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球表面形态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共62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共62张PPT)
耕地减少,海岸带的植被和湿地资源减少,生 物多样性减少。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探究点二 质疑探究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探究材料】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 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一场因 国际旅游岛概念而催生的饕餮盛宴,正在引发海南第二 次房地产投资开发热潮,逾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 南“跑马圈地”。 2、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因而也属于地质 作用,这种认识正确吗?
(云43贵流)高流水原水的溶化化蚀学作学侵用蚀侵—地蚀—貌喀作—斯—用特崎地岖貌不平的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侵蚀地貌
天坑
2、流水沉积地貌
(1)冲积扇
洪积-冲 积平原
形态:扇状 分布:发育 于山前(山麓)
成因: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 在出山口堆积形成洪积扇冲积扇,多个连成冲 积平原
右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题。
1、甲处的地形名称是
A.喀斯特溶洞
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
D.火山锥
(2)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洪水期 枯水期
河漫滩
卫片:芜湖地区
河漫滩平原
形态: 分布: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成因: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 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 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 河漫滩平原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巧学速记】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 堆积地貌 (1) 常见的侵蚀地貌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3)河流下游冲积平原
(4)河口三角洲
(5)河流的弯流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沟谷、
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风蚀雅 丹、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2.2地球地表形态反思

2.2地球地表形态反思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融水中学郑莉莉本课时我讲授的知识点主要是:1、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2、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成因4、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上完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以下教学反思:优点:1、利用对比教学法掌握基础知识地表形态的变化的成因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重心,因此我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列表比较法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后通过列表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更能够记住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形象记忆,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2、围绕重要知识点多角度强化讲解增强从四个角度分析:1、六大板块示意图、地质构造图读图;2、示意图的判断;3、地形及地质构造成因演示;4、对应的读图题练习。

通过四次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就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掌握较好。

3、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学习,以鸡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板块学说及其内容。

讲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成因时,先观看视频,然后退出结论,视听说结合,利于理解和记忆。

对于“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重视成因分析,通过实物演示与自然形成的地貌展示,使学生印象深刻。

4、细化知识点,课堂完整对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成因、类型以及地质构造的类型、成因讲解细致。

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欠合理,在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形成这一部分内容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第二部分内容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时间不足,很多应该让学生来演示完成的活动、探究没有实现,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由于留给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时间很短,使得学生对于地质构造形成的两种类型褶皱和断层掌握不到位,教师也没有时间强化知识点,导致本节课的总体效果不佳。

2、2地球表面形态(张聪聪)

2、2地球表面形态(张聪聪)

21
背斜山
2013-11-28
22
向斜谷
2013-11-28
23
A 背斜 B 向斜
2013-11-28
24
(3)褶皱的四种地貌.
②褶皱形成后期: 地形倒置现象出现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非P22)
背斜 向斜 1 2 3
2013-11-28 25
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
向斜
1 2 3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运动?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2013-11-28 11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非P21)
板块 边界 运动 类型
宏观地形
图示
实例
喜马拉雅山 脉、青藏高 原 美洲西岸的 山脉和亚洲 东部的岛弧
挤 压 碰 撞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 消亡 高俊的山脉和巨大的高 边界 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 压碰撞,常形成海沟、 海岸山脉,岛弧
27
总结 非P21
从岩层 形 式 弯曲看 背 斜
褶 皱 岩层向 上拱起
岩层新老 对地貌的 关系 影响
岩层中 心老、 两翼新 一般成山 侵蚀成谷
原 因 岩层向上拱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 被侵蚀成谷地 一般成谷 岩层向下弯曲
向 斜
岩层向 岩层中心 向斜槽部受挤压, 下弯曲 新、两翼 侵蚀成山 物质不易被侵蚀反 老 而成山岭
2013-11-28
36
断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 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 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冶裕河谷地
口镇---关山断裂 冶裕河谷地 东侧(下坡)
吐鲁番盆地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2-2《地球的结构》课件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2-2《地球的结构》课件

地球的平均半径有6300多千米,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 地壳、地慢、地核三个圈层。
新知讲解
1
科学家把地球内部结构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作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构成。
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上层为花岗岩层,下
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
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亿年,而地球生成
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蓝色橡皮泥做地壳。
(5)用小刀切掉模型的四分之一,观察模型内部结构情况。
新知讲解
4
实验结论:地球像一个煮熟的 鸡蛋,地壳相当于蛋壳,黄 色地幔相当于蛋清,地核相 当于蛋黄。地球分为三层, 地幔是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的中间层。
新知讲解
1. 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包括
新知讲解
3.
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地球内部充满着运动,这些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地变
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的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
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有时也表现为
极其缓慢地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固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地幔层。( × ) 2.地壳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 ) 3.地球内部结构分为两层,地壳和地核。( × ) 4.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 √ ) 5.砂岩属于沉积岩。( × ) 6.地球的内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 )
2
4.将形成地壳的岩石种类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种类
典型岩石
岩浆岩
浮石、玄武岩、花岗岩

第2章 地球的表面形态 知识总结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第2章 地球的表面形态 知识总结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学习思路
(1)流水地貌包括流水侵蚀地貌(河谷地貌——峡谷、阶地、曲流 等)和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江心洲等), 应从不同河段的发育过程去了解河流地貌在不同河段的特征。
(2)风成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学习时 应重点了解风成地貌的分布区域和成因;要特别关注沙丘的 形成原因,沙丘状态和风向的关系。
(2)以理解因。每一种地貌景观都是自然界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因此应结合区域特征从气候、地形、植被、水文、 地质等方面综合分析某种景观的成因。
(3)以例究法。结合典型的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获取和 解读信息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3)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溶沟和溶洞等。重点掌握喀斯特地 貌的地区分布、形成机理和过程,能够描述有关地貌景观的 特征。
(4)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和海滩等,冰川 地貌主要有角峰、冰斗、U形谷、冰蚀湖、峡湾等,对形成 原因不必做深入理解,重在判断地貌类型与分布地区。
2.学习技法
(1)以图释文。通过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各种地貌的形态。

2--地球表面形态(2)

2--地球表面形态(2)

导 学 案第二章 第2节(1) 地球表面形态预 习 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用约3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教材助读中的问题, 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材助读:[信息链接]1.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它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按性质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三类:(1)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受热膨胀、冷却收缩,使岩石产生破裂,天长日久,岩石由大块变为小块,小块变成细粒;(2)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产生氧化和分解,例如长石经过风化后形成高岭土,成为良好的陶瓷原料;(3)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指植物根系对岩石产生机械破碎、微生物对岩石的生物化学作用。

这三种风化作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结合,同时同地进行。

不过,在干旱地区因温度变化很大,物理风化比较明显,湿热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比较突出。

风化作用结果使岩石产生破坏,不仅块体变小,而且还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与原来岩石有很大差别的风化壳,产生疏松的碎屑物质,从而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塑造地表各种形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土壤的发生成为可能。

2.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产生的破坏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湿润地区,流水的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

水流速度愈快、水量愈大,侵蚀作用愈强。

沟谷、峡谷就是水流夹带石块对地表进行强烈下切侵蚀作用造成的;流水的旁蚀作用,使谷底与河床加宽;在石灰岩地区,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流冲刷和溶蚀作用下,形成奇特的溶洞、峰林和溶蚀洼地及盆地;黄土高原上的沟谷与塬、梁、峁地形,也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二)、2地球表面形态

(二)、2地球表面形态

思读 考图 落: 基 山 和 安 第 斯 山 脉 的 成 因 ?
读图:分析日本和我国台湾多地震的原因?
讨论:说说大西洋的成因?
亚 洲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美 洲 板 块
10/28/2014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10/28/2014
①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②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Ⅰ.两陆块相撞-- 巨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
Ⅱ.陆块与洋块相撞—— 海沟、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10/28/2014
(3)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
板块交界处 板块内部 消亡边界 (碰撞) 地壳比较稳定 陆陆碰撞 褶皱山脉
D
冰岛
〔2010· 海南地理〕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 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 图,完成下题。
3.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
) B
落基山
安第斯山脉
固结成岩
二、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 人。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
地图上的发现
难道仅 仅是巧 合吗?
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 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 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 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 到现在海陆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
四、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了板块 构造学说的主张,板块构造学说很好地解 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 问题,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 确性。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2-2地球表面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知识点 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外力作用比较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都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二者既 有差异,又有联系,具体如下表:
第二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热能 地球外部 外力作用 的太阳辐 射
第二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特别提醒: (1)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分割成的单元, 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2)澳大利亚大陆 属于印度洋板块;冰岛属于生长边界;大型山系、大岛弧链 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 斯山脉;日本、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地,均是由两大板块碰 撞挤压形成的岛弧。
第二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3)据科学家计算,两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一共抬升 了约两万米,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目前只有 8844.43 米; 黄河 每年将 16 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 可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和深度基本未变。请分析其中的原 因。
第二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2)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是地壳 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构造 地貌是地质构造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3)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①“形态+新老”巧断背、向斜 a.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直接根据 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和地形。 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特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3.梳理学生交流信息并记录。

活动意图说明:炽热翻涌的岩浆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由此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将本课的研究主题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环节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阅读资料(文字+视频资料),了解并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师活动21. 谈话: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资料。

2.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供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知识基础。

环节三:探索活动二——了解地壳的组成(指向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①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②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岩石圈和软流圈是地质构造发生、发展的区域。

③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现在人们对这部分的物质构成以及形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学生活动31. 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和补充材料,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种类典型岩石2.说一说: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教师活动31.出示阅读材料和自学要求。

2.2地球表面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块状山地 或高地 谷地 或低地
断裂带
裂谷 或河流
渭河平原、 庐山、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峨眉山 吐鲁番盆地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


背 内老 斜 外新 向 内新 斜 外老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谷 (外力) 向斜山 (外力)
断 层
1. 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 山北坡大断崖) 2. 块状山:华山、庐山、泰山 3. 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修建地下隧道:选择在背斜部位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采石:选择在背斜部位,工程难度小.成本低
读上图填写地质构造名称:
向斜 (1)A属于———— 地堑 (3)C属于————
背斜 (2)B属于———— 地垒 (4)D属于————
练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沙漠
是什么作用造就了这些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这 些作用的力量又来自哪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二)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活动1读书 )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思考:外力作用除了流水作用和风力 作用外,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外力作 用?
例如: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 海蚀穴等) 海积地貌(如沙滩等)
侵蚀作用为主: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2-2地球的表面

2-2地球的表面

盆地 高原
平原
各 种 地 形
峡谷
山地 丘陵
下一环节
平 原:低平而宽广
返回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返回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返回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 伏。
返回
峡谷: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
颜色与地形 图例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 高度地形,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绿色表示平原, 蓝色表示海洋 。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 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地球上有高山峡谷、悬崖峭壁和深 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 际的平原、海洋。地球的表面是千 姿百态的。
既然地球的表面如此地美丽,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你知道地球上的七大洲、 四大洋吗?
七大洲: 亚洲、欧洲、北美洲、
南美洲、非洲、大洋洲、 南极洲。
四大洋: 大西洋、太平洋、
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

背斜: 中间 老两 翼新
向斜: 中间新 两翼老
褶皱
形态
岩层新老 未侵蚀前 被侵蚀后
岩层向 中间老 背斜 背斜 上隆起 两翼新 成山
岩层向 中间新 向斜 向斜 下凹陷 两翼老 成谷
背斜 成谷
向斜 成山
2.断层与地表形态
(1)断层的成因与形态
★成因: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形成。
★形态:包括两种基本形态—地垒和地堑
褶皱形成示意图
背斜
向斜
(2)褶皱与地表形态
★未侵蚀前: 以内力作用为主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2)褶皱与地表形态
★被侵蚀后: 以外力作用为主
背斜成谷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 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
向斜成山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 槽部受挤压力,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
(3)判断背斜、向斜主要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断层
铁路、公路、桥 梁、水库等的回 避处
(三)火山、地震与地表形态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ຫໍສະໝຸດ (三)火山、地震与地表形态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洞口九中
1 2 3
谭东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湖南邵阳 洞口九中 谭东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1.褶皱与地表形态 (1)褶皱的成因与形态 ★成因: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 ★形态:包括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中间向上隆起 向斜:中间向下凹陷
陡峭的断层面: 悬崖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2.2.2地球表面形态-六大板块交界处

2.2.2地球表面形态-六大板块交界处

2.2地球表面形态—宏观地形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板块交界处形成地形。

【知识突破】
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及板块边界类型
彼此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陆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
如: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如:
彼此分离(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形成、
习题巩固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1)图中板块A是B是
(2)图中海底地形C是D是
(3)由C处到D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

(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板块向下俯冲而形成,大陆板块受挤上拱
而形成或。

1,A是大陆板块B是海洋板块2,C海岭D海沟
3,老
4,大洋,海沟,海岭或岛弧。

地理课件:地球表面形态2

地理课件:地球表面形态2

背斜易成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 侵蚀成谷 向斜易成山的原因: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石坚硬,抗侵蚀 能力强,易成山地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地质构造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储油、储气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采石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底部低凹,承受静水压力,易 汇集水流 断层线岩石破碎, 岩隙易被蚀 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实践意义
海岭
海沟
火山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 块 构 造 形成的 学 地形 说
主要观点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张裂区
(生长边界)
海上——海洋、海岭 陆上——裂谷、断层 海上—海沟
相撞 挤压区
(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 交界处—岛弧 陆上—海岸山脉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
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 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 非洲、亚欧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 形 成初期 ,由 于岩层受侵 蚀很小,背斜 形成山, 向 斜形成谷
地球表面形态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平坦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
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关系
内力作 用
外力作 用
地壳活动 使地表变 地球上的各 岩浆活动 得高低不 种地表形态, 地球内部 是内力作用 地震 平 和外力作用 风化 共同作用的 侵蚀 结果,其中 太阳能 使地表 搬运 重力能 趋于平坦 内力作用起 沉积 主导作用 固结成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水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分布: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的 地
火山口

堰塞湖
火山锥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㈢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锥、火山口等地貌。 2、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地壳断裂和错动等。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背斜
1 2 3
向斜
背斜部位反而低
于向斜部位,形
成背斜 成谷,
向斜成山的现象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地貌
背 斜
向上拱起
山岭(初期) 或谷地(顶部受张力岩石破 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地)
向 斜
谷地(初期)
向下弯曲 或山岭(槽部挤压岩石坚硬
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

后期:外力作用向斜成山
大西洋海岭、 印度洋海岭
海沟:大陆板块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 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
海岭: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类似于陆 地山脉的高地,称为海岭。
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及非洲板块的 相互张裂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
东 非 大 裂 谷 张裂形成断裂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地壳运动的“痕迹”。
褶皱
断层
1、褶皱 水平挤压
岩层弯曲变形
背斜
背斜
向斜
2、褶皱形成的地貌
(1)褶皱形成初期的背 斜成山,向斜成谷
断 层 地 貌
华山北坡大断崖
——
断 层 地 貌 断 块 山
泰山
——
断 层 地 貌 断 块 山
庐山
——
断 层 地 貌 断 块 山
峨眉山万佛顶
——
断 层 地 貌 地 堑
渭河平原
——
断 层 地 貌 地 堑
汾河谷地
活动: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活动:假如你是一名地质工程师,请结合 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 相互关系 影响

力 来自地球内 地壳运动 作 部,主要是 岩浆活动 用 地球内部的 变质作用
使地表隆 同时进行,
起或拗陷, 共同改变
形成高山 和盆地
地表形态;
热能
地震等
在整个地 壳演化过
外 力 作 用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 削高填低, 程中,内
3、地下水开采
4、隧道选址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隧道工程为什么尽可能选择背斜部位?
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为穹形构造(类似于石拱桥) 比较稳定。在这里开凿隧道,不易塌方、渗漏,能保证 工程的安全稳定,且便于施工。
地下水
5、水库大坝选址
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为什么要避开断层带?
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世 界 十 大 地 貌 奇 观
大 蓝 洞 ( 洪 都 拉 斯)
世 界 十 大 地 貌 奇 观
撒哈拉之眼(毛里塔尼亚)
世 界 十 大 地 貌 奇 观
巧克力山(菲律宾)
世 界 十 大 地 貌 奇 观
蓝湖洞(巴西) [来源:学_科_网]
世 界 十 大 地 貌 奇 观
巨型水晶洞(墨西哥)
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之一——岩层形态
图中两地哪处是背斜?

质 构











则 是
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之二——岩层新老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相反。
新老 新
背拟
斜人
——

背 弯 了
忆 法 :





老新老
总结:
褶皱的地形 “透过现象看本质”
大陆漂 移学说
地壳运动的相关学说
大陆漂 移学说
海底扩 张学说



地壳运动的相关学说
大陆漂 移学说
海底扩 张学说
板块构 造学说
观点:(1)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 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向斜 断层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河流, 利于地表水汇集
雅丹地貌
丹 霞 地 貌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河流沟谷、峡谷


水流冲水刷冲侵刷蚀 侵作蚀用作用
沟壑纵横的黄土 高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 用造成
流水的化学 侵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侵蚀地貌
冰川侵蚀
海蚀柱 海蚀崖
海浪侵蚀
流水的侵蚀、沉积
冲积扇
三角洲
在沙漠,冲积扇边 缘往往形成绿洲。
力量来源: 流水、冰川、风力、波浪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相互关系:
裸露岩石
侵蚀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物
风化作用
风化物
搬运
沉积
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外力 地貌
流水作用
侵蚀 地貌
崎岖地表 沟谷 峡谷 瀑布
沉积 地貌
冲积平原 三角洲 冲积扇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 风蚀洼地 戈壁 裸岩荒漠
沙丘 沙垄 黄土高原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1、采石场选址
2、石油勘探
采石场为什么适宜建在背斜顶部?
①A ② ③
B
背斜顶部受 张力,裂隙 发育,岩石 破碎,开采 成本低。
勘探石油应选择背斜部位还是向斜部位?
实验演示:
在“U型管”内先 倒入油,后倒入水, 再塞紧两端。观察比 较正放和倒放“U型 管”,管内油和水的 分布变化。
分析这一现象产 生的原因是什么?
世 界 十 大 地 貌 奇 观
地狱之门(乌兹别克斯坦)
世 界 十 大 地 貌 奇 观
巨人之路(爱尔兰)
世 界 十 大 地 貌 奇 观
赤水丹霞(中国)
世 界 十 大 地 貌 奇 观
羚羊峽谷(美国)
世 界 十 大 地 貌 奇 观
波纹岩(澳大利亚)
内外力共同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 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 形 成初期 ,由 于岩层受侵 蚀很小,背斜 形成山, 向 斜形成谷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1 2 在经3受外力侵蚀 的 过程 中,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的影响, 侵蚀程度较大。
在经受外力侵蚀 的 过程 中,向斜 因受挤压力,不 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 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 的冲积扇。
流水堆积地貌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风力沉积
新月型沙丘——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风力堆积作用
海浪沉积
冰碛地貌
四、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活动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合理的
还是不合理的?

缓坡梯田
庞贝城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 发时,在当属于中小城镇,火山灰掩 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而火山带 走生命的同时,也保留了大量古罗马 帝国的建筑遗迹和艺术文物,庞贝因 此成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古城遗址。
2、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板块 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
挤 消亡边界 形成 山脉和高原

海洋板块和大陆板

块或海洋板块挤压
碰撞,形成

岛弧、海沟、山脉
图示
张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内部张裂

形成 裂谷、海洋

海洋板块内部

张裂形成 海岭
实例
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
美洲西岸的山 脉、亚洲东部 的岛弧、马里 亚纳海沟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红海


陡坡梯田

修建水库
封山育林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小结
碰撞 板块运动与 宏观地形 相离
高山、高原 裂谷、海洋
内力作用
地质构造与地 褶皱 表形态
背斜 中老边新 向斜 中新边老
火山、地震 断层 地垒、地堑
流水作用 侵蚀 沟壑、喀斯特地貌等
外力作用
沉积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风力作用 沉积 沙丘、沙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