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11 心理语言学

合集下载

《语言心理学》课件

《语言心理学》课件
《语言心理学》ppt课件
目录
• 语言心理学概述 • 语言的认知过程 • 语言的社会心理 • 语言的心理障碍与治疗 • 语言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语言心理学概述
语言心理学的定义
语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理解 和生成过程中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探讨了语言处理过程中的认知 过程、心理结构和神经机制。
语言心理学旨在揭示人类如何通 过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以
语言的决策
总结词
语言决策是在语言交流中做出的选择 和判断过程。
详细描述
语言决策涉及到口语表达、写作、翻 译等方面的选择和判断。它涉及到语 境理解、信息筛选、语言规则应用等 方面。语言决策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 的关键要素之一。
03
语言的社会心理
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语言的演变与社会发展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的工具 ,用于沟通、交流思想和情感。
神经心理因素
脑损伤、智力障碍等神经 心理因素可能导致语言障 碍。
语言障碍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一
语音疗法,通过系统训练改善 发音和语言表达能力。
治疗方法二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 思维方式,减少焦虑和紧张情 绪。
治疗方法三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环境,加 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治疗方法四
药物治疗,针对某些特定类型 的语言障碍,医生可能会开具
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对于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语言的文化心理
01
02
03
语言与文化传承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 体,通过语言传递了民族 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语言与文化认同
语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 志,人们通过共同的语言 来表达和确认自己的文化 归属。

《心理语言学》课件

《心理语言学》课件

05
心理语言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挑战
文化差异对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如何克服这些差异,建立跨文 化的心理语言学理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和认知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研 究中,需要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构 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理解语言与思 维、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语言障 碍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 础。
研究意义
有助于提高语言教育的质量,促进跨 文化交流,为语言障碍的干预和治疗 提供指导。
研究历史与发展
研究历史
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 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早期研究 主要关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系统 的理论体系。
语言障碍治疗
1 2
语言障碍评估
心理语言学对语言障碍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 究,为语言障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方法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发针对不同语 言障碍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3
康复训练
心理语言学在语言障碍康复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提高康复 效果。
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
自然语言处理
01
心理语言学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为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
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机器翻译质量评估
02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机器翻译的质量进行评
估和改进,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人机交互
03
心理语言学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有助于设计更符合人类语

心里语言学

心里语言学
语言的交际用途;(6)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首先,在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奥颇尔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记和家长报告”为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重要的途径。利奥颇尔德通过对其女儿希尔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语和德语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认为,观察和 研究儿童日记的语言发展有助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研究。但后来贝茨(Bares,1991)却认为更有效的途径是家长对其子女语 言表现的观察。因此,儿童日记和家长报告就成了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一大途径。除此之外,观察数据、采访和实验也是研究 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第二,言语感知发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家长的语言输出和儿童语言学习的关系;(2)儿童早 期言语感知;(3)语言特化。第三,儿童语言词汇研究包括:咿呀学语、单词学习、双词学习、语法联接、词语和词义联接。在 这方面,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得”、“使用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词语与语义的连接”3个方面。第四 ,句子学习和理解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单词和短语向简单句的过渡过程;(2)语法在造句方面所起的作用;(3)句子的形 成 和 理 解 策 略 ; (4) 简 单 句 向 复 杂 句 的 过 渡 以 及 对 较 为 复 杂 语 句 的 理 解 和 使 用 。 第 五 , 在 语 言 交 际 用 途 的 研 究 方 面 , 贝 茨 (Bates,1976)和韩礼德(Halliday,1975)提出的“语用学功能”、奈尔森(Nelson,1973)提出的“指涉和表达功能”成为研究语言功 用的主要理论基础。特别是韩礼德提出的7种语言功能,不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经典,同时也为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理 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考线索。第六,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式为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 但就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而论,以斯金纳和布龙费尔德“刺激—反应”或“强化”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以乔姆斯基 “天生论”为代表的“遗传”或“传递”理论构成了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两大分支。此外,以皮亚杰(Piaget)和布鲁纳 (Bruner)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由贝茨(Bates)和麦克威尼(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模型”和由波特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 ”代表了儿童语言习得模型研究的主体内容。由此可见,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心灵主义的“内在”理论,交互作 用理论的“认知”、“信息处理”和“社会交互作用”理论构成了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 重要基础。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集中讨论的话题,其研究包括:(1)言语感知;(2)词汇提取;(3)句子加工;(4) 语篇理解。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首先,“言语感知”牵涉到“言语感知的研究手段”、“言语感知的条件”、“言语信号的产生和语音的声 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连续性的语音听辨”、“书面语言的感知”和“言语感知模型”共7个方面 的研究。语言感知的研究手段最早是用达得立(H.Dudley,1939)发明的“声音记录仪”(vocoder)记录和分析语 言的输出信息的。后来,制造“声音记录仪”的原理又促使“声音摄谱仪”(soundspectrogram)的出现和发展。 这是按照声音频率的分布,专门用来分析语言信号的“二战”期间的生成物。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受声学语 音学和发音语音学的影响,又出现了“电子肌动记录仪”(electromyography)和“电子记波 仪”(electrokymography),分别用来记录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电压变化和说话时口、鼻腔的气流变化。当然, 最新的研究手段当属“摄影摄像技术”(cineradiography),人们用该技术记录发音的动态变化。在语言感知条 件的研究方面,“语境”是影响言语感知最为重要的条件。语言信号产生方面的研究,大都与“声学特征”、 “元音和辅音的听辨”相关。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研究,是一项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音素”听辨研究。语 言感知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书面语言理解”的研究。这牵涉到“视觉感应”、“字母辨认”、“词意确定”以 及“信息记忆”和“信息组织”等方面的探索。当然,语言感知研究最为重要的领域当属“言语感知模型”的研 究。
研究方法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多地方借鉴了心理学的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测量知 识、能力、态度和个性的倾向。心理语言学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如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所提出的 种种理论都必须经过系统的自然观察(naturalobservation)或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s)的验证,才能 判明其是否有效。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 自冯特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对大脑和语言之间的 关系发生了深厚兴趣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人 类学家。
▪ 早在20世纪初,人类学家勃斯(Franz Boas,1858~1942)就预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 究很可能会促使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受冯特的 影响,勃斯把研究的重心从人类行为转移到文化 现象的心理学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心理学描述板等 的研究方面。到了1938年,他出版了《原始人的 心质》(The Mind of Primitive Man),为20世纪 30年代末、40年代初“心理的语言 学”(psychological linguistics)、“心理语言 学”(psycholinguisties)和“语言心理 学”(linguistic psychology)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 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1957年,斯 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 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尽管斯金纳的 《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 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 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 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因此,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言语 的产生、言语的理解以及儿童的语言获得问题。
▪ 心理语言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与心理学 和语言学研究既有重叠和交叉,又有其独到研究 领域的新学科,是一门综合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 重点探索人类心智本质和结构的科学。
▪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基本上可归源于心理学之父 ——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研究。1879年,冯特在莱比 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并 从事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1874年,他出版了 《生理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一书,探究了人类的 心质结构和意识。在冯特晚年的探索中,他很重 视语言问题的研究,发表过很多与语言心理学相 关的文章和著作。无论是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还 是现在的心理语言学,其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受到 了冯特研究的影响。

心理英语言学英语

心理英语言学英语

心理英语言学英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心理英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心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对人类语言的认知、产生和理解过程进行深入探讨。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与语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心理英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的组织、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是如何产生和理解语言的。

在心理英语言学的研究中,人们探讨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辨识的机制、语言的表征和加工等。

语言的习得过程是心理英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表明,人类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因素等。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接收输入信息,并通过大脑的加工和分析,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语言能力会逐渐提升,从而实现对语言的流利运用。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语言辨识的机制。

在心理英语言学的研究中,人们关注的是人类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是如何识别和理解语言的。

通过对这些机制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是如何进行语言表征和加工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大脑对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和分析,然后产生相应的语言输出。

通过对这些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语言产生和理解能力。

心理英语言学还涉及到语言的表征和加工的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人们探讨了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义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并推动语言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心理英语言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通过对语言和心理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是如何产生和理解语言的。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期待能够进一步探讨语言的认知机制、语言的发展轨迹以及语言的文化影响等问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2000字】第二篇示例:心理英语学是一门探讨语言和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个体的思维和情感对语言的影响,来揭示语言学习、语言认知和语言使用的规律。

心理语言学(上)

心理语言学(上)

心理语言学(上)心理语言学(上)报告人:甘露第一章:心理语言学诞生的历史根源:一、哲学根源哲学的根源最古老。

古希腊哲学家对语言的起源、词语和意义的关系、逻辑和语言的关系都很感兴趣,因为与哲学中的根本问题——知识的来源有密切的关系。

词语的意义和声音的关系是一个争议甚多的问题,围绕它们是直接的、自然的,还是任意的、无常的分为两大派。

在罗马教会的控制下.中世纪的哲学家的思想较禁锢,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语言是上帝赐与的,凡人是不能改变的。

文艺复兴后,哲学两大阵营在语言和心理的关系问题上的争论是在理性主义和心理实证生义之间展开的。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尔,他认为把哲学和自然科学混为一谈时,哲学就会局限于考虑各种语言因素,因为哲学家强调语言是表达人类理念的。

但是语言和感情的表达应该区分开来。

笛卡尔并没有专门去讨论语言,但是他关于心灵和肉体的关系的看法却影响了后来人们对语言的思考。

他是一个哲学上的二元论者,Chomsky(1966)把笛卡尔的主张概括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种系特征的能力,一种独立于智能以外的特殊的人类能力。

按照笛卡尔的观点,言语不但是思维的符号,而是思维存在的一个明证。

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洛克(Locke)他反对笛卡尔的内在意念概念,他发现意念和词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考虑知识问题之前必须先考虑语言。

人类有一种“使用词语作为内在概念的符号,作为自己内心的意念的标志”的能力,语言是适应交际需要而产主的,通过外部的、可感知的符号以传递无形的意念。

他认为声音和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就算人类的发音表达能力是天然的,对事物的赋名也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词原先是特殊的,指特定事物,表示可感知事物的意念。

后来才慢慢出现了一般的词语来表示一般的意念,而原来表示可感知事物的词则通过类比和隐喻转变为表示抽象的意念。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肉体的活动是机械性的,只能用物质的原因去解释;而心理活动则必须用心理的原则去解释。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50年代以后,三股力量致力于心理语言学的建设:
以学习理论为代表的心理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信息论
4、重要的进展:1960-1970 Chomsky的异军突起
5、70年代以后的心理语言学 受认知科学的影响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6、现代汉语的语言心理研究 三个阶段:
郭桃梅,彭聃龄(2002)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
的语义通达机制 问题:两种语言的信息表征?一般认为:词汇表征是 独立的,而概念表征是共同的 三种模型:单词联想、概念中介和整合的层次模型 (非对称性模型) 任务:图片命名、翻译、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 实验一目的:启动刺激(英文单词)和目标刺激(汉 字)之间是翻译关系时,是否产生启动效应 被试:过6级大学生63名 使用DMDX实验程序 结果:RT、错误率配对 t 检验,显著的启动效应 仍可有多种解释 ,进行后续实验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二)识别模型 同图像识别模型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三、词的理解、记忆和保持
(一)意义是什么 人对意义的正确理解取决于: 1、逻辑-语言意义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我两个南京。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1、自然观察法:语言习得过程 客观观察
系统的观察记录 断续的观察记录
问卷调查
内省观察(自我观察)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2、实验法: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 (1)分类:
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文字认知和理解以及文字表述实验;口语感知与理解以
及口语叙说实验 语言干扰、双语教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实验 对失语症的病理分析、语病矫治实验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 ppt课件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 ppt课件

Defini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functions
of corpus in linguistic studies;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
2
psycho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studies the storage, comprehension, production and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in any medium (spoken or written). Its subjects are adults and children as well as aphasics, people with speech disorders.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
11
Types of schemata
Schemata a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linguistic schemata, formal schemata and content schemata.
Linguistic schemata are about learners‘ linguistic knowledge.
LAD: posited by Chomsky and is present in the minds of children by which a grammar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is internalized.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
8
Language comprehens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the causes leading to difficulties i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心里语言学简介

心里语言学简介
• • • 语言词汇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与提取 语言(语音与文字)知觉 语言加工 语言的生成 语言的发展
大脑词库研究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主要探究词汇在大脑中是按照什么方式组织起来。 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语言过程其他各方面 的理解。任何一个人,若要成功地用语言进行交 流,其脑中必须有一个巨大的词汇库,且词汇 (包括语义、句法和语音信息)在这个库中必须 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这样才能够保证在交 流过程中快速、高效地提取出来。词汇提取(亦 称词汇到达)研究主要探讨人在语言使用中以何 种方式从大脑词库中提取词汇,词汇使用频率、 语境信息等对词汇提取的影响。
语言生成研究与语言加工研究正好相反, 主要采用口误分析法,探讨人是如何形成 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 是,由于受到方法的局限,目前研究尚没 有质的突破。
语言发展研究主要探讨儿童出生后,语 音、词汇、句法、语用等的获得过程,主 要回答以下问题:儿童学会用语言进行交 流前,如何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流?儿童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语音、词汇、句法 呈现出什么特点?语言输入在语言发展中 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语言发展过程中究 竟调用了哪些认知机制?
语言加工(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 面,分为两大块:一是句子理解与记忆,二是语篇理 解与记忆。前者的理论框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 与连贯理论,后者主要是用于解释叙事语篇理解的故 事语法。句子理解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语言理解早期的 心理过程,主要回答如下问题:句法分析发生在意义 提取之前还是之后?人在句法分析过程中采用了哪些 策略?语境与语用信息在加工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人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字 面语言与比喻性语言的理解有何异同?加工完成后在 大脑中储存的是语言形式,还是语义内容?等等。

《心理语言学》课件

《心理语言学》课件

思维对语言的影响
思维驱动语言表达
人们通过思维对事物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 进而形成语言表达的内容。
思维决定语言表达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对同一种事物的表 达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
思维创新语言
随着思维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不断涌现。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语言为人类提供了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使得思维 能够被记录、传递和共享。
语言塑造思维方式
语言的结构、语法和词汇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 式,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语言限制思维广度
语言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思维的边界,限制了人们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是储存和提取长期语言知识的关键,包括词汇、语法规 则、句型等。
记忆与学习
语言记忆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良好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语言 学习的效果。
语言理解
词汇理解
词汇理解是对词汇意义的获取和 加工,包括对词义、词性、词组 搭配等的理解。
句子理解
句子理解是对句子意义的获取和 加工,包括对语法结构、语义关 系、语境信息的理解。
心理语言学
目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心理语言学概述 • 语言认知过程 •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 语言习得与发展 • 语言障碍与治疗 • 心理语言学的应用
01
心理语言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心理过程的 学科,主要探讨语言与认知、情感、 动机等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特点
心理语言学关注语言使用中的心理过 程,包括语言的感知、记忆、理解、 产生等,强调语言与思维、认知的相 互作用。

第10章_心理语言学

第10章_心理语言学
实验心理学
一、语言产生
(一) 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3、词汇产生模型 微弱的语义中介干扰效应(0.05<p<o.10) 支持语义与语音交互作用理论: 词条层的激活信息向音位层的传递过程是 瀑布式的,与目标词语义相关的词从上到 下像瀑布一样都得到激活,同时传递他们 对应的音位表征。
实验心理学
第十章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 和生成语言,以及语言功能认知系统关系的 心理学分支。它从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的角 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特点。
实验心理学
【学科的多元化】
心理语言学研究是跨学科的,吸收和 采纳了语言学、社会学、生理学、计算机 科学等许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实验心理学
(一)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储存的语言信息 记忆中储存的语言信息:语义、语音模式、 词汇形式、句法信息。
一、语言产生
1、储存的语言信息
研究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言语失误
舌尖现象(TOT) (语义和句法可能先于语音的提取)
实验心理学
一、语言产生
1、储存的语言信息 实验法: (1)图画命名
一、语言产生
(二)整合储存的信息 1、从认知到句法:语法编码(语义和语法) 2、从句法到语音:音韵的编码(语音)
实验心理学
二、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是指人们根据听觉或视觉的输入 信息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地过程。 (一)词汇理解 (二)语句理解 (三)篇章理解
实验心理学
二、语言理解
(一)词汇理解 1、视觉词汇理解
二、语言理解
(二)语句理解 ERP技术:极高的时间分辨率 结果表明:早期的句法加工早于语义加工, 且能够影响随后的语义加工。 眼动测量技术:较高的生态效度 结果表明:被试会直接即时利用词汇知识指 导语法分析

心理语言学PPT课件

心理语言学PPT课件

范畴知觉
物理刺激连续变化,对应 的知觉表现出范畴性变化
材料:最小的语音范畴对 比
词汇识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听觉词汇识别(spoken word recognition) 视觉词汇识别(visual word recognition)
听觉词汇识别
Cohort模型(Marlsen-Wilson, 1987) 第一个阶段,对输入信息进行听觉语音分析,激活一群可供选择的单词,即初始
词群;
第二阶段,当语音信息继续,仍然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增加,而不符合 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下降,直到选中群中的一个词;
最后,把选中的词整合到当前语义和句法情境中。 跨通道语义启动范式
首先通过耳机给被试呈现语音信息,在耳机中语音消失的瞬间,计算机屏幕上会 出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对视觉刺激进行词汇判断。
语音的声学线索 音位缺少不变(invariant)的
声学线索 缺少线性排列 协同发音
几个理论
言语知觉的动觉理论(motor theory)(Liberman, 1967) 言语知觉的目标是讲话者的发音gesture,即表征在脑中的
一致的动作命令。感知言语,就是感知讲话者的意图的 gesture。 基于听觉机制的言语知觉理论 言语声音的感知与一般的听觉和知觉学习的机制相同,听者 可以从声学信号中恢复言语信息,不需要gesture知觉的中 介。
研究的焦点 对音位的恒常的声学线索的搜索 言语知觉的心理机制 言语知觉的神经机制
辅音发音部位线索
言语知觉的脑机 制
Hickok & Poeppel(2004)
一些言语知觉范式(现象) 范畴知觉 选择性适应任务 McGurk效应:听觉/pa/,视觉/ka/,知觉/ta/ Duplex知觉

《心里语言学》课件

《心里语言学》课件

心理咨询的应用
1 2 3
沟通障碍分析
心理咨询师可以利用心里语言学知识分析来访者 的沟通障碍,从而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心理创伤干预
对于经历心理创伤的患者,心里语言学可以帮助 心理咨询师理解其语言模式,进而进行有效的干 预。
语言与情绪关系研究
研究语言和情绪的关系是心里语言学的一个重要 方向,对于心理咨询有重要指导意义。
VS
思维对语言的反作用
思维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具有反作用,语 言的丰富和发展受到思维方式的制约和影 响。
语言的认知过程
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是指个体对语言符号的解码和解释过程,通过语言理解,人们能够获取和理解他人的信息。
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指个体运用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通过语言表达,人们能够传递自己 的信息。
特点
心里语言学具有跨学科性,涉及语言 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等领 域。它关注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关系 ,以及语言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
心里语言学的重要性
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通过研究语言与心理过程的联系,揭示语言的内在机制和功能, 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本质。
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心里语言学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应用
文化差异识别
01
心里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
,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交际研究
02
心里语言学也关注非言语交际,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这
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跨文化适应
03
对于需要适应新文化的人,心里语言学可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14
(三)词频效应与语境的关系(2 (三)词频效应与语境的关系(2)
核证模型:该模型假定单词识别包含了特征提取 和核证两种过程. 按照这个模型的假设,词频的作用发生在核证阶 段,对核证的顺序有很大的影响.语境的作用是 可以使有关的单词立即得到核证,因而可以绕开 对原始特征的计数. 因此,语境和词频效应作用在字词识别的同一阶 段,是交互作用的. 语境对高频词的影响较小,而对低频词的影响较 大.
7
二,字词识别中的词频效应
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词频的确定通常是对一个单词在报刊,杂志,教材等语言 材料中被使用的次数进行统计而得到的. 由于词频来自于对真实语言材料的统计,所以它是一个客 观变量. 但是,每个人对同一单词又有不同的经验,因而熟悉程度 也不尽相同,它又是一个主观变量. 词频是影响单词识别速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人们对高频词的识别快于对低频词的识别,这一现象叫做 词频效应.
17
三,句子理解时间的测量(1 三,句子理解时间的测量(1)
句子理解时间经常被用做对句子加工进程 中不同环节和因素影响作用的一个指标. 常用的方法有句子-图画核对法,被试自控 的快速系列呈现法,眼动轨迹法和移动窗 口法等.
18
三,句子理解时间的测量(2 三,句子理解时间的测量(2)
句子和图画同时呈现.
5
结 论
以上研究说明,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确实存 在着一些特殊的先天机制. 但是,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是主体与客 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儿童的先天素质,生理成熟,认知 发展和后天的学习在儿童的言语发展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
(二)元语言学意识
语言和文字系统是不可能全部靠简单记忆或强化作用 来学习的. 由于学习的内容远远超出人能记忆的范围,所以语言 和文字系统的学习也就不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和死记硬 背,还包含某种一般规则的提取. 元语言学意识是指儿童对语言,文字一般结构特征的 认识和操作.它包含: – 句法意识:对句子内部句法和语义结构的认识; – 语音意识:对字母与音位之间对应关系的认识; – 构词法意识:对字词的内部结构与整词词义的关系 的认识; 随着语言,文字的学习,儿童会发展各种元语言学意 识,其特点表现为概括化和规则化的学习.

《心里语言学》课件

《心里语言学》课件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
认知心理学方法在心理语言学中的应用
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包括行为实验、脑成像,其中认知心理学方法对于心理语言 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
语料库及分析工具
语料库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分析工具则是对语料库的处理和统计 分析的必备工具。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心理语言学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有重要的 影响。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包括语言的含义、声音特征、语法结构及其在思维和情感中的应用。
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思维对语言的影响
言语对我们的思维有很大的影 响,有助于我们的思考、推理、 判断和学习。
心理会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方 式,我们的语言也会反过来影 响我们的心理活动。
语言对情感的影响
言语和情感息息相关,语言的 应用可以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情 感状态。
心理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多领域合作研究
未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趋势 将会越来越跨界跨学科,更 多的领域都将与心理语言学 进行合作探索。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 的应用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应用将 会为心理语言学研究提供更 多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推 动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社会化语言学的发 展趋势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 社会化语言学也将会成为心 理语言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心理语言学的应用场景
1 教育场景中的应用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辅助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提高教学效 果。
2 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医生和治疗师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感,提高治疗 效果。
3 社会交往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sing
• Just & Carpenter (1980) theorized that when we encounter a word we access its meaning from LTM, identify its referent, and fit it into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a sentence, called the immediacy principle • The alternative is to postpon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and/or phrase until there is more information, called the wait-and-see approach • Because the # of decisions that need to be made for a typical sentence is very large, it seems logical to deal with each decision as it appears, rather that stacking the problems up for later • (1) John bought flowers for Susan • If we wait-and-see, we have 2 interpretations to hold
• Trueswell, Tanenhuas, & Garnsey (1994) found evidence that lexical information does influence syntactic parsing • They examined eye fixations to sentences; 19 & 20, p. 136 • When the animate subject was used, eye fixations were longer • This is a type of garden path sentence; your first interpretation is not the correct one • Typically you assume that the animate subject is doing the action (e.g., examining) • Instead, it is the subject that is being examined • When you have an inanimate subject (e.g., evidence), the reader knows that is cannot perform the action; thus, the garden path is not traveled and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is made with the initial parsing
Modular or Interactive?
• Thus,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 syntactic parser is not completely modular and not completely interactive • The curr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lexical information does influence the syntactic parser • However, discourse (paragraph context) does not influence the syntactic parser • Readers seem to quickly use information about the kinds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in which various words a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Modular vs. Interactive Models
• These can be examined with structurally ambiguous sentences • (11) The florist sent the flowers was very pleased. • The parsing favored by the minimal attachment principle is that sent is the verb, as in (12) • (12) The florist sent the flowers to the elderly widow. • The other interpretation is a reduced relative clause, (13) • (13) The florist who was sent the flowers was very pleased • The ambiguity occurs because English permits the reduction or dele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such as who was • Does information about real world events influence our parsing of a sentence? Rayner et al. (1983) found eye fixations were long for both garden path sentences 11 & 14 • (14) The performer sent the flowers was very pleased.
• Minimal Attachment Strategy
– Attach new items into the phrase marker being constructed using the fewest syntactic nodes – e.g., (9) & (10); see Figure 6-2, p. 134; – Frazier & Rayner (1982) found that reading times were faster for (9) than for (10); this is because building an additional constituent takes more time than attaching it to the current constituent
Sentence Comprehension
• • • • Parsing Immediacy Principle Parsing Strategies Modular vs. Interactive Models
• One view of comprehending sentences is that part of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volves parsing it into its syntactic constituents • This results in some type of representation of these constituents in working memory; e.g., an analog of a tree diagram; see Figure 6-1 on p. 131 • When we encounter the word “the” we recognize that it is a determiner and typically indicates the beginning of a noun phrase; NP det + (adj) + N • After reading or hearing “the” we are expecting an adjective or a noun • This process is a series of decisions; it is a type of problem solving
• Modular models assume that there are separate processing units that perform a specific function and cannot be interfered with by other processing units • Interactive models assume that processing unit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such that one unit may affect processing performed by another unit • One view is that parsing is performed as a syntactic module, and it is not influenced by semantic processing or general world knowledge • An alternative view is that syntax and semantics interact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 Constraint-based model: we simultaneously use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in our initial parsing: syntax, lexical, discourse, & non-linguistic context
• Ferreira & Clifton (1986) found that the parser operates with structural biases that are not influenced by prior semantic context • The gave Ss sentences that could & could not be parsed by means of minimal attachment • Sometimes the paragraph context biased the reader toward a minimal attachm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rget sentence • Other times the context primed the non-minimal attachment • They found that readers continued to use the minimal attachment principle, even when the context biased the nonminimal attachment • This indicates that discourse does not interact with syntactic pars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