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doc

合集下载

组合阅读训练(0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组合阅读训练(0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下)七年级语文组合阅读训练(01)【诗词鉴赏】阅读《送兄》,回答以下各题。

送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1)相传这首诗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七岁女孩所作。

请说说她是如何表现“离情别意”的。

(2)小诗人所“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以她的口吻做描述。

(3)假如你就是七岁女孩送别的兄长,请给她留一句话以表惜别。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回答以下各题。

【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欲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过蒙屯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①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②待之,君宜顾③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④?”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⑤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⑥之,拊⑦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注释:①尚:还,仍然。

②故意:这里指原来的态度、眼光。

③顾:拜访。

④虞:意料,预料。

⑤因:于是,就。

⑥就:靠近,接近。

⑦拊:轻拍。

【丙】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翼.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即刮更.目相待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③或.说曰④肃造次..应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②吾不知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乙】文中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先是,吕蒙给他出谋划策之后,鲁肃的态度转为。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练习26古诗词阅读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B.第三句中的不知〞两字直接挖苦了当时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统治者.C.全诗寓情于景,意境迷蒙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D.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B 〔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挖苦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对统治阶级的达官贵人们还沉溺于歌舞升平的愤慨与不满,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古文阅读八大山人八大山人①,明宁藩宗室,号人屋.入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 性孤介②,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函落③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假设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开、纸假设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那么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 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那么攘臂搦管④,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⑤于前,勿顾也.其颠⑥如此……(选自?虞初新志?)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聋,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②介:取直.③菌(h & n)药(d an):荷花.④攘臂搦(nu 6 )管:伸长胳膊,执笔写字.⑤镒(y 1 ):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一说一镒为二十四两.⑥颠:同癫"癫狂.【参考译文】八大山人,(是)明朝宁藩的宗室,号人屋.入屋〞就是广厦万间〞的意思.〔他〕生性孤傲耿直,异常聪明,无人能比.〔他〕八岁便能作诗, 撞长书法,工于篆刻,尤其精通绘画.〔他〕曾经画过一枝荷花,半开在池塘中,败叶散乱,横斜在水面上,生气勃勃;〔画〕挂在堂中,好似有清风慢慢吹来,香气常常充满整个屋子.〔八大山人〕又曾经画过龙,〔龙〕在丈幅之中曲折爬行、上下翻飞,像想要飞动一般;如果让叶公见到它,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八大山人〕言语诙谐,喜欢议论,〔总是〕娓娓而谈,不知疲倦,常常使四座的人为之倾倒……八大山人除了嗜好喝酒,没有其他的爱好.人们喜欢他的书画墨迹,大多摆酒席招待他,预先准备好几升墨汁、假设干纸张放在座位右边. 〔八大山人〕酒醉后见到这些,便快乐地泼墨在宽大的画纸上,有时候用破管帚洒,用坏帽子涂,弄得满纸肮脏,不堪入目.之后〔他〕提笔渲染, 有的成山林,有的成丘壑,〔有的成〕花鸟竹石,没有不精妙的.如果〔碰到他〕爱写字,就会伸长胳膊,执笔写字,狂叫大喊着洋洋洒洒,几十幅〔字〕片刻就完成了.〔他〕酒醒时,要想索求他的片纸只字也无法得到. 即使将百镒黄金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他就癞狂到这样的地步3.用“/划分下面句子白^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4.解释以下加点词的意思.〔3分〕〔1〕尝写菌为一枝〔曾经〕〔2〕盈纸肮脏〔满〕〔3〕数十幅立就〔完成〕5,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4分〕〔1〕假设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如果让叶公见到它,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即使将百镒黄金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6.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2分〕例如:八大山人的颠〞是他性情孤傲耿直〔或:孤傲慢世〕、聪明绝伦〔或:才高艺绝〕、狂放不羁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癫狂.现代文阅读〔一〕蹬布刘心武①那天放学回家,响莲先是快乐,后是惊讶.快乐的是爸爸难得在家,惊讶的是爸爸脖子上吊着绷带托着胳膊.②由于爸爸意外受了工伤,响莲那天没有挨着枕头就入睡.她听见爸爸妈妈在低声商量事儿.妈妈说:欠人家两个月车钱了,这下更艰难了.〞爸爸说:再艰难,也得保证响莲.〞③在这个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里,响莲上的却是城里一所挺有名的学校.那天老师宣布,今后有的作业要在电脑上完成,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妈妈在小超市打工,用攒了三四个月的工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妈妈说,超市老板娘早给她闺女置下电脑了,那闺女才上四年级.妈妈问响莲:老板娘说的未雨绸缪,什么意思? "响莲说老师还没教.妈妈就说,家长们都知道,一上五年级,有的功课就得在电脑上完成,未雨绸缪〞就是不等老师教,一搜就懂.他们家住的地方,离响莲上的那学校挺远,家长们几乎没有让孩子自己乘公交车去的.假设自己家没有车,就跟别的家拼车.响莲就跟另外四个孩子拼车,每月450元.③但是,两个月前,妈妈被超市辞退了.爸爸晚上回到家,妈妈总叨唠,说那小超市老板娘不地道,爸爸淡淡地劝:如今到她那地方加油的车少了.她也有难处.你就再找份别的工作吧. 〞妈妈觉得失去那份工作可惜,以前每天下班回家正好接响莲,而且,还可以平价甚至打折扣从那超市买回牛奶、方便面什么的.本来妈妈那份工资除了日常费用,还可应付响莲每月的拼车费、午餐费,现在可就困难了.爸爸再出事故,虽说是对方负全责,医药费不愁,但只剩根本工资,困难就变成艰难了.⑤第二天响莲起床后,不见爸爸,就跟妈妈说:今天我不搭小车了我去坐公交.〞妈妈大声说:你老老实实坐上去!〞车在她家门外按喇叭,妈妈对师傅说:响莲她爸一早就蹬布去了,人家同意先预支他1500块,明天我就连这个月总共1350块给你.〞⑥车子往城里开,马路边有排专卖建材的商店,有家店最近专营再生布.再生布就是用回收的废旧衣服等纺织品,捣烂了再热压成型, 那家店从厂里进大批的货,一卷一卷的,宽度从两米到八米,长度从十米到二十米,那些搞大棚养殖的,棚顶上要苫这种东西,他们的大棚往往长达一百米,那就需要把成卷的再生布先在地面上铺展开,再将其用手提缝纫机缝合成指定的长度,缝完了,再整体卷起,装车运走.在操作过程中,有个环节,就是蹬布.缝合前,每卷布要搁到地上,用脚蹬展开,那还不算太难,缝合后,如果是八米宽的缝成了一百米长,再用脚将其蹬卷起来,那就不仅需要旺健的脚力,更需要平衡的技巧.这个活儿很累人但是又不可能给高工钱,因此都是些最没方法的人,才一早来干临时工,四个小时,管一顿粗茶淡饭,给五十元.⑦响莲从车窗老远就望见了爸爸的背影.爸爸虽然一只胳膊伤了两腿却仍雄健有力,只见他两腿轮流蹬布,那布卷越蹬越厚,爸爸再蹬, 就有点儿跳动的意味了……车开过去了,蹬布的爸爸从后视镜里消失了.⑧响莲微微咬着嘴唇,心里发誓,一定要报答父母.那天晚上,她从网络上查到了朱雨绸缪〞的解释她心中浮现出许多的方案.〔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7.小说主要写了两天的故事,请简要概括.〔4分〕那天:响莲的爸爸意外受了工伤回家,生活变得更艰难了. 第二天:爸爸到专营再生布的商店蹬布,响莲深受感动.8.小说多处提到朱雨绸缪〞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超市老板娘朱雨绸缪〞的行动是:为读四年级的女儿提前置备电脑.响莲朱雨绸缪〞的想法是: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好好报答父母.9.从小说中你读出了怎样的妈妈的形象,怎样的爸爸的形象?〔4分〕妈妈是一个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疼爱女儿的妈妈;爸爸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理解他人、疼爱女儿的爸爸.10.第③段写到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你发现响莲在哪些方面并不落后〞?〔野〕住在城乡接合部,上的是城里挺有名的学校;上五年级妈妈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不用乘公车而是跟别家孩子拼车上学.11.多年以后,事业有成的响莲和爸爸聊天,她会怎么说呢?青顺着下面的句子写出来.〔3分〕响莲:爸爸,说到您当年蹬布的情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例如:您胳膊上吊着绷带,蹬得那么用力,那么困难.那时候,你们从不在我面前提起生活的艰难,其实,我都懂.您和妈妈那么辛苦,却从不委屈我,谢谢您!〔二〕在古诗里享受春天赵雪峰①在这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在这春天姗姗来迟的北方边城,窝在自己小小的温暖的书房里,捧一本?唐宋诗词鉴赏?,泡一杯香茗, 这真是人生中难得的惬意.细细品读古诗中那些描写和歌咏春天的优美诗句,好似已然置身那个桃红柳绿、娃紫嫣红、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季节,让人不觉有一番独特的感受.②冬去春来,大自然不慌不忙地将春意一点一点透露出来.在三月阳光的照射下,冰雪融化,浸润着大地,不知不觉间,春的气息浓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春来冰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群鸭戏水,它们最先发觉了初春江水的润暖.诗人用他的想象,以桃花绽开、春江水暖、鸭子戏水、野菜满地的生动诗句,为我们描绘出早春生机勃都的景象,字里行间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春天,谁又能不喜爱呢!这美好的春天谁又能不珍惜呢!谁又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去好好享受那美妙的春光呢!③漫步自家的小院,也许还是春草稀稀,春味不浓,可是转身四顾: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的?雨睛?.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也不可能会和自家是两种情况, 可蜂纷〞飞过去,怎能不让人天真烂漫去想:春色大概在邻家,心中怎能不多一份疑心呢"个疑〞字用得阳春〞似乎真有脚,她不住在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的.④小院还小,春色又疑在邻家,那就不妨出去走一走吧.放眼望去, 又是一年春草绿,春风温暖,鹅黄的大地,无不散发着春的气息.到友人家看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出墙来.〞这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友人大概是担忧鞋印踏坏了他家的苍苔,因而不给开门.园门关得紧,可春却关不住啊,于是有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诗人从露出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这满园的春色,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⑤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是最让人充满期待的.在古诗中约会春天,享受春天,不知不觉,鼻尖仿佛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发肤好似感受到春天的暖意.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这是韩催的?三月?.春临大地, 万象更新,风和日丽,漫步春花盛开的时节,惬意而舒心,但别忘了」去不回唯少年〞春天去而不回,时光过而不返,光阴难买,时不我待,切莫辜自这大好春光.享受春天,更要珍惜这美好的春天.〔选自2021年3月30日?长春日报?,有删改〕12.结合选文内容,试分析选文的行文思路.〔3分〕选文第①段总写细品古诗中描写和歌咏春天的优美诗句;接着第②段从自然风光的角度描绘古诗里的春天;第③段从自家庭院的角度描绘古诗里的春天;第④段从邻家的角度描绘古诗里的春天;第⑤段从人们对春天的期待等角度描写春天.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此句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对于这样美好的春天喜爱、珍惜,进而去享受春天,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14.请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5.结合短文内容,说说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通过写我"喜欢品读古诗中描写和歌咏春天的优美诗句等内容 , 表达了我〞对春天的喜爱、享受和珍惜之情.16.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两句描绘春天美景的诗句并简要分析.〔4分〕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巧妙地运用比喻,塑造出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新奇形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0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0
13.联系上下文 ,理解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 分) 作者希望模范、英雄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不断释放自己的正能量 ,
7/ 8
带动越来越多的人相互接纳 ,融入社会 ,最终达成共生共荣 (或 :人与人 融洽和睦 ,社会和谐祥和 )之目的。
8/ 8
4/ 8
三个半钟头以来 , 这所房子真正的主人一家一直被关在地窖里 , 悄悄
地待着 , 感到时间太漫长了 ) 。我希望还能剩下点儿布纪侬牛肉给他
们……”
(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 有删改 )
7.根据小说的情节 ,完成下列表格。 (4 分)
情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事件
开端 国王决定每月要到百姓家里进餐一次 ,大臣们感到很惊恐。
②国王陛下对受到的款待和吃的饭菜都非常满意。 在豪华的王宫 里, 有一道菜是国王不好意思点的 , 那就是布纪侬风味牛肉。 但是这个 普通的家庭主妇怎么就偏偏猜到了国王想吃这道菜呢 ?她又怎么知道 国王一直盼着能大杯痛饮都兰纳的葡萄酒呢 ?
③国王陛下询问了五个孩子的情况 : 名字叫什么 , 学习怎么样 , 身 体有没有病等 , 然后 , 他很不自然地笑笑 , 试探着说道 : “咱们来谈点 儿政治吧 ! ”
⑧半夜十一点 , 国王和老百姓分别了 , 彼此都感到十分满意。 一直 在简陋的屋门外 , 焦急地等候着的三位大臣和警察总长从国王的脸上 看出了这一点。
⑨四位大臣向国王行礼告别 , 然后他们进了屋 , 向出场的七个演 员付了酬金。 正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脚底下似乎有些什么响 动。
⑩“哎呀 , ”警察总长大声喊叫 , “我差点儿把他们忘了 ( 原来 ,
⑥一直有人在置疑 , 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起社会善美的天空。 我无法回答。但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 , 在其汩汩喷涌、 涓涓流淌间 , 滋润、浇灌周边茂盛的花草 , 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 细流 , 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一人、两人、多人 , 渐渐传递、互融 , 终可汇成 大爱、大德、大义。人与人 , 融洽和睦 , 其乐融融。社会 , 被爱包容 , 和 谐祥和 , 自会一派融融。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语文组合阅读训练(第2周)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语文组合阅读训练(第2周)

2020~2021学年七(下)语文组合阅读训练(第2周)【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听邻家吹笙①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释】①笙: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洪亮如风鸣,固有“凤吹”之称。

1.“不知墙外是谁家”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本诗的“听笙”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闻笛”分别传递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全诗,赏析末句“疑有碧桃千树花”的妙处。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A.但.当涉猎但.微颔之(《卖油翁》)B.及.鲁肃过寻阳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C.孰若.孤若.躇步跐蹈(《杞人忧天》)D.见.往事耳昨夜见.军帖(《木兰诗》)E.肃遂.拜蒙母遂.成枯落(《诫子书》)5.结合画线句,说说吕蒙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建南杨子石袍告予曰:吴越间,有鬈髯①丐子,编茅为舍,居于南坡。

尝畜一猴,教以盘铃②傀儡③,演于市,以济朝夕。

每得食,与猴共,虽严寒暑雨,亦与猴俱。

相依为命,若父子然。

如是十余年,丐子老且病,不能引猴入市。

猴每日长跪道旁,乞食养之,久而不变。

及丐子死,猴悲痛旋绕,如人子躃踊状④.哀毕,复长跪道旁,凄声俯首,引掌乞钱。

不终日,得钱数贯,悉以绳钱入市中,至棺肆不去,匠果与棺,仍不去,伺担者,辄牵其衣裾。

担者为舁棺至南坡,殓丐子埋之。

猴复于道旁乞食以祭。

祭毕,遍拾野之枯薪,廪于墓侧,取向时傀儡置其上焚之,乃长啼数声,自赴烈焰中死。

初中语文组合训练七年级下册答案

初中语文组合训练七年级下册答案

初中语文组合训练七年级下册答案1、1肖像描写即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马厩(jì)嶙峋(lín)(正确答案)B、惬意(qiè)珍馐(xiū)C、钳制(qián)敕造(chì)D、搭讪(shàn)粜卖(tiào)3、1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形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集中。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下列中括号内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杏[仁](rén)火[炽](chì)[暂]时(zàn)(正确答案)B.机[杼](zhù)一[钹](bá)[犬]牙(quǎn)C.[叛]乱(pàn)褴[褛](lǚ)坚[劲](jìn)D.[溶]解(róng) [燕]山(yàn)惆[怅](chàng)6、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精湛(zhàn)竣工(jùn)眷属(juàn)B、书籍(jí)违背(wéi)拜谒(yè)C、喘息(quǎn)祭祀(sì)糟粕(pà)(正确答案)D、抵御(yù)阴霾(mái)束缚(fù)7、2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着落(zhuó)粗犷(guǎng)字帖(tiè)屏息敛声(bǐng)B.瞭望(liáo)稽首(qī)侍候(shì)浮光掠影(nüè)(正确答案)C.麾下(huī)睥睨(pì)鲜妍(yán)战战兢兢(jīng)D.一霎(shà)翌日(yì)箴言(zhēn)刨根问底(páo)8、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约从离衡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④令将军与臣有郤⑤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⑥张良出,要项伯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⑧秋毫不敢有所近[单选题] *A.①③⑥⑦⑧B.②④⑤⑥⑦C.①②④⑤⑧D.①②④⑥⑦(正确答案)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单选题] *A.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B.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岂独伶人也裁(正确答案)C.其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D.发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使人发书至赵王10、1希望别人原谅自己,可以说“请原谅”,也可以说“请包涵”。

中学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

中学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7古诗词阅读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简介】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擅长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

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语文教材。

【诗歌鉴赏】前两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灵澈上人的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声,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上人归山。

后两句描写灵澈山人辞别归去的情景。

灵澈上人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

“青山”呼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上人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忧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2分)示例:暮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灵澈上人头戴斗笠,渐行渐远。

2.“杳杳钟声晚”中的“晚”字有什么作用?(2分)“晚”字点明时已黄昏,这时的钟声仿佛在催促灵澈上人归山,渲染了诗人送别时的怅惘之情。

文言文阅读贫俭子犹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

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

然则俭不可乎:各不可耳。

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郑余庆素吝。

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

众皆怪之。

侵晨赴之。

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蒸烂去毛,莫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

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

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检率。

镇河东日,尝有台使至, 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春囊造成,用力不少。

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选自《古今谭概》,有删改)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

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

③舂(chōng)用杵去谷发壳或捣碎。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读无字之书,即依靠身体力行去读天地之书、读自然之书、读自然之书,是人类永远不能放弃的基本阅读方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陆游的读书警示,是为至理名言。

读文字之书,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不可取代的。

阅读者可以拿起笔来,边读边记,写眉批,作旁注,留下阅读与思考的宝贵痕迹。

这对人类思维方式和思想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读屏幕之书,即电子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优势极为明显。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不超30字)(2)你觉得读哪种书有意义,请结合阅读经历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答案】(1)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2)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的典范。

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定是牢固的。

【解析】【分析】⑴第一段:读无字之书的意义;第二段:读文字之书的意义;第三段:读屏幕之书的意义;三段概括为: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其中一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的典范。

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定是牢固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1古诗词阅读题春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诗词鉴赏】“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来看,当为暮春,因有“花落”一词。

本诗所描写的景象,正是乡村暮春的晚景:红日西沉,诗人在柴门外驻足远望,他“小立阑干外”,口中吟诗,夕阳在远方就要落下,昏鸦飞过天空,渔夫樵子归来。

这是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全诗充满宁静而不寂寞的闲适之情。

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

落花、昏鸦、归来的樵渔在日落时分融汇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图画,而“落”“飞”“归”三个动词的运用又化静为动,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活泼的气息,使诗歌富有生机。

1.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分) 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气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准确、更形象。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分)示例: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柴门内,遮掩了夕阳的余晖。

在这黄昏的苍茫暮色中,可以看到几只乌鸦紧挨着林子飞着文言文阅读常熟有桑悦者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

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

”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

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以试悦。

文义不属者,索笔补之。

学士丘濬重其文,属学使者善遇之。

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街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5古诗词阅读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诗歌鉴赏】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用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分量很重的词语。

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

“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捉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

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

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从容悠闲之状和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

“无限早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这两句明显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

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自在,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

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1.这首诗写出了云的哪些特点?(2分)形状奇特,千变万化、悠闲自得,重重叠叠。

2.这首诗中,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体现在什么地方?(2分)诗歌的第三、四两句将旱苗即将枯死与云的悠闲自得作对比,写出了劳动人民久旱盼雨的焦急,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文言文阅读为学(节选)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得容易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4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4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4古诗词阅读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分)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人在天涯一般。

2.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出诗人的壮志雄怀。

文言文阅读王粲强记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②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③。

闻粲在门,倒屣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此王公⑤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

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

善属文⑥,举笔便成,无所改定。

时人常以为宿构⑦;然正复精意覃思⑧,亦不能加⑨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释:①强( qiáng)记:记忆力强。

②蔡邕(yōng):东汉末年文学家。

③车骑填巷,宾客盈座:车马满巷,宾客满座。

形容到蔡邕家的人很多。

④倒屣(xǐ):把鞋子穿倒了,形容急于迎客以及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⑤王公:指王粲的祖父王畅。

⑥属(zhǔ)文:写文章。

⑦宿构:预先构思。

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

⑨加:超过。

【《三国志》简介】《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七年级语文组合阅读试卷两套(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组合阅读试卷两套(含答案)

初中语文组合阅读拓展阅读训练拓展阅读训练(一)一、记叙文阅读(2022·四川广元期末测试)阅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追梦笨小孩谢鹤醒①刚接手初三年级的语文课,我还记不清学生名字,可偏偏记住了崔安然。

②第一次对她刮目相看,是我在某节课讲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时,随口建议道:“大家周末不妨去收集小说作品及人物。

”这种“特殊作业”。

学生一般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周一刚上课,我试探性检查上周布置的作业情况,全班竟然鸦雀无声。

只有崔安然主动站了起来,讲她收集到了哪些小组合阅读试卷说作品及人物,并吞吞吐吐地介绍小说的主要内容。

我当时愣了一下,才表扬道:“全班只有崔安然把我的话当回事,其他同学都忘了这项作业。

”③后来我发现,无论是听讲的专注程度还是写作业的认真程度,崔安然都是让人挑不出毛病的。

然而,辛苦付出并没有换来满意的结果——背诵默写总是磕磕绊绊,讲过的题目再做一遍还是错误连篇,每次大考小考,她永远破不了班级后五名的魔咒。

④历史老师无奈地说过:“有次我让大家整理近代史的笔记,别人都是两三张纸就搞定了,你知道崔安然写了多少吗?56页!唉……”数学老师总结道:“崔安然啊……就是单纯的脑子笨。

”我还听隔壁班的王梦茹同学说,她俩是发小,上学时崔安然在学习方面就认真而吃力,效果不理想。

⑤我开始格外关注这个笨小孩:凌乱的头发,额头上此消彼长的痘痘,瘦小的肩膀……明明是单薄的小姑娘,身体里却像是有使不完的能量,面对大大小小的挫折时她波澜不惊、一往无前地继续努力,偶有一丝焦虑掠过,也稍纵即逝。

我不知道那压力如山的一天又一天,崔安然究竟是怎么扛下来的……这一切,都令人心疼。

⑥距离中考越来越近,有一天她忧心如焚地来办公室问我:“老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我心想,这个问题难道不该两年前就解决了吗?而且,影响她成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效率啊!我讲了几句类似“每年都有垫底的学生一鸣惊人”的话来宽慰她,带她扶一扶摇摇欲坠的信心。

这孩子倒也好劝,稍微一鼓励,她又能激情满满地奋斗去了。

(word完整版)七年级语文阅读组合式训练(含答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七年级语文阅读组合式训练(含答案),推荐文档

组合式训练(一)姓名: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再丢了,谁来找我那一天,母亲弥留之际,他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说:“妈,我要是再丢了,还有谁来找我啊!”小时候,他贪玩,家在农村,常常是在野外跑着玩着就忘了离村子有多远。

直到夜幕垂下来,才发现,四望都是陌生的所在。

不知多少次,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盼到母亲身影的出现,把他带回温暖的家。

虽然每次母亲都会骂他,可是他依然这样疯跑疯玩,他心里也知道,母亲总会找到他。

上学后,他极不愿意学习,便经常逃课,自己跑到甸子上去玩儿。

直到天快黑了,母亲等不到他放学回家,去学校却早已没人了。

母亲便去甸子上找,把他抓回来,气急了也打他。

可他却是一点也不恨母亲,并不是因为那时候知道母亲是为了他好,只是觉得在他不回家的时候,母亲总能把他找回来。

初中时,在镇里上学,住校。

也经常逃课出去闲逛,有时自己走到天黑,心里就有一种失落感。

多希望母亲的身影能在黑暗里出现,把他带回明亮的家里。

虽然没人管他了,虽然自由了,可是总有着一种期待。

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高中,他就走入了社会。

在镇上一个汽车修理部当徒工,他干了一段时间,嫌累嫌脏,就三心二意起来。

渐渐地结交了一些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少年,时常在外面打架喝酒。

这时候他很少回家,家里人都以为他在外面干得挺好。

可是有一个夜里,母亲忽然就找到他和哥们儿们聚饮的地方,拽着衣领把他带回家。

镇上到村里,十八里的路,他和母亲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漆黑的路上,心里涌起久违的温暖。

再后来,彻底离母亲远了,他一个人出去闯世界。

母亲和故乡渐渐地湮没于风烟深处,他如脱笼的鸟,在自由的世界里任意飞翔,却迷失了一片天空。

21岁那年,他入狱,五年的铁窗生涯,等着他猝不及防的心。

开始时母亲来看过他一次,面对母亲染了霜的头发,想起曾经的往事,多想母亲能像从前一样,把他带回家去。

可是母亲的眼神是那么地无助,他的心狠狠地疼。

那以后,母亲只来过寥寥几次,有时他会想,母亲是不想再来找他了,任他丢失在绝望之中。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古诗词阅读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2分)“敲”写出了诗人对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诗人久候客人不至的失落与无聊;“敲”与“落”衔接紧密,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文言文阅读骆统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

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

统母改适①,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

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

御者曰:“夫人犹在也。

”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

”事适母②甚谨。

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

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

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苦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

黄武初,曹仁玫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

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

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骆统传》) 注释①适:出嫁。

②事适母:服侍嫡母(宗法制度下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三国志》简介】《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七年级语文经典阅读组合训练(一)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经典阅读组合训练(一)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完成时间:20 分钟搭桥刘正权①市里举办幼儿搭积木比赛,市电视台正在现场直播。

②现在进行的,是大班组的比赛。

摄像机镜头下,孩子们像小大人一样,有板有眼地忙碌着。

他们都想搭出心中最漂亮的图型,赢得评委和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③既是直播,就得有互动,于是主持人开始在他们中间走动,不时即兴采访和介绍。

④这些积木作品中,有豪华的宫殿,有漂亮的四合院,有欧式的大教堂,还有……还有什么呢?主持人走到一组作品前,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⑤在她眼前出现的,是三个用积木搭成的圆拱。

与前面那些造型精美的作品相比,它们简直简陋得不像个作品了。

⑥在它们旁边,它们的创造者——一个看上去有些土气的小男孩,正怯生生地望着她。

⑦主持人愣了片刻,还是把话筒递了过去:“能告诉阿姨你搭的是什么吗?”⑧“桥!”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座桥!”⑨主持人笑了笑。

如果说两座桥的话,她还可以理解,那个第三座能算桥吗?有那么微型的桥吗?它还没有小男孩的两根手指长呢!⑩“能告诉阿姨为什么要搭三座桥吗? ”她忍不住问。

⑪小男孩看了看镜头,脸红得不行。

他指着那个中号的桥说,“我家住在大山的腰上,四面都是沟,一下大雨,就不能出门。

我想在沟上架座桥,好把妈妈背出大山,让她看看山外面的样子,妈妈腿不能动,一辈子没下过山!”⑫主持人鼻子一酸,目光移向另一座桥。

小男孩指着那座大号的桥自顾自地说了下去,“这座桥我想搭在山脚下的小河边,我们山里人出门都得靠一条渡船。

去年爸爸跟村里的那些伯伯、叔叔进城打工,我们几个小朋友也跟着到城里上幼儿园,渡船坏了,我们十几个人等了两天两夜,船才修好,大家又冷又饿,有的小朋友还哭了呢……”小男孩顿了顿,冲主持人一笑,“不过,阿姨我没哭,真的没哭!”⑬主持人点点头:“阿姨相信你没哭。

那这个干什么用呢?”她用手指着那个不到两指长的微型小桥。

⑭“这个吗?”小男孩又顿了顿,“我们村有个小妹妹有先天性心脏病,她家就住我家旁边,可是她不能像我一样开心地玩。

初中语文阅读组合训练七年级下册苏州专版

初中语文阅读组合训练七年级下册苏州专版

初中语文阅读组合训练七年级下册苏州专版1、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下一句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12. 下列词语中加双引号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单选题] *A.“怠”慢(dài)“缄”默(xiān)“萌”发(méng)气喘吁"吁"(xū)B.偏"僻"(pì)羁"绊"(bàn)怅"惘"(wǎng)销声"匿"迹(nì)(正确答案)C.“携”带(xié)农"谚"(yán)"晦"暗(huì)"楔"形文字(xiē)D."斡"旋(wò)山"麓"(lù)追"溯"(sù)“蓦”然醒悟(mù)3、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正确答案)北极熊常常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

请根据选文的四种假说推测,成年北极熊玩这一游戏的目的可能性最小的会是哪一项[单选题] *适应将来的生存需要。

(正确答案)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锻炼自己的速度、敏捷能力。

4、1祥林嫂是孙犁《荷花淀》中的人物形象。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47. 下面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保尔十二岁时因成绩不好,又把烟灰放在了瓦西里教父的复活节面包里,不得已退学。

后来到了一家旅店打杂,因为强迫加班导致误工而被赶出了旅店。

B.沙皇被推翻的消息轰动了俄罗斯。

保尔所在的小镇上,出现了一些“布尔什维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9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9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9古诗词阅读江上孙蕡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

注释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元末明初诗人。

【作者简介】孙蕡〔1337—1393〕,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平步〔今顺德平步乡〕人。

生于元至元二年〔1337年〕。

他仪表堂堂,性格通达、豪爽。

孙蕡于书无所不读,写起诗文来不用起草稿,开卷展纸,挥笔而成。

初读起来好似并无刻意经营,细加体味,则气象雄浑,兴喻深致,有魏晋风度。

他从小就志气非凡,不随便与人交往,乡间的人都很尊敬他,称他孙先生。

孙蕡诗风清圆流丽,著述甚富。

今存九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诗歌鉴赏】首联写出初秋时节,枫叶变红,远远望去,一片美好的景色,诗人的船歇宿在芦苇之中,红色的枫叶、青青的芦苇,营造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颔联写乌云过后突然下起了小雨,靠近河水的小村庄也沐浴在雨中。

颈联写渔船和归雁,渔船依然垂钓,江水回潮,大雁回归落于沙滩。

归雁一般都有思乡的意味,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诗人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州)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又显示了诗人豁达的心境。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例如: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

(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枫叶中点缀着红色枫叶的美景)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分)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美丽景色后开朗旷达的心境。

诗人原来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诗人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思乡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优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19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19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19古诗词阅读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②,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释①柳宗元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攻治活动。

后来“永贞革新”不幸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之后,又被贬谪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

这首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浩初上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②芒:同“铓”,刀枪的锋芒。

【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诗歌鉴赏】首句写登山所见的景象。

“海畔尖山似剑芒”这是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峭拔。

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来处处割愁肠。

”“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错”的比喻所产生的联想。

似剑锘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逐客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

诗人的愤郁愁苦由此可见。

三,四两句由峭拔似剑铝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诗人希望自己会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亿个身,以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生动形象。

这首诗前两句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但都是从实感中产生,并非凭空幻想,所以读来既新鲜又真实感人。

1.“秋来处处割愁肠”中的“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分)“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愁苦之深。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26古诗词阅读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B.第三句中的“不知”两字直接讽刺了当时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统治者。

C.全诗寓情于景,意境迷蒙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

D.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对统治阶级的达官贵人们还沉溺于歌舞升平的愤慨与不满,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文言文阅读八大山人八大山人①,明宁藩宗室,号人屋。

“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

性孤介②,颖异绝伦。

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尝写菡萏③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

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

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

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④,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

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

虽陈黄金百镒⑤于前,勿顾也。

其颠⑥如此……(选自《虞初新志》)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②介:取直。

③菡(hàn)萏(dàn):荷花。

④攘臂搦(nuò)管:伸长胳膊,执笔写字。

⑤镒(Pì):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一说一镒为二十四两。

⑥颠:同“癫”,癫狂。

【参考译文】八大山人,(是)明朝宁藩的宗室,号人屋。

“人屋”,就是“广厦万间”的意思。

(他)生性孤傲耿直,异常聪明,无人能比。

(他)八岁便能作诗,撞长书法,工于篆刻,尤其精通绘画。

(他)曾经画过一枝荷花,半开在池塘中,败叶散乱,横斜在水面上,生气勃勃;(画)挂在堂中,好像有清风慢慢吹来,香气常常充满整个屋子。

(八大山人)又曾经画过龙,(龙)在丈幅之中曲折爬行、上下翻飞,像想要飞动一般;如果让叶公见到它,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

(八大山人)言语诙谐,喜欢议论,(总是)娓娓而谈,不知疲倦,常常使四座的人为之倾倒……八大山人除了嗜好喝酒,没有其他的爱好。

人们喜欢他的书画墨迹,大多摆酒席招待他,预先准备好几升墨汁、若干纸张放在座位右边。

(八大山人)酒醉后见到这些,便高兴地泼墨在宽大的画纸上,有时候用破笤帚洒,用坏帽子涂,弄得满纸肮脏,不堪入目。

之后(他)提笔渲染,有的成山林,有的成丘壑,(有的成)花鸟竹石,没有不精妙的。

如果(碰到他)爱写字,就会伸长胳膊,执笔写字,狂叫大喊着洋洋洒洒,几十幅(字)片刻就完成了。

(他)酒醒时,要想索求他的片纸只字也无法得到。

即使将百镒黄金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

他就癞狂到这样的地步……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两处)(2分)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3分)(1)尝.写菡萏一枝(曾经)(2)盈.纸肮脏(满)(3)数十幅立就.(完成)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如果让叶公见到它,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

(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即使将百镒黄金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6.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

(2分)示例:八大山人的“颠”是他性情孤傲耿直(或:孤高傲世)、聪明绝伦(或:才高艺绝)、狂放不羁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癫狂。

现代文阅读(一)蹬布刘心武①那天放学回家,响莲先是高兴,后是惊讶。

高兴的是爸爸难得在家,惊讶的是爸爸脖子上吊着绷带托着胳膊。

②因为爸爸意外受了工伤,响莲那天没有挨着枕头就入睡。

她听见爸爸妈妈在低声商量事儿。

妈妈说:“欠人家两个月车钱了,这下更艰难了。

”爸爸说:“再艰难,也得保证响莲。

”③在这个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里,响莲上的却是城里一所挺有名的学校。

那天老师宣布,今后有的作业要在电脑上完成,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妈妈在小超市打工,用攒了三四个月的工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

妈妈说,超市老板娘早给她闺女置下电脑了,那闺女才上四年级。

妈妈问响莲:“老板娘说的‘未雨绸缪,什么意思?”响莲说老师还没教。

妈妈就说,家长们都知道,一上五年级,有的功课就得在电脑上完成,“未雨绸缪”就是不等老师教,一搜就懂。

他们家住的地方,离响莲上的那学校挺远,家长们几乎没有让孩子自己乘公交车去的。

若自己家没有车,就跟别的家拼车。

响莲就跟另外四个孩子拼车,每月450元。

③但是,两个月前,妈妈被超市辞退了。

爸爸晚上回到家,妈妈总叨唠,说那小超市老板娘不地道,爸爸淡淡地劝:“如今到她那地方加油的车少了。

她也有难处。

你就再找份别的工作吧。

”妈妈觉得失去那份工作可惜,以前每天下班回家正好接响莲,而且,还可以平价甚至打折扣从那超市买回牛奶、方便面什么的。

本来妈妈那份工资除了日常费用,还可应付响莲每月的拼车费、午餐费,现在可就困难了。

爸爸再出事故,虽说是对方负全责,医药费不愁,但只剩基本工资,困难就变成艰难了。

⑤第二天响莲起床后,不见爸爸,就跟妈妈说:“今天我不搭小车了,我去坐公交。

”妈妈大声说:“你老老实实坐上去!”车在她家门外按喇叭,妈妈对师傅说:“响莲她爸一早就蹬布去了,人家同意先预支他1500块,明天我就连这个月总共1350块给你。

”⑥车子往城里开,马路边有排专卖建材的商店,有家店最近专营再生布。

再生布就是用回收的废旧衣服等纺织品,捣烂了再热压成型,那家店从厂里进大批的货,一卷一卷的,宽度从两米到八米,长度从十米到二十米,那些搞大棚养殖的,棚顶上要苫这种东西,他们的大棚往往长达一百米,那就需要把成卷的再生布先在地面上铺展开,再将其用手提缝纫机缝合成指定的长度,缝完了,再整体卷起,装车运走。

在操作过程中,有个环节,就是蹬布。

缝合前,每卷布要搁到地上,用脚蹬展开,那还不算太难,缝合后,如果是八米宽的缝成了一百米长,再用脚将其蹬卷起来,那就不仅需要旺健的脚力,更需要平衡的技巧。

这个活儿很累人但是又不可能给高工钱,因此都是些最没办法的人,才一早来干临时工,四个小时,管一顿粗茶淡饭,给五十元。

⑦响莲从车窗老远就望见了爸爸的背影。

爸爸虽然一只胳膊伤了,两腿却仍雄健有力,只见他两腿轮流蹬布,那布卷越蹬越厚,爸爸再蹬,就有点儿跳动的意味了……·车开过去了,蹬布的爸爸从后视镜里消失了。

⑧响莲微微咬着嘴唇,心里发誓,一定要报答父母。

那天晚上,她从网络上查到了“未雨绸缪”的解释她心中浮现出许多的方案。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7.小说主要写了两天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4分)那天:响莲的爸爸意外受了工伤回家,生活变得更艰难了。

第二天:爸爸到专营再生布的商店蹬布,响莲深受感动。

8.小说多处提到“未雨绸缪”,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超市老板娘“未雨绸缪”的行动是:为读四年级的女儿提前置备电脑。

响莲“未雨绸缪”的想法是: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好好报答父母。

9.从小说中你读出了怎样的妈妈的形象,怎样的爸爸的形象?(4分)妈妈是一个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疼爱女儿的妈妈;爸爸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理解他人、疼爱女儿的爸爸。

10.第③段写到“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你发现响莲在哪些方面“并不落后”?(3分)住在城乡接合部,上的是城里挺有名的学校;上五年级妈妈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不用乘公车而是跟别家孩子拼车上学。

11.多年以后,事业有成的响莲和爸爸聊天,她会怎么说呢?请顺着下面的句子写出来。

(3分)响莲:爸爸,说到您当年蹬布的情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示例:您胳膊上吊着绷带,蹬得那么用力,那么困难。

那时候,你们从不在我面前提起生活的艰难,其实,我都懂。

您和妈妈那么辛苦,却从不委屈我,谢谢您!(二)在古诗里享受春天赵雪峰①在这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在这春天姗姗来迟的北方边城,窝在自己小小的温暖的书房里,捧一本《唐宋诗词鉴赏》,泡一杯香茗,这真是人生中难得的惬意。

细细品读古诗中那些描写和歌咏春天的优美诗句,好像已然置身那个桃红柳绿、姹紫嫣红、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季节,让人不觉有一番独特的感受。

②冬去春来,大自然不慌不忙地将春意一点一点透露出来。

在三月阳光的照射下,冰雪融化,浸润着大地,不知不觉间,春的气息浓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春来冰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群鸭戏水,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润暖。

诗人用他的想象,以桃花绽开、春江水暖、鸭子戏水、野菜满地的生动诗句,为我们描绘出早春生机勃都的景象,字里行间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春天,谁又能不喜爱呢!这美好的春天谁又能不珍惜呢!谁又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去好好享受那美妙的春光呢!③漫步自家的小院,也许还是春草稀稀,春味不浓,可是转身四顾:“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王驾的《雨睛》。

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也不可能会和自家是两种情况,可“蜂纷”飞过去,怎能不让人天真烂漫去想:春色大概在邻家,心中怎能不多一份疑心呢?一个“疑”字用得“阳春”似乎真有脚,她不住在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

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的。

④小院还小,春色又疑在邻家,那就不妨出去走一走吧。

放眼望去,又是一年春草绿,春风和煦,鹅黄的大地,无不散发着春的气息。

到友人家看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出墙来。

”这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友人大概是担心鞋印踏坏了他家的苍苔,因而不给开门。

园门关得紧,可春却关不住啊,于是有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诗人从露出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

这满园的春色,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⑤“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是最让人充满期待的。

在古诗中约会春天,享受春天,不知不觉,鼻尖仿佛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发肤妤像感受到春天的暖意。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