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教师版1)

合集下载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案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案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具体体现;通过城区改造等不合理案例的分析,培养人地协调可持续的意识。

2.结合各区域民居、城市格局、建筑风格等案例,积累各区域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知识,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3.能够结合不同地区,分析地域文化在民居特色、城市格局以及建筑风格上的不同影响,锻炼综合思维能力。

4.结合实例,认识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升提取地理信息、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难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方法案例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呈现一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域设计的“福”字,提问学生:哪幅图代表的是陕西省?你是如何判断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今天的新课。

【过渡】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这个“福”字像蹲着的兵马俑,故而判断其代表的是陕西省。

可见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决定了我们对这个地区的印象。

那地域文化在一个地区的城乡景观上会有怎样地反映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程《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新课讲授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展示两组图片:《徽派建筑》和《陕北窑洞》;《泉州蚵壳厝》和《因纽特人冰屋》,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组中两种民居建筑的屋顶有什么不同?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是什么?(徽派建筑的屋顶有一定坡度,陕北窑洞屋顶较平;我国南方其气候湿润,多降水,屋顶有坡度利于排水;我国北方降水较少,较平的屋顶有利于利用当地的光照晾晒粮食)(2)第二组中两种民居的建筑材料是什么?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泉州蚵壳厝是用贝类的外壳筑成房屋的外墙,与泉州靠海有关;因纽特人利用当地气候寒冷的条件,打磨冰块建造冰屋)总结: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世界各地的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在民居建筑中不断地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充分就地取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居。

【湘教版】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案(第1课时)-高中地理必修二

【湘教版】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案(第1课时)-高中地理必修二

高中地理《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理解城乡景观的内涵。

2.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表现形式、分类及特点等概况。

2.理解城乡景观的内涵,知道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学难点】1.运用实例分析和说明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的城乡景观的特色及其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的。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土楼的建筑特色》,大致了解客家人所建造的土楼所具有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民居特色,由此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体现等知识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

不同的区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你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吗?地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其表现形式有哪些呢?城乡景观的内涵是什么?世界各地不同的城乡景观特色是如何形成的?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正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学习吧!(板书)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二节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库伯佩迪地下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阅读教材P36“探究”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库伯佩迪的气候特点,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2.说一说库伯佩迪的地下民居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1.澳大利亚的库伯佩迪地处澳大利亚的南部内陆,维多利亚大沙漠东南部边缘,纬度较低,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到来自内陆地区东北信风的影响,全年高温少雨。

2.库伯佩迪的民居依山崖开挖修建,全部建在地下,与外部联系的门窗开口较小,内部宽敞;功能设施齐全,建筑功能多样。

(板书)1.地域文化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特点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可以分为哪几类?3.地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地域文化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历案-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历案-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的学习主题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我们将通过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城乡景观差异,理解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城乡景观的演变过程和未来趋势。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后续的地理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城乡景观差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探究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对城乡景观变化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调查报告或实践作业,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 知识理解测试:通过课后小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基本概念,分析其特征和相互关系。

重点讲解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城乡景观的演变过程和未来趋势。

3. 案例分析:选择具体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案例,如某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建筑风格等,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就自己所处的地区或感兴趣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调查报告:布置关于自己所处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调查报告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3.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对比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分组讨论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城乡景观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强调学生要关注生活中的地域文化现象,学会运用地理学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
3.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具体体现,提高实践能力。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乡景观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包括:该地域文化的形成背景、在城乡景观中的具体体现、对该地区城乡发展的影响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具体体现;
2.掌握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运用地理学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尊重地域文化,认识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积极作用,树立文化自信;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目标1. 结合实例,分析地域文化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 根据案例,分析我国特色民居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学会探究城乡地域文化景观。

4. 认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会探究城乡地域文化。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1.展示不同地区建筑景观图片2.展示21枚中国民居邮票1.说出这些建筑景观大致的分布地区2.思考不同地区的建筑景观为何存在这么大的差异通过实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各地地域文化的差异,激发学习兴趣一、地域文化1.展示图片及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

2.展示地域文化在语言、宗教、服饰、饮食等方面的体现3.展示“中国地域文化”图(问题引导)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域文化表现出哪些特点呢?1.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具体表现2.通过对各种文化具体表现的感知,了解地域文化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3.结合图示,分析得出地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结合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分析做铺垫。

承转地域文化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表现在城乡景观上。

城乡景观是城市和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综合题,其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大到一个村落,小到一个建筑。

下面就以不同空间尺度的案例来探究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案例探究1)大尺度空间案例: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阅读课本第39页知识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引导)1.哈尼梯田文化产生的区域地理背景是?2.哈尼梯田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什么?3.哈尼人民如何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开创了这套独特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案例探究2)小尺度空间案例:福建客家土楼·阅读课本第41-42页“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思考以下问题。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4.引导学生关注城乡规划与地域文化保护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是如何体现在我国南方水乡和北方古城的?”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主要探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城乡景观的特色。以我国南方水乡和北方古城为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两地的城乡景观差异,从而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变化,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提高对城乡规划的认识和参与意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对城乡规划的认知。
2.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本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因素。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南方水乡和北方古城的城乡景观差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出实际生活中的城乡规划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4.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教案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认识到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2. 家乡的地域文化特色3. 城乡景观的分类与特点4.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5. 实践探究: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家乡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域文化特色。

2. 第二课时:分析家乡的地域文化特色,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3. 第三课时:讲解城乡景观的分类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城乡景观。

4. 第四课时: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发展经济的保护文化遗产。

5. 第五课时: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能力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3. 实地考察报告:收集学生实地考察后的报告,评估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拓展与延伸:1. 邀请当地文化遗产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城乡景观,加深对地域文化影响的认识。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教案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教案

一、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融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对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3.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融合案例。

5. 学生实践活动:设计一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乡景观规划。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融合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各地城乡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二、地域文化及其特点(15分钟)1. 教师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地域文化的特点。

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20分钟)1. 教师讲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四、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20分钟)1. 教师讲解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规划与建设中应用的想法。

五、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搜集家乡的地域文化资料,了解家乡的地域文化特点。

2. 思考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家乡的城乡景观规划与建设中。

七、课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目标与素养1.通过观赏图片,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理解城乡景观的内涵,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2的要求。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3.调查当地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探寻当地特色文化景观蕴含的地域文化,评价其开发利用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4.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我国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其中不仅蕴含着古人营造活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还包含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营造观念及多种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地域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读“邮票上的中国民居”图,你能说出图中特色民居分别分布在哪里,反映了怎样的地域文化吗?过程与方法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018年8月7日,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正式公布,随着端本园、全晋会馆、墨客园等18座园林入选,苏州园林总数达到108座,苏州由“园林之城”正式成为“百园之城”。

通过旅游宣传片、V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体验苏州古典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独特魅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板书】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看图、思考、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习新课【板书】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教师】边展示课件边讲解。

【板书】1.地域文化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源泉。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分析作业: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所学,分析以下两个地区的城乡景观地域文化差异:
a.比较南方的江南水乡与北方的胡同四合院,从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生活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
b.对比东部沿海地区的福建土楼与西部内陆地区的西藏布达拉宫,从地理环境、建筑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3.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地区一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乡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制定考察计划,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考察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景观简介、地域文化特点、景观形成与发展过程、保护与传承建议等。
4.创新作业: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城乡景观规划方案。方案可以包括:公园、广场、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要求方案具有可行性,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
5.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建筑史》、《城市的记忆与变迁》等。通过阅读,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认识。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城乡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讲解新课:详细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分析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举例说明南北方、东西部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分享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认识。
1.激发学生兴趣:以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思考。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主动探究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域文化,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适时给予指导:针对学生在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时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导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必修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导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必修二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3.运用案例,说明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重点关注】1.地域文化的内涵。

2.乡土民居特色。

3.不同地区城市格局、建筑风格的差异。

【知识清单】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城内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性。

2.城乡景观:人们适应自然,改造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观、审美观。

3.地域文化与城乡建设的关系:深刻影响地域文化城乡建设影响并提升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1)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

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1)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都城以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

(2)欧洲城市多围绕、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 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3)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中心多围绕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城市带。

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1)我国: 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2)西方:柱廊、、喷泉、等特点明显。

4.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将的, 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课上检测】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案例分享:每组选取一个典型案例,分享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体现。
3.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促进小组间的交流与互动。
4.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地域文化、地理学原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1.选择题练习: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地域文化、地理学原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
2.分析报告:结合课堂所学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知识,选择一个身边的城乡景观进行分析,撰写一篇分析报告。要求运用地理学原理,阐述地域文化对所选景观的影响。
3.地图绘制:绘制一幅地域文化景观分布图,标注代表性景观及地理学原理。要求布局合理,标注清晰。
接着,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地域文化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地域文化的形成:介绍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如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是如何影响城乡景观的。
5.提高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城乡景观,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地域文化资料,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4.作业批改及时,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互动。

2.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备课学案-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

2.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备课学案-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2.通过观赏图片,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课前预习】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语言、艺术等。

特点①独特性: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②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利用景观感受地域文化①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②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4)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乡村景观休现人地和谐理念,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体现当地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地域文化影响城镇建筑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例如,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城镇景观体现地域文化①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例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

②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城乡景观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3. 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4. 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5. 实践探究:家乡的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城乡景观特点。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城乡景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4. 实践探究法,培养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的认知。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设计实践探究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城乡景观变化。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果。

4. 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的了解及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

2. 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城乡景观变化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第1-6课时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第7-12课时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第13-18课时介绍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第19-24课时探讨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第25-30课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城乡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 讲解地域文化概念与特点:介绍地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2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学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学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习目标】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综合思维)3.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学习重难点】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学习过程】模块一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地域文化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______________、精神活动中体现的_______和审美情趣。

2.主要特点:(1)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_________、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_________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2)多样性:根据属性,地域文化可划分为_____地域文化和_____地域文化。

(3)_______: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_________。

(4)___________: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连一连]将以下地理事物与对应的类型连线。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2.地域文化体现:三、案例: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1.概况:(1)分布:_________,又称“客家土楼”,素有“东方古城堡”“世界民居建筑奇葩”之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形成时间:_________。

(3)建筑选址:多建在山区范围狭小的_____或较平缓的_____上,以当地的土、石、木、竹等作建筑材料,在施工中沿袭中原地区汉族建筑技艺。

[辨一辨]①客家土楼形成于宋元时期,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建筑技艺。

()②客家文化仅土楼等建筑遗址。

()③客家人只得在山区建造房舍,因为作为外来移民,平地已经被原住居民占有。

()模块二关键能力·素养形成能力1地域文化表现及形成1.地域文化的含义:(1)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新教材2021鲁教版必修二精讲精练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新教材2021鲁教版必修二精讲精练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习目标】【讲授新课】【导入】我国各地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问题: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景观有什么特点?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什么关系?核心知识1一、地域文化1.概念: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_______和审美情趣。

2.特点:(1) _______性:“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其范围大小不等。

(2)多样性: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_______等方面,根据属性可划分有形地域文化和_______地域文化。

有形:民居建筑;遗迹遗址无形: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传统技艺。

(3)独特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______特质。

(4)相对______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答案:1.价值观2. (1)区域;(2)景观;无形(3)文化(4)稳定【合作探究一】以北方四合院为例,探究民居特色。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北方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请你根据右图,尝试说出四合院的结构特点,并解释这种结构反映出华北居民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案:基本特点: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多为坐北朝南,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

这种庄重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人性格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体现了华北人民尊卑有序,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是城镇和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城乡景观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大尺度如一个聚落,中尺度如某城市中轴线,小尺度如乡村的一座古建筑。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教案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城乡景观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城乡发展的情感。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域文化概述1. 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第二章: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1. 传统建筑与文化2. 民俗风情与文化3. 历史遗产与文化第三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相互影响1. 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2. 城乡景观对地域文化的作用第四章:地域文化保护与城乡景观规划1. 地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2. 城乡景观规划的目标与方法第五章: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1. 地区概况与特色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分析3. 保护与发展对策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相互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等。

3. 案例分析报告:对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包括报告结构、观点明确性、论证充分性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资料、新闻报道等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认识。

六、第六章:地域文化的地域差异与城乡景观特色1. 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2. 不同地域文化的城乡景观特色分析3. 地域差异对城乡规划的影响七、第七章:全球化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2. 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发展的策略八、第八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保护的方法与实践1. 保护原则与方法2. 城乡景观保护的实践案例3. 保护工作的挑战与对策九、第九章:信息技术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研究中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2. 遥感技术在城乡景观监测中的应用3. 数字化技术在地域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十、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总结2. 学生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拓展学习建议六、教学方法与评价六、七、八、九、十章的教学方法与评价可参照第一至五章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并根据具体章节内容进行调整。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性。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方面的。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入手。

(1)自然景观: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和。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表现。

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景观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区域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理解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区域性:“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其范围大小不等。

多样性: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景观等方面,根据属性可划分为有形地域文化和无形地域文化。

前者一般以物质形态存在,较为具体,例如民居建筑、遗址遗迹等;后者主要包括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相对抽象。

独立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需要一个长时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城乡景观是城镇和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其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大尺度如一个聚落,中尺度如某城市中轴线,小尺度如乡村的一座古建筑。

地域文化往往体现在城乡生产景观、聚落景观以及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物风貌等方面。

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观来看,同属农耕文化的不同文化区往往形成各具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

从城市建筑的格局和景观来看,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地域文化在国外城市的建筑格局及建筑风貌上的体现也十分明显。

地域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城乡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及民间文化艺术等方面。

三、案例:特色民居建筑一福建客家土楼福建土楼主要分布闽西山区,大多为客家人所建,又称“客家土楼”。

土楼多建在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上,以当地的土、石、木、竹等作建筑材料。

在施工中则沿袭了中原地区汉族建筑技艺。

【合作探究】探究地域文化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 为什么云南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2) 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1)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入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入带”的现象。

(2)风俗习惯(地域文化I)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作探究】探究家乡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梯田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遣产委员会的评语写道: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一种人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模式。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创下的杰作。

在哈尼村寨上方,茂密的森林涵养水源并为村民提供建房木材和生火的薪炭。

村寨下方层层叠叠的千百级梯田种植水稻,细水长流,确保稻谷生长和丰收。

梯田随地形地势变化因地制宜,缓坡地大开垦大田,陡坡地小则开垦小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达千亩。

一面坡上最多可开出3000多级梯田,多达万亩。

梯田从河谷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到达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

1.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为例,分析探究城乡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一般步骤。

2.与同学探讨如何保护地域文化。

【参考】(1)一般步骤●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农田●确定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云南省红河州的许多山地●确定景观所处的地域范围:较小尺度的地城是红河州,较大尺度的地域是中国西南地区。

确定景观所处的功能区或文化区,进而判断该景观所体现的功能区或文化区的特点:景观体现了云南省红河州山区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山区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判断景观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地城文化属于哪些人:红河哈尼梯田象征当地人民勤劳的品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是当地人,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因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加大宣传地域文化保护的意识及重要性;加强法制建设,使地域文化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制度,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加大资金的投入来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合作探究】探究特色民居建筑一福建客家土楼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大多为客家人所建,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

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中国“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 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2) 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什么因素有关?(3) 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1)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2)自然环境技术水平(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

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1.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燥B.气候湿热C.地表不平D.当地风俗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A.城镇道路B.城镇建筑C.城镇交通工具D.餐具3.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A.①④B.②⑥C.③⑤D.④⑤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完成4~5题。

4.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6~7题。

6.建设骑楼的目的是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7.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B.高温多雨的气候C.降雨强度大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8.关于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欧洲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一般很少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B.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例如上海C.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城市历史发展较晚的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的大城市市中心都是摩天大楼下面四幅图片所示反观反映了天津的地域文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据图概括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①类型多样②变化频繁③开放包容④整体相似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0.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A.河海交汇 B.气候适宜 C.地形平坦 D.水源丰富铛铛车是车头挂有铜铃铛的老式有轨电车。

近年来.一些城市消失多年的铛铛车得以重现。

下图为电动铛铛车景观因,该款车尽可能地还原了老式铛铛车的原貌,堪称是现代与复古的结合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一些城市推出复古铛铛车的主要目的是A.方便居民出行 B.改善城市环境C.传承城市文化 D.改善拥堵状况12.下列城市发展复古铛铛车可能性最小的是A.香港 B.深圳C.济南 D.北京(2018天津卷)读图文资料,回答13-14题。

表1 2016年四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表城市名称人口数量(万人)城市面积(平方千米)经济总量(万亿美元)东京135121550.95巴黎106028450.74纽约8337980.90伦敦97817380.52 13.依据图表信息,对四城市地域文化的正确推断是A.东京众多的星级餐厅,是构成该市地域文化的主体B.巴黎地域文化的标志是美术馆、电影院屏幕总量最多C.纽约人喜爱观赏戏剧,是该市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D.伦敦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体现为外籍学生、博物馆多14.四城市相比,经济功能比文化功能突出的一组城市是A.东京、纽约B.纽约、伦敦C.东京、巴黎D.巴黎、伦敦8.读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说明其水源来源。

“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什么?(2)分析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3)说明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

分析这种结构作用和原因。

1-5 BBBDB 6-10 DBACA 11-14 CB CA8.(1)大气降水。

反映了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2)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够的问题。

(3)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多风沙,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