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11-09

[作者简介]解晓燕(1964-),女,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副教授。

2000年8月第16卷 第4期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Edition of S ocial Science ) Aug.2000Vol.16 No.4

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解晓燕

(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山东东营257061)

[摘 要] 现代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

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美国对日石油政

策的改变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然而现代化战争

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石油;二战中的日本;太平洋战争

[中图分类号]E0-0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0)04-0034-(03)

机械化战争又称现代化战争,发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极大的提高,欧、亚、非三大战场上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机械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石油保障程度如何,不仅影响军队机动性和战斗力,而且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本土石油蕴藏量和开采量极少,那么石油因素在日本的对外政策及对外战争的决策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如何影响其战争进程乃至战争后果的?笔者感到如不对二战中日本的石油因素进行广泛的研究,有一些问题似乎总会有些迷惑不解,一些解释或不充分、或不能令人信服。下面笔者就从一个新角度新视野来谈谈二战中的日本。

一、石油是使日本疯狂,不惜冒险一搏的动机之一

近代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侵略的本性及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政策,是爆发日本对外战争的最终根源,在这里不多加评述。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给日本带来了较其他国家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更加强烈感到缺乏资源和受制于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的危险。军方认为这是西方大国故意约束日本,使之沦为二流国家的阴谋,当时在国内民众甚至学童中都受到如此宣传的煽动,都认为美英中荷即被称为“ABCD ”的四国如何合谋断绝和扼杀日本帝国。日本的军方蠢蠢欲动以扩张为使命,企图以战争摆脱危机,他们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在战场上为天皇而死。但通过对一战中德国的研究,认为德国经济不堪一击,缺乏原料,不能抵御协约国的海上封锁是德国失败的关键原因,因而他们抑郁的认识到,日本的条件还远远不如德国,面临的问题比德国更突出。虽然石油在它全部的能源消耗中仅占7%,但却极具战略意义,石油主要用于军方和海上运输。30年代末,日本80%的石油从美国进口,10%来自于荷属东印度群岛。这种能源消耗模式困扰着政府及军方。

日本在30年代占领中国东北,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加紧建设煤炼油工厂、页岩油工厂、国内大搞人造石油,基本能做到以战养战,加之与英美关系尚好,维持战争的石油还能及时补给到,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日本海军的“南进论”一直不能占上风。因为南进意味着作战

4

3

方向指向南洋一带,与英美为敌,意味着战争生命线将由此中断。所以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大多数时间里日本的战争指向便是不断北上。然而当1939~1940年希特勒打败欧洲诸国家———亚洲各国的宗主国后,极大刺激了日本的南进欲望,认为富饶的南洋已是海外弃儿,煤、锡、钨、橡胶、石油等都是丢在大街上的宝物只等日本人去拣拾,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终于等到了,于是惯于冒险赌博的日本军方调头南向,直指英美传统的势力范围,走向了与英美为敌且万劫不复的道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石油是其疯狂和冒险一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改变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扳机

现代石油工业自诞生以来,美国一直是一个生产大国,不仅提供自己所需的石油,而且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日本在亚洲太平洋的扩张使美国处处感到压力,一些有识之士已敏感地认识到日美必有一战,但鉴于国内孤立主义情绪及经济第一的政策,使得在1923年时已不信任日本人的罗斯福总统总是在极矛盾的心理驱使下一边出售石油(不愿中断与日贸易),一边又想禁运石油(以遏制日的侵略步伐)。罗斯福总统认为:如果我们不给日本一滴油,就会逼他们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那就意味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日本的禁运不应过头,可以把石油作为外交工具,而不是通向战争的扳机。禁运不能破坏微妙的平衡,我们要使日本人下决心攻打的是苏联而不是荷属东印度群岛。因为他不想让美国同时打两场战争。维持太平洋的和平,对于我们控制大西洋极端重要,太平洋每发生一件事,我们在大西洋就会少几艘舰艇。1940年1月美国废除了日美通商航海条约,试图逐步加强对日本出口石油限制,5~6月又宣布禁运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铁矿、废钢,这一限制既可以保证美国军队的汽油供应,因为美国空军使用辛烷值100的航空汽油;它又不影响日本,因为日本飞机使用辛烷值87以下的汽油。但这不仅没有抑制日本的野心,反倒使日本危机感增强,大幅度增加石油的进口,买下他们当时所能得到的一切石油、钻井设备、储油罐散件和其他物资。禁运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1941年6月美国宣布对日本全部采取出口许可制,1941年7月24日日本军舰公然进攻法属印度支那,7月25日美国政府果真命令冻结日本一切资产,8月1日美国正式宣告对日全面禁运石油,完全断绝了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的一切渠道。日本的石油供应濒于绝望,没有石油意味着就要不战而降。石油禁运的威胁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

三、石油是日本的阿基里斯之踵

空袭珍珠港不过是日本为攻打东南亚各国获得荷属印度尼西亚石油资源而进行的首要战斗之一。从1941~1942年开始,日本以蕞尔小国横扫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及东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以实际行动应验着丘吉尔的那句“主宰是对冒险的最大奖赏”的至理名言。1942年1月日本向荷兰宣战,2月初攻下荷属东印度群岛,占有了那里的大油田、大炼油厂。印度尼西亚原先在岛上的英荷油工,虽在日本人到来之前,进行了一些破坏活动,但并没有给日本人带来太多的麻烦,日本立即着手恢复那里的石油工业,钻井队、炼油工人和设备纷纷被带到这里,在短期内大约4000名油田工人(占国内石油工人总数70%)乘船南下。到1942年修复后石油产量已达2590万桶/天,1943年时达到4960万桶/天,相当于战前水平75%(1940年该地区的石油产量是6510万桶/天)。在1943年的第一季度日本从海外运回国内的石油已达到1941年同期的水平。日本人做到了按计划及时补充他们的石油储备,荷属东印度群岛取之不尽的石油将使日本的舰队随时获得补充,飞机可以自由升天。

日本的军事计划就是企图以此来弥补贫瘠的日本列岛资源之不足,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资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