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左传》中的名量词研究
![《左传》中的名量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9722ef376baf1ffd4fad36.png)
《左传》所见名量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号:01010236 姓名:单丽梅内容提要:本文以《左传》中的名量词为研究对象,对该书全部名量词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左传》中的名量词的分类、结构类型以及语法功能。
旨在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从词汇和语法角度两方面揭示《左传》时代名量词的发展概况,明确其发展史上的自身特征。
Abstract:Study of phrase made up of noun and measure word in Zuozhuan was given in t his paper. Discusses were gone on all such phrases in the book from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cation, and types of structure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phrase made up of noun and measure word in times of Zuozhuan from the syntax and lexical level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ir ow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ion were shown.关键词:名量词《左传》分类特征Key words:phrase ; noun and measure word ;Zuozhuan;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cation量词的使用是汉语言的重要区别特征之一。
它是一类十分活跃而又极其普通的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甲骨文的记载来看,殷商已经有度量衡、容器、货币的单位词(即量词)出现了,如容器量词“升”,货币量词“朋”,天然量词“丙”等。
甲骨文中量词的运用范围较窄,数量也较少,还没有出现动量词。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a7fe19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3.png)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1.通用量词:先秦两汉时期通用的量词有“斤、两、钱、升、斗、担、石”等。
例如:“一斤菜、三两米、五钱铜钱”等。
2.部分专用量词:先秦两汉时期还存在一些专用的量词,主要用于特
定的物品或场景。
例如:“副”表示文书的担任职务,“首”表示诗文的
章节,“匹”表示马匹,“辆”表示车辆等。
3.古代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的搭配:古代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之间有
一定的搭配规则。
例如:“五升水、三斤米、二斗酒”等。
4.古代数量词和名词的顺序:古代数量词和名词的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后面。
例如:“杯水、碗酒、盘菜”等。
5.部分特殊语境下的量词变体:在古代汉语中,一些量词在特殊语境
下还会有一些变体或变化规则。
例如:“五百家人”中的“家”代替了原
本的通用量词。
综上所述,先秦两汉时期的量词运用相对简单,主要以通用量词为主,但也存在一些专用量词、特殊的数量词顺序和变体等。
量词的使用在当时
的语言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特点。
古汉语量词的用法
![古汉语量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f8387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c.png)
古汉语量词的用法
在古汉语中,量词是用于表示事物数量、动作行为、时间长度和容器容量的词。
它们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表达清晰、准确的含义。
下面将分别介绍古汉语量词的用法。
1.用于衡量事物数量的量词
在古汉语中,量词用于衡量事物的数量,通常与数词一起使用。
例如:“一狼,一羊,一牛。
”这里的“一”表示数量,而“狼”、“羊”、“牛”则表示事物的名称。
另外,有些量词可以用来表示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
还有一些量词可以表示不定数量,例如:“有些”、“一些”等。
2.用于衡量动作或行为的量词
除了衡量事物数量,古汉语中还有一些量词用于衡量动作或行为。
例如:“一拜”、“一礼”、“一叩首”等,其中“拜”、“礼”、“叩首”等是动作或行为的量词。
3.用于衡量时间的长度的量词
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量词用于衡量时间的长短,例如:“一刻钟”、“一炷香”、“一盏茶”等。
这些量词通常与时间相关的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时间长度。
4.用于衡量容器的容量的量词
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量词用于衡量容器的容量,例如:“一壶”、“一觞”、“一盏”等。
这些量词通常与表示容器的名词一起使用,表示容器中所盛物品的容量。
总之,古汉语中的量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
正确使用量词可以使句子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在学习古汉语时,掌握量词的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
![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19bc284bceb19e8b8f6ba55.png)
2010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10第39卷第3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39No.3■语言文字学研究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王绍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关于汉语量词的性质、范围和作用有两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量词的主要作用就是计量。
量词语法化经历了漫长过程,远古时代出现了原始度量词。
殷商时代个体量词萌生。
周秦、两汉时期度量词已比较完备,个量词大量产生,其他类量词不断出现,数量名语序已确立,形成了量词的语感。
魏晋时期是量词语法化初步完成的时期,现代汉语1/3的量词已在那时产生。
关键词:汉语语法;量词;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3-0168-09收稿日期:2009-05-11作者简介:王绍新,女,天津市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教授。
上个世纪末叶,语法化研究形成语言学发展的一大潮流。
在这一热潮中,汉语量词的语法化也引起不少同行的关注。
此外,已有的汉语史专著在谈到量词的产生、发展时,尽管未必使用“语法化”的字样,但实际大都涉及了这个问题。
不过,大家对什么是量词的语法化,促成它的机制如何,看法不尽一致,至于谈到汉语量词是何时发展成熟的,亦即何时完成语法化进程的,分歧更为严重,早则认为在先秦[1],晚则主张为元代[2],甚至明清以后[3],相差近两千年。
这是为什么?在此就这些问题谈一点浅见,敬请指正(本文所述限于名量词)。
一“语法化”含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其一,“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4]。
这就是单个词的语法化;其二,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4]。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22f7d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a.png)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关键词:量词先秦两汉量词的应用汉语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量词丰富,量词是一种特殊的词语类别[1],但是强大的量词系统并非本来就有的,需要通过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来进行语法化。
一、量词概况量词是表示物体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也称单位词[2]。
汉语中最具特色的词汇中就包括量词,它是从实词的名词、动词以及少数的形容词虚化而来。
从称量物体和动作数量的角度,量词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量词的作用是使语意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和鲜明,其独特的语法和形象功能是其他词类无法相比的。
在整个汉语词类体系中量词是独立的一类,它的发展经历了无、萌芽、繁盛、成熟和完善五个阶段,其中先秦两汉时期属于量词的萌芽阶段。
量词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仅仅是量词的萌芽阶段,所以数量很少。
先秦时期属于量词发展的初级阶段,后世常用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多在这一时期产生。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临时量词、个体量词以及集合量词,这些量词数量还是很少的。
两汉时期,一些沿用至今并且具有汉语特色的量词开始大量出现,旧的量词用法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的量词可用性还是不大,量词的运用也没有形成一定规律。
在两汉之前,量词还没有开始发展,只是在极少数的文献中出现了量词,量词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发展很不成熟,但是到了西汉中期量词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突破[3]。
二、量词的分类(一)名量词用于称量事物数量的单位词叫做名量词,汉简中的名量词共86个[4],分类有:(1)固定量词。
固定量词分为自然、重量、长度和容量等单位用词。
自然单位量词是用于称量事物数量的自然单位,自然单位量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5]:一是个体单位量词,它是用于称量事物数量。
个体单位量词包括有枚、头、领、条、、人、口、丸、橐、杯、烟、级、桓、张、合、具、通、乘、齐、件、编、封、支、区、事、骑、把、处、困、分、宿、会、两、所、块、于、、家、户等词;二是集体单位量词,其包括有岁、年、月、旬、日、夜、时、分、刻、干等词;三是度量衡单位量词,它又可分为长度单位量词、面积单位量词、容量单位量词、重量单位量词,其中长度单位量词包括有里、步、丈、尺、寸、分、匹、韦等词,面积单位量词包括有顷、亩、畦等词,容量单位量词包括有升、龠、合、斗、斛、石、等词,重量单位量词包括有铢、两、斤、钧、参、分、钱等词。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75a2c576a20029bc642d0e.png)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数词的发展汉语数词属于基本词汇,所以几千年来变化很少,但是,(1)甲骨文里没有分数和约数,战国后出现了“数、余、所、许、左右”等约数;还有不定数,如“一二邦”、“二三子”、“三四日”“六七人”、“七八岁”、“九十..其仪”、“或相什百..”、..,或相千万“三二千人”、“人民之众亿兆..”等,在甲骨文中尚未出现;基数和序数形式无区别,基数可作定语和宾语;例如:①作定语。
A.癸酉贞:帝五玉,其三.小牢。
B.隻(获)兔七.。
②作宾语。
雀入一百五十....。
(指雀国进贡了一百五十片甲骨)③作状语。
其用四.卜。
(四卜:第四..次占卜。
)上古末期汉语的整数、分数、倍数和约数均已基本形成,中古无太大变化。
零数的产生在宋元以后。
中古约数词有“许、所”,“所”字唐代被淘汰,而“许”得到广泛应用。
还有“余、可、约”等。
如:①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
(《世说·文学》)②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
(《三国志·吴书·周鲂传》)(2)有些数词和称数法曾经起过变化。
这里举“兩”、“參”、“什”、“佰”、“再”五字為例。
(一)“兩”字的用法、意义的发展《说文》:“再也。
一举而二也,凡物有二。
”“王筠《说文句读》:“古之布帛,自两头卷之,一匹两卷,故古谓之两,汉谓之匹也。
”两”是成双成对的意思,与“二”不同。
1、在先秦时代,主要用来指称天然成双的事物,或敌对双方的人.例如:①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诗·墉风·柏舟》) (髧:dàn头发下垂貌。
仪:配偶。
那两绺刘海下垂的少年,就是我的心上人。
)②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我抓住问题的正反两面加以彻底盘问,(答案就有了。
)】④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庄子·人间世》)⑤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庄子·秋水》)⑥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伤寒杂病论》的量词研究
![《伤寒杂病论》的量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92fed39bd64783e09122b9b.png)
《伤寒杂病论》的量词研究作者:罗丹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2期摘要:量词在殷商时代开始萌芽,先秦时期得到了初步发展,到了两汉时期量词开始大范围的涌现,但是量词的使用情况跟现代常用的“数+量+名”结构仍有很大差别。
前人对量词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数+量+名”的来源仍不清楚。
本文试从汉代的医书《伤寒杂病论》着手去探讨当时量词的使用情况,以了解汉代量词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量词汉代医书文献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23-02《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后世人整理流传至今。
现在流传的“宋本”实为明代赵开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刊刻于《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此版本最接近于原本,因此版本价值甚高。
本文依照的版本即为赵开美翻刻的《伤寒杂病论》,在文中称之为赵本。
量词的分类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下又可细分为度量衡量词、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
赵本中的量词几乎都出现在药方里,据统计《伤寒论杂病论》中药方包括重复的总共有112方,出现了共计“两、枚、味、升、服、剂、铢、斗、颗、茎、把……”等约30个量词,其中出现的数量短语类型主要是“数词+量词”,“数词+数词+量词”等结构。
以下按上述的量词分类对赵本的量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大体研究,进而总结得到汉代医书中量词的使用概况。
1 《伤寒杂病论》中名量词的使用情况古代医书中名量词占所有量词的比例最大,《伤寒杂病论》里的名量词也不例外,包括“两、枚、味、升、铢”等22个。
名量词的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主语、状语等等,而且名量词可以置于名词前也可以置于名词后,其语法功能不同。
(1)名词+数词+量词“名词+数词+量词”的数量结构在汉代乃至汉代以后是基本格式,《伤寒杂病论》中使用最多的也是此种格式。
例如:桂枝三两。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16d261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f.png)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古代汉语中的数量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数量词的变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数量词主要是基于天文、地理等自然事物以及人的身体部位,具有高度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最早的数量词主要是由具象的事物表示的,例如:一、二、三、四等。
而针对大量事物的表达,则使用“众”、“众多”等词,如《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中有“劳罪众多”一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字表达的需求,数量词逐渐趋于普遍化。
汉字文化的符号特点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数量把握逐渐增加。
到了秦汉时期,数量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三礼注疏》中记载了汉代已经使用“十百千万”等较大的单位,说明当时人们对大量事物的计数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词汇体系。
从汉代开始,数量词逐渐开始与数字相结合,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十二”、“五十”等精确的计数方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甚至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计数方式,如“二十四”、“五十六”等。
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已经体现出明确的数目概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数字的普及,数量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唐宋时期,数字逐渐被广泛使用,数量词也开始体现更强的程度和数量意义。
例如《文昌帝君符文》中就有“六十钟”、“三十杯”等表达。
到了元明清时期,逐渐出现了更为复杂且精确的数量词,如“四十三”、“七十九”等。
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已经趋于规范化,体现出了明确的计数和表达方式。
总结起来,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象征性词汇到后来的规范化、精确化词汇,数量词的发展反映了汉字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时代的变迁,数量词逐渐与数字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中丰富多样的数量表达方式。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今天的语言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f29162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9.png)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
1. 聚合规则的演变: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现代汉语的聚合规则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实词的定义、界限和分类更加清晰,特别是量词的出现。
从先秦时期量词数量较少,到两汉时期开始兴起,南北朝时已经较为广泛使用。
此外,部分构词的词缀如“-子”、“-儿”、“-头”等以及表示体意义的
专用语素如“-着”、“-了”、“-过”等在隋唐以后逐步发展而来。
2. 类推作用:语言中存在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其中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
3. 语法化:语言系统中一些实义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为较虚的成分,这是语法化现象。
根据语法化的过程和程度,语法化是一个有等级的序列,一般的等级序列是实词-语法词-粘着成分-屈折成分。
4. 连动结构:汉语中常将多个动词置于同一个句子中,这种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这也是汉语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之一。
5. 词类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词类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月牙儿”原本是名词,但在老舍的作品中用作动词,这种词类变化增加了汉语的表达灵活性和丰富性。
以上是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浅析古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及运用
![浅析古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99468d976eeaeaad1f33076.png)
领如 衣、 、 、 、 等用“ ”被亦 用“ ”, 袍 裘 糯 拎 领 ( 领 )下衣 成对如 挎和 履 、 袜等 皆用 “ ” 成 套则称 “ ” … 。 两 , 袭 …
在汉 语 的发展 过程 中, 词 从无 到有 , 少到 多, 量 从 显示 出它旺 盛 的生命 力 , 在语 言的应 用 中发挥 着越 来 越重 要 的作用 。 不 同 而
到 了汉代 , 量词 迅速 地丰 富和 发展 起来 , 一方 面 产生 了大 量 季舒 欧帝 三拳 。 ( 书 ・ ”魏 孝静 i) E 新量 词 , 汉 时期的 物量 词 在数量 上大 大地 增加 了, 如 “ ” 两 例 枚 , 在上 古时 代 , 行为 的次数 不用 单位 词来 表 示 , 而是 把数 目字 “ ,具 ”“ ” 等 。 口” “ ,所 等 一方 面量 词本 身 的分 工愈 来愈 细 , 量词 的
( ) 量词 的分 类及 运用 三 动
“ (贝十朋 ” :3 表示 集 体单位 的 , :丙 ”“ 五十 丙”等 。 朋”“ ) () 如 “ (马 )
动量 词大致 上可 以分 为 二类 : 一种 是通 用动 量词 , 常见 的有
殷 墟 卜 中的物 量 词是 量词 的萌 芽 , 虽然 不多 , 辞 它 但是 证 明 了古 “ , 次”“ ,度 ” 过” “ ,回” “ 四字 , 南北朝 的 时 候已有 出现 。另 一种 在 汉 语 中不是没 有量 词 , 明 了汉 语 的量词产 生 的很早 , 远流 长。 是专用单 位词 , 说 源 专用 单位词 常见 的有“ ”“ ,匝 ”“ ,顿” 遍 ,周”“ ,番”“ , 下” 如 “ 无枝可 依 。 ( 操 ・ ”曹 短歌 行 ) “ : 因示语 先秦文 言 中的量词 在殷 墟 卜 辞量词 的基础 上 , 过商 周金 文 “ 等等 。 : 绕 树三 匝 , 经
古汉量词的发展
![古汉量词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887b5c25f0e7cd185253669.png)
汉语发展的时间很长,当然颇有演变。
例如中国人说养狗养猪,日本人就说是犬养猪饲,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中国人听了总要发笑,因为「狗养的」乃是骂人的话。
可是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并不罕见,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就同时用了两种语序,有宾语在前的,也有宾语在后的。
又如汉语中量词极为发达,一个人、一张床、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羊、一扇门、一根葱、一尾鱼、一叶舟、一方塘、一口刀、一把枪、一锭金、一泡尿、一坨屎,都有不同的量词,印欧语系语言便不如此丰富。
但古汉语的量词使用原先却较简单,与印欧语系差不多。
再者,印欧语系中复声母的现象甚为普遍,汉语古亦有之。
依古音学家之推考,古汉语中辅音接合的可能性,甚至更多於现代的印欧语,如dg- 、tp- 、dm- 、ml-、nd- 、mbl- 、nh- 等均为现代印欧语所不习见者。
但后来复声母语终被淘汰了,汉语只以单音来表示。
故由语序、量词、复声母等等这类事来看,汉语之演变不可谓不大。
然纵观汉语史,又可发现汉语的基本特质古今并无大异。
其变化者,一是古有而渐丰,如量词在先秦,虽已有之但尚不发达,魏晋才大量出现。
这种变,其实只是发展,只是踵事增华。
在古人说:「孚马四匹,孚车卅两」(小孟鼎)「卯五牛于二珏」(殷虚文字乙编,7645 )「其礻登新鬯二升,一卣」(殷契粹编,525 )「予光赏贝二朋」(三代吉金文存,十三卷)时,早已注意到每一物事之特殊性,故其后才会广泛地以不同计量词去指称每一不同的物事。
另一种变化,则是选择的结果,例如上文所谈到的词序和复声母。
词序渐渐稳定,以宾语放在动词后面为主,复声母则遭放弃,都是有意识的作为,故是变本而加厉。
这也就是说:语言虽然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中国人也认为用语出於自然,但对语言的意识,各民族并不一样。
各民族语言之所以不同,即肇因於此。
本於这种「对语言的思维」,各民族分别创造了他们的语言。
汉语相较於其他语系,所具有的特色,便可显示古人在造语时特具的思维状态或倾向。
名量词“只”的演变研究
![名量词“只”的演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89bda5caaedd3383c4d3d2.png)
名量词“只”的演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汉语名量词“只”的量词产生之初及其作为量词的组合能力、词法特征、语法功能等的发展及成熟过程,并分析其演变特点及原因。
关键词:现代汉语;名量词“只”;演变一、研究现状国内对名量词“只”多从对外汉语、断代或与其它量词对比角度进行研究。
牛巧红(2007)对量词“只”从历时演变及认知角度做了细致分析。
严宝刚(2009)探究了吴语通用量词“只”的起源与发展;王添羽(2017)从历时角度对古代汉语名量词“只”的演变进行分析。
我国现阶段对名量词“只”演变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称量范畴的发展演变进行剖析,而对“只”的变化形式、语法功能等的研究没有明确分析梳理。
本文将从历时角度对“只”的称量对象进行简单地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时期“只”的语法功能、变化形式等并分析其演变特点与原因。
二、名量词“只”的演变过程(一)“只”的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隻,鳥一枚也。
”可见,“只”最初为名词,本义“一只鸟”。
后来引申出量词用法,首先称量鸟类,再逐步扩大到其它事物。
(二)量词“只”的发展1.先秦两汉时期据语料库记载,表示量词的“只”最早应出现在春秋战国。
如:(1)匹马只轮无反者。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这个时期的“只”虽产生了量词的用法,但还未完全脱离名词的功用。
量词“只”既可以单独与名词结合,表示“一只”,也可以与数词配合使用,表示复数,如“万只”。
此时,“只”作为量词的用法还很少见,使用上也未成体系。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的使用范围初步扩大,量词“只”的用法随之增多,除先秦两汉出现的“只+名”“数+只”外还出现了“名+只”的用法。
“只”在南北朝用作量词称量对象有三种:第一,南北朝时量词“只”虽偶可称量其它动物,但仍以称量“鸟”为主。
如:(2)鸠巢于庙阙而孕白鸠一只。
(左九嫔《白鸠赋》)第二,用于成双事物之一。
如:(3)达因取盘中只箸,再三从横之。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https://img.taocdn.com/s3/m/a368b4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b.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量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升”这个单位沿用至今,成为现代度量衡制度中 的重要单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量词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精确的度量衡制度有利于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也有 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
04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度量衡量词的演变及影响
度量衡量词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
早期的度量衡量词往往比较简单,如“尺”、“斗”等,后来逐渐 增加了更为复杂的度量衡量词,如“里”、“亩”等。
逐渐标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度量衡量词逐渐变得标准化,不同的地区和国家 开始采用相同的度量衡标准。
政治色彩浓厚
在封建社会中,度量衡量词往往与政治密切相关,统治者会通过制 定度量衡标准来控制经济和民生。
起源与演变
这些度量衡量词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来自并沿用至今,其具体起源和演变过程仍需进一步研究。
先秦经典中的度量衡量词
《诗经》中的度量衡量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度量衡量词,如“尺”、“寸”、“斗”、“升 ”等,用于描述长度、容量和重量等。
《尚书》中的度量衡量词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也涉及到了不少度量衡量词,如“里”、“亩”等,用于 描述长度和面积等。
度量衡量词演变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度量衡量词需要不断更新和改 进以适应新的贸易和生产需要。
政治统治需要
统治者通过制定度量衡标准来控制经济和民生,同时 也可以通过调整度量衡标准来增加财政收入。
文化交流影响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度量衡量词逐渐相互融 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度量衡体系。
秦汉时期度量衡量词的单位明确,标准统一 ,为当时的商业、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提供 了可靠的计量依据。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https://img.taocdn.com/s3/m/e189256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5.png)
这些变革对当时的经济、贸易、税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民间与官方的度量衡差异
官方标准
官方通常使用标准的度量衡器具,以确保税收、贸易等方面的公 平与统一。
民间实际使用
然而,在民间,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使 用的度量衡标准与官方标准存在一定差异。
统一度量衡制度
标准制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 度量衡标准统一,制定了 标准的度量衡制度。
衡器制作
统一后的度量衡制度,促 进了衡器的标准化制作, 如铜权、铜秤等。
制度传播
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在秦朝 基础上,为后世朝代所沿 用,并传播至周边地区。
度量衡词的沿用与演变
沿用古词
一些先秦时期的度量衡词在秦汉时期得以沿用, 如“尺”、“斤”等。
差异原因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民间传统、习俗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民间度 量衡器具的制作精度不如官方。
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中的度量衡融合
01
民族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包括贸易
、婚姻、战争等多种形式。
02 03
度量衡融合
在这种背景下,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度量衡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 融合。双方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度量衡制度,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 具有混合特点的度量衡制度。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 量词历时
汇报人: 日期:
• 先秦时期的度量衡量词 • 秦汉时期的度量衡量词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量词 • 总结与展望
01
先秦时期的度量衡量词
长度度量衡量词
丈
古代长度单位,约等于十尺。在 先秦时期,丈常用于土地测量和
古汉语数量词的用法特点
![古汉语数量词的用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b5d1d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5.png)
古汉语数量词的用法特点
古汉语的数量词强调数量的概念,而非数字的表达。
其用法有以下特点:
1. 单数与复数表示数量,如“一、二、三”、“千、百、十、个、两、众多、万千”等。
2. 带量词的表示数量,如“一斤米、两个苹果、三张纸、十步路”等。
其中,“斤、个、张、步”等量词可以替换成其他量词,如“公斤、只、件、米等”,但数量要正确。
3. 双数表示对(两个),如“两只鹅、两个人”等。
4. 裸数表示数量,如“十万火急、三日不食”等。
5. 重复的数字表示倍数,如“三三两两、百百千千”等。
6. 祈使句可以表示数量,如“一人有病,全家不安”等。
总之,古汉语数量词具有多种表达方式,需要根据语境和习惯来理解。
谈汉语中量词的使用特点
![谈汉语中量词的使用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584104bd64783e08122b22.png)
摘要汉语中的量词,尤其是名量词,特别丰富多彩,这一点是英语、俄语、日语等外国语不能比拟的,这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
根据量词所修饰的词类把量词分为名量词与动量词。
量词有不同于其他词类的语法性质。
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汉语中量词的使用特点,如量词的形象性,量词的色彩性,量词的模糊性,量词的修辞性以及其他特点。
汉语中的量词,除度量衡量词外,或多或少具有形象化的描述作用。
量词的色彩性,主要是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
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文学作品中,如果恰当运用量词的模糊性,不但会使语言准确、精炼,而且会使文章产生深邃的意境。
在修辞中大量使用量词是现代汉语的一大显著特色,量词具有多种修辞作用,能起到使语言生动形象的作用。
这是汉语中量词的主要的使用特点。
关键词:量词;形象性;色彩性;模糊性;修辞性ABSTRACTThe variety of quantifiers, noun quantifiers in particular,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hich is unparalleled among all the languages. According to the word class of its modifiers, quantifier is divided into noun quantifier and verb quantifier. Quantifier is possessed of its unique character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quantifiers, e.g. vividness, color, fuzziness, rhetoric, etc. Chinese quantifies can not only measure words but also describe things. The color of quantifier includes emotional color and stylistic feature. Since fuzzy concept is more expressive than distinct concept, proper use of fuzziness of quantifiers in literary works creates the effect of exactness, refining and profoundness. Frequent use of quantifiers is a conspicuous distinction of modern Chinese. Due to its various rhetoric functions, quantifier contributes to the vividness of language, which is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quantifier.Key words:quantifier;vividness;color;fuzziness;rhetoric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汉语中量词的分类及其语法特点 (2)(一)量词的分类 (2)1.名量词 (2)2.动量词 (2)(二)量词的语法特点 (3)二、量词的形象性 (4)三、量词的色彩性 (6)四、量词的模糊性 (8)五、量词的修辞性 (10)(一)用量词进行比喻 (10)(二)用量词进行夸张 (10)(三)用量词进行通感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前言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量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
古代数量词的用法
![古代数量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dff94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5.png)
古代数量词的用法
1. 嘿,你知道吗?在古代,“三”这个数量词可有意思了!比如说“三生有幸”,这就是表达多么幸运的意思啊!就好像你一直期待的事情突然成真了一样,多让人惊喜呀!
2. 哇塞,“九”在古代那也是相当重要的呀!像什么“九州”,那代表着广阔的大地呀!这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的拼图,由好多块组成,多厉害呀!
3. 哎呀呀,“百”也是很常用的呢!“百花齐放”多形象呀,就像是春天来了,各种花儿都争奇斗艳的,那场面,壮观吧?
4. 嘿哟,“千”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呀!“千军万马”,想象一下那气势,多震撼呐!是不是感觉像一场超级激烈的比赛呀?
5. 哈哈哈,“万”字可不得了!像“万里长城”,那得多长呀,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工程嘛,这得多了不起啊!
6. 诶,“双”也挺特别的呢!“成双成对”,多美好的寓意呀,就好像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互相陪伴,多温暖呀!
7. 哇哦,“两”也有特殊的用法哟!“两全其美”,多让人开心呀,既能这样又能那样,简直完美呀!
8. 嘻嘻,“一”虽然简单,可是也很重要呢!“一心一意”,就是要专注呀,就像你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那样专注,多棒呀!
9. 嘿嘿,古代的数量词真的好神奇,好有趣呀!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和用法,让我们对古代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不是吗?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宝藏,等着我们去发掘和感受它们的魅力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代数量词真是丰富又多彩,充满了魅力和神奇,值得我们好好去探究。
先秦两汉魏晋简帛文献中的新兴量词
![先秦两汉魏晋简帛文献中的新兴量词](https://img.taocdn.com/s3/m/fdcd528f83d049649b6658e3.png)
简 帛量词很多是传世文献所从未见过的 , 汉语大词典 》 《 《 、 汉语大字典 》诸辞书均未收,前人及时贤 亦未论及 ,是量词系统的新成员。这些量词很多在 当时使用范围广 、频率高 ,甚至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 例如 ,量词 “ 真”仅 《 曾侯 乙墓简 》即有 1 例 ,“ 7 立”不仅见于晋简 ,吐鲁番文书亦常见;也有 的在汉语
目前 已公布 的 7 8批 简帛文献 中量词凡 I8个,近 4 %改写 了以前从 传世 文献量词研 究 中得 出的结论。最具价值 8 0
的新 兴 量 词 5 5个 , 为汉 语 词 汇 史 研 究提 供 了极 富真 实性 的崭 新 材 料 。其 中 ,1 4个 量 词 是 传 世 文 献研 究所 未知 的 新 成 员 。5个 量 词 是 新 兴 用法 ,更 新 了我 们 对 汉 语 史 上 量 词 数 量 的 认 识 :3 量 词 是 目前所 见 最早 用例 ,对 探 讨 6个 其 语 源 及 汉 语 量 词 系统 的 建 立 均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简 帛量 词 无 论 是 在 量 词 断 代 史 的研 究上 ,还 是 在 汉语 词 汇 史研 究 上 都 具 有 重 要 价 值 。 简 帛量 词 的 探 讨 也 启 示 我 们 ,应 当 充分 重 视 简 帛文献 的语 言研 究 , 尤其 是 其 中 口语 性 文献 、 应 用性 文 献 的 研 究 。方 利 于 汉 语 词 汇 史的 完善 。 关 键 词 :汉 语 : 简 帛文 献 :新 兴 量 词 :初 始 例
N V 00 O .2 1
21 0 0年 1 1月
先秦两汉魏晋简 帛文献 中的新 兴量词
李 建 平
( 阴 师范 学院 淮 文 学院 ,江 苏 淮安 401) 0 7 5
两汉量词用法初探
![两汉量词用法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b14814b1a417866fb94a8e2c.png)
两汉量词用法初探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量词在汉语史上不是一个先在的语法范畴,而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成熟的。
两汉时期是量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本文拟从两汉时期的相关语言学材料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两汉时期量词的使用方法。
两汉时期的量词主要包括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基本类型。
其中名量词的用法比较丰富,动量词的用法相对简单。
关键词:两汉;名量词;动量词;用法一、名量词与数词、名词的组合关系(一)名量词独用与名量词组合使用1.量词单用。
量词单用,语法用途上只有一种,即用作主语,表示“每”的意思,大抵是重复前面的量词而说。
据黄载君的考察,甲骨文中并未出现量词单用的用法,这一用法是在晚周金文中出现的,但仅限于度量衡单位量词,如:梁半尚(当)二金尚(当)孚。
[1]这种用法在两汉时期有所发展,单用的量词已不仅限于度量衡单位量词,如:马三匹,匹二吏(《居延汉简》91)。
2.量词重叠。
刘世儒认为,量词的重叠形式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形成的。
[2](P.531)我们考察了两汉时期量词所有的研究成果,对量词重叠问题大多未有提及。
但我们在两汉时期的文献中,确实发现了一些量词重叠的用例: 例1,南书二封,封封皆橐佗。
(《居延汉简》120)因此我们可以说两汉时期出现了量词重叠用法的萌芽,但以上用例在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还是非常少见的,因此我们认为量词重叠用法系统地发展起来应该是汉代以后的事。
3.量词并用。
量词并列使用,先秦就有。
汉代简帛中只有同义类量词可连用,而且这种量词只限于度量衡量词。
秦汉时期这种度量衡单位的并列使用,所量之物相同,如:边塞卒戍不得去离亭尺寸(《敦煌汉简》),这种用法以后一直沿用。
汉代以后名量词有了进一步分工,因而也出现了新的量词并用形式,连用的量词并不仅限于度量衡单位量词,其所量之物也可不同,如:例2,诸道行营将士,共赐物二十八万四百三十端匹。
(《旧唐书·穆宗纪》)(二)名量词与数词的组合关系1.数词+量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汉语中量词的存在,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一大优点。
汉语量词的萌芽期是在先秦时代,两汉时期则是量词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因此研究先秦两汉时期中出现的量词,不仅有利于对先秦两汉量词断代史的研究,而且对于探讨汉语量词系统的产生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通过借鉴相关文献资料,对先秦两汉时代的量词进行研究,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应用。
关键词:量词先秦两汉量词的应用
汉语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量词丰富,量词是一种特殊的词语类别[1],但是强大的量词系统并非本来就有的,需要通过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来进行语法化。
一、量词概况
量词是表示物体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也称单位词[2]。
汉语中最具特色的词汇中就包括量词,它是从实词的名词、动词以及少数的形容词虚化而来。
从称量物体和动作数量的角度,量词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量词的作用是使语意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和鲜明,其独特的语法和形象功能是其他词类无法相比的。
在整个汉语词类体系中量词是独立的一类,它的发展经历了无、萌芽、繁盛、成熟和完善五个阶段,其中先秦两汉时期属于量词的萌芽阶段。
量词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仅仅是量词的萌芽阶段,所以数量很少。
先秦时期属于量词发展的初级阶段,后世常用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多在这一时期产生。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临时量词、个体量词以及集合量词,这些量词数量还是很少的。
两汉时期,一些沿用至今并且具有汉语特色的量词开始大量出现,旧的量词用法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的量词可用性还是不大,量词的运用也没有形成一定规律。
在两汉之前,量词还没有开始发展,只是在极少数的文献中出现了量词,量词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发展很不成熟,但是到了西汉中期量词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突破[3]。
二、量词的分类
(一)名量词
用于称量事物数量的单位词叫做名量词,汉简中的名量词共86个[4],分类有:(1)固定量词。
固定量词分为自然、重量、长度和容量等单位用词。
自然单位量词是用于称量事物数量的自然单位,自然单位量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5]:一是个体单位量词,它是用于称量事物数量。
个体单位量词包括有枚、头、领、条、?、人、口、丸、橐、杯、烟、级、桓、张、合、具、通、乘、齐、件、编、封、支、区、事、骑、把、处、困、分、宿、会、两、所、块、于、?、家、户等词;二是集体单位量词,其包括有岁、年、月、旬、日、夜、时、分、刻、干等词;三是度量衡单位量词,它又可分为长度单位量词、面积单位量词、容量单位量词、重量单位量词,其中长度单位量词包括有里、步、丈、尺、寸、分、匹、韦等词,面积单位量词包括有顷、亩、畦等词,容量单位量词包括有升、龠、合、斗、斛、石、?等词,重量单位量词包括有铢、两、斤、钧、参、分、钱等词。
(2)临时性量词。
临时性量词指做量词的是临时借用某物统名的名词。
其包括有器、钱等词。
(一)动量词
动量词是用于称量动作次数的单位词,古汉语中动量词的发展要比名量词的发展慢得多,因此数量也比名量词要少很多,动量词只有下、发和通三个[6]。
以下是先秦两汉时期量词词类列表:
三、先秦两汉时期量词发展的特点
先秦到两汉时期,中国历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同样也影响了语言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量词系统的变化[7]。
量词在这一时期从萌芽到发展到最后的成熟稳定,都体现出了独一无二的时代特色,汉语量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完善的物量词和
动量词。
可以说到东汉中期物量词已经发展相当成熟了。
秦代时期,动量词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动量词真正意义上的使用还是在汉末的时候,并且在那个时候已经形成规范。
其次就是量词数量众多。
该时期是汉语量词的萌芽阶段,有很多的量词没有较强的使用性,很快就被淘汰,或者被新产生的量词所取代,再加上独特的历史条件等原因,该时期的量词出现得比较多,据统计,先秦两汉时期出土的文献中量词达到了三百多个,其中物量词有338个,动量词有20个[8]。
第三就是量词中小类别的完善。
无量词初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小方向的类别不能得到有效完善地发展,直到两汉时期,量词中的小类别才得到了发展和充实,使得量词内部系统得以完善。
第四是量词的语法化。
语法化进程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体现,但是甲骨文的语法是很有局限性的,东周的文献中出现了以名、数和量为先后顺序的语法结构,这个结构在使用量词的所有类型中占据统治地位。
到先秦两汉时期,语法中出现按照数、量和名的先后顺序的结构,但是东周时期的结构还是占据着很大的地位。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已经开始广泛地使用了,多数文献都表明量词的迅猛发展是在西汉早期,其中以《马王堆三号墓漠筒遣策》为例,量词使用情况如下表:
由此可见,量词表示法在西汉初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体现出了量词的使用在汉代已经成为了一种规范。
第五个是量词的分工。
量词的出现其本身就有一定的分工,只是在量词发展的萌芽阶段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兼用,随着量词的丰富,量词的分工也是越来越明细。
第六是泛指性量词的迅速发展。
泛指量词的广泛应用是在汉初期,随着量词在发展过程中适应对象的日益广泛,量词的词义逐渐淡化,特别是泛指量词的适用对象是最广泛的,甚至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它的语法化也是最高的[9]。
四、先秦两汉量词发展的局限性
在先秦两汉时期量词虽然有了迅速发展以及语法化的逐渐深入,但是这一时期的量词系统还是不够完善:首先历史文献中量词的使用还不是很广泛,量词的推广以及发展受到影响。
我们用两汉时期的五本文献进行分析调查得到:
虽然同一个时代的文献中量词的使用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但是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这五本文献使用量词的比例仅仅只有21.64%,使用率很低[10]。
其次借用词的可容性和可附性限制住了量词的突破以及发展,可容性是指量词是用作表示容器的名词;可附性是指事物所附处所的名词为量词,这类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但是在两汉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有些都还没有出现。
最后从量词的句法特征和词法特征来看,组合能力上量词还不能够用指示代词修饰,量词在刚萌芽的阶段,其重叠形式以及词缀化用例都很少。
五、影响先秦两汉量词发展的地域性
地域的不确定性和文献传抄的定义都会影响量词的发展。
由于当时的历史所决定,先秦的简帛文献分为秦简和楚简,而它们写成的各国历史是在战国时期,因此在量词的发展上就形成了较强的地域差异[11]。
秦楚文献的度量衡系统是不一样的,几乎完全不同,如下表:由此可见,秦简中的度量系统相较于楚简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体现出了两地度量系统的发展差异。
两汉时代是统一的时期,所以从其文献来看它们呈现的地域色彩并不明显。
六、总结
先秦两汉量词的使用对于当时的汉语系统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推进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因,研究先秦两汉量词对于整个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量词发展的道路上有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使量词的发展变为必然的趋势,同时也表明:量词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气呵成的。
发展势必要有过程,才能出结果。
对于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系统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先秦两汉的文化历史,再现当时的社会面貌。
由于先秦两汉量词发展是汉语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也让我们对于现代汉语新系统有了进一步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为汉语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提供相关可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