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脑梗塞患者智能障碍初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脑梗塞患者智能障碍初步探讨
【摘要】为了对多发性脑梗塞患者智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探究。本文我们将通过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和缺血指数量表针对95位多发性脑梗塞确诊患者的智能进行评测。把这95位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5位患者属于痴呆组,60位患者属于非痴呆组。通过把两组患者所做的ct进行对比我们发现痴呆组患者梗塞容积要远高于非痴呆组,同时痴呆组患者优势半球梗塞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因此我们可以判定梗塞总容积以及优势半球梗塞使多发性脑梗塞患者智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多发性脑梗塞;智能障碍
1 患者资料及研究方法
1.1 这本次的研究中我们抽取最近二十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多发性脑梗塞确诊患者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5位,年龄从35岁到90岁不等,经统计计算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5±4.23)岁;女性患者40位,年龄从35岁到89岁不等,经统计计算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2±7.56)岁。这些患者病情持续3个月到5年不等,将统计计算平均持续4年。这95位患者中间文化程度也存在差异性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患者14位,高中学历的患者20位,初中学历的患者20位,小学学历的患者37位,无文化知识的患者4位。多发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为2个或2个以上梗塞灶的脑梗塞。这95位患者全部神志清楚,具备正常的语言功能,且病情都没有造成认知功能的降低。
1.2 本次研究的智能检测是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来完成的,我们设定满分为30,低于或等于20分的患者就为痴呆,之后对上一步中判定为痴呆的患者按照缺血指数量表进行进一步的判定,我们设定满分为12,高于或鞥与7分就判定为血管性痴呆。采用通过对患者进行ct扫描,来判断梗塞灶发生的位置、数量以及大小,通过多田氏的公式算的梗塞的容积。
2 结果
①两组病例中,25例为痴呆者,48例为非痴呆者。两组病人在年龄及教育程度上无明显差异。痴呆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评分(17.2±2.2)分;明显低于非痴呆组(27.50±2.10)分(p0.05。
3 讨论
多发性脑梗塞是全世界引起老年人痴呆的主要原因之一。1974年hachinski首次指出多发性双侧半球缺血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提出了多发性梗塞性痴呆的诊断标准。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管性痴呆发病率逐渐升高,对于这类病症及时接受治疗是十分关键的。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梗塞灶发生在优势侧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评分为(14.1±7.9)ml,非优势侧为(10.1±6.6)ml,双侧为(8.7±4.2)ml;而非痴呆组优势侧评分为(3.3±6.4)ml,非优势侧(4.2±3.5)ml,双侧为(4.9±6.8)ml,脑梗塞总容积痴呆组显著大于非痴呆组(p<0.01),说明脑梗塞后智能障碍与脑梗塞总容积有显著关系,而智能障碍与脑梗塞灶数量关系不明显。脑
梗塞的容积越大,发生痴呆的可能性越大。因为梗塞容积越大,神经元坏死变性越多,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纤维缠结越多,神经组织递质降解明显,大脑各种功能的联系、内在通路中断障碍明显,从而导致认知、记忆、判断、情感以及言语发生障碍。同时发现优势半球脑梗塞更易引起智能障碍,因为优势半球主导语言、认知、记忆、判断、情感等方面,与kase等[3]报道一致,kase等通过对74例脑梗塞患者发病前后智能作比较,发现左侧半球的脑梗塞更易引起智能减退。由于多发性脑梗塞患者智能减退大多伴有皮质萎缩和白质异常,故梗塞部位与智能减退的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判定多发性脑梗塞对于智能障碍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而智能障碍一般情况下和梗塞的总容积以及优势半球的受损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俞丽华,王根发,周永炜,等.痴呆诊断的探讨.临床神经科学,1994,2:32.
[2] hulette c,nochlin d,mckell d,et
al.clinical-neuropathologic finding in multi-infarct dementia:a report of six autopsied cases.neurology,1997,48:668.
[3] kase cs,wolf pa,kolly-hayes,et al.intellectual decline after stroke.the framingham study.srtoke,1998,29:805.
[4] 单培彦,王淑贞,郭福堂,等.智能障碍与多发性脑梗塞关
系探讨.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