和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
2. 儒家与儒家经典: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义、智、信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并熟悉《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3. 道家与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的另一大学派,强调“随缘而不为”、“无为而治”等理念。
我们需要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道德理念,以及《道德经》这一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4. 秦汉思想与儒学复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涌现出了隋、钱、董、褚等儒家学者,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发展。
我们需要了解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变化和儒学复兴的历史背景。
5. 唐宋理学与宋明心学: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理学和心学等重要学派。
我们需要了解理学强调致良知、格物致知等思想观念,以及心学强调性理关系、理气关系等哲学理论。
6. 清代的新儒家:清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时期,新儒家的兴起对中国近代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新儒家思想的来源与发展,以及新儒家学者如王国维、钱穆、胡适等的思想主张。
二、难点问题:1. 文化背景的复杂性:中国思想史的研究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搞清楚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影响。
2. 多种思想流派的理解与综合:中国思想史中涉及到众多思想流派和学说,学生容易混淆和囫囵吞枣。
中国思想史六大板块总结
中国思想史六大板块总结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总结中国思想史可以从以下六个板块展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和谐、仁爱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不争、无为而治,推崇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反对权力的过多干预。
道家思想重视个体内在的自然力量,提倡顺应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与儒家思想形成了对立的思想观点。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旨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墨家思想主张广泛的爱和利他主义,强调仁爱的实践和抵制战争的危害。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与儒家思想发生过一定的争论和对抗。
法家思想重视法治和权力的集中。
法家思想强调以法律为准绳来管理社会,推崇权力的集中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法家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兵法的代表,其思想主张和实践对中国军事战略和兵器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兵家思想主要来源于无名氏的《孙子兵法》以及其他军事经典,强调战略、智慧和军事技巧的重要性。
佛家思想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并与中华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家思想主张超越凡俗的世界,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佛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总结来说,中国思想史涵盖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六个板块。
这些思想流派各有特色,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思想流派的交流、对立和融合形成了中国思想史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著作:《道德经》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
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评价:老子被称为道教的创始人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
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
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著作:《国语·齐语》、《管子》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
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
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
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总结
一、夏商周时期的宗教观念1、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结合,发展出宗庙祭祀制度2、传说颛顼禁止人们私自祭祀鬼神,由此出现最初的专门神职人员——巫觋(wuxi)3、祖、社是进行祖先崇拜的神圣地4、殷人占卜对象三大类:天神、地祇和人鬼5、《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6、阴(--)阳(——),八个经卦:坤、艮、坎、巽、震、离、兑、乾。
八种自然物:地、山、水、风、雷、火、泽、天二、春秋时期的思想变化1、《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2、四大家思想儒墨道法三、老子的“自然”之学1、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山者,创立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最高范畴是“道”,道的本质是“自然”,道的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2、“道”论指的是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第一:道是世界的根本第二:道生天生地生万物;第三:道法自然3、老子主张不争,静,柔4、老子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四、孔子与儒家学派1、孔子的仁礼观礼:孔子淡化了礼作为敬神仪式的宗教色彩,将礼改造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修养和言行活动规范“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主张所有人“齐之以礼”。
在他看来,治国者依礼行事,才更易“使民”,士阶层依礼“事君”,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仁:“仁者爱人”,他主张行礼要有仁爱情感作为基础。
爱众人落实到礼这种节度上,是仁;克制自己的欲望,使之符合礼的要求,是仁。
2、文化观: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运用到认识领域提出“叩其两端”的认识方法——运用到文化领域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待历史文化,既有继承与吸收,又有创新和发展,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提倡学习与思考结合,要求举一反三。
中庸指君子做事与待人接物力求不偏不倚,达到和谐高度。
反对极端思想3、教育思想:教学相长、不耻下问、有教无类、教学生做人、帮助学生成人、以德育人、因材施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以身作则五、墨子和墨家学派1、墨子是先秦最重视逻辑和科学方法的思想家2、十大主张兼爱、尊天、明鬼、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3、墨子兼爱vs孔子仁爱墨家兼爱思想的产生是对儒学批判反思的产物。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重点
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2、《四书集注》即四书章句集注。
作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
《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
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3、《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2、《四书集注》即四书章句集注。
作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
《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
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3、《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
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
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
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
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
全书内容丰富,集中表现了作者发展进化的历史观。
他痕恨明王朝的腐败政治,主张改革;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还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对宋明以来的唯心主义道学进行了批判。
作者有意识地把评史与论政治结合起来。
他认为“读古人之书”必须“揣当今之争”,才能“为治之资”。
因此王夫之的史论著作不仅贯穿着他的史学思想理论,也渗透了他的政治思想理论。
4、《天演论》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
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
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
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
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
在中国屡战屡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和血。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
其之所以如此风行,除了它的思想足以警世这一主要原因以外,译笔古雅耐读,也是原因之一。
5、《新学伪经考》又名《伪经考》,十四卷,初刊于1891年,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康有为打着公羊派的旗号,宣扬托古改制思想的重要著作,“新学伪经考”着重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攻击。
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
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
清代的今文经学家刘逢禄、龚自珍、魏源、邵懿辰等早就对刘歆及一些古文经传发动过攻击,清末的廖平更撰《古文学考》、《知圣篇》、《辟刘篇》,主张今文经是孔子的真经,古文经是刘歆篡改过的,而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廖氏的学说,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学术上,攻破了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打击了“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6、禅宗的主要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
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
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持久魅力。
禅宗哲学象征,表征着禅宗思想。
而要全面深入了解禅宗思想,又必须要追溯其渊源。
《禅宗思想渊源》具体地论析了佛经对禅宗思想的影响。
这些经典有《楞伽经》、《起信论》、《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维摩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涅盘经》等。
该书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揭示本心迷失缘由的唯识思想、以遣除扫荡之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强调事事无碍的华严圆融思想,对禅宗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禅宗思想体系的每一层面,作者又分别使用三组话语材料来加以阐说:大乘佛教经典话语、禅宗哲学象征话语、禅宗诗歌境界话语。
“本心”、“迷失”、“开悟”、“境界”基本上囊括了佛教禅宗的要义。
对境界论的四个主要类型,作者也以翔实的材料和客观的分析,说明各自的侧重点及其内在的关联。
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圆融互摄的阐释体系,开放而缜密。
7、朱熹的主要思想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的含义:①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是事物的规律。
③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气是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是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有迹的;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气为客,为后。
几个主要方面:1、动静观2、格物致知论3、心性理欲论4、美学思想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
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
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
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
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
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
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
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8、韩非的主要思想: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8、董仲舒的主要系想: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宇宙论图式。
利用和改造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极力建构一个可以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根据的系统而完整的宇宙论图式。
并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并强有力地组合在一起,把阴阳五行(天)与王道政治(人)互相一致而又彼此影响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他的理论核心,从而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改造。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董仲舒建构儒家式的宇宙模式,最终在于对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至高无上进行论证。
又对“天”进行了神秘主义论述。
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1)君权神授(2)皇权又要受到“天”的制约提出了“三纲”(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从而完成了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改造。
阳尊阴卑历史循环论“三统”“三正”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理论前提,论证了“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