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中西交融学术观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施雪琼程元岳浩然(中国矿业大学)摘要: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率先把我国的传统古典文论与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相融合.一反数千年来儒教道统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批判模式.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来观照和点化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中西批评思维方法的汇通.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艺批评现。

本文力从王国维个人经历入手.探讨他的理论选择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基础.并选取典型角度分析他的批评思想的中外文学资源.最后梳理一下王国维及其文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人的启示。

关键词:《人间词话》中国诗学西方诗学启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新1日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一、知人论世王国维批判思想新旧色彩驳杂.体现了文学批评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性。

这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征息息相关,时代造就了王国维。

王国维生活的年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时期。

学无东西的经历使他能把西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融合起来.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与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学术研究。

他本人“体素赢弱,性复忧郁”.多病的人生恰逢多难的时代,使得他对人生问题的体察尤为细微和深沉。

他的《人间词》基本主题是人间无凭,人世难以思量,人生短促,这也是王国维对宇宙人生一贯的哲学态度和艺术感觉。

因此.叔本华悲观主义唯意志论哲学之所以和王国维一拍即合,不仅因为王国维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神。

顺应当时的时势思潮.还因为在“悲观主义人生论”上.二人有着深度的契合点。

二、《人间词话>的中国诗学诗学渊源(-一)“境界”说与“神韵”说、“兴趣”说的关系《人间词话》核心理论是“境界”说。

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并非王国维首创.但是他把境界升格为审美批评的高级的核心的概念,以此涵括统摄传统批评的其他审美范畴,诸如风骨、气象、神韵、趣味等。

大师中的大师——谈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作文素材)--

大师中的大师——谈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作文素材)--

大师中的大师——谈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作文素材)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1927年夏天,风吹着街道两边的杨柳,来往的行人走在新时代的战乱之中。

王国维感于“世道已变”,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便写好遗书装在兜里,于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乘人力车从容地去到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

遗书全文如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导。

我死后当草草棺敛(殓),即行索葬于清华莹地。

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

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

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有人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比作一颗耀目的钻石,每一个晶莹剔透的切面都闪烁着令人心旌摇曳的光彩。

这并非溢美之词。

在哲学、美学、文学、考古学词曲学、红学、金石学等领域,王国维均有深诣和创新。

平生学无专师,没有硕士、博士的头衔,却能自辟户牖,勤奋钻研,筑起了一座又一座学术里程碑。

国学四大导师: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在民国这样大师辈出的时代,王国维却是被众多大师们极力推崇着的大师中的大师!梁启超:“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郭沫若:“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胡适:“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论王国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_普世哲学定义观照下的中西慧境

论王国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_普世哲学定义观照下的中西慧境

论王国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_普世哲学定义观照下的中西慧境·24 ·《哲学研究》2009年第9 期王国维认为, 是否具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一个显著标志, 正是这一追求使哲学的产生成为必然。

他说: “饮食男女, 人与禽兽之所同, 其所以异于禽兽者, 则岂不以理性乎哉! 宇宙之变化, 人事之错综, 日夜相迫于前, 而要求吾人之解释, 不得其解, 则心不宁。

叔本华谓人为形而上学之动物, 洵不诓也。

哲学实对此要求而与吾人以解释。

”(《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第4 页) 人之所以为人, 不在饮食男女, 而在于人能够思考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 哲学正是这种精神追求的产物。

王国维更明确论定: 来自普遍人性的追求, 使脱离了蒙昧和野蛮阶段的世界各文明民族无不有其哲学; 是否承认中国有哲学, 是一个是否把中国人当作文明人看待的问题。

他说: “人于生活之欲外, 有知识焉, 有感情焉。

感情之最高之满足, 必求之文学、美术; 知识之最高之满足, 必求诸哲学。

⋯⋯故无论古今东西, 其国民之文化苟达一定之程度者, 无不有一种之哲学。

⋯⋯人类一日存, 此学即不能一日亡也。

”(《王国维遗书》第 3 册, 第644 - 645 页) 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野蛮人是没有哲学的; 而哲学在文明民族中的产生和发展, 正标志着一个民族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狭义动物界。

从这一原理出发, 就必须据实确认哲学在东西方一切文明民族中产生的普遍必然性, 而不是无视客观事实, 另外去寻找自外于文明人类、自我贬低的所谓特殊性。

2. 论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一个超越中西而又涵容中西的普世性哲学定义在肯定哲学有其来自普遍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深层理论依据的基础上, 王国维对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的问题作了探讨, 提出了一个超越中西、涵容中西的普世性哲学定义。

从他的以下论述来看,他对“真正的哲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从_无用之用_看王国维的美育观

从_无用之用_看王国维的美育观
历史哲学
从 “ 无用之用 ” 看王国维的美育观

摘 要: 在近现代的中国,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是中国 近 现代 美 育 思 ,中西交 融, 特别 是 运 用 康 德 叔 本华等 西方 想的开端,他 “以外化内” 的哲学美学思想对中国的美育思想进行的理论阐释,为后 来 的 美 育 思 想 家开创了先河。他吸收西方美育的超功利的性质,重视 哲 学 美 学 对 于 培 养 “完全之人” 的独立价值,对中国国人的近现代独立与自由人格的培 育起到重要启 示, 称 之 “无用 之 用 ” 之 说, 其 “无用 之 用 ” 的 观 点 通 过与中国传统学说对比更能找出 “同中有异” 的独特性。 关键词: 无用之用; 美育; 王国维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外强入侵、 清朝 , “西学东渐 ” 势不 衰败,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收起了天朝上国的愚昧 可挡。在中与西、 新与旧、 内与外的交困和碰撞中,保守、 维 新、 洋 务、革命都是有识之士旨在 “救亡图存” 的不同尝试。在对西方器物技 术、思想文化等的不同学习中,利用西方的思想文化对国民性进行近现 代的启蒙教育成为一种风气 。梁启超说 “无论新旧中人,无不以教育为 。在这喧嚣纷乱中,王国维看似兀自沉浸在中西学术的 救国第一要务” 探索中不问功名声色,却对国人人格培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以培养 “知德美体” 四者 “完全之人物 ” 为教育方针,从当时社会上认 为 的 “无用” 之学— — —哲学美学挖掘出它的重要有用性,对以后中国近现代 教育的完备影响深远 。 、“无用之用” 的内涵 一 — — — “中国为什么积弱到这 西方的强势让近现代的中国人开始思考 种程度的呢? 不如人的地方在哪里呢? 政治上的耻辱应该什么人负责人 1]出现了许多西学者。 梁启超说 呢? 怎样才能打开一个新局面呢? ” [ 到一开始是 “其时所谓西学者,除测算天文,测绘地图外,最重要的便 。 。 。 。但江南制造总局成立之后,很有几位忠实的学者— — — 是制造大炮。 如李壬叔、华若汀等辈在里头,译出几十种教科书,此外国际法及其他 政治书也有几种 。自此中国人才知道西人还有藏在 “船坚炮利” 背后的 [2 ] 。 学问,对于 “西学的观念 ” 渐渐变了 ” 于是学习西方技术与西方思 想风起云涌。在这种形势紧逼 、情况危急、改变愿望迫切的现状下,很 多的学习者投向实用主义 。而王国维偏偏在这 “当务之急” 提出要完善 国人教育教学内容,并认为 “天下最神圣、 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 [3 ] 。 者,哲学与美学是已 ” 如果以当时的 “合当世之用 ” 来判断哲学美学的价值,无不冠之 “无用” 之名,但王国维在 《哲学辨惑 》 中却分述了 “哲学非有害之 ” 、“哲学非无益之学 ” 、“中国现时研究哲学之必要 ” 、 “哲学为中国 学 ” 、“研究西洋哲学之必要 ” 指出哲学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完 固有之学 善中高级教育科目 、 在小学兴起音乐等审美教育,指出 “一在养其感 [4 ] 。 情,一在强其意志 ” ,其教育宗旨是 “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 王国维把人的能力分为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分为三部分: 知力、 , “美育者一面使人 感情及意志,而美育正是培养人的感情的重要途径 [5 ] 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 这样对人 的 “德智体美” 的教育观念的完备受西方人格教育培养影响,特别是在 对康德叔本华席勒等人的西方哲学教育学的引进上,显示出西方近现代 人格培养的独立和自由精神 。 王国维的 “无 用 之 用 ” 的 美 育 思 想 的 哲 学 根 源 直 接 来 自 康 德 的 “审美无利害” 的观点。第一、王国维吸收康德思想把人的心理机能分 为 “知情意” 三个部分,并指出审美教育作为对人的感情的培养是架接 智识和意志的桥梁 。 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 》 中对区分了 “现象 ” 和 “物自体” 。现象就是在人自己理解范围之内的意识表象,对应人的感性 和知性的认识能力; 而物自体是一种存在于人们感觉和认识之外的客观 实体,是 “作为超感觉界” 的自由概念领域,需要人的属于信仰领域的 理性的意志。自然界和物自体决然对立,而情感作为中间环节进行调 。“在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之间所包含的是愉快的情感,正如在知性 节 [6 ] 和理性之间包含判断力一样 ” 。在王国维吸收康德的思想,突出作为 情感对应的审美。第二、王国维吸收了康德 “审美判断无利害 ” 的观

《人间词话》:中西思想化合而成的经典文化产物

《人间词话》:中西思想化合而成的经典文化产物

《人间词话》:中西思想化合而成的经典文化产物作者:王瑞兰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9期摘要:王国维先生脍炙人口的文学批评代表作《人间词话》,以知情皆胜、文哲兼备、古今博通、中西融汇的良好口碑,堪称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其全文结构、审美标准和人文评判三个方面,从中西方文学理论两个维度的比较与融合,对该部作品略作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人间词话》中西融合现代转型创新与超越王国维先生脍炙人口的文学批评作品《人间词话》在传统形式中以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为其出发点与根基,融入了许多西方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构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理论系统,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因其中蕴含的深厚广博的人间情怀,使得《人间词话》不再是中西方思想的机械叠加,而形成了从中西文论的简单二元对立中超越出来的有机统一体,是深入到现实的人生层面的一部文学理论作品。

可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激变时代里,中西方诗学观点碰撞化合而成的经典文化产物。

一、从全书结构上看,《人间词话》散星结构中的内在条理逻辑性体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系统的现代转型中国古代学统以经验为主体,所以中国古代文论侧重于直觉感悟,多呈现为无系统的零散随言形式,缺乏一定的内在逻辑,故学术研究也往往难以达到系统化和理论化。

王国维说:“我国学术尚未达自觉之地位也。

”“而故我中国虽有辩论而无名学,有文学而无文法,足以见抽象与分析二者皆我国之所不长。

”然而,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已有了新血液的注入,“预示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光辉序幕”。

王国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正好处于“古今中西”之间,他曾学习过西方康德、叔本华等人的思辨哲学,还翻译过耶方斯的逻辑著作《逻辑的基础教程:演绎与归纳》。

西方的哲学家常常运用思辨的方式进行逻辑的展开,强调理论的演化过程。

正如王国维所说:“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

中西文化张力下的王国维美学

中西文化张力下的王国维美学

王国维是20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他的美学思想,孕育在同西方新学思潮的接触里,诞生在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体认中,他十分注意“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注: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从一开始就重视西方哲学与文学的联系,意识到美学对文学批评的规范作用,并在构建自己的美学观念时大量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

与此同时,“生于斯养于斯”的民族文化的薰陶,又使他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材料出发,对外来的美学与文学观念进行了改造重构。

所有这些都是学界公认的。

问题在于,这一构成的过程和形态需要作具体的分析,需要正确地辨析述介的成份和创立的成份,弄清王国维的着述中哪些不提名地转述了德国古典美学或哲学的观点?哪些属于他本人的见解?哪些又是误读或创造性复述?不过,正是此种复杂的情况,展露出以学者意识为契合点的不同思想文化交叉融汇的特征,从而为考察从中西二元抗衡及其张力的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中国现代学术提供了极佳个例。

自律的文艺观:传统的反思与康德、叔本华的移植王国维的美学建树大致可以1907年左右分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以吸收移植外来理论学说为主,对美学基本观念论述得较为集中而有条贯;后期不再倡言美学,而以研讨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为主,但基本观点已在参互中西的基础上形成。

前期接受西方美学及作为美学理论基础的哲学的观念,主要来自康德和叔本华。

《静安文集·自序》曾自述他研习康德与叔本华的过程:先从康德开始,因康德过于艰深而转向叔本华,通过语言通俗优美的叔本华又重新回到康德。

王国维之所以选择康德与叔本华,并非偶然。

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反思,他认识到,西方文化有两大特点是中国本土文化不具备的,一是哲学与文学艺术的密切联系,二是作为这种联系的产物美学的超功利性。

相比之下,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则表现为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不是少数统治者以政治权力对文学艺术进行强制性干预,就是诗人艺术家本身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政治意识,这导致中国文学艺术缺乏独立的意识与独立的价值。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近代哲学先驱”。

王国维的思想以“格物致知”、“格物”为核心,主张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达到对天地万物的全面把握,从而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修养。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生平、思想核心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一、王国维生平王国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聪颖,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后来考入清华学校学习,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他先后赴日本、法国、德国等国留学,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和哲学,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回国后,王国维曾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务,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王国维的一生饱受挫折和磨难,最终于1927年在北京逝世。

二、王国维哲学思想核心1. 格物致知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一思想源自王国维对于中国传统经典如《易经》、《孟子》等的深刻阐释和理解,他在研究这些经典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一独特的思想理论。

2. 文化自信王国维主张中华文化的自信,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他特别推崇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认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王国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光大,希望能够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觉醒做出贡献。

3. 文化整合王国维主张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他希望通过研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把中西文化整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格物致知”思想启发了一批思想家和学者,引领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走向,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贡献了独特的哲学智慧。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王国维(1857-191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文学家。

其学术思想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深受朱子学和宋明理学的影响,他不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更对西方哲学有着独特的洞见。

本文将对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论述,探讨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基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基础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

他广泛研究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和《大学》等经典著作,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道德、伦理、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思想。

他也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包括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的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为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精神文化的内涵王国维强调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道德观念,他认为文化是精神与道德的表达,是一种社会精神的载体。

他主张要从文化的内涵中辨明文化的真正价值,强调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人的教化与启迪的作用。

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是非夜航,兴哲保身,修身是斯文之本,兴国是雅思之经,三者无一者存。

”可见他提倡修身、兴国、兴哲的理想,以培养道德修养,推动国家兴盛。

2. 诗教一致的美学观念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提出了“诗教一致”、“神与形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真正的诗意在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文化的内在精神不仅体现在诗歌、文学之中,也融入到人们的道德修养与处世态度之中。

在他的美学观念中,诗与教合一,以文学教化人心,正所谓“授名其道,帮助其辅”,并将这种美学观念贯穿到他的诗论、绘画论等各个学术领域中。

3. 大美的追求王国维在美学上提出了“大美”的观念,认为真正的美应该是“大美”,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美。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超越,是一种境界的升华,而不只是形式的装饰。

他针对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神韵、人生境界进行独到的分析,强调大美的内在品质和高尚价值,从而提出了“大美”的美学理念。

浅议王国维中西交融的治学方法--以《人间词话》为例

浅议王国维中西交融的治学方法--以《人间词话》为例

浅议王国维中西交融的治学方法--以《人间词话》为例贾国庆【摘要】WANG Guowei,a contemporary modern scholar famous for the studies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made unique achievements in many academic domains.In addition to his wide range of ancient Chinese studies,he was also knowledgeable in the field of Western theories and culture.His methods of scholarly research makes use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develops into a way of merging the new and old,the East and West.%王国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众多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除了有丰厚的旧学功底,还广泛吸收西方的理论思想,把中西方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治学方法:新旧相较、中西相融。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治学方法;中西相融【作者】贾国庆【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作为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众多领域都有着突出的研究,如哲学、文学、美学、教育学、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归功于他天才式的感悟能力,还有赖于他独特的治学方法。

尤其是他的新旧相较、中西结合的方法,使他成为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

王国维中西交融的学术观

王国维中西交融的学术观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2No.1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最重要的学者,在短短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历史、考古、文学、戏曲、音韵、古文字和西北地理等多种学科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划时代贡献。

这位学贯中西的天才巨人,其学界地位与学术成就少有人能与之比肩,或许是孤独的天性让其潜心学术,或许是时代际遇让其如鱼得水,总之,在那样一个西学东渐、东学转型的时代大气候中,王国维脱颖而出并影响深远。

一学术背景与学术观1840年,在西方列强尖船利炮的驶进与轰鸣中,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被迫卷入了近代社会的洪流中,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社会动荡的转型期,因而在其发展中充满了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与混杂。

许多学者面对巨变乱了脚步,迷失了方向。

如何认知中国传统学术,如何认知西学,如何认知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晚清学术界的重大历史课题。

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古今、中西”之争,是晚清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梁启超扮演了一个政治学者的角色,振臂一呼,响者云集;严复纯粹为救亡图存而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王国维则自觉地选择了书斋学者的清静与深刻。

在这场争论中,王国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有较强的学术自觉意识,视文艺理论研究为一种纯粹的学术活动,而不视其为一种政治手段,他反对那种“或抱政治之野心,或怀实利之目的”的学术研究。

他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说:“故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

”他率先破除了限制学术发展的古今、中西及新旧之偏见,自觉引进、吸收外来学术思想,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大师。

王国维认为,一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能动时代”和“受动时代”,文化的发展同样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则,在政治稳定、学术秩序井然时,文化发展也大体处于停滞期;而政治混乱阶段,因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的约束,思想则相对自由,这是文化发展的良好契机。

王国维看到了当时学术界的状况,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然而真正自觉的学术活动尚未展开,即“未尝受动”。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伟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伟

王国维逝世之谜
1927年6月1日,国学研究院第二班毕业,中午,参加研究院师 生叙别会,午后访陈寅恪先生。6月2日上午,告别清华园,到颐和园 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背面书" 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 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 故也。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 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 死。 王国维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论,一般学者论点有所谓的:“ 殉清说”、“逼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陈寅恪 《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言中写道:“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 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 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 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 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 安而义尽也。”
他指出:“今即不论西洋哲学自身之价值,而欲完全知此土之哲 学,势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学,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 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中国的学术研究要打破中学、 西学之间的界线,把中国学术纳入世界学术的范围内进行研究。王国 维对西学的积极态度,以及世界学问相通的思想,是同时代人中最有 远见的见解,对中国学术研究起了积极、进步的推动作用。至于学无 有用、无用之说,王国维认为“凡学皆无用也,皆有用也。”有的东 西在这个方面有用,在另一个方面未必有用,反之亦然。所以要从曲 和全,即从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来把握事物。

王国维“古雅说”与中西审美范畴

王国维“古雅说”与中西审美范畴

王国维“古雅说”与中西审美范畴柴欢银川能源学院摘要:“古雅说”是王国维提出的审美批评理论,是对中西审美范畴的一种创造性继承。

王国维结合中国审美思想和文艺作品阐释了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从而提出“第二形式”,为“古雅说”的独特审美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古雅说;王国维;审美范畴;第二形式1907年,王国维在罗振玉创办的《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的文章,王国维结合中西美学领域中的理论素养和艺术感悟,不仅提出了“第二形式”的概念,还赋予了“古雅”新的美学内涵,创新性地将“古雅”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进行讨论。

在西方美学的范畴中,从未出现过与“美”和“崇高”并置的“古雅”美学范畴。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中,“雅”首先出现在“诗经”中,“雅”的意思是“正”,指的是宫廷的正乐。

孔颖达在“毛泽东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这里的“雅”被认为是一种文学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雅”逐渐积累成一种审美形态。

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将“古雅”视为诗歌的审美风格。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可以看作是对“古雅”范畴的审美解读。

在现实意义上,“古典优雅”的定义构成了王国维的一句话:“一切美都是形式的美”,任何形式的美都离不开其他形式的美。

……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无他形式以表之,惟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谓古雅,即此种第二之形式。

即形式之无优美与宏壮之属性者,亦因此第二形式故,而得一种独立之价值,故古雅者,可谓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

”①一切的美都是形式美,优美、宏壮为“第一形式”,古雅为“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即“第二形式”。

西方美学将美分为两大类:美和崇高,两个基本的美学范畴。

优美是古希腊文化培养的文化形式。

它具有完整性,简洁性和绝对和谐的特点。

这是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优美是永恒的快乐。

崇高是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美学形式。

王国维中西融汇的治学特点及现实意义

王国维中西融汇的治学特点及现实意义

王国维中西融汇的治学特点及现实意义作者:孙灵芝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年第06期摘要:王国维的学术功绩离不开中西融汇。

其治学初期运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的思想文学材料,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但存在西风压倒东风的问题。

治学中期不再理论先行,而是结合中国的语境和材料对西方的理论进行反思性关照。

后期专事国学,坚持中国学术的根本,但也吸收了西方有益的科学方法。

从王国维的治学历程看出,发展中国现代学术要处理好中西融汇问题,既要学习西方,但又不能全面西化;既要坚持中国本体,但也不能回归传统而沉迷其中。

关键词:王国维;中西融会;治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6-101-05一、王国维的治学历程与治学内容王国维的治学历程总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从事的是西方文哲之学,后期转向国学,专事史地考证之学,这体现了王国维治学由西方哲学向国学的转折。

清华大学罗钢教授在《传统的幻象: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一书写了“两个王国维”的导言[1],说明王國维前后两个时期对中西文化完全对立的转变。

前期是西风压倒东风,以西方之理论决中国之事实,后期专事国学,决口不提西洋哲学。

罗钢教授甚至考证出王国维后期的言论颠覆了前期“学无中西、学无新旧、学无有用无用”等种种观点。

王国维的治学历程中发生过几次重大转折,若细分可分三个时期,即从最初的哲学转向文学,而后从文学转向史学。

哲学和文学属于前期,史学属于后期。

三个时期中,中西融合较为明晰的是哲学和文学时期,这两个时期被罗钢教授认为是西方本体、西风压倒东风的时期。

后期专事国学,中西融合很不明显,甚至是纯粹的国学旧传统,但依然会有西方的影响,为中国本体。

具体年份为:哲学时期是1902~1907年,文学时期是1907~1911年,史学时期是1911~1927年,如表1所示。

对于为何从哲学转入文学,王国维在其《自序二》中有过说明:“余疲于哲学有日矣。

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方法

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方法

文化与学术从来都是一代有一代之风尚,一代有一代之主题。

自清代末年,西学东渐、中西融合,成了那一时代的中国文化主题,如这一时期倡导“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衡派吴宓,倡导“文学界革命”的梁启超,均是把中华之学术与世界之广泛文艺相结合,用西方的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国维对文学的研究,王国维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方面,他的研究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这一时期他研究文字学,金石学,音韵学,到后期对于甲骨文、钟鼎文寻求古代史资料,第二个时期:对于西方美学的接受,把中国的古代文学与康德、叔本华美学哲学思想相联系。

这一时期王国维的几种重要思想如悲剧说、喜剧说、形式论和境界说都是在继承康德、叔本华哲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得来的,以西方和中国的美学思想为指导,思辨与考据并用,进行文学研究。

这一时期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从事西方文艺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我国传统文学批评大多采用诗话、词话、小说评点等方式,语言表达简洁,偏重于直觉和经验,注重考据。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首部将西方哲学作为文学批评的立足点的文学批评,将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美学与传统文论审美鉴赏理论相结合。

王国维把学术本身作为目的,借用西方的理论整理研究中国文学隐隐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学术体系。

王国维认为外来思想有助于促进学术发展。

他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从《红楼梦评论》到《人间词话》再到《宋元戏曲考》,王国维借用西方美学思想对我国传统诗学、词学、小说进行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学术方法论。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继“索引”“繁琐”“考证”等方法后提出的又一全新的文学研究方法。

在世界文学的高度用西方美学的理论阐释《红楼梦》,王国维以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研究红楼梦在《静安文集自序》,他打破了传统的索引派观点,认为文艺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自然人生,绝非某写特定历史人物的实录,叔本华说过“在同一个个体中,同时再现个人的特征,与族类的特征。

艺术自律: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兼及王国维对中西美学资源的融合

艺术自律: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兼及王国维对中西美学资源的融合

非惟不知贵, 且加贬焉。 2 ”_ 巧
世纪美学的发展中呈现出三大维度: 审美心理维度、 艺术本
可见, 王国维在提出艺术 自 律观点时具有很强的问题意 体论维度和美学价值论维度。由 此看来, 世纪西方 2 0 美学虽
但是并没有脱离康德当初所框定的美学原则。王 识, 其思想的 形成建立在批判中国 传统艺术观的基础之上。 流派林立,
艺术不发达的一大原因在于对其神圣位置的忽视, 没 在于他较早尝试中西文艺思想的融合, 在于他放在世界文化 哲学、
的视野中进行美学理论建设; 更重要的是王国维一反传统美 有给艺术以独立 自主的地位, 反而与政治捆绑在一起。考察 学中“ 文以载道” 的文艺工具论和功利主义思想, 突出艺术 自 中国哲学史, 凡哲学家 , 要么本身是政治家, 要么在政治上有
命题。 若把王国 如 维的艺术自 律论放在这一现代性语境中 是咏史、 怀古、 感事、 赠人等 目 的性强的题 目, 而抒情 、 叙事之
论述, 更能深入到王国维思想在现代性潮流中的悲剧性内 作极少, 且艺术价值仅在描写 自 然美方面。“ 甚至戏曲、 小说 核。只是, 在这一工作之前, 对其艺术 自律思想本身内容的 之纯文学, 亦往往以惩劝为旨, 其有纯粹美术上之 目的者, 也
术” 的极端 , 而是从 美育的视 角把 艺术 自律与人的精神 自由联 系在一起 , 其理论 充满 了辨证 色彩。
[ 关键词】 王 国维 ; 家美学 ; 道 康德 ; 艺术 自律 [ 中图分类号] 8 B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5— 42 2 1 ) 8— 14— 3 [ 10 3 9 (0 0 0 06 0 收稿 日期 ] 2 1 0 0 00— 5— 9


中西合璧——王国维艺术自 律思想的形成

王国维“自然”说的中西方思想探源

王国维“自然”说的中西方思想探源

270消费导刊· 2015年10月刊王国维“自然”说的中西方思想探源陈冰冰 浙江理工大学摘 要:“自然(nature)”一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中西方文化里的核心思想,其内涵也随着世界的发展逐渐丰富。

王国维作为现代美学大师,其美学思想结合了西方康德与中国老庄的思想,形成其独有的自然观。

且他的“自然”说作为其美学根基贯穿于他的整个美学思想。

我们在探讨一个思想体系时,追溯其思想来源才能够更完整地对这一思想进行透视,有助于对这个概念在现代艺术领域中进一步的理解和升华。

关键词:王国维自然中西方一、概述“自然(nature)”一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中西方文化里的核心思想,其内涵也随着世界的发展逐渐丰富。

根据中西方对自然思想的不断引申和发展,最终在现代《辞海》中,总结出如下几点“自然”内涵的解释:①自然界,即广义上的一切存在;②非人工的,与人为相对的;③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④不拘束,不呆板,不扭捏做作;⑤连词,表示转折。

最初将“nature”翻译为“自然”的日本人,一定是在两个词之间找到了能够对等平衡的内涵,才将两个词作为文化桥梁连通理解。

但这种对等性并不是天然给定的,“而是由翻译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依据某种实践目的人为地建构起来的。

”[1]因此,当两个词划上等号后,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个词原先负载的意义相互融合。

王国维作为中西方文化研究的学术大师,其一生研究哲学美学不过十余年的时间,然而其学术造诣却是无人可及的,甚至可以说到了出凡入胜的地步。

王国维推崇叔本华、康德等人的德国美学哲学,在国学上更以老庄的思想为尊,这些人都在艺术美学上倡导“自然”说。

尽管他们的“自然”说从本质上来说有着唯心和唯物的区别,但王国维都能融会贯通,吸收两者的知识形成其独有的思想观。

在美学思想的领域里,王国维极力推崇他的“境界”说,且“境界”说作为其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理念也备受历代学者们的认可。

然而,如果说“境界”说称得上是其美学最高理想,那么“自然”说就是王国维的美学根基。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王国维的时代开始接受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而真正对王国维产生影响或者说被他所接受的只有叔本华一家之说,而对于康德、尼采等并未接受太多,基本采取了与叔本华一致的观念。

在接受叔本华思想中,王国维将重点落在了叔本华美学中,并与传统审美经验做论述,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对叔本华美学的转化上,他主要将叔本华美学思想具体到文学作品上,在文学批判中展示美学主张,极少抽象地谈论美的概念、美的本质。

虽然王国维深受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曾两度以前清遗老身份投江殉情,但在对待传统审美趣味上,王国维大胆以西方美学价值标准对其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一切美皆形式之美”,并把美的形式分成“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

第一形式指自然美和社会美,即客观现实中的美;第二形式指客观现实反映在各种艺术中的美的形式,也就是由客观自然之美的第一形式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并系统地将西方美学观念在中国艺术领域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综观历史,中华文化到了近代日渐衰落,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每况愈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审美上的停滞、疲劳。

王国维感慨:"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

“长久以来,美学一直附庸于儒家的政治主张需要与伦理实际需求。

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地位,致使艺术形式停留在如何生计、如何服务的层次,不能进入存在的层次、精神的层次,最终沦落为情感表达与宣泄的工具,失去了更为纯洁、质朴的精神品位,造成了对中华民族群体性无意识伤害。

《红楼梦》的成书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一方面似乎又回到了《山海经》的混沌缥缈、《诗经》的柔情浪漫另一方面又对权力、政治的一反常规地否认。

对于《红楼梦》的美学研究,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讲:“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脱之道。

"“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代性价值

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代性价值

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学贯中西的近代学者王国维从思想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揭开了20世纪中国美育思想现代性探索的序幕。

王国维的“无用之用”说、“古雅”说以及他融贯中西古今、讲求现实关怀的美育研究方法,是当下美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王国维自始至终将美育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注重美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对当世的有效性,这使其美育思想有着很强的现代性价值和当下实践意义。

当下审美文化对人格建构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似乎造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感性欲望膨胀与审美感性匮乏,另一方面是技术理性泛化与道德理性缺失。

而美育作为协调感性和理性、使人从自然状态由审美达到道德理性状态的教育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彰显。

在这一点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为当下美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他在吸收融合西方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创建了现代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育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思想基础。

他关于艺术和审美功能的“无用之用”说,关于美育实施的“古雅”说,融贯中西古今、讲求现实关怀的美育研究方法,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代性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从“无用之用”看美育的当代功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构成了审美教育的多种实现途径,而艺术由于“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而成为美育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对艺术和审美本性的研究也就成了王国维美育理论的起点。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理论是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基石。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不涉及任何概念和客观对象的实际存在,而只与对象的形式和主体情感有关。

在王国维看来,审美也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人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会享受到在现实生活的生存竞争中无法得到的自由和愉快,“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粹之域。

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1]美之性质即“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2],它是一种超脱了内容和实际目的、“无用”的形式之美。

“西体中用”的王国维诗学理论建构论

“西体中用”的王国维诗学理论建构论

“西体中用”的王国维诗学理论建构论摘要: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以“西体中用”不平等的对话模式建构起来的诗学理论。

王国维在建构其诗学理论时,把康德、叔本华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当作普遍真理,而把中国美学传统当成研究材料,从而导致对中国真正的审美理想和诗学传统形成一种遮蔽和压抑。

王国维的“境界说”既不是学术界长期所认为的中西诗学融合的产物,也不是有的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传统诗学的延续和继承。

从作品和作者两个层面对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解读,可知“境界说”理论基本上本于叔本华认识论美学的“直观说”和“天才论”,而学术界长期将他的“境界说”当成“中国的最高的审美理想”和中国诗学的集大成,这纯属一种误解。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跨文化语境;诗学建构;西体中用中图分类号:B83-0;I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6-0105-13在王国维所有的美学论著中,《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是学者研究最多、论述最繁的,其所引起的莫衷一是的学术争论也是最为严重的。

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间词话》是一部处于新旧之交和中西之交的极为特殊的作品。

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王国维不仅和他同时代以及中国古代的美学大师对话,更在不露声色中和叔本华、康德等人进行美学思想的对话。

所以,有学者说:“它的传统性使我们无法按照现代学术论文的严谨风格来理解它,它的现代性又使我们无法遵循中国古代文论的惯常套路来分析它。

”[1]对于王国维所处的这种特殊的言说语境――跨文化语境――的自觉意识很重要,它意味着王国维的诗学理论建构不同于传统的诗学理论建构(比如陆机、严羽、王夫之等人的诗学理论建构)。

传统的诗学理论建构基本上是在本土文化传统的话语语境中进行的,其所运用的理论资源和方法以及研究对象都具有本土性。

而跨文化语境的诗学理论建构,则在各个层面突破这种本土的局限性,使异于本土文化的其他一种或多种文化也参与进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中西交融的学术观摘要王国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天才巨人,其学界地位与学术成就少有人能与之比肩。

本文试从西学东渐、东学转型的时代大气候中研究其学术背景,并以其《〈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等著作追溯王国维中西交融的学术观中所呈现出的理解—消化—复兴的历程。

关键词:王国维中西交融学术观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最重要的学者,在短短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历史、考古、文学、戏曲、音韵、古文字和西北地理等多种学科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划时代贡献。

这位学贯中西的天才巨人,其学界地位与学术成就少有人能与之比肩,或许是孤独的天性让其潜心学术,或许是时代际遇让其如鱼得水,总之,在那样一个西学东渐、东学转型的时代大气候中,王国维脱颖而出并影响深远。

一学术背景与学术观1840年,在西方列强尖船利炮的驶进与轰鸣中,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被迫卷入了近代社会的洪流中,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社会动荡的转型期,因而在其发展中充满了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与混杂。

许多学者面对巨变乱了脚步,迷失了方向。

如何认知中国传统学术,如何认知西学,如何认知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晚清学术界的重大历史课题。

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古今、中西”之争,是晚清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梁启超扮演了一个政治学者的角色,振臂一呼,响者云集;严复纯粹为救亡图存而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王国维则自觉地选择了书斋学者的清静与深刻。

在这场争论中,王国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有较强的学术自觉意识,视文艺理论研究为一种纯粹的学术活动,而不视其为一种政治手段,他反对那种“或抱政治之野心,或怀实利之目的”的学术研究。

他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说:“故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

”他率先破除了限制学术发展的古今、中西及新旧之偏见,自觉引进、吸收外来学术思想,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大师。

王国维认为,一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能动时代”和“受动时代”,文化的发展同样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则,在政治稳定、学术秩序井然时,文化发展也大体处于停滞期;而政治混乱阶段,因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的约束,思想则相对自由,这是文化发展的良好契机。

王国维看到了当时学术界的状况,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然而真正自觉的学术活动尚未展开,即“未尝受动”。

受动的时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被动接受,任何外来理论的进入都要经过一个本土化的阶段,交融汇合,之后达到自觉的创造。

所以,王国维急于借“他山之石”以改变中国学术现状,这就是他中西交融的学术观。

王国维说:“智力人人之所同,有宇宙人生之问题,人人之所不得解也,其有能解释此问题之一部分者,无论其出于本国,或出于外国,其偿我知识上之要求,而藉我怀疑之苦痛者,则一也。

同此宇宙,同此人生,而其观宇宙人生也则各不同,以其不同之故,而遂生彼此之见,此大不然者也。

学术之所争,只有是非真伪之别耳,于是非真伪之别外,而以国家、人种、宗教之见杂之,则以学术为一手段,而非以为一目的也。

”二著作中文学观之体现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这是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第一篇从美学角度去分析此小说的系统性的论文。

1898年,王国维赴上海《时务报》求职,从此开始正式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他看透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束缚,认为救中国应从救中国人的灵魂开始,所以最重要的是振兴哲学,而且,学哲学必须要研究西洋哲学。

对此,王国维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西洋哲学本身重要;二是学了西洋哲学才能深通中国哲学,这正是其治学的途径。

这是纯粹的文学研究,而不是像同时代的许多人那样把学术(文学)当成政治的附庸、宣传的工具。

所以,此篇论文的开创性十分明显,其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以西方哲学为标准解析《红楼梦》,这主要得益于他将化之于西方的观念融入自己的思维体系中。

此评论的哲学前提就是以王国维自己所领悟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为基础。

“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进而论证《红楼梦》的艺术精神即为“灭绝生活之欲”、“寻求解脱之道”。

当然,此评论的失误之处也正在于此,刘说:“《〈红楼梦〉评论》的局限在于套用叔本华哲学,或者说将《红楼梦》作为一个例证去证明叔本华的哲学,演绎叔本华哲学,有时忘记了从作品实际状况去进行分析。

特别是这种哲学本身有矛盾或不合科学的地方,局限性就更明显了。

”比如“生活之欲”的“欲”,本来叔本华是用德语写的一个概念,原来的读音显然不读作“欲”,王国维将它译成汉语后,“欲”的读音与主人公贾宝玉的“玉”正好同音。

为了凑合到叔本华的理论上去,王国维就简单地说,玉者欲也。

于是贾宝玉与“生活之欲”联系了起来。

其实,这部小说中名字有玉的还有不少,如黛玉、妙玉、红玉等。

为什么这几个“玉”字不代表生活之欲呢?再说,汉语中带玉字的词很多,比如“如花似玉”、“洁白如玉”,等等,如都将玉与欲等同起来,就完全不好解释了。

况且,中国使用“玉”字,早在叔本华之前就这样用了。

可以看出,此时王国维的“学无中西”的学术观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西方学术观念的引进、吸收还有些生硬与僵化,并没有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中去。

王国维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国学问的领域,写出了在言语层面上几乎见不到西方美学影子而又的确融化了其中学理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至1909年间,这是用新的方法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总结,在王国维的治学历程中也是关键的环节。

王国维研究了康德,熟读了叔本华,最初同心同感,引发了共鸣。

所以,应用到评论中,《〈红楼梦〉评论》重在以西方的思想来解释中国古典文学,而《人间词话》则有意用中国传统的框架阐发一些新的理论元素。

这是他使国学与西学对话的更进一步的努力,同时也使我们领悟到,外来文化只有和本土文化相融合,才能真正扎根,并推动本土文化的改造,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

就王国维的个人治学轨迹而言,可以说他放弃了《〈红楼梦〉评论》那种公开套用西学美学范畴的方法,而回到了以感性直觉来证悟诗词的学术途径。

王国维继承总结了古代文论的遗产,如他的境界说,一方面总结了自魏晋以来的“情景”论、“兴趣”论和“神韵”论等,提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但王国维认为,“兴趣”、“神韵”等“不过道其面目”,而“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又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也。

”那“境界”究竟所指何物呢?王国维巧妙地避开了这一点,这与词话的文体要求相符,因为诗话、词话不适合下定义。

但是无论如何,在《人间词话》里终有一个以“境界”为核心,而又继之以“有我”、“无我”、“造境”、“写境”等两两相对的范畴系列。

“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而且情景须真。

王国维所说的“真”不仅仅是真情实感、切身体验,而是诗人对宇宙、对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感悟,这仍然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以思考人生为己任的哲学家的品格。

值得一提的是,《人间词话》中对“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区分,这种从艺术创作手法上将文艺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境界、理想与写实两大流派的概念创新,显然是接受了西方新的美学观念。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第一次明确地将文学分为“写实派”与“理想派”,这是从日本文学界的翻译新词中现成地引进的术语,即是“五四”时期风靡文坛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理论术语的雏型。

王国维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他不仅注意到了两派的区分,而且着重分析了两派的联系,理想与写实统一于一体。

像这种对于新术语的引进,王国维早有自觉的意识,“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于是,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以混混之势,而侵入我国之文学界”,“要之,处今日而讲学,已有不能不增新语之势,而人既造之,我沿用之,其势无便于此者矣”。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运用的“境界”,已经完全不同于从老庄哲学美学中萌芽产生,一直发展到清代古老的时空美学概念,它是一个时空交融的十分“生气”、“高致”的最高审美概念,就像席勒的“活的形象”,就像歌德的“生气灌注”那样,这是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审美概念,同时又显著体现着中西交融的特征。

同时,《人间词话》运用的是中国传统美学著作典型的写作体式,属于感受评点的诗话体、词话体题材。

它或论诗,或衡文,或点化,或评析,钩玄提要,触类旁通。

王国维以这种札记、点评、感受的写作体式使鲜活、灵动的文化现象与文化话语以严密的伦理体系重新建立起在历史空间中原本就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显现出深藏于中西文化背后人类普遍的审美心理和文化规律,从而开辟了一个极具当代性的深刻而独特的话语空间。

这种通过中外对话和中西交融的方法建立的文艺理论形态,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形态的中国自己的文艺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可以说在一个崭新的领域中又填补了一项空白之页。

王国维研究戏曲史并写作《宋元戏曲考》的目的是为了确立被正史所忽视的元曲的“一代文学”的地位。

他把戏曲当做一种文学看,是一以贯之的。

在研究过程中,他整理了大量古籍史料,继承了乾嘉时代的“朴学”方法。

王国维同梁启超一样,抬高了被正统文化斥于“主流正宗”之外的戏曲、小说的地位,这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当然也同世界文学大的发展趋势保持了一致。

不同的是,梁启超从政治家的视角出发,看重的是小说的宣传工具的作用,而王国维纯粹是站在学术的立场,旨在振兴中国戏曲,不仅像当时的其他启蒙家们那样,十分推崇戏曲的作用,更身体力行,投身到具体的戏曲研究工作中去。

《宋元戏曲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戏曲史论的开山之作,这与王国维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综观全书,其研究方法就在于“观其会通,窥其奥”。

刘评价说:“《宋元戏曲考》与王国维其他著作比较起来,更显得材料翔实、校勘、辨伪、辑佚甚力,考证精审。

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将西方的逻辑、历史的新眼光和清代的考据学传统结合起来。

”从王国维这三部重要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中西交融的学术观呈现出一个理解—消化—复兴的历程。

这是其包容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的有益尝试,留给后人可资借鉴的经验的确很多。

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对古代文论的继承与对西方话语的取舍都需要我们有自觉的意识与敏锐的学术眼光,王国维的学术历程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中国近代美学关键词的时代印记与民族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