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教师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表现。
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景观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区域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理解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
审美情趣。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区域性:“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其范围大小不等。
多样性: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景观等方面,根据属性可划分为有形地域文化和无形地域文化。前者一般以物质形态存在,较为具体,例如民居建筑、遗址遗迹等;后者主要包括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相对抽象。
独立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需要一个长时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
的。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城乡景观是城镇和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其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大尺度如一个聚落,中尺度如某城市中轴线,小尺度如乡村的一座古建筑。地域文化往往体现在城乡生产景
观、聚落景观以及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物风貌等方面。
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观来看,同属农耕文化的不同文化区往往形成各具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
从城市建筑的格局和景观来看,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地域文化在国外城市的建筑格局及建筑风貌上的体现也十分明显。
地域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城乡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及民间文化艺术等方面。
三、案例:特色民居建筑一福建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闽西山区,大多为客家人所建,又称“客家土楼”。土楼多建在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上,以当地的土、石、木、竹等作建筑材料。在施工中则沿袭了中原地区汉族建筑技艺。
【合作探究】探究地域文化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 为什么云南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 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1)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入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
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入带”的现象。
(2)风俗习惯(地域文化I)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作探究】探究家乡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2013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梯田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遣产委员会的评语写道: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一种人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模式。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创下的杰作。在哈尼村寨上方,茂密的森林涵养水源并为村民提供建房木材和生火的薪炭。村寨下方层层叠叠的千百级梯田种植水稻,细水长流,确保稻谷生长和丰收。梯田随地形地势变化因地制宜,缓坡地大开垦大田,陡坡地小则开垦小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达千亩。一面坡上最多可开出3000多级梯田,多达万亩。梯田从河谷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到达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
1.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为例,分析探究城乡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一般步骤。
2.与同学探讨如何保护地域文化。
【参考】(1)一般步骤
●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农田
●确定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云南省红河州的许多山地
●确定景观所处的地域范围:较小尺度的地城是红河州,较大尺度的地域是中国西南地区。确定景观所处的功能区或文化区,进而判断该景观所体现的功能区或文化区的特点:景观体现了云南省红河州山区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山区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
●判断景观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地城文化属于哪些人:红河哈尼梯田象征当地人民勤劳的品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是当地人,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因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加大宣传地域文化保护的意识及重要性;加强法制建设,使地域文化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制度,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加大资金的投入来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合作探究】探究特色民居建筑一福建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大多为客家人所建,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
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中国“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
(2) 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3) 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1)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2)自然环境技术水平
(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