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范畴与命门学说的形成_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三
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浅析
浅析孙一奎命门学说学术渊源摘要: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以《内经》、《难经》等医经为基础,兼采张仲景、薛己、朱丹溪、汪机、易水学派等前贤所长,对中医理论中的太极阴阳、宗气、营气、卫气、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等问题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孙一奎治疗上注重温补下元,认为如此则元气自归;在重视温补肾命阳气的同时,又主张补益肾精,精气同治,脾肾同治。
孙氏临证用药擅长使用血肉有情之品,但不弃熟地黄等草本药物,尤其重视以固本培元药物调摄人体阴阳,培护生命元本。
孙一奎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命门之名,有生命的关键之意。
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
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
最早见于《内经》,然后见于《难经》。
此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命门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受宋明理学大谈性命理学的影响,明代命门学说更加充实和完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孙一奎即是力倡此说的代表医家,他对命门学说的哲学基础以及命门的位置、生理、病理和治疗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命门的部位历来争议不断,孙氏的观点是命门既无动脉之形诊,又无经络之可指,那就必无形质可言,由此得出命门有位无形的结论。
虽然他认为命门是无形的,但同时认为他是客观存在的,其位置在两肾之间,命门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其广泛的生理意义,尤其对呼吸系统功能来说特别重要。
孙氏是祁门汪机的再传弟子,学术上有所继承,同时,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各学科、领域都受到影响.孙氏受到《周易》中阳贵阴贱、阳为阴主的哲学思想影响,加之师承和临证体会,促使其扶阳抑阴温补思想的形成.引进“理学”太极的观点对命门这个历来有争议的医学由命题进行附发,构成了孙氏独特的学术观点[1]。
1.宗于《内经》《难经》《内经·灵枢》早有“命门”一语。
《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
《难经·三十九难》曰:”。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太极拳作为一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由于其简单易学性、强身健体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
在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包容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医学、易经八卦学说等内容,整合引导、吐纳、气力等于一体的拳术运动。
基于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本研究以太极拳的养生属性为基础,并试图从中医学这一视角来分析太极拳。
中医学强调阴阳之理,认为人体内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太极拳中也强调阴阳相济的理念;中医学对经络之说较为重视,并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而太极拳起势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与中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
中医较为重视气血之论,太极拳所讲究的“心静体松”能够使机体在一个较为平和的环境中得到陶冶,身体的肌肉和骨骼放松,同时积极地按摩腹脏,使身体气血通畅。
以下将从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阐述中医学视野下的太极拳养生。
1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学中生命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强调阴阳平衡,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体中阴阳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得以存在,有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其健康发展,正所谓的“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人自身心理生理所产生的反应,会导致机体阴阳处于非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诸如:身体不适、生病乃至死亡,这也是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基于此,人需要对自身进行阴阳平衡调节。
那么承载人体阴阳平衡的载体又是什么?在这里,中医先驱认为“精、气、神”是承载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
在这里所谓的精气神学说是研究自然界外部存在及其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其用于解释物质的存在、发展与变化,存在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观点。
太极拳哲学理论形成的历史
太极拳哲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但是在先秦哲学中,太极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哲学概念存在。
对太极进行系统的哲学阐述,是从宋明理学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新道学开始的。
宋代的周敦颐1017—1073年继承《易传》和道教、佛教思想[1],在对道教重要人物陈抟?—9的《无极图》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其重要的哲学著作《太极图说》中,以太极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开篇便是“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宋明理学中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大师朱熹1130—1200年在解释周敦颐思想的基础上,将太极一词进一步上升为哲学的总概念,“总天下之理即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在宋明理学中,至少在部分有影响的哲学家的理论中,太极已取得与“道”、“理”、“心”、“气”一样的哲学地位,成为哲学本体论和宇宙发生论核心的基本概念。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前人已花了很多精力去考证,但是由于资料和证据的缺乏,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公认的结论。
根据已有的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是:在清明的中期,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年去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
据此至少可以判定,在杨露禅之前,陈家沟已经有比较系统的太极拳流行。
后来杨露禅经人介绍到清朝宫廷教授太极拳,太极拳由杨露禅传入北京后,经过杨家后人和门徒的广泛传播,开始在社会上取得较大影响。
在太极拳起源的历史问题上,陈家沟的太极拳究竟始于何时,创于何人,或是否从外面传入,并无一致结论。
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上有几个重要人物:一是张三丰元明道士。
生卒年不祥张三丰是宋元时期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但多不可考。
但有一些人将张三丰奉为内家拳和太极拳的创始人。
二是陈王廷约1600—1680年,从唐豪开始将陈王廷认定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主要依据就是陈王廷本人所作的《长短句》中所说的“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命门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难经》为命门学说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命门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难经》中命门的名称、位置、功能等问题。
标签:难经;命门;藏象学说;中医理论命门学说是藏象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它完善了中医的脏腑理论,拓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架。
命门学说是临床诊疗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并推动了中医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几千年来,众多医家对命门的研究与讨论一直没有停止,直至今天仍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大家公认《难经》中对命门的论述开创了命门学说之先河。
通过深入研究《难经》中的命门理论,包括命门的名称、位置、生理功能及其与其它脏腑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命门实质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将命门理论应用于临床。
1《难经》命门名称的由来依据现存的中医史料记载,命门这一名称最早出自《内经》,书中有三处关于命门的论述,都认为命门指眼睛,其的位置在睛明穴。
如《灵枢·跟结》与《灵枢·卫气》都提到“命门者目也。
”《素问·阴阳离舍论》:“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命门可理解为生命之门,《内经》从经络腧穴学和诊断学的角度,认为眼睛是脏腑精气凝聚的部位,也是反映生命精神活动状况的窗口,故目为命门。
而《难经》则将命门赋予了藏象意义的内涵,最早提出了“右肾命门说”。
如《难经·三十六难》有云:“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这与《内经》中之命门相差甚远。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有医家[1]认为《内经》的“目为命门说”是受到了主火论哲学思想的渗透,而《难经》的“右肾命门说”则是受当时主水论哲学思想的影响,命门学说起源于“水生万物说”。
还有另一种观点是命门学说脱胎于道家的“玄牡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2],2《难经》对于命门的认识21命门位置《难经·三十九难》:“谓肾有两脏也。
命门学说源流考
命门学说源流考张家玮指导:鲁兆麟彭建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l00029)关键词:命门;命门学说;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理论体系命门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医学的理论发展及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该学说萌芽之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努力与积极的探索,使命门学说的学术内容由零散到集中,由笼统到具体,由粗疏到严密,进而形成了一个理法方药齐备,与五脏功能结构密切相关的系统化理论体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该学说的历史发展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奠基阶段“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亦有“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的记载,这里命门均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显然与后世命门学说中的命门关系甚微。
之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难经・三十九难》亦有类似记载:“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文中均明确指出右肾即是命门,为人体精神所舍,原气所附之处。
而在《难经・八难》中又有:“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的论述,虽没有明确指出是说命门,但因其所谈“生气之原”和《难经・三十六难》“原气之所系”有其相似之处,故亦有将《难经・八难》中所提“肾间动气”指为命门的说法,开后世“右肾命门说”、“肾间命门说”争辩的起源。
至此,《难经》对于命门的部位、功用等都作了原则性的论述及阐发,为后世命门学说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因此可以认为,命门学说中的命门最早见于《难经》,而命门学说理论则初步奠基于秦汉。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总习题集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大纲要求1.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内涵。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
4.熟悉辨证论治相关概念的含义。
5.熟悉《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6.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及发展概况。
7.了解中医学基本特点的主要内容。
各类习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中藏经》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 D.《黄帝内经》E.《难经》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难经》E.《脾胃论》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A.张介宾B.华佗C.钱乙D.陈无择E.张机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D.陈无择E.巢元方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D.王清任E.王叔和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D.叶桂E.刘完素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D.吴塘 E.薛生白15.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A.李中梓B.李杲C.陈无择D.叶桂 E.刘完素16.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A.王清任B.吴有性C.李杲D.张从正E.朱震亨17.重视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李杲C.张介宾D.张机 E.吴瑭18.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A.吴瑭 B.薛生白C.王孟英D.吴有性E.叶桂19.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A.朱震亨B.吴瑭C.吴有性D.刘完素E.薛生白20.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1.最早的药物加工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时代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E.清朝23.首倡药物“归经”理论的医家是()A.张机B.孙思邈C.刘完素D.张元素E.李时诊24.在国内外药学界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药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5.《本草拾遗》的作者是()A.张机B.李时珍C.陈藏器D.李中梓E.赵学敏26.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著的大型方书是()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E.《普剂方》27.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普剂方》D.《千金要方》E.《医方集解》2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A.张机B.华佗C.皇甫谧D.王叔和E.陶弘景29.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2.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3.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3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D.形体官窍E.经络35.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二)B1型题:A.汉代B.晋魏时期C.唐代D.宋代E.明清时期1.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2.药物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最早提出的时代是() 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食疗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海药本草》3.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4.唐慎微所著的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图经》E.《新修本草》5.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的著作是()6.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是()A.《本草图经》B.《海药本草》C.《食疗本草》D.《千金要方》E.《针灸大成》7.唐代孟诜所著的是()8.李珣所撰的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是()A.《医林改错》B.《医方集解》C.《成方切用》D.《温病条辨》E.《普剂方》9.清代汪昂所著的方书是()10.王清任对瘀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食疗本草》 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11.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12.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E.《千金要方》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论著是()14.被尊为“方书之祖”的著作是()A.张机B.秦越人C.皇甫谧D.孙思邈E.王惟一15.《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16.率先铸造铜人模型的是()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D.“旦慧、昼夜、夕加、夜甚”E.“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7.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表现为()18.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多为()(三)X题型1.确立中医学术体系的论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2.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A.刘完素B.张元素C.钱乙D.李杲E.张从正3.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 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吴瑭4.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是() 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王清任5.下列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的是()A.整体观念B.哲学基础C.诊法辨证D.病因学说E.病机学说6.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有()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辨证论治E.精气学说7.“证”从哪几方面揭示了病理变化的本质()A.疾病的原因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性质D.邪正关系E.疾病的传变8.中医学有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A.恒动观念B.辩证观念C.整体观念D.思辨观念E.辨证论治9.下列哪些观点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构成有机整体;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进行察病的;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E.中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太极拳的产生
太极拳的产生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的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产生。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产生概説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
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
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挪、忽灵、李式、吴式、孙式等十大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的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
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武学、医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温县位于豫北平原西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于元至正27年(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
元明双方军队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长期交战。
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致使怀庆府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造成了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令以山西布政使司洪洞县为中心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祖籍山西布政使司泽州东土河村的青年陈卜,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家人一起被裹入移民队全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的古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太极拳发展不能忽略太极哲学、《易经》文化根脉联系
太极2023年9月第9期P r o l o g u e ◎申国卿太极拳发展不能忽略太极哲学、《易经》文化根脉联系太极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全球具有广泛的习练群体与公众认可。
2020年12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大事件,进一步强化了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国际品牌符号的根基与标识。
近年来一度大范围流行世界的“冠状肺炎疫情”,无形中也显示了太极拳独特的健康功能与时代价值。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如何更加积极地推动太极拳造福人类健康的宏大事业,如何更为科学地促进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国际传播,如何更为高效地构建太极拳当代传承创新综合体系,这一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成为当下太极拳发展的主题与焦点,也是当代太极拳发展的难题和瓶颈。
一、太极拳是太极哲学直观反映,也是《易经》文化生动载体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著名拳种,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术中的突出展现。
太极拳的技法理论以历史悠久的“太极”哲学理念为指导,太极拳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以传统阴阳思想为指导的太极哲学思想的传播过程。
当前流行的太极拳虽然种类众多,但其拳理、技法的指导性理论高度一致,风格不同的太极拳流派传播和发展,也使得太极阴阳哲学观念逐渐与轻灵、舒缓的太极动作技术一道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
人们通过练习太极拳动作技术开始接触到深奥的太极哲学,对于太极哲理的启迪与感知又进一步激发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对于习练太极拳动作技术的浓厚兴趣。
太极拳命名的“太极”二字较早源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之语。
太极拳吸取并运用了《易经》阴阳辩证观点,太极拳理亦主要源于《易经》。
因此,有学者明确指出,从太极理论宏观内容与整体特色看,太极拳实际上运用了自先秦以来三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成果——太极哲理。
“此太极哲理发端于《易经》,中经道教内丹养生家陈抟等人的研究与发展,融贯儒、道、释0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太极2023年9月第9期三家而形成《无极图说》用于内丹修炼,后复由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等人继承推演成为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精)
一、 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 ,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创立脏腑病机学说, 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 创立脾胃内伤学说, 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 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论” 及“相火论” , 认为治阴虚火亢证, 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
在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 . 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 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1. 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 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3、制方用药特色(1 善用丸散 :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 服用简单, 携带方便, 功效捷验, 缓急皆宜。
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 也可用峻猛之品; 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 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
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3 、顾护脾胃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太极文化起源
太极文化起源太极文化起源太极文化起源是怎么样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一支奇葩,其文存于心、武表于形,文涵武达,自然相通,理论根基坚实,实践丰富,显现出了中国特有的高贵的文化气质!太极拳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当我把这个题目放在这里时候我的心变得十分忐忑,因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了!但是我自从接触了太极拳以来就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太极拳?太极拳从哪里来?为什么说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由于本人太极文化功底有限,太极拳功夫也不高,那我就把我对太极文化的理解和探究跟大家做一个简单分享。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
太极思想最初讲的就是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揭示出物质和精神世界里正反、强弱、生死、前后、虚实、难易、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既是对立的,矛盾的,又是统一,最终达到和谐,这种关系就是太极,其内涵外延无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太极拳就是依据太极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和谐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性命双修等一整套拳理拳法。
由此,古老的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个招式和动作之中,使太极拳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为完美的一种运动。
我们练的太极拳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本人认为,太极文化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太极拳艺术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而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文化,物质文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拿来就用,而思想文化必须要从根上来寻求。
因此,练拳须明理,太极拳是哲学拳、是君子拳、是文化拳,其文存于心、武表于形,文涵武达,天人合一、自然相通,其理论根基坚实,实践丰富,显现出中国特有的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拳源流解谜
太极拳源流解谜——支派篇(李昌李金阳)2003年发掘出了纂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史学专家谓此家谱可以解决李自成大将李岩身世、太极拳起源、洪洞移民路线三个方面的悬疑问题。
《李氏家谱》为唐村李氏十世李元善(1642年-?)修编,据家谱记载,明初山西移民首至河南河内(今博爱县)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官府在此“设司驻员,迎迁分办”,移民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受“三教圣师舍食传拳”,又据《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可知,僧道所授拳为唐初李道子所创的“无极养生武功”。
从山西洪洞凤凰村迁徙而来的李清江夫妇被安置在千载寺旁的唐村,自此唐村李氏在此繁衍生息,世代文武双修,迨至李氏八世李春茂“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九世李仲、李岩兄弟二人和姑表兄陈沟陈奏廷三人“太极门拜师结义……创艺太极拳养生功”。
从后世留传的李氏拳谱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拳谱名称上,三兄弟创艺的“太极养生功”就是今之太极拳,从太极功到太极拳是古今名称的变迁,三人所学的“十三势拳”也是今之太极拳,从十三势到太极拳是古今概念的延展。
由此,太极拳起源的问题浚清矣,太极拳原是由明末陈王廷、李仲、李信三人共同确立,若说太极拳源出道门,是太极拳根源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若说十三势是太极拳,因为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母拳,若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始创,则完全是无稽之谈,溯祖张三丰无疑缩短了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所以太极拳始源既与张三丰无关,亦与武当山无染,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太极拳源流的问题上走错了方向,越岔越远(图1)。
现代所谓的太极拳,在创始之初称为“太极养生功”,这个名字直接源出唐初李道子所始创的“无极养生功”。
李道子为什么命名为无极养生功?因为千载寺原名无极寺,李道子所创乃源于导引吐呐的养生法门,故名无极养生功。
李陈兄弟何以命名为“太极养生功”?因为三人拜师学艺于太极宫,目的为养生健体,宗旨一脉相承,所以仍以养生功自称,故名太极养生功,简称为太极功。
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历史
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历史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在纷纭繁多的中国武术流派和拳种中没有一个拳种能像太极拳推广的这样普及与众所周知。
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太极拳具有舒柔、缠绵、内外兼修、祛病延年的特点,使它老少皆宜;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太极拳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
有位外国朋友在学了太极拳之后说:太极拳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在武术上的表现。
所以有越来越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友人开始习练太极拳。
如今,太极拳已走出国门,正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运动。
从这一点来说,太极拳已不再有国界与隔阂;它已超越了文化的范畴,而归于人之自然属性。
“太极”概念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然观范畴。
最早见于《易·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也就是说两仪(阴阳)是太极演变而来。
后汉郑玄说“太极”是“谆和未分之气”,即“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浑浊元气,它是产生万物的来源。
如果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来看,宇宙诞生前是一个没有物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纯能量质点。
由于这个纯能量的质点大爆炸即产生形成了宇宙空间和天体,天体的空间运动即产生了有序的时间,因而有了物质的变化、发展和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太极”就相当于这个没有时空和物质的纯能量质点。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都主张“无”。
魏晋王弼把“太极”就解释为“无”。
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太极者,无称之称”(《周易注》)。
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称为有。
有形的东西都具阴阳两仪,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演变,但它们最终都始于“无”即“太极”。
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将这种阴阳太极哲理应用于拳理之中。
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这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我们说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但从现在普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种来看,究其渊源,当推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九世祖陈王庭(又名奏廷)。
摘录两篇:关于命门的论解!!!
摘录两篇:关于命门的论解一、“命门”一词源于《内经》。
一直以来,关于“命门”的位置、形态和功能,晋唐医家各抒己见。
直到明清时期,“命门学说”兴起,围绕着命门的观点逐渐丰富。
张景岳明确提出命门即“子宫”。
不过,这里的“子宫”并不是孕育胎儿的子宫,而是男精女血所藏之处,是生命之源,是男女生殖功能的统称。
张景岳认为,命门的实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其生理功能有二:一是命门为精血之海,水火之宅,寓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之本;二是命门系人身之门户。
张景岳极大地推动了命门学说的发展,为其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认为命门病理上多表现为真阴虚损、命门火衰,治疗上倡导“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精中生气”“气中生精”,创制了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等系列命门病主方。
张景岳重视“命门”深受宋明理学“太极”学说的影响。
他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本原,在《类经图翼·太极图论》中写道:“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
”命门就是人身中的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原。
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即水火,故命门为“水火之府”“阴阳之宅”“元气之根”,是人身性命之本。
张景岳提出:“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
”此为人体各脏腑阴阳之根本,对维持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命门病的治疗,张景岳强调一个“补”字,尤其注重调补肾与命门。
他的水火命门观,将中医学的阴阳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太极到两仪阴阳,又从“先天无形之阴阳”,再化生为“后天有形之阴阳”,以元阳之火论功能,以元阴之水论气血津液和脏腑,以水火之关系,体现了阴阳互根和阴阳的对立制约。
创方剂“八阵”重元阴元阳八阵,是张景岳创立的中医方剂八类方阵,这个词听起来不像中医术语,反倒像行军打仗的词汇。
的确,早年的从军经历使得张景岳擅长兵法,行医后,他把兵法中的思想巧妙地运用到治病当中。
他认为用药如用兵,以药御敌需要把各种药物依照不同原则组合起来,就像用不同的方法排兵布阵。
中华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的历史渊源
中华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是由道门高士张三丰在六百多年前所创。
太极拳的产生是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中华太极文化发展到了巅峰时期的产物,它为后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真正核心智慧提供了一个范本,它是为参悟宇宙之道而用身心来印证的一个证据。
一、太极拳创立的历史准备期1.中华太极文化发展概说中华太极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在一万至七千年前,中华始祖部落之一伏羲氏族发明创造了太极文化的经典“太极图”,由此阐明了宇宙的根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之后,中华民族在太极文化的指引下,迅速发展和壮大,在距今六千年至六百年前,构成了世界上最成熟和发达的农业文明社会。
在此期间,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把太极文化运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中华后人所骄傲,为世界人民所赞赏和追求。
六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以太极原理为依据,对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创造和发展,将中华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故被中华后人称为人文始祖。
以太极原理为基础的易文化发展到了巅峰状态,从连山到归藏,从归藏到周易,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纷繁变化和生长收藏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描述和比类。
此时,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形式已然完成,从生产技术到社会组织形态都达到了根本的成熟和完善阶段。
至此,太极文化的发展已达到了一种完善状态。
当孔子在晚年接触并开始研究《易经》时,被它数理逻辑上的完美所震撼,没想到宇宙竟然是这样被准确描述的,他叹息道:“若老天能再多给我几年来学习和研究《易经》,我就可以完满得道了”。
道家在三千年前的时候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老聃,这位道家的创始人,为后人留下了完美体现中华太极文化的经典文本《道德经》。
《道德经》中充满着中华太极文化的真智慧,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形的,它表现在他所生出的那个“一”中,这个“一”就是太极,是宇宙形态的最高形式。
《道德经》对中华太极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对《易经》学说进行了补充,阐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究其变,知其源,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为中华太极文化融入了鲜活的灵魂,这是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真智慧。
太极拳中的国学理论
太极拳中的国学理论太极拳中的国学理论太极拳是中国独有武术,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习练太极拳能提高防身功能,也是净化思想。
太极拳的产生和中国华夏文明的古老哲学思想分不开。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意:宇宙初始本无分别,诞生万物后则有了分别。
无分别也罢,有分别也罢,它们是不同而同的。
)学习太极拳没有最高境界,只有更高境界,要在太极拳修炼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的精神要领,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这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异曲同工。
都是在阐述太极的根本在无极而生,太极拳中《易经》的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挂。
”这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体现的攻防转换互为牵制、互为依存是一个道路。
就像拳师们常不离口的一句谚语,“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当对方强的时候,我方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巧。
太极拳同时也承载着儒家思想,儒家典籍《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与《太极拳论》中的“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太极拳不仅有良好的健身效果,还有防身作用,如今的太极拳是人们每天必练的养生运动。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非常相近。
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心如止水。
正如儒家讲的“止、定、静、安、虑、得”的过程。
上面谈了《易经》《道德经》《大学》等,中华朴素的哲学思想对太极拳产生的影响,那么佛家与太极拳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龙树菩萨云:“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意。
”这里前面两句明确了万法皆空的道理,虽然佛家的“空”不同于道家的“无”,但这里和无极有异曲同工之妙。
妙就妙在从事物的不同方面看问题,佛家的“空”和“有”不是对立,道家的“阴”和“阳”也不是对立。
第932期练太极拳需要“命门后突...
第932期练太极拳需要“命门后突...不少人说练太极拳必需“命门后突”。
说“命门后突”是传统太极拳世代相传的一个秘要,说这是太极拳的武术与健身效果之所以能够具有的一个重要因素。
说到什么是“命门后突”,有的说“命门后突”者就会让别人摸着自己的后腰部,让别人体验这后腰部向后反弓鼓出去,说这就是“命门后突”。
这种说法对吗?什么叫“命门”?“命门”是一个中医名词。
中医的“命门”有两个概念。
一个概念是指两肾之间的一个部位。
中医肾的位置与西医肾的位置相同,在腰脊的两旁、腹腔的后上部,左肾稍高,右肾稍低;所以,“命门”的中间约与第二腰椎同高、脊柱的前方。
“命门”另一个概念是针灸穴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的后方。
显然,“命门后突”的“命门”既不可能是指脊柱的前方、两肾之间的“命门”,也不可能是指脊柱的后方、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应该是模糊地指中医这两个“命门”所在的“后腰部”,是属于中医“命门”之外的又一个新概念了。
可以肯定的是“命门后突”并不是传统太极拳世代相传的。
杨澄甫先生的两部著作中披露了很多太极拳信息,然没有“命门后突”之说;李雅轩、董英杰、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著作中也披露了很多太极拳信息,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陈炎林先生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将其老师田兆麟先生的传授详细地和盘托出,对于腰腿的论述尤其频繁详细,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
陈鑫先生将大量的经络穴位概念结合到太极拳理论中去,然约1930年出版的他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而其他所有近代出版的太极拳著作虽都有各家得意之谈,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这些反映了近代的太极拳各家是没有“命门后突”之传授的。
中国进入现代,顾留罄先生是全国太极拳活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有机会接触到各太极拳门派的重要人物,他1982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也总结了很多传统的太极拳信息,书中还用了1800多字的一个专门章节来讲述“腰”,然也没有“命门后突”之说;郝少如先生承接了其祖郝为真、其父郝月如的传授,是武氏太极拳第五代的重要传人;姚继祖先生师从李亦畬先生之子李逊之先生,为武氏太极拳第四代的重要传人;吴英华、马岳梁先生是吴氏太极拳嫡系代表性的重要传人;孙剑云女士是孙氏太极拳嫡系代表性的重要传人;冯志强先生师从陈发科先生,是现代陈式太极拳健在的元老,陈正雷先生则是陈家沟土生土长现代陈式太极拳的重要传人;然而郝少如先生1963年出版的《武式太极拳》、姚继祖先生1999年出版的《武氏太极拳全书》,吴英华、马岳梁先生1999年出版的《正宗吴式太极拳》、孙剑云女士2003年出版的《孙式太极拳诠真》、陈正雷先生1999年出版的《陈氏太极拳术》中也都没有“命门后突”之说;冯志强先生1993年出版的《陈式太极拳入门》中虽然写有“后腰命门处自然张开”,“自然张开”显然不等于是“后突”。
【不可不读】两肾、命门、丹田在太极拳习练方面的重要性!
【不可不读】两肾、命门、丹田在太极拳习练方面的重要性!习练太极拳,是一项内外俱练、神形双修的体育运动。
所以,对人体重要脏器肾与命门的锻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就此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旨在与读者朋友进行交流。
我们知道,人体的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腰椎两旁,左右各一。
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借以排出体内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即体内废物。
中医学所说的肾,则是一个组合概念,是以肾脏为主体的一个系统。
除了解剖学所说的肾脏本体中,为督以上几种说法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认为命门是具有形质的,位置确定,有物可寻。
此外,另有别样说法,也为人们所重视,那就是…肾间动气说”。
此说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明朝孙一奎《医旨绪余》),是人体原气的发动、生成。
这与《难经》所说的“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是相吻合的。
这“肾间动气”的地方,是修炼丹田功法的所在地。
功家常说“。
肾气充盈,其气冲督”,当丹田真气饱满充实之后,则经过第二腰椎的命门穴外,它还包含肾卜腺、性腺等内分泌组织和泌尿生殖器官;而且,中医学还将人体一个极为重要的部位——命门,与肾联系在一起。
所以,肾与命门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
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就有多种说法。
明朝赵献可认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医贯》)。
另一种说法,是将有肾视为命‥。
中医典籍《难经》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更有医家进一步强调两肾与命门理功能的一致性,认为它们皆为“真元之根本”,故倡导“两肾总号为命门”(明朝虞搏《医学正传》)。
还有一种说法,把命门与丹田联系在一起,认为命门就是丹田。
明朝张景岳就说:“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
是为气海,即命门也。
”丹田为男子藏精之所、女子受胎之处,人在此处获得生命并出生,称其为“生命之门”也有道理。
日常习练太极拳,习拳者在谈动作要领时,也常说“命门”如何如何,但这往往是指人体后腰部的命门穴,该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沿督脉向上移动,命门穴就成了“肾间动气”这股力量输注的门户。
太极拳史话的发展介绍
太极拳史话的发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史话。
欢迎阅读!太极拳史话太极即太虚。
“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
“虚”者,空虚无物之意。
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
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
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
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史话一: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
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
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
”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
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
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
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
太极拳知识
太极拳知识太极拳知识大全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项极富魅力的运动,是中华民族国粹和国宝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根连植于华夏五千年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太极拳,以优美轻柔的形体,丰富的哲理、医理的内涵,迷人的神韵,使人为之倾倒。
随着历史的推移,太极拳运动所具有的体育与文化的双重魅力得到了更完美的体现。
一、太极与太极拳在古汉语中,“太”者大也,“太”有最大、最高之意;“极”者至也,“极”是最远、最后的界线。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相传为周文王著的《周易》一书。
认为“太极”是一切变化的起点,是派生万物的本源。
宋代理学家朱熹指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阴阳鱼表示太极,表示圆,表示宇宙无穷无尽。
于是万物归阴阳两大范畴,太极图的阴阳鱼表示阴阳运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保持动态平衡。
太极阴阳学说在我国哲学、兵学、伦理学、力学、美学、生理学、医学及养生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用它命名一种拳法,却是三百多年前的事。
清朝乾隆年间(18世纪后期),民间武术家王宗岳写了篇著名论文《太极拳论》,开篇就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这里用太极阴阳学说来阐释拳理,从此“太极拳”这一名称才正式确定并被沿用下来。
用太极命名拳法,表明太极拳其理与天地万物之理相通,充满了阴阳、刚柔、动静、虚实等变化。
太极拳是科学的、广谱的、终身的运动,符合“动中寓静,天人合一”的东方健身哲理。
太极拳是温和的有氧运动,是通畅的经络运动,符合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关于“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的养生原则,练习太极拳年龄可以从3岁到107岁,年龄跨度超过一个世纪。
因此说太极拳是终身的运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劳动由重体力劳动型向重安静型劳动方式转变,高科技、高竞争带来高精神压力,引发现代文明病,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
而太极拳这种温和、缓慢、圆活、连贯的运动,这种似行云流水、春蚕吐丝的动静相兼的养生运动、休闲运动,既是对快节奏紧张型劳动的调节,也是对坐班族安静型劳动的调节,还是排除心理垃圾、减负减压的好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范畴与命门学说的形成Ξ———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三邢玉瑞(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83)摘 要:太极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终极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
中医学受其影响,推原人体生命发生发育之本,而提出命门为人体太极之说;而且太极无形生有形的思想,也影响于命门学说,使命门的形质空化,而有命门无形之说。
关键词:命门学说;太极;发生学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8X (2004)03-0004-03Formation of T aiji C ategory and Vital ˉgate Theory—Research on the Occurrance of Vital -gate Theory (3)Xing Yurui(Shaanxi College of TCM ,Xianyang 712083,China )Abstract :Taiji i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category of the ultimate principle and infinity of cosmic gen 2eration and noumenon.It is used to explain the cosmic evolution model (taiji →yinyang →five elements →myri 2ad things ).Because of its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rinciple of occurrance and develop 2ment of human life has been deduced and the contention that life gate is the taiji of human body has been put forward.The concept that the invisible of taiji generates the visible also effects on the life -gate theory ,mak 2ing life gate hollow.That is the reason of another saying that life gate is invisible.K ey Words :life -gate Theory ;Taiji ;Occurrance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太极尚是形容道的性质的属性概念。
太极作为实体概念,首先由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易传》提出,《易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有宇宙本原的至高无上、至极无以复加之义。
但《易传》作者并未明确规定太极究竟是什么,即没有阐明太极到底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的问题,而只是描绘了宇宙的生成过程。
汉代学者多以太极为元气,确立了太极为原初物质的意义,如《易纬・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班固《汉书・律历志》则明确指出:“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又说:“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
”魏晋玄学以太极为“无”或“道”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指出:“太极4 陕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7.No.3.2004.5Ξ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03J K048) 作者简介:邢玉瑞(1959—),男,陕西乾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社员。
主编及参编论著、教材18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在研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理论建构及临床思维方法。
谓天地未分之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对太极的探索推向高峰。
周敦颐熔儒、道于一炉,从实体与属性相统一的高度,创“太极图说”,指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以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提出了“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
张载认为太极的本质是“一物两体者,气也”(《横渠易说・说卦》),太极是由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矛盾(“两”)构成的统一体(“一”)。
张氏并从本体论的角度,把太极与万物的关系看成体与用的关系,而不是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
朱熹从理一元论的角度,认为“总天下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太极只是一个理,迤俪分做两个气,里面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又散为万物。
”(《太极图说解》)并指出:“合而言之,万物统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反映了一种全息论的思想。
杨万里则依据元气论阐明太极说,认为“元气浑沦,阴阳未分,是谓太极……盖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极之为言至也。
”(《诚斋易传》卷十七)并指出:“太极,气之元;天地,气之辨;阴阳,气之妙;五行,气之显。
元故无象,辨则有象;妙故无物,显则有物。
”(《庸言》十二)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物质性的元气的自我分化过程。
明代哲学家罗钦顺、王廷相、王夫子等也大多从元气论出发,来阐释和发挥太极范畴。
如王廷相从“元气之上无物”的基本立场出发,对太极的本质规定推论说:“太极之说,始于‘易有太极’之论,推极造化之源,不可名言,故曰太极。
求其实,即天地未判之前,大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
”(《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太极者,道化至极之名,无象无数,而万物莫不由之以生,实混沌未判之气也,故曰元气。
”(《雅述》上篇)可见太极即是标志元气及其无限性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总之,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家赋予太极的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将太极作为标志宇宙终极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是实体与属性的统一。
作为宇宙终极根源的太极,既有本原论意义,肯定太极与宇宙万物是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又有本体论的意义,肯定太极与宇宙万物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在时间上无先后之分。
太极范畴所揭示的阴阳一体的和谐模式,“物物一太极”的全息思想等,经过金元医家的引申发挥,迄于明代,在中医学中发展成为论说人身太极的命门学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30卷・胡桃》中首创结构命门说,认为命门“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
二系著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
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
”此说即从太极为最高主宰的思想出发,把命门作为高层次的脏腑来看待。
孙一奎提出“动气命门”说,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火非水,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
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医旨绪余・命门图说》)。
他把太极学说作为自己立论的哲学基础和普遍原理,在《医旨绪余・太极图抄引》中指出:“在天地,统体一太极;在万物,万物各具一太极……人在大气之中,亦万物中一物耳,故亦具此太极之理也。
”《命门图说》进一步形象地论述说:“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此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
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
名动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
两肾,静物也,静则化,亦阴之静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
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
其斯命门之谓欤!”可见孙氏将太极说、内丹命门说与《难经》命门说融为一体,以原气太极来说明命门动气,则命门动气就是先天未分(不可分)之阴阳,由此生成后天已分(可分)之阴阳,进而阳变阴合而化生其他脏腑。
赵献可《医贯・玄元肤论・内经十二官论》提出“肾间命门”说,认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亦原具有太极之形,在人身之中,非按形考索,不能穷其奥也。
”即人体中的太极必有形迹可寻,而“人身太极之妙”即命门。
“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易》所谓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
”他并绘出图式力求说明命门的具体部位,指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
《内经》曰:‘七节之旁,有小心。
’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即太极图中之白圈也。
其右旁一小白窍,即相火也;左旁之小黑窍,即天一之真水也。
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
相火禀命于命门,真水又随相火。
”赵氏认为先天无形的水、火之气即真水、相火,都由命门所主宰,而“命门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也。
火之有余,缘真水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也,亦不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充分阐明了命门水火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平衡的关系。
对命门水火不足病症的治疗,赵氏在《医贯・先天论要・水火论》中指出:“以无形之水沃无形之火,当而可久者也,是为真水真火,升降既宜,而成既济矣。
医家不悟先天太极之真体,不穷无形水火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剂者,其于医理尚欠太半。
”强调用六味丸、八味丸分别治疗命门水亏、火衰之证。
另外,赵氏亦循太极演化宇宙万物之理,以说明人体脏腑的生成发育,其引褚齐贤语云:“人之初生受胎,始于任之兆,惟命门先具。
有命门然后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后生肺,肺生皮毛;有肺然后生肾,肾生骨髓;有肾则与命门合,二数备,是以肾有两歧也。
”认为命门是人体的太极,是生命的起点,表征着人体极早期的生命状态,后天肾系统只不过是命门系统定向发展的结果,如此则从根本上将命门与肾区别开来。
张介宾提出“水火命门”说,他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本原,其《类经图翼・太极图论》云:“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
《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邵子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工夫。
由是观之,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太极动静而阴阳分。
故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
”《类经附翼・医易》又曰:“然易道无穷,而万生于一……所谓一者,易有太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